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食品与生产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食品与生产技术范文1
关键词:绿化食品;枸杞;标准化生产
中图分类号:S567.19 文献标识码:A
1 幼龄期管理技术
1~4a幼龄期主要是整形,原则上2~3a培养一、二层,3~4a放顶成形,整形完成。
1.1 定干修剪
栽植的苗木萌芽后,将主干基茎以上30cm(分枝带)以下的萌芽剪除,分枝带以上选留生长不同方向并有3~5cm间距的侧芽或侧枝3~5个,并留15~25cm短截作为形成小树冠骨干枝,树苗定杆高50cm。
1.2 修剪
1.2.1 夏季修剪
5月下旬至8月上旬,每隔7~10d剪除分枝带以下的萌条。对于发出的侧枝和地面夹角大于60°的全部在20~25cm处摘心,和地面垂直枝在20~30cm处摘心。
1.2.2 秋季修剪
9月剪除植株根茎、主干、冠层抽生的徒长条。
1.3 施肥
新植枸杞于5月底、6月底、8月初分3次分别施入100g/株复合肥(N、P、K,1:1:0.5)。2a生枸杞于4月中旬、5月中旬,6月中旬,8月中旬分别每株每次施入100g 复合肥,或腐熟的农家肥(牛粪、羊粪)。
1.4 病虫害防治
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分别采用2.5%吡虫啉1500倍、4%春雷霉素400倍、29%AS果园清500倍、0.3%苦参碱800倍等进行树冠喷雾。
1.5 适时灌水
全年灌水5~6次。
1.6 中耕除草
5~8月每月1次。
1.7 疏散分层形树型培养
第1年剪顶定干,第2、3年培养基层,第4年放顶成形。成形标准:株高1.7~1.8m,下层树冠90~100,上2层树冠80~90。
第1年栽植的苗木,视主干粗细及侧枝分布于株高60~70cm剪顶定干;培养基层和中层:第2年在上一年选留的骨干枝3~5徒长枝或直立的中间枝,每枝间距20~30cm短截,于枝长20~30cm处短截,并将徒长枝上的侧生分枝或斜生的中间枝20cm处短截,培养结果枝组,剪除树冠上部和主枝其它部位所抽生的徒长枝;第4年在树冠顶层选留靠近树中心的中间枝放顶40~50cm高。同时对树冠下层的结果枝要逐年剪旧留新,剪弱留强。
2 成龄期管理技术
2.1 修剪
2.1.1 整形修剪
在休眠期内2~3月进行。
2.1.1.1 剪
剪除植株根基、主干、膛内、冠顶着生的无用徒长枝及细弱枝、树冠下层3a生以上的老结果枝和树膛内3a生以上的老短果枝。
2.1.1.2 截
交借短截树冠中上部分的中间枝和强壮结果枝,上部中间枝从该枝的1/2处短截,强壮结果枝以该枝条的2/3截留。
2.1.1.3 留
选留冠层生长健壮、分布均匀的1~2a生结果枝。
2.2.2 春季修剪
4月上旬至5月上旬,沿树冠自下而上将植株根基、主干、膛内,冠顶所萌生的无用新芽、嫩枝和冠层结果枝的干梢剪去。
2.2.3 夏季修剪
5月中旬至7月中旬,剪除徒长枝,短截中间枝,摘心二次枝。沿树冠自上而下、由里向外剪除植株根基、主干、膛内、冠顶处所萌发的徒长枝,每7~10d修剪1次。对树冠上层萌发的中间枝,将直立强壮者隔枝剪除,留下的枝条于20cm处打顶或短截。
2.2.4 秋季修剪
9月下旬至10中上旬,剪除植株冠层着生的徒长枝。
2.3 土、肥、水管理
2.3.1 土壤耕作
浅耕增温、通风、除草灭虫:3月下旬至4月上旬,以及5、6、7、8月中旬各耕翻茨园1次,行间耕翻深度15~20cm,树冠内深度8~10cm;秋园翻晒,9月上旬对全园进行深翻晒土。
2.3.2 施肥
于4月中旬在树冠开环状沟,距主干40~50cm,深20~25cm,宽30~40cm,按每株农家肥10~15kg加复合肥150~500g;于5月中旬在树冠对称开穴,穴深15cm,宽20cm,长40~50cm,按树龄3龄每株施尿素、二铵、硫酸钾250g的量施入穴内复土,树龄每增加一龄肥料增加50~100g;于6月下旬在上次未开穴处对称开穴,用上述方法同样的肥料和量追肥;于7月中旬按每株100g尿素50g二铵、50g硫酸钾撒施于树冠周围用锹浅翻入土做追肥,并要适时灌水;在生产旺盛期的6、7月份也可用京九肥霸或其他种类的多元素微肥每667m2按0.2kg的量进行喷雾。
2.3.3 灌水
根据土壤墒情适时灌水。雨水多时少灌,要注意排涝。9月上旬灌白露水,11月灌好冬水。
2.4 病虫防治
2.4.1 农业防治
清理园地:于早春、晚秋将园内的残、枯、病、虫枝及园地周围的枯草落叶收集园外烧毁,消灭病虫滋生源。
2.4.2 化学防治
绿色食品与生产技术范文2
自2003年以来,湟源县通过实施“湟源县出口马牙蚕豆科技示范基地”、“湟源县马牙蚕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湟源县蚕豆规范化生产技术推广”等项目,在申中、大华、和平等7乡1镇建立马牙蚕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3333hm2,每年进行马牙蚕豆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人数达5000人;2005年在申中乡星泉村、韭菜沟村建立了马牙蚕豆有机栽培示范基地333hm2,为生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探索有机农业栽培模式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自2007年起,在申中、和平、巴燕3个乡建立马牙蚕豆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333hm2,开始马牙蚕豆有机食品认证。通过多年基地建设,制定并颁布《马牙蚕豆丰产栽培技术规程》《马牙蚕豆生产基地选择标准》《马牙蚕豆质量分级标准》,进一步规范马牙蚕豆生产,使马牙蚕豆生产有章可循;建立健全了湟源县马牙蚕豆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通过马牙蚕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使马牙蚕豆生产逐步走向绿色食品之路,增强马牙蚕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005年9月,马牙蚕豆在首届青海省优质农产品展示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2005年10月,马牙蚕豆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2007年湟源县通过全国首批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2009年湟源县申中、和平、巴燕3个乡3333hm2马牙蚕豆生产基地通过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保持认证。
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
