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源共享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源共享制度范文1
【关键词】支部书记凝聚班子思想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生了一个特大的转变,中国综合国力变得越来越强。特别地,2001年,我国不负众望,终于加入世贸组织。欣喜之余,我不禁有一丝忧虑:入世后职工思想工作该怎么做?事实证明,加入世贸以后,我国的文化,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受到外国的冲击。面对这个现状,我们必须仔细分析入世后职工思想情况,例如,会不会危及到我们单位职工思想建设?我们该如何防范?该如何应对?等等这些问题要对此建立比较正确的认识。
我以前是做行政负责人,现在由于服从组织的分配来到这里做书记,深知政治思想工作在政府部门是永久不衰的,一个人在社会中,即使没有很伟大的世界观,但是思想道德也不能缺乏,对于我们职工队伍,一刻也不能忘思想建设,对于职工思想工作我主张是抓典型,用劳模效益带动年轻人。在这里我想先提提我的拙见,以便抛砖引玉。
一、从思想行为规范上体现劳模作用;
调研时期,我管辖分站里面有个分站很乱,通过分析后发现时领导班子除了问题,因此,我启用了一个新人。当然,我做事一向公平,对于优秀的职工给予表扬,对于差的职工,我会批评。这是我做事的原则,如果领导班子能正视自己,职工能牢记思想道德建设,年轻的,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锐意进取;年龄大的,要严格要求自己,克服短期行为、功利主义思想,克服懒惰、随遇而安的思想。我想我们职工队伍思想觉悟将会进一步提高。
对于职工思想工作,发挥劳动模范作用;和搭档的行政人是连续3年的劳模,我们之间在很多事情上没有经过交谈都能达成共识。通过启用劳模,加大模范作用从而影响班子、引领班子、带动班子,使领导班子成员在奋发进取、和谐向上的氛围中工作,坚定深化改革、克难攻坚的信心。另外启用劳模能让职工勇于正视自己,不断剖析自己,针对自身的不足,敢于反省自己,虚心接受同志们的批评。众所周知,只有理性认识自己,才能带动领导班子成员间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能力,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二、从作风上体现劳模作用;
俗话说,“言动不如心动”,所以用感人的人格力量、扎实进取的工作作风感召下属、感召职工,用良好的学风影响领导班子成员及职工。在职工思想工作中,用劳模带动年轻人,把学习当作提高自身能力、加强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以自己勤于学习的精神影响领导班子成员及职工。从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按照党的先进思想,要严格的训练自我,减少那些只会说,不会做的做法。做事讲求实际。
1.从实际上和言语上严格要求自己,对于外来的压力都要严守岗位,不要害怕不合法力量的恐吓。在调研的时候,我换下来的负责人,因为不满安排,到处打电话托人找关系。然而我可以告诉大家,只要我站得稳,时刻铭记党先进性思想,我就什么都不怕,当然,在这里我不是想损某个人,我想告诉大家,无论什么时候都深知自己的责任。
2.领导想在职工面前树立威信,除了“硬”以外,还要“软”,因为职工之间可能因为理解上往往存在着某些不同,甚至出现摩擦、不协调的现象,但如果不能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矛盾,那就容易出现关系不顺、矛盾加深的状况,就会引起彼此间的不信任、不尊重、不和谐,就会产生误解、猜测、多疑,所以,我认为多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解决广大职工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加强与领导班子成员间的沟通交流。我来这里工作时,帮助了几个头疼的职工解决问题,其中一个因为离婚,再加上赌博,哪个单位都不要他,我那时就用用党的先进性和他谈了一下,目前他还交了入党申请书。
3.提高作风建设,职工之间大事讲原则,不随波逐流,一身正气;小事讲风格,互谅互让,尊重帮助。办事情、想问题,处处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既不能急于求成、草率行事,也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大动肝火。不管是谁,如果做错了都要诚恳反思,认真坦诚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思想上合心,同心同德共事
加强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间的团结,创造一种同舟共济、和睦相处、心情舒畅的共事环境,尤为重要。所谓,上下合,则政通业举;左右合,则心齐力足。有一个团结和谐的领导集体,才能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同心协力带领干部群众完成好各项任务。简单来说,就是团结职工,共创和谐。可以从如下几点理解:
1.集中智慧;集众智才能成伟业,聚合力方可谱新篇。在当前各项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就是要凝聚广大干部职工的聪明才智,而不能唱"独角戏"。要纳民言、集民智、容智,集中他人意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2.体现民主;民主不专断;勇于解剖自己,善于察纳雅言。要容事,充分发扬民主;领导班子成员间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要全力支持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放手干,让每个领导班子成员自觉地、主动地、心情舒畅地为工作大局考虑,勤奋地工作,营造团结向上、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工作氛围。
3.用人所长;根据职工性格特点、能力专长和工作经历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上,工作习惯和经历、个人具体情况,努力使班子成员扬其所长、施展才华干成事,智能互补、相得益彰干好事,提高整体效能,形成整体优势。
总之,加强领导班子力量抓好职工思想工作,发挥劳模的作用,坚持用事业凝聚人心,关键是实际问题实际分析,希望领导班子能加强职工思想工作,共创和谐社会。
资源共享制度范文2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程制图;自学学习系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166-01
随着计算机在制造业、建筑业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现代工程制图的发展,绝大多数企业及设计单位已经使用而且离不开计算机绘图,因此,计算机绘图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技能。鉴于高校教学为社会服务这一宗旨,大多数高校都已开设了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课程。
计算机绘图技术的基础是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不仅需要做大量的作业,而且需要结合实际,多思考、多实践。工程制图自学学习系统旨在指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型教育。这个系统集练习和测试于一体,符合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1 自学学习系统的建设
工程制图自学学习系统的设计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工作,其内容多、分类细,需要反复推敲才能设计出得心应手的题库系统。系统可以考查学生对工程制图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动手绘图的能力和掌握计算机绘图基本知识的情况。工程制图自学学习系统的设计理念突出在两个方面:
(1)教师可以使用题库系统进行随机组卷。
(2)学生可以通过题库系统进行练习,在学生练习环节,系统对复杂的机构配有三维模型演示。
建立自学学习系统要先明确试卷由多少道试题组成,试题包括哪些类型,试题的难易程度,即自学学习系统模式。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时,试题的要求也不同。以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为例,独立学院工程制图自学学习系统初步可按机械制图、建筑制图分成两个类型来创建,每个类型根据教学阶段和学时数的不同建立2~3个试卷库模式,这样可基本满足考试的需求。设计工程制图自学学习系统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一个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具有很好开放性和可扩充性的,且初步拥有一定题量的题库;建立一个操作方便、便于使用的自学学习系统。
2 自学学习系统的功能
自学学习系统主要包括四个功能模块:试题管理模块,学生学习模块、学生考试模块和选题组卷模块。
试题管理模块是将试题分类别集中在一起,便于学生学习模块和考试模块的试题选取。题库系统中的试题要求实用、先进,具有良好考核功能的优质试题。
收集整理各种习题,根据客观题、主观题(基本题、综合题、提高题)等类型给定难度系数,按题型、难易程度分等级汇总;试题模块完成操作试题的功能,包括修改、查询、增加、删除的功能。在系统登录界面设置不同权限,教师可以对试题进行调整、对各知识点的题量进行修改和补充。
学生练习模块和学生考试模块是系统的重要部分,能够实现主、客观题型的练习与考试。由于工程制图课程的特殊性,需要对一些模型和机构有比较直观形象的认识,仅靠普通的文字和图片则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练习模块,系统初步设计思路是采用三维模型演示,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机构和模型的特征,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指导学生作图。在计算机环境中,学生可以独自练习与测试。
