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气候变化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改善气候变化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改善气候变化的措施

改善气候变化的措施范文1

摘要介绍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包括提前玉米播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选择抗逆性品种、加强农田生态保护、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等内容。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影响;对策

农业是应对灾害最脆弱的产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目前辽宁省处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生产任务艰巨,未来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1],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干旱、霜冻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09年冬、2010春我国西南5省持续高温少雨,旱情不断加剧,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旱情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100年一遇。而2010年春河南、山东、甘肃、辽宁等地区又出现低温霜冻天气,严重影响春播春管。气候变化使人们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1-2]。在人类面临的与气候相关的诸多挑战中,很大程度上依赖靠天吃饭的农业,无疑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辽宁农业生态类型多,尤其是农作物,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到粮食安全。

1.2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5 000万t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其中,因旱灾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灾害损失的60%左右。如果不采取气候变化适应对策,到203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能下降5%~10%;到21世纪后半叶,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产量整体上可能下降13%~24%。从2009年辽宁的干旱到2010年云南的干旱,包括2009年整个东北的低温冻害等,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也证明,最近这些年,辽宁省干旱的趋势将加重,暴雨的日数增加,强度也加重了,也就是说旱涝的风险增加了,范围日益扩大,粮食减产幅度加大。自2001年以来,除2005年外,其余8年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干旱灾害,平均受灾面积达133.33万hm2, 2009年辽西北发生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产量损失严重。

1.3灾害性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本来就多变,而且变率比较高,辽宁省农业总是旱涝不断,这是一个常态。但是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这些灾害性天气的发生频率正在加快、强度正在加强。其原因,一是季风气候本身就具有这种特性;二是气候变化致使这种变化的幅度加大、强度增强,导致了灾害性天气的频发。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使产量波动大。最近30年,辽宁省粮食作物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绝对损失量和相对损失量都在增加。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把气候本身的规律和“人为因素影响使灾害天气变化加大”这种规律的认识统一到对农业生产的决策中去,也就是要把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作为农业生产安排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考虑。

1.4霜期延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辽宁省生长季≥10 ℃界限温度的积温值在近50年明显增加,生长季3 300 ℃有效积温(大于10 ℃)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空间分布变化不明显,铁岭无霜期158~159 d,但在近20年里该积温线明显向外扩张,铁岭无霜期为166~168 d。无霜期延长,使作物品种由中早熟型向中晚熟型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出现适应性调整,这种变化直接导致现有农业生产的地理布局发生改变。

1.5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近几年来冬季气温偏高,使辽北地区冬季冻土期缩短,冻土层厚度变薄,有利于病虫害的安全越冬,使越冬虫源、菌源增加,起始发育时间提前,发育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繁殖力增强,虫害越冬界限向北扩展,危害范围扩大,病虫害危害时间延长,程度加重。造成越冬病虫卵死亡率降低,病虫害大面积发生[3-4]。

2对策

2.1提前玉米播期

玉米是喜温作物,对土壤及外界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水分正常的情况下,日均气温稳定≥8 ℃时是玉米适宜播种期。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积温增加,可减少中、早熟品种种植范围,扩大玉米晚熟品种种植范围,整体使玉米播期提前。这不但充分利用农业热量资源,避免热量浪费,同时也促进玉米单位产量的提高。就辽北而言,玉米播期由20世纪80年代的4月中旬到现在的4月上旬,播期提前了4~6 d。

2.2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在辽宁,水稻主产区基本具备灌溉条件,随着气候变暖,水稻产量形成期低温天气出现频率减少,低温冷害几率低,水稻适宜生长期延长8 d左右,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以提高产量。辽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66.67万 hm2,铁岭种植面积也达到6.67万hm2左右。

2.3调整种植结构

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根据未来光、温、水资源匹配状况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在改革种植结构时要深刻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而开展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

