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能源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能源管理制度范文1
一、我国企业能源审计面临的困境
企业能源审计是指能源审计部门或机构依据国家有关节能法规和标准,对企业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检验、核查和分析评价,以判明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部位,分析产生能源浪费和效率低的原因,提出节能降耗的整改措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可以掌握本企业能源管理状况及用能水平,排查节能障碍和浪费环节,寻找节能机会与潜力,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过去5年中,企业能源审计取得显著成绩,但同时也面临如下困境:
1.企业对能源审计的自愿性需求不强。
我国现在开展的企业能源审计大致分为如下三种类型:一是政府监管能源审计,即国家或地方节能主管部门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监管而开展的审计。表现为政府对用能大户实行能源审计,使之合理使用能源,节能能源,保护环境,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企业自主能源审计,即企业自愿依据国家节能法规和国家能源管理标准所开展的企业能源审计活动。如企业为了取得国家节能政策的优惠或取得国际组织(金融机构)的贷款,自愿进行能源审计,评估节能成果,接受监查。三是受委托的能源审计,即由规范的第三方机构开展此项工作,以保证审计方案、采用数据、审计结果,更为科学、真实可信,提出的建议更加全面。
但从5年能源审计开展的实践看,各地针对企业的能源审计都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对重点能耗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大部分是由节能监测中心进行的。面对我国日趋严峻的能源形势,各重点耗能企业被迫与各地政府签订的《节能目标责任书》,被动地接受能源审计。很多省份的企业自主能源审计几乎为零,主要原于企业认为能源审计太麻烦,需要增加新的投入,很难产生经济效益,所以管理人员对能源审计并不持支持态度。长期以来,企业管理人员只关心财务指标,重视内部财务审计,能源审计从未与企业管理人员的考核联系起来,对节能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加上企业进行能源审计在短期内需投入一笔较大的资金,而这笔资金很难以及时产生利润,能源审计支出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故企业自主能源审计的积极性不高,缺少自愿性需求一直使企业能源审计处于被动审计之中,企业无法认识到开展能源审计的过程更是企业改进管理的过程。
2.企业基础能源管理工作不到位,能源审计技术不成熟。
重点能耗企业的基础能源管理工作不到位,表现为现有企业管理制度中很少有能源消耗计量、统计制度,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制度,会计核算制度中也无相关科目进行专项反映,而这些制度是企业能源成本核算的基础。很多企业由于人员和资金的不足会放松对能源使用的管理,使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不清、计算混乱。企业能源审计的具体实施,就是以企业经营活动中能源的收入、支出的财务账目和反映企业内部消费状况的台账、报表、凭证、运行记录及有关的内部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国家的能源政策、能源法规、法令,各种能源标准,技术评价指标、国内外先进水平评价标准为依据,并结合现场设备测试,对企业的能源使用状况系统地审计、分析和评价。能源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就可能导致产品能耗统计不准确,从而使能耗指标失真。如果数据失真,将会导致依据能源审计结果的相关决策存在偏差,使企业经济利益遭受损失。
能源审计技术不成熟表现为在能源审计过程中,我国企业相对于其他能源审计发达国家而言,缺乏其行业能源审计的可行技术,难获得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确切数据。大部分企业并没有一个高效可行的检测方法,如对耗能设备运行状况、生产工艺的技术状况、工人的操作水平、岗位技能状况、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状况、企业能源的阶梯利用状况、供电和供热管网及设备的运行状况和维修保养、保温等的监测,不同企业其检测水平的差异性很大,数据的精确度也不同,这会使能源审计的效率和质量都会受到不良影响。企业间缺少能源审计技术与方法方面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平台,很多企业能源审计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缺少详细的审计操作指南。
3.能源审计专门人才缺乏。
能源审计是一套科学、系统和操作性很强的程序,它包括三个层次(能源浪费在那里、为什么会产生能源浪费、如何减少能源浪费和改进能耗效率低)、八个方面(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管理、员工、废弃能)、四个环节(购入储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其运用的原理有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能源成本分析原理、分层嵌入原理、反复迭代原理和穷尽枚举原理。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懂得财务知识,还要懂得企业的整体运作流程,更要懂得工程数学计算理论。
在能量平衡计算过程中,常常需要准确计算出余热资源,煤炭的发热值、灰分,天然气、煤气、蒸汽等液态与气态能源的热值、压力、温度、流量等物理量的数据,这些对理工科的人员而言比较在行,而对非工科人员就难以准确把握。由于能源审计的独特性,在人才方面需要学科交叉型人才,这种既懂工程技术又懂财务、审计的人才在现实中是比较缺乏的。一般而言,经济管理或商学院的会计专业人员,懂财务、审计的很多,一般不懂工程技术,工科背景出身的专业技术人员,又缺乏财务会计与审计知识。我国人才培养日益专业化现状,使得具备能源审计资格的人员更加稀缺。
二、企业能源审计困境的破解对策思考
1.发挥政府在企业能源审计中的主导作用,增强企业能源审计的自愿性需求。