选题组卷模块不仅可以根据所属的章节自动组卷,还可以根据需要由人工组卷。教师可以随机抽取试题给学生布置作业及进行考试,测试学生的学习水平。组卷选题时应考虑到整套试卷中试题组合的合理性。考核内容要合理,试题的难易程度分配也要合理。两者兼顾才能达到合理的组卷效果。
3 试题类型设计
依据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设计出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判断题、基本作图题、综合作图题等。选择题、判断题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作图及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等内容,这类型试题要求题目明确,答案唯一;基本作图题尽量做到一题考核一项内容。例如:练习题中将组合体的补视图、画剖视图、标注尺寸等需要分别考核的内容放在一题中;综合作图题,注重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核,要减少与测试要点无关的作图量。
机械制图课程的试题内容涵盖表面交线、组合体“二求三”、组合体的尺寸标注、机件形状表示方法(剖视图)、标准件常用件的规定画法、看零件图补图并回答问题、看装配图拆画零件图等。建筑制图课程的试题内容另外增加建筑识图题,即要求学生能读懂图纸内容。
4 试题分值的确定
综合来说,各类型的试题均可按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容易、中等、难三种等级。具体赋分时则综合考虑:
(1)考核知识点的重要性。若试题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时,所占学时较多,分值也就越高。
(2)考核的目的性。若试题为测试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即基本题),则分值应较高;若为拔高类的难度试题,分值应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
(3)考核内容所占的工作量。解题所需要的时间越多,说明该题所包含的概念和作图方法也较多,分值应相应提高。
5 结 论
建立独立学院工程制图自学学习系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一个好的自学学习系统,应该能覆盖教学基本要点,既能测试出学生对工程制图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作图方法的掌握程度,同时具备多类型、多层次、赋分合理且组卷方便的试卷,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实现教考分离。建设工程制图自学学习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工程制图自学学习系统应具有很好开放性和可扩充性。
参考文献:
[1]尹常治.机械设计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朱建国,叶晓芹.建筑工程制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资源共享制度范文3
教育资源是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资源效率的最大化。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具有教育资源效率和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作用,优质教育资源又是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矛盾在资源共享制度和外部环境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陷入困境。
1.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现实困境。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虽然具有优势和可行性,但具体实践不容乐观。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第一,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内涵和态度理解基本一致,普遍认为资源共享是实现校际资源互通有无和优势互补的重要方式,而且持肯定态度;第二,资源共享以校内为主,校际之间较少;第三,资源共享以自发行为为主,缺乏规范性和制度化;第四,在共享行为上,以学校教师为主且机会较多,学生较少且机会很少;第五,同一层次或同一类型高校之间的共享较多,跨层次、跨类型高校共享较少;第六,从共享的程度和内容看,以“低端”为主“,高端”较少;第七,从资源要素角度共享信息资源较多,物力、人力和课程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⑩综上,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现实困境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资源多元化的供给机制有待建立。我国的教育资源供给以国家和政府为主,教育资源配置具有典型的计划性质和集中垄断特点。由于人口众多和高等教育资源基础薄弱,国家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先天不足,高等教育资源的社会供给体系尚未完善,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和有限的教育资源更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对于高校的分层和投入具有明显差异,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于高校隶属关系和层次差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了条块分割的现状,教育资源比较封闭、对立,同一区域甚至一墙之隔的高校之间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区域内高校由于历史发展、资源投入、学科差异等原因,在资源方面普遍存在差异,而高等校际教育资源共享是资源多元化供给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高校虽普遍进行了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在资源供给、资源效率发挥等方面进行开展了不同的尝试,但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仍裹足不前,特别是有天时地利的区域内高校,在资源共享方面未有突破性发展。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不仅对于破除教育资源条块分割、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效率有重要作用,对于社会团体、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也是一种重要探索。第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时代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应随着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合理调整,以保证高等教育发展的适用性和先进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也更明显,直接触动并加速了传统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改革,市场机制逐渐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并成为推动高等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的主要动力。⑩但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比,高等教育资源的时代化和市场化程度仍需深化。传统的高等教育由于缺乏办学的主动权,导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速度日益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难以适应社会对知识和技能更新的要求,高校培养的传统产业人才供过于求,新技术产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虽然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在资源共享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但目前的校际共享仅限于学校层面,深层次或惠及学生的资源共享并不多见。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在提高区域内高校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有限资金用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校际资源优势互补和高校发展公平等方面,能够缓解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时代化和市场化程度。第三,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协调机制有待建立并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存在明显的“东西强、中间弱”特点,这与我国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是分不开的。教育均衡的基础是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政府在宏观管理上的干预对我国的教育资源改革具有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从宏观上把握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协调和制度化建设;另一方面,需要省、市政府依据地方的发展实际,承担并建立区域高校资源共享的协调任务,促进区域内高校资源的良性互动,扶持学校在支援地方特色经济建设、软硬件互动、教学互享、学分互认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通过管理和制度创新,成为资源共享的参与主体的内驱力,从而推动区域高校从高校层次到学生乃至环境的深度资源共享和融合。