2.4选择抗逆性品种

应该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加强对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有计划地培育和选育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近年来,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在作物和品种布局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使自然灾害“受体”改变,加剧了灾害风险,旱涝灾害、冻害等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加大,原因就是很多作物品种的高产性状上去了,抗逆性状下来了。东北地区玉米从中早熟发展到中晚熟,到晚熟,其受秋季低温影响的风险肯定加大了。因此,在选择品种时,不能单一追求高产,还要充分考虑品种的抗逆等性状。农业科学研究中不仅要注重提高作物单产、改善品质,还要考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5加强农田生态保护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灌溉和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以提高农作物适应能力;保护土壤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施用无公害农药控制有害杂草、害虫发生,严格控制残留;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化学肥料的施用,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增加农田生态承载力,同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使农田生产赖以存在的土壤、水源、空气等一切要素向良性方向发展。

2.6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变数,发展新的适应现在和未来气侯变化的应用技术十分迫切。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因地制宜采取适应措施,包括根据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调整农业结构,即要在适宜的时间、地点种植最适宜的作物;加强管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要根据未来的气候变化预测改善灌溉和排水设施;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抵御能力;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从防范气候变化的风险角度来看,农业生产应当加强能力建设;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农业灾害的监测评估;加强培训和服务,增强农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参考文献

[1] 赵春雨,王颖,张玉书,等.近50年辽宁省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灾害学,2009,24(4):102-106.

[2] 纪瑞鹏,陈鹏狮,张玉书,等.气候变化对辽宁农业的影响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9(3):52-54.

改善气候变化的措施范文2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举行。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巴黎协定》。据悉,《巴黎协定》共29个条款,涵盖长期目标、减排目标、资金援助、透明度审查、损失评估等多项内容。业界认为,在全球对气候变化达成一致协定后,清洁能源的使用与节能减排技术将发挥巨大作用。

国情解读: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人均排放量超过了欧盟,煤炭等高耗能产品消费量均超过世界一半。可以说,中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对全球意义深远。

・考点 链接・

全球气候变化在必修1和选修6《环境保护》中都有涉及,这部分内容可能以文字、统计图表、清洁能源分布图等形式来考查,这是每年高考地理的必考点。

1.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从水、二氧化碳和能量循环以及大气中的尘埃含量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则从工业废气排放、森林面积减少等角度分析。

2.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我国在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途径和意义。(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①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②地区分布不平衡;③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约占71.6%);④能源需求增长快,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②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3)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①加强国际合作,增加能源进口渠道;②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③适度加大国内能源的勘探与开采力度;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

3.世界和我国清洁能源的分布区域和特点,尤其是风能、太阳能、核能、海洋能等。考生要熟知各种清洁能源的分布位置,具体到经纬度,命题人常以小区域为载体来考查该知识点。

4.我国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如今国人谈“霾”色变,但各个地方的雾霾成因各不相同,命题人常截取一个区域来考查,所以雾霾的成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创新 预测・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举行。大会目的是促使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欧盟)形成统一意见,达成一项普遍适用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协议,并于2020年开始付诸实践。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谓“言必信,行必果”,在巴黎大会上的重磅承诺和近几年的实际行动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多方点赞。

简述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改善气候变化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气候变化 碳税 立法理念

一、碳税的定义

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首先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碳税这一名词。在现代社会,征收碳税的首要目的是通过提高化石燃料以及其他高耗能产品的价格,来降低大众对化石燃料的需求与消耗,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最终实现改善全球气候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由于化石燃料中所含碳的比例与数量直接关系着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人们将此类税种称之为“碳税”。

碳税这一专有名词该如何定义,现今国内国外学者意见颇多,争论不休。比较统一的意见是将碳税定义为针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征收的税种。具体来说,可将其定义为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目的,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征收对象并且按照其含有二氧化碳比重或者排放二氧化碳数量来征税。其他意见中,有的学者认为二氧化碳是一种环境税,是对化石燃料这种商品征收的产品消费税,有的学者则认为碳税是以化石燃料的含碳量为标准的一种消费税。

