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利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的利益

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1

关键词:国际贸易;受益人;利益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当今世界各国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在国际贸易中因买卖双方不同处一地及特殊的支付方式带来的贸易摩擦和贸易风险也随之加剧。尤其对卖方而言,是否能及时全额地收到货款显得极为重要。

在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大多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把由进口人履行付款责任,转为由银行付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进出口人之间互不信任的矛盾,也为双方提供了资金融通的便利。所以,信用证付款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支付方式。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它是独立于贸易合同,把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的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间的银行信用,解决了国际贸易双方的互不信任的矛盾,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结算方式。目前国际银行界、律师界、商界等统一执行的是UCP600,在原有UCP500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使条款的解释更加准确、清晰易操作,但随着各国间的贸易交往的频繁加剧,也有不少国外进口商利用信用证的模糊条款进行贸易欺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防范国外进口商利用陷阱条款损害出口商的利益,做到安全收汇,显得尤为重要。

信用证作为独立于合同之外的特殊支付工具,它具有三方面的特点:(1)受益人只要提交符合信用证要求的单据,银行就要无条件付款,就是说银行是评单付款而不是见货付款,这就使进口方在提货之前对于货物是否符合合同要求不能确定,这无疑加大了买方的风险,所以他们在向受益人开立信用证时会想方设法与开证行设立陷阱条款,致使受益人提交无不符点的单据变得困难,银行借以不符点拒付货款或等待开证人的指示拖延付款来保护进口方的利益。(2)信用证的传递和处理是完全的单证交易,银行处理的只是单据与货物完全分离。如买方付款赎单后发现货物与合同不一致,只能向卖方索赔与银行无关。这一系列的矛盾和惯例的缺陷很容易使各方背离诚信。(3)信用证的结算依据是银行信用,银行履行第一付款人义务。卖方一旦提交了符合信用证要求的单据,即使买方破产倒闭,卖方也能从银行取得收款保障,除非单据有不符点,银行退单拒付,卖方评持有的单据再去主张货权,信用证对卖方的利益提供了保护,同时也为买方提供了融资的便利。

从信用证的特征来看,这种支付方式对卖方安全及时收汇提供了充分地保障,但对买方是否收到与合同规定一致的货物却存在着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买方联合银行设立信用证隐蔽条款就成为普遍。在目前市场多变、贸易背景、贸易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出口厂商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在多年国际贸易业务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发表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贸易术语的选择

在国际贸易中经常使用到的贸易术语为FOB、CFR和CIF三种。FOB贸易方式下,买方负责租船订舱,支付运费,通知卖方船名、装船地、装船时间等,船况及所租船只的船龄都是由买方控制,卖方只是负责货物越过船舷为止的一切费用和风险,越过船舷后所发生的风险交由买方负责,这时买方是否及时为货物投保变得尤为重要,一旦漏保,买方遭受损失,对卖方是否能及时收到货款构成了不可控的风险。前面我已提到了信用证付款方式下因隐蔽条款的设立,开证行出于保护开证申请人(进口商)的利益,会以提出不符点为由拒付货款,这虽然是有背于国际贸易惯例的规定,惯例是见单而不是见货,哪怕是单据的真实性银行都无权验证,只要单证一致,单单一致就无条件付款。货物发生损失,买方根据信用证的隐蔽条款指使银行挑不符点来拒付,现今这种做法已不是个案。FOB条件下对卖方不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及时取得运输单据往往困难。因为FOB是买方负责租船支付运费,船长或船东通常是在租船方支付了全额运费后再签署提单,若买方未及时支付运费,卖方就拿不到提单,提单是单据中象征货权的重要单据,能否在信用证有效期内按时交单变为受买方的制约,即使拿到了提单,有可能是不清洁提单,即大副在提单上有时加不良批注,这往往是受买方要求,因为有了不良批注就已构成了明显的不符点,遇行情下跌时进口商不会接受不符点银行会退单拒付,使卖方处于更加被动地位。FOB支付方式下的另一不可控的风险是当市场行情突遇变化时,买方会利用提前或拖延派船的方式规避风险。尤其当买方是中间商时,他们自身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一旦预测市场行情是下跌走势,就会拖延派船或迟迟不派船,致使卖方货物压港造成支付大量堆存费,汇款周期拉长。当逢市场行情上涨,进口商会积极催促卖方交货尽早派船以赚取市场上涨的利润。很明显,在FOB贸易术语下,卖方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被买方牵着鼻子走。能不能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呢?可以,对卖方来说要想处于主动地位,应在订立合同时尽可能地签订CFR或CIF条款。卖方负责租船,CIF方式更为稳妥,卖方负责购买保险。这种方式即解决了能否按期派船的问题,又解决了货物装上船能否及时拿到签署的提单问题,卖方租船,自己能掌控付运费的时间,只要货物完好无损,拿到合格的清洁提单已不是问题。CIF对于规避市场行情风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预测市场下跌时卖方积极找船,近早装走货物,避免了买方不要货而遭受损失,起到了保障收汇的作用。

