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1
【关键词】中职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
一、引言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价值观、忠诚、良知、信仰的认同,是个人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表现。社会责任感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其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当代中职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担负着历史重任,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党和国家已经十分明确地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列为素质教育三大重点之首,并将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责任意识逐渐淡化的挑战,强调以我为主,讲究功利,当代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逐渐淡化的迹象,主要表现在自我责任感弱化,家庭责任感弱化、社会公德责任感弱化、对他人责任感弱化以及自我意识高于一切等方面。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14年、担任学生科科长7年的我来说,深感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这项工作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和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培养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按照我的理解,探索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关心集体、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等多个层次,由低到高,层层推进。通过校内教育、家校合作、社会实践等多途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这一目标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责任感逐渐养成的同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社会贡献的能力。
1、以课堂教学为阵地,通过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抓责任感培养,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激发学生责任感形成。如果能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使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么就能很好地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2、开展感恩教育。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而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老师和国家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因此,对于现在的中职学生来说,具有感恩的心是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因为,只有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我的做法就是:一方面,通过国家助学金的发放仪式、庆祝母亲节等活动,教育学生要懂得感谢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帮助,要懂得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要懂得知恩图报,要用自己的感激之情去爱国、爱校,孝敬父母,回报社会。另一方面,要求获得奖励和国家资助的学生书写感言和布置假期作业-以"我要感恩"为题记录学生自己的感恩行为和感想,把自己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奖励和把自己获得资助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感恩行为写出来,并在班会上宣读,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感激之情,使全班同学产生共鸣,用学生的话语和经历去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如何去努力。
3、培养良好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对集体的热爱、对身边人的关心,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激发人们奋发上进的精神力量。在学校,宿舍、班级、和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集体,关涉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要努力引导教育中职学生懂得,优秀的集体会有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个人成绩的提高,有益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同样,优秀的集体也得益于每一个成员的关心、努力和担当。在学校生活中,热爱和关心集体,注重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声誉,珍惜集体荣誉是良好素养和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个人发展的要求。
4、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对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它体现在学校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心理、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能产生潜在而强烈的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就要构建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反映学校本质要求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其次,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通过搞好制度建设和宣传工作,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着力营造以责任为标志的校园文化。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在学校里,符合社会责任感教育要求的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如学校开展校"文明学生"和每月"文明学生标兵"的评比活动,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量化评分,明确告诉学生什么言行是可以允许的,什么言行又是禁止的,并以最终的评分对学生进行奖惩。通过制度的约束和评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生要遵纪守法。
5、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合作。学校、家庭、社会对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对人的成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以及培养的途径方法等,从知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为何要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家庭的主要任务是发挥参与配合的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参与是学生进行体验的前提,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服务社区学习等,在参与中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提供体验教育的场所与条件,从参与教育论的观点看,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统一的结果,基础在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因此,社会应当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开放的实践条件。从系统论、统筹观点的角度,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绝不是相互隔绝、各成一体的,而应当是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对社会责任感培养发挥作用。因此,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才能为培养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结语
