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形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经济的形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经济的形成

世界经济的形成范文1

【关键词】 资源枯竭 产业转型 大冶市

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我国资源型城市多数兴起于20世纪50至70年代,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经过多年开采,当前大批资源型城市已经进入资源枯竭阶段,发展过程中还积累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失衡、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摆脱“资源诅咒”效应,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必然选择。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当前保障能源资源供给、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大冶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现状

1、大冶经济转型的背景

大冶市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开发历史悠久,是典型的“因矿而建,因矿而兴”的城市。依托其矿产资源的优势,大冶市经济发展迅速,实力逐步增强,在湖北省首次公布的2008年度《全省国税十强县市区及亿元县市区排行榜》中,大冶市以115018万元的年度国税收入名列全省第二。矿产资源开发在带动大冶市地方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为国家提供后备资源的同时,也解决了当地许多就业问题,维持了社会安定。

但是自然资源犹如一把双刃剑,作为资源型城市,大冶市却同样也陷入了“因矿而衰”的困境。由于多年来的无序开采,自然资源枯竭的局面逐渐显现。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大冶市的铁矿、铜矿和煤矿的年开采量分别为423万吨、210万吨和71.3万吨,与鼎盛时期的885万吨、420万吨和245万吨相比,分别下降了52.2%、50.0%和70.9%。

与此同时,资源的枯竭也给大冶市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单一,增长后劲不足。长期以来大冶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都是归功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城市矿业收入曾经占到财政税收的70%以上,“一矿独大”的产业格局使得后续产业增长乏力。二是部分乡镇因矿消失,一成多居民也因矿失业。由于资源枯竭,依矿而建的铜录山镇、铜山口镇和龙角山镇相继被撤销了行政区划。三是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频发。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大冶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采矿区地表塌陷、水土污染、地质灾害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给大自然带来沉重的负荷。

2、矿产资源枯竭导致传统产业衰败、失业人数增多

大冶市矿产资源的衰竭带来的是矿山的倒闭、企业的破产、下岗失业人员的骤增。在大冶市还有相当多的企业直接或间接地为资源性企业服务,资源性企业陷入困境,相关企业也势必难以幸免。传统采掘业劳动力随着产业转型带来的产业规模缩小,结构优化带来的劳动力需求下降而下岗失业。因为资源枯竭,城市发展前景不被看好,许多机构纷纷迁出,使原本压力极大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紧张。从2006年起连续三年,大冶市的失业率分别为11.5%、12.7%、14.2%,其中与采掘业配套的相关产业失业人数超过2万。面对资源枯竭的瓶颈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大冶市的城市转型刻不容缓。“早转柳暗花明、不转山穷水尽”的思想达成共识。2006年8月,大冶提出了“以经济转型为重点,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开始了自发转型的道路,拉开了大冶市城市转型的序幕。

二、大冶经济转型的对策

大冶在面对资源枯竭带来的一系列难题时,于2006年实施经济转型战略,开启了依靠自身力量实施转型的征程。自2008年3月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后,大冶以经济转型为中心,依托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发展。大冶市政府抢抓机遇,于2008年10月出台了《关于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提出了“机制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生态转型”的城市转型战略,积极探索产业转型的路径。

1、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大冶市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由过去的以卖初级产品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精深加工的集约化发展道路,直接推动了传统采矿业的优化升级。例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除了冶炼以外还向铜产品加工延伸,在其周边产生了多家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了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和提升传统产业。发挥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重点培育三大循环经济型产业链。一是矿山开采―矿山精选―钢铁生产―钢铁深加工;二是炼铜―铜型材―铜制品;三是粉煤灰、矿渣等―水泥―水泥制品。

2、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加强招商引资

大冶市着力建设城西北工业新区、灵成工业园和罗桥工业园等经济技术开发区,努力把其打造为承接产业项目的载体。2010年大冶市财政预算安排和银行融资近10亿元再次投入城西北工业园建设。通过实施“接续产业发展战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把大冶建设成为武汉都市圈的重要原材料加工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承接武汉市区产业转移了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努力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项目建设。2010年大冶市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78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55亿元。2011年7月,总投资为6000万元,预计利税在400万元以上的浙江信运制衣有限公司年产80万件森马时装的项目在保安镇开工。总投资42.3亿元,产值达95.55亿元的迪峰科技、有色物流、日华电梯、君阁铝业开工建设、合兴纺织、实美铝业、立峰纺织、宏力数控这项目于2012年11月在大冶市经济开发区城北新区竣工投产。

