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文1

关键词:古城墙 开裂 处理

一、城墙简介

古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呈长方形,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总长11.9公里。共有城门4座;敌台98座;角台4座,其上外侧有雉堞5984个,上有垛口,内侧矮墙为女墙,无垛口,马道11处。初为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后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四周环绕护城河,是在唐皇城基础上建成的。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二、破坏现状

城墙作为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技及军事价值。因此,保证西安城墙的完整性、安全性、稳定性、耐久性,成为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但历经600多年风雨其内、外墙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主要表现为墙体的风化,砖体的剥落及墙体裂缝。

(一)砖砌体结构开裂

裂缝的出现不但会严重影响城墙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耐久性,还会大大降低城墙的整体抗震性能,甚至更严重地引起倒塌事故的发生。引起裂缝的主要原因有:地质因素(地裂缝等);温度;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受力,另外城市交

通对城墙裂缝也有较大影响。

(二)墙面材料老化

自然条件下的材料老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尤其是表层老化更为严重。墙体表层的风化、剥落不仅与砖本身的制作质量有关, 还与早期人为造成的局部损伤以及空气污染有关。另外,干、湿交替环境下的砌体更易风化, 较高的含水率在冬季低温下产生的冻胀力将破坏砖抗拉强度。此外,内外墙面的硝碱反应也较严重。

(三)墙面风化起层,粉化剥落较为严重;砖缝胶结料被侵蚀冲掉;还有相当一部分墙段侵蚀腐化相当严重,砖体空洞造成整片墙面凸凹不平。这些病害严重影响着城墙的外观完整性及原有风貌。

(四)数处墙段有大面积墙块松动现象,有些甚至出现凸出隆起、鼓闪、错位现象。

(五)某些地方的修缮不太合理(色调与周边相异),破坏了城墙的外观整体性及原有风貌。

三、城墙修复的一些建议与措施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要求在进行修复过程中,遵循“修旧如旧”,以维护城墙的原生性,保持西安城墙特有的古朴风貌。在修缮过程中除了坚持以传统建筑材料和技术为主的同时,还可适当地融合现代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而达到既能“修旧如旧”,又能加固城墙的目的。

西安城墙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非是由一种因素造成的,而是在人为因素(交通、抽砖、乱涂乱画等)、自然因素(风化、地震、地裂缝等)综合作用下造成的。问题主要是墙体结构的破坏、墙面的破损及管理不善,故应“标本兼治”,加强管理才能彻底地有效地保护城墙。

(一)墙体裂缝的处理

由于西安特殊的地质构造,再加上近几十年的人为破坏,地裂缝发展迅速,已多达14条之多,其中丈八路-幸福北路地裂缝带(经含光门西侧)对城墙的影响尤为明显裂缝最宽已达10cm左右。如不加固任其继续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地裂缝造成的裂缝可采用加筋锚固,即:在裂缝两侧每隔5 皮砖剔1道长1 m(裂缝两侧各0.5m),深50 mm 的砖缝,埋人钢筋1根,端部弯直钩并嵌人砖墙竖缝,然后用强度等级为M10的水泥砂浆嵌填,注意颜色要与周边色调一致。

对于其他裂缝可以采用压力灌浆法或者渗浆加固法(详见盛发和、徐峰、廖绍锋著的《砖石结构古建筑渗浆加固的研究报告》)。

(二)表面损伤的处理

局部性的裂缝、剥落、虚洞,可采用挖补法。剔挖残砖,清理虚洞、泥土、杂草,选用与周边颜色一致的新砖,以7﹟混合浆胶结,配制石灰砂浆勾缝,逐块填补。

(三)表面风化的处理

对于表面风化严重的或者重要的部位用PELCOATPRO--WALL文物保护剂进行修补,以避免进一步的风化。

(四)周边环境的处理

在城墙周边不难发现有大树的存在,大树的根系会对城墙的基础产生不利影响,故应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将2~3米内的较大树木移走,以避免对城墙造成破坏。

六、结语

城墙的损坏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制定相应制度、定期全面检查城墙并及时正确的修复和加固同时加强城墙保护的宣传,提高百姓保护城墙的意识是保护城墙唯一有效的方法,也是确保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新生.古城墙修缮技术及运用初探[J].古建园林技术,2004.

[2]李玉堂.城市意象之城墙情结——荆州古城墙价值及保护策略分析[J].华中建筑,2006.

[3]石明. 西安地裂缝发育现状及剖面结构特征[J]. 西安: 长安大学,2009.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文2

关键词:布哈拉;丝绸之路;历史古城;旧城保护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2-66-(5)

1 前言

布哈拉城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三大城市、布哈拉州首府,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享有“博物馆城”美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对中亚许多地区的城市规划变革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布哈拉被记载为“不花剌”,是丝绸之路大部分路线的必经之处,在丝路繁盛时代,它既是宗教和贸易中心,也是著名的伊斯兰教学术重镇及文化宝藏,有“伊斯兰教罗马”之称。居民至今还把该城叫作“布哈拉伊夏立夫”,意思是高贵的布哈拉城。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布哈拉旧城中心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评定意见书中,指出了布哈拉旧城的三大重要价值:(1)布哈拉的城市布局与建筑对中亚广大地区的城市规划与演变起到了深远的影响;(2)布哈拉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了其城市肌理,是中世纪中亚城市最完整、保存最完备的典型地区;(3)9世纪至16世纪之间,布哈拉是近东地区穆斯林神学,特别是苏非派禁欲神秘主义神学的最大中心,拥有200多座清真寺、100多个伊斯兰学院(图1)。