能源审计政府职能不可缺少,除了加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之外,更应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增强企业进行能源审计的自愿性需求。具体为:第一,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每年从财政中安排一笔专项资金来支持能源审计,奖励能源审计有成效的示范企业,对进行能源审计的企业给予补贴等等,这样不仅能促进能源审计的成长,还能减轻企业能源审计所承担的短期成本压力,利于能源审计的推进。第二,因地制宜地颁布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可考虑加大对进行能源审计企业的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如为进行能源审计而购买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及其他器材,进行双倍抵扣,或者适当降低相关增值税的税率。另一方面,对企业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项目,进行能源审计的企业其能源审计费用可以全额扣除。第三,实行绿色金融政策。构建与能源审计、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制度,打造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资融资、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组合,如实行“绿色信贷”,降低低能耗、低污染企业的贷款利率,从资金的数量和使用成本上,向实施能源审计的企业倾斜,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第四,鼓励企业实现合同能源管理,借助能源管理公司的专业技术,帮助企业实现能源审计。
政府出台上述政策主要目的就是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运用经济杠杆促使企业进行能源审计,使其获得的收益大于其支出。只有企业能源审计自愿性需求加大,才真正表明企业认识到能源审计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在提高。如在当前世界能源紧张和全球环境危机的情况下,企业能源审计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美国杜邦公司从事能源审计的专家常年工作在全球的各子公司,确保投资项目的节能效益,确保企业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完善企业能源管理基础工作,构建企业能源审计信息共享平台。
各企业应该规范能源管理体系,完善能源管理的基础工作:(1)建立专门的节能管理机构,使其实质运作起来,明确节能目标和分工,将节能工作落实到具体班组或个人。根据国内一些节能先进企业的经验,建立厂、车间、班组三级能源管理体系是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厂级设节能领导小组(有厂长或总工程师牵头,能源、环保、技术、动力等相关科室参加)或者厂级能源专管机构,车间设节能管理小组,班、组设节能员。(2)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在成本核算中增加成本、费用科目核算的明细项目,便于对能源消耗数据的统计和成本费用分析。(3)制定能源定额管理、计量体系,建立配套能源管理制度,企业对各部门、各单位的能源消耗进行核算,将能耗结果纳入企业考核范围,使能源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持续进行节能管理,为开展能源审计提供基础性资料。
构建企业能源审计信息共享平台的目的是加强与能源审计先进企业的合作,在能源审计人才、基础数据、审计的软件支持、审计程序等方面分享先进企业能源审计资源,不断优化本企业的能源审计,同一行业的企业也可以联合进行能源审计。同时,加大与节能成功企业的经验交流,将节能先进单位的各项节能指标作为标杆,找出本企业能源浪费的原因并进行节能改造。对节能指标差距较大的地方,重点实施详细能源审计,对指标差异较小的地方可以实行初步能源审计,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能源审计的效率。总之,企业可以吸取先进企业能源审计方法的优点,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加以创新,不断提高能源审计方法的实用性。
3.多渠道并举,培养交叉型应用人才。
制造业能源管理制度范文2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调整经济结构为根本、科技创新为关键、强化管理为保障,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格局,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年,单位GDP综合能耗比期末下降20%左右。其中:①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每年下降6.5%;②规模以上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每年下降7.2%;③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每年下降6.2%;④实施节能及循环经济项目3个;⑤投入节能技改资金4000万元以上;⑥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3家;⑦淘汰落后用能设备15台(套);⑧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3家;⑨开展自愿节能活动企业1家;⑩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监察1家。
三、工作重点
