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概念汇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流体力学概念汇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流体力学概念汇总

流体力学概念汇总范文1

关键词 互联网 理论力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55

0引言

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是很多工科专业学习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等后续课程的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我校土木、机械、矿加等工科专业均开设有不同学时的理论力学专业基础课。理论力学主要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其理论性强、计算繁琐,比较枯燥且趣味性较低,传统的被动教学模式下很难培养学生对理论力学的学习热情。近两年以来,“互联网+”成为热词,传统行业纷纷与移动互联网“联姻”。3G、4G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借助移动设备以及WiFi的普及,实现翻转课堂的理念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理论力学知识和课堂的融合;也能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获取课程资料,提高学生运用智能手机获取资源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减少学生无节制地痴迷在手机游戏中,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1理论力学教学现状

(1)理论力学是基础课程,我校大部分工科专业在大二都有开设,理论力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大体一致。每学期集中在秋季学期开课,根据专业特点不同和学科改革要求,采用不同学时的设置。使得存在学生专业跨度大,数量多,课程安排压力大等诸多教学管理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课程体系严谨、理论成熟、逻辑性强,实际问题高度抽象灵活多变,应用领域广泛。仅利用多媒体课件,网页网站虽然在形式上弥补了传统讲授方法单一、满堂灌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讲依然显得比较单调,不利于学生对理论力学中的概念、公式的深入理解,出现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能听懂,但习题还是难解决。并且需要限定学生专注于投影屏幕,不具备便携性、空间及时问上受限制。

(3)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的一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的智力。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成长的信息环境使得他们更熟悉感兴趣手机作为介质的网络化生活、沟通方式,致使厌倦传统老师口传相授的授课模式。出现上课玩手机聊微信或打游戏、听讲不认真、不能跟随课堂进行理论力学的学习,甚至考试通过率普遍偏低,且无法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自然地应用在所学专业涉及的实际问题中。

2对理论力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2.1移动互联平台的搭建

根据学院理论力学教学文件及教学资源进行平台整合,建立APP应用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科研课题组,深入研究如何实现针对理论力学专业课APP云平台,与教学、师生互动、资源汇总、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协同,有效推动对理论力学课程的全方位,多角度教学模式改革。图1所示,该APP平台手机端实现,课程、资源、互动功能整合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课下或课内使用。

(1)教师通过该app平台进行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模拟试题、教学日历及学习指南上传到服务器便于学生了解课程教学情况,同时收集各类与理论力学有关科学家的生平趣事、课程疑难解析短片、与实际工程相联系的工程背景知识,优秀的网站资料及期刊资料汇总,微课程、公开课及MOOC课程等资料上传到服务器。

(2)学生通过手机下载或搜索资源,进行离线或者在线的学习,资源的汇总和资料的共享可有效调动学生对理论力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性。通过该平台师生无地点、无时间限制地进行移动式交流与学习,方便了解每个学生日常学习状态及掌握知识的程度,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2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关注互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商业、政务、公共服务等领域都开始推行和普及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由腾讯公司开发的微信公众号,客户通过在线申请接入的移动公众服务平台,无需进行重新开发可直接应用,利用微信服务平台提供的接口程序,便可将已有的传统服务移植到公众服务平台中来,如即时信息推送、界面个性化管理、移动支付、Web2.0等服务。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课问课后师生交流平台,提供信息服务、互动交流,如下达课程综合训练、典型例题详解、答疑解惑等。也符合学生即时学习、碎片化学习的新模式。不论老师还是学生只需打开微信,扫码或者搜索服务号,便可以进入该理论力学公众服务号,无须再输入帐号及密码,也迎合新一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快捷、方便的体验要求。

微信有着庞大的用户群,几何级增长的信息传播速度,随时、随地信息与浏览,目前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微信账号,都可以利用这个微信账户建群、微社区,通过微信上的联系方式和群内师生进行交谈,将传统的面对面谈话方式,变成文字或语音等方式,也可以进行资料共享。还可利用理论力学微信公众号提供的分享、转发、转载等手段,实现在大范围内迅速研讨学习等多种交互形式,这样既能够完成对理论力学知识的教学要求内容,也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此外每位教师可开通诸如博客、微博、微信、QQ、电子邮件、QQ群等自媒体,将课程讲义,疑难问题解析,典型例题及经验资料等发给微信朋友、分享到朋友圈,将文章转发到QQ博客(朋友圈)。

2.3利用二维码技术

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结合微信公众号,理论力学教师可以将每次课的讲义、笔记及对应练习题等资料制作出二维码,采用课堂或者学习平台给学生。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跳转到上载有该条新闻的网页观看视频、音频等视听结合的多媒体理论力学资料,也可下载学习。

2.4“淘宝式”课程考核形式

借鉴淘宝网运营模式设计一种新的学生课程评价方法,对学生成绩进行最终考核,改变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作答“一考定终身”的单向模式。通过app平台实现翻转课堂的理念,学生既是学生,也充当教师的作用。按照理论力学课程进行静力学、运动学及动力学阶段性进行互动出题,随机测试,交叉评价,实现由学生命题给出参考答案一随机生成试卷一批阅试卷一学员互评等考核过程,完成学生对理论力学知识的巩固和强化训练。让学生同步体验出题、考试、批阅的全过程,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多次反复加强训练,以达到对课程知识学习效果的检验。测试其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将考核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思维理念的发展。