2.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现实困境的原因。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保障机制、动力机制和运行平台等三个方面:第一,缺乏刚性制度保障。高职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应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和统筹规划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确保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要主动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调整教育的层次和结构,实现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匹配,承担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高校资源区域共享,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法规来保障和推动。政府作为高校校际资源共享的第一推动力,是保障资源共享规范有序开展的重要因素。纵观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规章制度可以发现,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认识,有一个从“被动”向“主动”缓慢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伴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认识深化而发展的。资源不仅分一般资源和专项资源,还有学校层次、学科类别等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差异,涉及费用、管理等多个方面。我国有关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制度和规范比较笼统,如现有制度未涉及共享资源的使用收费、管理、财政来源和利益分配等问题,现有的政策对于资源共享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措施缺乏刚性规范,缺乏对资源产权管理的制度约束,对于管理权限和财政来源不同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缺乏规定和指导意见,对于资源共享的监督、绩效和评价更未涉及。国家和地方政府从宏观调控和政策上的制度缺失,制约了高校资源共享的创新绩效和实施。第二,缺乏内在动力。高校和政府作为区域教育资源共享的主体,缺乏联动的内在动力。高校具有典型的公益性特征,政府作为公民让渡权利的产物,对高校的顶层设计、发展规划和跨界运行等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政府和企业在职责、管理权限及其功能定位上存在差异,政府承担具有主导性和保障性主体地位的公共责任,高校则是主持性执行主体。⑩资源共享,需要以地方政府为媒介,通过区域高校联动来实现,这个过程需要各主体所赋予的权利和利益对等,否则就难以产生合作的动力和积极性。虽然政府具有资金、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内在驱动,但由于区域内高校的管理权限和政府的因素,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事实证明,凡是政府大力支持的地区,其区域共享工作就开展得比较顺利,成效也比较显著;反之,则工作开展比较困难,成效不大。⑩高校首先关心自身利益,注重政府的政策法规和合作能否保障其利益,这成为影响校际资源共享的内在动力和共享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第三,缺乏资源共享的平台支持。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动因是对资源的直接获取与重新配置,通过有效利用对方的资源来获取各自的竞争优势。对于高校来说,合作的目的在于强化优势。不同资源具有不同的主管部门和运行规律,如果合作中缺乏沟通、理解和信任,不仅会导致各方的责权利不明晰、信息失衡,还会造成合作关系不稳定乃至终止。因此,建立系统、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和共享管理平台,对于各方的责权利和实际利益的管理及均衡具有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需要政府和区域内高校联动,包括政府主导保障和校际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主导下的区域内高校共同参与实施的过程,地方政府作为地方财政资源、政策资源、信息资源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要通过对公共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校际资源共享的纽带。在缺乏刚性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和学校对于资源共享并不存在明确的责权利关系。虽然区域内高校在技术、地域、空间等方面完全具备资源共享的条件,但资源共享常常成为空谈或停留在浅层次。同时,由于缺乏资源共享的有效平台,关于资源共享的政策、信息和资源也难以落实,最终导致资源共享难以实施或不能有效实施。为此,政府应主动牵头,建构资源共享的交流合作平台,形成共同目标交集,产生利益共振,从而提升高等教育的资源供给和利用水平。
二、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教育在人口素质提升、人力资源转化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按计划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配置已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要通过深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探索可行的资源优化途径,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时代化、市场化、多元化程度,增强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发展协调和教育公平,从而推动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进程。⑩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首要任务是构建政策保障、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关键任务是创新运行和合作机制,核心是强化激励和动力机制,⑩最终实现资源共享高校的利益平衡和资源效益的良好发挥。
1.制度保障:构建政策保障、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政策导向在资源共享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政府对于公益性的高等教育资源负有重要责任,特别是地方政府要结合区域高校的资源禀赋,通过政策创新,引导协助高校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如出台鼓励资源共享的政策措施、建立资源共享的校际协调机构等,通过重点资源的共享拉动来提升资源共享的创新绩效。⑩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合作共享创新的现实困境,迫切需要政府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组织领导和完善的协调服务。政府要提供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和协调机制,激发区域高校资源合作共享的积极性,提高各方创新资源的整合程度和利用效率,提升资源共享的创新绩效。从适应和满足高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法律环境,从创新环境、制度规范、资源对接协调、共享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改革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加快高校的“去行政化”,推行“扁平化”管理,树立高校行政管理服务于教科研活动的意识,完善制度建设,创新性地开展资源合并、重组和管理等,提升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组织化程度和制度化水平。
2.动力机制:强化激励措施,构建动力机制。一方面,要以项目和创新为载体,提升高校在资源共享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应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资源优势,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项目研发,构建以合作共享为核心价值追求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在高校资源共享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信息互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并协助构建资源共享的运作平台。另一方面,将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纳入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应纳入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不仅看重数量,还要看重质量和效率。把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效应作为教育评价的内容之一,不仅有利于克服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也有助于激发主体资源共享的动力。