2 布哈拉的城市历史、老城布局与历史建筑

2.1 布哈拉城市历史

布哈拉城座落于紧临沙赫库德运河的绿洲地区,距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约450公里,距撒马尔罕约250公里。

布哈拉城始建于大约公元前两千年,考古发掘揭示,后期布哈拉城址上的聚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成为了Kushan帝国的一部分。公元4世纪时,它被纳入了Ephtalite帝国的版图。在阿拉伯征服之前,位于富饶的绿洲之上、古代贸易线路交汇处的区位优势使布哈拉成为了中亚最大的城市之一。古波斯时期城市面积大约40公顷,统治者居住的城堡(the ark)位于西北角,目前遗址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土丘。古城墙仅遗存了一小部分,与Khiva的城墙风格相似,在波浪形城墙上耸立起巨大体量的高塔。

709年,布哈拉成为了巴格达哈里发(the Caliphate of Baghdad)的主要文化中心之一。892年Emir Ismail ibn Amad(892-907)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独立国家Sarnanid王国,并建都于布哈拉。之后一段时期,特别是在11世纪以后Karakhanids统治时期,布哈拉经济、文化飞速发展,规模显著扩大。1220年蒙古人入侵,成吉思汗洗劫了这座古都,直到13世纪后半叶才开始恢复生机。1370年布哈拉被并入伟大的帖木儿大帝的帝国版图,后者建都于撒马尔罕,但布哈拉仍保持了马维兰纳赫尔(Maverannahr)地区①第二大城市的地位,城市建筑也得到更新。

15世纪后半叶帖木儿帝国衰败、内乱频繁,布哈拉被Sheibani汗麾下的乌兹别克游牧部族占领并在此建都,成为了乌兹别克国家的中心。布哈拉汗国致力于经济文化发展,布哈拉成了主要的受益者,16世纪是布哈拉发展的黄金时期。

1598年阿布杜拉汗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连续出现了一系列的短命王朝,自17世纪后半叶始,统治力的衰弱导致周边国家相继对布哈拉进行劫掠。直至1753年,布哈拉成为新的曼古特王朝首都直至1920年。在这段时期,虽然1868年被吞并到俄罗斯帝国,布哈拉保持了整个中亚主要商贸转口地的地位。到1848年布哈拉有不少于38个商队旅馆、6个贸易建筑、16个公共浴室和45个巴扎(即集市)。布哈拉也是近东地区最大的穆斯林神学中心,有超过200座清真寺和100多座伊斯兰学院。1920年后,苏联军队征服了布哈拉,并在城堡(the Ark)上插上了红旗。

2.2 布哈拉城市布局特征

2.2.1 良好的历史延续性

从2500年前建城开始,布哈拉古城多次遭到破坏后又重建,与撒马尔罕多次迁址不同,布哈拉的城址几乎从未变动,该地区的文化层厚达20米以上。城市格局至今保存完好,仍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生长,旧城区的职能也延续下来,依然是全城的经济、文化、宗教、商业中心。许多历史公共建筑并未作为“标本”保存,而是持续使用、焕发出新的活力,注入现代功能成为商业设施或旅游景点;少量历史建筑保持了历经数百年的功能,如米尔阿拉伯经学院仍作为经学院正常教学、不对外开放。

2.2.3 自由的布局形态

布哈拉旧城的形态呈不规则圆形,古城面积大约40公顷,路网蜿蜒曲折,主干道系统是不规则的环形加放射式。Mekhtar Anbar和Bakhowuddin Nakshbandi两条东西向主干道平行于沙鲁赫运河(Shakhrud Canal)布局。大部分城市广场周边布局公共建筑,城市空间丰富多变、步移景异。

2.2.3 宜人的尺度

城市建筑密度较低,以1-2层的低层建筑为主,城市整体色彩以土黄色为主色调,小巷多以土黄色砖块铺地,与建筑一色。水泥或柏油道路一般是两车道人车混行。街巷局部放大形成广场等开放空间,建筑和道路广场浑然一体。

2.2.4 独特的本地风格

布哈拉的气候比撒马尔罕更加干燥炎热,结合旧城内外的两条运河布置数个水池,使城市内局部小气候舒适宜人。历史遗迹主要都分布在旧城中部Khodja Nurobo大道至Bakhowuddin Nakshbandi大道之间的东西向地带内,作为一个兼具防卫功能和商贸功能的城市。自公元九世纪始,旧城的城市风貌和功能布局基本成型,可分为三个功能区——城堡(Ark)、城市建筑区(Shahristan)和商栈区(Rabad)。阿尔卡禁城(the Ark fortress)是历代布哈拉统治者生活、执政的场所,长方形街区四周城墙环绕。沙赫里斯坦(Shakhristan)则是普通居民生活区,在阿尔卡禁城的城墙外形成。沙赫里斯坦是贸易手工业区及商栈(Rabad)。

2.3 布哈拉现存历史建筑

布哈拉古城现存140多处古建筑物,以16-17世纪建筑为主,包括居住建筑、宫殿、清真寺、神学院、浴室、集市等各种类型。主要公共建筑包括城堡、清真寺和经学院等宗教建筑以及大型市场建筑。

城堡阿尔卡禁城是中亚规模最大的城堡之一,内设宫殿(艾米尔宫)、国库、造纸厂等,禁城门外是列吉斯坦广场(Registon Square)和集市、交易市场。禁城中部分建筑已颓败为土丘,但整体格局保存完好,目前作为阿尔卡史志博物馆使用。

