电影行业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影行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影行业研究

电影行业研究范文1

摘 要:数据挖掘是实现数据库精确营销的关键技术,它在电信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首先通过分析精确营销的内涵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特点,并结合市场营销学的4P理论,提出了CPCT(时机―产品―渠道―顾客)模型来实现电信行业的精确营销,最后针对目前电信行业精确营销中存在的误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精确营销;数据挖掘;电信行业;CPCT模型

中图分类号:I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06-02

一、引言

ニ孀攀谐【赫的日益激烈和3G时代的到来,大众化营销已失去优势,电信运营商的经营模式也逐渐从“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客户驱动”转化。面对客户的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需求,迫切需要电信运营商在传统营销方式的基础上,针对特定消费群体实施精准的营销措施,将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时机通过合适的渠道营销给合适的用户。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了解特定业务的目标用户,发掘他们的产品偏好和渠道偏好,实现“一对一”式的精准营销,并总结一套业务精确营销模型。目前,基于客户信息、客户价值和行为,深入数据分析的精确营销理念逐渐被各大电信运营商所接受和重视,并成为各大电信运营商努力学习和运用的营销模式。

ケ疚恼攵缘缧判幸档木确营销内涵和数据挖掘特点,结合市场营销学的4P理论,提出了CPCT(时机―产品―渠道―顾客)模型,结合此模型分析了目前电信行业精确营销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建议。

二、精确营销的内涵和特点

ゾ确营销最早是以邮购、目录营销方式出现的,随后一些没有中间商渠道的行业也开始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营销。在这种背景下,世界直销创始人莱斯特.伟门在1999年提出了精确营销概念:改变传统的行销渠道及方法,以生产厂商的客户和销售商为中心,通过电话访问、邮寄等方式,建立客户、销售商的资料库,然后通过科学分析,确定可能购买的目标客户,为其制定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营销推广方案,同时为生产厂商提供客户、销售商的追踪服务。随着精确营销实践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广泛的内涵:精确营销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消费者洞察为手段,恰当地进行市场细分,并采取精耕细作式的营销操作方式,将市场做深做透,进而获得预期效益。

ネü上述的分析,电信行业的精确营销,相对以前大众营销而言,是以客户洞察和准确定位客户为驱动的市场营销,依照完整的营销管理流程和规范,利用科学的定量分析手段,平衡客户需求和企业利益,完成的更科学、更规范、更精耕细作的营销活动,实质上是一个应用数据技术帮助企业构建更个性化并有更高利润的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它与传统营销存在诸多的区别:(1)传统营销中的市场细分主要以人口学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而精确营销的客户划分则主要依据客户的个人偏好和消费行为属性,所以精确营销特别强调对个人的沟通和了解;(2)在信息渠道上,传统营销模式是广众传播,因此在选择传播媒体时,它更加注重受众数量的效率;而精确营销是窄众传播,更加注重精确性和效果;(3)在营销形式上,传统营销模式是单向传播,企业只要求将信息传达到目标受众,它只关注营销的策划和执行;而精确营销则是互动传播,不仅要求信息到,更要求得到信息受众的反馈,并继而进行互动性沟通,它关注的是营销闭环管理:营销策划、营销执行和营销评估;(4)完整的客户消费资料和科学的定量分析手段。粗放式营销的很多营销决策都是通过主观 “拍脑袋”决策的;精确营销时代,营销决策是基于电信企业数据仓库的客户消费数据,以科学先进的客户洞察和商业理解,采用数据挖掘及OLAP分析等定量分析手段,探索客户消费特征和偏好,并依此设计不仅满足特定客户需求而且符合企业利益的营销方案。

三、CPCT模型是实现精确营销的关键

ゴ统营销都是基于4P营销理论展开的,它认为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受到“营销要素”的影响,企业需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这里所谓的营销组合要素可以概括为4类: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即著名的4Ps。所以传统营销活动的实质是通过对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的计划和实施,对外部不可控因素做出积极动态的反应,从而促成交易的实现和满足个人与组织的目标,用科特勒的话说就是“如果公司生产出适当的产品,定出适当的价格,利用适当的分销渠道,并辅之以适当的促销活动,那么该公司就会获得成功”(科特勒,2001)。

ゾ苡销组合概念和4Ps观点被迅速和广泛的传播,但同时在有些方面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主要有以下几点:(1)营销要素只适合于微观问题分析,它只从交易的一方卖方来考虑问题,执着于营销者对消费者做什么,而不是从顾客或整个社会利益来考虑,仍然是生产或产品导向的观念,而不是市场导向或顾客导向的,而且它的重点是短期的和纯粹交易性的;(2)市场营销组合和4Ps理论缺乏牢固的理论基础,导致它的现实性受到限制。高斯达.米克维茨(Gosta Mickwitz,1959)早在1959年就曾指出“当营销机制中基于经验性的工作表明企业采用了彼此之间大量的明显不同的参数时,市场中的企业行为理论如果只满足于处理其中的少数几个,这样的理论的现实性就很差了”;(3)4Ps理论是对博登等人提出的营销组合概念的过分简化。博登认为,市场营销组合概念是为营销人员提供参考,营销人员应该针对特定用户将可能使用的各种变量组合成一个统一的营销计划(Neil Borden,1964)。(4)营销是交换关系的相互满足,对营销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如何影响顾客的分析很少,“对于结构的偏好远胜于对过程的关注”(Kent,1986)。