二、对进口商进行资信调查

进出口贸易中开证申请人往往是进口中间商,不是真正的下游买家,他们往往依据对市场行情的判断,先与出口商签订买卖合同,开立信用证给出口商,由于还未有真实的买方,中间商在信用证条款中加些隐蔽条款来为日后拒付留条后路,遇行情上涨,进口商低价拿到的货在市场上高价卖出赚取高额利润,即使出口商提交的单据有瑕疵有不符点也已不是问题,自己已赚取了丰厚利润,付款赎单接受不符点。遇行情急剧下跌时,若中间商信誉差,实力弱,在与出口商订货时还未寻找到下游买家,自己先以较高的价格订了货,这时精心设计的陷阱条款就派上了用场,尤其是小中间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借以拒付货款或者趁机向出口商提降价,在这种单据有不符点情况下,收不到货款变为可能。市场下跌,出口商只好被动接受降价,否则退单退货,一旦发生退货,再转卖遭受的损失更大。为避免被进口商牵着走的被动局面,尤其是对大额的进出口贸易,出口商应在订立合同前委托信用咨询公司开展对进口商的信誉调查,进行风险评估,依据风险等级决定是否订立合同及提出开证要求,以避免日后发生此类情况的发生。

三、加强信用证条款审核

不管是与什么信誉等级的进口商签订合同,信用证在确保出口商拿到货款的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开证行的选择上可以依据在国际上的银行信誉排名选择规模较大、实力强、信誉好的银行,在与进口商订立合同时应明确在合同条款中。信用证一旦开出,在审核条款上要严格把关,哪些单据是出口商做不到的或可能会产生单据之间相互矛盾的,应要求开证人立即做出修改,待修改收到后再安排生产、发货、装运货物,免去日后产生单据不符的风险。

四、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2

关键词:贸易投资一体化;要素分工;国际贸易理论

Abstract: The conven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theory are conflicting with each other . the frame of the Neo - classical international trade model excluded the existence of the direct investment completely, but the current facts suggest the trade and investment can not only coexist, but the inclination of the trade- investment integration’s development is more obvious . The rapid development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rade and investment gives rise to far - fetching effect on international pision and many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 it is imperative to renovate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and studies the questions mentioned above , and gives some new ideas and new ways of studies .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factor pisio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国际投资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最重要的力量。据《2001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显示,仅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例,90年代初期,全球直接投资的流量每年大约在2000亿美元左右,到1995年就上升到3250亿美元,1997年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1998年达6440亿美元,1999年迅速发展到8650亿美元,2000年更是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达1.3万亿美元之巨!国际投资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大约年均增长8%左右)的发展速度。

同时,通过有关研究分析表明,贸易和投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1)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在地理区域与产业分布上呈现高度的一致性。(2)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转向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出口份额持续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投资方式开始从以产业结构转换导向和资源开发导向转为技术创新导向投资和产业国际转移导向投资,表现为研发和第三产业对外投资额迅速增加,投资比例上升。

当前的事实表明,贸易和投资共存且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即所谓的贸易投资一体化,也就是讲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具有很明显的互补关系。但是,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对国际分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也提出了诸多挑战,国际贸易理论亟待创新。

二、贸易投资一体化与要素分工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立足全球,对生产经营实行全球性战略安排,把别国的市场和资源纳入其全球性的安排之中。企业从单纯追求原料供应和产品市场,过渡到跨国投资和经营,资金、技术、人员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自由。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充分利用新出现的技术,将一个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细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并把不同的阶段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个国家最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通过各个环节的最优化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一个企业并不能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有比较优势,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才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因此,许多跨国公司只将战略环节紧紧的控制在企业内部,其他非战略环节则通过外包、许可证等委托方式完全或部分的分散出去。这样本国的跨国公司变为世界范围的总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利用其他国家、地区的要素优势,减少经营成本、增加灵活性,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实质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和利用全球资源。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要素禀赋及相应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在微观上要求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一方面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在生产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利用他国的比较优势,实现更为细致的分工。

在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之前,国际分工是以产品为界限的,也就是各国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集中生产各自有优势的某些或某一种完整的最终产品,然后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最终产品进行交换,经济活动便结束,结果双方都获得比较利益,提高了国家的整体福利,新的经济行为再次发生,重复着生产贸易的模式,经济活动的主体以国家为主,或者跨国公司代替母国执行母国的政策,此时跨国公司的利益与母国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经济活动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以跨国公司为主,而且此时跨国公司的利益与母国的利益也发生了背离。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根据全球各国不同的要素优势把不同的生产工序放到最有比较优势的地方进行投资生产,然后再把所有的零部件通过贸易集中到最有组装优势的国家进行组装生产(投资),最后通过贸易再把最终的制成品销往各个国家,一次完整的经济行为结束,新的经济行为再次重复投资(生产零部件)贸易(零部件)投资(组装零部件)贸易(最终产品)的模式。从产品的结构来讲,要素分工又可以叫中间品或半制成品分工。

