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1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链;区域分工;协作

一、农业产业链培育中区域分工和协作的作用

农业产业链是指农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之间的经济关联所形成的产业链,具体来说,农业产业链应当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基本环节。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农业生产迂回程度显著提高,其生产过程被逐渐划分为一系列有关联的环节。农业分工的细化与交易的频繁发生使得企业必须思考如何在区域分工和协作中以何种组织形式优化行业生产要素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于是,围绕农业产业链而出现的区域分工和协作便应运而生。农业产业链本身便是区域分工和协作的产物,而区域分工和协作又推动农业产业链走向成熟。现代农业产业链培育中的区域分工和协作已是农业升级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有助农业企业降低生产或经营成本

随着农业生产要素的普遍提高,我国已经进入农业生产的高成本时代。若农业生产效益无法有效提高,便会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除需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拓展农业产业链并提高附加值外,充分整合农业自农产品种植、加工、生产到流通各环节的要素优势,利用农业产业链优势有效控制成本,便成为培育我国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农业产业链下,从农产品生产到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充分利用自身的要素优势参与农业发展,保证各环节成本降到最低水平。[1](P151)比如,我国各地农业生产的自然气候条件不尽相同,各地出产的农产品种类和数量差别较大,而东部一些人口稠密的农业发达地区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既有技术,也有资金,若将农产品区域种植优势和东部工业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本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便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和经营成本。

(二)有利于带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显著提高,传统农业种植利润微薄本,导致大量农民宁愿背景离乡外出打工,使得农村出现农业投入减少甚至抛荒现象。目前,我国对农田抛荒的具体数额尚无全国性明确统计,而一些地区的统计令人触目惊心。太原理工大学的一位学生曾对家乡湖南省常宁市的耕地抛荒现象作过一份调查。调查显示,常宁市的土地抛荒现象有三种类型,即季节性抛荒、阶段性抛荒和永久性抛荒。调查者通过对常宁市兰江乡三个村五个村民小组进行土地抛荒抽样调查和实地察看后发现,该地的农村耕地平均抛荒率为16.38%。[2]实际上,因农业生产成本上涨,粮贱伤农已是普遍现象。以水稻为例,一般水稻市场售价为2元,除去种子、化肥、农药以及人工成本,根本无利可图。在此背景下,立足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的区域分工与协作,拓展农业产业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并提高其附加值,成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三)有助培育农业区域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

我国农业种植的区域自然分工决定了各地可以依托各自的农产品生产优势培育区域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农业科技、人才和资金的跨区域配置,在培育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的同时加强农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和协作,并在此过程中培育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逐步树立起区域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的品牌形象。如龙口粉丝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成为龙口当地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而且成为国际知名品牌。龙口粉丝不仅有效拓展了绿豆和豌豆等农产品种植的产业链,而且企业在发展中通过融资、技术创新和人才聚集体现出区域分工与协作。[3](P78)目前,龙口粉丝因产量巨大,本地所需绿豆和豌豆等原材料基本依靠从区域外购进,其企业佣工也多为来自省内外各地的民工。当然,龙口粉丝在企业发展初期主要是利用本地适宜种植绿豆和豌豆的自然安地理条件以及本地微生物体系独特和自然气候条件适宜粉丝加工的区位优势。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以产业链推动区域分工和协作面临的困难

通过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推进农业种植的商品化,并以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以及农产品深加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拓展农业产业链并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我国农业振兴的必然出路。农业种植的自然区域条件以及农业企业发展的要素配置决定了不同地区在农业产业链培育中既有各自优势,也存在先天不足。为此,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以农业产业链打造为契机,加强区域分工和协作,便成为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基本需要。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在区域分工和协作发展中依然面临诸多困难。

(一)农村土地流转不畅,规模化经营面对困难

农产品种植是农业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也是基础环节,而现代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求农业种植改变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种植形体,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甚至是标准化种植,以保证所提供的农产品能够符合企业加工要求,并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和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应用。目前,我国农村耕地实行,耕地使用权归农户,而其所有权归集体。此种土地制度固然有其确立的时代背景,然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其与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农村耕地的规模化整合和集约化经营已是农业产业升级的必然需要。[4](P6)然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依然存在体制僵化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现实中农村土地流转不畅,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和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发展。

