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信息的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信息的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趋势
中图分类号:C922文献标识码: A
MGIS是在计算机硬件条件和软件系统的支持下,以海底、海面、水体、海岸带及大气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各种来源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存储、集成、显示和管理,进而作为平台为用户提供综合制图、可视化表达、空间分析、模拟预测及决策辅助等服务,并且结合Web技术可以实现海洋数据和相关MGIS功能的实时共享,其在海洋科学上的使用将改善现有的海洋数据的管理方式,大大提高海洋数据的使用率和工作效率,为海洋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深化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图1
一、MGIS的应用现状
(1)海洋渔业
自20世纪80年代起发展至今,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渔业MGIS系统和软件。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相关研究,但是目前已有根据海洋863计划需求开发的海洋渔业GIS平台;基于东海渔业数据库搭建的实现生产指挥调度、资源保护的东海渔业渔政综合管理系统;东海经济渔业资源预测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还有研究者利用GIS软件相关空间分析功能按年分析1967—2004年间印度洋金枪鱼生产数据,获得捕获种类产量及分布情况;分析单个环境因子对渔场产生的作用,进行渔情预报。虽然我国目前建立的渔业管理和服务系统大都具有地方性特点,但这些都是MGIS在海洋渔业方面的开发和应用进行的有益尝试。MGIS在海洋渔业方面的应用主要涉及渔业资源评估、动态监测与预报、渔业资源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水产养殖选址、鱼类栖息地制图与综合分析管理等。
(2)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
海洋中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M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出色完成海洋成矿特点和规律的探索,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美国矿产资源管理服务部门与ESRI公司合作针对墨西哥湾的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建立了深水GIS系 统;国内也基于MapGIS平台探讨了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中的某些方法的应用方案和实现途径;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以遥感信息数据位基础建立了海洋数据库,开发了海洋油气评价模型,并实现了其结果的可视化。这项研究在海洋863计划820专题中在南海海域进行了应用,以GIS为中心集成各种技术开发了一整套经济、快速、有效的海洋油气资源预测集成系统,为我国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海洋环境评价、监测和保护
美国区域海洋观测预报系统将研究区实时的观测资料与GIS结合,快速准确定位灾害影响区,为卡罗莱纳州及周边海域的相关部门提供灾害预防和救助工作辅助。国内则出现了面向管理决策层的可视化环境监测评价动态系统———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对海洋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测;以SuperMap为基础平台实现环境分析、三维动态模拟,流场动态显示和查询功能的长海县海域生态环境评估信息系统;还有利用WebGIS技术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实时聚类分析整合,实现有害藻类密度快速预测。MGIS利用环境监测统计、水文、气象、化学、地质、地球物理和灾害等数据,实现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灾害预测预报及决策辅助,为保护海洋环境、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海上生产安全服务。
(4)区域海洋综合管理
海岸带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的自然区域,而专属经济区则蕴藏有丰富的矿产和生物资源,MGIS就是对这些区域进行全面调查、监测、合理规划和管理的有力工具。欧洲北海四国支持SE-AGIS工程开发了海岸带管理规划系统框架;美国在州一级的海洋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了包括卡罗莱纳州、佐治亚州、佛罗里达州、专属经济区周边的海洋区域以及海洋边界的区域性模式;国内几家单位联合研制出了中国海岸带与近海环境遥感监测与信息系统集成技术体系;也有研究者以SuperMap为基础平台构建了南海分局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系统对管辖海域海图和功能区划、海底管缆、石油平台、遥感影像图等数据进行综合管理,为南海分局指挥决策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支撑。