公共建筑以黄砖本色为主,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建筑穹顶及皮什达克②饰以蓝色马赛克。作为中亚最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之一,布哈拉修建了大量清真寺和经学院,著名建筑群包括兀鲁伯经学院(Ulugbek Madrasah)(1417)、阿卜杜拉兹洪经学院(Abdulazikhon Madrasah)(16世纪)、库克尔达什经学院(Kukaldosh Madrasah)(1509)(图2)、米尔阿拉伯经学院(Miri Arab Madrasah)(1530-1536)(图3)、卡梁清真寺(建于1121年,1514年重建)(图4)等,穹顶和依旺③以釉面砖和马赛克组成阿拉伯文字、花卉和几何纹样。其中库克尔达什经学院是中亚地区最大的伊斯兰学院。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古城,布哈拉的市场建筑一般是方形或圆形平面,中心主穹顶和周边小穹顶群共同组成大体量的内部空间,典型建筑包括扎尔加兰圆顶市场和阿卜杜勒汗棚顶市场等(图5)。

布哈拉传统民居则大多是L形或回字形的内院式平面布局,二层以下的土坯平顶式建筑。

3 布哈拉历史建筑与城市的价值和意义

UNESCO专家指出,布哈拉古城是10世纪至17世纪的中亚伊斯兰城市的最佳典范之一,城市肌理至今保存完好。其重要性不仅在于保存下来的古建,更重要的是整体的城市风貌,代表了始于Sheibanid王朝、持续高水准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历史。

3.1 完整性

布哈拉古城具有“突出的普世价值”(outstanding and universal value),其边界及缓冲区适宜且充分。虽然受1920年代至1950年代间大量新建建筑影响及地震损害,布哈拉仍保持了其历史氛围及相当完整的城市肌理。

然而,历史遗产的完整性正受到土壤盐度、地下水和白蚁侵蚀的严重威胁。此外,大量出色的土质建筑由于历史材质的退化而在某些方面极度脆弱。

3.2 真实性

布哈拉保存了Sheibanid 时期城市布局的极大部分。过去半个世纪,历史中心区也建设了一些现代建筑,并破坏了局部地区的风貌,但在其他地区,中世纪城市景观保存完好。老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和宗教建筑仍保持很高的比例,历史中心区毫无疑义地是主要反映中世纪时期中亚穆斯林城市风貌的突出典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果将布哈拉历史中心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考虑其城市环境、形态与设计、应用的材料与技术、功能与传统,部分因素有可能会对历史遗产的真实性造成负面影响,例如:(1)传统材料和传统建造技术的逐渐消亡,新的建筑细部的引入;(2)对主要遗址和城市肌理的记录不够完善;(3)城市发展的压力造成一些不适宜的新建筑设计。

4 布哈拉旧城的保护与利用

4.1 布哈拉旧城保护与利用的管理体系

联合国专家提出的布哈拉旧城保护与管理要求包括:

世界遗产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法》(the Law on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perties,2001)。目前的法律与城市规划法规共同规定了文化遗产及其缓冲区的保护。这些文件反映在2005年编制的《布哈拉城市总体规划》(the Master Plan of Bukhara city)中。此外,2010年3月23日,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内阁颁布了第49号特别法令《关于布哈拉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修复与适应现代用途的改造的国家计划2020》(以下简称《国家计划》)。目前这一国家计划正在实施,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保存添砖加瓦。

布哈拉文化遗址的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套等级化的体系,在国家层面由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文化与体育部负责,在地区层面由布哈拉地区文化遗产遗址保护与利用监察会及地方政府负责。

在布哈拉旧城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的框架下,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内阁引入了包含复杂行动的国家计划,涵盖2010-2020年间的布哈拉旧城中心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修复及适应现代功能的改造。关于改造行动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以确保遗址的完整性、特色性要素免遭破坏。执行《国家计划》的过程中,还将展开永久性的遗址监控。为保持布哈拉遗产突出的普世价值、同时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需要一项综合性的管理计划,它应当包含一个信息化数据库、一项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一套科学监测系统、一个基础设施规划、各类设计导则以及旅游服务导则与法规。为保持整体性与真实性的状态,尤其需要一项综合保护战略,用于移除覆盖了早期文化层的晚期文化层,并将街道路面降低到历史上的地平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用传统建造技术建造新的大体量建筑。目前“城市规划科学—研究与实践学会”正在进行布哈拉旧城中心的详细规划项目,这将进一步深化上述问题的研究。

4.2 布哈拉旧城旅游开发

布哈拉旧城的保护与利用是相互结合进行的,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服务体系。许多古建由于UNESCO的介入,修复工作做的非常出色,修复部分与遗存部分在材质、色彩上有所区别。旧城旅游开发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旧城中心经过再开发的大量公共建筑彼此串联,形成连贯、流动的宗教、商业、休闲空间。由于旅游活动开展得较早,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布哈拉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商业服务都较为成熟。

大型文化综合体及其周边地带,由若干个清真寺、经学院和市场、服务设施等组成,面积约6万平方米(图6)。

旅游景点附近的许多民居都作为家庭旅馆而开放,内院式家庭旅馆以当地手工艺品进行装饰,内部设施则非常现代化,卫星电视、热水洗浴设施等一应俱全(图7)。

再开发之后的古建及复建的公共建筑中,主要布局商业店铺及刀剪、银器、铜盘、木刻、陶瓷、剪纸、地毯、人偶等采用传统技艺的特色手工作坊。

除保护历史建筑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护城市空间和日常生活氛围。目前旧城内的商业步行街主要有三条,将大部分公共建筑、旅游景点、手工作坊穿插串联起来。在撒马尔罕大道的一段步行街上,沙赫鲁运河旁的一个水池周边组织成Lyabi Hauz文化休闲综合体,布局餐饮、娱乐、住宿、民宿文化等公共设施(图8)。水池东侧,建于1622年的诺迪德文贝吉经学院(Nodir Devon Begi)被赋予了博物馆的新功能。

