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绘画;服饰;审美;差异
1.国画与油画的比较
1.1空间概念不同
中国传统国画的时空意识是灵性的空间;而西方油画的时空意识是立体的、无尽的空间。国画没有真实既定的空间效果,中国人拿起笔就是空间,而油画则是在二维平面空间内塑造三维立体,多用外界具象事物的形状,直接的、具象的再现各种色彩来表现自然中的事物美,或以大胆的色彩或形象给欣赏者以感官刺激,追求立体和真实性。如下图:
1.2国画讲究留白,写意
中国传统国画在画面中讲究留白,这些留白表现的是空,是虚的,而实际上却并非空白,而是虚中有实。比如想象一幅描写冬日景象的作品,留白使得冬天的江面上更显得空旷缥缈,寒意萧条,也给欣赏者提供一片广阔自由的遐想天地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而西方油画更讲究画面的真实感,由近到远,从虚到实,画面饱满而立体。真实再现实物景致。
2.中、西方服装的风格
2.1中国传统服饰的风格
服饰文化审美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以华夏为主体的东方文明中心,具有一个统一包容的艺术审美体系。这个统一的学术、道德、艺术正统主要由儒教、道教、禅宗三大哲学范畴构成,从而根本区别于西方人的审美追求。
中国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女装造型上的特点是:意象的结构。使用平面的直线以及直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合人体穿着又不完全合体,不张扬,也不会束缚人体活动,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让视点随着自己的心愿移动,使生命之体在宽衣的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视觉上似乎找不到一个中心焦点,从现代构成法则来看有些散乱之嫌,这也正如我国传统国画艺术中空间造型的“虚与实”、“明与暗 ”的节奏表达出来,而非一定要符合某种构成规律和法则。在服装造型上不追求明确的立体几何形态,不追求夸张人体的效果。中式的宽衣服装衣片内没有分割结构线,没有省道,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一目了然尽收眼底,展现了二维平面的大方气度和坦荡胸怀。当服装穿在人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出有远有近、有虚有实的活泼生动的三维立体效果。在造型上不注重与人体三维关系相一致的精确数字。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营造出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这种平面裁剪出的服装造型,更有整体感和画面感。中国历代传统服饰始终以宽衣大袖为主要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能给人一种视域空间上的扩大感觉。中国服装风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讲求内涵、意境、气韵,因而含蓄、不外露。表现在款式上即是以服饰尽可能多地遮挡身体,以服装显示人的身份与修养,而不是展现暴露人的肉体之美,但求文雅、华美、雍容或风流、潇洒,而不求其强烈对比和巨大反差,以显露人体的曲线为丑,以表现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为美。所以非常注重服装面料的质地、纹样与色彩的装饰性和寓意性,从而突出东方人的温文而雅、秀美矜持的气质追求。
2.2西方服装的风格
修饰显露出人体美,是西方服装的最大特点。不管是古代的宽衣时代,中世纪的宽衣向窄衣的过渡时代还是近世纪以后的窄衣文化发展时代。西方美学在世界艺术史上构筑了与东方美学截然不同的审美文化体系。西方文明欣赏并颂扬人体自身的美感,在人体艺术中体现宏观宇宙的秩序美――变化、和谐、均衡、丰盛。推崇人神同性同形,同时又在人体上寄寓着崇高的理想,并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毫不忌讳的表现性感。其古典模式是露颈、露肩、露背、半胸,以紧缩腰围和垫臀来表现女性胴体曲线。现代模式是以简约的形式表现人体的自然身形,以短露和紧身为现代时髦。也借此把人体艺术推向了极致,服装常被看作是人体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在塑型美学观念下产生的是竭力表现人体的立体裁剪的服装,运用大量的内部分割结构线以及省道,将平面的布料变化成符合人体曲线的立体外观,无论挂在衣橱里还是穿在身上,或者行走起来,都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始终保持着相对静止的立体几何空间效果,近似立体的雕塑作品。西方的服装空间意识是在中世纪以后形成的,反映了西方人对空间的探求心理,有着明显的“自我扩张”的心理动机,渴望占据更多的空间,于是增大服装造型的体积,将服装视为扩大自我肉体的一种工具。这种夸张的服装造型使人与自然整体之间,人与人的个体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反映了西方人的宇宙观,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万物、心灵与环境、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性。由于东方与西方不同的哲学美学观念在服装上创造了不同的基本造型,体现出了不同的精神气韵。
3.结论
中西方传统服饰从外观造型到审美思想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性。中国服装所注重的含蓄性与写意性,如同中国传统国画一样,是一种“散点透视式”的、“虚无飘渺”的、“神秘”的、“意象”的世界,是人们意念的一种表现,营造含蓄内敛不张扬的风格。而西方服装的直接性和写实性,则如同西方的油画一样,是一种“焦点透视式”的、“实实在在”的、“具体”的、逼真的世界,是人的肉体形态的一种“再现”,并张扬人体的性感为美。这一虚一实,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哲学。
中西方传统服装都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艺术结果,是为了适应不同人文背景而创造出来的,两者的不同只在于风格不同、审美取向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在当前中国服装业暂时落后与西方的现状下,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追随和模仿,而是应该认识到新的世纪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广泛交流融合的世纪,服饰已成为了世界性语言,中西方服饰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赵化.女人华服[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2] 李泽厚 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3] 李当岐. 西洋服装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 冯泽民 齐家志.装发展史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5] 史琳.高级时装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7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031-02