自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取得明显的成效:一是通过全面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全过程质量控制,解决了长期影响当地生产的肥料、农药残留等问题,建立健全了标准体系、示范推广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出台的政策为保障,建立基地与企业的对接,促进农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生产和经营[2]。三是以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为切入点,为实现标准化生产,选择有生产基础的蚕豆生产区进行试验示范。四是政府加大投入,龙头企业和社会投入相结合,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社会效益创建工作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绿色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绿色农业发展支撑能力;通过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实现绿色农业技术的快捷传播和广泛共享;创建工作对湟源乃至青海省高效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对青海省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全省绿色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3]。
2经济效益创建工作开展4年来,全县累计创建马牙蚕豆标准化生产基地93333hm2,推广以机械化点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生产技术1.33万公顷次,推广应用蚕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4项,使马牙蚕豆标准化生产基地平均产量达到3555kg/hm2,较前3年平均增产225kg/hm2。
3生态效益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作物标准化生产体系,对培肥土壤、促进作物优质生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各生产环节管理,涉及生产投入、包装、储运、基地环境等方面内容,减轻一些生产要素的投入,促进产品的无公害生产,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保证创建任务落到实处湟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自基地创建以来,湟源县突出特色、绿色的主导地位,旨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为了保证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成立湟源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生产单元涉及到8个乡(镇),由县委主管副书记为组长、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成员单位包括县财政局、县社会发展局、县审计局、县公安局、县工商局、县农牧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种子管理站、县农机管理站。领导小组在县农牧局设立了基地办公室,下设技术小组。通过统一部署,各部门、生产单元各司其职。推行县领导及县直部门领导包乡责任制,并与各乡镇签定目标责任书,各生产单元由乡镇长负总责,构建良好的发展氛围,全县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使马牙蚕豆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得以顺利开展[4]。
2完善生产管理体系,保证基地建设质量在马牙蚕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中,按照国家的要求,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各种保障措施,使各项基础性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一是坚持规模发展、合理规划的原则,对全县各乡村生产基地进行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农户档案和“生产记录档案”,由专人负责管理,做到了档案齐全、规范,根据土壤类型、养分含量、耕作方式等内容进行详尽地划分、编号,绘制基地各生产单元分布图和地块分布图[5]。二是完善规程,落实标准化生产。在全省范围内印发《湟源县马牙蚕豆综合生产标准》,将马牙蚕豆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传达到基地种植户,在管理上推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使用标准、统一田间管理指导、统一产品质量标准。三是完成基地标识牌建立工作。在8个乡镇基地的显要位置设置标识牌,注明创建单位、基地名称、范围、栽培品种、生产面积、主要技术措施等。
3狠抓投入品管理,保证农产品最终质量一是把好投入关,基地办公室制定了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投入品公告制度、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在年初成立农资市场专项执法检查队伍,涉及到湟源县农技中心、农牧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种子管理站等部门。实施严格地审查,净化农资市场。在生产要素投入的源头把好投入关,由湟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湟源县绿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湟源县种子管理站在全县各乡镇建立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对农业投入品实行连锁配送和服务。二是在春耕期间,基地办公室组织专门力量对农业投入品市场进行管理。制定湟源县农资市场专项整顿方案,成立专项整顿领导小组和监督管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办理农业生产资料许可证、营业执照企业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同时组织乡村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宣讲、检查和指导,要求基地农户按照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规定进行生产[6-7]。