5 结语

要保护布哈拉那样大体量的历史建筑首先需要稳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增加地方收入、为旧城保护提供资金的必要手段,但也存在风险。就资金来源而言,单靠本国的投入显然是不够的。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率接近20%的乌兹别克有必要通过吸引外资来更加有效地进行保护与重建工作,并对投资者进行仔细的甄别。

布哈拉的气候条件使古建立面的精致花纹易遭破坏,而这些釉面砖纹样是紧密结合在大部分著名建筑的整体风格中的。大部分著名建筑都有修复或重建的痕迹,其目标是遗迹能够继续为生活服务,这也是许多清真寺和经学院作为市场使用的原因。考古学家使用古老的砖块和技术完美地重建了萨曼尼德陵崩塌的穹顶。布哈拉人爱护自己的城市,对UNESCO的工作人员非常尊敬,这也许是源于伊斯兰教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布哈拉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

总体而言,布哈拉的旧城中心保护与开发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在多方投资、多层级管理、积极保护与修复的同时,历史建筑中加入新的功能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历史建筑得到充分的利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适度控制旅游容量,充分体现出这个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保持了民风民俗的延续性,旧城中的居民也得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生存环境。

注释:

① 马维兰纳赫尔地区,即“河中”地区,狭义指阿姆、锡尔两河流域,即现代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

② [皮什达克(pishtaq,源自波斯语),指依旺的正式入口, 在长方形外框内设置高拱券,装饰以阿拉伯文字、几何图形或自然纹样的马赛克。

③ 依旺(Iwan),指圆顶三面墙的大厅或场所,另一面向内部庭院完全开放,广泛用于公共建筑和住宅。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D·霍格.伊斯兰建筑[M].杨昌鸣,陈欣欣,凌珀,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美]Steven Chance. The Politics of Restoration [J]. The Architecture Review,1994,(10):195.

[3] [美]纳赫姆·科恩. 城市规划的保护与保存[M].王少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UNESCO. Historic Centre of Bukhara[EB/OL]. http:///en/list/602.

作者简介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文3

一、上半年工作小结

(一)推进规划编制,提升规划编制水平。

1.落实市委市政府“一核四城”决策部署,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三区三城”的发展目标以及____区划调整要求,开展____市城市发展战略以及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的前期调研准备工作,规划将考虑吴江撤市设区以及三城区合并的新情况、新要求,研究重点城市发展方向、完善功能定位与产业布局、交通发展战略、拓展和落实“一核四城”的空间载体等。继续推进太湖新城、苏相合作区、西部生态城等重点片区的规划工作。完成太湖新城太湖隧道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确定了太湖隧道的线位和建设时序,开展太湖新城生态专项研究,继续推进太湖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推进苏相合作区东部片区、北桥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规划的论证和公示。开展《____西部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规划中期成果。

2.大力推进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提升古城保护水平。以建立____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开展新一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工作,加快推进《____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从加强保护与利用、疏解古城功能、加强古城更新、提升古城环境质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方面,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指明方向。加紧推进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观前商圈规划,进一步激发古城发展活力。继续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保护规划编制报批、项目研究和各县市区的规划指导工作。完成了对市区申报的3镇3村材料的审核及报送工作,并陪同省住建厅、文物局专家组对申报镇村进行现场踏勘。完成了金庭镇东村古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和专家论证工作,完成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产权制度研究》,为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制度保障提供有益指导。完善古村落保护机制,提高古村落保护水平。为切实保护好古村落这一历史遗存,根据____市领导指示精神,起草了《关于加强____市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确定了____市古村落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为____市古村落保护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完善古村落保护制度,继续开展《____市古村落保护条例》立法调研工作,确保该《条例》早日出台,为保护好____古村落提供法律依据。

3.完善____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规划区内乡镇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优化城区功能,突出文化与地方特色,及时调整和修编姑苏区以及吴江区等划入城市规划区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保中心城区以及规划区内的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与法定化,并及时滚动更新。完成了天赐庄片区保护规划、平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梅巷地块调整、吴中区越溪副中心控规调整、吴中区郭巷街道(除尹山湖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工作,完成吴中区尹山湖周边地区控规、吴中区郭巷街道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近期将报市政府审批。

4.根据“一核四城”的城市空间布局和行政区划的变化,及时修编建制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积极做好我市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先后完成了《____市相城区黄埭镇总体规划》,《____市相城区望亭镇总体规划局部修改(____-2020)》的审核工作,参与完成了《____市相城区黄埭镇黄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____市相城区黄埭镇东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____高新区通安老镇(含树山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____市相城区望亭镇望亭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的审核报批工作。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镇村,我局积极开展我市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研究制定了《____市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导则》,有效指导各市、区组织开展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并选择了产业结构相对完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建设面貌有一定档次、文化发展有一定优势的镇和村作为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镇、试点村,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发文确定。

5.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完善城市功能。在吴江撤市建区,全面融入____的城市发展新格局背景下,完成____中心城区与吴江区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全面整合____中心城区与吴江区之间各类交通设施,实现交通资源共享和交通一体化发展。细化市域轨道交通线网,开展市域轨道交通线网整合规划并完成初步成果。结合轨道交通4号线建设的契机,完成人民路综合整治道路交通规划,研究确定人民路的功能定位、整治目标、沿线地块改造和道路交通规划,全面提升人民路交通、景观和城市功能。