社会责任感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美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表现形式。人生活在社会里,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每个人都必须为家庭、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负责。刻苦学习、努力工作、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勇于承担、学会感恩、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等,都是责任。自古以来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今天的各种英雄模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的人,无不是因为高度责任感驱使的结果。国家办教育的目的是要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责任感的人,一定不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兰兰.关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
[2]陈霞,王新刚,贾甚杰.大学生人生价值调查分析及建议[J]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2
关键词:校外活动;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
一、中小学生校内社会责任感养成存在的问题
1.1学科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难以落实。思想品德课承担着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初中的大纲中九年级第一课安排了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小学的思想政治课也包含了丰富的公民教育。作为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承担着对学生的责任感知识和行为进行全面教育的责任。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思想品德课的课时少,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少,纸上谈兵,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其它学科往往由于本身的教学任务,而容易忽略社会责任教育的渗透[1]。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有德育的义务,都可以利用该学科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即使是数理化等学科也蕴含着很好的责任教育的资源,例如,化学学科可以在学生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处理好危险的化学药品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2 教师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动力不足。长期以来,中学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学德育的发展。社会责任感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它基于个人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需要相应的教育激发,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与价值。然而,在“中考”指挥棒下,教师绝大部分精力需要投入到学生的智育发展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只是偶尔联想到了,才会穿插教育。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通知等越来越多,所有文件的最终“目的地”都是学校。这种过多的行政干预进一步分散了教师的精力,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投入更少。
二、在校外活动中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1 按照认识过程引导。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和成长环境影响,校外活动中其应认识和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自我责任,建立对生命的珍惜感和对自然的敬畏感;认识家庭责任,建立对父母、亲友的知恩感;认识他人责任,建立对同学的尊敬感,认识集体责任,建立对社区的荣誉感;认识社会责任,建立服务社会、建设社会的义务感;认识国家责任,建立国强民富的使命感等。这些社会责任在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学生身上表现是不相同的。就是在同一学生身上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在不同学习阶段也会存在差异。但是按照中小学生认知规律,他们对社会责任和道德情感总有一个由低到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可按认识顺序进行培育和养成,还需因人、因时、因地区别对待[2]。
2.2 遵循行为规律养成。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本质上是行为养成的问题,一般经历以下阶段:接受认识阶段,在学校授予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相关知识,让社会责任感被学生所认知、认同,形成内心体验;动机形成阶段,通过个体内在心理活动,催化为思想动机,形成内在的驱动力;行为选择阶段,内在的一系列动机支配行为选择,外化为自主行为;习惯养成阶段,行为经过多次重复,形成良好习惯;个体意识形成阶段,在行为实践过程中,性质相同的习惯有机结合,转化为个体的倾向性,形成个体意识,赋以责任内涵,也就是责任意识,渗透道德情感,就转化成社会责任感。可见,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经过内化和外化的两次转化,先由教育者施加培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责任意识,再由学生个体责任意识外化为服务社会的责任行为。而这两方转化还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社会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实际效果,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实践,不断修正养成计划,以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从而开始新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过程。
2.3 选择有效途径实施。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路径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相互结合的,可以以一个养成路径为主,同时结合其它路径一起实施,取得整体有效的育人效应。校外教育者要认真选择好以下路径:
一是认知教育的路径。认知是和认同、体认相联系的,一般是通过课堂讲授、参观访问、实地体验获得的。认知是指对社会责任感的知识、理论的了解和把握,属于学习范畴;认同是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可和确信,属于价值评价范畴;体认则是在体验中深化认可,属于实践范畴。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可选择多种路径实施,提高养成效果[3]。校外教育者要多在体认工作上下功夫。
二是道德情感培养的路径。校外教育者可根据中小学生认识特点和实际状况,可选择感恩教育为切入点,通过相关活动,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报恩师长、报答社会、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从而对道德情感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是行为养成的路径。行为养成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校外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基地,让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承担责任。
三、结束语
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养成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校外的社会教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该认真研讨,积极探索新时期教育的新特点和规律,探求新的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家庭建立良性循环的教育机制,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1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的素质在不断提高,文明程度也在不断上升,任何一个社会化的事业单位都会有对人品的要求和有责任心。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主要是在青少年时期,因此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小学阶段,该通过学习各门知识和开展各种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学习古今中外杰出人物,为他人的利益付出自己的心血,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我从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原因、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及方法两方面谈谈我的观点。
一、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原因