4抓技术服务,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一是深入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为了充分发挥县乡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作用,成立基地建设县、乡、村3级服务组织,由县技术推广部门包乡镇,乡镇组织农技人员包村,村组织农民技术员包户,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对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确保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8]。二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为了使全县各乡镇及职能部门对绿色农业、绿色食品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基地办按照基地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制定培训制度和培训方案,依托青海省农业科学院、青海大学、青海绿色食品办公室成立技术攻关和技术指导小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聘请省县有关专家举办绿色农业知识培训班,对各生产单元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共260人进行了培训,同时采用广播、有线电视、科技展览、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绿色食品及相关知识,并在乡村培训农民14期800人次。#p#分页标题#e#
5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建设,努力提高基地建设水平为了使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达到较高标准,根据县情实际,结合“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在乡村道路建设上,优先安排基地面积大、地块相对集中的乡镇建设硬化道路,同时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并进行以增施有机肥、深翻改土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改造13333hm2,使基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同时,在基地建设中,委托国土资源部西宁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对本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进行了全面监测,建立了覆盖整个基地的监测点[9],结果表明,本县环境条件完全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要求。为了保护基地生产环境,在基地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严格遵循以有机肥料(低毒农药)为主、化学肥料(农药)为辅的原则,并制定基地保护区管理办法,以湟源县政府名义在全县实施。
6强化监督管理,保证基地建设顺利进行为促进马牙蚕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长期、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其综合效益,确保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由监督小组实时监督和检查基地的创建工作。在制定农村工作考核目标项目中,重点考核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工作,实行任务到乡、村,责任到人头,对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目标考核结果及时通报。为使基地各生产单元在良好的氛围中积极工作,设立监督管理和奖惩制度,对工作成效显著的乡镇给予年终奖励。通过在人员管理、综合规划方面实施多项推进措施,有力地提高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水平[10]。
7努力实现企业与基地有效对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按照国家基地建设的相关要求,也为了保证绿色食品基地种植户的生产效益和基地建设的长远发展,按照要求组织基地种植户与青海省蚕豆出口企业青海省源达国际商务有限公司和湟源县马牙蚕豆种植营销协会进行对接,签订产品收购协议。湟源县政府制定龙头企业在原料产品收购、加工和销售中的优惠政策,既保证绿色食品基地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也为基地建设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11]。
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涉及到千家万户及生产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及先进农业技术作保障,但由于农民和企业自我积累较小,加上政府财力有限,基地基础设施及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基地创建后发挥后续效益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2培训体系、发展模式有待完善虽然基地创建单位在技术培训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而且大部分农户接受技术培训的时间较短,仍没有完全掌握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要点。一些农户的绿色生产知识还比较薄弱,有待于今后长期有计划地对农户进行绿色食品知识培训[12]。另外,由于湟源县缺少实力强的龙头加工企业,产品只限于初加工阶段,有待于形成绿色食品生产、销售、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绿色食品原料优质、优价,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对策
1加强宣传和培训加强绿色食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形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的共识。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印发资料、展销、咨询、办班等方式,普及绿色食品生产、管理知识,强化农技工作者和农民的绿色意识,培育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
绿色食品与生产技术范文3