(二)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低,品牌培育意识不强

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培育和区域分工与协作的产生本质来说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技术成果与农业结合的必然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开展区域性分工和行业内分工并不断拓展和优化产业链,从根本上来说靠得是现代农业科技以及农产品加工相关科技成果的运用,靠得是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自主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并提高附加值。以葡萄酒为例,众所周知,世界知名葡萄酒品牌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如法国的波尔多,其从葡萄种植、加工到葡萄酒的销售便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农业产业链,而维持这条产业链存在并不断增强竞争力的关键,除波尔多地区适宜种植葡萄的自然条件外,还与法国不断应用现代科技更新葡萄酒酿造工艺和将现代农业科技注入葡萄酒生产的产业链中紧密相关。目前,我国农业企业科技投入不高,科研人才匮乏,导致其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强,同时其多缺乏明确的品牌培育意识,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培育以及产业内部的区域分工和协作。

(三)农产品安全问题凸显,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有待健全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现代农业无论其产业链延伸有多长,区域分工和协作如何细化精微,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并在流通环节保证服务质量,是最基本的要求。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一般属于快速消费品,故其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并对产业链中的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农业产业链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从农产品种植到加工和销售链条的每个环节。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违规化学品使用、食品添加剂用量和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等问题不断见诸媒体,不仅透支着我国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行业信誉,而且容易造成社会群体事件。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还说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依然有待健全,从行业标准制定、安全保护立法、监督管理机制到监管执法力度都有大量工作需要做。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和行业引导规范法规的不健全也成为我国农业产业链培育和区域分工与协作发展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现代农业发展中产业链区域分工与协作的优化路径

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要立足不断健全的市场要素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拥有清晰的产业链要求,本质是一种商品化的农业经济。农业产业链的打造及其依赖发展的市场要素机制的不断健全,需要打破地域和行业的限制,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业协同机制的优化。农业产业链培育和区域分工与协作机制的优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已成为我国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出路,面对其存在的土地资源整合、科技含量低、食品安全监管以及其他问题,我国可以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

农业产业链下区域分工和协作的关键在于打破有利于农村产业培育的生产要素流动的地域限制。目前,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我国投资规模放缓,国内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一个相对过剩时期。同时,我国农业科技的积累及其在一些地区的应用不仅形成了诸多颇具规模的农业产业带,而且拥有一批产业运作经验丰富的大型农业企业。然而,农业生产要素跨区域整合的主要困难一般来自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对此,我国要积极推进农村耕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村土地的合法流转奠定法律基础。同时,我国还要引导和鼓励农村和企业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资源流转的合理方式,如成立农村土地生产合作社、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企业和为失地农民在相关企业提供工作岗位等。[5](P22)此外,我国还可以积极推广“企业+农户”的农业生产合作模式,企业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和销售市场,由农户为企业进行定向种植,双方可基于市场价格以及预期约定一个基本收购价。

(二)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延展以及区域农业产业分工与协作的深化,直接动力来自于农业产业发育及其市场机制的健全,根本动力是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中应用推广的结果。因而,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不断深化区域分工与协作,我国还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我国要引导农业企业重视农业科技研发,为农业企业吸引人才提供优惠政策。在农业产业链培育和区域协同发展中,政府要在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铺设桥梁,构建协同共进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同时,我国还要依托各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当中,如有些企业拥有丰富的农业科技,而农户可以在为农业企业提供农产品等原材料的前提下享受企业的科技扶持服务。另外,区域内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要积极深入农村,将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农业生产直接结合在一起,在推广农业科技和利农惠农的过程中不断培育自身的科研实力,并凝练一支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三)立足区域分工与协同,将品牌打造融入产业链培育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可对现代产业培育和企业发展形成极大的溢出式发展效应。对于农业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来说,品牌打造尤其重要。在一定区域内,农产品或农业企业品牌不一定需要太多,围绕某几种或某几类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形成几个具有区域乃至全国知名度的品牌便可以对区域农业产业升级、产业链的培育和分工与协同的深化形成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我国地域辽阔,依托各地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以及相关企业应当将区域分工和协同的深化以及产业链培育的各个环节整合到区域农业产业或者农产品的品牌培育当中,争取形成区域乃至全国知名的农产品知名品牌或品牌企业。在产业链延伸和区域分工与协同中,农业企业是品牌培育的主体。围绕农业生产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要形成品牌培育的合力,从农产品种植到产品加工再到流通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都要形成明确且一致的品牌培育意识。[6](P85)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2