在贸易投资一体化和要素分工的新形式下,要素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当前要素的新特点主要有:(1)要素的细化性。同一种生产要素按其培育成本或在生产中所发挥效能的高低,实际上应视为有不同的生产要素。(2)要素的扩展性。不仅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而且包括技术、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新要素。(3)要素具有流动性。(4)要素具有变动性。随着要素流动性不断的加强,由于各个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实力不同,对要素的吸引力也不同,从而导致各个国家所拥有的要素种类、要素量和要素比例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5)要素的专用性。要素职能日益专业化而成为专用性资产,这就增加了要素彼此替代的难度。要素的专用性越强,其使用范围越窄,转置成本越大。

三、国际贸易理论最新研究成果

新加坡国立大学朱刚体博士较早地注意到这个问题(朱刚体,1997),他认识到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越来越成为普遍的贸易现象,认为以公司内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为基础来分析贸易格局的方法比以国家的比较优势的方法更能解释现代国际贸易格局。发达国家之间各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不同是国际贸易尤其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基础,同时,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能发展国际竞争力强的产品并进行海外投资也与其公司的特定优势有关。

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3

关键词: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际贸易便利化;国际贸易数据元;国家标准数据集

我国要成为国际贸易强国的关键重大战略措施是在未来5至8年建立我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并实现同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联通。

联合国贸易便利化与电子业务中心(UN/CEFACT)在本世纪初公布了33号建议书:“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及指南”和35号建议书:“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法律框架”。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被定义为使国际贸易和运输相关各方在单一登记点递交满足全部进口、出口和转口相关监管规定的标准资料和单证的一项措施。如果为电子报文,则只需一次性地提交各项数据。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正式名称是“国际贸易数据系统”(ITDS)。通过对国际贸易信息的集约化和自动化处理,达到国际贸易数据共享和大大提高国际贸易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旨在使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流更为畅通和简化,以实用的表达方式使涉及跨境贸易的各方都能更多地从中获益。单一窗口通常由某一主导机构集中管理,使相应政府部门或机构能够根据各自用途接收或存取相关资料。33号建议书还建议各国政府的官方机构应当通过单一窗口协调对其各自的监管行为,并应考虑提供相应关税及税费的支付设施。

一、国际贸易便利化与标准化概念

联合国贸易便利化与电子业务中心(UN/CEFACT)致力于从发达的、发展中的和转型的经济体产品及相关服务有效交流的国际贸易企业和相关行政机构能力的改善。主要焦点在于通过对国际贸易流程、手续及信息流的简化和协调达到国家和国际的国际贸易的便利化,并以此促进全球贸易的增长。其核心是建立全世界范围的方便、快捷、高效国际贸易信息高速公路。从1981年UN/CEFACT第1号建议书“联合国贸易单证样式”(United Nations Layout Key for Trade Documents)到2010年第35号建议书“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法律框架”(Estabfishing a legal framework for intemafional trade Single Window)为止,UN/CEFACT共了33个建议书。

为了保持本国经济在国际上竞争力,有关国家应当简化和缩减手续、程序、单证,以及相关各方均可接受的其他相关的协商机制。许多国家和国际行业组织都已经提出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信息流和物流的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国际公约、标准、建议和指南。

国际贸易便利化与标准化

贸易便利化的目标――为贸易商、相关公共机构和政府机构而促成尽可能简化和高效的国际贸易流程和手续。贸易便利化本身不应当只是一个补救措施,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战略计划,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一个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涵盖全部国际贸易事务,包括国际贸易运输问题。

UN/CEFACT33个建议书:

UN/GEFAGT建议书以及对应的我国国家标准

二、建立我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全世界的使用日益增多,已经有3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引进这样一项措施。不仅先进的欧美国家,

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甚至非洲的毛里求斯都建立了本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它为各国政府和贸易界双方都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企业和政府都会因单一窗口的实施获益非浅。对于政府而言,可以促成更好的风险管理、提高安全水准、并随着贸易商遵纪守法情况的改善而增加收益。商界的效益来自对法规解读和运用的透明性和可以预测性,对人力和财力资源更为妥善的调配,使之在生产力和竞争力方面获益可观。

新加坡的企业通过新加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12分钟就可以办理整套手续,瑞典的企业通过瑞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手续的回应时间只有1分半钟,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根据UN/CEFACT提供的数据,国际贸易便利化措施每年可为世界贸易节省一万亿美元。

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公司经常都要按照进口、出口和转口相关的监管规定编制大量资料和单证并提交给政府主管机关。这些资料和单证往往都必须经由不同的机构进行提交,每一个都有各自专门的(人工或自动)系统和书面格式。这些名目繁多的要求加上其相应的合算成本,对政府和企业都可能构成一系列负担,并且还可能成为国家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系列障碍。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际贸易相关的资料和/或单证籍此只需一次性地在单一登记处提交即可。这就可以提高资料的可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流更为畅通和简化,并能导致相关数据在政府不同部门各个系统间的进一步协调和共享,涉及跨境贸易的各方都会从中获取可观的利益。这一措施的使用会导致官方监管效率和效能的提高,因而改善了资源的利用,使政府和国际贸易商的成本会有所降低。