1我国绿色食品保持稳健发展的态势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保护和利用我国部分地区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适应食物消费需求的变化、增进消费者身体健康,我国启动发展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强调产品出自优良生态环境,依据特定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产品安全、优质。经过25年的发展,我国绿色食品已从一个概念打造成一个精品品牌,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1)总量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1—2014年,绿色食品当年获证企业从2683家增加到3830家,年均增长12.6%;产品从6538个增加到8826个,年均增长10.5%。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从6622家发展到8700家,年均增长9.5%;产品总数从16825个增加到21153个,年均增长7.9%。
(2)产品覆盖种类初步齐全。现有的绿色食品产品已包括主要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5个大类、57个小类。2014年,农林及加工产品有15703个,占74.2%;畜禽产品有1095个,占5.2%;水产品有698个,占3.3%;饮品类产品有1946个,占9.2%;其他类产品有1711个,占8.1%。
(3)贸易发展持续扩大。2010—2014年,全国绿色食品产品国内年销售额由2824亿元增长到5480.5亿元,年均增长18%。我国加入WTO以后,绿色食品出口额由4亿美元增长到24.8亿美元,年均16.4%。近几年,绿色食品流通企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建立一批绿色食品专营网点,许多绿色食品走上了电商平台,市场流通和贸易渠道不断拓展。
(4)品牌影响从国内走向了国际。绿色食品在全社会已有较高的知名度,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品牌已有较高的认知率。绿色食品全面进入国内大中城市的中高端市场,成为许多大型商业连锁经营企业准入的重要条件。绿色食品标志除在我国以证明商标形式注册外,还在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体系”框架下,通过世界知识产权局,在欧美日等10个国家和地区注册,绿色食品知识产权依法受到保护。绿色食品标准已通过国际贸易中心(ITC)进入国际可持续、环保产品国际贸易标准系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推介标准。2014年,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等国家的5个全球知名企业的33个产品获得我国的绿色食品证书,产量已超过100万t。
2我国绿色食品创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
借鉴国际农业和食品工业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结合我国国情,经过多年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绿色食品创立了“依托品牌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1)以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标准体现绿色食品的生产方式和质量水平,也体现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实施标准化生产,首先,要有各类技术标准。按照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绿色食品从五个环节构建标准体系:一是产地环境标准,包括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和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导则;二是生产技术标准,包括肥料、农药、畜禽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渔药、食品添加剂等使用准则;以及动物卫生、畜禽饲养防疫等准则;三是产品标准,覆盖102类产品;四是包装、贮运标准,即包装通用准则、贮藏运输准则;五是产品抽样准则、产品检验准则等其他标准。其次,要将标准转化为供企业和农户具体使用的生产操作规程。目前,各地制订并颁布实施的绿色食品行业性、区域性、分种类的生产技术规程有400多项。最后,要通过技术服务、专业培训、基地建设对农民进行指导,并通过现场检查、质量审核等方式,评判绿色食品技术标准执行情况。
(2)以质量构建产业发展链。从产地环境、投入品、农产品资源、加工产品原料到终端产品,绿色食品以质量为基准构建和发展产业链。通过对产地及其周围的土壤、大气和灌溉水(养殖用水)等生态环境因子严格监测,保证产地环境具备生产绿色食品的良好条件。投入品要求使用安全优质的生产资料,化肥、农药施用减量化,并鼓励优先使用经认定的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农产品资源要体现各地名特优产品、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产品。加工产品原料通过建设高水平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满足深加工企业需求。终端产品要求质量过硬、包装规范、用标准确、形象突出,令消费者信赖。企业是绿色食品生产的主体,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需要靠龙头企业带动。2014年,在绿色食品企业中,各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已有3356家、产品8995个,分别占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总数的38.6%和42.5%。
(3)以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品牌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支撑载体和战略资源。绿色食品立足精品定位,围绕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公信力与竞争力,持续推进品牌建设,走以品牌引领产业发展的道路。面向消费者,通过宣传绿色食品的基本理念、质量标准、基本制度,树立品牌形象,培育消费市场,拉动市场需求。通过举办专业展会,搭建贸易平台,推动厂商合作、产销对接,建设专业流通体系,传导优质优价市场机制,提升品牌价值。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品牌国际影响力,促进出口贸易发展。