6.以人为本,开展关注民生的专项规划和研究。关注中小学校交通环境改善,完成了《____市中心区中小学校周边地区交通改善研究》,对我市现状中小学周边交通问题进行总结,并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寻求解决交通对策,为学校周边地区的交通改善和新校选址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为进一步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完成了《____市核心区农贸市场布局规划》,为城市核心区农贸市场的布局和改造提升提供指导。

(二)健全法律法规,强化规划精细化管理。

1.高度重视住建部城乡规划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所涉及到变化图斑的核查工作。按照住建部稽查办的要求,对住建部发________年4-11月卫星遥感图斑254个项目进行了核查,对涉及的违法建设进行依法处理,并通报警示,保证 变化图斑实地核查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切实把卫片督察作为提升____市城乡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来抓。

2.规划工作适度超前,全力保障重点项目。继续做好市政府重点工程和实事项目的规划服务工作。积极参与两河一江改造工程、古城墙修复工程、虎丘湿地公园改造工程、“三园”建设工程、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保障房建设工程、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程、建筑垃圾处理厂建设工程、再生资源分拣厂建设工程等市委市政府重大实事工程,做到先期介入、优质高效便捷服务,确保各项工程的顺利推进。

3.加强制度研究,细化规划管理。开展了上市地块规划指标精细化研究,细化对具体地块的建筑退让、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开敞空间、地下空间利用、文物保护等要求,为土地收储上市提供有效技术保障。为切实有效地保护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单位、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生态敏感区,加强规划管理,出台了《____市城乡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规定》并经市政府公布实施。针对城市日益严峻的交通停车问题,出台了《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停车配建规划审核和核实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停车配建的规划管理。全面梳理现行规划公示制度,对规划公示制作流程、管理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出台了新的规划公示制度办法,进一步规范了规划公示制度。

4.加强规划监督监察,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加强规划监察,克服人员少、管辖范围大的困难,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充分发挥规划监察作用。重点做好有证项目的跟踪检查,着重监管已进入规划部门行政许可程序或者已经规划部门批准的在建项目未按规划设计或者许可条件建设的,督促未办理规划公示的建设单位进行补办,发现与证不符的建设行为及时制止和处理。通过批后管理和实施规划监督,保障依法行政,规范建设行为。

(三)加强规划宣传,提高规划影响力

1.积极申报李光耀世界城市奖。为进一步提高____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世界影响力,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规划局会同市政府研究室、市广电总台等部门,按照“李光耀世界城市奖”的要求,完成了“____李光耀世界城市奖申请报告说明”,包括“致谢、____城市成就简介、申报材料列表、获奖期望”等内容,并报送新加坡组委会。

2.开展____市十大优秀公共建筑评选工作。会同市委宣传部、市住建局、____日报社以及市广电总台共同组织开展____市十大优秀公共建筑评选工作,评选工作历时4个月,在此期间,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心参与和支持,最终____博物馆新馆等十大建筑入选____市十大优秀公共建筑。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1.全面推进城市发展战略以及2030年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2.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古城控规的编制工作。7月初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计划专家论证工作,古城控规将就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有关内容进行落实,计划10月完成论证,年底完成报批工作;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观前商圈规划计划也将于年底完成。

3.在完成李光耀世界城市奖申报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跟进,做好后期的有关工作。

4.结合市保障房公司、姑苏区政府等有关部门对部分控规提出的调整要求,对南门、石路、平江新城、金阊新城、城东单元、相城元和塘以西地区等多个控规开展调整工作。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文4

论文关键词:网络安全技术;防范;教学模式

学习网络安全技术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为高技能的应用型网络人才。

一、网络安全的探析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确保网络系统正常的工作,网络服务不中断,确保网络系统中流动和保存的数据具有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网络的安全在技术上应综合考虑到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漏洞扫描技术等多个要素。不断提高防范病毒的措施,提高系统抵抗黑客入侵的能力,还要提高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避免遭受非法窃取。因此,对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总是围绕着信息系统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internet开放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伴随网络技术的普及,internet所具有的开放性、国际性和自由性以及各方面因素导致的网络安全问题,对信息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些安全问题,各种安全机制、策略和工具被研究和应用,但网络的安全仍然存在很大隐患,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就网间安全而言,防火墙可以起到十分有效的安全屏障作用,它可以按照网络安全的需要设置相关的策略,对于进出网络的数据包进行严密的监视,可以杜绝绝大部分的来自外网的攻击,但是对于防范内网攻击,却难以发挥作用。2.对于针对网络应用层面的攻击、以及系统后门而言,其攻击数据包在端口及协议方面都和非网络攻击包十分相似,这些攻击包可以轻易的通过防火墙的检测,防火墙对于这类攻击是难以发现的。3.网络攻击是开放性网络中普遍难以应对的一个问题,网络中的攻击手段、方法、工具几乎每天都在更新,让网络用户难以应对。为修复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系统程序员也在有针对性的对系统开发安全补丁,但这些工作往往都是滞后于网络攻击,往往是被黑客攻击后才能发现安全问题。旧的安全问题解决了,新的攻击问题可能随时出现。因此,应对开放性网络中的黑客攻击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网络安全不仅仅是对外网,而对内网的安全防护也是不可忽视的。据统计,来自内部的攻击呈现着极具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内网用户对网络结构和应用系统更加熟悉。以高校的校园网为例,网络用户人数众多,而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望攻击成功的心理,使得他们把校园网当作网络攻击的试验场地,且其中不乏计算机应用高手(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防火墙对其无法监控,这种来自内部不安全因素对网络的破坏力往往更大。2008年7月的旧金山的网络系统内部的侵害事件,2008年6月深圳“泄密门”等网络内部的安全事件向我们警示着内网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三)网络中硬件设备的安全可靠性问题。对计算机网络而言网络硬件设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路由器,交换机,以及为网络用户提供多种应用服务的服务器等,这些设备的可用性、可靠性,以及设备自身的高安全保护能力都是网络安全中应该加以研究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通过教学研究,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体系的管理与防范

