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服务专业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航空服务专业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范文1

 

015年起,湖南航空产业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期,黄花国际机场第二条跑道即将完工,T3航站楼即将开始建设。而基于区域经济和民航产业新的发展趋势,按教育部最新的高职专业目录,将原航空服务专业调整为空中乘务专业。其专业面向针对性会更强,对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一、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开发及实施现状分析

 

长沙航空职院自2007年开办航空服务专业以来,一贯贯彻校企合作办专业的思路,已有了与深航、川航等航空企业合作的基础。校企全方位合作贯彻人才培养体系,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基本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注重突出职业能力全面发展,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健全职业人格养成、职业精神提升和职业素养提高。

 

参照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提出“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工作要求展开分析,目前专业教学品质提升关注点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因素,进一步降低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主观性,转变传统专业课程按学科化课程设置的课程设置思路,不断提升对接岗位能力开展教学实施的针对性。

 

二、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施机制建设

 

1.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专业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学院通过开展企业调研、毕业生就业跟踪及情况统计等,广泛邀请合作企业共同论证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岗位面向。将原有空中乘务方向及地面服务方向按工作领域重新开展人才培养目标分析,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涵盖航空服务典型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参照行业企业及IATA等行业协会岗位标准调整职业面向,集中涵盖空中乘务员、客运服务员、值机票务服务员等航空服务典型岗位。

 

2.广泛邀请民航企业管理人员、一线技术能手,开展专业对口岗位(群)工作分析。进一步分解岗位要素,提炼能力培养要素,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建设工作,深度分析专业面向岗位,按照航空服务产业岗位细化要求,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服务产业价值增值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

 

对航空服务专业群涉及领域开展全面市场调研,通过对湖南机场集团、深圳航空等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的调研,进行岗位技能需求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明确专业群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分析民航企业共性岗位任务,明确岗位职责、操作流程、劳动对象及工具、工作与管理办法、与其他工作任务的相关性等,提炼典型工作过程共性及特点,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特性,为后续选择学习载体,及确定学习内容提供指导。通过以上分析全面掌握民航服务典型岗位工作特性,只有从岗位特性入手来开展教学改革,后续教学内容、教学标准、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

 

3.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归纳职业能力体系,确定典型工作任务。(1)职业能力分析。通过教师一线岗位直接顶岗形式,体验岗位能力组成要素,归纳提取在职业情境中相互关联影响的职业能力,将其组合成具有完整过程的任务或项目集,这是教学实施、教学组织单元的原始素材。(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确定专业学习领域。确认典型工作任务的是专业学习领域开发的关键。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作为工作过程载体。代表性指项目应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完整性的特点。学生学习完一个学习领域,就可完整掌握一种作业方法,或能完成一项工作任务。

 

比如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学会BSP自动出票软件基本程序、打票操作、证件识别方法并不是一个项目,完成一次完整的旅客订票环节才是一个项目。在航空服务专业领域我们要认识到,部分工作任务是独立的工作过程环节,本身就具有典型性,但部分工作任务的甄选比较困难。这取决于任务环境复杂性、职业素养的综合性、岗位知识域的复合性等。

 

4.开发系统专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方案,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包括操作标准和质量标准)、工作方法(包括工具和对象、组织形式)开发系统专业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必须具备下述特征。(1)典型性:学习领域是以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的提升和深化,其教学内容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职业能力。设计的教学与训练项目必须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

 

(2)层次性:课程体系的目标面向最终职业岗位。在学习领域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始终遵循学习领域由简单到复杂的职业成长规律。各层次或同层级学习领域的开发,均需明确学生前置知识要求、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对基于岗位能力形成课程的支持。(3)针对性:课程项目化或任务引领化是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每个学习情境中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完整的任务环节。课程需具有真实情境的教学场景要求,并推动信息化课程建设工作,实施线下至线上的一体化教学训练接口。

 

5.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航空服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航空服务产业的相关性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航空服务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深度对接航空服务与管理产业群一线岗位,调整航空服务产业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解构、重构专业群课程结构。按照课程项目化的教学理念,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全方位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真实模拟工作岗位,组织教学实施,构建的课程体系图如下。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引入优质行业企业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和项目教材,建立合作共享型课程体系。按照“职业素养能力+职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岗位适应和创新能力”的形式,加强课程资源整合,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标准、新成果,动态更新教学内容。组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团队,坚持“教学做一体”,广泛采用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重点加强核心课程建设。