3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积极发挥绿色食品的功能作用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绿色食品发展取得的成效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成果体现,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1)目标与方向相符。绿色食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护和利用,注重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控,注重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的有机结合,无论是生产方式、管理模式,还是技术标准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在保障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的前提下,既要保证农业产能规模、保障粮食安全,又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这就要求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国务院制定的《全国可持续农业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一控”: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到2020年,农业用水总量要保持在3720亿m3,利用系数要达到0.55以上;“两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2020年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努力实现零增长;“三基本”:到2030年,实现畜禽污染基本处理、地膜基本回收、秸秆基本利用。积极推广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生产方式,有利于促进上述目标的实现。
(2)实施路径一致。绿色食品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以标准化生产保障产品安全优质,以安全优质产品承载品牌形象,以品牌影响带动生产和消费。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绿色食品已纳入“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在全国已创建的31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绿色食品产量已达3668万t,占全国绿色食品总产量的38.3%。近几年,绿色食品还先后纳入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县、“三园两场”(菜园、果园、茶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申报条件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评定指标之一。国务院最近印发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强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3)发展机制协调。绿色食品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发展机制,政府推动旨在创造政策条件和社会环境;市场拉动体现品牌的美誉度和竞争力,这与现代农业建设推行的“政策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发展机制是协调互动的。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多次强调“加快绿色食品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发展绿色食品已先后纳入国家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作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的重要途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安全消费意识普遍增强,追求“绿色、生态、环保”已成为基本的消费取向和选择标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也进入加快升级转型阶段,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日益成为主流,绿色食品消费市场需求已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国际社会持续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对我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通过发展绿色食品,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管理制度、贸易准则等方面保持与国际接轨,为带动我国农产品出口,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4适应新形势推动我国绿色食品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为绿色食品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绿色食品发展应以确保品牌公信力为基点,以提升品牌竞争力为核心,以放大品牌效益为目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持续推进品牌建设。坚持精品定位,瞄准发达国家水平,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保持技术标准的先进性。不断完善绿色食品制度体系,保持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巩固和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严格许可审查,严格证后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和规范用标,切实维护品牌的公信力和美誉度。持续开展品牌宣传,通过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渗透力,撬动消费市场。同时,加强绿色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自律意识,共同维护绿色食品公共品牌形象。
(2)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一是优化主体结构。坚持“好中选优、扶强做大”的指导思想,重点发展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深加工食品企业,以及质量管控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提高产业主体素质。二是优化产品结构。在目前的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种植业产品比重较大,畜牧业和渔业产品较小,今后要适应消费需求,逐步扩大绿色食品养殖业发展规模。三是优化产业链条。稳步推进原料基地建设,加快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发展,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质支撑。