笔者所持观点为,碳税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目的,以化石燃料燃烧时排放的二氧化碳为标准,根据其燃烧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化石燃料的生产者或者使用者征收的一种税种。从现实角度看,面临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严峻问题,碳税顺应时代趋势,以减轻气候恶化,改善全球气候为目的,向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或个人征收税收,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企业或个人对化石燃料的以来,从而保护全球气候。从社会角度来看,人作为社会人,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减少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而碳税正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对影响气候变化的二氧化碳征收的一种税。

二、碳税政策的实施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重,与气候变化相关问题层出不穷,国际社会愈来愈认识到保护与改善全球气候的重要性。1992年5月22日,以气候变化为重要议题,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达成一致意见并订立公约;1992年6月4日,各成员国齐聚巴西重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并在那里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通过该公约,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21日,该公约生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后,自1995年开始,该公约的缔约方每年都会召开缔约方会议(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COP),致力于评估各缔约方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1997年,各缔约方在回忆中达成一致意见,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有关内容作出调整与修改,并着重强调二氧化碳减排这一议题,最终达成《京都议定书》,使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各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

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8日,公约各缔约方于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第十五次会议,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亦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要求发展中国家也为减排承担相应的义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围绕该问题争论不休,休会时只达成了不具备法律效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2012年11月2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在卡塔尔多哈拉开帷幕。由于2012年是《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结束时间,也是11年启动的德班平台的运行的关键年份,各方均希望多哈气候变化会议能发挥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2012年12月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于多哈当地时间12月8日19点通过一份“多哈系列协议”(Doha Package)。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会议,多哈会议并未取得令人欣慰的成果。加拿大、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入美国的行列,先后从脱离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而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降低了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三、结语

气候变化的严峻现状与趋势已经不容我们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我们应当立即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减缓与改善气候变化。然而,在我国,构建碳税法律制度几乎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我国学者等对碳税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概念层面的简单认知,忽视了从理念层面的深入研究。众所周知,构建一项新的法律制度往往涉及社会的各方面,涉及社会的整体。因此,我国应当基于本国国情,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制定适合本国的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吕忠梅.环境资源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李慧玲.环境税费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改善气候变化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影响;建议

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人口激增、废气排放、土地遭到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污染、有毒废料污染等情况都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而当全球气候发生了变化后,反过来又对水文与水资源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因此,需要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通过合理的对策来应对。

1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

1.1对水文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气候变化最为明显的表现,全球气温的升高使得一些干旱或是半干旱地区的降雨量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也有所提升,这样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性作用。但是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讲,降雨量的增加会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几率增加。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气温的整体提升,这样会影响到水资源对污染物的分解能力,无法保障水文水资源的质量,进而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1.2对供水方面的影响

农业发展、工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对水资源的需求,而全球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区域降水量不平衡的情况发生,进而引起水资源蒸发总量升高,影响了水资源的正常供给状态,更多地使用自然供给方式,减少人工供给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一些地区的降雨量并没有产生很大变化,如果降低了供给量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全球气候变化会直接对供水方面产生影响。

1.3对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很多情况变化,比如:海平面上升、径流减小、降水分布情况不均匀等,进而影响到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与此同时,人口总量的升高会对水资源的利用产生直接影响,加剧了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我国南北方人口分布不均匀,因此,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均匀,比如:北方人口较多,但是实际水资源的占有量却很少,导致北方干旱缺水情况严重;而南方则水资源较为丰富,甚至一些地区由于降水量的增加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水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的难度将会增加。

2降低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建议

2.1强化水资源的供需和管理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当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供需管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供需管理系统,并定期对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及其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我国不同地区的水资源供给和需求处在更加稳定的状态。比如:针对我国北方、西北方降水量较少、容易干旱的地区,可以采用人工降雨的方式来进行水资源供给,以缓解干旱的情况发生。此外,为了加强水文与水资源的管理,需要对天气情况进行全方面了解,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以便做好预防措施和水资源管理应对措施,避免气象灾害导致降雨量突增而影响了水文水资源的整体管理。