3、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积极培育和壮大接续产业。一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以酒类为核心的饮料制造业;依托特色种养殖基地,重点发展禽畜产品深加工产业。二是依托两个园区,承接武汉市汽车、服装等产业的辐射,积极发展特色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医药等能够充分就业的产业,培植新的产业增长点。目前,大冶市初步形成了以山力板带、武汉重冶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的机电制造产业集群,形成了以劲牌公司为龙头,以雨润、永惠等企业为重点的食品饮品产业集群,形成了以尖峰等水泥骨干企业、晨茂等铝业加工企业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形成了以立峰纺织等服装企业为龙头,纺、织、染、整、制衣一体化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大冶市四大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23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3.4%,力争到2016年四大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300亿元。

4、利用当地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康体产业;保护现有的环境,合理开发,原来已经开发完整的矿山可以修建矿山公园,发展旅游经济。灵乡镇坳头村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契机,把产业由地下转为地面,大力发展旅游业,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湖北省旅游名村”。2011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5.1 亿元,完成利税55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预计2012年将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产值达到0.86亿元。

大冶市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壮大产业集群,实现由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到工业强市的新跨越。重点发展金属产业,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垃圾利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和食品饮料产业,构建“三园两带多板块”的工业布局,实现产业相对集中、特色优势鲜明的空间结构。

三、大冶经济转型的成效

1、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自2006年开始,大冶市结合自身特点,紧抓国家政策机遇,利用“十一五”这一时期积极推进城市转型,现已初见成效。2010年,大冶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1.08亿元,是2005年的2.51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为“十二五”的开局打下良好的基础。2011年,大冶市GDP总量为332亿元,2012年仅上半年,大冶市就完成工业总产值315.3亿元。通过产业转型,大冶市的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地位不可小觑。在2011年湖北省的百强乡镇评比过程中,大冶市依然是最大的赢家,其中罗家桥街道办事处、陈贵镇和灵乡镇包揽三甲。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大冶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2006―2010年的五年时间里,大冶市的产业结构比重一降两升,取得了3个18%的可喜变化,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了18%,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养殖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均提高了18%。三次产业由13.07:50.25:36.68调整为9.5:56.7:33.8。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了18.5个百分点,表面大冶市的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一矿独大”的畸形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冶市积极探讨产业转型之路,大兴园区,广拉项目,解决了当地一大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推动大冶市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通过城市转型,2011年大冶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828元和8079元,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还地桥镇新颖环保的农民别墅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指出,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即是在该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增长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导向性作用的产业。所以,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准确的产业转移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利用市场机制并且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逐渐淘汰落后技术。拓宽产业链发展,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把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新兴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不能简单地抛弃传统产业,同时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改善环境,治理污染,吸引服务型企业落户,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凌云、杨明杏:发展中转型、转型中跨越的生动实践――黄石、潜江、大冶、钟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调研报告[J].湖北社会科学学报,2011(7).

[2] 王芳: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对策思考[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1).

[3] 李洁、王琴梅:人力资本积累视角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J].中国经贸导刊,2010(14).

世界经济的形成范文2

【关键词】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结构造型;设计

序言:

在城市建设中,桥梁是人们智慧和科技的成果,在我国,桥梁建设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具有人文色彩的桥梁也是我国典型的造型建筑并且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标志。但是亲目前受到国内经济的制约,我国城市桥梁仅仅是停留在实用的阶段,对于桥梁的景观还没有达到非常重视的程度,目前国内很多人提到景观,首先想到的是城的绿化,在桥梁设计之初并没有把景观的元素考虑在其中【1】。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桥梁作为城市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同时被要求在设计中有着更加浓厚的艺术底蕴。

一、桥梁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桥梁景观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桥梁学和建筑学以及美学等等方面的综合内容。