休闲农业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世界各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触发了我国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8]。休闲农业是整合农业与旅游业双重特征和功能的新型产业形态[9]。颜静娴指出,我国的休闲农业经历了自发式休闲农业经济、自主式休闲农业经济和开发式休闲农业经济3个阶段[10]。经过30多年的发展,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潜在消费者消费偏好的转型以及休闲农业开发技术和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我国休闲农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正逐步向多样化、高端化和创意化方向发展迈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09~2011年,我国农业生态园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发展,新增休闲观光农业1260多处,总投资35.76亿元。但在休闲农业园区的相关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园区的规划与设计上,对于其经营管理的研究较少[11]。

2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发展休闲农业经营思路分析

2.1基地概况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是为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开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土地置换,由河南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共建共享,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力量和设施为依托,涵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示范推广、农业观光等多重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383hm2,是河南省政府重点项目。基地由农业科学试验区、现代农业展示区、现代农业科技项目中试区3部分组成,首期规划投资约12亿元,具有地理位置优越、科研力量雄厚、功能全面、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基地从2004年开工建设至2009年,农田基础设施、湖、渠等水利、道路、电力配套设施、园林绿化工程以及农业信息化控制中心、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中心、会议管理中心等单体工程已陆续完成并投入使用。小麦、花生、玉米等种子加工中心,棉花无土育苗中心,植保制剂研发中心,和缘食用菌有限公司,精米加工中心等园区产业化项目已陆续建成并投产。标准化农业试验田也都投入使用。2009年至今,整个基地处于逐步实现由建设阶段向管理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

2.2休闲农业开发背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早在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进行可行性论证之初,就已将3大功能区之一的现代农业展示区纳入整个园区的统筹规划之中,并把以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观光旅游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功能进行开发。在基地的3个功能分区中,现代农业展示区面积135.83hm2,总投资约2亿元,分别占基地总面积和总投资额的35.4%和16.7%,比例较大。另外,农业科学试验区和农业科技中间项目试验区2大功能区的部分资源条件也为休闲农业开发提供了较好的资源优势。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建设面积较大,基本土地费、农业水利系统、电力系统、道路系统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比例较高;整个基地的物业、绿化、保洁、水电暖等日常能源以及人力资源成本消耗巨大,而农产品产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周期较长,周转缓慢,回收期长。因此,要充分利用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特点,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提高高科技农产品的附加值,获得2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12]。目前基地休闲农业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与同类别较为成熟的休闲农业相比,在开发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如缺乏统筹规划、特色体现不突出;旅游形象不鲜明,宣传不到位,品牌效应弱化;旅游产品分散、旅游资源整合不成体系,潜在消费市场预测和分类不明确;生态环境管理缺失等问题。

2.3基地休闲农业开发的经营理念定位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业与传统休闲农业的不同在于:农业高新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作为具有相当开发潜力和价值的科技旅游资源,又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升华的身心愉悦、田园求知的精神文明需求,尤其是青少年旅游市场、亲子旅游市场的求知动机更强烈,潜力巨大,具有比传统休闲农业市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3.1主要功能定位。突出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成果展试、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以及培训、科普等主要功能,充分展示现代化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设施农业、精准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内容。发展以休闲度假、生态餐饮、农业观光体验、会展培训为主的第三产业。

2.3.2主要经营项目定位。利用丰富的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芝麻、油菜、水稻、甘薯、绿豆等农作物资源;珍奇植物园、百花园、药草园、牡丹园、果园、自动花卉温室等植物景观资源;现代农业科技展览中心、五色土广场、神农坛等建筑景观资源;种子加工中心、工厂化育苗中心、中试基地等科研设施资源;沙滩、茶香馆、拓展园、生态餐厅、垂钓、果蔬艺术景观等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休闲观光农业系列产品。主要经营项目定位:散客休闲养生和会展经济。休闲养生涵盖温泉、拓展训练、温室观光等日常休闲度假等内容。会展培训涵盖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各种等级的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相关展览、节事节庆活动、各种会议接待等内容。可以带动的收入项目有住宿、特色餐饮、特色农产品销售、会展培训、散客休闲养生等(图1)。