由于网络技术水平和人为因素,以及计算机硬件的“缺陷”和软件的“漏洞”的原因,让我们所依赖的网络异常脆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安全体系管理与防范意识的传授,才能提高学生的管理和防范能力,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防火墙是在内外网之间建立的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网络互联设备。能防止不希望的、未授权的信息流出入被保护的网络,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是对黑客防范最严、安全性较强的一种方式,是保护内部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防火墙可以控制对特殊站点的访问,还能防范一些木马程序,并监视internet安全和预警的端点,从而有效地防止外部入侵者的非法攻击行为。

(二)入侵检测是指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它通过对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是否有被攻击的迹象。如果把防火墙比作是网络门卫的话,入侵检测系统就是网络中不间断的摄像机。在网络中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有效地监控网络中的恶意攻击行为。

(三)网络病毒的防范。对于单独的计算机而言,可以使用单机版杀毒软件来应对病毒的问题,由于其各自为政,在应对网络中的计算机群时,则无法应对网络病毒的防杀要求,且在升级方面也很难做到协调一致。要有效地防范网络病毒,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有效控制和管理内网与外网之间的数据交换;二是选择使用网络版杀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定时查杀病毒,对来历不明的文件在运行前进行查杀。保障网络系统时刻处于最佳的防病毒状态。

(四)对于网络中的email,web,ftp等典型的应用服务的监控。在这些服务器中应当采用,应用层的内容监控,对于其中的传输的内容加以分析,并对其中的不安全因素加以及时发现与处理,比如可以利用垃圾邮件处理系统对email的服务加以实施的监控,该系统能发现其中的不安全的因素,以及垃圾内容并能自动的进行处理,从而可以杜绝掉绝大部分来自邮件的病毒与攻击。

(五)主动发现系统漏洞是减少网络攻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网络中单靠网络管理人员人为的去发现并修复漏洞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主动的分析网络中的重点安全区域,掌握其主要的安全薄弱环节,利用漏洞扫描系统主动的去发现漏洞是十分总要的一个手段。同时在网络中配以系统补丁自动更新系统,对于网络中有类似安全隐患的主机主动的为其打上系统补丁。事实证明上述两种机制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因为系统漏洞所带来的问题。

(六)ip地址盗用与基于mac地址攻击的解决,这个可以在三层交换机或路由器中总将ip和mac地址进行绑定,对于进出网络设备的数据包进行检查,如果ip地址与mac地址相匹配则放行,否则将该数据包丢弃。

三、通过教学改革,把学生培养成高技能应用型的网络人才

网络安全技术是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对初学者来说,如果直接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觉得网络安全技术太多太深,从而产生畏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网络安全技术的知识,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教学案例,将学习者引入到教学实践的情景中,教会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将抽象的、枯燥的网络安全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深邃的网络安全技术涵寓于具体的案例中,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中教师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泛泛而谈,以至于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用起来糊里糊涂的局面,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具体案例中,将古城墙的功能和作用与防火墙比较;选择学生接触最多的校园网作为典型的案例,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安全策略的制定、安全技术的应用、安全工具的部署,以及安全服务防范体系的建立等理论,从而降低网络安全的复杂度,使学生对网络安全体系有比较全面、透彻的理解。

(二)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它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可以把抽象的、难理解的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和动态地模拟,充分表达教学内容。例如:pgp技术的操作步骤、防火墙的配置和使用等。通过多媒体教学,边讲边操作, 做到声像并行、视听并行,使学生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中重之重。运用学校提供的网络实验室和网络设备,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突出实用性,做到“专机专用”。例如,将3台计算机搭建一个小型局域网,安装微软网络监视器,使用网络监视器来嗅探ftp会话,解释捕获的数据,确定使用的用户名和口令。从抽象的概念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可带领学生到电信公司或网络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和实训,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工程意识。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文5

可持续发展起源于环境保护,但它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问题,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其实质是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持续的和谐统一。核心是健康的经济发展需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追求的目标既要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个人得到自由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不会威胁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它所关注的是各种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不单纯用GD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海洋可持续发展就是处理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把海洋可持续发展定义为:通过合理利用法律手段、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确保海洋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并留给后代人一个良好的海洋资源生态环境。

海洋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包含海洋经济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海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和海洋社会可持续。海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必然包含四层含义:一是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片面追求海洋经济的速度、产值和规模,损害了海洋的可持续,则会使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把海洋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技术———开发———保护”体系的基础上。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表现为在时间和空间上,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能高效、和谐地自我调节。在海洋经济开发发展中应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不超越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三是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保证,但是,人类对海洋资源过多的需求和有限供给形成尖锐的矛盾。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观念、方式和方法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四是社会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社会是由个体人组成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当代人的需要和后代人的需要来定义的,所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的问题。要以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和世代的公平性,要求当代人不应从事通过消耗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基础以支持目前的生活水准,而把比当代人更贫困的前景和危机留给后代的实践活动。这四层含义互为依托,密不可分,四个方面融合统一构成海洋可持续的整体内容。

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现实海洋发展状况的必然要求

(一)日趋减少的陆地资源要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来弥补成为必然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高峰,这意味着到那时中国必须接纳比现在多出四分之一的人口,而人均占有资源将相应地减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如此众多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经济较快的速度增长来满足其生存需要,而经济的增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陆上的自然资源日趋减少,必然要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加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而海洋资源尽管丰富,但她一样不是聚宝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不考虑合适的方法和方式,也一样终有一天会枯竭。因此,海洋经济的发展只有建立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二)日趋严峻的海洋环境需通过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来改善成为必然