フ攵哉庑┡评和结合电信行业的特点,精确营销无非也是特定营销要素的组合,包括产品、推荐业务的合适渠道、客户和时机,这里的产品指营销方案、产品组合和资费套餐等广义产品,渠道包括实体渠道、电子渠道,客户指营销活动的目标用户,时机是指宣传的时间、营销方案推广的时机和适当利用事件营销的时机等广泛意义的时机。这样的一个CPCT(时机―产品―渠道―顾客)模型组合就能比较全面地涵盖电信行业精确营销的营销变量,基实质是以精准化营销为指导,在合适的时机建立客户-产品-渠道(CPC)三维适配模型,促进“合适的产品经由合适的渠道最终到达合适的客户”,提高营销服务效益和效率。CPCT模型支撑的精确营销的思想是增加时机的精确营销,在客户日常活动全过程中植入营销,研究用户接触时机,最终做到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向合适的对象推荐合适的业务。其内容包括:客户与产品匹配(CP)、客户与渠道匹配(CC)、产品与渠道匹配(PC),即用合适的渠道,将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客户。所以CPC模型是一个整体,当其中的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就要求其它因素相应发生变化。

四、如何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精确营销

ナ据挖掘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的发现而出现的一门新兴技术。它是从大量的数据中筛选出隐含的、可信的、新颖的、有效的信息的高级处理过程。它不同于现有的经营分析系统,现有的分析系统是采用固定的分析模式、固定的表现形式,表现固定的内容。而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则是能根据不同的需要,抽取不同的数据,分析各种具体业务及营销活动对目标用户的影响。

ゾ确营销需要在充分理解顾客数据的基础上,针对顾客习惯与偏好实施“一对一”的营销措施。它建立在企业海量数据基础上,运用数据挖掘等工具建立客户细分模型、产品关联分析模型以及增量销售模型等,分析顾客需求行为,评估顾客的价值,预测未来趋势,并通过策划营销活动检验与改进这些精确营销模型,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所以说,精确营销首先需要收集企业在大量商业活动中记录的大量数据,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仓库系统是数据挖掘商业应用的良好基础。

ニ孀偶际跏侄蔚某墒欤电信运营商开始尝试利用运营系统所积累的数据,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从中发掘出有价值的商业规则,建立了客户细分、流失预警、业务及营销活动响应等模型。那么运营商如何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实现精确营销:(1)数据仓库的建设。整合所有市场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包括客户背景、购买行为、消费行为、营销活动行为等方面的数据,建立涵盖用户清单级、客户清单级、账单级数据等各层数据的数据仓库。(2)加强对业务的商业理解。数据挖掘的应用目前看来最大的难点不在技术,而在于对业务的理解。尽快建立数据挖掘的行业知识库,对于更好地指导数据挖掘的应用十分关键。而在电信行业里针对不同的业务建立客户细分知识库是非常必要的。(3)专业数据分析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专业的数据分析队伍,摸索、实践、总结数据分析方法、模型甚至模板,然后在全企业推广应用,支撑精确营销工作在全企业的推广运作。(4)客户洞察是精确营销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如何使客户洞察建模以及模型推广工作更高效地开展,在精确营销的运作过程中会成为企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如将基于某个分公司消费数据建立的挖掘模型封装成模板,供其它分公司将模型本地化后的推广应用,能够避免重复建模,节约企业资源,提高整个企业客户洞察模型推广应用及精确营销工作的效率。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ニ淙皇据挖掘在电信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对于电信运营企业来说,精确营销还是新生事物,其理念和方式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了解和熟悉。

ツ壳埃电信运营企业在精确营销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某些地方运营企业过于频繁的业务推销短信让用户不胜其烦;企业现在基本上还是以产品为主、真正做到根据用户需求开发新业务的少之又少;与用户的沟通基本上还停留在表面和带有强烈的短期功利目的等等。另外,目前的精确营销主要集中在客户细分上,它属于模式识别问题,在操作上有不可忽略的精确性和复杂性的矛盾。目前需要解决的应该是用户行为的模型体系,即什么样的模型,反映什么样的相互关系,如何表达这些模型,及如何实现有效的运算等。另外,用户的心理作用及反应在“互动模型”中也非常重要。社会的层次化结构造就了社会人群需求的多样化,必然会形成精确营销的市场。既然需要精确,就应精确到心理因素对行为模型的相关性影响方面。对某种单一要素人群的层次化划分,仅解决了定向分销问题,并没有深入到精确营销的本质:即对用户进行层次划分时,不能忽视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价值取向,特别是由个人心理因素所决定的购买欲及消费模式决心。

おげ慰嘉南祝

[1]王晓平,吴传宝.精确营销及其在电信企业的应用[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6.

[2]林有宏,黄宇芳.电信行业精确营销方法与案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

电影行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 电子货币;银行业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 F830.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174-02

一、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

(一)电子货币的含义

电子货币通常指消费者所持有并以数字的形式储存在网络虚拟中,具有一定货币价值的交易物。电子货币通常分为两种载体形式存在,一种是以IC卡为代表的储存卡、智能卡,另一种则是以计算机作为操作平台。通常情况下,电子货币是通过计算机的虚拟网络进行支付,而且普遍用于消费者购买特定IT产品或是在生活中部分网站上带有付费业务的各种增值服务。电子货币由于其本身由不同的网络机构分别发行,并不具有现实的价值,因而电子货币的划拨不一定需要银行进行转账。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兴的货币形态,因其本身并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在交易中未必需要与存款发生紧密联系。就现阶段而言,电子货币可以在人们目前所拥有的存款的基础上,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支付方式存在。

(二)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在互联网的不断推及普遍的情况下,人们逐渐学会利用网络来服务生活,网上交易情况也变得十分普遍,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同样变得越来越多。然而,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所特有的权力,因此相关的市场参与者可以通过将其自身的负债作为货币的权利进行生息资产,并且采取发行货币的形式赚取无息融资或是低利息融资的回报。然而,若是法定的货币因此而被私人发行的电子货币所取代,那么这一部分可以作为政府收入的来源将会大大减少甚至是消失。

(三)电子货币的发展状况

我国电子货币本身不存在发行成本以及管理费用,并随着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逐步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目前,人们虽然认识到利用电子货币进行交易很便捷高效,但在实际中真正经常使用电子货币来进行在线支付结算的数量仍然不尽如人意,且使用电子货币进行交易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青年。