 

6.校企共建“基础能力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专业群四层次实践教学平台。以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为导向,构建“基础能力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实习过程由企业一线能手兼职和学校专任实训教师共同指导,按照企业用工标准进行考核,做到“真实企业环境”、“真实工作任务”、“真实职业要求”。

 

7.建设“能学、辅教”的情境式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库。以工作过程中的关键工作及知识点为单位,综合运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流媒体载体,建立专业群素材库。校企共同确定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框架及资源标准,建设集教学、培训、自主学习、服务的一体化共享型资源库,营造灵活、高效、逼真的技能训练环境,使学生所学内容更好地在实践中检验,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综合能力。依据专业群课程体系,在专业素材库的基础上,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单位,将关联的素材参照岗位工作流程结构化组合构建项目任务(或学习单元),形成自主学习与教学功能为一体的“情境式”网络课程。并将建成的优质核心专业课程资源上传至职教新干线等公共教学资源平台。同时建设包括岗位信息库、专业建设标准库、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专业素材库等一系列专业群共享资源并上传至职教新干线等公共教学资源平台,以业集群及同行共享。

 

三、体会与思考

 

1.航空服务课程体系建设应科学分析航空服务岗位能力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充分与民航企业校企协同构建“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拓展能力—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课程体系。

 

2.将对应岗位核心能力要求作为专业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根据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原则,强化对学生拓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多选择。

 

3.校企合作可以加强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阶段的教学实施和共同管理,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范文2

近年来,中国民航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民航业内各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使得行业内高素质复合型的外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以南航为例,自该公司于2007年11月15日加入天合联盟以来,大力倡导“英语工程”,强化英语培训,英语成为该公司的工作语言,该公司还明确提出对包括飞行安全、乘务服务、值机、售票、营销、机务、驻外经理等在内的8个业务单元岗位任职的英语要求。而海航集团国际化业务的快速发展,也使该公司需要英语人才的有关岗位扩展到行政、人力资源、财务、航空客货运销售、境外场站代表、国际空中乘务员、酒店管理培训生等。行业的发展催生了对熟练使用英语、熟悉经济和民航业务知识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面对民航业对高素质外语应用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考虑到目前高职英语专业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根据学生的水平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民航应用英语专业学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2.民航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1民航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

目前中国民航局直属的行业院校中,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学院都未开设独立的英语专业,英语只做为公共课程开设。开设英语专业的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也只是将其设置为英语专业内的小方向,通过辅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行选择是否学习该方向的有关专业课程。其中,中国民航大学的英语专业下设为民航、商贸和语言文学三个方向;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英语专业分为民航商务运输、涉外文秘、客舱管理和英语教育四个子方向。此外,跟民航行业紧密相关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设置了英语(民航业务)专业。笔者通过实地或者网络调研,调查了三所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发现各所大学因为办学历史、办学理念以及师资力量的不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各有侧重。虽然在语言课程和民航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各不相同,但三所大学的英语专业整体课程设置都采取了“英语+民航”的形式,即除了必修的基础课程之外,还开设了民航方向的辅修课程。这种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还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缩小了学生与行业的距离,也缩短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而根据调查可见,三大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除了在中国民航各航空公司、管理局和机场承担翻译、外事、管理、教育培训、研究等工作之外,也可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和企业从事对外经贸工作,这也证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符合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