3.运行平台:合作和创新运行机制。首先,政府要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运用政策工具和市场机制引导高校进行管理创新。要鼓励高校主动创新,鼓励高校合作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共享研发成果和相关利益,鼓励高校利用资源优势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要技术研发项目,通过优势互补,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多种形式的资源整合共享。其次,优化合作信任机制,全面实现利益共享。资源共享在不同的创新组织框架下进行运转,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制度约束或签订战略合同和协议的形式,建立资源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避免合作共享各方在后续创新活动中产生纠纷。合作共享各方通过协调和交流机制,建立相互的信任,通过建立资源共享过程的共享信息制度和强化管理等措施,创造良好的信誉环境和合作氛围。最后,大力培育协同文化,培育资源共享的长效运行机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竞争日趋高效化和理性化,协同合作成为组织和个体的基本活动形态与行为模式。资源的优化共享、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与文化融合,以及成员各自难以发挥的集成作用,都对主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协同创新,创建积极向上的协同文化,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目标,有助于各主体走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共享、共赢,也有助于形成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三、小结
资源共享制度范文4
【关键词】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
一、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现状
1、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由省属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建立省属高校战略联盟课程互选管理平台为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提供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撑,平台由贵州财经大学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负责日常运行维护。目前参与的大学城资源共享的院校有: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和贵阳中医学院四所院校,各院校教务处分别管理本校相关事宜,每个院校分设一个管理员。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形成政府主导、高校分管的运行模式。
2、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
首先是课程资源共享的经费来源。省教育厅除的相关文件外,无经费上的保障机制,相应活动经费和课酬均由参与院校负责。
其次是课程质量保障。共享课程的选定并未按《通知》中的学生网上申报课程、开课学校组织课程试听、选课确认的步骤进行,而是网络平台直接公布各院校开设互选课程门类。网络平台并未设置教师互评、学生评教等途径进行有效反馈。省属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领导小组也未联合各高校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对各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图书互借情况进行监督。
3、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课程门类及开设情况
大学城自2014年春季学期起开设校际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目前的课程组织形式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暂时没有推出网络课程共享。四所院校开设的课程门类有:人体奥秘、微生物与人类生活、传统保健体育、养生学、食品营养与健康、公关礼仪、经典广告欣赏和社会保障学8门课程。开设时间为每周六,持续10周。第二学期新增了4门课程。从第二学年开始,互选课程门类逐步增多。截止到2016年,大学城共享课程增加至17门。
贵州省花溪大学城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开设互选课程名单
学校名称 开设课程 课程时间
贵州医科大学 实用院前救护术 每周六
共10周
人体奥秘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趣味药物学
贵阳中医学院 中医养生文化 每周六
共10周
药用植物科学绘图与艺术鉴赏
太极拳
多媒体课件制作
贵州师范大学 公关礼仪 每周六
共10周
食品营养与健康
会计基础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
桥牌入门
贵州财经大学 易经 每周六
共10周
地球科学科学概论
轻松管理
环境科学概论
以上表格数据来源:贵州花溪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管理系统
(二)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问题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3年,尽管在政府的倡导下,各参与高校进行了共享路径的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的许多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成为大学城课程资源深度、高效共享的拦路虎。花溪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尚处于初级阶段,共享范围小,参与人数少,共享层次和水平不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4各方面。
1、缺乏共享理念
花溪大学城创办的基本条件尤其是硬件条件可以较好的满足教学需求,但由于大学城内各高校类型、层次、规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历史上并没有教育资源共享的传统和动力,高校往往容易遵循既有的路径依赖,对大学城的课程资源共享只是处于政策压力,而缺乏原生的传统和内在动力。另外,各高校着力打造自主品牌和特色,树立学校形象,势必影响课程资源的共享。且高校并未认识到课程资源共享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意义以及资源共享对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各高校仍处于自我发展的模式,而缺乏共享的理念。
2、缺乏制度保障
诺斯认为制度是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实施意味着大学城各高校⑿纬梢桓鲇谢组织,各高校是组织中的子因子。只有规范的制度才能保障这个组织的正常运转。目前,只设有省属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领导小组作为总的统筹机构负责统筹,并未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行为。缺乏相应的制度,各高校在课程资源共享上就缺乏合法性、权益性和规范性的保障。
3、缺乏高效的运行机制
在目前的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实际运行当中,首先各组织的权益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规范,运行中并没有专项资金作为物质保障,组织机构单一,且是单向的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的反馈平台和激励机制,最关键的是目前课程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从性质上而言是一种外部行政力量的干涉,而不是高校间在权益明确的基础下建立的内生组织,这样的运行机制势必影响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高效运行。
4、缺乏课程质量的保障机制。
通过统计发现,2014―2015学年的课程总量为8至10门课程,2015至2016学年以及2016至2017学年第一学期的课程总量为17门课程,课程门类少,重复率高,且限定每生每学期只可选择一门课程,课程时间全部安排在周六,导致学生选择面窄,上课时间受到严重局限。课程的授课方式只有传统的课堂授课以及考查方式,机制不够灵活,效率很低。从课程的名称看,单一课程较多,综合性课程较少,互选课程并不能体现高校的特色和优势。网络平台缺乏评教反馈途径,无法跟进课程的运行,保障课程的质量。
二、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策略
(一)形成共享理念
高校独立自治是我国大学传统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各高校各行其政,在教学、科研以及行政上甚少联系,因而大学与大学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逐渐形成壁垒。而课程资源共享的实质是使大学之间产生多因素的联系,利用各高校的专业、学科及资源优势,形成资源聚集、资源整合以达到资源共享。