通过我当班主任工作和担任校长以来对小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不断弱化,并且产生一种危机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家庭责任感弱化。调查显示,一半多的孩子在家不愿意或者没有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对家长的疼爱关怀熟视无睹,觉得理所当然;对父母的辛苦漠不关心。甚至有的孩子埋怨父母给自己创造的家庭条件太差,对父母心存怨恨。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只知道享受和索取,不知道奉献。其次,自我责任感弱化。一些孩子胸无大志,不把学习放在心上。在社会责任感方面,重视权利的享受,忽视义务的履行。总是苛求别人、苛求社会,在自身履行义务方面避之不谈。再次,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责任感弱化。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从“我”出发,重视个人利益,轻视集体利益,对社会缺乏主人翁精神。经过调查我发现,有一大半的孩子不但没能承担起社会的责任,连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感意识都没有。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从身心特点方面看,小学生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渴求仗义、友谊,有一种强烈的自主要求,喜欢冒险,对世界很好奇。他们处于一种幼稚、幻想、冲动的意识状态。由于一些小学生不注中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不能从教材中吸取,使他们不求上进,不思进取,过分讲究吃喝玩乐等。从家庭方面看,家庭环境塑造了小学生的“自我为中心”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全人格起着重要作用。如今,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状况,而将孩子应该独立完成的事情都包办代替,孩子犯了错也舍不得教育。特别是农村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教育,很多家长思想落后,更是娇生惯养。因此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很难在家庭教育中形成。从社会方面来看,市场化、网络化、全球化、信息化影响了小学生的判断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有悖于传统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不断暴露并且滋生蔓延。这些都是导致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的根源。从学校方面看,学校道德教育不断弱化。学校的责任是教书育人,育人是重中之重。学校的道德教育对小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老师感到无奈。在学校重视学生成绩,不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所以学校的道德教育缺失了,则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呢?
二、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及方法
第一,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首先要从感恩父母开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不仅告诉我们受恩于人切勿忘记感恩,还告诫后人要懂得知恩、感恩、施恩。是一个社会最基本、最淳朴的社会道德准则。学校可以搜集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案列、影片,让学生感悟亲人之间的爱,同时改变他们对父母的付出是天经义的错误观念;其次,经常在班级、校园举办一些图片展、讲座、论坛,和周围发生的一些感人的语言、事迹,在校园进行宣传和学习;再次,班主任可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互扮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酸甜苦辣;最后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感恩行为,不断肯定他们的感恩行为,无论感恩事情的大小。使他们明白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长大才会有健全的人格,才会懂得感恩。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将感恩转化为勤奋学习,坚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并将个人理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生活中学会理解、宽容、关爱他人。
第二,良好习惯的培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就必须重视个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责知、责情、责意”变成“责行”。才能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为人处世的行为。那么怎样养成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呢?首先,家长、朋友、老师应该从各方面给与正确的引导,这样有利于学生有信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该孩子做的事情就应该让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班级轮流值日,同时学校还制定相应的家务劳动制度,家长在家适当安排,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过程,还养成勤动手的习惯。其次,老师可以安排学生每天写日记,不仅可以记住美丽的一天,而且还能养成对真善美的体会。再次,严格要求学生见到老师、长辈、朋友要问好,见到伤害他人的行为要举报,这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还让学生多了一份尊敬,见义勇为,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价值所在。
第三,培养小学生的人格魅力。《礼记・中庸》中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强调了道德主体内心信念的作用,也体现了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1】所以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对他们人格魅力的提高是必须的,学生本人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要不断进行自我反省,不断改正自己缺点,不断提高自己人格魅力,这样才会对外界事物心存真善美的看法,这样才能通过对自己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认同、自我修正、自我提高中,领略人生的真谛,这样不仅塑造了学生完整的人格魅力,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通过这些活动,学校在德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中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责任是公民素质的基石,是人格素质的核心,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全民的重点。目前,我国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状况令人担忧,对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迫在眉睫。我认为学校和家庭教育最为重要,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举足轻重,对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应该从小抓起;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至关重要的地方,在抓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重视社会责任男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起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相信只要我们全社会都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祖国的未来一定更美好!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途径
一、社会责任感的含义及重要作用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对国家、社会、集体及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从本质上讲既要利己,又要利他人,而且当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群体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休戚相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伟大事业的今天,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
从高校的实际看,虽然有一些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内和校外活动,对自己有清醒的人生定位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但对于自己应担的社会角色是消极的。一种表现是部分同学的责任意识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认真学习,积极考取各种证书,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并非真心奉献,而是为入党、“评优”等捞取资本。另一种表现是对国家、对社会是一种漠视和疏离态度,根本不关心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三、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有很多,就大环境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和世界各国文明不断碰撞和交融,我国传统文化正在经历一个由断裂到重塑的过程,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和迷茫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是受独生子女政策和教育体制的影响,生存压力加大也是重要原因。