1、加快构建节能型经济结构。一是积极调整存量。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低能耗产业比重。二是严格把好增量关。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加快培育壮大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新型材料、电子产品、光伏太阳能等低能耗、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严把能耗增长的源头关,提高准入门槛,抑制高能耗项目审批,对高耗能企业项目和新上高能耗项目不予审批。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2、加快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节能投入是推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积极鼓励企业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研究和开发节能技术和项目,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优化工艺生产流程,运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效联合攻关,加大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尽可能地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把较高的能耗降下来。一是拉长产业和产品链条,使产品结构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产品加工为主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单位产品能耗;二是通过提高设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
4、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对全镇的机械、铝合金、建材、化工、纺织印染等高耗能行业实施具体的节能降耗办法。在建材行业,将重点推广应用利用粉煤灰和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增体材料等技术;在化纤行业,支持企业将灼烧炉改用真空清烧炉;在化工行业,支持企业将现有低效的造气炉改为高效节能造气炉,并对余热、余气和可燃废渣进行综合利用;在锻造行业,逐步取缔燃煤窑炉,改用天然气。
5、强化节能管理工作。一要切实加强能源基础管理工作,将节能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和基础台帐,设立专职能源管理和能源统计岗位,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同时加强能源管理、统计人员的培训,按规定配备计量器具,定期检定、校正,及时准确报送能源统计数据。二要积极开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加强节能降耗的监督检查,开展能源利用状况的监测和分析。(企业节能管理制度参考资料、企业能源统计台帐进经贸局网站资料节约与综合利用科下载。)
四、组织保障
节能降耗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单位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节能降耗工作中。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镇节能降耗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我镇成立了节能降耗工作领导小组,镇长黄健同志为组长,副镇长华协刚同志为副组长,王建南、戴汉兴、陶国江、吴锡斌、郁红霞等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全镇节能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统计办,各单位也要组建相应的节能管理工作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行政村及综合能耗1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要设专职机构,其他单位也应有专人负责,形成上下贯通的节能管理工作网络;同时各单位要将镇下达的节能工作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制订本单位的节能工作计划,落实节能工作措施,强化节能管理工作,确保全镇节能降耗工作落到实处。
制造业能源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汽车涂装;节能减排;工艺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汽车是现代广泛应用的交通工具,其外表面的涂装部分占总表面的90、以上,人们主要是通过判断涂装质量的好坏来判断汽车的质量。作为户外用品的工具,汽车需要适应寒冷、湿热等气候环境,涂装对于汽车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具有较好的防腐、抗老特性,且延长了汽车的使用寿命。而且涂装后汽车会较为美观,让汽车拥有较好的光泽。对于热、电等能量的传导,涂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涂装在很大程度上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健康以及自然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我们需要改进汽车涂装材料,合理科学的解决涂装带来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的汽车涂装生产仍然会带来高耗能、废水、废气和废渣的环境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及时采取新型有效的涂装工艺及材料,保证节能及环保。
1、汽车涂装产生的环境问题
汽车涂装是汽车制造过程的重要环节,现代的汽车制造过程一般分为四大工艺环节,它们分别是零件冲压工艺、车身拼装工艺、车身涂装工艺和总成装配工艺。而汽车涂装则是一个化学与化工的结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类化学物质经过工艺化学反应转化成另一类化学物质。因此,汽车涂装的化学化工性质,决定了它是整个汽车制造工艺过程中与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工艺环节。研究汽车制造的环境问题,首先要研究汽车涂装的环境问题,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审视汽车涂装过程,其对整个汽车制造过程的重要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汽车涂装过程涉及大量的原材料消耗
统计数据表明,一个轿车涂装生产线所消耗的直接原材料种类达近百种。汽车涂装是整个汽车制造过程的资源消耗大户。
1.2、汽车涂装过程的水资源消耗量巨大