(3)全面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在引导绿色食品企业自身开展专业营销的同时,在制度机制设计上大胆创新,鼓励和支持流通企业发展绿色食品专业营销体,提高品牌的市场集中度。积极引导社会工商资本进入绿色食品流通领域,参与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络和渠道建设,特别是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探索绿色食品专业营销新模式。同时,加快推进绿色食品信息化建设,为广大消费者及时提供准确、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绿色食品产业信息服务。
绿色食品与生产技术范文4
江的源头,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县自然资源丰富,山多地少的典型山区县,具有丰富的山地资源,昼夜温差大,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种植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良好场所,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到县大概情况和地理位置: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北。全省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并且小白菜、佛手瓜通过省级鉴定,创立了无公害蔬菜品牌并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该县根据各镇在土壤、气候方面的不同,大力推进“一镇一品”建设,涌现出小正、黄石示两个蔬菜专业镇。小正镇,%耕地用于种菜,%农民从事种菜,农村人均总收入的%来源于种菜。先后在广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县无公害蔬菜批发一条街”享有较高的声誉。
这个村大约有人左右,一号上午十点半左右我全体同学到达县小正镇,全班人每到个同学一组分组到每个村,而我就分到禾溪村,就住在当地村委主任的家,主人叫罗哲金,一般都叫阿叔,村里面算是一个种菜专业户,当地的生活水平还算比较高,通过与阿叔的交谈知道这个村的一些基本情况和让我对于奶白菜的基本种植和销售情况有所了解。青壮年一般在外打工,所以有些农户要请两到三个人来管理菜田和帮忙种菜。家也有七亩地左右,全部都是种植奶白菜,全村的奶白菜大部分都是供给两地。阿叔还向我讲解一些种菜的要领,例如:种子要在什么时候施肥,淋水,移植。每亩产量有斤左右,而只需要三两种籽,从播种到收割至少需要斤肥料,肥料一般为复合肥料(氮、磷、硫、钾为主)一年只有种,种植的月份从农历的四月到月,月是食用的最好时候。有长花的白菜一般只有在天气冷的时候才有,一亩地也只有两到三箱左右,价格一般是奶白菜的四到五倍,菜的味道也比奶白菜的要甜。但是这个村发现一个状况就是很少有大规模的养殖牲畜,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时间料理,而且成本较高,销路少。回校之前我禾溪村整组同学一起到当地小学进行一次活动,主要目的能够对绿色食品有初步认识,并且让老师们也能够参与其中,这次活动进行得很愉快,让我大家通过活动放松这几天的农业劳动的疲累。
通过这十天的实践让我对小正镇的绿色食品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大致的解。
自然环境优越。
气候温和,由于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为毫米。年均日照为小时山地广阔,度以下可开发的坡地万亩,特别是有丛多海拔-米的高山小盆地,山青水绿,空气清新、昼夜温差大。适合种植奶白菜。
交通便利和有固定的销售渠道。
销售已经比较固定,临近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容易接受周边城市的辐射。由于多年的发展奶白菜种植已经在一些地方有一定的知名度。一般都是运往等珠三角地区。
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其工作涉及的部门和行业很多,绿色食品一项开创性的事业。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开拓山区绿色食品工作的新局面,尤其是这些新发展的绿色食品更加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离不开山区政府对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的重视。
不足与解决措施
绿色食品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
首先是当地政府对标准的贯彻实施进行计划,发现当地有些农民还有用一些不符合绿色食品的农药来种田。因此解决的方法。做好思想、物质、技术、宣传等方面的准备;其次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单位进行贯彻标准试点,为全面贯彻实施创造条件;再次是把标准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指导农业生产者按标准执行,最后是根据具体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和反馈。
检测体系不够完善。
要在当地附近建立和完善农业质检中心和监测机构。其次是建立政府宏观干预下的企业化微观效益驱动管理体制。再次,首先。应消化吸收国内外有关科研成果,重点加强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快速检测手段的研制,以适应现场快速检验、检测工作的需要。最后,要加强对农业农药残留监测工作的管理。对于超标的农户要进行教育和批评,以维护奶白菜绿色食品的称号。
对外的宣传力度不够,信息的对外交流不足。品牌知名度还不高。
绿色食品与生产技术范文5
永春地处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山地资源丰富,是全国的三大乌龙茶生产基地。目前全县茶园面积5.9万亩,投产5.4万亩,年产毛茶3940吨,总产值5000多万元,年创税利500多万元,产品出口1600多吨,创汇2600多万元,茶业因而成为我县的第二大农业产业。近年来,我县对无公害茶叶的开发与生产非常重视,并于20__年在玉斗、湖洋两镇建立了两片示范园,全县共建立了无公害茶园1500亩,占总面积的2.79,年产115吨,占总产的3.16;同时,推广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茶园1万亩,占总面积18.57,年产600多吨,占总产的16.5。