2.4基地发展休闲农业的经营思路基地发展休闲农业的总体思路可概括为:充分利用基地3大功能区特殊优势,以大农业为背景,以基地农业科技大环境为基底,以休闲养生为主题,以现代农业展示区为主要载体,以温室、展览中心、会议中心、农业科技交流中心为基础资源,开发现代农业科技体验、农业风情展示、园艺观赏、生态蔬果采摘、农业节庆节事、农业生态体验、沿湖景观等系列旅游产品,探索出一条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休闲农业发展之路。

2.4.1度假化。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及带薪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摆脱城市生活环境,渴望真正走向心灵休憩之地驻足放松,旅游业的发展也早已超越传统的“拍照留影”走马灯式的单纯观看方式。在欧洲,度假农场已成为旅游产业的特色商品。休闲农业发展,也可尝试往这个方向发展,开发短宿休闲市场,重点开发“双休日”旅游产品,提供全新的农业休闲体验,增加休闲农业“夜经济”,开展“夜景观澜”、“闲庭信步”、“特色聚会”等特色休闲项目,使游客真正体会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意境,延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时间。

2.4.2体验化。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对“体验经济(Experi-enceEconomy)进行了深刻论述,并提出“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书中指出,当体验过程结束后,体验记忆会长久地保存在消费者脑中,消费者自愿为体验付费。休闲农业是体验经济(ExperienceEconomy)在农业领域的实践,是一种农业经济产品,中心点是游客体验参与农业景观、农业过程并获得美好感受,体验感受远远超出体验本身。因此,农业科技园区必须紧跟体验经济的步伐,树立体验营销的科学发展观[13]。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设计重点,要将游客融入情境,感动其视、听、嗅、味、触觉,使其产生美好的感受,并使这种美好感受成为唯一,这是休闲农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2.4.3科技化。充分展示高科技农业所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引导游客近距离参观全自动抗旱大棚、气象观测站、防虫防鸟网室、基因库等农业科研辅助设施,深刻了解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大田作物以及棉花、大豆、油菜、芝麻等经济作物生长趋势并亲身体验现代化农业文明。在农业科技项目中试区开展小麦、花生、玉米种子加工中心,棉花无土育苗中心,食用菌培育中心等农业产业化旅游,以及绿色蔬果、粮食、乳制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旅游。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3

建设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是河北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转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与京津协同创新、加强生态支撑区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打好环首都地区扶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

在示范带的建设中,保定市的涿州市、涞水县紧邻北京市,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这种近京优势,在未来一两年会进一步凸显出来。通过完善其功能定位、产业定位,进而与京达到多方面、深层次对接,打造首都农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地,是其发展的重大机遇。完善机制体制,搭建国际化农业科技交流平台,建设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龙头。

二、基本思路

在对环首都的涿州、涞水两个县(市)的特色优势产业及龙头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省委、科技部有关领导讲话内容:第一,明确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中“科技”的引领作用,并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最终形成环首都区域联动的现代农业产业带,以此作为指导精神;第二,研究具体相关产业及企业发展现状、经营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并通过描述性统计挖掘其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第三,分析有关产业企业发展成功的经验及面临的问题,总结出可复制、可参考的模式和范例,为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提供契机;第四,分析涿州、涞水在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及影响因素,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及合理布局产业的可能性,结合当地实际构建最优的建设路径和机制;第五,搜集现阶段我国有关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的政策指导和规章制度,找准功能区定位,建立跟踪追溯机制、量化评价机制,密切关注试验区发展状况,周期性的结论可作为评价的可靠依据;第六,结合前述分析及结论,对推动涿州、涞水实现市场引领、科技支撑、模式创新、三产融合,打造集现代生态农业、都市农业、智慧农业、高效农业为一体的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提供政策建议。

三、环首都农业科技示范带运行机制

(一)农业科技示范带的协调机制。环首都农业科技示范带担负着整合环首都14个县农业科技与产业资源,对接京津农业科研和产业力量,实现河北省农业跨越式发展重任。因此,涿州市、涞水县科技示范带建设与京津、示范带内部以及与省内其他区域的协调至关重要。