据统计,一个生产能力为500台/天的轿车涂装生产线每天直接用于生产消耗的工业自来水量为1500吨,去离子水为600吨,这还不包括间接用于加热、冷却循环等用途的介质水。
1.3、汽车涂装过程能源动力消耗量巨大
统计数据表明,单单是电力消耗,汽车涂装过程就占到整个汽车制造过程的67%。并且涂装过程涉及到的能源种类繁多,除电力外,还包括燃料]柴油、汽油、煤气、天然)、热能(蒸汽、热水)、气能(压缩空气)等。
1.4、汽车涂装过程废弃物产生和排放量大,且废弃物种类多。包括有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气体废弃物、废热能等。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对空气质量、地下水水质、土壤环境、自然和农作物环境等产生污染。
1.5、汽车涂装过程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
由于是化工过程,由于化学反应不完全造成的残余物和废弃物都可能对生产人员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如油漆漆雾影响、废热散发引起高温环境影响、噪声影响等等。
2、我国汽车涂装工艺节能减排建议
涂装材料、涂装工艺(含涂装设备及器具)、涂装管理是涂装三要素,要想获得优良的涂装效果,必须选择符合产品涂层标准的涂装体系(良好的材料)、采用适当的涂装工艺(良好的设计)和充分的作业管理(良好的管理)。
2.1、发展环保型汽车用涂料
随着我国环保意识和法规的加强,建议各大汽车公司改造涂装生产线,采用环保型的涂装材料和自动化程度更高、涂着效果更好的涂装工艺,使涂装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挥发性物质排放量达到环保要求,使用高固体份化、水性化和粉末化汽车用涂料。
2.2、推动涂装工艺及设备的不断创新
我国目前的涂装工艺及设备总体相当于欧美10年前的水平,有些企业在新涂装线上采用了一些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设备,但占比重太少。为适应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建议各大汽车公司不断的改良与创新涂装设备,改变过去加工零散所带来的不便,并针对产品结构与工艺更趋合理化和精湛化的需求,积极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在要求。
2.3、汽车涂装生产方式的改进
汽车涂装生产方式对涂装过程的能源消耗产生直接影响。应根据生产任务、能源的实际情况,对生产方式做出及时的调整,从而确保合理的生产负荷。一般来讲,在设计能力内的满负荷运作方式能获得能源的最有效利用。能力放空就意味着浪费,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被有效利用,变成了无用功。如生产能力为160台/8h的涂装生产线,如果计划只安排140台的产量任务,就会有1小时的能力放空,这1小时的设备运行所需的能量就被浪费掉了,因为涂装生产线的开机预热时间大于1小时,当中是不可能停机的。同时,间隙式的生产运行方式其耗能是不经济的。因为设备频繁地开启关闭会造成能量的浪费,如对汽车涂装的各种化学槽液和各级烘烤箱来说,将它们从室温加热到规定的工作温度,需要大量的能量。如果关闭后再启动,又需要重复加热的过程,能量浪费是巨大的。
汽车涂装生产方式的调整还涉及到各工序之间的生产能力的协调,这对供能和用能也会产生影响。如涂装生产品种的计划,就必须针对工艺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安排。因为不同的品种其生产工艺是有所区别的,如对于能提供共线生产的汽车涂装生产线来说,不同车型在流水线上的交替排列将有助于生产工时的互补和平衡,不至造成流水线的停顿和下道工序的等待;而颜色品种又必须相对集中排列,这样可减少频繁更换颜色造成的时间浪费,减少能量的损失。因此,涂装品种计划的制定须同时考虑车型和颜色两方面的因素,做到合理科学的安排。
2.4、建立健全汽车涂装能源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首先,为了落实节能工作,必须有相对稳定的节能管理班子,管理和监督汽车涂装过程能源的合理使用,同时要制定节能计划,实施节能措施,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节能培训。其次,要建立汽车涂装过程的能源管理制度,包括:制定燃料进厂、分区存放、技术档案、定量供应、定额管理;对各种设备和工艺流程,要制定操作规程,对各类产品,建立厂-车间-工段-班组的节能管理网,制定能源消耗的定额及奖罚制度,等等。第三,要加强能源的计量管理。没有健全的能量计量,就难以对能源的消费进行准确的统计和核算,更难以推动能量平衡、定额管理、经济核算和计划预测等系列科学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必须完善汽车涂装过程的能源计量手段,建立健全仪表维护检修制度,强化节能监测。第四,要消除明显的不合理浪费,如“跑、冒、滴、漏”,管道与设备保温不良,可燃气体的放空、照明设备的常开等。
3、结语
为了适应节能、环保的需要,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涂装车间的工程建设。要在保证涂层质量的基础上,使用节能环保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并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它们的优点,让其在汽车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利用。由于国内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要加大力度开展挥发性的有机废气的处理工作,根据不同的废气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使得排放量满足排放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的涂装技术为了适应新潮流的发展以及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需要在对涂层的外观装饰上下一定的功夫,在最大限度上将生产工艺进行改革,并提高生产效率,做到清洁生产以及降低成本。尽量开发使用无污染和低污染原、辅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得涂装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曹晓根.汽车涂装节能减排工艺探讨[J].电镀与涂饰,2013,02:67-69.
[2]王锡春.汽车涂装节能减排的新工艺技术[J].现代涂料与涂装,2012,04:31-35+48.