综观我县茶业现状,造成我县无公害(有机)茶开发与生产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茶行业的管理不够科学,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茶产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二是茶价长期偏低,效益不好,茶农生产积极性不高,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少;三是茶农素质不高,信息不灵,创新意识不强;四是茶叶仍是分散经营,缺乏实力雄厚的企业龙头带动。二、发展无公害(有机)茶的思路与策略
鉴于我县无公害茶开发时间短,数量少,且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生产认证还是空白,这与我县作为全国三大乌龙茶出口基地县、出口产品亟需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不相符,与我县茶叶无公害建设需要向更高层次全面推进的客观要求不相符。正确认识这种差距并迎头赶上,已成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必须把开发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作为茶叶生产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并以此推动全县茶业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根据我县生产实际,今后在开发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生产上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无公害茶的内涵和要求。无公害茶是指在无公害生产环境下,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成品茶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污染物指标,内销符合国家规定的允许标准,外销符合进口国家、地区有关标准的茶叶。是符合食品安全的茶叶的总称。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低残留茶,即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除国家禁止使用外的所有化学合成物质,茶叶产品的卫生指标达到本国或进口国有关标准的要求,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没有危害的茶叶。第二层次是A级绿色食品茶,它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其卫生标准超过国家标准,如六六六、DDT残留量<0.05mg,Cu、残留量分别为30mg/kg、和1mg/kg。第三层次也就是最高层次,是AA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它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化学合成物质,在茶叶产品中也不得检出任何化学合成物质。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开发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目前主要市场来自国外发达国家,而国内市场尚需时日。因此必须树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观念,积极稳妥地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哄而上。要坚持宜林则林,宜茶则茶,不能以破坏、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以重点改造、提高现有茶园为主,新建茶园则应从基础抓起。现有茶园的改造,要适当增加投入,做到园、林、水、路综合整改,突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和避免交叉污染,推广应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入手,大大降低产品的农残量,为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创造良好条件,逐步走上无公害化生产。至20__年,用三年时间使全县茶叶生产全部实现无公害化,并且各主要产茶乡镇建立200-500亩的有机茶或绿色食品茶生产示范基地,全县面积达5000亩以上,年生产能力达500吨以上。
(三)大力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县茶叶生产仍是千家万户分散式小规模经营,这将不利整个行业效益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因此,一是要充分发挥茶叶同业公会的职能作用,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茶户组织、联合起来,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二是要注意引导那些具有一定规模、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集产供销为一体的区域性龙头企业进行强强联合或资产重组,建立更大规模的集团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集约化生产与经营。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和联系,实现农科工商资一条龙,产加技一体化,内外资兼营,进出口结合,较大程度地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以充分发挥集团优势,推动我县无公害茶叶生产再上新台阶。
(四)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市场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科技的竞争,我县与先进产茶地区的差距,主要也体现在科技应用方面。因此,我们一是要提纯复壮现有主栽品种,淘汰劣势品种,保留有特色、品质优异的茶树群体,并适当引进适合我县栽培与加工的优良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二是要大力推广以改善生态、改良土壤、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内容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三是要重视先进制茶工艺与设备的引进更新,加速普及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机采、机制技术和机具,不断研制开发适销对路的名优特系列产品。四是要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降低农药残留量;并对重金属污染进行研究,探明污染途径,提出解决办法。五是要积极探索茶叶精深加工与储运保鲜技术,达到综合开发利用,推进茶叶产品向方便化、营养化、保健化方向发展,拓宽应用领域,提高茶叶产品附加值和生产效益。六是要积极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包括茶叶技术干部。从业人员及广大茶农在内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公共道德意识。