造成此种巨大反差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固有的传统支付方式较为熟悉,反而对于存储电子货币的虚拟平台和新型支付工具的安全性存在担忧。比如,使用电子货币时所涉及到的相关信息能否保障其安全性、隐私性,因此人们通常只是在电话费、家用水暖费、物业费等一些小额交易中使用。这不仅可以享受技术进步和电子货币带来的便利,又可在已有利益无法确认可以得到充分保障时最大化的减少损失。就当前的形式来说,电子货币的普及应用既是人们快节奏生活的选择,同时也是电子商务这种新型产业发展的要求。

二、电子货币具备的优点

(一)电子货币可以大幅降低经营成本

同传统纸币相比较,由于电子货币本身具有成本低和效率高的显著特点。有关机构在其发行流通的环节中,并不需要以现实中的货币进行流通支付,这使得涉及到交易的环节都可以通过网络,以电子货币的形式进行记账。传统银行业在这一环节中却需要交易双方建立个人账户,在进行交易时可能存在多个账簿且需要银行对使用者的个人账户进行定期维护和财产清算,如此算来,实体货币交易中便生生多出了许多环节;而在同样运行此种业务的操作中,交易双方的交易账簿都是唯一的且不需要双方时时检查清算,交易步骤十分简单、便捷,这使得在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二)电子货币的出现能够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带动了电子货币的飞速发展,因此而延伸出来的各种业务在弱化了银行业部分功能的同时,也愈渐契合了人们的众多需求。由于电子货币不需要通过银行就可以参与许多机构的远程交易活动,还可以实现与互联网、物联网等多种现代科技的对接,更好的将先进技术应用于生活中,充分改善和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水平,使之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服务。同时,由于大多数客户平时都需要采用小额、多笔的支付方式,因此便捷的电子货币交易自然也就在与银行业的竞争中拥有了较为突出的优势。网络交易不仅填补了传统银行业在服务上的空白,更满足人们对方便快捷、安全规范的高品质要求。

(三)电子货币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监管技术

电子货币是基于电子网络信息平台运行的,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随时查阅需要的相关信息,这不仅可以有效缓解银行业所不能解决的信息不对等、暗箱操作和不便于监管等方面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减少交易双方的数据处理流程从而降低维护原有数据一致和现实交易账簿可追溯的成本。此外,由于人们交易时所有的的资金和交易信息等隐私信息都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于网络虚拟平台上,而网络数据在无外界特殊因素的情况下是可以永久、完整的将每一笔交易行为的来源和去处都详细的记录储存下来,因此,有关的政府监管人员甚至可以不需要亲自到交易现场去检查,仅凭后台的监控就可以对交易双方的资金流向进行监督审查,这不但扩大了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和方法,还可以提高相关机构对反洗钱、反恐活动等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的不法行为的监管工作效率和精准度。

三、电子货币对银行业生存经营的风险

(一)对银行自身存在和发展挑战

随着网络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上银行也随之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应用。时下正热的网络银行是一种依托传统银行的信息为基础,并将之与现代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网络虚拟平台,这一服务可以将人们在生活中可能涉及到所有事项涵盖在内,并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基本需求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传统银行在处理中的操作成本。这种具备便捷、低耗优势的网络银行自出现开始至今,已使得传统银行业在自身存在和未来发展规划中受到了严重挑战。

(二)对市场上客户占有率的影响

目前,电子货币已经成为网络中公认的可在全球范围内发行流通的货币,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情况打破了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的垄断性发行权。并且由于许多拥有充足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团体、组织完全可以像央行一样发行电子货币,使得传统银行业的发行信用受到了质疑。更甚的,部分组织还会利用所懂得的技术发行与其组织文化、品牌有关的货币,这一现状或可导致其组织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时直接跳过银行处理这一环节。此外,若是人们持有储蓄卡的发行机构在销售商和消费者之间发生了借贷关系,那么最终两者在进行资金结算时的行为就类似于传统银行中的结算服务,同样的在游戏充值、旅游和生活交通等行业也存在着此类贴近消费者感受的服务,这使得传统银行业在与之进行较量时处于劣势,进而导致银行在相同业务的客户市场中的客户占有率大幅下降。

(三)对银行本身经营方式的冲击

传统银行业是在建立自身网点和总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分行的方式,扩大银行支行的网点辐射范围从而实现发展的目的。而如今的计算机技术却是电子货币生存发展的基础。所以,具备网点较多和计算机技术的落后特点的传统银行业与同行业机构的竞争结果显得差强人意。其次,如今越来越盛行的利用网上银行进行消费现状也使得因此延伸出的多种多样化服务项目,这些项目逐渐削弱了人们与银行之间发生信贷行为的规模,动摇了银行业发展的根本。然而就如今的发展趋势来看,电子货币必定会在未来市场中优先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因此传统银行业若不积极寻求改革措施,那么银行业发展将势必会受到电子货币发展的冲击。

(四)对银行传统结算职能的威胁

现阶段下,在网上交易中占据一定地位的小额结算业务已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发展方向,虽然银行业中较为稳妥、固定的业务就是结算业务,但在电子货币盛行的如今,也难以排除其相关业务面临威胁的状态。其缘由在于结算业务不单出现在银行中,如今市场上的许多机构同样含有结算业务这一项。比如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电子充值服务,仅仅几块钱可以使人们在游戏或是看视频时免除广告的干扰等,诸如此类的需求越来越多,并随着经济的进步,相关行业的结算业务收入份额逐年加大。其次,伴随着现代企业EDI的不断进步,许多集团内部也出现了内部结算业务,这其中几乎不需要通过银行就可以将使用者的贷款进行抵充,这一情况将致使银行不仅仅是损失了转账结算的相关手续费,更甚的将可能导致银行永久的失去与此相关的资金流向信息,进而减少了银行原有的部分职能。这一结果将使得银行业对于企业资金监管方面面临着重大威胁。