制造业能源管理制度范文4
持续几年的飞速发展之后辽宁风电行业总装机容量已位居全国前列。过快的发展也致使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一)风电产业建设规划不完善,“弃风限电”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由于风电开发高度集中于“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风电建设规划不完善、能源管理不到位,辽宁本地电量消纳空间有限,电网外送能力又不足等原因,风电的并网难及市场消纳问题开始凸显。“弃风限电”现象比较严重。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辽宁省风电利用小时数为1732小时,风电运行限电比例达到10%以上。从业界经验看,1900小时为盈亏平衡点,所以情况仍然很严峻。2012辽宁用电负荷只增长了1%,而电源装机却呈现加速度增长。由于辽宁处于中国电网的末梢,电网的输电能力不足,造成一些风电企业发出了电送不出电。此外,一些风电企业相应的配套设施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造成风电并网难的原因之一。
(二)风电产业投资主体单一,投资回报率低于社会投资平均水平目前,辽宁省风电投资以大型发电企业为主,其他投资较少。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与我国的风电发展战略有关。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一直鼓励大规模的风电开发项目,只有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发电企业才具备项目需要的投资数额,其他投资主体很难与之抗衡。目前,我国现有的能源管理体系已经不适应风电等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技术特性,缺乏新能源和电力系统顶层设计,风电发展与电网发展的协调性、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电力企业由于盲目投资,导致的负债率提高。以投资金额计算,2013年,我国风电新增投资量较2012年减少约140亿人民币。风电产业的利润水平连续下降,投资回报率低于社会投资平均水平,风电开发商积极性严重受挫。
(三)风电设备制造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相关企业生产水平不高由于国家大力发展风电的导向,加之财政政策的支持,导致辽宁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数量增加,其中许多企业规模过小,并不具备风电设备制造能力。这种“跟风”造成严重的人员的资金浪费,对辽宁风电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不利影响,亟待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行业管理和规范。辽宁省是中国制造业龙头大省,具有较强的风电设备研发、制造能力。但对于风电设备制造的核心技术,目前还处于引进消化阶段,如风电机组中控制系统和并网等关键技术设备还需要从国外引进,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程度不高,并网技术更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这将是制约辽宁风电产业发展的一个技术瓶颈。
(四)风电专业人才紧缺,制约风电产业发展风电人才包括风资源评估人员、研发人员、工程师、制造企业工人、运维人员等。目前国内开设风电专业的大学尚在少数,每年培养的风电人才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特别是一些技术性强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缺乏。目前辽宁风电企业的员工,多数是来自其火电企业或他行业,缺乏风电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水平差,一旦风机运行出现故障,一般技术人员很难做出故障诊断,更难有妥善处理办法,这直接影响风力机运行状态,甚至使用寿命。同时,不够专业化的现场人员不大具备发现风机运行过程中问题能力,无法及时准确地反馈风机运行问题,这影响了对风机设备的技术消化和改进。
二、对辽宁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辽宁风电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风电建设规划不完善、本地电量消纳空间有限、弃风限电严重;风电产业投资主体单一;风电的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受限于国外;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抓住技术创新这一产业发展的关键,加快适应风电电网及其运行体系建设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未来风电产业将朝着海上风电、风车大型化、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技术日臻完善等趋势发展。“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风电重点是发展5兆瓦以上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设计、陆上大型风电场和海上风电场设计及运营、核心装备部件制造、并网、电网调度和运维管理等关键技术,形成从风况分析到风电机组、风电场、风电并网技术的系统布局。解决辽宁风电“弃风限电”现象,可从加快海上风电开发、增强本地消纳能力、加快外送通道建设等新技术应用入手。辽宁省海上风能资源储量丰富,但海上风电开发还基本处于空白。海上风电具有风速高、静风期少,全负荷小时数多、环境影响小,靠近经济发达地区,距离电力负荷中心近,风电并网和消纳容易等优点。因此加快海上风电相关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是解决资源中心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均衡,弃风限电严重的好办法。探索风电清洁供暖,也可以作为促进辽宁风电本地消纳手段之一。风电清洁供暖的基本模式是采用蓄热电锅炉替代燃煤锅炉制热,电锅炉在夜间电网负荷低谷段用电制热并将多余的热蓄起来。蓄热电锅炉原则上白天不用电,利用夜间蓄存的热能满足白天供热需要。这样可以增加电网负荷低谷段用电量,从而为风电并网运行提供负荷空间,增加风电在当地电网消纳的比例。除了积极推动风电本地消纳之外,加快外送通道即特高压输电的建设,将东北风电市场扩大到“三华”市场也是解决辽宁电网负荷压力的有效途径。
(二)放宽投资主体限制,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参与风电开发根据国外经验,在分布式风力发电项目建设上应注重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吸引,鼓励全民参与是促进分布式风力发电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要达到拓宽投资渠道目标,应采取以下两项措施:一是降低分布式风力发电项目的初始投资,使风力发电成本下降,风电价格大幅降低,具备与火电竞争的能力;二是建立健全风电投资管理的法律法规,使投资主体能够清楚的计算出投资收益,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应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战略前提下,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参与风电开发,鼓励成立国家级的风电开发担保公司,完善产业贷款担保模式,加大对风电行业参与和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风电行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议各级金融机构,根据分布式风力发电行业的特点,成立风电开发担保公司,完善风电产业开发贷款担保模式,分散和化解风电项目的投资风险。
(三)依托中国装备制造业优势,强化风电自主创新能力辽宁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风电成套设备制造的先天优势。辽宁风电制造企业应该把握住机会,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风电技术,不断提高风电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设备的国产化水平。抓住机遇,使辽宁省成为国内风电设备制造的龙头,将辽宁风电设备制造产业辐射全国,乃至世界。当然,辽宁的风电企业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由于国家对于发展清洁能源的各项政策支持,导致这一领域热度过高,竞争加剧,资金变得非常分散。盲目跟风,单纯跟随政策导向,缺乏核心竞争力,就有可能在这个朝阳产业里,把自己推向过剩的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是辽宁省风电企业发展的硬道理。当前,世界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已经呈现出国际化、大型化和一体化趋势,全球十个最大的风电设备制造商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96%,排名前4的风电设备制造商已经控制了全球75%的市场份额。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而且还有一些可发挥的优势,例如,因为中国国土广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可根据不同气候、风力情况量身订做,研制出适合不同风电场用户要求的装备;对于大型化风电设备,国内运输具有运输成本低的优势;进口设备的维护成本相当昂贵,而国内企业则具有提供快速、便利的售后服务和低廉的维修成本优势。