首先,独生子女政策的后果。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基本上是“90后”,以独生子女为大众群体。从小到大就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家长的溺爱造成其责任感意识的匮乏。长期以来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和对生活逆境的体验。表现在生活上就是有些学生自理能力弱,劳动观念淡薄,贪图享乐,不顾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相互攀比,过度消费。在学习中,学习习惯较差,自律意识薄弱。有些学生在宿舍里通宵达旦地上网、玩游戏,白天上课则无精打采者,逃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大有人在。这种学生对自己不负责、对家人不负责,根本谈不上社会责任感。
其次,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繁重的学业成绩压得学生喘不过气,十多年以来,教育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人才的评价机制和观念发生重大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的痕迹依然很重。所以,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一个明显的转变期,大一新生进入高校以后,从繁重紧张的中小学学习,进入宽松的自主的大学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有些学生对学习、生活未来产生迷惘,产生一种空虚感,因此彻底放松自己,社会责任感对他们来说是空洞的。
最后,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三大四学生面临就业找工作的压力,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2015年高校毕业生约749万。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和怀疑。对于他们来讲,社会责任感常常只是外在的东西,是一种高尚的托辞。自我的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基于以上这些原因,部分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社会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无法产生崇高而伟大的社会理想,缺乏履行社会责任感的强大动力。
四、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首先,提高自我修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固然离不开各种客观因素,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归根结底是依靠大学生的修养。首先要通过理论实习、社会实践正确地评价自己,多方面地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及时改正和弥补;其次,要通过自身意志力和坚定的信念进行正确自我调控,通过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能、自我教育等方法逐步提高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
其次,加强心理教育和引导。面对有些大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现象,学校要加强纪律管理,尤其是后勤校舍的管理不容忽视。教师白天上课要严肃考勤,加强课堂纪律,不能任由学生睡觉和玩手机。在此基础上要从思想上做好动员,使学生明白自我负责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更是一个人今后成功的重要品质之一。一种良好的自律行为和学习习惯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父母负责。同时要加强心理教育和引导,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以上努力,大学生学习有目标,就业有渠道,自我生存有价值感和尊严感,社会责任意识就会增强。
再次,把公民教育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公民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公民教育分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教育。关于公民的内涵,虽有不同概括,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公民是一个社会人及政治人,他是以社会和国家的一个成员身份而存在的,其处世原则依赖于他与社会的契约而定,即具有相应的公民权利和义务。要把公民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抓,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以贯之,让学生明白“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责。正如马克思所言:“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5
关键词: 小学生 社会责任感 对策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但是当今一些中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令大家很担心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找出中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从而分析原因找到策略,才能培养起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通过调查座谈,发现小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漠视亲情与友情。
调查数据显示,近50%的学生在家里不愿意或没有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有时父母外出回来晚了,从未问过父母吃饭了没有;至于父母干活累不累、苦不苦,他们更是不关心。在学校,常常为了一些琐碎小事,和他人相互争吵对骂,甚至大打出手;只要求别人对自己尽到某种责任,从不愿对别人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2.胸无大志,不把学习放在心上。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职责,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调查数据显示,有近40%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20%左右的学生从来不把学习放在心上,上课或乱说乱动,像“大闹天宫”;或萎靡不振,酣然入梦;或手捧小说,如痴如醉。课间,成群结队,到处乱跑,有的甚至一头钻进了游戏厅;做作业或有始无终,或龙飞凤舞……
3.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
抽查中发现,有70%左右的学生不仅没能承担起社会责任,而且连最起码的责任意识都没有。
以上虽然只是三个方面的粗略统计,但足以说明当前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二、小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
小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出的上述问题,绝不是偶然的,这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有密切关系,也与他们的自身素质有关。
1.社会方面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有悖于传统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逐渐暴露出来,并有蔓延滋长之势。在经济流通领域,一些不法商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置商业道德、国家法律于不顾,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仅使国家财产蒙受重大损失,而且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这些都是导致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的社会根源。
2.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不可或缺的空间,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正说明了良好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如今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而将孩子应该独立完成的许多事情都自己做了,孩子犯错了也舍不得教育。因此,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很难在家庭教育中形成。
3.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更是重中之重。学校教育对于正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高考指挥棒下,许多学校及老师感到无奈。在学校里,唯学生的成绩说话,完全不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缺失了,怎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呢?