2.2加强节水、高效利用

加强节水、高效利用水资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节约用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水资源的总量和质量,降低污水排放量,降低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能够节约成本,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提高人们的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意识,需要相关部门加大节约用水的宣传,呼吁人们在生活过程中节约用水,并进行多渠道开源节流,如:再生水、非传统水源甚至是海水等,都可以将其作为水资源供应。此外,为了节约用水,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来涵养水源,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来避免水资源流失过快,最大程度上提高土壤的含水量,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还可以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资源。

2.3加强体制改革

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相关人员应当要不断探索水资源变化的实际情况,改善当前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能效。在加强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当要注重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和互动性,以便在对水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能够高效化完成,避免出现管理工作的时滞性。此外,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严格的法律条例来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统一、全面的管理,同时也能够对水资源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降低水文水资源浪费的现象,避免全球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产生的负面影响。除了上述内容,相关科研人员应当要加大力度展开研究,给予水资源开发管理和利用工作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促进水文水资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有效利用。

2.4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上文中已经提到,全球气候变化很可能会导致极端干旱、频繁降水等情况发生。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当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确保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都能够尊重自然,尊重与水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比如:强化沙漠地带的储水工程建设,有效缓解沙漠化加剧的情况发生;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避免降雨量突增而影响了水资源的总量,造成洪涝灾害。此外,应当要充分调节人类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抗旱、防洪、减灾的理念,做到未雨绸。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干旱、洪涝的情况发生,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预警急救系统,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控,保证水资源的调度能够满足人类发展与自然的正常发展。如图1所示,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水文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

改善气候变化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气候变暖;影响;工业革命;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识码:A

1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得出,在近一百年的社会发展中,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的发展波动。在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世界各个经济水平的上升,全球气温变化更为突出,就我国的气温发展趋势而言,与全球总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就这种现象出现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口因素。在工业革命之后的时间里,世界人口总量急剧增长,这也是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人口不断增多一方面造成各种社会资源消耗的增加,另外也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平衡。目前,世界总人数已经高达六十亿以上,这么多的人口每年的二氧化碳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的增加,这样就形成了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直接表现在地球气候表面,也造成了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

1.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截至目前,环境污染已成为构成全球经济发展威胁的重大问题,是阻碍和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更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环节。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的指出,自从上个世纪末期自地球表面温度的不断上升,这种现象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也是整个气候变暖原因的具体体现。

1.3 生态环境的恶化。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是保持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遏制土壤破坏的主要手段。但截至目前,人类在社会发展中为过多的获取木材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或过度放牧,从而造成了各地植被的严重破坏。就目前全世界平均现象分析,世界整个破坏极为严重,土壤侵蚀和土壤肥力的保持极为严重,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和沙尘暴的出现,给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并且严重恶化了环境。

2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影响

目前,全球气候不断变暖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各地的温度场,并严重影响到大气的运行规律,使得各地蒸发量和降水量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而且,气候变暖的出现造成了海水、冰川的融化,造成了海水受到热膨胀的影响而出现上升,这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以农业为例,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所造成的影响。

2.1对农作物生长习性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将明显的提高了我国各地的气温,使得各地无霜期不断延长,这种时展现象一方面有利于各种复种、耐温性植物的生长,并造成了喜温农作物逐渐向高纬度延伸,但是也意味着我国农作物生长习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全球气温不断变暖使得整个管理模式出现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工作中出现了众多新的、适宜种植区的变化。各地的农作物种植安排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动,虽然目前种植区的不断北移有效的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但是温度的升高也造成了整个植物生长习性出现了严重影响,更或是造成了极大的农业生产阻碍。

2.2对农作物种植面积造成影响。全球气候不断变暖使各地冰川逐渐融化,导致了海平面的不断上升。自从十九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冰川几乎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后退,就有关数据统计得出,时至今日,全球冰川面积总体减少了13%左右。随着全球的进一步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来说,这可能会淹没东南沿海大片肥沃的低地,并造成地表水排泄受阻,地下水位提高,带来大片土地沼泽化。