制造业能源管理制度范文5
根据沧州市节能工作会议精神,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能降耗意识,全面推进能源的节约工作,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促进全县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必须把节能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加强节能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为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压力,把节能降耗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去抓。
(二)加强节能工作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县产业多属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较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高耗能产业比重偏大,致使能源消耗增长过快,重点行业的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建筑业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等指标高位运行,完成节能目标的任务艰巨,形势严峻。“*”期间,单位GDP能耗将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约束性指标。因此,各乡镇、各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把节能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的一项紧迫任务,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节能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三)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能源节约放在首位,本着依法管理、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原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培养节能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重点抓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主要目标。“*”期末单位GDP能耗比“*”期末降低20%,年平均节能率4.4%。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总体达到或接近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加快构建完善组织保障体系和节能型产业体系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节能工作责任制。县政府成立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发改、工促、建设、财政、环保、国土、统计、国税、地税、物价、水务、质监、电力、交通、工商、科技、商务、广电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沧县节能降耗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全县节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要对本地、本系统节能工作负总责,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各重点耗能企业负责人要抓好本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确保节能降耗目标的顺利完成。
(六)加快建设节能型产业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约化农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结构,提高低能耗产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平衡资源配置,有效降低单位GDP能耗;抓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化工行业突出规模效应,逐步延伸产业产品链条,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思维模式发展化工产业;建材行业以发展新型建材为目标,逐步取消粘土砖等耗能产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装备,对国家明令禁止的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用能产品、设备等实行强制淘汰。
四、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创新
(七)加快节能技术创新步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节能新技术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可再生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企业以节能降耗为主攻方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培训。跟踪国际先进节能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节能技术水平。
(八)抓紧实施重点节能工程。贯彻落实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按上级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相关部门要对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察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政策措施到位,取得实质性成效。
五、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
(九)工业节能。工业是当前节能潜力最大的领域,要突出抓好化工、电力、玻璃制品、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以年耗能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耗能企业为重点。实施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管理,促进企业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大力推进综合节能改造,“*”期间组织实施一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改进用能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县政府与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实行重点跟踪和指导,力争“*”末工业节能25%的目标完成。
要突出抓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一要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基础管理工作。重点用能单位要设置能源管理岗位,配备专职能源管理人员,形成能源管理网络,负责对本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向节能主管部门报告情况;要配备必要的能源计量器具,建立能源消耗原始记录、统计台帐、检测设备等;对企业的产品单耗、主要用能设备、各工序能源状况进行技术和经济分析,提出节能降耗措施,对应淘汰设备及工艺提出意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二要推进节能技术进步。重点用能单位应坚持节能自主创新,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工艺、技术、设备、产品和材料,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加快节能创新,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对新、改、扩建项目采用先进成熟的节能降耗技术。三要构建节能保障机制。重点用能单位要定期对节能工作成效实行评价考核,建立节能责任制和激励机制,从节能效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在节能工作中做出显著成效的集体和个人。重点用能单位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资金,用于节能技术开发、节能技术改造和对本单位有关人员的节能培训。