在政府机构针对进口、出口和转易的必要信息规定中使用数据和报文的国际标准对于国际贸易将会有重大效益。这将确保各项政府申报要求中的数据通用性,并将使各国政府都能互相交换和共享信息,从而进一步简化国际贸易和运输手续。另一个好处就是标准数据集所能提供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我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主导机构

建立和运行单一窗口的主导机构各国都有所不同,主要根据各国的法律、政治和组织方面的情况而定。主导机构必须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政府机构,具有必不可少的战略眼光、高屋建瓴的大局观、法定管辖权、政治背景、财务和人力资源、以及与其他关键部门的协调配合能力。对于中国的国情,商务部就是主导我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开发和实施最适合的政府主管机构(德国经济部、日本通产省、新加坡贸发局、美国部际委员会)。根据以往我国成立国家贸易程序简化委员会的经验,建议恢复中国国际贸易便利化委员会,吸收外经贸企业协会等公共机构以及进出口企业和国际贸易运输业代表参加,有利于我国国际贸易便利化工作的协调并提高效率。

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怎么样?

我国90年代成立了国家贸易程序简化委员会,加上“金关工程”的推动,有过一段国际贸易便利化的轰轰烈烈启动发展期。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在加入WTO以后十年的高速发展,对外贸易总额增长了近5倍(2010年5千多亿美元,2010年近3万亿美元)。

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

有相当大的差距,国际贸易整体效率低、效益差。我个人认为:我国国际贸易在政府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滞后10年,主要是现代管理理念滞后和措施落后。严重影响了我国进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

建立我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建立我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我国当务之急。我国要实现从国际贸易大国到国际贸易强国的战略转变,必须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国际标准是国际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脱离国际标准而空谈我国国际贸易自主创新和增加核心竞争力,只能是贻误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最佳时机。

建立我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将大大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的效率和效益,促进我国进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国应该也有能力在2015年前建立我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18年前将这一措施扩展到主要贸易伙伴国家与自由贸易区。

我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主要用户是30万家进出口企业、国际贸易运输企业以及国际贸易相关公共机构和政府机构。系统容量在每年3千万份国际贸易合同(韩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10年实际工作情况:1万1千家企业、2百万份国际贸易合同)。

我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用户界面应该是友好和方便的。不论对政府机构、还是企业都应该是免费和方便使用。该项系统投入产出效益很高,政府每年投入几十亿,可以在我国国际贸易中节省几千亿元。

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环境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引进通常首先就要求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并需要分析确定其可能的范围、需求的层次和性质、数据及其他信息要求、法律问题、实施选择(包括可能进行的分阶段实施)、试行的可能性和性质、不同方案下的实施成本、所需的其他资源(人力、技术等)、潜在的利益和风险、时间范围、实施及管理对策。

三、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法律框架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措施成功实施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政府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政治意愿以及商界的全力支持和参与。还必须制订基本的法律框架,包括引进保密法规,订立信息交换的保密与安全规定。

35号建议书:“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法律框架”

建立单一窗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其他措施以外,还要求对已经制订的管辖国际贸易相关信息流的惯常做法有一个全面的审核。这就需要改变和澄清数据交换流程以及与此相关的现行法规。因此,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形成法定的许可条件,对于要建立这样一项全国性措施和/或寻求与其他单一窗口进行信息交换的国家和经济体而言,就被认为是一项主要的艰巨任务。

在第35号建议书背景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法律框架被定义成为设法解决单一窗口运行所需国内及跨境贸易数据交换相关法律问题所可能采取的一套措施。

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往往需要对现行法规进行修改,例如,其中包括有关单证的电子化提交,电子签署(包括数字化签署),用户及报文验证,数据共享,数据的保存、销及归档,以及电子证据。但也有可能无需进行重大的法规修订就可建立单一窗口。在任何情况下,现行管辖贸易相关信息流的法规对单一窗口措施的业务和运行模式的选择都会有影响。因此,适时对有关贸易数据交换的现有及潜在法律障碍进行分析是建立和运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首要步骤。这样的一项分析应当将单一窗口赖以存在的更为广泛的国际贸易背景都加以考虑。框架的概念指的是设法解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措施有关法律问题的一个范围和系统化方法。

所有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行最基本的要求都是贸易数据信息交换的透明和安全。完备的法律制度,是能够进行数据的收集、存取和分发并且明确具有保密性、抗干扰性及可靠性的机制,使之能够形成一种稳固的基础去运行这项措施,并在各参与方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关系。

国际标准的运用是单一窗口实施和运行过程必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给予所配置的服务以可扩展性并确保国际供应链上各参与方之间交易更为简单。由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设计针对企业到政府(B2G)和政府到政府(G2G)的关联,就应当注意到其运行具有现行企业到企业(B2B)、B2G和G2G关系解决方案可以联网共用的现实。

联合国贸易便利化和电子商务中心认为需要有一个完备的法律框架支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运行,建议各国政府和从事国际贸易及货物运输各方应当:

(a)着手进行一项研究(包括电子商务法律基准和“差异分析”的研究),以确定一套可能需要采取的适当措施,设法解决单一窗口运行所需国内及跨境贸易数据交换相关的法律问题;

(b)使用UN/CEFAC十一览表及其指南,确保法律框架中包含有关国内及跨境贸易数据交换最常见的法律问题;

(c)修订现行法律、规章、政令等,如有必要,设法解决已经确定的法律问题和差异;

(d)在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法定环境的整个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国家标准、国际法律文书、以及软件文件。

另一个关键要素是数据收集的法定授权。机构是否被授权去收集和(或)查询数据、法定授权(法律、规章、行政命令、管理程序)的司法管辖或起源。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措施的运行要快捷、高效,而首先是要合法,这就必须遵循所有相关的国家法规和本国作为缔约方的国际协议。因为各个国家、以及在区域和次区域层面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行的管辖规则都各不相同,取决于该措施的实际范围和功能,建立一个符合要求的法律框架的任务,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措施有效运行,充分满足政府规定和贸易界的业务需求。

四、国际贸易数据简化与标准化

UN/CEFAC了2010年公布了34号建议书:国际贸易数据简化与标准化。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必须建立在国际贸易数据简化与标准化的基础上,既建立在国际贸易公约、标准、建议和指南基础上。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和其他已经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国家的成功经验。

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为遵照国家和国际贸易法规,都要求公司向政府呈递大量的数据和单证。他们还必须与供应商、客户、辅助、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贸易中介交换信息。针对这些处理所需的数据元定义通常在各个政府机构之间或商业组织之间很少或没有协调。结果,涉及贸易和运输的公司就必须受制于各种不同的数据规定、单证和专用表格,需要重复呈递类似或相同的信息。

在国际贸易中,非标准的数据和单证的使用,即国家专用的和/或机构专用的数据,在成本和准确性方面的效率极为低下。这在基于书面体系的情况下也是事实,要求贸易商提供多种和多余的表格。

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对国际贸易所需数据元的简化和标准化。定义一套标准的数据和报文的最终目标是消除冗余和重复,使国际贸易商和运输经营人能够提供符合所有与进口、

出口和转口相关的政府信息规定的信息。对国际贸易数据交换国际标准的使用支持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VIII和第X款所述的标准和透明原则。

作为34号建议书基础的国际标准是国际贸易数据元的

名称、定义、以及在联合国贸易数据元目录(UN了DED)和各自UN/CEFACT建议书代码表(如第16号建议书“UN/LOCODE一口岸及相关地点代码”)中详细开列的代码。

建立我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核心任务是首先建立我国国际贸易国家标准数据集(CNNDS)。

第34号建议书通过为实现一个国家简化和标准化数据集推荐一种使用方便和成本务实的4阶段流程。按照建议书指南中所述的简化和标准化流程,一个国家的政府就应当能够通过淘汰或复制呈递文件和消除冗余数据元来减少监管和行政的信息要求。这一流程的效果应当是企业和政府之间更为流畅和有效的信息交换。企业通过识别业务需求和实际以及商务系统和记录提供政府所需信息的能力,在降低数据需求方面能够起到极有价值的作用。

国家数据集(NDS)的产生不能采取与其他贸易和经济发展方针相隔离的决定,因为其形态是官方和监管信息的要求和使用,而方法则是通过企业提交数据。当采用简化和标准化的应用时,针对要使用哪一种国家数据集,政府应当有明确的目标,是纯粹满足本国贸易需求,还是并入国家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措施或利用各种区域性贸易协议、双边协议或其他贸易协定。

美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美国已经进行了开发和实施,称之为国际贸易数据系统(ITDS)。ITDS的总体目标非常明确,一个针对国际贸易的在政府范围内集成的系统。ITDS着眼于在政府范围使用一个安全和集成的系统,满足民间机构和联邦政府对标准贸易和运输数据的电子化收集、使用和分发的需要。美国国际贸易数据系统最初的概念出自远期自动商务环境工作组(FACE了)。该工作组的任务是检查政府的国际贸易处理程序并对未来海关自动化提出建议。在该小组的关键建议中,其核心要点是对进口和出口手续使用同样的数据并对国际贸易程序的政府监督进行集中统一。美国副总统指示美国财政部设立ITDS项目办公室。项目办公室由一个跨机构的委员会领导并配备有参与的政府机构(PGAs)、政府监督机构的代表以及相关企业方面的人员。项目办公室的首要目标之一是调查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和信息需求。这是通过调查和问卷完成的。项目办公室对不同机构所要求的全部表格都进行了审核,汇编出一份贸易机构收集数据元的清单。这份清单涉及由将近10000多个数据项构成的300多张单证、表格。这些信息显示出贸易机构收集的大量冗余和重复数据,这些信息的冗余度超过90%。经过一个分析和协调的过程,美国国际贸易数据系统ITDS制订了一个由不到200个数据元组成的美国国家标准数据集(SDS),对最初合并的3000个数据项而言,差别十分明显。