四、电子货币发展情况下银行业的发展策略

(一)积极开展业务创新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向着有利于信息化的方向迈进时,网络银行成为了现阶段银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愈渐趋向使用方便、快捷的网上在线支付完成日常的生活、工作,这在使得传统银行的相关业务数量大幅度缩减,尤其是存货与转账结算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银行业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也会受到很大冲击。电子货币在许多方面都以减少流通和交易成本而被广泛应用,且近几年来不断扩大的电子商务行业同样使银行业在行使交易职能时的优势不复存在。而市场上的众多涵盖电子业务的企业、机构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转变为向普通群众介绍如何进行个人理财和与金融增值相关的服务项目。网上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服务显得更加个性、实时和互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趋近白热化,因此,传统银行向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创新就显得具有必要性了。现阶段已知的网上银行业务已逐渐涉足保险、证券以及网络投资等多种业务发展,并且由于网上银行业务中所拥有的高附加值也使众多投资者在选择时更加青睐网上的电子货币。而银行业在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就在于电子货币同理财增值业务、客户咨询解答和证券投资方面的融合有效程度。

(二)严格电子货币的准入制度

目前,许多国家的电子货币政策中均允许信用机构行使发行电子货币的权利。而我国的法律中规定,需要专门的机构、组织对行使电子货币发行的单位进行定期审查,不仅仅是对发行单位进行审查,还要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人进行审查,同时货币发行机构还需要拥有一定的起始资金,只有发行机构拥有了一定量的自有资金,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才能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进而保证电子货币的价值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稳定,从而保证其发行的电子货币的安全性。此外,相关的监管机构还应对运用电子货币进行投资的相关企业、组织进行监督审查,对电子货币投资的投资项目、金额比例等进行审查规划,严格管理电子货币发行的相关制度。

(三)防范电子货币业务风险

与电子货币相关的机构在设立时,必须具备行政管理、审计管理、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机制。在电子货币的普及中,因其所依托的互联网是一个公开、开放的信息操作平台,因此电子货币存在着发生业务风险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涉及到技术操作、程序步骤,金融层面等,甚是某些组织在从事与发行电子货币有关的操作或是其他一些辅活动时,很可能并未受到任何正规的审计监管机构的约束。因此,有关监管机构需要在尽可能保证其流动性的同时预防可能因此存在的交易风险,监管人员可以在将电子货币的交易行为看做是银行中的活期存款项目,依此就可以将银行中对于活期存款方面的要求用来约束电子货币储备金设置,并在需要时对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规范要求。

(四)设立专门电子监管机构,完善电子货币的法律制度

参考现阶段发达国家关于电子货币监管机构的经验,充分完善我国电子货币的相关制度建设。据了解,多数国家会成立专门负责电子监管的组织对使用电子货币的企业、组织进行控制和管理工作。而我国负责执行该环节的部门却是一些科技部门,负责从技术上对电子货币进行管理和监督,但其并未涉及到对国家经济部分的监管。因此,我国需要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监管机构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对电子货币市场的监督管理投入,不断健全我国相关部门在电子货币方面管理技术和政策法律制度。

五、总结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节奏发展,电子货币的出现不仅减轻了人们进行交易时的成本,同时也成为人们的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为了银行业的发展,银行业应随之进行网上银行的相关建设,丰富其自身的交易体系,更好的服务人们生活。而有关监管部门则应该积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通过参考国外相关的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电子货币中凸显的各种问题,加快完善我国互联网中涉及到电子货币的各种监管制度。

[参 考 文 献]

[1]都红雯,徐斌.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16(5):52-57,186

[2]全颖,杨大光.互联网金融发展、支付货币电子化及对货币供给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6(7):122-128

[3]汪振江,张驰.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法律监管[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2-121

电影行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客户流失;数据挖掘;决策树;客户流失预测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3-518-04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to Client Churning Management in Telecom

LI Yang1, LIU Sheng-hui1, ZHAO Hong-song2

(1.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80, China; 2.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Customers frequent churn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development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data in a telecom provider's database, by analyzing and mining the natural attribute and action attribute among the clients, lose or not, we set up a prediction model for client churn. Also describes the building process of model, the evaluation of the model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rketing strategies. Based on decision tree the model is sets up.

Key words: client churn; data mining; decision tree; prediction model for client churn

1 概述

随着国内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如何以高质量的服务吸引和挽留客户、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已经成为电信业决策者们共同关注的课题。国内电信业竞争不断加剧,客户争夺愈演愈烈,每个企业都存在客户流失的问题。传统上讲,留住一个客户所需要的成本是争取一个新用户成本的1/5,尤其对剩余客户市场日渐稀疏的通信行业来说,减少客户流失就意味着用更少的成本减少利润的流失,这点已为运营商所广为接受。

数据挖掘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为运营商在海量的客户资料中提取有 效的信息,以判断客户流失的状况或者倾向,以便有针对性地挽留客户。

客户流失管理作为经营分析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主要任务是根据已流失客户和未流失客户的性质和消费行为,进行挖掘分析,建立客户流失预测模型,分析比较各种类型客户的流失率,流失客户的消费行为,为市场经营与决策人员制订相应的挽留政策提供依据,降低客户离网率,减少运营成本。

2 数据挖掘概述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从大量存储的数据中,利用模式识别、统计和数学的技术,筛选发现新的有意义的关系、模式和趋势的方法。数据挖掘所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在庞大的数据库中寻找出有价值的隐藏事件,加以分析并将这些有意义的信息归纳成结构模式以帮助企业进行科学化的决策。

数据挖掘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挖掘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1) 定义业务问题:从业务角度来理解数据挖掘的目标和要求,在转化为数据挖掘问题。