一、前言
以营业性货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后勤保障、货运配载、仓库出租、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在信息技术与服务支持的基础上实现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需要的集成管理,代表着改造传统产业的经营理念、服务项目、经营方式等的一种新兴市场力量。根据国际上有关实践与理论研究,可以将这种力量概括为:第三方物流。
近年来,“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3PL)的思想成为流通领域一个广泛谈论的话题。不过,外包(outsourcing)物流职能的方法最早来自人们对产品的储运。在美国,和邮政、电报、电话一起出现的公共仓库、铁路和商用卡车运输,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差不多一样长。然而,当前的市场状况正增加人们对物流职能的高度重视,并再次引起对外包物流的兴趣。有效率地、合理地调整物流,以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变得日益重要。物流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对第三方的外包成为一个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战略问题。
(一)我国3PL公司的发展之路
第三方物流概念在国外已被广泛接受,并在实施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国物流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一概念为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物流企业应抓住这次机遇,准确的定位、完善的组织、全方位的管理加上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将为物流企业拓展新的发展道路。
1.简述中国3PL企业的发展条件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第三方物流管理和配送技术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1)企业改革日益深化,为物流业发展培育了必要的微观基础。推进企业改革,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是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的进展体现在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使国有企业从计划的执行者逐步转变成为市场主体。(2)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品物流技术的进步为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技术基础。目前已有相当多的物流和配送技术开始进入中国并在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3)政府对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在我国流通领域对外开放政策中,鼓励国外资本投资于物流和配送设施等。 (4)货物运输中小批量、多品种、高价值的货物越来越多,客户在运输的时间性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5)在我国物流服务领域有相当大的开发空间。
目前我国一般工业产品的流通费用占商品价格50%左右,而新鲜水果、易变质食品和某些化工产品的流通费用有时高达商品售价的70%以上,我国汽车生产中90%以上的时间是原材料、零配件的储存、装卸和搬运时间。这些费用和时间上的消耗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2.中国3PL企业发展的特点与分析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第三方物流市场份额较小,从不同企业的物流执行情况看,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的执行主体主要是供货方,占46%,其次是公司自身,占36%,第三方只占18%。第三方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的份额大约在2%,而美国是8%,欧洲是10%。
(2)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偏小,由于目前我国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外包”主要以“分包”为主,不同的供应商会采用不同的第三方,总比例很小。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服务功能的多样化,并影响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
(3)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是影响物流需求的原因之一,目前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收益85%来自基础。企业对于信息流的服务、货款托收等的需求也很大,长远看,大多数企业更倾向于“一站式”服务,要求提供一体化综合服务。
(4)物流供给质量不高。物流服务质量是影响企业是否愿意将物流进行外包的主要因素,能否提高服务质量将直接制约物流需求的增长。
虽然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份额很小,但在未来十年内,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将以16%~25%的高速度增长。
二、加快我国3PL公司发展的基本构想
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之间相关性十分密切,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发展实践表明,只有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至少占社会物流的50%时,物流产业才能真正形成并趋于成熟。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今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制定物流法规,协调有序发展,设置物流专业,培养物流人才