2.2广东省内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

作为地处广东的一所行业内高职院校,我们在进行专业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行业内的人才需求,也应当考虑所处地区的人才需求。近年来,针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省内的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开设了应用英语专业。笔者调研发现,它们开设的应用英语专业主要为商务英语、涉外文秘、旅游英语、经贸英语等。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的应用外国语学院目前设有含商务英语在内的四个外语专业。其中,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商务英语语言类课程、商务基础类课程和商务专业类课程组成,课程设置不仅考虑到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也涉及到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其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商务活动和管理的通用型、应用型人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外国语学院下设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应用英语等专业。该院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采取“英语+专业”的方式,在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界限清晰,主干课程几乎不重合,完全依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置,这样也避免出现专业方向模糊,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不能满足实际工作所需的情况。业虽然都针对民航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但主要以培养研究型、管理型的高等英语专业人才为主,虽然有部分毕业生进入航空公司、机场等民航单位的一线工作,但大部分毕业生在民航业从事的是翻译、外事、管理、教学以及研究等较高层次的工作。与高职教育相比,本科教育更重视知识的培养而非技能的锻炼,因此毕业生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岗位的技能要求。同时因为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基层岗位的工作相对辛苦,并且学历和薪酬不对等,许多具有本科学历以上的员工往往会难以安于现状而选择跳槽。笔者在针对用人单位所做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稳定性非常重视。在进行一线岗位的招聘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实际操作能力强,能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并能安心立足于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而那些培养应用英语人才的地方性高职高专院校,虽然具有一定的办学历史和办学规模,但是他们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于商务、文秘、旅游、外贸等行业或者岗位群,并非针对民航业内的岗位群,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能提供相应的专业支撑,因此毕业生很难直接进入民航行业内单位就业。而通过对数家民航业内单位的调研,笔者发现,民航业内的许多岗位都要求员工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以航空公司的客票销售为例,工作人员除了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之外,还应能熟练操作电子订票系统,为旅客预定座位等,这些工作任务都要求工作人员熟悉民航业务,并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对南方航空公司地面服务部的调研中,笔者发现,该部门目前的社会招聘主要招收英语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随着计算机操作系统在民航各岗位的普及,民航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而国际旅客的数量日益增多使该部门对员工的英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英语专业毕业生显示出语言上的优势。但因为民航业务知识的空缺,这些毕业生在入职初必须要接受一系列业务知识培训,才能正式上岗。工作后,公司仍需安排一些老员工来指导他们实际操作。这个过程往往耗费公司许多成本和精力,却无法避免。因此,根据民航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基于行业标准,为行业培养大批既精通行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并且具备一定商务知识的复合型英语应用人才是很有前景的。作为立足民航的民航应用英语专业,其目标应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基础和熟练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掌握对外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熟悉民航相关业务知识,能以英语直接参与民航国际商务活动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应用英语主要是“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即基础语言技能课程组合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而这个专业知识通常针对某一专业方向,比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文秘英语等。作为民航院校,我院在人才培养上应当凸显行业特色,民航业务知识应纳入专业知识学习中来。因此,我们应采取“英语+民航+商务”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要引入民航业务知识和相关商务知识的教学,将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既面向民航,也面向地方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3.民航应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1民航应用英语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与支撑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专业的开发和建设应该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而专业课程的设置更要建立在对就业市场和就业需求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在构建民航应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时首先也需要对本专业培养的人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据调研,应用英语人才可就业的领域主要是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各航空服务企业,民用机场,旅游服务公司等,主要从事的工作可分为涉外商务和涉外文秘两大岗位群,两大岗位群又分等;涉外文秘可分为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和外事翻译等。各个岗位任务不同,所需的技能不同,设置的课程也不同。

3.2民航应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精外语、通民航、懂商务”的民航应用英语人才,既要重视语言教学,也要重视技能培养。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该专业培养的学生既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又有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还要兼具民航专业素养和商务沟通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本着理论够用,重技能、重操作的原则,以提升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专业倾向,在此指导下着力配置和开发应用性复合性强的课程,加大基础语言技能和专业操作的比重。因此,专业课程的组成应体现“英语语言知识技能+民航业务知识技能+商务知识技能”这一结构。具体包括:(1)公共基础课程,即开设培养政治素质的思想政治课程,以及品德修养、法律职业道德和人文知识课程;(2)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开设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语言基础课程,如英语口语,英语听力,综合英语,英语写作与翻译等;(3)专业方向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所需的民航和商务知识,如航空运输地理、航空商务英语、危险品基础知识、旅客心理学、商务礼仪、国际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谈判等。专业选修课程强调专业适应的方向和知识的跨度,如报关英语、文秘英语、外事英语口语、商务行政管理等;(4)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课程,内容包括企业调研、技能竞赛、考级考证、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

4.总结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范文3

1.人才需求量大。经过两年的发展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一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运输等企业加速向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集聚。截止到2014年年末,境内外累计入驻企业160多家,企业的入驻增强了港区发展的同时,也为港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根据港区发展实际,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产业园也会产生数以万计的人才需求,而当前人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缺口较大。

2.人才需求质量高。郑州航空港区的建设不仅对人才需求数量缺口较大,同时对人才需求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端制造业、航空物流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的确立必然加大相关行业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要求从业者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具有全球化战略眼光、既懂得国际管理又熟悉国际规则。由此可见,郑州航空港建设对人才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