流体力学概念汇总范文2

关键词:土建类非设备专业;建筑设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66-02

重视土建类非设备专业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工作,努力提升教学效果,是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一专多能建筑人才的客观需要。作者多年来从事建筑设备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对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本校建筑设备类课程的概况

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开设的土建类相关专业有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其中前3个专业属于非设备类专业。非设备类专业均开设了建筑设备类课程,课程名称包括《建筑设备与环境控制》、《建筑设备》、《工程设备》。

《建筑设备与环境控制》课程涵盖了水、暖、电方面的基础知识,分别由建环教研室的教师讲授给排水和暖通空调部分、建筑电气教研室的教师讲授电气部分;《建筑设备》和《工程设备》仅涉及给排水和暖通空调,由建环教研室的教师授课。三门课程虽然都是选修课,但选课率均接近100%,这说明学生们已意识到设备类课程的重要性。

二、建筑设备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近年来,作者任教过上述3个专业的建筑设备类课程,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影响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问题。(1)课程内容不合理。首先,教学大纲的制定没有体现不同专业对建筑设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要求。对建筑学专业来说,学习建筑设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建筑设备的功能、设备系统的主要设计规范、建筑设计如何与设备系统设计配合等;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在了解建筑设备系统基本知识的同时,关注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结构的关系,以及建筑设备与建筑施工技术的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关注建筑设备系统的施工和运行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经济性评价等。其次,教学内容常常落后于工程实际。一方面,建筑设备领域的技术、材料和工艺日新月异,使教材内容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建筑设备领域的行业规范较多,规范的推陈出新非常频繁,但教材的更新相对滞后。(2)教师能力不达标。从事建筑设备课程教学的通常是设备专业的青年教师,由于他们是在外专业任教,往往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不多。此外,青年教师一般工程实践经验不足,业务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3)教学方法不丰富。由于建筑设备类课程的内容多、课时少,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讲课方式,工程参观、现场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较少。课堂教学时虽然教师也会联系工程实际进行讲解,学生们大多也能听懂,但印象不够深刻,教学效果一般。

三、建筑设备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在多年的建筑设备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立足专业背景,精炼和更新教学内容。建筑设备课程的知识跨度大、涉及面广、课时少,因此,应针对不同的专业背景对课程内容进行删减,以突出重点,确保所学知识的实效性。例如,课程涉及到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基础知识,但建筑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数理基础较差,故讲课时不必在理论方程上花费太多时间,而是结合典型案例讲解能量方程、流动阻力损失、热量传递的概念。三个专业的建筑设备类课程均包括建筑给排水和暖通空调部分,但教学内容不尽相同,详见表1。教学过程中,注意紧跟行业动态,及时补充新知识、更新旧规范。由于三个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建筑设备方面的工程图纸,因此,作者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工程识图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建筑给排水和暖通空调的工程图表示方法,能读懂建筑设备方面的简单图纸。

2.开展研究性教学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选择合适的章节,开展研究性教学探索。将全班同学分组,每组同学利用课后时间针对该章节的一个专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意见汇总,并在下次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讨论的专题,包括查阅的资料、得出的结论、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同学发言进行点评,必要时对某些知识进行详细讲解。研究性教学使教学方式由教师主导的讲授式向学生主动参与的讨论式转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提高了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3.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建筑设备类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照本宣科式的说教不能使学生对各类设备和系统有直观认识和深刻理解。作者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用案例教学、工程参观、现场教学等方式,调动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课堂教学时作者结合讲授内容给出了大量图片、视频、图纸和工程案例,使学生对知识点有直观、生动的理解,如讲解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工作过程时,作者通过flas演示,使学生理解了报警阀、水力警铃、压力开关、水流指示器、水泵等的动作顺序,进而掌握了系统的工作过程;另一方面,在课程中途和临近结束时,作者会带领学生参观暖通综合实验室、施工实验室和典型建筑工程。通过实地参观和现场讲解,使学生对典型的建筑设备系统有了深刻理解。例如,参观暖通综合实验室时,同学们将VRV系统和风机盘管系统进行直观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空调系统的区别。

4.改革考核方式,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往,建筑设备类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30%和70%。但是作者发现,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仅靠考前突击复习记忆就能顺利通过考试。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且考察学生对实用性知识的记忆程度有悖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近年来,作者从两方面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一是期末考试实行开卷形式,考试内容侧重于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将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到50%,其中30%为研究性教学的参与度评价,20%为平时课堂表现。实践表明,新考核方式能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投入较多精力,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四、结语

建筑设备是建筑功能、室内舒适性和生活便利性的重要保障。建筑设备类课程是土建类非设备专业的重要专业课,通过课程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建筑设备的基本知识,具备合理处理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间关系的能力,为建筑设计、施工与管理奠定基础。但是,建筑设备类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内容不合理、教师能力不达标、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专业背景制定教学大纲,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教学探索,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改革考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祥平,闫增峰,吴小虎.建筑设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乔慧萍,顾海燕.建筑设备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山西建筑,2015,41(23):248-250.

Eaching Reform of Construction Equipment Courses for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Majors Irrelevant to Construction Equipment

YANG Xiu-feng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127,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