(十)建筑领域节能。新建民用建筑要严格执行节能50%的标准,*年抓好新建节能工程节能65%标准的试点示范工程。到2010年所有在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65%标准。启动现有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工程。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要积极采用新的建筑结构体系,从我县实际出发,推广非粘土墙体材料,*年非粘土墙体材料使用率要达到50%以上,争取2010年达到80%以上。多层砖混结构民用建筑要采用240mm墙体结构,以减少粘土砖使用量,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要加强对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限制、淘汰落后的高耗能的技术产品。自*年起,逐步推广建筑用平开窗,提高门窗密闭等级,逐步限制推拉窗和保温隔热性能差的门窗。加强建筑物与可再生能源使用一体化进程,下气力推广建筑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步伐。*年要全面启动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工作。要全面抓好建筑照明节能技术产品、空调制冷节能技术产品的推广,大型公共设施、医院、学校等场合要优先设计和使用。到“*”末,全县新建民用建筑及公共建筑全部达到节能65%的标准。
(十一)农村节能。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方针,依托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构建高效、节能、环保、清洁的新型现代农村能源体系。加大农村户用沼气、大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和农作物秸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力度,增加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降低单位农产品能源消耗水平,大力促进农机节能。到“*”末全县实现农村节能15%以上。
(十二)交通节能。加大乡村公路网建设改造力度,加快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和落后的农用运输车辆,禁止超标排放的汽车运营。鼓励发展和使用低油耗、小排量的环保型汽车,加快发展集装箱等专业运输车辆。稳步推进车用乙醇汽油的推广工作,加速现有加油站改造力度,做好对社会非营运车辆改用乙醇汽油的宣传工作。对重点运输企业节能加强指导和管理,吨公里综合运输油耗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到“*”末实现交通节能15%以上。
(十三)政府机构节能。全县机关事业单位要率先垂范,做好节能工作,要对空调、锅炉等主要用能设备进行节能“诊断”,根据存在问题,制订相应整改措施;要重点做好节电工作,指定专人负责节电,办公时间尽量采用自然光,推广使用节能灯具,杜绝长明灯,下班关闭办公设备电源,减少办公设备电耗和待机能耗;夏季空调温度应不低于26℃,冬季不超过20℃;推动政府节能采购,政府采购和财政性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应当优先选用节能产品。到“*”末,机关事业单位和公益单位基本普及应用节能灯具,单位建筑能耗和人均能耗分别降低20%以上,实现节电、节水分别达到20%以上。
六、建立节能管理和政策保障体系
(十四)加强节能监督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节约能源条例》,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县发改局要依法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工促、建设、交通、商务、农业、质监、环保等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检查高耗能行业和企业以及机关等公共设施的用能情况,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行业设计规范执行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专题评估规定执行情况,以及淘汰落后和节能管理情况。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建设规定和有关节能、环保规定的项目,不予受理核准备案、开工审批、生产许可证审查发放和环境影响评价,对违法行为要依法处罚或公开曝光。
(*)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发改局对综合能耗500吨标准煤以上的新建、改建、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对未进行节能评估、评估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的项目不得核准、备案,已经评估的项目建成后达不到标准规范要求的,不准予以验收。对擅自批准项目建设的,要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十六)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工作,实行重点用能企业公报制度。各乡(镇)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地能源利用统计工作,保证统计工作经费,提高统计工作质量。重点耗能企业要强化基础管理工作,依法及时准确地报告本企业能源利用状况。质监部门要督促企业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强化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统计部门对我县确定的重点耗能企业实行季报制度,把重点耗能企业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企业综合能耗等指标及时提供给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用于经济运行分析和监测。
(十七)建立财税政策对节能工作的支持机制。加大对重点节能改造、新能源和再生资源项目、节能技术产品推广、节能宣传培训以及表彰奖励资金的投入,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投入资金加强监督,进行绩效评价。
制造业能源管理制度范文6
展望我国21世纪上半叶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可由五方面组成:继续发挥煤的重要作用;开源节流,保障石油与天然气供应;充分发展水电与核电;大规模发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大力支持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发展。上述五方面统筹发展,将使我国2050年能源供应有可靠的保证,并为建立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打好基础。
构建这样一个体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沿着减小煤炭份额、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份额的方向,进行能源结构调整。二是设立大规模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国家重大专项。三是设立以快中子堆和钍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先进核能系统,建立核燃料循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国家重大专项。此外,还可以采取其他重大措施。要继续将节能放在优先地位,推动清洁、节能和高增值制造业和服务业技术的产业化与规模化。要保障石油供应,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我国能源技术研发体系,持续进行能源战略研究,并尽早建立全国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与机构。要进一步争取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主动地位,用全面、确凿、详实、有力的数据来阐明问题的实质,维护国家发展的权益,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限制CO2的排放。
二、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优化能源配置效率
尽管我国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改革仍处在初级阶段,改革任务还很繁重,影响能源企业深化改革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煤炭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电力部门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才刚刚开始;石油部门分拆后的区域垄断性还比较强;竞争框架正在搭建中,竞争主体、市场秩序、市场功能、定价机制等还未改革到位。