1、与京津的区域协调机制。涿州市、涞水县要充分利用北京和天津在农业科学技术、资本、人才和市场方面的优势,抓住京津冀一体化的契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开展与北京的农业科研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等)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有效地与北京、天津的农业产业衔接,实现产业的优势互补,提升区域农业的竞争力;有效利用北京和天津的农产品市场,提升河北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2、内部协调机制。环首都农业科技示范带由14个县(市)构成,包括了10多个农业产业带,所以农业科技示范带的内部协调是关键。首先,要重视示范带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农业科技园区网站等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的建设,增强自身的科技研发、技术集成和应用能力,使示范带能够集中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力量,建立面向本区域乃至华北地区的农业引进、研究、开发、创新的孵化器;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协作和技术引进。大力引进国际、国内智力,推动园区国际、国内交流、吸纳北京院校和科研机构入驻示范带,并充分发挥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技术、成果等方面的优势,与其在优势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打造一批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工程,增加技术的战略储备并加速成果的转化;第三,建立和完善示范带人才引进及聘用制度。示范带将在人才引进和聘用制度上进行创新,吸引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参与示范建设和管理,通过产权激励、人才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二)协同创新机制。涿州市、涞水县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与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围绕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组建一批联合攻关协作组,集聚全国农业科技优势资源,探索建立国家需求导向、项目任务带动、平台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推动的高效协同创新机制。围绕示范带农业发展需求和生态条件、资源禀赋,开展协同攻关。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探索新型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力量整合和资源共享,巩固强化联合协作的新格局。

(三)技术扩散机制。涿州市、涞水县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的推广使市场、科技人员、农户紧密联系,在充分发挥现有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同时,逐步形成以农业科技园区为技术源头,以企业为主体,与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相连接的承担经营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实现科技示范带的内部技术的扩散。同时,示范带要通过市场的示范效应,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由示范带向省内其他区域的扩散,实现省内农业技术的梯次配置。具体运行机制内容包括:

1、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依法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置,明确公益性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实现管人与管事有机统一,发挥县乡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按照因事设岗、以岗管人、优化组合的原则,设置农技推广机构岗位,实现农技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探索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新型经营主体新机制。落实农技人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问题,建立农技推广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采取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承担示范带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建立农业科技园和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多种措施,引导其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积极推行推广型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采取购买服务、定向委托、实施项目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提高农民应用先进技术的组织化程度。

3、完善成果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评价制度体系。对农业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通过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把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纳入评价指标。推行第三方评价,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拓展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评价渠道。

4、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示范带创新中心专门打造了连通全国农业科教系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该平台通过加强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技术转移机制建设,探索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新模式、新机制,促进创新成果与农业产业对接。平台推动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专业化、市场化运行,建立目标一致、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利益共享的“一条龙”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体系。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农技推广、新型农民培育等工作有机衔接。

(四)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机制

1、强化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农业重点实验室建设、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培养造就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积极引进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紧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举办农业领域高级专家国情研修班,组织农业科研人才出国(境)访问研修,加强农业高层次科研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培养。

2、强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聘用管理,严格农技人员上岗条件,加快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完善农技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出台农技推广研究员分层分类评价办法,健全激励机制。

3、强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年轻人到农村创业兴业。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组建中国现代农业校企联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集团化办学。健全完善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精品课、精品教材、田间学校和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基地建设。加强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探索农业补贴新方式,鼓励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应用新技术。

4、促进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合理流动。科技示范带需改进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带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园区工作或创办企业。鼓励农业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在科技示范带管理机构兼职。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4

盛夏的洛川大地,果树长势喜人,一片绿色海洋。走进洛川苹果园,整个山山峁峁,沟沟梁梁,到处是果农忙碌的身影。园貌整齐,树体健壮,疏密有致的果实都套着袋子,每个果园都按照示范区建设要求,设置了诱虫灯、粘虫板、防虫带、防雹网,所有果园都统一编号,标明了注册号码、管理人员等信息。而在陕西畜牧业大县——靖边县,绒山羊繁育基地遍地开花,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农民正喜滋滋地收获着“种羊”带给他们的丰厚利润。