2) 设计数据模型,建立数据仓库。

3) 分析挖掘数据,建立数据集市。

4) 建立模型:选取挖掘工具提供的算法并应用于准备好的数据,选取参数,生成模型。

5) 评估、解释和应用模型:对模型进行比较和评估、生成一个相对最优模型,并对此模型用业务语言加以解释且应用到业务活动中。

3 电信行业客户流失管理中数据挖掘的过程

在客户流失管理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主要思路是根据所拥有的客户流失数据建立客户属性、服务属性和客户消费数据与客户流失可能性关联的数据模型,找出其中的关系,并给出数学公式,从而计算客户流失的可能性。

数据挖掘技术在经营分析系统中是比较重要的也是相对独立的部分,它是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直接进行的,由于数据仓库为其提供了集成的,一致的,经过清洗的数据,使数据挖掘免除了繁杂的数据准备过程。

3.1 定义业务问题

业务问题定义要明确数据挖掘技术解决的是何种问题,对客户流失管理来说就是要定义何为流失,包括判定客户为流失客户的标准与客户流失类型的定义。一般采用数据挖掘中的分类和预测方法来解决。

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客户流失分析中有两个核心变量:财务原因与非财务原因、主动流失与被动流失。客户流失可以相应分为四种类型:其中非财务原因主动流失的客户通常是高价值的客户,这种客户是移动通信企业真正需要保住的客户。

3.2 设计数据模型,建立数据仓库

数据准备的是否充分,对于挖掘算法的效率乃至正确性都有关键性的影响。

3.2.1 数据选择

1) 客户信息:包括用户的年龄、职业、在网时间、入网品牌、注册服务等,这些资料在客户登记入网的过程中得到,是对客户个体特征的描述,并永久保存在客户资料数据库中。

2) 通话行为数据:这部分数据包括两类:一是基于用户通话清单设计的多个统计变量,例如:工作日通话时间、费用;IP通话时间、费用;亲情号码、漫游类型、消费积分等。这些数据可以在计费中心客户话费账单中获取。二是客户通过投诉渠道或客户服务界面进行有关缴费、服务投诉的情况。通过这两类数据给客户个体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描述,每一类描述就是一个相关变量。

3) 其他信息:包括通信网络运行质量情况,如网络的质量、无线信道通话接通率等影响客户消费的网络因素。

3.2.2 数据清洗和预处理

原始数据首先要通过ETL(Extract Translate Load)工具完成数据抽取,转换和装载,将来自不同数据库的数据在类型、格式、编码规则等方面集成和规范化,最后将数据导入数据库。

在客户流失的分析模型中,数据的转换和整合在ETL阶段已基本完成,主要工作是提取符合流失判定条件的用户数据,然后根据各种情况所占比例进行抽样,对所抽取数据中的缺失值进行处理,以免对分析造成影响。

3.3 数据挖掘模型建立

数据挖掘的建模方法有决策树、神经网络、回归、关联、聚类等多种建模方法。这里选用决策树方法进行建模,采用的是一种改进的ID3算法。

电影行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网络营销;电影行业;Web2.0;新媒介产品

一、引言

作为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以其无形化、个性化和低成本的优势,对传统的营销模式及渠道经营策略产生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对网络营销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也日趋重要。中国电影势头近年不断发展,传统的营销理念与营销模式已无法跟上电影行业的发展的速度,达不到原有的市场宣传、推广的作用。随着电影的受众群体趋势逐渐年轻化,类似于微博、人人这一类型的受年轻人喜爱的SNS类型的网站逐渐成为中国电影行业营销模式的重点内容。本文就网络营销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发展状况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性策略。

二、中国电影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电影市场产量不断增加,自2006年全国电影出产上映影片只有74部,至2012年达到了231部,增长312%。票房收入从2006年的全国票房收入只有33.3亿元,到2012年全国票房收入达到230.0亿元,增长691%,年平均增速达到了98%。院线发展较为稳定,从2003年的32家,发展到2010年37家;而影院数和银幕数增长较快,2003年影院数为1045家,到2012年发展到3680家,银幕数2003年只有1923块,到2012年银幕数达到了13118块。与此同时,票房过亿的影片越来越多,至2012年票房过亿的国内影片已达到21部,国产片总票房也达到82.7亿元。

随着电影业的发展,以往传统的电影营销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投资费用高昂、覆盖面有限、传播模式单一(演员炒作、报纸、电视和路牌广告宣传等)的限制。 而以电脑为主体的互动传播的广泛发展,使得电影营销模式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营销模式以外,要求受众在整个营销传播中能主动的去寻找信息、追逐信息,向资料库、电子图书馆、影视中心索要信息。而网络营销正是符合了这种互动模式的需求。

三、网络营销在电影行业中的应用

网络营销(On-line Marketing或E-Marketing)就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广义地说,凡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标的营销活动,都可称之为网络营销。目前广泛接受的网络营销手段有搜索引擎营销、互动式营销、博客营销、基于数据库营销等。而在电影行业的应用中,网络营销呈现出其具体特点。

(一)网络营销在电影行业中的适用性分析

1、宣传成本低、信息容量大

有效的利用网络来挖掘潜在的电影受众是商业电影营销中的重要环节。许多公司都发现投资建立影片网站与花费上千万甚至更多来通过现实的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所做的宣传营销相比,网站的成本根本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许多商业片都依托于大型的门户网站(如新浪和搜狐)在影片上映前就建立了有关影片的专题网站,并与门户网站联合建立影片的官方网站。从容量上讲,纸媒为一部电影推出专刊就十分少见,且专刊的容量也毕竟有限,而网络则可以制作精美的页面吸引影迷,在网站上只要有一个入口就可以进入到影片的专属页面,而这个页面的容量更是纸媒所不能够比拟的。