(5)其他领域
除以上介绍的应用领域外,MGIS还广泛应用于海洋划界、海洋工程、海上旅游、海运交通和海洋监察执法等方面。例如,利用MGIS技术,结合虚拟现实和碰撞检测,建立一个实时交互的三维海上溢油可视化信息系统,实现了溢油漂移扩散的动态模拟,为溢油紧急处理提供决策辅助。也有研究者在海洋数据管理和可视化等方面进行了尝试,例如设计开发三维虚拟海洋实现了网格环境下多源海洋环境信息 多维时空特征分析和三维海洋环境场景构建;以及针对海洋调查数据的保密性及安全性需求,设计了基于C/S模式的海洋地质调查数据保密框架等。
二、发展趋势
(1)Web技术与 MGIS的结合目前,我国的MGIS的研究与应用的主要范围集中在一些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社会普及程度不高,无法进行共享,无形之中造成了许多资源和信息的浪费。WebGIS是Internet技术与GIS技术的完美结合,在Web上空间数据,用户通过Internet的任意节点就可以浏览WebGIS系统的空间数据、制作地图及进行各种空间检索和分析,甚至提供预测和决策支持。利用Web技术与MGIS平台的完美结合,提高数据的共享与开放程度,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将有限的数据资料发挥更大作用,减少MGIS重复建设和数据的重复获取,这样不仅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同时也降低了信息服务者的工作强度,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速、及时地提供强大的地理信息服务功能到需要的地方,发挥MGIS在科学研究、政府决策、国防建设和文化教育等行业的应用价值,这对推动海洋科学研究进程是十分必要的。
(2)三维、四维M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现阶段大部分的MGIS平台都支持点、线、面三类空间物体,是二维分析显示的。但是海洋环境特殊,海洋数据空间属性较强,用二维的形式进行这些三维甚至是四维海洋数据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够完整的。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与MGIS的结合可以模拟现实中的海洋环境形成虚拟的立体实体,进而改善数据成果表达与输出方式,提高MGIS的人机交互程度和空间数据表达的真实性,甚至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来感知海洋环境。三维和四维MGIS的数据结构,空间对象描述方法,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等都是MGIS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MGIS发展的必然。
(3)多学科综合GIS技术是多学科交叉派生的综合科学,3S和5S的集成,使得测绘、制图、地理、遥感、管理和决策科学相互融合,成为实时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的工具。同样,MGIS的研究和应用也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海洋科学,更多的还要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全球性、综合性的,MGIS与诸多学科的集成研究,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使其发展更贴合现实,是MGIS发展的必由之路。
(4)全球尺度的MGIS随着海洋科学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研究人员发现,海洋的许多变化并不能与大范围尺度割裂开来,海洋变化是全球范围的,海洋研究也应该逐渐向全球尺度发展,而这些全球性的研究课题并不是单独的某几个国家或学者就能完成的,需要国际性质的合作,全球尺度的技术合作是发展的趋势。全球性的海洋研究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全球性、实时性、动态性的观测资料基础上,常规方法很难处理而且不易提取专业信息,为了更有效的对全球尺度的海洋科学研究进行数据存储、分析和处理、输出,全球尺度的MGIS已是大势所趋。
结语
广阔的海洋,拥有丰富的各项资源,是现在和未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争夺的焦点。MGIS技术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我国在MGIS领域的工作也才刚刚起步,大力加强MGIS技术的研究力度,深入开展其在海洋各领域的实际应用,将推动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具有的经济、社会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芳,朱跃华.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07,25(23):69-73.