1.桥梁景观设计的特点

桥梁景观是工程技术和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桥梁景观设计必须要保留原有桥梁的实用性,还要结合相应的桥梁技术和美学原理对桥梁的设计元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在实用经济性的基础上展现建筑的美学特性。桥梁景观设计还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桥梁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内容是时代最流行的元素,体现的是时代的特征。城市桥梁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也就是要展现出地方特色,每个地方都会有地方的特色,在桥梁的设计中要体现地方的特点,展现地方的文化。最后桥梁景观设计时跟时展中的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桥梁景观设计中计算机的运用给设计带来了更多的生机,新的结构,新的设计,新的元素的融入给桥梁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2]。

2.桥梁景观设计的难点

虽然时代和经济的发展给桥梁景观的设计带来了更多有利的元素,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对桥梁景观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桥梁景观的设计也必须要提高水平。目前,城市河流的河面宽度越来越小,不会超过一百米,但是随着城市交通量的不断增加,道路必须要越来越宽,所以城市桥梁大多数是以宽桥的形式出现的,跨度比较大,甚至很多的桥梁长宽比例呈现的是一,从美观上来说这是不合理的,这也是桥梁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最大的难点。

二、城市桥梁景观中的结构造型设计

桥梁结构造型设计也就是对桥梁的线性和造型等等上作出设计,在满足桥梁功能和安全的情况下对桥梁的外观进行设计。在桥梁结构的设计中,它应该跟结构受力形式相结合,要确保桥梁的结构外力跟桥梁的内在受力的统一,桥梁的结构和外观需要跟自然环境相协调,跟城市的景观,历史文化等等都需要高度的协调,在最大的限度上实现桥梁存在的合理性和美观性。城市桥梁主体结构上还有特别的艺术表现力,要把这些艺术感染力融入到城市的整体空间中,塑造出具有城市特点的桥梁[3]。在桥梁的设计中,要摒弃传统桥梁设计中的守旧因素,不断创新,在桥梁设计中的线条和色彩上应该综合的考虑和运用,实现桥梁的功能和外观上相协调。桥梁的设计不能忽视细节上的构造,要跟桥梁的主体相平衡。桥梁中的线形设计要满足很多的要求,首先是满足力学的要求,另外要足够的创新,要改变之前桥梁臃肿的体型,要让桥梁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的景观之中,另外桥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要完美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桥梁的内部空间,做好线条的组合,设计工作。

三、对中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建议

1.重视城市桥梁景观设计

我们应该充分的重视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工作,桥梁景观设计是桥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做好桥梁建设的工作,就要充分重视桥梁景观的设计,要尽快编写好相关的设计规范以及桥梁工程设计施工的流程。

2.桥梁景观设计注重创新

中国目前桥梁的建设注重的是实用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桥梁的外观有着更多的要求,所以在桥梁景观设计中不仅仅要满足桥梁实用性的要求,还要满足桥梁美观性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城市桥梁的设计中具有充分的创新性,实现桥梁的创新性设计,让中国城市的桥梁质量有着更好的提高。

3.充分吸取国内外的设计经验

国内城市桥梁的设计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要想提高桥梁的设计质量和建筑质量都需要充分的借鉴国外的优秀的设计,不断总结经验,把优秀的设计融入到中国桥梁的设计中,推动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促进桥梁建设技术的提高[4]。提高中国桥梁业的技术水平。

四、总结

桥梁是城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桥梁建设中桥梁的设计是桥梁的基础,所以桥梁景观设计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桥梁景观的设计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改进,不断提高桥梁设计的水平,提高城市桥梁建设的水平。所以在城市桥梁景观设计过程中要不断融入时代的新元素,吸取传统桥梁设计的精华,给现代城市桥梁景观的设计带来更多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杜烨霖,王光亚.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的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蒋大勇,王珂.高速公路桥梁设计中的注意问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世界经济的形成范文3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灰色关联度;资源产业;产值规模;就业规模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055-03