2、信息传播效率高

网络营销的优势在于传播度广泛而快速,无论是票房数据,还是活动报道,网络都会领先于纸媒出炉;网站的联动效应,链接效应使其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实现最大范围内的传播,这一点正恰恰符合了影片宣传的需要。对于一部新的影片,在上映前让更多的人知道影片, 追求更多的覆盖人群并对有关影片内容的话题进行广泛的讨论,正是影片公司所需要的效果。

3、宣传效果持久

在报纸或者电视上进行推广,维持时间很有限,很快就会被其它信息覆盖,而网站则会持久的进行宣传。影片的网站不仅可以在影片上线之前和放映期间树立人们对电影、导演以及演员的认识,而且一旦大量的媒体广告停止和影片下线到辅助市场后,影片网站依旧可以进行持续的宣传。这样一个持久、 稳定的营销平台有助于电影公司、导演、演员行业地位的巩固或营造。

4、互动性强

网络营销区别于传统营销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网络互动性强,可满足消费者自主、独立的心理,而这契合了我国网民和电影观众年轻化的特点。用户可以参与专门针对影片设计的各种互动的游戏,以及在网上购买与影片相关的DVD 和其他衍生产品。在一些电影网站中,评价电影的优劣是由观众观影后去进行打分评定的,是观众互动的一种形式,也成为其进行网络营销推广的重要平台。

5、营销效果好

随着互联网人群的急速扩大,制片方更愿意将网络媒体作为传播的首要平台。例如《泰囧》取得了12.6亿票房的优异成绩,如此傲人的票房成绩,多数功劳要归功于网络营销团队。在豆瓣网上,《人在囧途之泰囧》的电影评分一直保持在8.9分,而随着去影院观影的人越来越多,分数也略有所下降。在电影评价网站上,好的分数往往就代表了好的电影质量,如果在前期就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就会对票房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网络营销在电影行业中的应用形式

1、官方专题网站的营销

一般情况下网站是网络营销的基础,官网营销模式又称IM营销,通过建立一个官方专题网站帮助企业推广电影和品牌。例如电影《西游·降魔篇》建立了独属于自己的官方网站,通过从多方位文字、图片、视频等层次进行宣传,并且建立了一个独特的网页游戏模式,让消费者从声觉、视觉、感觉全角度来身临其境。

2、网站站群的推广

网站站群的推广是利用各种即时聊天工具中的群功能展开的营销推广,是非常好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例如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除了官方专题网站外,另外还做了其他四个附属网站,通过网站可以的虚拟新闻以及一些互动功能。

3、SNS社交网站平台推广

随着社交化平台的火热推广,借助社交化平台的营销推广策略已成为趋势。如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在豆瓣上建立过自己的专题页面,有不少粉丝都纷纷加入,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在这些社交平台里的更新,所有粉丝都会看到,并进行评论和互动。

4、微博营销

微博营销是通过微博,建立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及时的一些电影的相关信息,并且通过微博进行互动交流。如《北京遇上西雅图》建立一个官方的微博,粉丝达到5万人,并且建立一个粉丝群,营销效果确实非常有效。

5、在线游戏推广

在线游戏推广是通过建立一个在线游戏平台,在线游戏让消费者在娱乐过程中感受电影。在电影《倩女幽魂》的官方网站中有一个与电影相关的在线游戏。游戏吸引了一大批粉丝,从而带动了电影的宣传推广。

6、通过手机互联网推广

手机互联网是一种趋势,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网络推广方式也可将其转移到手机互联网中进行,在电影《失恋33天》的官方专题网站中提供了iphone的相关应用插件,可以下载到手机中使用。

(三)电影行业应用网络营销的问题

目前电影网络营销已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展开,但是多个案例之间的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一律都是官网启动,整个网络宣传的通路建设都依赖于新闻加绯闻加舆论导向的方式;和知名网站进行战略合作,利益均沾的初衷落实到最后难免变成了电影宣传效果弱化,而合作伙伴看重利益分成为主;游戏部分的设置也更接近于简单的推介,抑或直接当成周边产品来设计……这种同质化现象,以及一律狂轰滥炸的信息覆盖,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审美疲劳,从而对网络宣传的信任度降低,进而影响到网络营销的实际效果。因此,国产电影的网络营销策略还有待成熟,对于网络用户心理的把握,以及对用户的网络使用习惯的观察和分析,乃至到最后手段的落实和效果的达成,都有待提高。

四、电影行业网络营销的策略建议

1、抓住受众心理的营销策略

接受网络信息的网民与观看电影的观众,都可以成为电影网络营销的受众。受众是媒介经营市场的主体,谁能够真正的理解受众,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电影消费者群体以年轻人为主,他们爱时尚、追求个性,但在信息接受过程中具有比较强的从众心理。它表现在生活在一定群体中的青年人,为了避免被群体抛弃与否定,其个体行为都会趋向于与群体的总趋向一致准确。因此抓住受众的从众心理,在营销内容上要迎合年轻人的时尚、喜好与兴趣,将会激发起电影观众群体的追随热情,这会是直接决定电影成败与票房的最重要因素。

2、规范网络营销策划步骤

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营销对中国电影品牌与影片进行口碑塑造,尽快采取规范化的网络营销策划步骤,即在保持营销内容个性化的前提下,采取规范的步骤推出网络营销手段。具体步骤建议可分为:(1)总体构思阶段,要对电影题材进行深度解读;确定目标客户群的心理特点;明确网络营销的目标、时间表以及营销形式。(2)设计阶段,选择官方网站制作方、门户网站和游戏网站的合作方;进行网络宣传的内容设计;特别要注重突出设计新意和迎合客户个性化需求。(3)实施阶段,及时收集客户感兴趣的信息进行电影宣传的维护和更新;采取各种互动形式将营销效果持续深化;避免负面信息的流出。(4)不断创新阶段,及时总结经验,并收集一些新技术,新成果要不断通过网络营销的手段表现给顾客,让顾客体会到一种新鲜的感受。