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原郑州华信学院)坐落于郑州航空港西南20公里,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批应用技术型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商学院2014年在“建设应用型大学”和“为地方经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下设立的本科专业,探索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航空港建设为导向,立足郑州,服务河南,一方面,紧贴航空港实验区产业布局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基本训练的平台,培养学生成为不仅掌握国际贸易及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通晓国际贸易惯例及各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开发“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了解港区企业对于外贸人才的市场需求,按照用人单位岗位的要求,安排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采用“通识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群+专业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形成“大平台+学科专业平台+知识模块”的课程结构。通识课程平台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群培养既拥有国际贸易的各种实际操作技能,熟悉WT0规则和国际惯例法规,又能熟练运用各种电子商务媒介。专业拓展课程以港区产业发展规划为导向,以学生兴趣为原则,多方面适应港区建设的用人需求。

3.以职业教育推动教学内容改革。以港区国际贸易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革新教学大纲、不断开发新的课程标准,推动教学内容改革。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突出知识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渗透式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外贸单证制作、国际结算、商务英语、外贸函电等课程的学习中,要求任课教师要将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国际化沟通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相分离的教学模式,围绕岗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将国家职业标准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采取模块的形式设计课程,理论和实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4.推行“学历+外语+职业”多证书制度。在合格完成基本的大学教育获得本科学历证、学位证的基础上,将外语、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衔接外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课程标准。如将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相衔接,商务英语、外贸函电等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剑桥商务英语等专业英语资格证书的考试相衔接,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词汇之后,突出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制作、国际结算等课程与报关员、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信用证专家资格证书的考试相衔接,以证书考试强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强毕业生求职的竞争力。

三、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1.强化应用型办学指导思想。针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高端产业集聚、国内外企业密集的区域特征,结合自身办学机场,按照特色化应用型的发展思路,作为地方性民办本科院校,应确立“面向航空港经济发展,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上,确立“面向港区产业发展、培养满足港区企业发展的高端化、技能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稳定、引进、培养、提高”的方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有行业背景、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引进力度,每学期选派青年教师,特别是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国际结算、报关实务等操作性较强的任课教师到港区外贸类企业、报关行、货运公司或港区管委会接受培训、挂职锻炼或开展合作研究,逐步使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3.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学校要建立一批稳定的层次质量较高的校外实训及就业基地。加大对国际贸易实训基地的投资,积极引进港区企事业单位、科技机构采取企业捐赠、校企共建共享、生产化实训等多种方式在校内建立国际贸易实训平台,外贸客户开发工作室,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国际贸易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平台,购买和开发国际贸易谈判、单证制作、进出口报关报检模拟、国际融资和结算、出口核销退税等实验实训软件模块,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仿真实验实训,拓宽学生学习和实践教学路径,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和教学质量控制工作。进一步完善学校(系部)领导、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教学督导机构、学生管理部门意见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校领导联系教学单位意见听评课制度、教学检查评估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同行评教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学制度、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与信息处理指导、教学工作满意度调查与信息反馈制度、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与信息反馈制度等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范文4

【关键词】实训教学 航空服务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4-01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航空服务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航空服务专业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热门课程。而从实际发展情况看,在航空服务专业实训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因此,做好实训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是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航空服务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认识不足

航空服务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可以说,实训教学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但是,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于实训教学的认识存在很大的不足,往往将其看做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学生接受的理论教学远比实训教学更多,多是在大量的理论学习后,抽出一个或几个课时进行实际演练,无法真正起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1.2实训方法陈旧

航空服务的特点,侧重在现场的沟通交流与服务,对于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实训教学中,往往都是选择一个单一的场景作为实训背景,经教师现场示范和讲解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应的模拟练习。这种陈旧的实训方法,会导致每一个小组模拟操作的过程相同,难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和能力,影响实训效果。

1.3实训设备缺乏

航空服务专业具有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实训教学中,需要对各种各样的场景进行模拟,因此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并不具备相应的师资力量和实训设备,学生无法接受相对完善的实训教学训练,难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2.航空服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从自身实际出发,重视实训教学,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确保实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1构建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