近日,中央农广校第一党支部由王守聪常务副校长带队前往延安,展开以“重访革命圣地 探索农民职业化道路”的主题实践活动。位于革命圣地延安南部的洛川县是公认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经过十多年发展,一项具有改革意义的“破冰”之举悄然拉开,通过农广校开办职业农民培训班,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使更多的优秀果农脱颖而出,成为现代农民中的“先锋军”。洛川苹果种植面积50万亩、人均3.1亩,居全国之首,洛川苹果走出陕西,跨出国门,唱响了品牌。陕北靖边县2008年提出了“培养职业农民,促进舍饲养羊业规模化发展”的产业规划,根据不同生态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区域制定了职业农民标准。通过针对性培训和扶持,首批认定的600名职业养羊农民,已经成为发展产业的主要力量,2011年全县养羊数量达到175万多只,成为全国著名的陕北绒山羊养殖基地,畜牧业撑起了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大力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就要加快推进农业教育发展和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实现农业现代化,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农民的科技素质及应用状况是农业科技水平的标志,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大力振兴发展农业教育,推动农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全面发展,加快职业农民培养试点工作,提升农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理念和技术的承接者和传播者,是农业科技“二传手”和现代农民中的佼佼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王守聪在延安座谈会上说,在我国目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以及农村劳动力数量紧缺、素质下降的背景下,让更多高素质农民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农民职业化道路,洛川、靖边等地的职业农民培育已走在了前面,对各地职业农民培育有着借鉴和启示意义。让想干、会干、能干、领干的人成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引领 “三农”工作奔向更美好的明天,开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崭新局面!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在正常情况下仍处于供求紧平衡的状态,还有若干农产品则需进口补充,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农业必须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农业的发展步伐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逐渐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软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农业科技成果并未在实际意义上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科技创造着与农村劳动力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技术传播屏障。此外,科学技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而一些科技传播人员的知识无法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形成了科技传播的瓶颈。如今网络技术广为盛行,但发达的网络并没有很好地服务于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十二五”时期提出的新任务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真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转型的重要基础,是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抓手,对于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然而,相对而言,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农村还是落后社区。可见,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没有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创新型城市就很不完整,科技强国就难以实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农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但从整体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还十分薄弱,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并且,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环境、农民素质等因素影响,还表现出创新周期长、创新主体膨大、创新条件弱等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上狠下功夫,加快发展步伐,保证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目标尽早实现。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运用现代生产工具,推行现代管理,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农业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史,每一次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带来了农业发展新的飞跃。世界近代农业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现代技术进步。近几年,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的技术革命,为传统农业和农业技术的改造,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加速转型期,正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科技竞争已成为农业综合竞争的核心和焦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渐增高的贸易壁垒、日渐提升的消费需求和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不断破解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障碍,越来越有赖于科技创新。只有十分关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才能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更快更实,动力更加持久更加有效。

    (四)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在诸多困难背景下,取得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实属不易。然而,这些困难和不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绝非易事。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一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对改善农业的分散性、地域性、可控程度差等行业弱势产生重要的作用。二是农业科技的突破带来了生产领域的扩展。食物的生产由动植物扩展到微生物,由陆地扩展到海洋。这将更加充分地利用地球上的空间,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三是农产品深精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量的80%—90%。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一)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仅仅依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的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靠单一技术的突破是不够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整合科技资源,选择对农业发展关联度大和带动性强的多项农业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为此,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并把这些技术集成组装运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之中。

    (二)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背景范文6

1农业经营向一体化发展

在社会大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背景之下,农业经营一体化已成大势所趋,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体化经营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提高。农业经营一体化的规模效应比较大,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同时对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有很大的帮助。农业经营的一体化包括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化和混合一体化,通过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之间的相互联合、不同阶段的生产企业之间的相互联合以及两者之间的联合实现农业经营的一体化。其中农业的生产企业同加工企业以及流通销售企业之间的联合是农业经营一体化的重要表现。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将可持续续发展的概念现在也应用到农业的发展中,是因为上世纪农业的发展片面追求其产量,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各种大量的化学产品和农药的应用,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把可持续发展应用到农业领域,目前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发展农业的趋势。具体来说就是要减少化学产品和农药的应用,科学施肥,减少病虫害,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生产绿色、高效、无污染的农产品,注重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发展有机农业和高科技农业,做到在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5农产品向高加工化发展目前,世界各个国家都比较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其农产品的加工值往往超过了农产品本身的价值,加工食品在食物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加工食品的专用化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选育栽培适合加工用的优良品种,例如生产优质的食用油就要选育栽培适合加工的专用大豆或者其他原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调整了农业的产品结构,增加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张禄祥,2007)。