3、互动体验带来更多机会

互动体验式营销,指微博互动在营销活动贯穿始终的一系列行为。在全面客户体验时代,企业与用户的互动应该从营销活动的预先宣传开始一直到用户体验产品并反馈使用信息的全过程。组织优惠的体验营销活动会让用户更愿意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这样带有奖励性质的活动一般都会得到多数电影潜在观众的关注,而且活动过程其实都可以通过微博来进行时效的直播,极大地激励观众的积极性。

4.行业联手抵制盗版

中国电影行业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盗版现象十分猖獗,盗版的产生使人们不愿意去影院观看电影,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阻碍中国电影发展的难题。通过网络营销宣传去影院观影,抵制盗版。

参考文献:

[1] 郭笑文 ,裴艳丽 ,曹鸿星 .网络营销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6月

[2] 陈蕊.基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中国电影营销运作研究[D]. 华侨大学 2011

[3 刘天娇. 探究中国大片的现实困境及其发展策略[D].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4]朱洁.基于4C理论的微博营销[J].研究院,2011,(7),56-59..

[5]夏名首.中小企业博客营销策略分析[J].经济论坛,2009,(5).

电影行业研究范文5

一、加快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发展

所谓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可视为完整意义上的数字电影。目前数字电影的主要形式有两种,高端的数字影院可更好的展现视听效果,而低端数字电影放映则针对农村和社区,它强调的是存储的方便性,因为放映所需要的数字文件较小,所以也具有更强的流动性。

自从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胶片成为电影图像和声音的唯一载体。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电影制作做不到的镜头需要借助电脑完成,或者运用了电脑技术会使影片更完美,于是传统电影引入了数字技术。与传统电影相比,数字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不再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而换之以数字文件形式发行或通过网络、卫星直接传送到影院、家庭等终端用户。数字化播映是由高亮度、高清晰度、高反差的电子放映机依托宽带数字存储、传统技术实现的。数字电影不仅避免出现胶片老化、褪色,确保影片永远光亮如新,确保画面没有任何抖动和闪烁使观众再也看不到任何画面的划痕磨损现象。此外,数字电影节目的发行不再需要洗印大量的胶片,既节约发行成本又有利于环境保护。以数字方式传输节目,整部电影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也就是说,一旦数字电影信号发出,无论多少家数字影院,也不管它位于地球的什么位置,都可以使不同地区的观众同时欣赏到同一个高质量的数字节目。

同时数字放映设备还可以为影院提供增值服务,如实时播放重大体育比赛、文艺演出、远程教育等等。改变了影院胶片放映的单一模式,使之向实时、多功能、多渠道、多方位的经营模式转变。数字电影技术的巨大潜能,使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电影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努力创新数字电影放映技术

针对我国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我国广电总局提出了规范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和示范影院建设的规划。在2009年,我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对国内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进行了跟踪调查,并且在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及中影集团的指导与协助下,积极开展与外国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合作的模式,在国内成立专门的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研究实验室,逐步进行了技术理论、系统实践、演示试验与制片试验等研究项目,为我国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持。在2009年,我国自主研发了《35mm电影放映画面检验片》,并且在参照国际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对检验片进行调整与完善,从而促进了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同时,在《35mm电影放映画面检验片》的实际应用中,充分结合《变形宽银幕画面检验片技术标准》、《光学声带检验片技术标准》等国内最为专业的放映技术标准,主要应用于35mm电影放映机的调整、检验与鉴定,从而对成像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是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定量检测工具。

由于受到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影响,我国的数字影院建设也正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其他配套设备与技术也缺乏完善性。为了促进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科学发展,我国电影行业必须认清数字影院的基本概念。从专业技术角度进行分析,数字影院主要是指采用电子显示技术代替传统的胶片载体进行数字立体电影的放映,并且形成规范化、专业化的电影放映技术体系。国内在数字影院的建设中,必须具备35mm胶片级的图像与声音技术质量,从而满足现代化数字影院共享式欣赏的基本要求。另外,针对国内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机制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化研发与制造模式,新型电影放映机的研发与面市是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一定要迅速缩短我国在电影放映机制造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进而促进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

电影行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 微电影 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Micro not Small; Dripping Possession of the Sea; Ascendant

——China Mainland Micro Film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WANG Anquan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Education,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CNKI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of micro-film related academic literature retrieval collate, review research status of micro-film, micro film in mainland China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generally include communications, marketing, advertising, film studies, political science,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directed to the further integration of management, social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other factors in depth.

Key words micro film; research; review

利用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对微电影相关学术论文进行检索,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四个学术库中选取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经济与管理等五个查询目录进行检索,把题目作为检索项、“微电影”作为检索词,匹配为精确,时间为2010-2012年,共查询到246条记录,其中关于微电影的硕士学位论文3篇。作为广告与电影的衍生物,微电影很好地迎合了时下的需要,成为新兴的一种的营销模式。微电影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二是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三是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四是受众自我意识的提升。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微而不小、方兴未艾,虽然研究历史不长,但是已经引起一些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微电影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

1 何为微电影

对于微电影的概念,各家意见不一,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微电影进行概括,按照“百科名片”的说法, 微电影(Micro-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是网络时代的类型电影,名称具有中国特色,事实上发端于国外早期的“短片”。微电影之特征表现在: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微播放平台,以其短时、精悍、灵活的形式风行于中国互联网。

2 研究视角

自2010年微电影一词在中国风行以来,短短几年里,微电影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传播学、营销学、广告学、电影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者以及其它领域的实践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从最初的微电影广告特征研究到后来扩展到全方位研究,研究的内容也从基本状态的描述深入到学科的探讨。