4.学生方面的原因。
由于一些小学生不注重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不能从教材中或通过其他渠道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使得他们不求上进,不思进取,过分讲究吃、穿、玩等。由于他们不努力构筑自己的思想防线,不注意加强自身的政治免疫力,使他们的灵魂不知不觉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所腐蚀,他们的头脑也在不知不觉中为那些腐朽的东西所占领,他们正处于形成阶段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被弱化或扼杀了,他们正处于萌芽状态的社会责任感则面临夭折的危险。
上述四个方面是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的主要原因所在。
三、增强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1.在社会上,政府应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作用,通过这个渠道,大张旗鼓地报道那些尽职尽责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使这些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发挥模范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以激励包括小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努力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在家庭中,每个家长不仅要明白自己对孩子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还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对长辈应怎么做,对兄弟姐妹应怎么做。要从有利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转变家庭教育中的传统观念,摒弃家庭教育中错误和落后的教育思想,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想方设法给孩子留下独立履行责任和义务的空间,创造让孩子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的环境,千万不要再“一切包办代替”。
3.在学校里,教师首先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在各方面尽到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给学生做出表率,切切实实做到为人师表;其次要明确加强社会责任感对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花大气力,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教育内容,把思想教育真正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尤其要注意《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努力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发挥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通过上述活动,使学校在“德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中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6
1 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
1.1 对象与方法
被调查者分布基本情况:为了能全面真实的掌握五年制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旅游管理、汽修制造检修、机电一体化4个专业的五年制386名在校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回收382份,其中有效问卷376份,有效率98.4%,超过了90%。样本分布情况如下:
表1
■
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1.2.1 大多数五年制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积极向上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问及“您乘坐公交时,您会给老人和孕妇让座吗”这一问题时,85.4%的同学选择“无论什么时候都会”,9.2%的同学选择“身边有熟人时才会”, 4.1%的同学选择“只有当自己坐了‘爱心专座’时才会”,只有1.3%的同学选择“从来不会”。可见,绝大多数同学在乘公交车时,还是能够主动给老人和孕妇等弱势群体让座,只有极少部分同学,选择“从不让座”。95.4%的五年制学生都能认识到社会责任感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总体来看,大多数五年制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1.2.2 五年制高职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①部分五年制学生重个人私利,轻社会责任。一方面,部分学生想问题做事情往往从个人利益出发,这就导致他们在作选择时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五年制学生学习目的的调查数据显示,36.5%的学生选择“报答父母”,有58.2%的学生选择“找份好工作”,5.3%的学生选择“服务社会”。可见绝大多数同学读书的目的很简单,也很直接,要么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以后找份好工作,要么是以后功成名就更好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有极少数同学是为了服务社会而读书。另一方面,多数五年制学生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选择维护个人利益,只有36%的学生选择“社会责任”。这从侧面显示了五年制学生的思想仍不成熟,无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发现,五年制学生社会责任感并非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强。究其原因,主要是中专学生从初中升入大学,较少受到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而升入大专部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对放松,加之受就业压力的影响,部分五年制学生开始放纵自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②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社会责任感,即公民对自身的社会权利与义务的认识。目前,部分五年制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过分强调其在社会、家庭、学校中的权利,而缺乏履行义务的意识。根据调查显示,68.5%的学生承认自己曾把父母给的生活费用来抽烟、喝酒、上网或谈恋爱。只有12.4%的学生将生活费拿出一部分用来买书或其它学习用品。可见,大部分五年制学生过分地看重自己作为子女和学生应当享有被抚养和受教育的权利,认为父母养活自己是理所当然,自己有权利任意支配父母给的生活费,而且自己交费上学,上不上课是自己的权利,不懂得体恤父母的辛劳,忘记了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履行遵守学校纪律、尊重老师、认真学习的义务。
③责任意识与行为表现的矛盾。虽然,绝大多数五年制学生都能认识到社会责任感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履行责任行为时,部分大学生却表现出明显的言行不一。例如,93.8%的同学选择“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只有6.2%选择“看具体情况,不一定”,但是只有15%同学记得父母双方的生日,27%的同学只知道父母或母亲一方的生日,58%的同学竟然父母双方的生日都不知道。一个对父母都不知道感恩的人,又怎会回报社会,并积极实现其社会价值。
2 通过语文教育增强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的策略和途径