地理信息的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科技创新资源 整合 路径
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技术创新成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自然资源环境等先天要素禀赋的不平衡,更重要的体现在以科技创新力量整合的人文环境因素的不平衡。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欠发达地区长期滞后发展存在着“三大恶性循环”[1],即“自然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经济系统的恶性循环”和“人文系统的恶性循环”。前者属于客观因素,后者具有人为因素的特征,而这种人为因素形成的制度文化环境在当前经济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一国经济并不是生产要素的简单叠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技术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2]。这种复杂的地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市场机制还处于萌芽状态,以及传统的条块区域行政管理体制下的地方保护、地方封锁、地区分割等现状使得有限的科技力量处于分散状态,很难实现科技创新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整合的集成效应和规模效益。
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场机制的培育,安康经济社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正在由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化迈进,特别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成为安康经济发展的亮点。目前,安康市富硒食品生产企业已达86户,其中35户规模企业从事富硒食品生产经营,开发了富硒茶、富硒矿泉水、秦巴硒菇、富硒饮品、富硒大米、富硒食用油、富硒魔芋制品、富硒保健品等50多个品系,实现工业产值24.6亿元;成长起了以紫阳县神云富硒茶公司、安康秦东魔芋食品公司、兴安富硒大米加工公司等一批富硒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市共有10家企业的11个产品获得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23家企业的24个产品被评为安康市特色品牌产品,5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已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68个,面积4万多公顷、产品24个,绿色食品两个,有机食品19个,等等。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显现出良好态势,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集群。然而,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生产经营依然是传统农业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手工操作、低成本、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恶性价格竞争等为特征的低端路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限。因此,通过安康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着力提高富硒食品产业的科技含量,以科技驱使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延伸富硒食品产业链,提高富硒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安康富硒特色农产品产业升级发展的现实要求。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本文着力分析安康以产业发展带动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模式的成功经验及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提供有效的借鉴。
一、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及文献综述
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从内容上包括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物质基础资源、科技创新人文环境及制度资源等。其中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政府等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组织主体要素,是科技创新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是指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对特定的区域内各种与技术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技术创新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技术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进行的重新设计,实现创新体系内不同主体间人才、资金、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自我管理和自我协调进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活动机制。
目前国内学者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学者们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科技资源及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对于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研究重要集中在宏观政策研究层面。其中代表性的理论有:蔡宇宏认为[3],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各创新主体在创新方面的活动协调机能,它表现为在创新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套结构化的管理机制将不同创新主体整合在一起,实现创新体系内不同主体间人才、资金、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孙庆、王宏起认为[4],地方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包括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园区、行业检测服务机构等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转化机构和中介机构,因此,推进地方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实现平台的联动发展以及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共享;吴建南等认为[5],科技资源整合模式划分为大学资源开放模式、孵化器整合资源模式、行业资源集聚模式以及政府下设中介机构整合资源模式。本文以欠发达地区安康市为例,研究该地区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形成的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地方高校为平台支撑的行业中介组织广泛参与的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该种模式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简单的结论及建议。