航空服务专业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实现学生自身角色的转变。因此,在对实训教学进行改革时,应该构建起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岗位的分工,设置具备典型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并通过对任务的整合,构建起相应的实训课程体系。同时,应该根据专业核心技能,确定核心学习领域,以此为基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中整合职业素养培训、形体训练、服务礼仪教育等专业课程,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训教学体系,改变传统实训教学必须依附理论教学的情况。以某专业院校的为例,在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中,通过与航空公司的合作,建立起了相应的航空模拟舱,能够满足40人同时进行模拟实训,同时建设有相应的形象设计室、礼仪实训室,配置了航空公司提供的制服,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实训氛围。不仅如此,根据实际发展需要,还设置有网上订票实训课程、网络平台服务课程等,能够有效满足专业岗位的需求。

2.2明确课程设计思想

对于专业课程教学而言,衡量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能够实现学校与岗位的无缝对接,能否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能够在工作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因此,在对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进行设计时,应该从上述要求标准出发,明确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航空公司的相互沟通,向专业人士征询意见和建议,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对实训课程进行调整,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实训课程的设计,确保实训教学能够真正负荷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得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够真正成为负荷行业标准要求的优秀员工。

2.3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

在传统实训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考核一般都是在全部课程教学完成后进行的,是一种对所有专业知识点的综合考核。而实际上,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有效检验学生对于各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只能从分数上对学生进行评价,看到学生在考核现场的表现,存在极大的片面性。对此,应该对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定期考核评价,每一次完成实训课程教学后,都应该设置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要求当日考核通过,在一个单元或者阶段的教学完成后,再次进行综合考核。这种全新的全称参与的实训考核方式,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时,能够兼顾考核的公平性,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空乘服务专业作为一个热门学科,在许多高职院校都有设置,而课程自身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也使得实训教学成为了教学的核心,受到了相关教师的重视。针对传统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实训教学进行改革,提升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推动航空服务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范文5

关键词: 工作过程 航空机务 培训体系

一、研究背景

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包括发动机特检、无损检测、油液分析、发动机综合监控、检测计量和飞参处理等重要岗位,这些岗位涉及学科知识面广、渗透交叉、专业技能要求高,直接关系航空装备安全,直接影响战斗力的发挥。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资格培训是加强航空维修保障能力建设,推进航空机务训练,促进机务维修持证上岗的重要举措。随着特定维修专业工作在航空机务系统的广泛推广和普及,其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专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前从事特定维修岗位工作的人员多是经过简单的自我学习、短期培训、设备带教等培训方式后上岗的。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和质量与航空机务实现跨越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加强特定维修岗位培训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系构建理念与过程

(一)体系构建理念模式。

针对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特点,我单位确定提出以特定维修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3343”理念模式开发培训体系。即:体系构建分为岗位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和课程开发3个阶段;其中课程开发是核心,按照先开发专业课程、再改造公共基础课程、最后进行保障体系建设的3个步骤实施;在专业课程开发中注重头脑风暴、分析开发、研讨确认和决策计划4个关键环节,最终实现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3个转换。

(二)体系构建基本过程。

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课题准备与调研阶段。一是到各航空机务工作单位,通过专家研讨、工作实践、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特定维修岗位的工作、职位、职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调研。对无损检测、油液分析、发动机综合监控、发动机特检等具有代表性的特定维修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二是对各特定维修岗位工作任务和胜任能力进行综合归纳,确定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训能力目标模型。三是通过工作任务及胜任能力的分析,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进一步论证。

第二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论证阶段。一是对资格培训、技能等级认证和专题轮训相衔接的人才培养途径进行论证。二是研究制定特定维修岗位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三是对油液分析、无损检测等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制订了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论的指导下,重点对航空油液监控专业进行课程建设和实践保障条件建设。

第三阶段:课程开发与实施阶段。课题组采用边实践、边总结、边深化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在前期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课程开发思路的基础上,一是按照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方法进行职业分析,修订特定维修岗位职业标准和考核大纲;二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确立课程结构和课程,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三是以工作行动为导向,创设学习情境和开发课程教学项目,完成无损检测、发动机特检、发动机综合监控、飞参处理、航空油液监控等特定维修岗位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条件建设。

三、研究内容

(一)基于工作过程,科学提出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养新思路。

一是以工作过程观为指导,确定“四个坚持”的人才培养思路。即:坚持贴近岗位,使学员获得与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岗位知识、技能与态度;坚持能力为本,围绕岗位能力生成组织学习领域,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岗位工作情境,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坚持职业标准为依据,人才培养过程融合职业标准要求,推行“双证制”;坚持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典型工作任务整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设计学习领域课程。