美国根据北美自由贸易法(NAFTA),实施了被称之为北美贸易自动化原型(NATAP)的ITDS概念验证系统。NATAP是美国与加拿大和墨西哥共同努力的结果。NATAP能够达到ITDS一套标准数据集用于多国机构办理进口、出口和转口手续的目标。美国还和英国一起实施了国际贸易原型(ITP)系统。因为这两个系统都有多国参与,所以都表现出为实现更进一步的便利化和功效所需的国际协调和标准化。

我国在国际贸易数据简化与标准化问题比较多,特别是在汉语规范方面。一些常用的国际贸易术语不规范、不标准。

例1:我国国际贸易界习惯在签订外贸合同时使用“发盘”、“还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正确的规范应该是“要约”、“新要约”。

例2:我国国际贸易界错误率最高的汉字是“唛”(mark的方言),它是我国国际贸易的“癌症”。我国国际贸易界在使用中五花八门:“唛头”、“唛码“、“唛标”、“侧唛”、“标记”、“标记唛码”等,还有使用各种图形和彩色。这种“癌症”在过去几十年造成大量的“卡关”、“滞港”和国际运输错误,给我国国际贸易带来巨额损失。联合国1979年的15号建议书:“简化运输标志(Shipping mark))“和我国GB/T 18131“国际贸易用标准化运输标志”中,正确的规范应该是“运输标志”。国际贸易用标准化运输标志四行,每行17个字符,禁止各种图形和彩色。

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必须使用国际标准

联合国贸易便利化与电子业务中心鼓励各国政府和企业在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时考虑使用现有的建议书、标准和技术规范,它们在过去许多年间就已由政府问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发,例如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世界海关组织(WCO)、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和国际商会(ICC)。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运用将有助于确保为实施单一窗口所开发的系统兼容其他国家的类似开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能促进这些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换。

政府平台在我国国际贸易便利化中起到权威和决定性作用。

在政府机构针对进口、出口和转易的必要信息规定中使用数据和报文的国际标准对于国际贸易将会有重大效益。这将确保各项政府申报要求中的数据通用性,并将使各国政府都能互相交换和共享信息,从而进一步简化国际贸易和运输手续。

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4

【关键词】中国的国际贸易现状 品牌 贸易摩擦 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国际贸易的现状

随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小企业的利润不断下滑,我国虽然国际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还隐藏着很多问题,压力,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就如商务部综合司副司长刘海泉在媒体会上曾说:世界经济和贸易形势的变化将是今年我国出口形势所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新形势下就对国内及我国的跨国企业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中下企业应该考虑提升产品本身的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总是在产生新的消费需求,然而这些需求的背后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不断创新,创新,再创新。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提高产品的质量,还有就是创新,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品牌建设。我们必须自己研发适合国内外市场的产品、塑造品牌、不断开拓渠道、维护市场。让自己的企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品牌建设

一个企业的品牌建设可以体现出企业的自信心,展现出他很强的竞争力。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产品技术及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事对国际贸易中的品牌问题的讨论与研究越来越重视。国外品牌的研究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随着产品质量提高,种类不断丰富,消费者更加注重感性价值,品牌的核心必须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形象品牌。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我们发展起步较迟,我们应该在这个特殊的形势下,建设属于自己的品牌,打造属于自己的价值。不能总是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要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动权,这条道路会很漫长。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企业,我们的政府会给我们足够的能力去创造自己的品牌建设。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品牌建设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好的,受欢迎的品牌,将会给企业,给国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就拿中国的跨国企业海尔集团来说, 张瑞敏提出了“叫响”,在和国外同类产品的著名品牌中,领占一块国际市场份额。张瑞敏说在国外,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建立自己的产品品牌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回避国际市场波动造成的影响。事实证明作为决策者的张瑞敏将企业发展进行战略转变是经过深累熟虑的同时也是正确的。这个品牌建设充分体现了张瑞敏及其员工的超前意识,为海尔现在以及今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所以说,我们应该在品牌建设方面花费很大的力度,让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品牌的影响力

一个优秀的品牌,可以让这个企业受到更多的利益,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一个优秀的品牌,将会在国际地位中占据有利地位。给公司,企业,甚至是国家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减少很多在贸易中的摩擦。当然品牌建设,不仅仅只是一个牌子,他涉及到的是这个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综合能力的考验,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品牌建设中,我们应该提高员工的各个方面素质。一个企业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要有共同努力,共同效力公司,和谐共赢。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说的简单点品牌就是知名度,一个企业,一种产品一旦他有了知名度,他就会在同类产品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而且有了知名度,企业的发展就会有了动力。提高员工的工作信心共和热情。当然有了品牌,企业会更加精益求精,在国际贸易中将会处于有力的地位。当然品牌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诚信,负责。不要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否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说,一个好的品牌,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会在以后的发展中一帆风顺,但是品牌的建设,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应该不断创新。始终让自己的品牌永远处于发展的前沿,用全体员工的远见卓识,共同努力,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品牌,这不仅仅使个人利益提高,而且还有提高企业,国家的利益。也会为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减少摩擦。企业品牌建设是在国际贸易中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一个企业一旦有了品牌,他就包括这个企业有着品牌战略,他有一定的品牌战略战术。他有自己的品牌创新力与控制力,而创新品牌发展壮大的推动力,举个例子来说,国际贸易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用同样的价钱,我们还是愿意买大家用的值得信赖的牌子。因为这样的大家会放心,值得信赖。在国际贸易中也是这样的。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而且国际贸易带来的是更大的市场,更多的人群,更多的利益。品牌这个看似不重要的东西,在国际贸易中是很重要的。所以说品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他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说,这个影响力是很大的,可以让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