地理信息的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GIS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它是由地理学、计算机科学、遥感测绘学、城市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和管理组成的一种综合性学科。GIS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地理空间分布数据的有机结合,在地球科学、工程设计、环境科学以及国防和经济领域为城市建设、企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管理和决策数据。
1 GIS技术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六十年代,GIS技术首先在美国与加拿大出现,各国也相继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其进行研究,八十年代末,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GIS 的发展,随着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GIS开始应用在资源、环境、电力、石油、国土资源、航空、急救、公安、城市建设和管理、灾害控制、国防军事以及其他与地理信息相关的各个领域。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地球模式开始走上历史舞台,GIS也在不断的深入和扩大中提出了新的挑战。
2计算机技术对GIS的发展有何影响
计算机是GIS技术的基础平台,并在其他相关设备的辅助下完成工作的。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空间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测绘技术、虚拟实景技术、数据存储技术、以及计算机图形使三维处理技术飞速发展,航天技术的发展也对GIS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卫星互联网的建立彻底消除了数据通讯的限制,通过遥感卫星还可以对地面信息进行高光谱、高分辨率观测,短周期遥感卫星还可以提供对地实时扫描。所有这些技术的发展都为GIS更加广泛的应用创造了可能。但是当前的GIS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数字时代和信息时代的要求,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这就要求GIS有更加开放化、网络化、集成化以及空间多维化的功能特征。
3 GIS发展趋势
3.1开放式GIS的开放性
开放式的GIS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下,根据不同的行业需求而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通过开放式GIS实现不同数据库中的信息共享。因此,现代化的数字信息技术要求GIS必须具备可互操作性、可扩展性、技术公开性、可移植性等特点。可互操作性是指不同的系统软件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交换;可扩展性是指GIS系统可以在不同的硬件设备上运行,硬件平台的性能决定了GIS的性能,并具备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技术公开性则是指系统的源代码以及使用规范对用户完全公开;可移植性是指系统可以在不同的计算机上随时运行而不需要进行修改。
3.2虚拟GIS的虚拟现实
将虚拟现实技术与GIS相结合,就形成了虚拟GIS。当前社会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催生出VR技术的发展,也就是虚拟现实技术,它可以完全模仿人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实现人与计算机的信息交换。虽然现在还没有真三维可视化的软件系统,但是虚拟环境技术的发展,必将促进GIS的进一步完善。届时用户可以在计算机上自行处理真三维虚拟环境数据,更加有效地分析和管理空间实体。
3.3GIS与多媒体技术发展
在计算机平台上,将声音、图像、文字以及通讯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把信息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给人最为直接的感知,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GIS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提升,彻底改变了GIS的应用模式。MGIS即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运用更为丰富和灵活的表现形式将图文、声像和色彩等融合在一起,使GIS的应用领域和前景更为广阔。所以,在GIS领域运用多媒体技术是GIS 技术发展的必然,甚至会出现有更好集成能力的MGIS。
3.4集成化与3S技术的结合
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统称为3S技术。集成化技术与3S技术的结合是科学单独的细分学科向综合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定位系统(GPS)与遥感技术(RS)的综合集成是GIS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集成化的结果就是形成动态的实时GIS。GIS依靠GPS进行快速的定位和更新,又依靠遥感技术进行多光谱和多时相测绘,GIS还可以为GPS和RS提供语义和非语义的遥感影像数据信息。
4结语
当前社会,数字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形成为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地球模式的出现使GIS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服务平台,GIS也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全新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方式。
参考文献
[1] 孙庆霞. 当前计算机技术与GIS发展趋势[J]. 今日科苑,2008(14).
[2] 王玲. 浅析当前GIS的发展趋势[J]. 科技创新导报,2008(18).
[3] 袁春红. 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J]. 内江科技,2006(06).
[4] 段成刚. 试论计算机技术与GIS发展趋势[J]. 大众文艺(理论), 2008(10).
地理信息的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WebGIS;基本原理;实例研究;问题研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103-02