二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五个对接”专业建设策略。针对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特点,准确定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五个对接”的专业建设策略是指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群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培训证书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任职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是以院校为培训主阵地,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着眼院校、科研院所和部队三方各自优势,在上级业务机关的组织领带下,建立了以院校培训为主阵地,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部队岗位实践“三位”,集资格培训、技能等级评定和专题轮训于“一体”的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针对特定维修岗位的多学科专业知识渗透的特点,课题组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化课程结构模式,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基础单一能力、中端复合能力和高端复杂能力”三个层级能力目标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使学员的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中知识结构相吻合。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序化工作过程和梯度化能力目标的逻辑结构特点,符合“初学者到实践专家”军事职业人才成长和能力形成过程。

二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一方面,打破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结构,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组织课程内容,让学员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岗位任职能力。另一方面,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充分考虑相关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并将特定维修岗位文化和职业情境直接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编制课程标准。

三是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在特定维修岗位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遵循以行动导向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探索应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项目载体法等符合主体性教育思想原则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以情境学习为典型的特征教学方法,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是建立资格认证体系,推行毕业学员“双证制”。课题组应用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方法制定了特定维修岗位的职业标准与考核大纲,修订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资格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等法规文件,建立特定维修岗位资格管理认证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学员毕业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结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制”。

(三)聚焦理实一体化要求,配套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践教学新环境。

通过昂贵仪器模拟化、一般设备实装化、训练环境虚拟化、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建设思路,建设功能完备、资源丰富、设施先进、与维护装备同步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是以专业教室、实验(习)室为重点,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场所。其中,新建专业教室3个,实验(习)室4个。拥有各型发动机解剖件、飞参等实装10台套,模拟装备20台套。拥有与毕业后岗位工作实验室配备相一致的光谱、铁谱、自动磨粒、污染度等油液分析仪器6台套;拥有五大常规及激光、红外、DR射线、视频孔探仪等先进无损检测设备30余台套;各种检测计量设施20台套,满足了特定维修岗位实践教学需求。

二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定期组织教学双方深入岗位工作一线。与多个特定维修岗位工作开展较好的部队单位和航空大修厂联合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定期组织教员和学员深入岗位了解一线工作情况。

三是开发多种信息资源,建成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建设了包括超文本教材、视频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辅助训练软件等信息资源。其中,编写相关航空机务体系教材3本,公开出版教材5本,面向部队发行3000余册。采用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的航空油液监控虚拟训练系统,再现了岗位工作真实环境,实现了油液分析操作技能的虚拟训练。基于网络教学系统开发的“无损检测技术”网络课程,开发的多部无损检测人员II级培训系列软件,为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的远程教学提供了便捷。建成的CBT网络教室包括多网计算机、投影教学设施、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等,为多媒体教学软件运行、网络课程学习和专业信息资源的学习共享奠定了基础。

(四)适应转型建设需要,加速“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培养。

一是多措并举,提高教员专业能力。借助教员岗位能力达标训练活动,提高教员岗位专业能力;通过经常性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听课评课等系列活动,提高教员课程开发、设计与施教能力;通过定期组织教员参加特定维修岗位实践与调研活动,提高教员岗位实践能力;推行专业教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促进教员岗位操作技能提升。鼓励教员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提高专业科研学术水平。

二是广开渠道,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从部队、制造厂和科研院所选调、聘请专家充实到专业教员队伍中,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定期邀请参与专业授课,保持教学团体的新鲜活力。

四、实践效果

(一)学科专业建设形成新格局,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随着航空油液监控、发动机综合监控等特定维修岗位新专业的建立,学院已形成以军队“2110”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为龙头,传统机、军、特、电等专业为重点,新增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格局。累计完成各类型20期的教学任务,组织岗位资格培训班30期。航空机务从事探伤工作的人员90%经过本专业培训,年平均约12人次因发现航空装备缺陷故障而立功受奖,满足了航空机务系统对该类专业人才的急需。

(二)科研学术研究形成新局面,服务部队能力突出。

在本培训体系强力推动下,所属教学组科研学术研究已形成了检测工艺研究和设备开发方面优势突出,红外、激光等先进无损检测评估技术研究应用独树一帜,在新型航空材料与结构维护保障研究方面紧跟发展的可喜局面。近年来,所研制的各类无损检测仪器、维护保障设备累计推广56套。解决某型发动机叶片榫槽裂纹检测、复合材料损伤检测等技术难题3项。承担各类科研计划课题1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教学组成员参加演习、演练等重大活动5次,完成技术支援任务11次,受到机关和部队的肯定和表扬。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范文6