四、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贸易十分复杂,各国之间竞争激烈,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各项贸易机制还不够完善。所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加强品牌建设是跨国公司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我们仍面临的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因为我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所得只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所以品牌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只要把品牌打出去,我们将会取得丰收。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机遇,我们应该借着这个舞台,抓住机遇。

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大的国际背景,我们不能改变,我们也不想改变,因为他带给我们很大的优势,使我们能够不断发展。但是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同时存在的。我国企业的品牌建设,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品牌建设是他们生存的王道。品牌可以让一个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品牌可以让一个企业站到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不断去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在这个充满黑色的国际贸易中,优秀的品牌可以让企业的发展畅通无阻。让企业永远的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不是受到影响而使自己的利益受损。所以,大力加强品牌建设是我们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廖媛媛.对提升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08.

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5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国家;高科技产业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008-02

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 世纪中叶,完成于20 世纪30 年代初期。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三个代表。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优取重,两劣取轻”,这就是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假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20 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供求关系不同,导致两国间要素的价格差异,而投入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两国商品生产成本的差异,生产成本的差异形成不同国家商品的价格差异,进而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贸易可以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势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在H-O 定理中,俄林将贸易模式进一步表述为:一国出口的应该是那些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为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是那些需要在生产上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因此,其结论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一样,认为自由贸易对于各个贸易参加国都是有利的。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贡献在于进一步丰富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在俄林的模型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的技术条件及规模报酬仍然不变。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曾经在很长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

从“绝对优势理论”到“比较优势理论”,进而到H-O 四大定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一直遵循着完全竞争、报酬不变、同质产品等古老的假定。总体看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脱离比较优势的理论框架。

二、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中国家的出现以及国际分工的重要发展,国际贸易达到任何时间都没有达到的发展。然而,与经典贸易模型所预测不相符合的是战后的贸易模式并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相违背。美籍学者瓦西里·里昂惕夫首先发现这样问题。他运用经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美国的贸易有悖于H-O 理论。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的出现挑战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也加速促使战后一系列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包括新要素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的诞生都依托战后国际贸易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战后的国际贸易理论也在解释新出现的现实问题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当代国际贸易中出现了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发展、区域集团内部贸易发展、制造业内部贸易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增长、加工贸易和软件外包等新的贸易方式出现。这些新的贸易方式与过去时贸易理论不完全相吻合。针对现实中国际贸易大量存在的同类产业内部这一现象,从20 世纪70 年代末,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不变的假设,建立了一个不完全市场、存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异质性的产业内贸易模型。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和这新新型产业在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由于产业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20世纪80 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陆续建立模型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20 世纪90 年代,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出现以及加工贸易、外包业务的出现,推动了包括跨国公司内贸易理论、一体化贸易理论以及产品内贸易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当然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重食品药品等涉及人类生活方面的安全。这是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三、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学家对产品内贸易现象的关注代表着贸易理论进一步微观化趋势。产品内贸易是由垂直专业化引起的中间投入品贸易,加工贸易是产品内贸易主要的表现形式。经济学家从垂直专业化的角度对国际贸易内容进行了新的划分,并且在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产业组织与契约理论等不同理论下对产品内贸易进行研究。在以产品内贸易为对象的理论框架下对标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进行新的理论整合和补充,将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延伸到了产品生产的工序和区段层面。经验数据显示,在生产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全球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企业规模、利润和国际经营行为有诸多异质性,因此需要研究企业个体特征在企业国际扩张选择中的作用。然而,由于新贸易理论采用对称性企业假设, 一体化均衡下同一产业内企业定价、产量、利润、收益和外贸参与程度相同,企业无任何差异,因而它无法解释20世纪90 年代以后获得的微观数据,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摒弃技术对称以及研究企业异质性作用的贸易理论。

四、总结

中国现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有着重大的作用,经济发展也是我国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无论是自由贸易的政策还是战略性贸易保护的政策,选择的依据都是如何使本国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不仅从静态上评估,也要从动态上考虑对什么产业采取什么政策都要有精确地利弊分析,国际贸易新理论不是告诉我们应不应该保护的问题,而是为了我们贸易政策的选择给予更多的考虑问题。我们应该在优势上取得经济上的突破性的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新型产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 才国伟,舒 元.我国对外贸易与世界技术扩散[J].国际贸易问题,2009(11).