1 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面对呈指数增长的各种海量信息,GIS作为地理空间信息处理手段,应用日益广泛且需求量巨大。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更使GIS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 GIS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Internet已成为GIS新的操作平台,与Internet技术和标准融合后的WebGIS是GIS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宋关福[1]从用户实用角度将WebGIS定义为:WebGIS是Internet技术应用于GIS开发的产物。简单地说,所谓WebGIS是一个基于Internt/Intranet网络环境的一种分布式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利用万维网技术对传统GIS 的改造和发展,它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地理信息的动态、共享、交互分析和查询,Web分布式交互操作是WebGIS的重心。WebGIS的基本思想就是在互联网上提供地理信息,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制作专题地图和分析的功能。
2 webgis基本原理
2.1信息实现技术
目前用来构建WebGIS 系统的技术方法主要有: 通用网关接口法( 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CGI) 、服务器应用程序接口法( Server API) 、插入软件法( Plug- ins) 、ActiveX 构件法和Java 编程法等,如表1所示。
2.2数据库管理技术
数据库管理技术包括以下几点[2]:
① 由关系型数据库( RDBMS )管理属性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存储,由空间数据管理软件包进行空间操作。地理空间数据文件和关系型数据库之间以指针或关键字建立联系。
② 对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完善,使其统一管理属性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
③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引入面向对象技术,建立对象关系型数据库(ORDB)或纯对象数据库(OODB),对象与底层表示分离,空间属性与非空间属性定位平等,实现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一体化管理。
2.3实现模型
目前基于 Internet/Intranet 的 WebGIS 应用开发模型一般是 C(客户机)/S(服务器)的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浏览器)/S(服务器)结构,体系结构由最开始的二层结构发展到多层结构。其实现模型,归纳起来主要有瘦客户端/胖服务器模型、胖客户端/瘦服务器模型、均衡客户端/服务器模型三种[3],其中均衡客户端/服务器模型是目前最常用的模型。其原理、优劣归纳如下表2所示。
3 案例研究——基于web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与管理系统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成果(包括图件、文本、说明和表格)基本上都是以图纸、文本的形式保存和管理,存在共享性差、利用效率低、形式单一、成果保存难度大等缺点,利用网络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的,推进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的全社会共享,提高规划的开放性和公众参与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网上信息与管理系统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4 问题研究
WebGIS的发展拓展了GIS的应用领域,但是从WebGIS的应用现状可以看出,这项技术远未成熟,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瓶颈和挑战:
1)地理空间信息的继承、共享问题[5]
在开发新的GlS应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使用旧的地理数据,还要使用其它GIS应用程序生成或处理的地理数据。如何继承性地使用这些数据对GIS互操作性提出要求。
2)缺乏丰富的空间信息表现手法[6]
传统的WebGIS以HTML,ASP作为主要的空间信息表达语言,这类语言因不能准确地描述数据的内部结构而难以表达多源、多语义、多尺度和结构复杂的空间数据,无法实现在互联网上空间信息的查询、整合和定位。
3)无法实现跨平台数据访问
虽然目前微软的DCOM , OMG的CORBA和SUN的RMI等中间件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分布式计算的实现手段,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在实际应用中属于封闭式的网络。这使它们无法扩展到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上。这样的系统往往十分脆弱,如果一端的执行机制发生变化,那么另一端便会崩溃,使得WebGIS无法实现跨平台的数据访问。
4)传输速率瓶颈和可视化
目前互联网的带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海量空间数据的传输和图像图形的表达成了WebGIS体系模型的技术瓶颈。在现有的网络和硬件条件下,如何建立快速的响应和传输机制,如何向用户提供多样化的、直观易懂的图形用户界面,动态地、客户化地表现地理空间数据是目前WebGIS的一大难题。
5)分布式操作问题
分布式工作包括空间信息的分布式获取、存储和处理、分布式查询、分析和输出[7]。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分布式存储和获取空间信息已经没有多少问题,但协同不同地区的计算机来处理、分析分布式数据还不能够很好地实现。
6)数据的安全性问题
Web-GIS的出现对数据的时效性和GIS数据共享的要求使GIS安全问题变得更加突出。WebGIS安全问题关心的是在网络环境中的WebGIS的系统、程序、数据等的安全[8],其中数据的安全仍然是核心问题。
5 WebGIS发展趋势
GIS发展方向是高性能、低成本、开放性、互操作性和灵活性[9]。随着空间理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WebGIS 从技术上将向着更具有互操作性和更加开放化、网络化、分布化、移动化、可视化的方向发展;从应用上将向着更高层次的数字地球、地球信息科学及大众化的方向扩展。其发展趋势包括:
1)基于分布式计算的WebGIS
目前,分布式WebGIS应用已从简单的在分布式Web浏览器上显示地图,发展到了基于互联网的功能综合,远程的用户可以享受普通的GIS数据,并与其他用户实现实时通讯。现阶段,发展分布式WebGIS应用技术集中体现在用品、客户机和网络通讯3个方面[10]。目前,国际、国内都十分注重分布式WebGIS的发展,有关专家认为GIS发展趋势的核心是地理信息开放的分布式计算[11]。
2)第二代互联网(Next Generation In-ternet,NGI)
第二代互联网(NGI)是指高性能的计算机及其通信协议,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网上信息的传输速率。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NGI的研究,中国正在推广作为NGI关键技术的 Ipv6。随着NGI技术的发展,WebGIS的数据传输瓶颈将被打破,其发展和应用将得到更大的提高。
3)互操作和开放式GIS的应用