目前,省属四所高校的主体校区已搬迁至花溪大学城。就地理位置和形式上而言,各高校已形成集合之势,校门相互敞开。课程资源,特别是优势课程资源上的开放与共享,可以打破校际间深厚的壁垒,促进高校对资源共享的价值认同,是进一步推动各高校在学科、专业、科研等方面联合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二)建设共享制度
1、缔结高校联盟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将打破高校自我发展的办学模式,深度的资源共享应从政府主导,高校执行的模式中转换为政府牵头、高校联盟的模式,从而从外在的行政压力中摆脱出来,内生为一种内在的自我成长力量。缔结高校联盟,是实现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制度化建设的第一步。
2、制定共享章程
由高校联盟共同制定课程资源共享章程,明确高校在课程资源共享中的权利与义务。规范课程资源共享的过程,使目前小范围的、浅层次的课程共享蜕变为大范围的、深度的共享。课程资源共享的各方参与者可以按照相应章程履行职责,享受权益,从而保障各方的利益。
3、成立专项基金
目前大W城课程资源共享缺乏专项资金的支持,各高校依赖高校内部的资金为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课程资源共享的持续进行,挫败了参与教师的积极性。因此省教育厅有必要拨出专项资金成立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专项基金委员会,专款专用。
4、加大学分互认的力度
根据目前贵州省教育厅下达的通知,学生除了学习本校课程外,还可以通过跨校课程互选,学习其它高校的相关课程,将修得学分可以转换为本校学分。同时,本校课程学分也为其它高校所互认。在此规定中,并没有规范学生获得校际互选课程的学分在大学整个学习期间总学分的所占比例以及学分转化原则,缺乏必要性和强制性,使高校互选课对于学生而言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因此,必然要加大学分互认的力度才能从客观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优化课程资源
课程是高校教学活动的载体,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实施教学所必要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师资力量等硬件与软件条件。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需要优化课程资源,整合各高校特色专业学科、师资、网络以及图书资源,使课程资源达到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省属普通本科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图书互借的通知》,课程资源共享秉承互惠互利、学科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高校教育资源建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目标之一是实现省属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广大学生能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目标之二是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模式,推动不同类别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途径,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要。课程互选中规定从2014年起课程的类型从通识教育课程(含必修课、选修课、各级精品建设课)开始试点,逐步过渡到所有课程,包括省属各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讲座、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的课程以及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等。
【参考文献】
资源共享制度范文5
论文摘要:为了缓解居民健身需求与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匮乏这一矛盾,其有效方式是将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资源共享机制的支撑,使学校受到了资金、管理、安全等方面的困扰。
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体现了人们追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价值观念。但在实践中,由于人们对资源共享的本质特征缺乏足够的重视,惯以行政力量推动资源共享,并存在着重社会价值轻经济价值的政策导向,致使困扰学校的诸如资金、管理及安全等问题缺乏应有的保障,影响了学校将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制约了资源共享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学校体育设施的资源特性、资源共享的本质以及资源共享机制加以研究,使学校体育设施在完成人才培养的社会职责的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资源潜能尤为迫切。
一、资源共享的本质特征
资源共享课题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普遍认为是指互惠互利,它是一种每个成员都拥有一些可以贡献给其他成员的有用事物,并且每个成员都愿意和能够在其他成员需要时提供这些事物的伙伴关系。资源共享也可以看作是资源在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流动的过程,资源共享的条件是:资源的拥有者愿意提供资源,使用者也愿意接受资源并且不会损害彼此的利益。资源共享的特点表现为所有成员分担、协作和共同参与,成员之间具有相互融合、一致或者“同舟共济”的关系。资源共享追求的目标是通过各方利益差异的“合作”到共享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融合”,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整体效率最高。
二、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资源共享过程中,受错误的资源利用观念影响以及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动且缺乏具体操作机制,资源共享给学校带来的设施损耗和管理等共享成本的增加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与保障,特别是在涉及有偿共享时,没有成本核算和收费规则,有时共享双方难以达到共识,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实施;此外,对于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因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后学校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出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给学校造成了负担,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校方面的积极性。并且,人们在追求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其经济特性,即不论资源拥有者提供资源还是使用者接受资源都是有成本的,对于共享成本人们看法不一,也缺少核算标准。资源能否共享,关键要看这部分成本是否能给供求双方带来预期收益,当收益大于成本,资源共享才具有经济合理性,共享才能实现。
三、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制度安排
在经济制度安排中,常常用经济效率来评价政策导向的有效性。然而,对于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率而言,既不能用传统理论中的“产出最大化”,也不能用消费者理论中的“效用最大化”来描述,而是将单纯经济效率包含在内的社会经济效率最佳化。资源共享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根据资源属性,确定相应的经济制度安排,是保证资源共享的关键。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属于社会产品(或称社会资源)。西方经济学家又将社会产品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物品能完全满足公共物品这两个条件,大多数物品只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这两种特性中的一种,这些物品通常被称为准公共物品。如果某物品在消费上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则称之为私人物品。据此,将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作为准公共物品进行分析较为恰当。
四、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构成
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涉及到政府主管部门、社区、学校、居民等多个主体,包括资源配置、协作共享、服务管理、监督评价等共享行为,因此,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共享机制,调控好资源共享流程中政府、学校与社区居民的利益,使各环节按一定秩序相互促进,实现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社会经济效率的最佳化。资源共享机制需要破解的是权利配置和利益平衡问题,因此,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应包含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建立资源整合机制
1.资源整合机制建立的原则:明晰产权,充分尊重资源拥有方和资源使用方的权利;共享方式及利益分享的确定应遵循公益性共享和盈利性共享相结合的原则。