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物流管理机构,也没有相应的物流法规,部门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大量浪费。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法规,使物流业有计划、有序地发展,避免一些不应有的损失和浪费。因为物流企业占地多,投资大,要修路、建库、买车等,不能说上就上,说下就下。要充分利用原物流企业的场地、设施,把老企业的改造和新企业的建设结合起来,协调发展。
缺少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力量是我国物流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国外物流和配送的发展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培养高级物流人才,加强物流理论研究,是发展第三方物流业的迫切需求。
2.以联运企业的网络经营改善物流系统的低组织化状态
商品经济概念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遭到排斥,地区经济长期封闭,物流技术落后,尤其是严重的条块分割,造成了物流系统的低组织化。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局部地区在现代化技术设备的投入超前于整个物流系统的水平,不同技术水平的物流系统衔接上的困难,造成了物流系统运行相对封闭,也形成了跨地区物流的低组织化状态。
以网络系统提供服务的产业具有一种特殊的经济效应,而这种效应可以随着参加者的增加以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效应,往往被称为“网络经济效益”。这也是物流业的主要特色。物流企业的覆盖地域越广,用户越多,越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扩大物流系统,从而刺激一个自力更生的增长过程。
针对物流企业生产空间跨度大,连续性强的特点,在政企分开之后,物流企业的组织结构应作相应的改革。一是改变旧的区域阵点式企业组织,通过建立跨地域的物流组织体系,形成全国性的运输企业集团;二是改革现有的物流企业构成,大力发展综合性物流企业,形成由网络体系为中心的、物流与运输公司相结合的物流企业组织系统。
3.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物流
按照物流企业完成的物流业务范围的大小和所承担的物流功能,可将物流企业分为综合性物流企业和功能性物流企业。功能性物流企业,也叫做单一物流企业,即它仅仅承担和完成某一项或几项物流功能。按照其主要从事的物流功能,可将其进一步分为运输企业、仓储企业、流通加工企业等,而综合性物流企业能够完成和承担多项甚至所有的物流功能。综合性物流企业一般规模较大、资金雄厚、并且有着良好的物流服务信誉。
我国物流产业应积极采取形式的客户定制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模式。中国目前物流企业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在质量上有所欠缺,满足不了需求的质量;物流网络资源丰富,利用和管理水平低;缺乏有效的物流管理者。作为物流企业完全可以不进行固定资产的再投资,采用委托的形式,运用自己成熟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主要思路为:不进行大的固定资产投入,低成本经营和外包原则;将主要的成本部门及产品服务的生产部门的大部分工作委托他人处理,注重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和管理网络;实行特许制,将协作单位纳入自己的经营轨道;公司经营的核心能力就是综合物流业务的销售、采购、协调管理和组织设计的方法与经验,并且注重业务流程创新和组织机制创新,使公司经营不断产生新的增长点。
4.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配置
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1)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建、更新、改建物流基础设施,使其符合第三方物流业务发展的需要;(2)加强运输网络建设, 优化运输结构和路线,提高和完善运输枢纽控制货物流动的能力,形成交通便利、调控灵活、通畅的运输体系;(3)改善物流配送中心仓储条件,提高储存能力和出入库作业效率。(4)加强物流信息传递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物流信息网络化。
在硬件配置上:(1)使用先进的运载工具,根据商品、用户运输特点,选用高效、节能、专业化、多样化运载工具,实现运输专业化、网络化、自动化;(2)应用先进的运输方式,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以方便、快捷、优质、经济的运输服务满足第三方物流的需要;(3)加快仓储设施改造,采用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分拣装置、托盘、集装箱等现代物流技术,提高仓储效益,实现装卸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提高装卸效率。
第三方物流战略设计,在体制上需要向部门主义挑战,将不同行业的活动联成无缝的物流管理系统;意识上要强调用户导向的准则,向自我为中心挑战,形成协同运作体系。其核心是强化创新,需要从意识开始渗透到技术、组织和经营方式及过程之中,相关物流服务过程包括物流增值服务的延伸,往往使一些制造生产过程的缩短,资源更集中于其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道立,龚国华,罗奇.物流和供应链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崔介河.物流学概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4.
[3] 宗华.现代企业物流战略的创新与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
[4] 骆温平.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1.
[5] 贺盛瑜.第三方物流理论与实务[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5.
[6] 文刚.第三方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7] 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8] 高雷.企业物流[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9] Bell MichaelG.H.,Yasunori Iida.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alysis[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