1.资源型城市界定的研究现状

资源型城市对我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一些资源具有耗竭性,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衰退[1]。为此,国家专门设立了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作为产业转型的试点,以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广。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并不清晰,一般可以归结为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两方面。定性描述主要有:资源型城市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2];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3],这两个定义都表明城市的主导产业包括矿产品和矿产品的初加工品。有学者把单一产业性城市(一般指有40%以上的劳动力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从事同种资源或产品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城市)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资源型城市,如大庆(石油)、大同(煤炭)、铜陵(铜矿);一种是产品型城市,如十堰(汽车)、攀枝花(钢铁)、仪征(化纤)等[4];矿业城市的概念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界定,质的方面看该城市所执行的职能,即矿业经济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所占的地位,量的方面看矿业产业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5];定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突出的观点:矿产资源采掘业及初加工业产值总和超过工业总产值的50%,则该城市可定义为资源型城市[6];矿产资源采选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采选业,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业等)在城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于或等于10%为资源型城市[7];凡属采掘(采伐)工业产品在工业产值中比重达到10%,即被认定为资源型城市[8];国外学者哈里斯(C.D.Harris)认为,主导矿业职工占全部从业职工的比重大于15%时则为矿业城市[9]。这些定义是站在资源禀赋角度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资源型城市(矿业城市)进行界定,主要从城市以资源为依托,资源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及采掘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几个方面论述。而随着资源的枯竭,资源型城市要进行转型,不仅仅是资源主导产业要转型,同资源产业关联密切、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程度大的资源产业都要转型,因此对资源型城市概念的界定至关重要。

2.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依赖于区域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整个区域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罗斯托是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学者,他在研究经济起飞问题时指出,作为主导产业具有获得新的生产函数、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等特性。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是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同样遵循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性规律。资源性主导产业在地区经济中起支柱作用,决定了国民经济的结构,其发展通过产业之间的互相联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现有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只是强调了以资源为依托的城市,即资源型城市是资源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大或采掘业在工业产值占的比重大,实际上从业人员数量大的资源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未必大;采掘业对地区经济总量的贡献大但可能是单一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单一性的,并没有形成以资源产业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为辅助产业的产业体系来全面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转型成为必然。根据目前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寻求接替产业以及支柱产业等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有偏颇也在所难免。

因此,本文站在地区经济发展角度,通过构建资源型城市界定模型进而计算资源产业在整个地区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界定。方法的提出和问题分析角度对此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资源型城市界定模型的构建

3.1 资源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产业要遵循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关联效应强,带动地区就业的原则。

3.1.1 产值规模

根据规模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产业的产值要在当年在该城市的地区总产值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地区GDP的贡献比较大,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带头和促进作用。计算公式[10]:

SYi(t)=Yi(t)Σni=1iY(t)×100%⑴

其中,SYi(t)为产业在t年的总产值比重,Yi(t)为该产业在t年的工业总产值,n为被评的产业个数。

3.1.2 工业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的产品有更大的市场,增加此类产业在产业中的比重,使产业结构同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所引起的满足需求相适应。表达式为:

ei=ΔQi/QiΔNI/NI ⑵

其中ei为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ΔQi/Qi为该产业产品的需求增长率,ΔNI/NI为国民收入增长率。

3.1.3 就业规模

SLi(t)=Li(t)Σni=1Li(t)×100% ⑶

其中,为产业在年的就业人数比重,为该产业在年的平均职工人数[10]。

设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分别表示投入产出表中产业部门的行列序号,为产业部门数,则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别为[11]:

3.1.4 感应度系数

3.2灰色关联度模型[1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是灰色系统理论提出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广泛应用于农业经济、煤炭系统、生态系统和宏观经济等多方面。灰色关联分析的评价步骤如下:

3.2.1 确定待评价样本和评价标准

以X(0)j(K)(K=1,2,…,m)表示待评价样本的各评价因子的实测值,其中下标j表示待评价样本,k表示评价因子,再以X(0)i(K)(K=1,2,…,n,K=1,2,…,m)表示各评价因子的标准值。

3.2.2 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实测值与各级标准值的平均值相比较的方法进行,公式:

Xj(k)=X(0)i(k)1nΣni=1X(0)i(k),i=1,2,…,n,k=1,2,…,m

其中,Xj(k)表示待评价样本第项评价因子的无量纲化值;X(0)j(K)表示待评价样本的各评价因子的实测值,X(0)i(K)表示各评价因子的标准值。

对评价标准的无量纲化处理的公式如下:

Xi(k)=X(0)j(k)1nΣni=1X(0)i(k),i=1,2,…,n,k=1,2,…,m

其中,Xi(k)表示评价标准的第i级第k项评价因子的无量纲化值;X(0)i(k)表示标准中各评价因子的标准值。

3.2.3 计算关联系数

无量纲化处理后,以待评价样本的m个评价因子的无量纲化值构成参考数列。即:

|Xj(k)|=|Xj(1),Xj(2),…,Xj(m)|

以评价标准的n个级别的m项评价因子的无量纲化值构成比较数列。即:

|Xi(k)|=|Xi(1),Xi(2),…,Xi(m)|,i=1,2,…,n

计算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关联系数:

ξi(k)=minmin|Xj(k)-Xi(k)|+ρmaxmax|Xj(k)-Xi(k)||Xj(k)-Xi(k)|+ρmaxmax|Xj(k)-Xi(k)|

其中,ξi(k)为Xj(k)与Xi(k)(i=1,2,…,n)在第k项评价因子的关联系数;ρ为分辨系数,其取值在0~1之间。

3.2.4 计算关联度

用m项关联系数的平均值作为待评价样本与各级评价标准的整个关联程度的度量,即关联度。计算公式如下:

γi=1mΣmk=1ξi(k),i=1,2,…,n

4.实证研究――阜新资源型城市的确定

4.1 数据的来源

以阜新市2001~2003年三年的各产业产值为原始资料,对其进行分析。首先把阜新市的产业划分为32个部门[12],选择产值规模、就业规模、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作为指标进行计算和灰色关联分析,具体内容见表1所示。

4.2 指标数据计算及结果分析

阜新市各产业按产值规模大小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煤炭采选业、农业、食品制造业、饮食业、商业、纺织业、机械工业、金属采矿业、其他非金属采矿业、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业。

按就业规模大小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煤炭采选业、农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机械工业、炼焦煤气及煤制品工业、商业、纺织业、饮食业、化学工业 、其他工业。可见,以煤炭采选业为代表的资源产业带动了城市的就业率,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4.3 灰色关联度计算及结果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构成行业的总关联顺序为:工业、批零贸易餐饮、农业、林业、建筑业、运输邮电、渔业、畜牧业。可见工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是第一位的。

5.结论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以煤炭采选业等资源产业为代表的工业对阜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资源型城市可以定义为:资源产业产值对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贡献大、资源产业从业人口多、产业关联度强的城市即为资源型城市。

对资源型城市界定还要本着动态原则,随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资源型城市逐渐变为资源枯竭城市,如阜新,对资源城市要及时地考虑转型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基金项目资助(05w127);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基金资助项目(2006LnskLktgLx-66-41)。

参考文献:

[1]路世昌.耗竭性资源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8):118-119.

[2]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1,(6):96-97.

[3]张米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35-36.

[4]王元.重视单一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0-1-11(9).

[5]张以诚.我国矿业城市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创刊号):75-80.

[6]俞滨洋,赵景海.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城市规划,1999,(8):55-56.

[7]樊杰.我国煤矿城市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J].地理学报,1993 ,(5):218-225.

[8]周长庆.浅论资源型城市属性、结构及成长中的协调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1994,( 5).

[9]沈镭,程静.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转换战略[J].经济地理,1998,(2):41-45.

[10]田.阜新市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999:24-30.

[11]耿雅妮,张军.宝鸡河流水质灰色关联分析与评价[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6):34-35.

[12]罗月丰.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J].资源•产业,2005,(6):110-111.

[作者简介]路世昌(1962-),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王政辉(1981-),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与经营决策。

世界经济的形成范文4

一、人力资本投资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人力资本投资――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的源泉

区域创新主体包括创新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政府,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集成,因此区域创新能力直接取决于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的人力资本积累状况直接影响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较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是技术进步更具能动性的载体,它既是技术进步的发动者,又是新技术的载体与传媒,通过它的作用将会导致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的全面改善。贝克尔明确指出:“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主要是技术进步”,并“增加技术人员的相对供给”,从而导致“许多工人通过在工作中学习新技术并完善旧技术而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率”。因此,人力资本存量越大,表明区域劳动力的整体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由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这使在劳动力数量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劳动供给增加,使劳动边际产品曲线向外扩展,抵消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同一劳动将更有效率地推动物质生产要素,导致人均产出不断增长。

(二)人力资本投资――资源型城市社会全面发展的保证

人力资本投资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体现在维持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上。社会贫富差异的扩大是影响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整体生产能力提升带来了丰富产出,与此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变得日益严重,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和谐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在产出水平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如何促进更有效的社会公平,使更多的人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人力资本投资――资源型城市环境能力提高的关键