【关键词】快递;航空物流;人才培养方式

一、我国高职院校快递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快递业虽属于物流业的一个分支,但其相对于上述以运输和仓储为主要内容的一般物流管理来说,在管理的内容、方式、理念及运营模式上又有很大的差别,专门针对快递行业进行专业(方向)设置的高校和相关研究很少,更没有针对航空快递人才的专门培养,因此,目前我国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是不能满足快递业发展需要的。另一方面,从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对高职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并不满意。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往往无所适从,还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他们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但当这些毕业生掌握了这些技能后,他们又会另谋高就,这样就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人力成本。这也是企业宁愿招有经验的员工而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因此,我们高职高专的快递方向教学必须根据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进行相应调整,加强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尽可能降低企业的重复培训成本。为满足快递行业准入、持证上岗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及快递业务员职业标准的“高级”等次要求。可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为:主要面向快递企业的一线岗位,培养具备快递揽收、派发,快递市场开发及维护,民航货物运输、空运板箱操作、航空快件清关处理、快递信息汇总分类及统计分析,快递跟踪、查询,快递客户服务与管理等技能,并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航空快递行业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人才培养方式的具体实践探索

1、创建符合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特有工种需要的“行业标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航空物流专业快递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与联邦快递、南方航空公司等国内外知名航空物流企业的合作,创新了基于快递与民航行业标准、符合航空物流快递方向特有工种需要的 “行业标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高职航空物流专业航空快递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8546”(8大职场文化素质+5项核心专业能力+4种专项拓展+6个岗位适任训练)递进式能力板块化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课程体系,制订了“课证一体、中外融通”的专业课程标准,开发了以民航快递运输对象、配送工具等为载体的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课程学习情境,开展了课内专业项目操作实训、课外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创新技能实训和企业现场教学的顶岗实习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新形式。

为了保证本专业培养的人才,确实达到行业标准、符合行业岗位任职资格、反映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该专业的人才实际需要,具有职业范围覆盖面广、毕业生就业面宽、就业率高等特点。项目建设期间,项目组成员围绕航空物流企业特有工种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需求,通过人才市场、报纸招聘广告;网络搜寻;行业协会――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要求、年鉴;企业、高职院校问卷调查;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学校调研等六个途径(见图1:六步调研循环图所示),进行了广泛而充分的调研分析,获得了人才现状与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国家、行业和地区有关政策分析;具体行业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分析;就业、择业岗位分析;有关行业标准、职业岗位任职资格分析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以及教学对象分析等方面6方面影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分析,尤其是按《中国职业分类和代码》和职业岗位任职资格能力要求,全面解析了本专业所涉及到的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主要对照明确齐全的IATA/FIATA国际货运销售人、民航国内/国际货运上岗资格(CATA)、IATA/DGR、英国皇家(美国注册)物流师等国内外行业标准和民航货运员、助理物流师、报关员等国家职业标准,并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航空物流各环节的行业标准深度融合,专业学习过程与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有效整合,学习能力培养与工作能力养成相一致,率先垂范了符合航空物流特有工种需要的 “行业标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实施 “8546”(8大职场文化素质+5项核心专业能力+4种专项拓展+6个岗位适任训练)递进式能力板块化的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课程体系。

建设期间,项目建设团队与行业企业专家、岗位能工巧匠共同分析了现代航空快递行业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针对专业面向的航空快递、民航货物运输、报关、物流配送和货运营销5个核心职业岗位构成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解构工作过程,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确定专业课程内容的范围――行动领域,再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使之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学习领域,最后转换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情境,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即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专家的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合理序化学习领域。通过课内职场文化素质教育、增设课外创新活动课、社会调查实践、技能大赛、聘请院士进校园、组织学术讲座和报告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各种适应能力。在培养既具国际视野、又有中国本土根基,道德高尚、责任感强、知识丰富、完整健康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专业核心能力是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最具竞争力的能力,是进入职场的敲门砖,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实现本专业学生顺利就业,依据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五项核心专业能力,开展了课证一体、中外融通的专业技能板块课程体系。目前,中国航协的国际货运上岗证和国内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快递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兴行业,是一个高增长的竞争性行业。但一个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快递业,人才培养工作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根据航空快递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和特点,结合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最终,真正航空快递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各职业院校、快递企业以及快递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界的不断共同努力,才能越来越满足我国航空快递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