2.3洪涝的增加。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增暖,气候变率势必也发生变化,极端气候频繁出现。研究表明,在气候要素平均值的变化与极端事件(灾害)发生概率的变化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非线性关系:即使温度、降水平均值发生微小变化,也可能导致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显着增加。这意味着干旱、洪涝、台风、暴雨等发生频率将会增加。新世纪以来,各种极端天气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2010年更是反常,北方出现冬天暴雪奇冷天气,春季西南5省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灾耕地面积达到1.11亿亩,2 21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持续干旱近五个月,仅云南一省就损失170亿元。

3 全球变暖的应对策略

碳循环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物地化循环,它支配着大部分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深刻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动态及其反馈效应密切相关。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因此,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我们有以下措施:(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有实现的可能性。(2)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3)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4)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结语

气候变化对我国在能源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对我们长远的能源战略有很重大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能源怎么样实行一个转型,从高碳能源转到低碳能源,适应气候变化。概括起来,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先高碳、又低碳,先污染、后治理。我们要走的途径是一边发展一边要降低碳排放,一边发展一边要治理污染。

参考文献

[1]陈剑锋.依靠科学技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92-94.

改善气候变化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园林景观;气候环境;

嘉峪关市总面积2935平方公里,以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嘉峪关而命名。它也是随着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嘉峪关市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基,走生态立市的路子。加大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力度.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戈壁荒滩上建湖蓄水、种草种树,绿化家园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变成了绿树成荫.空气良好.景观和谐.生活富裕.蓝天.白雪碧湖、绿地交相辉映的新兴现代化工业旅游区域中心城市.先后获得了‘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一、‘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一 、嘉峪关近年来的景观变化

1、景观变化

嘉峪关市属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干旱少雨多风,昼夜温差大,日照强烈,土壤为灰棕漠土类,细土物质极少,养分含量低,自然植被稀少,仅为旱生、超旱生的草灌,绿化覆盖率很低。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嘉峪关经过坚持不懈地种草种树.改善环境在戈壁滩上建起了一片片绿洲,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7.6平方米.城区绿化顶盖率达到35.12%.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嘉峪关市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通过开挖戈壁土,回填种植土的办法,相继建成了迎宾湖旅游园区、雄关广场、酒钢休闲广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等大型公共绿地,使嘉峪关市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市政道路及高楼大厦的不断崛起,绿化用地越来越紧张,立体绿化作为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城市景观的作用更为迫切。目前移动公司的围栏、市有线广播电视台庭院应用五叶地锦继续垂直绿化,效果显著,新建的东湖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房、灯柱,迎宾湖旅游园区的围栏及临街墙面、灯柱等都是进行垂直绿化重点地段。

2、立体绿化的分类类型

2.1、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主要是指平屋顶的绿化,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 6世纪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在我国真正按规划设计的是1970年广州东方宾馆建成的第一座大型屋顶花园,近几年,北京市的屋顶花园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屋顶绿化是提高绿化覆盖率的重要途径,屋顶绿化可解决暑天隔热降温和冬季保温问题,屋顶绿化重点考虑屋顶承重和防渗漏及排水技术,植物配置宜选用株型低矮、抗风、耐干旱高温、毛根发达的植物,运用自然手法,一般以草坪和垂吊植物为主,搭配盆景、宿根花卉及小型灌木,同时铺设卵石小径,创造出优美的“空中花园”。

2.2、墙面绿化

墙面绿化是垂直绿化的主要形式,可利用空间最大限度的增加绿化面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一般包括在房屋的墙面、围栏、栏杆、挡土墙、河提、高架桥的桥墩等部位进行绿化。垂直绿化首先考虑建筑物的高度和艺术风格选择植物类型,通常利用植物自身器官吸附,向上攀援生长或人工牵引技术形成“绿墙”,可有效调节环境温度、湿度、杀菌、减噪,一扫“灰色水泥森林的冰冷和沉闷”气氛,同时对建筑物起到一定的保护和隐丑避乱作用,使墙面披上绿装,进一步改善环境,增加绿视率。