人力资本通过对不同贫富程度资源的有效选择,以及更高效技术的选择与开发,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实现生态改善。资源枯竭型城市以可持续发展为其本质,而可持续发展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强调发展的代际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从这一观点出发,在经济发展中既要重视物质资本的积累,更要重视人力资本的培育和积累。

二、人力资本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作用的数理经济分析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力提升是由经济发展能力、生态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以及城市创新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能力体现在运用各种要素进行生产活动,满足人类全面发展的各种需求。社会发展能力为生产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劳动者生产活动的积极性。生态发展能力体现吸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而城市创新能力是其他三种能力得以实现的推动力。四种发展能力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经济发展能力居于核心地位,而社会发展能力、城市创新能力和生态发展能力是通过经济发展能力产生作用的。生产活动带来的收入是影响其物质及精神消费,享受优美环境等福利水平变动的基础,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公平、环境改善等方面也离不开各种生产投入活动。社会发展能力提升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了生产活动带来的福利水平的改善,产生更强的生产激励,从而通过技术进步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生态发展能力通过对生产活动废弃物吸纳能力的提升而拓展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而这些能力的提升都有赖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

综合以上分析,假设区域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力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型:

Y=KαLβSγRδ C1-α-β-γ-δ

Y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力变动, K为经济发展能力, L为劳动力数量, S为社会发展能力,R为生态发展能力,C为城市创新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能力的变动为:总产出的一部分用于储蓄,体现在物资资本(如机械设备、基础设施等)会传递给下一代人使用,s为储蓄率,同时经济发展力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折旧(即机械设备的磨损、基础设施的老化等),σ为折旧率。 劳动力数量的变动为: L=nL n为人口出生率,此处假设所有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是一致的,是一种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并假设人力资本存量一致带来的是工作能力的一致。即随着人口的增加,区域人力资本总量呈现相同比例的增长。

现实中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人力资本存量存在差别,不可能都达到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另一方面,从人口出生到一定存量的人力资本水平,需要一个积累过程。

假设不对生产活动添加任何限制和作用,则会出现社会、生态及城市创新发展能力下降的可能,即S

因此,由于社会发展能力、生态发展能力以及城市创新发展能力的减弱,使得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力产出在更低的水平上达到稳态。在社会发展能力、生态发展能力以及城市创新发展能力递减的情况之下,人均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力产出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并且负增长的速度与人口出生率成正比,即人口出生率越高,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目标越难实现。

三、结论及建议

世界经济的形成范文5

关键词:植物造景;人性化设计;商业街休闲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城市现代商业步行街是一种以步行为主、商业消费为目的的特殊街道空间,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要具有满足生态性和人的审美需求的功能,因此其植物景观构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纵观国内外的商业步行街,普遍存在绿化率不足、景观效果单一、荫蔽空间较少等不足之处,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当前对于植物景观空间与商业步行空间的关系研究不足;只有在明确两者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基于商业步行空间的特点来营造具有吸引力的植物景观空间。

一、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的功能

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的功能因分类不同而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种:

1.实用功能。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造景选用多种多样植物,包括高大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等,它们具有遮荫、滞尘、降温、降噪、增湿、净化空气等作用。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高大乔木那宽大的伞状树冠,把强烈的太阳辐射和热能予与阻隔,在树阴下,街上行人充分领略到植物对人类的人性体贴。由此可见,合理运用植物,可以调节、缓解和弥补现代城市建设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2.审美功能。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既是园林植物与人工艺术创造的结合,又是物境与人文的结合,融合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科学合理的植物造景对城市商业步行街具有自然和谐的、高品位的美化效果,可以柔化现代城市建筑冰冷单调生硬的直线条,给人以自然、宁静、艺术的享受。

3.经济功能。优美舒适的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将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吸引力,更加聚集人气,增加客流量,提高商品销售额,使商家获得更为丰厚的商业利润,从而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商业价值,由此,将吸引更多的地产商、开发商、投资经营户,以致金融、保险、证券、企业总部、外国领事机构等住入,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二、现代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渐趋成熟,商业步行街将成为市民及外来游客休闲、娱乐、购物的重要目的地,同时也是展示城市新面貌的一扇窗口。但是当今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有很多局限,概括起来表现如下:

1.对步行街植物造景的实用功能重视不够。

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设计师们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往往更注重的是植物的美化功能,而忽略其实用功能。这一理念又往往影响到对植物的种类选择和植物造景设计上,使其设计难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致使现在很多步行街的园林设计,看上去很美,但在夏季,整条街仍处于暴晒之中,未能很好起到绿色植物的遮荫、调节温度、湿度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2.植物布局设计不合理。

一是硬质景观与植物景观的比例不合理。目前,一些商业步行街由于很注重商业气氛的营造,往往造成硬质景观设计过多,如水景、艺术小品等,使本来就狭小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不堪;二是植物比例较少、布局不合理、稍显凌乱、亦没有主题理念,体现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搭配和造景设计上。很多植物,尤其是乔木,被低矮灌木围成的栅栏或砖石砌成的护栏大面积圈住,使游人难以亲近到植物,享受树阴的清凉。显然,其设计缺乏真正的人性关怀。商业步行街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其道路本来就狭窄,不宜将植物连片栽种,而圈围太多的游人。其设计应以“点、线”为主,兼以少而小的“面”点缀。以便留出更多的空间供游人活动,使人与植物更为亲近,真正体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3.植物配置不合理。

一些商业步行街的园林绿化设计中,乔木偏少,花草、灌木偏多,绿量不足,其生态调节作用降低。且在乔木的品种选择上,更注重的是新、奇、贵,而缺乏对其实用功能甚至是否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考虑,致使栽种的一些树木只有枯枝残叶,长势不良,未能体现其在原产地应有的风貌,更难实现其美化和实用功能。时下还流行栽种“光头树”,即花巨资从偏远山区移植古树。为了方便运输,几乎将其枝叶全部砍光,只留部分主干及次级枝干,以移栽古树提高园林设计的品位和档次。这种树多数难成活,即使能成活,也难以恢复其在原生长地的雄姿,更难收到枝叶繁茂、绿树成荫的景观效果。此外,植物种类单调,季相变化小。步行街不宜种植草坪,也不宜种植过多的灌木花草,因在相同单位面积上,栽种乔木获得的绿量比栽种前两种植物获得的绿量多。乔木的制氧量、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均要比草坪强。因此,在人流集中、空间狭窄的城市商业步行街,适宜多栽乔木,向空中发展,立体绿化,以求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获得最大的绿量,并给予人群舒适的景观感受。

三、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的建议

面对当下中国掀起的商业步行街建设热潮,本人对其植物景观设计提出以下一些初浅的看法:

1.商业步行街植物配置建议。

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配置应以高大乔木为主,灌木和草花为辅,当地树种为主,适当配以外来优良树种,注意不同叶色树种搭配,这样,既能增加绿量,遮荫降温,充分发挥其实用功能,又能丰富植物种类和色彩变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在树种选择时,应把握适地适树原则,根据当地气候、生态条件,历史人文,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文脉。选择易栽种成活,阔叶、绿量大、树冠大、遮荫效果好的树种。

2.商业步行街植物设计建议。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首先考虑实用功能,其次考虑美化功能。让行人能与植物亲密接触,尤其是高大乔木。在植物造景上,既要区别于交通公路行道树,整齐划一,机械呆板,又应区别于公园的纷繁复杂,因商业步行街人流量大,空间面积有限。在设计上应突出“步行街”的特点。在高大乔木沿街方向植株间或街两侧,即靠近街边商店门面处,可间或设计灌木草花台,花台的面积和长度不宜过大过长,应以不妨碍游人行走或进出商店为宜,亦可将花池花基与休闲坐凳相结合,做到功能与美观兼具。

3.商业步行街休闲设施配置建议。

设置美观舒适的休闲座椅、干净明亮的公共厕所、垃圾桶、统一管理、和谐协调的标识系统,做到使用方便、造型美观、制作精良。在街道出入口、上下台阶设施方面还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特别是盲人的特殊要求,以及环境保护、防火防灾、紧急疏散的要求等。同时还应采用特殊的照明方式、特殊的地面铺装,使空间、建筑、景观的设置布局浑然一体,并运用好导游图、标志牌、时钟、喷泉、雕塑、小品景观、象征物等等人性化的配套设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

四、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历史慢慢积淀的文化成果,商业步行街是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之一,城市商业步行街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发生地,也是城市的精华所在。研究城市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的功能与设计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味,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和繁华的商业氛围,创造更多吸引市民参与活动的场所。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持续加快,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的设计也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步行街休闲植物景观的色彩及视觉感受,应该冷静的分析城市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力图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以确保设计思想的准确表达,确保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的优美个性,以人的直观感受作为基础,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徐默诵.现代商业步行街景观研讨[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2007.06.01.