贯彻实施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必须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确保国家能源总体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下,让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我国能源部门的竞争力。不断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应对各种能源领域的挑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推进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在建立完善和有效的现代监管制度的前提下,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能源产业。还要改革现行行政审批制度,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将现行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为经济性备案、社会性管制,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能源管理新体制。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能源效率,而能源效率的提高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并处于高能耗状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缩短这一阶段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工业行业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能耗工业,产值不足工业总产值的20%,但能源消耗却超过工业用能总量的60%。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初步分析,从2000—2005年,我国主要耗能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在1.3亿吨标准煤左右,2005—2010年为1.05亿吨标准煤,2010—2020年为2.5亿吨标准煤,其中很大一部分节能潜力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
四、提高能源技术创新力,建立符合国情的能源发展模式
世界能源工业的发展,已经经过了由薪柴到煤炭、再由煤炭向油气的两大转变。在目前能源紧缺状况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抢占新能源开发的制高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模式。
由于能源开采和使用的一些技术较为落后,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目前,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5%,远低于国际上80%~100%的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我国煤炭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而国外已达到70%~80%。目前我国主要煤炭技术装备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性能指标落后15年左右。在技术创新上,应当全面提高能源研发投入力度,适当提高能源研发投入在全国研发投入中的比例以及政府研发预算中能源研发的比重,并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国内外各类资源的紧密合作。
各个国家的能源发展模式不尽相同,我国必须根据我国能源实际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模式。就生物能源而言,我国沼气的生产及应用已基本形成规模,而燃料乙醇、生物制氢和生物柴油项目的开发进度相对落后。根据我国国情,能源开发和利用必须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采收率和能源使用效率。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这也是开发新能源的关键。
五、采取综合措施保证战略能源安全
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预计2010年石油供需缺口将达到1亿吨,2020年为2亿吨左右。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将由目前的20%上升到2010年的40%,至2020年达到50%左右。战略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能源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安全,而石油储备更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措施。因此,采取综合措施保证战略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能源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战略能源安全,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外解决能源问题的有利经验,通过有效的宏观政策指导,建立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耗的机制,加快能源技术进步,加强能源管理,妥善解决能源供给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一是要将战略能源安全的认识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把能源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安全领域,给能源发展战略安全以高度重视。二是要尽快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机制,完善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尤其是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三是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为我国利用国外的能源创造良好的环境。四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新能源,为能源发展战略安全提供后续保障。
六、优化能源结构,改革政府管理模式
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应该“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当然,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并不是煤炭所占比重越大越好,因为当煤炭年产量达到20亿吨的时候,就是一个极限。超过了这一极限,煤炭的开采难度会加大,成本将进一步提高。能源结构优化也并非是搞“油气化”,减少石油比重是结构优化,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核能、风能、太阳能更是优化能源结构。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在出席中国电力工业中长期发展与改革研讨会时曾指出,长期来看,政策在能源供应上的左右摇摆致使结构调整没有清晰的方向。即当环境问题突出时,政策就偏向限制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倡清洁能源;当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时,煤炭比重的增加又得到政策支持。我国能源规划应该重点解决目前大量存在的体制性矛盾。因此,只有解决体制问题以后,才能让能源结构的调整免受环境的影响,这就涉及到如何改革政府管理模式的问题。
由于能源领域的特殊性,政府垄断、越位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能源行业的有序发展。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指出,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在传统体制下,企业成为政府“生产车间”,市场各主体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利益纷争缺失了一条沟通、妥协、寻求利益平衡的通道,结果不仅政府效率低下,且易滋生腐败现象,这种现象在能源行业尤其明显。要改革政府管理模式,就必须把过去的“政府—企业”的二层结构转变为“政府—市场—企业”的三层结构,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与政府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将有利于能源领域体制的良性运行,从而促进能源行业的有序发展,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保障。
总之,能源发展战略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而且能够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反之,如果没有能源发展战略或者能源发展战略不符合我国国情,则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希望本文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探讨、研究能够为我国能源安全、经济的发展、小康目标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研究组:21世纪上半叶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研究[A].中国科学院:2008科学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BP.2004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Z]..
[3]郑湘明、项贤春: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能源安全战略构思[J].学习与研究,2005(9).
[4]袭祥德、王强:打破石油的垄断[J].商务周刊,2005(18).
[5]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能源结构调整遭遇“政策摇摆”[N].北京现代商报,200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