2.资源整合机制重点解决的问题:围绕产权,确立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共享地位;盘活存量资源,特别是财政投入为主的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开展有偿共享及市场化配置,带动增量资源的投人。
3.资源整合机制包括:一是完善资源产权明晰制度。通过制定相应法规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明确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产权主体,解决资源的归属问题。二是建立灵活的共享方式及利益分享制度。根据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取得时的不同资金投入渠道和不同的共享服务对象,可分别采用公益性共享和盈利性共享。
(二)建立成本补偿机制
1.成本补偿机制建立的原则:科学核算成本,遵循成本一收益合理原则。
2.成本补偿机制重点解决的问题:要改变人们在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即学校资源可以无偿使用,资源共享不愿支付成本。政府和社会要遵循经济规律对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发生的成本给予相应的补偿。
3.成本补偿机制包括:一是制定学校体育设施折旧与损耗核算办法。根据学校体育设施的设计寿命(使用年限)、设施条件、开放程度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设施折旧与损耗的核算办法,为产权单位获得合理的资金补充和经济补偿提供依据。二是制定设施建设与维护的经费保障措施。依据学校体育设施折旧与损耗的核算结果,编人教育经费投入计划,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度提高经费投人,确保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可持续性。三是拓宽共享成本的补偿途径。共享成本包含设施损耗、人力物力的投入、资源共享带来的其它成本等,补偿途径以财政拨款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主,根据场馆型、开放时间和设施损耗的不同,每年予以相应的补偿,对管理人员也予以相应津贴;还可以通过将体育彩票收入采购的健身器材向开放学校直接配发的方式给予补贴;允许学校适当向受益居民收费。
五、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保障
为了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持续有效运行,需要国家运用包括行政、经济、法律、舆论等各种手段,并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机构,指导、调整、控制和管理与资源共享相关的工作,即通过不同层级的共享制度对共享行为进行规范。围绕共享机制的内容要求,通常以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办法等三个不同层面的制度形式作用于共享机制的运行。
总之,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是人们追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观念的体现,但资源共享不会建立在无私奉献的基础之上,也不可能建立在外力强迫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合理的、内在的动力之上。因此,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需要依靠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办法等三个不同层面的制度作保障,并通过对各相关主体权利义务的合理界定、对共享成本的科学核定、对共享利益的有效调整、对风险的合理规避,刺激各主体的积极性,增加各方的收益,盘活存量资源,带动增量资源的投人,从而使学校体育设施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率最佳化。
参 考 文 献
资源共享制度范文6
关键词:协同创新机制;区域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机制;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81(2013)05-0020-05
高校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统称为高校科技物理资源。这些资源数量、品种众多,是高校教学、科研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高校重要的战略性科技资源之一,对支持国家、区域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高校管理体制的行政性、分割性以及各高校在资源使用上“画地为牢”等原因使得丰富的科技物理资源不能充分地为社会共享,制约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出台的“协同创新机制”是新时期非常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战略,该机制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同区域内各高校沟通交流,共同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因此,研究区域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就十分有必要。
湖北省是科教资源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研究开发基地,高等学校数量多。截止2012年5月10日,经教育部审批或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96所,其中中央部委属高校8所,省属本科高校32所,高职高专学校56所。另有独立学院26所,成人高等学校7所(不含已停办学校)[1]。所以,湖北省的高校数量多而集中、层次丰富而全面;高校科研实力雄厚,科技物理资源丰富,在全国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另外,湖北省地处中部,经济发展处于起步初期,更需要整合资源,避免浪费。因此,为了避免各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湖北省高校要着重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努力突破高校之间的体制障碍和壁垒,搭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与合作平台,将湖北省高校之间可共享的科技物理资源重新配置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实现省内高校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资源的充分共享,为各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科技资源保障。
一、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分布与共享的现状
(一)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
目前,各省拥有的国家实验室为数不多,湖北省就有其中一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部委专业、开放实验室5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8个。而高等院校是重点实验室的主要载体,全省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委开放、专业实验室中,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联合建设3个,依托高校建设54个,依托科研机构建设9个[2]。而且,据最近开展的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初步结果显示,被调查机构共计拥有各类科学仪器设备119788台(套),其中3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1317台(套)。全省高校仪器设备占总量的70%[3]。
从上述数据来看,湖北省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科教大省,在电子信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先进制造技术、能源和环保等学科领域拥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研究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在科学仪器技术领域,湖北省科学仪器拥有量位居全国前列,武汉市被科技部列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之一。这些都为顺利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提供了物质前提。
(二)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分布
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大多集中在“985”和“211”工程的高校。从湖北省高校教育信息网了解到: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湖北省唯一的国家实验室,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其他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集中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部属高校,没有一所省属高校。其他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其他部委的重点实验室大部分资源也被“985”和“211”工程的高校所占据。