[2]卢文平,廖国胜.现代步行商业街系统化研究及理论对策框架初探[J].工业建筑,2004,34(5):54.

[3]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世界经济的形成范文6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法律救济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与刑事和解制度

(一)刑事和解制度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被害者导向”的刑事政策倾向,认为被害人最根本的权利就是获得赔偿,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应当重视被害人权益,促成犯罪人赔偿被害人而获得谅解,实现双方和解。它的基本内涵是在犯罪发生后,由调停人(通常是一名社会自愿者)帮助,使被害人与加害人直接商谈,解决刑事纠纷。其目的是为了恢复被加害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伤害,以及恢复加害人与被害者之间的和睦关系,并使加害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

现代意义的刑事和解与西方国家的恢复性司法密切相关,恢复性司法是西方社会应对日趋严峻的犯罪形势,反思现行刑事司法之不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代恢复性司法可以理解为:受犯罪影响的各方,在完全自愿并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就犯罪的原因、危害、罪犯的责任等进行充分沟通,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就罪犯承担的道歉、补偿等具体的道义责任等达成协议。其中犯罪人―被害人和解模式是恢复性司法模式中的核心制度。

(二)采取刑事和解制度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合理性

(1)未成年人刑事领域的特殊性

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知识、阅历有限,多数未成年人犯罪偶发性比较大,且主观恶性小,有的未成年犯罪分子走上犯罪道路后还不知罪,对自己怎么会走上犯罪道路以及对他人、社会造成什么危害,都没有明晰的概念,表现出对是非缺乏判断力,随意性较大。对其处置在方法上应与成年人区别,增强针对性,“对症下药”,一方面通过和解处理,未成年加害人能认识错误,吸取教训,既可以达到预防其再犯罪的目的,又能使破坏的社会关系迅速恢复。另一方面又避免了监禁可能带来的“感染”和未成年人人格发展的严重心理障碍。

(2)犯罪学理论的认同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推行刑事和解更容易调和民众刑罚报应、惩罚观念,获得理解与支持。由于未成年人年少无知,相对于成年犯罪人更容易得到受害人的谅解。

(3)社会稳定条件的需要

目前刑事犯罪案件持续攀升,社会治安问题突出,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未成年犯罪候备军”队伍庞大。通过刑事和解使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取得较好效果,减少未来犯罪的主体来源,有利于使居高不下的刑事发案率真正降低,增加社会安全、稳定度。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一)立法现状

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一直非常重视,在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上历来强调“感化、教育、挽救” 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的原则。在实体法方面,我国《刑法典》在单行法方面,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两部法律,在程序法方面,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诉讼程序有零散的规定,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司法解释。但就整体而言呈现出不系统、分散化的局面。

对于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上,随着一些检察机关对“恢复性司法”理念的逐渐接受,刑事和解程序逐步扩展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及在校大学生涉嫌犯罪的案件之中。近几年来,北京、上海、山东、湖南等地的省级政法部门相继了有关办理轻伤害案件适用和解程序的规范性文件,其他一些地方的地市甚至县级政法部门也出台了类似的政策性文件。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于2006年10月31日下发了《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办理刑事案件的规定(试行)》作为指导全省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办理刑事案件的意见,根据该规定,刑事和解案件范围不仅包括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刑事案件,还包括犯罪情节较重,需要提起公诉的相关刑事案件。随着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刑事和解制度的开展,其已从单纯的具有试验性质的司法改革实践上升为地方政策,进而得到最高司法机关认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二)立法缺陷

(1)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大多数立法的位阶较低,对于在未成年人案件中引入刑事和解制度,各地尽管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文件,但也是零散的,而非系统的;是附属于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而非独立的;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局部的,而非整体的。各地各行其是,没有制定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和解制度。既然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法律制度,就应当具有预见性和稳定性,而不应当成为可供人为随意操作的工具,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随意变动的制度,只会给社会增添乱子,危害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人们在选择进行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事情的时候,往往要衡量可能存在的成本和收益,如果预期变化不定,则人们无法选择,法律的功用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