2.3、庭院垂直绿化

主要是廊亭、棚架、灯柱、拱门、花墙、阳台等,一般需要支架搭棚或牵引,多选用叶色期长、观赏价值高、生长迅速的藤蔓植物,不仅丰富了庭园景观,而且为人们提供了遮隐纳凉之地,在儿童活动区选用枝条柔软、花色鲜艳、无毒、无刺植物,如牵牛花、五叶地锦、观赏葫芦、香豌豆、紫藤等。棚架、拱门、花架等选用观花、观果类材料,篱垣、栏杆等高度有限,一般以观花为主要目的,对植物攀缘能力要求不严格,宜密植,以尽快达到景观要求。

二、景观绿化对气候的改变

气候变化与地球上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息息相关,每一个人都应该对此负有责任,也有义务来应对气候变化,风景园林师作为普通一员,必须遵从气候变化的责任和义务。在澳大利亚,政府深知全民行动应对环境变化的重要性。澳大利亚政府的气候变化部(Department of Climate Change)制定了细致的,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检查表和措施推荐,甚至包括花园每周喷灌的次数。这些举措不仅使得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的知识在全民中得到普及,也培养了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感和参与感。作为专业的人类居住环境设计师,风景园林师还担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义务。风景园林师需要在规划和设计中考虑气候变化因素,来减缓和避免气候变化及其后果。英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的一项调查显示,73%的风景园林师能够成功说服他们的客户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另外,风景园林师还可以通过设计避免灾难的发生,减少灾难的后果。在英国,由于风景园林师出色的设计,2004年曾爆发大洪水的博斯卡斯特尔在2007年成功地避免了类似洪水的再次发生。最近,全球范围的风景园林师们正在探讨采用低“碳排放”材料来建造园林。

嘉峪关市采取立体绿化的景观绿化科学方法,经过多年的努力,对改变当地的气候、节约土地等个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1、提高绿化覆盖率,美化环境。

目前城市绿化用地越来越紧张,这就要求我们见缝插绿,将绿化布置从水平方向向垂直方向发展,拓宽城市绿化空间,有效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据统计,在楼房墙面绿化中,除门窗外,按三面墙计算,可比实际建筑面积增加 1~2.4倍的绿化面积,明显提高了绿化效益和生活环境质量。在美化环境方面,垂直绿化可柔化墙面,隐蔽不美观的墙面和有碍观瞻的构筑物,可笼罩景象,成荫造影,为人们提供游嬉、纳凉的荫棚、庭廊。秋季有些观叶藤木,如五叶地锦等的叶色变红或橙黄,形成了一道美丽景观。例如市有线广播电视台旁的家属楼上悬垂五叶地锦,垂落的枝条形状异彩丽姿。市迎宾湖老园区游泳馆的山荞麦,花繁叶茂,婀娜多姿,同时不断发出淡淡的清香,一座座花廊、花墙构筑出一个既美丽有宁静的休憩、娱乐环境。试想,让所有的栏杆、灯柱及建筑楼房的墙面、屋顶都爬满绿色植物,使城市景观轮廓起伏、层次变化、错落有致、满目绿色是怎样的艺术效果。

2、隔热保温作用。

在楼房屋顶、墙面进行垂直绿化,绿色植物可吸收大部分光辐射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就使建筑物本身直接接收到的光辐射减少、减弱,有“绿墙”的室内温度能相应降低,湿度相应增大。据有关资料统计,盛夏高温时,可使室内温度下降2~4摄氏度,湿度相应增加20~30%。冬季落叶后,即不影响墙面太阳光的照射,同时附着在墙面上的枝条形成了一层保温层,有效改善室内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