如何能使不同格式、不同代码、不同标准体系的数据和不同比例尺、不同精度、不同时序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互操作、共享,已成为WebGIS进一步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互操作GIS、开放式GIS的出现和地理标记语言(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GML)的应用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是未来WebGIS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12]。
4)基于.NET平台的WebGIS模式
NET是一个建立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平台,是一种分布式运算的框架。它以XML为基础,以Web服务为核心,是生成、部署和运行Web服务及应用程序的平台,解决了当今软件开发中有关互操作、集成性、异构数据的共享等核心问题。因此,基于Web Service的GIS系统有望在更高层次上解决目前WebGIS所面临的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分布式、互操作及运行瓶颈等诸多技术难题。
5)虚拟现实技术与WebGIS的结合
虚拟现实GIS(VRGIS)是目前GIS发展的一个前沿。虚拟GIS就是GIS与虚拟地理环境 (VR)技术的结合[13]。VRGIS 的关键技术是3D和4D的建模技术、数据模型的研究、海量数据的存贮和管理、三维显示技术与可视化技术的集成、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库研究及其与三维实时显示技术的集成等。
6)WebGIS 的大众化应用——无线GIS
无线通信技术、移动定位技术和WebGIS的结合形成了移动GIS和无线定位服务。它一方面可以使GIS用户随时方便双向互动地获取网络提供的各种地理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使地理信息随时随地地为任何人、任何事进行服务。目前,无线GIS的关键技术是移动存贮设备、实时性GPS和GSM集成等[14]。
7)基于网格计算的新一代WebGIS
网格计算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或专用网络把地理上分布的各种计算机、存储系统和可视化系统等集成在一起。基于网格计算的GIS平台,能够分布式、协作化和智能化地处理地理信息,特别适合用于解决涉及大量空间分析的问题,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空间信息的网格化[15]。
8)GIS 的更高层次——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以地球为对象,以地理空间为主线,将信息组织起来以实现地球数字化或信息化的复杂系统。数字地球具有空间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等特征,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认识地球的方式。
9)网络三维可视化
在WebGIS中,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完全再现地理环境的真实情况,把所有管理对象都置于一个真实的三维世界里,真正做到了管理意义上的“所见即所得”。
6 结语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WebGIS的应用涉及军事、教育、商业等各个领域,而且将渗透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方方面面,未来其应用领域将会不断扩大。WebGIS为传统的GIS发展提供新机遇,随着技术的进步,开放、分布式、全球化、大众化的WebGIS将会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宋关福,钟耳顺,王尔琪.WebGIS-基于Internet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中国图象图形学报,1998.
[2]慕富强,孟磊. WEBGIS技术综述. 甘肃科技, 2003.
[3]屈春燕,叶洪与刘治.WebGIS基本原理及其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地震地质,2001(3)
[4]常小燕等.基于WebGIS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4)
[5]王帅.基于WebGIS的Argo数据共享与综合服务系统研究, 2010.
[6]尚武.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现状及前景. 地质通报, 2006.
[7]刘洋, 基于WEBGIS的公交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10,北京邮电大学.
[8]马少娟与张英俊.WebGIS及其技术体系发展综述. 测绘标准化,2003.
[9]高建新.GIS近期发展趋势综述.测绘信息与工程,2003.
[10]杨崇俊等.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及前景.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1.
[11]刘慕溪.WebGIS-基于Internet的地理信息系统. 科技向导,2011.
[12]闵连权.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动态.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
地理信息的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农业领域;应用;农业区划
前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作为上世纪中后期的产物,其集合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环境科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通过调用地理空间数据库,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起地理模型用于空间分析,得到科学的地理数据,从而为决策服务。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农林生产、交通运输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生产和规划决策提供参考。
1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过程依次为:地理数据的采集、数据分析、地理决策和应用。一般来说,地理信息系统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库系统和人员三个基本部分构成,只有每个部分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地理信息系统高效运转。
1.1 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其中硬件部分主要由存储器、中央处理器、显示器及其他用于数据存储和传输的介质,为系统的运行提供基础支撑,而软件部分则主要负责系统数据分析。
1.2 地理数据库系统
地理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地理数据的检索、查询等操作,同时提供数据维护的功能,为地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提供资源支撑。
1.3 人员
在自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的作用依然不容忽视,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相关人员组要包括系统管理人员和用户两部分,其中系统管理人员是维持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是系统工作方式而用户则决定着地理信息系统信息产品的发展方向。