海洋是环境的调节器和净化器。然而,由于海洋综合管理机制不健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使海洋资源与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浪费,沿海经济发展和海上开发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突出的问题一是海岸侵蚀现象比较突出。海岸侵蚀造成吞没陆地,破坏公路桥梁和海底电缆管道,毁坏海堤、防护堤、防护林及各种护岸工程,加剧港口与航道淤积等。海岸侵蚀同时也破坏了景观旅游资源,如沿岸林带、炮台、古城墙、古建筑、优美的地貌景观和浴场等。这在秦皇岛、辽东半岛、厦门岛等地时有发生。二是海洋污染日趋严重。目前,进入海洋的污染物正急剧增加,海洋污染已成为目前海洋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从世界范围估计,目前污染海洋的物质有70%以上来源于陆地,海运和海上倾倒则分别占10%左右,而且这些污染物中只有很小部分扩散到陆架区以外的海洋中,大部分滞留于沿岸和近海区。三是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发展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的基本条件,世界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目前已经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某些河口、海湾生态系统瓦解或消失;海岸带与近海总体生物资源量降低;近海海区富营养化,赤潮现象频频发生;海洋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资源结构趋向简单化等。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会促使科技推广改变传统海洋产业结构来实现

传统的海洋开发战略方式,只注重海洋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保护工作,海洋经济的发展很难持续发展下去。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海洋产业依次是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矿业分别比上年增长53.9%、30.1%、25.0%、19.5%、18.4%、16.7%、15.3%、14.5%、12.4%、7.9%、0.5%。从同比增长的情况来看在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等产业增速有了较大提升。但从所占比重而言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我国海洋支柱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4/5多。其中滨海旅游业位居各主要海洋产业之首。这说明我国海洋产业仍为传统型,海洋经济总体上还属于粗放型经济。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等产业规模整体偏小,带动效应不足,产业效率低。主要原因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科学技术水平低,同时产业结构空间配置趋同化明显,地区产业缺乏特色,降低了结构功能作用,影响宏观经济效益。高新技术的应用的高附加值海洋产业结构尚未形成。新时期的海洋经济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推广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建立有效的海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制,着重开发的海洋卫星遥感技术、深潜技术、深海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洋化工和海洋药物开发技术等使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与海洋产业化相结合,形成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使海洋科技成果尽快地向生产力转化,尽快提高传统的海洋产业科技含量,使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

(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强综合国力是保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随着经济的发展,海洋作为人类未来的重要生存空间,不可避免地成为新时期国际竞争的焦点。当今世界,国家的利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国境线内,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之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地位及其影响。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是各国利益直接交汇点,也是直接表现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场所。可以预见,未来海洋权益的斗争将更加激烈,只有海洋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才能实现增强综合国力的目标。加大海洋经济开发的力度,通过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其国人认同海洋、热爱海洋、“以海兴邦”的民族意识。通过认同感的弘扬可以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捍卫和维护其国家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考虑的主要相关因素

(一)沿海区域人口的因素

海洋开发活动的主体是人,人具有二重性。人既是海产品的生产者,同时又是海洋生产物的消费者。消费又分为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而生产消费本身就是生产过程。要多少海洋生产活动提供的物质才可以支持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将生产控制到何种程度,才可以相应减少海洋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这些都决定于人口。目前,世界60%的人口挤在离海岸100千米的沿海地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16个大城市中,有13个是沿海城市。人口趋海移动已经是全球性问题,全世界每天有3600人移向沿海地区。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会达到14.2亿左右,其中可能有60%的人居住在沿海地区。毫无疑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但是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对资源的需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匮乏,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海洋逐渐被公认为是资源扩充的有效途径。所以,人口的多少是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除了人口数量以外,还有人口结构,包括性别、年龄、地区等构成状况,以及人的素质,包括体质、教育程度、专业技术、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等也会影响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环境资源的因素

海洋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资源是海洋开发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是海洋为人类所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中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无须赘述,而可再生资源在一定时间内也是有限的,海洋资源利用的状况和配置效率将直接影响海洋经济开发的持续性。在海洋可再生资源当中,渔业资源是最重要的。渔业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渔业资源对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不可再生资源数理经济学家霍特林(Hotelling)的经济理论,分析表明,必须按照霍特林定律确定的最优路线进行消耗。同时,海洋环境是海洋资源得以存在和开发的环境场所,海洋环境的好坏对海洋开发活动有重大的影响,海洋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不是单纯的经济形态问题,它还与社会、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还要兼顾后代人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并创造某些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造环境,与海洋形成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才有利于海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因素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工具。在科学技术推动海洋开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两种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科学技术越进步,就越能够成为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武器。美国制定了《1995—2005年海洋战略发展规划》,法国颁布了海洋科技《1996—2000年战略计划》,俄罗斯在实施《2005年前海洋、北极、南极综合研究科技计划》。所有这些规划和计划都旨在发展本国的海洋科学和技术,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

海洋产业结构是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能带动海洋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和合理与否决定着海洋经济整体素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新兴海洋产业强化,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重视“循环经济”意识,将是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附加值高,海洋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大,环境污染小,应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行业。一方面,应该加强对这些新兴产业的扶持,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民开发利用海滨砂矿、海洋生物以及海水资源的新观念,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规划;另一方面,应加强科研攻关,为产业提供技术保障,并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促进海滨砂矿、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水综合综合等技术的产业化。