2.1 传播学

持此视角的学者主要对微电影的传播方式、传播机制、传播特征、内容特点等进行分析研究。微电影的传播方式多样。它不像传统的电影,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播放。它开辟了许多新路径,在网络、手机等领域探索新思路。在传播机制上采用创新的手法,注重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调动受众的积极参与性,影片以互动的方式,将主动权交到观众手中,为观众增添了更多主导影片的乐趣。微电影宣传相对于传统的宣传方式,拥有时效性快、直接性好、互动敏捷的优点,同时,还具有树状传播结构、渗透性强、个性化互动、草根式交流、语言亲切等特有的传播机制。在传播特征上主要表现在传播主体的全民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传播渠道的广泛性。在传播内容上具有独占性和灵活性,有的是反映社会的现实,有的是科幻故事,有的揭示扑朔迷离的悬疑情节,有的还与广告联姻,体现出营销产品和企业文化。此外,如何控制微电影传播并进行舆情引导,也是新闻传播学领域学者及相关研究机构关心的话题。

2.2 营销学

微电影建立了一种营销的新模式——植入式广告,一方面是对电视节目的限广令的一种新的广告形式的探索,突破了电视广告和传统广告的限制,同时,微电影能带给受众良好的视听享受,另一方面通过有创意的故事诠释品牌,也使受众在体验影片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了解广告产品。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加(截至2013年7月,移动互联网对中国手机用户的渗透率达到69.2%,3G上网用户总数达到2.5亿户),微电影营销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微电影营销模式市场潜力不可估量。但是微电影行业才初出茅庐,很多相关研究还没有延续,其商业价值和营销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相信会有更多的学者一起来探讨微电影,微电影营销模式的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2.3 广告学

微电影来源于广告营销,部分学者认为微电影里有的可以作为长广告片,但大多数具有广告功能的画面场景可看作是植入式广告,微电影植入式广告突破了原有的广告理念和模式,使广告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其旺盛的生命力将在广阔的空间里得以延长和继续。但同时,它也存在一些缺失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例如有的广告显得比较做作、生硬,反而使受众难以接受。至于微电影植入式广告究竟能走多远,还是要看它是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2.4 电影学

由于微电影的出现,与传统的电影制作和传播媒介相比,微电影制作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技术更好,传播媒介更加丰富,这些都对传统电影的明显量变。而且,微电影对电影概念的升华,必将使得电影的美学和产业格局产生质变。微电影以浓缩之精华,体现大主题的故事情节,而且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固定播放模式,使得电影艺术走出影院,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以更亲民的姿态走进了大众之间。大部分微电影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电影叙事结构,拥有明星阵容的出演,制作技术的精良。播放平台的扩展,适应了时下人们的碎片化生活方式,让我们随时随地选择它。微电影的诞生,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新的奇迹。目前,微电影产量逐年增加,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如果能合理运用新的技术成果加以制作,科学的管理模式,微电影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它在电影界会走得更远。

2.5 思想政治学

持此视角的学者主要探讨了微电影在理念和主题思想宣传中发挥的作用及对受众思想的影响。微电影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养成性,也会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宣传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微电影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主流意识淡化、网络道德失范、享乐主义、过度消费、快餐文化泛滥等,这时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下,提高微电影创作团队的责任意识,推出有创意的微电影作品、降低植入式广告、提高微电影内涵、构建微电影文化产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微电影的审核力度,规范微电影行业,使其得到良好健康的发展。

2.6 社会学

微电影是“微时代”的产物,“微”时代,是web2.0带来的横向传播特点,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信息很容易被获得,使得“微事物”被人们无限放大,迎合受众从细节中体现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的心理感受,快餐文化、碎片化精神追求成为一种潮流。“微诉求”和“微表达”是这个“微时代”的人对社会现实的情感诉求,并自发形成一种无形的“微力量”,它使得“微”观念深入人心,催生出许多新鲜事物,从而衍生出新鲜的名词。在这横向文化传播时代,许多名词都以“微”字为开头,例如微博、微小说、微信、微表情、微现实、微电影等,这些词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渲染着微时代的来临。为了迎合这样一种碎片化社会的快餐消费时代,微电影赶上时代的班车,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3 主要研究方法

(1)已有研究主要是实践调研为主,探讨微电影的拍摄技巧、商业前景和受众喜好,举办微电影节等。微电影的作品自诞生以来已经突破千部大关,随着技术和投入的加大,关注度的提升,微电影的数量将会快速的增加,主题也会越来越丰富,商业前景也将被大多数商家和企业看好。为了促进微电影的发展,各大网站和电视台也相继推出微电影节,主要的微电影节包括中国国际微电影节、大学生微电影节、滨海国际微电影节、盛大美我微电影节、沈阳国际微电影节、南方微电影节等。这些微电影节设置奖项,鼓励微电影制作和研究,微电影节在提升微电影作品、培养部分微电影人才、规范微电影行业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2)对微电影进行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实践研究较多,少数文献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

已有文献主要分布于2011至2013年。研究以描述性论文居多,研究内容为微电影的基本现状,多为作者自身的观点阐述或现实案例介绍评论。对微电影进行理论研究比较少,实践研究比较多,少数文献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微电影的经验研究比较少,学理深度有明显不足。研究方法上,仅有少数文献采取了同传统电影和国外微电影相比较研究的方法。随着微电影关注度的提升和行业前景的明朗,管理的逐步规范,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深入研究将会延续,研究的学科切入点将会增多。

4 结论

通过对已有关于“微电影”研究的梳理发现:学者以及实践者主要从传播学、营销学、广告学、电影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角度开展研究,且主要集中在传播学和广告营销学视角。鉴于微电影主体的公共性,后续研究应增加心理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视角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融合技术、管理、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来考察微电影与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以及精神文化建设的宣传作用研究,并加大对国外理论的介绍或进行理论建构。

参考文献

[1] 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33-34.

[2] 任忆冬.从经济学角度看微电影带给独立电影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2(10):17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