在科学仪器领域,同实验室一样,其分布依旧集中在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武汉大学成立了科学仪器工程技术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也成立了精密仪器研发中心,这些中心专门从事新型科学仪器的研究与开发,在显微分析、病毒分析、分子分析、材料分析、地球探测、生命科学、食品加工、计量技术、质量工程、信号处理技术和工业测控技术等诸多科研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
(三)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现状
湖北省各高校对于其仪器设备的处置随意性较大,使得高校资产流失情况严重。据湖北省教育厅的统计资料显示:我省高校科研设备中竟有高达近19%处于闲置状态[3]。以价值不菲的大型仪器设备核磁共振仪为例,高校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化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湖北大学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等都拥有此仪器。其中,湖北大学的核磁共振设备的年使用机时数为1400小时,可提供外单位使用机时数400小时,实际对外使用机时数仅为200小时;华中师范大学同类仪器的年使用机时数为1530小时,可提供外单位使用机时数300小时,实际对外使用机时数为100小时。这些单位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挥,形成了资源的部分闲置和浪费[4],让科技物理资源的价值较难完全实现,不适应协同创新的机制。
从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分布与共享的现状来看,其拥有的科技物理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的缺失导致了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极大浪费,急需查找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二、制约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协同创新共享的因素
(一)缺乏引领协同发展的文化
首先,从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发展的文化来看,协同发展文化是区域内高校在科技物理资源共享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信念,包括价值观、经营哲学、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信任与合作精神等。协同发展文化是一种黏合剂,是区域高校互相信任、密切合作的基础。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是以协同发展的文化理念为前提,以区域高校间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为基础,并相互联结而构成的区域性合作体系。高校因为协同发展文化所体现的共同信仰而凝聚在一起,共同促进物理资源效用的最大化。然而,由于各高校长期习惯于各自为政,在科技物理资源使用上缺乏协同发展共享的意识和文化,导致高校校际之间的物理资源共享裹足不前[5]。
(二)缺乏引领协同发展的组织机构
如今湖北省各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开放及共享,在条件保障、资源配置、信息共享等方面缺少整体措施和指导,一般是靠各高校自行组织和实施,特别是校际间的开放及共享更加是难以协调。因此,迫切需要在省教育厅领导下建立科技物理资源开放共享管理组织,此组织要对全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全面负责,并且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与配套管理办法,从而从组织上保障各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
(三)缺乏引领协同发展的管理制度
造成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个部门管理、多种途径投资。各高校还没有出台促进构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机制的管理制度。现今湖北省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投资途径众多,例如学科建设专款、“985”专款、“211”专款以及各类教育教学科研专项资金,设备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基本不过多思考及计算其成本。各学校、学科以及每个科研任务小组大部分都从自身利益出发,贪大求全,使得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变成形式,从而造成各高校和各学科之间相同或相似地重复采购大型仪器设备。并且,学校内部由不同部门管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例如教务处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处管理重点实验室,其他实验室归口各学院。这造成各院校缺乏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使设备的使用效益受到影响。高校将大型仪器买回去后由于保养及使用成本较高,使得设备在实际中成了摆设,有的设备甚至到报废的时候还没使用过几次,更不用说该设备在高校间共享了。
三、构建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
高校若要在服务社会发展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将自己与所在区域的发展结合起来[6],与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突破思维的禁锢、冲破校园的藩篱,探索区域内各高校主体之间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路径和创新机制,以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为目标,建立跨学校、区域的科技物理资源联盟,凝聚协同创新力量,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
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主要依托于建立“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从共享文化、制度环境、共享服务系统和共享平台管理等方面实现区域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管理上的创新。区域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立起的一个集效率性、协调性和集成性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平台通过整合区域内各高校的科技物理资源信息,在共享中实现科技物理资源信息的共享与调动及服务的整合与聚焦,实现校际之间科技物理资源的良性互动,为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服务保障和信息支撑。
共享平台的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应具有以下功能:较强的专业性功能;完善的功能系统;运行故障率低;性能好,拥有水平先进的装备,并且能够开放服务于校内外。因此,共享服务平台所关注的是高校仪器设备的“效率”问题,而不是“产权”问题[7]。要想构建好省内高校校际资源共享的平台,必须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文化和制度环境
首先,宣传和弘扬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的理念。要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前提,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广播、网络、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介来充分进行宣传报道,增强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意识。让开放的条件,资源平台的建设、参与技术创新的机会愈来愈多地被高校所享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文化,为科技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
例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85”、“211”高校都有若干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拥有的科技物理资源名列前茅,而对于其拥有的大型设备和贵重设备仪器对外宣传的信息力度还需提高。这类科技物理资源丰富的高校,应率先提供共享信息,为省内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开放与合作共享做出表率。对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学院”这一层面的省属本科院校,虽然面临科研经费不足,实验室及仪器设备较少的现实,但却拥有丰富的实验室以及教师教育特色设备:例如微格实验室等,也可作为彼此共享的资源。