(五)抓好三个体系建设。目前我县茶叶内外销大约各占一半,但内销无位,外销无价。抓好茶叶卫生保证体系、茶叶生产与质量标准体系、茶叶信息体系三个体系建设,全面提高茶叶品质与档次,确保消费者安全,及时掌握 产销动态,有利拓展市场,使企业生产逐步走上标准化轨道,并稳步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巩固和继续打造我县特有的永春佛手和永春水仙两大名牌,不断开发系列产品,丰富品种花色,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扩大内外销市场,使其成为优势品牌。另一方面要依托、倚重于茶叶龙头企业,鼓励和扶持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去拓展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提高茶叶生产效益。同时,还要充分运用法律实施原产地保护和质量标准制度,利用各种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宣传品牌和保护品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扩大我县茶叶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
绿色食品与生产技术范文6
1.1有机农业在多数地区仅处于起步阶段
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有机转换过程,过程完成后必须进行有机产品论证,取得有机产品标识,才能大规模地发展。宜春市除万载县外,其他县(市)有机农业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停留在绿色食品的发展过程之中,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
1.2生产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概念认识不清
一是对有机农业强调建立持续的生产体系不清楚,把有机农业仅看成是不用化学合成物质的传统农业,把发展有机农业简单地当成走回头路。二是把有机农业转换期出现的情况
当成整个有机农业,认为有机农业的作物品质低、营养差、产量低。三是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者概念混淆,用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替代有机农产品。
1.3农民的短视行为影响有机农业的长远发展
农民讲究实惠,而有机农业需要3~5年的有机转换期,有机转换期收入较低使一些农民难以接受。在生产过程中,一些农民也受短视行为影响,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有机农业产品的品牌发展。如万载县有机农业发展源地茭湖乡尽管有机农业已深入人心,但据调查,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时常有施用农药、化肥以增加产量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1.4政府、社会、农民三方未形成合力
万载县明确提出“生态立县,有机富民”,靖安县提出将该县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有机农业县,其他县(市、区)也有一些提法和思路,但各县之间协作较少。宜春市高度重视有机农业发展,成立了有机农业办公室。虽然办事机构齐备,但上下齐动、各方形成合力不够。
2宜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2.1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
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要齐心参与,必须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对有机农业的管理应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认证、稳步发展。如加强有机农业、有机产品生产的组织和归口管理;制定和完善法规标准,严格实施有机质量控制;出台扶持政策,实行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有机生产技术的科研、开发和推广;加强有机生产的配套产业开发,为建设高标准有机基地创造条件;建立宜春市的有机产品认证认可体系等。
2.2与生态农业相结合走综合开发之路
宜春市有机农业发展有下列有利条件,①生态优势,宜春市自然生态条件好,有利于发展有机农业;②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好,目前有机农业发展面积达6667hm2,为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③政策优势,宜春市政府把有机农业作为农业的四大重点产业来推进,在人、才、物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利用生态优势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例如该市竹材加工和利用历史悠久,在80、90年代竹产业的加工产品基本是“三板一筷”(竹地板、竹胶板、竹模板、卫生筷),通过对竹产业的技术引进以及科技创新,目前该市的竹产品已经发展到竹键盘、竹鼠标、重竹地板、侧压板、竹纤维以及航空航天高分子材料等[3-5]。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有机农业。硒元素是人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具有增强免疫力、防癌、抗癌、防衰老、排毒解毒等功能。宜春市的袁州区和丰城是富硒地区,丰城富硒农业产业园中富硒蛋、富硒大米及袁州区的富硒矿泉水已有一定名气。将有机富硒农业策划好、宣传好,提高其知名度,从而提高产品价格和市场占有率。
2.3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发展宜春市优势产业基地相结合,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选择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支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龙头企业。
2.4形成各县(市、区)有竞争力的有机农产品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