国际贸易的利益范文6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预见;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风险监控也能够为相关贸易风险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各企业有效抵御国际贸易风险的重要手段,并在外贸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各企业应对当前国际贸易风险监控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科学有效的监控措施,进而促进我国各企业国际贸易风险监控水平的逐步提升。

一、对国际贸易含义及其特点的分析

国际贸易就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从事跨国性质的商品交换活动,其根本性质与在国内发生的贸易活动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该种贸易活动是跨国家进行的,所以在贸易活动上与国内贸易形势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具体来讲,国际贸易主要具备着以下4种特点:第一,由于国际贸易活动是跨国家进行的,而这些国家在政策、法律、语言、文化、风俗等诸多方面肯定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存在冲突。所以,国际贸易活动的相关程序与过程往往要比国内贸易活动要复杂得多;第二,国际贸易由于运输距离较远,且贸易金额、数量巨大,所以贸易双方都会承担着巨大的风险;第三,由于国际贸易往往周期较长,也就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作用与影响;第四,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贸易双方都必须要经过双方国家的商检、海关等部门。所以,贸易活动所经历的程序是十分复杂的。

二、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分析

(一)货币汇率风险

就现在来看,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已经进行了浮动汇率制。这种浮动汇率制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出现改变的,而从订约国际贸易合同直到履行合约需要必然的时间。在这一期间,或随着国际市场汇率的波动而上下浮动的计价货币,这也会让企业现实收入随之波动。

(二)政策风险

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持续发展,把国和国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经济一体化也已经有了非常深的发展程度,也大大增强了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但是,因为各国都站在本国的利益上思考问题,也在渐渐的扩大贸易摩擦问题。

(三)操作风险

国际贸易企业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基础设施、运作程序、员工等原因所形成的风险。这关键是由于国际贸易企业在运行和发展的程序中,常常会面对各式各样的合同,并且大部分合同条款都会牵涉到价格,价格条款作为合同条款的专业术语,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的规范术语,但是,纵观现在的国际贸易企业,很多合同中价格术语表达存在误区,甚至是使用某个国家的规范价格术语实施表达,这样就会给企业带来相对大的操作风险,给企业带来严重亏损。

三、我国企业对国际贸易风险的预见

风险并不是指消极的影响和结果,其本质为不确定性,即不完全可预知,例如,交通意外、火灾等。但是很多风险我们可以进行识别和评估,例如,天气变化,可以通过气象观察来预判未来可能的恶劣天气。同样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行业发展状况、政治政策等进行调查,或者通过加入相关社区、团体组织及时获得更多的信息等手段,尽可能地识别风险并判断风险发生的时间和概率。国际贸易企业在开拓市场或者在贸易进行中,需要实时观察市场所在地区的动态,可以通过新闻、网络以及个人渠道或者尽可能多的信息。

四、我国企业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并有效利用信息化企业管理系统

大多数风险都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因此企业最先要提高的是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分享能力。企业管理者在参加展会进行交流时能够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销售部门在开拓市场时也能够收集到关于需求、竞争对手、政府政策等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能够充分及时地分享和分析。现代办公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是很多公司却没有将这些电子化工具有效地利用起来,企业内部和外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顺畅。例如,在出口电子产品时,海外客户一般会对包装和标签提出定制要求,而且会根据样品不断修改需求。客户的需求变更信息大多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电话传递到在客户经理手上,当很多时候这些信息并没有完整地传递到后端交付团队,从而造成备料,生产和出货计划的不断变化。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企业交付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因为交付延误而降低客户满意度。尽管现在每个人都有智能通信设备,但并没有有效地通过流程和制度利用起来。

(二)建立规范的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的管理必须是客观和严谨的,从市场调研、投标到签约、交付等进行端到端的动态管理。而只有规范的风险管理流程才能确保风险能够被有效地识别和评估,并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很多中小企业目前还是以人治为主,对于风险的判断和评估主要依赖决策团队的个人经验能力,因此必然存在缺陷。国内企业可以借鉴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流程和方法,设计适合自身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例如,华为的风险管理就是很好的教材,从华为能够学到如何定义风险,如何识别风险,如何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以及管控流程。

(三)引进和培养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语言地理障碍,都要求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具备更高的综合能力。最为直观的是语言能力,如果语言不通,那就谈不上信息获取和分析。国内很多准备走出去或者已经开展国际贸易的企业,除了对外部门的客户经理外语尚可外,几乎很难找到可以外语沟通的,这在当今风云多的国际贸易环境中是致命的。除了语言以外,公司里负责法律、财经、供应链、采购等专业部门都需要具备国际化素养,因为未来的国际贸易竞争不是简单的价格或品质的竞争,而是在政策法规的把握、资源配置效率、交付能力、市场反应能力等全方位的竞争。

结束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外贸企业不仅要注重新型产品的开发,以及产品质量的提升,还要针对国际贸易市场及自身发展情况,对怎样科学、有效降低和避免贸易风险进行深刻分析,而且只有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准确把握,才能够对风险进行最大限度的规避,并为我国外贸企业赢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吴斌.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障碍与策略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