白月薇在《“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指出,社会责任感表现为国家民族责任感、社会生活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以及自我责任感。五年制学生多为“90后”,缺乏社会责任和集体意识,无法找准社会责任和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因此,学校可以从语文教学角度出发,积极了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使学生明确其在现阶段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积极履行其对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的义务。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语文教育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讲,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课程。在当代,语文教育以提升国民素质为目标,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有效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面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现状,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担负起培育五年制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任。
2.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洋溢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可以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思想精髓,使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修养,外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同时,学校还可以将传统节日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积极拓展语文学习的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最终达到既继承弘扬了传统节日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双赢的目的。语文教师要善于选择和挖掘传统节日中那些富有人文内涵、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语文素材,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交流等途径方式,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悟民族精神,培植热爱母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诗词和历史故事,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彰显“经典阅读”的育人功效
中外经典名著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文化思想的结晶,不仅可以起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滋润性灵,怡养品德,升华人生境界的效果,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至关重要。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关注时代文化,充实和丰富自我。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文化基础薄弱,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对名著的选择、阅读、赏析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师应向学生着重推荐一些可读性强、丰富有趣,对学生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经典篇目,并在课堂上加强阅读训练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建构精深广博的知识结构,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厚实的功底,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带领学生一起走进神圣的文学殿堂,感受经典名著的永恒魅力。例如,通过阅读《世说新语》中“割席分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择友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增强女生的独立自强意识;通过阅读《史记?季布来布列传》,范仲淹《岳阳楼记》让感受一诺千金的可贵与魅力和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通过阅读《二十四孝》远古帝王虞舜的孝感动天、汉代董永卖身葬父、晋人王祥卧冰求鲤为母治病等古代笃孝纯至的感人故事,弘扬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通过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知音难求的同时,学会珍惜友谊;通过讲述《孟子》,让学生深刻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深刻含义,营造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
2.3 发挥古典诗词的诗教功能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中国古典诗歌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好社会责任感。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敬老爱人和亲情感恩、尊师重友的积极思想;田园山水诗歌,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安逸恬淡和自然风光的和谐美好;济世立志之诗表达了作者在面对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等困厄之境时,为了理想不屈不挠、执著拼搏的精神风貌。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珍惜亲情友情、热爱自然和国家民族的社会责任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表达了他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杜甫《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体现了对弱者的同情与贫苦老人的尊重与敬爱;孟郊的《游子吟》写出了慈母与游子间的深厚情感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晖”庄严的游子职责;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山居秋暝》,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岳飞的《满江红》、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体现了壮怀激烈、心系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行路难》、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分别展现了诗人在面对困境和挫折之时“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坚韧不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以及“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奋发进取的豁达乐观。
3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