四、新时期海洋开发需构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的发展模式

(一)以发展临港产业群,增强海洋经济企业的自主创新实力

当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钢铁、石化、汽车、造纸、能源、电力等临港工业产业集群。这类企业科研能力强并且资金雄厚,因此,加强该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保持该产业的技术有利地位。鼓励这些企业在创新时,瞄准世界最新技术,紧跟国际发展水平,构建竞争型的管理体制,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将有助于创造有本地特色和国际、国内竞争的优势;鼓励临港产业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引入各种人才尤其是归国人员,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并吸引集群内的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支持本地企业与外资建立合资研发中心;同时,鼓励促进专业化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从而形成一个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通过临港产业集群中企业的自我发展,最终形成一个企业层级较为丰富,市场结构较为完善的临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体系。

(二)以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为使海洋经济与社会、环境全面和谐发展,应大力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将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使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一是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区和新兴海洋项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海洋产业带,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二是对新兴海洋产业,应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科技协作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三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必须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在重视发展海洋高新科技、发展新兴海洋产业的同时,把高新科技的成果应用于海洋捕捞、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盐业等传统海洋产业,提高整个海洋产业的现代化。研究优良养殖品种的培养、性别控制、病害防治及养殖新技术、海洋生物优良品种开发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水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技术等。此外,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海洋未来产业技术储备的研究,促进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逐步开发海洋清洁能源和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洋生物制药工程、海洋环保工程等重要领域的市场产业化。

(三)创新海洋科技体系,有效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显得不十分协调,这已成为影响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有计划有目标地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海洋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海洋综合开发。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一是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为中心环节,促使海洋综合开发,从而提高其水平和效益。二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海洋功能产品开发、海洋医药产品开发、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研制、海岸带区域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域资源和环境评估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快发展步伐。重点放在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一个宽松适宜的制度平台。政府应制定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新产业和高新技术创新的产业政策,鼓励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完善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等各项法规政策,建立科技创新的价值评价体系和社会技术服务体系。四是建立国家海洋科技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重点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力争重点领域有突破性进展。

(四)加强海洋环境持久治理和保护海洋生态

对于海洋环境污染持久治理与海洋环境保护,在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时,一要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工矿企业污水处理和达标排放水平,把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尽可能压缩到最低限度;二要发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近海海洋灾害预测模型技术、湿地和红树林保护技术、大规模养殖区有害赤潮发生机制及治理技术、城市污水离岸排放扩散模式及污水处置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评估技术;三要加强海岸环境预报,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增强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能力。四要扩大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技术及其他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五要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物治理,开发和利用环境生态生物技术,解决海洋污染的生物修复问题。利用海洋生物技术,建立各种清洁养殖模式,改善被污染和正在被污染的海水养殖环境,减轻或控制海域养殖业引起的海域环境污染。通过技术改造和养殖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加大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养殖技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达到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生态养殖模式。综合各项技术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良性发展,达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使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使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选择

海洋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关键:一是加快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循环经济创造发展空间。国家应出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应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降低能源消耗、清洁生产、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支持和鼓励海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就是要依托循环经济创新技术,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形成海陆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应及时向社会有关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实行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协调统筹、依法管理。三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应有重点、有层次推进。海洋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放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和具有较为成熟的海水循环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四是重点领域优先推进。重点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扩大海水综合利用的产业规模,推动海水资源产业化的全面发展,以有效缓解我国及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改变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结构,促进沿海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构建海洋信息平台

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技术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各个方面,包括海况、海洋环境及灾害的监测、分析、预报,海洋通信及导航、定位,海洋资料及情报管理等。发展海洋信息技术,应充分利用现代通信高技术成果,发展海洋卫星遥感、卫星观测、卫星导航定位、海洋及海岸数据采集与分析、海上通信、海上定位等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相应的通信技术,研制可布设于沿岸、近海海域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

五、有效发挥政府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组织规制和管理

海洋管理就是海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海洋公共政策作为国家一定时期或一定阶段的海洋目标,是国家发展海洋战略以及实施海洋权益保护和开发利用制定的海洋工作和海洋事业的行动准则,海洋公共政策的实施则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依托。而在履行对海洋公共产品的生产组织规制、管理方面,要在发挥好“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之外,对于那些政府可以逐步将生产职能交出的公共产品,例如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环境工程项目,甚至包括海洋环境管理的一些具体政策、具体标准等,政府涉海部门要将生产权真正移交给企业,而将自身职能切实落到管理者的定位上,积极作为更好地在生产与消费中间发挥组织、管理和规制功能。

(二)政府要倡导有限制地适时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是政府管理之本,这是海洋经济时代资源的稀缺性对政府管理的根本要求。海洋相对陆地有着极其丰富资源,但也远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时代政府无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就要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并严格执行之;要对海洋开发进行严格的规划,要创造一个海洋生产领域既能充分保护海洋环境又通过竞争来促使公众降低资源消耗增加经营效益的环境。在政府的设计框架中要全面体现这样一个规律,即竞争是为了淘汰资源成本过高的生产者,或者迫使其降低消耗成本。

(三)政府应着重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和促进重大技术合作

一方面,政府出面制定和推行各个层次的海洋知识、海洋科技、海洋意识的宣传教育计划,加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提高海洋开发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培养海洋开发各个领域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保证海洋经济建设对劳动者和科技人才的长期需求;另一方面,要引进用好海洋科技人才,加强海洋科技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疏通人才流通渠道。同时,加强国内外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多方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不断增强海洋开发的科技能力;重视基础研究,组织重大海洋开发项目的联合科技攻关,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海洋开发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提倡清洁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开发新技术节省资源,减少废物,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