2 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农业生产系统高度依赖于周围的资源和时空环境,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促进农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好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以及病虫害预防等工作。实际工作中,要达到以上的目的则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信息支撑,不但要完成数据的采集,还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便做出农业决策,因此传统的数据管理系统就显得捉襟见肘,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给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欧美发达国家将GIS用于农业生产在技术上已经较为成熟,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环保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农业领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应用方面包括:国土资源规划决策管理、农业资源调查管理、灾害预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土壤侵蚀监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农业生产规划、农业估产、农业生产潜力分析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2.1 土地资源规划与决策
土地资源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应用领域,因此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的地理定位等基础信息必须准确无误,并且实时性强,从而使土地规划管理工作向着信息化、可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应用GIS可完成对基础地理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存储,并按工作需要随时查询检索数据,通过软件分析为土地资源决策和发展方向预测提供客观依据。当前,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小,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比比皆是,为保护耕地,规范土地的使用,应用GIS势在必行。在传统土地资源管理中一般存在若干个规划土地信息系统,每个系统负责处理特定的数据信息,因而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合作完成,而应用GIS后通过数据模型和数据交换框架的建立就可将多种数据信息存储在同一系统中,利用数据协同技术统一数据标准,从而为决策服务。
2.2 农业区划
农业区划是GIS在农业领域的典型应用,其应用方式是将GIS与现有的社会经济数据和自然资源数据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形成农业区划统计图件。另外,为使区划图更直观和定量化,可综合利用GIS和遥感技术,将遥感的结果呈现在GIS区划图中。
2.3 农业资源调查
对农业资源展开调查,建立农业资源统计数据库可为从事农业经济活动提供科学参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一方面建立起由土壤图、气象图等组成的数据库,另一方面将图形与数据库有机结合起来,用计算机管理这些图形和数据,从而推动农业资源自动化管理。基于GIS的农业资源调查和管理系统可以使数据更新更加及时,查询检索速度更快,而且在数据图形使用时可以更直观地展现给客户。
2.4 农业生态环境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上的应用主要包括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环境污染防治等。对环境监测来说,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建模功能,故可在实际工作中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有目的地建立起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模型,对区域内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模拟,使农业生态环境模型呈现动态的变化,便于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防治来说,由于污染源具有区域性、流动性和呈梯度变化等特征,用传统的方法使得结果可能会以偏概全,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使得反映出的信息量更加真实,从而有助于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
2.5 农业灾害预测与治理
对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灾害进行预测和控制,对已经发生的农业灾害进行治理是提高农业生产产量的重要举措,通过将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对农业灾害进行评测,从而为政府及农业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具体来说,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特性,经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演变分析可得出某种灾害在该区域内的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同时可对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有助于提前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大面积受灾。另外,对于已经有灾害发生的区域,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空间信息数据可得到受灾区域面积和受灾程度,从而大概计算出受灾带来的经济损失。
3 结束语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发展农业是解决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的重中之重。毫无疑问,在农业领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有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除上述几点外,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领域的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开发,以使地理信息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璐,翟义欣,王菲.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及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增刊).