2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

2.1欧盟现代农业发展经验(1)英国。英国虽然号称“世界工厂”,但是二战以后,英国就开始注重农牧业的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英国发达的工业给农业的发展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科技的不断创新不仅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英国也广泛应用了高科技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利用高科技进行动植物间的遗传育种、培育优良品种等等,利用高科技培育具有抗癌特性的农产品,同时还可以利用高科技对温度以及湿度进行控制,克服了农产品生长的季节性以及空间性。(2)荷兰。荷兰是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荷兰的现代农业有其独有的特色,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荷兰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世界上第一大港—鹿特丹,水上运输和铁路运输发达,方便农产品进出口。在农业结构方面,荷兰利用优势条件,分工合理,重点发展园艺业和畜牧业,减少谷物等农作物的种植。荷兰发达的农业组织也是其现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发形成的农业合作社是最重要的农业组织,有着完善的立法,按照章程依法办事。荷兰农民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合作社购买农产品的原料,还可以通过拍卖市场交易农产品,这都给农民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同时,农业合作社还提供相应的社会救助,服务农民,帮助农民解决疑难问题。最后,荷兰完善的市场体系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交易环境,荷兰的农产品交易必须在拍卖市场进行,由拍卖市靳晓华: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场将生产者的农产品进行具体的分类,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刘传初,2005),统一在拍卖市场进行拍卖,其特别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减少了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力。

2.2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经验美国是个农业大国,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力,这与美国直接用于农业的补贴政策有关,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降低了美国农民生产农产品的成本,进而降低了其价格,同时,美国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也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美国地多人少的特点决定了美国要提高其土地的产出率,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应用加速了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2.3日本现代农业发展经验日本现代农业的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农业基本法》的制定,从此调整了农业结构,改变了其经营方式。日本现在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就是其观光农业的发展。观光农业就是以旅游为目的产生的新兴产业,日本的观光农业也叫农园,它根据农产品生产的适时性来决定农园的类别以及生产规模,例如适合种植果树的就叫果园,适合种植蔬菜的就叫菜园,并跟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相结合,依山傍水,吸引游客。日本农园的经营大多是按照当地旅游景点的经营来进行管理,对游客合理收费,游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农园来游玩。例如,想要在一天短时间内参观农园的可以选择离城市进,规模较小,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并体验其种植过程的农园;对农园有较大兴趣的人们可以选择离城市较远,农园规模较大,并种植多种农作物的农园,这些农院一般般都设有住宿餐饮,方便游客有充足的时间了解、体验农园;对那些以游园目的的人们,可以选择离城市近,可以采摘农产品的游园式农园(蔡金华等,2008)。

2.4巴西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巴西的现代农业比较发达,有许多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排名第一,现代农业的发展比较有成效。巴西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大面积的耕地资源、得天独厚的热带雨林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水资源等等,这些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巴西政府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候也比较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损害,并通过立法来保障生态农业的发展,鼓励支持农民生产绿色生态农业,并给这些农民给予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例如降低其贷款利息。巴西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种类齐全,在农产品生产的各个过程中都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机器,有专门播种的、有灌溉的等等,这些都节省了农民的时间,并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另外,巴西有比较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以及相应的服务体系,实行经营一体化,在各个区域设置农业站、培训部、研究中心等等,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包括提供优良种子、培训种植技术等。同时,巴西还设有专门的基金,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贷款、融资和担保,加强技术推广,这些都为巴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和技术保障。

2.5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以色列的资源比较匮乏,但是其现代农业的发展很迅速。以色列拥有世界先进的农业技术,例如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提高植物的免疫力;滴灌技术则可以控制水量,合理进行灌溉,节省水资源;领先的多倍体繁殖技术则可以培育出高产量并成功率高的农产品,这些都相应的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产量,并且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以色列的节约型农业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其水资源的匮乏决定了以色列要发展节水型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农业灌溉用水的使用;以色列还通过发展集约化生产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通过推广技术,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研究最新先进的技术成果应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另外,以色列民间的从事农产品研发的机构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泛,其科研人员有较高的科研素质,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研发相应的技术,他们研发的技术有的甚至被应用到世界各个国家。这些都保障了以色列现代农业的发展。

3国外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发展现代农业,但是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不注重保护环境,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的应用中不充分等等,这就都需要我们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3.1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实现农业资源区域性的优化配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种植农产品;调整农业组织结构,加快农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发展高效绿色农业,生产环保无污染的健康农产品;调整农业技术结构,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保护环境的基础发展上现代农业。

3.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当前我国三农发展的主旋律,要提升农业整体的竞争力,就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不明显,缺乏相应的人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的同时,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建设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切实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