其次提高高校在科技物理资源上的统筹能力、协调能力、整合能力,形成倡导、鼓励、支持协同创新的政策体系,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科技物理资源保护、开发、共享的政策制定和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与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相关的法律、规章等体系。建议制订激励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相关政策。修改和完善《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办法》,制定《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加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促进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建立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服务系统
首先要借鉴和推广《中央级新购大型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工作管理办法》,建立湖北省各高校联动机制,实施重要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资源建设的备案审查制度,解决大型科学仪器等领域的重复购置、利用率低的问题,带动和促进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其次要突破高校资源分散、互相封闭的状况,用整合实验室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方式构建共享平台,探索共享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资源共享体系。湖北省早在2004年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开展社会化服务。共用网成立以来,共建共享取得了系列进展,虽然入网的仪器设备数量有所减少,但2004年当年的服务时间从1998年的20327小时增加到65763.5小时,增长了223.53%;测试服务样品数量从7419.3个增加到52129个,提高了602.61%[3]。可见,实施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平台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同理,以现有的“湖北省科学仪器协作网”为基础,在湖北省高校之间建立科技物理资源共享专属平台,对现有的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进行信息整合,以资源共享机制和政策建设为关键,建设湖北省高校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分析测试和技术方法等信息资源库,开发功能完备的应用和服务系统,提供在线查询和服务,促进科技物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推动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共享和服务。具体措施如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构建网络实验环境,开发和完善网上申报、网上补贴申请、网上预约、实验室和关键仪器设备远程实验和数据传输、用户与专家和技术人员互动网络服务等功能,实现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远程应用,建立一个资源丰富、功能先进、应用面广的科学仪器设备服务系统,为整个湖北省的高校用户提供物质保障。
(三)加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
1.规范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组织制度。对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的规章制度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以国家有关政策为依据,并建构资源库及与之相联系的信息管理系统,此外对有关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可利用资源的信息进行定期。
要加强宏观层面的组织协调,为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建议在湖北省科教领导小组下,成立由省教育厅领导负责,省内各高校相关部门的领导共同参与的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颁布促进共享平台建设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总体协调全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有关事项。
此外,成立由省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和高校研究人员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参与共享平台建设的咨询工作,提出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湖北省的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智力保障。还要成立共享平台建设管理的执行机构——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和部门间有效协调机制的建立,如协调和管理校际之间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的协作共用等相关日常工作。同时建立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化工作组,在省科技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重点负责平台及相关建设内容的共性化标准的制定和采标等事宜。
2.建立开放基金保证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对外开放。湖北省高校数量多,层级丰富,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实验室和大型贵重仪器的完好运转,以保证本校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为前提,积极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开放,并提供优质服务。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开放基金,保证实验室和贵重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有偿使用的对内对外服务收入所得,除上缴学校的部分外,其余可用于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酬金以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技术支持。这样,不仅可以调动仪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保证了贵重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基金,从而提高使用效益。
3.加强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共享的监督和评估制度。建立完善的统计监测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形成完善、科学和公正的评估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平台各类建设任务、运行服务等关键环节,实施动态监测。相关的考评档案要建立在定期对实验室的使用、科学仪器的运行、管理和资金运用情况的检查、考评上。实验室和科学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制度是建立检查和监督的根据,只有这样,管理中的缺陷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任何违规操作行为、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都要予以打击。重点建立重点实验室和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考核奖惩制度,通过“共享平台重点实验室和贵重仪器设备年度评价表”的评估,可以得到各个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年度的评分值,通过分值可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档次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效益标准[8]。对重点实验室和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考核仅是一种手段,考核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物理资源的使用效益,构建湖北省高校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北省高等学校名录\[EB/OL\].[20130104].http://doc88.com/p696137935369.html.
[2]湖北省科技基础资源导航:研究实验基地\[EB/OL\].[20130105].http://zydh.hbstl.org.cn/.
[3]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现状\[EB/OL\].[20130112].http://zydh.hbstl.org.cn/inforlist.
[4]黄国斌.大力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促进湖北经济在中部崛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5456.
[5]吴绍芬.协同创新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619.
[6]张正国.着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57.
[7]于忠军.区域高校科技资源共享的系统设计及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