地理信息的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地质灾害;研究历程;现状及进展;发展趋势
1.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因为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的,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现象。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地裂缝、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火山等。一直以来,地质灾害就是困扰中外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质灾害不仅对人类的生命造成威胁和迫害,还会对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地质灾害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下面,就分别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对地质灾害的研究进行论述。
2.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
2.1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历程与现状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仅仅局限于预测研究与灾害机理,重点研究方向是分析活动过程以及灾害形成原因。七十年代之后,随着地质灾害次数增加以及带来的损失突增,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领域深入到灾害评估以及重点性灾害类型比如泥石流、崩塌和地震灾害的危险区划分研究。WI.Garrison学者在1965年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就是GIS理论。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理信息系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地质灾害在内的多层次的地理研究领域中。地理学家Finney.Micheal.A在分析美国滑坡灾害中就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Mario等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分县评估地质灾害,划分地质灾害区域。Daniel将工程模型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深层次评估滑坡灾害。而随后,C Peter Keller 和Trevor J.Davis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展了可视化技术的虚拟再现滑坡形态。
后来,高精度的遥感技术出现,在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价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差分干涉技术、干涉雷达技术等等,都在地质灾害的研究中广泛使用。如今正在运行的很多雷达卫星,位移监测可以达到毫米量级。
目前,模型的建立以及计算机实现是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重点。例如,地质灾害的监控对“3S”技术的应用。另外,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DDRS,是用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来进行仿真,模拟地质灾害发生的完整过程。
2.2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
从现状来看,国外地质灾害研究在今后将有以下一些明显的趋势和特点。一方面,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将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系统,从更广和更深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特征、分类以及防治等相关问题。另一方面,“3S”技术和灾害制图技术等现代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到对中小流域的地质灾害的区域评价中。并且朝着准确估测灾害等级、弄清时空分布的目标努力,以期提前预警,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危害。此外,国外将会比以期更加注重研究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据此建立地区的区域性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从而防范于未然。
3. 国内地质灾害研究
3.1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历程
相对于世界上其他的许多国家而言,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起步非常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才慢慢开始。从三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均以地震灾害的研究为主。到了“八五”期间,滑坡、泥石流、坍塌、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矿区灾害等等常见的地质灾害开始被列入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之类。八十年代时,西安矿山学院教授杨梅忠先生对煤矿区的地质灾害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后来,他对地质灾害链、地质灾害群、地质灾害系统,以及地质灾害的效应理论与实践都进行了研究。而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地质灾害学者开始对我国的地质灾害进行分类,并对各个类型的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时刻分布状况、各地区发生的规律等等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许多的新观点、新知识、新理论,都是这一时期提出来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遗传算法、灰色系统模型等为代表的定量化方法,为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有效数据,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研究与治理。
随着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工作的一步步推进,分形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等等科学理论都被运用起来。而以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协同预测模型、突变论预报模型等为代表的非线性理论也被应用到地质灾害的预报方面。随着这一切进展,地理信息系统也渐渐被地质灾害的研究运用起来。例如,向喜琼、黄润秋二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以及管理的思路和步骤;陈佩佩、武强等人把人工神经网络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对山西榆次的地裂缝灾害展开了研究,并且由此建立起地裂缝的危险性评价体系。
3.2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目前,我国广泛使用“3S”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的研究。总体来说,我国国内的地质灾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就研究成就而言,首先,已经基本上确定了全国范围内各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且对各大地质灾害的形成和演化机理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与了解。这有利于针对不同的区域进行相应的地质灾害的预警与防治工作。其次,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比较积极地使用新兴科学技术与手段,尤其是监测技术、预警系统以及防治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很不错的进展。再次,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准确性提高,对其描述也逐渐从线性向非线性、从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取得很大的进步。
而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地质灾害的调查识别技术还不够完善,对全国范围内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的了解并非十分全面,对各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的评估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另一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地质灾害的理论与实践。已有的理论大多用于地质灾害事后的检验,而非事前的准确预测,经不起大量实践的检验,建立不起完善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和管理体系。此外,对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的新兴技术和方法的创造与推广的力度不够,影响地质灾害研究速度的推进。
3.3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我国地质灾害的研究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首先,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将会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注重积极主动引进国外在这方面的新兴科学技术和先进手段。其次,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将在灾害的评估以及监测防治方面有所偏重。尤其对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将加强对其灾害爆发周期的规律的研究,例如对四川省的地震的研究,以期事先预报,减小灾害程度与损失。再次,我国将会在地质灾害研究过程中加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建立健全,形成一套集监测、预报、灾情分析、灾后重建等等内容的完备体系,为社会和人民提供准确而全面的地质灾害情报与信息。
4.总结
我国近年来地质灾害多发,四川的两次地震,玉树的滑坡泥石流,让人惶恐不安。在这样的形势下,地质灾害研究更应该积极担当起自己的使命。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开发或引进,并且积极应用新兴的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推进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向着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刘传正.论地质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减轻战略【J】.地质通报.2005,24(7):597-602.
[2]殷坤龙.滑坡灾害预测预报分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4):15-21.
[3]张永波.张礼中.周小元等.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58.
[4]戴福初.李军.地理信息系统在滑坡灾害研究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0,19(1):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