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的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检验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检验的知识

医学检验的知识范文1

1.国家行业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地方医疗体系建设的速度较快。这样,地方不同层次的机构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地增大。尤其是基些一层的医疗单位、检验单位都需要补充大量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并且要求其有能力、留得住、用得上。甚至是一些企业也需要一定的检验技术人才。而与中职学校进行合作是获取人才的有效途径。虽然这样的行业需求背景让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但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必须要进行解决。

2.人才规格的提高由于检验医学的发展同样迅速,新的技术、理论、方法不断地出现,所以对人才的规模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论对人才的技术能力还有人才的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等要求,也都在不断提高,这就给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1.改革教材编写的要求(1)简而精。首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要顺利进行,就必须针对教材进行改革创新,结合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情况合理地对教材进行精简,教材的知识点都必须直指重点。教材的编写应该像“压缩饼干”一样,增强实用性,避免内容的过繁、过深。(2)重点突出。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需求不同,所以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难度要求不一样,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需要了解的深度也不一样,所以就不能使用同一种教材。教材的编写也应该突出需求、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就必须要使用完善、内容深度够的教材;对于实践型人才培养就必须要更多地注重试验课程、操作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与时俱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虽然也是一门通过不断实践而不断完善的学科,但是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却没有及时地在教材中补充。我国中职教育中教材的使用就存在内容过老,缺少最新科学研究状况的情况。虽然不能够频繁地对教材进行修订,但是可以通过学校进行教学资料的补充,以一年为周期,整理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新的知识内容,补充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2.要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弹性由于中职教育中依旧存在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基础能力有差别的问题,不同学生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教师要及时地关注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统一组织到一起进行指导。

3.对实验课进行改革(1)引入多媒体。必须要加强多媒体课程在实验课程的渗透,更多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实验的具体操作,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接受操作技能。(2)开放课外实验室。通过在课外开放实验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课外能够有老师负责管理实验室,欢迎学生课外来进行操作,这对于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3)强化技能培养。在学生真正参与到临床实习以前,必须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实验操作的规范,要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学生的考试操作科目。老师要让学生自行选择实验课的操作学习内容,尊重学生的兴趣再加以指导。

三、结语

医学检验的知识范文2

1.影响临床医学检验的因素

1.1非病因素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非病因素是除病情外其它生活环境因素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临床医学检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患者没有遵从医嘱亦或者医护人员未在告知工作中疏忽导致其自身的饮食、活动甚至药物服用比较自甶,检验结果也就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而患者自身的生理变化和精神变化也能对检验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属于非病因素。除了患者自身,医护人员在采集样本时如若没能按照标准的采集流程采集环境等规定进行,也会导致检验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不利于临床诊治。样本采集后没有及时检验,也会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1.2科研人员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医护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水准是临床医学检验是否标准的重要条件其直接决定了检验过程是否完善,理疗设施运作是否正常。在我国,甶于专业的技术力量较为缺乏,理疗设施也比较落后,使得许多医院检验科室的检验系统并不够完善。许多医院同样缺乏拥有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术手法的检验人员。因此,在检验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与准确性。此外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时常会忘记检验检测设备是否故障忘记更换检验器皿这些也都是检测结果失去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2.临床医学检验准备措施

2.1检验前的准备措施

首先,临床检验在准备阶段应该准确的核对患者的性命、性别和年龄重要资料,必须准确然后在对取样部位以及患者即将检验的项目进行准确的核实。之后要根据患者自身状况指导患者如何控制情绪并且为患者提供调整生理状态的方法,最后将检验的禁忌与注意事项明确告知,以防患者的疏忽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以血液抽祥为例患者两星期内都应当对自身饮食习惯机型调整整,72小时忌油腻,24小时忌酒精,12小时内要保持空腹,都是医护人员应当叮嘱的事项。

2.2样品的采集

样本的采集是临床检验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应当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使用合格的器材,在样本采集的规定部位进行采集并且及时对样本进行分析。而患者也应当保持适合采集样本的身体状态。比如血液标本采集通常会在清晨进行患者应当保持空腹。采集之前患者应当休息五到十分钟在采集的过程中患者也应当保持一个合适的姿势,并且保持低于六十秒的压脉带。采集部位一般是患者铅笔肘窝正中的静脉,但是具体情况也应当根据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

3.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3.1对检验仪器的维护

检验仪器的运行状态是临床医学检验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仪器老化会使检验失去原有的准确性,对检验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在工作之余对常对相关仪器进行检测,并且对其进行维护保养。对于复杂的仪器应当时刻注重其运行状态,对其功能性的运行也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和调整,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当检测出仪器的问题是应当主动修整,让日后的检验工作得以正常运行。

3.2准备检验试剂

检验试剂在检验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医护人员应当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制定合适的流程,检验试剂也应当严格的按照说明书中的方法进行配制。临床医学检验中试剂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配制好的试剂也应当严格遵守的操作流程进行放置,如若需要低温状态保存,则应当及时将其装入冰箱。另外较长时间没有使用的试剂在使用前应当对其进行检测避免使用不合格的试剂,如若试剂已无其原有的特性,应当及时更换保证检验的完整性。

    结语:

医学检验的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检验;实验;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R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27-01

在高职高专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素质教育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是培养合格的医学检验毕业生的前提。随着医学检验仪器的不断更新,检验方法的不断发展,检验技术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医学检验实验课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提出了挑战[1]。

本文对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医学检验实验课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

医学检验是现代化的检验方法与医学其它学科相交叉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医学检验实验的目的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真实的方法和数据,起到辅助临床工作的目的。因此医学检验实验课在教学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课教学,才能在提高学生实验技巧和操作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思考能力[2]。

1.2 存在的问题

1.2.1 实验室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水平落后。

近年来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引进了大量的仪器设备,提升了实验室的硬件水平,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学校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实验室授课教师人数缺乏,没有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也无法与医院实际工作接轨[3]。另外,授课教师的整体教学观念和思维有待于更新。具体表现在,学校对实验课的重视不够,实验课教学老师多为年轻教师,经验缺乏,而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的授课[4]。因此有的教师认为实验课仅为医学检验学理论教学的简单辅助工具,没有认识到实验课在加深理论知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1.2.2 实验课教学安排不合理。

实验课课时安排较少,实验课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是制约实验室教学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有的教师在实验课授课时首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仅留少部分时间给学生自行操作,学生缺乏足够的动手操作时间,得不到足够的实验室锻炼。以往的实验课一般是教师准备好培养皿,配置好试剂,准备好本次试验用到的试管,学生上课只需要按照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的实验步骤,利用现有的仪器和试剂,按部就班的完成试验操作即可,没有从实验的原理、实验设计等方面深入的了解到每次实验的目的。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独创力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的脱离了新时代条件下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削减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1.2.3实验课教材陈旧。

实验课使用的教材,一般为多年前编写。实验教材中的一些用语、操作方法过时,内容陈旧,无法跟上仪器和检查方法日新月异的变化,对学生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造成影响。

2 医学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方法

2.1 改革实验课的授课模式,提高实验室课时比例。

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情况下,增加实验课授课课时,提高实验课课时比重,进一步增强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授课教师应改变理论课为主,实验课为主的思维模式,将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设计教学内容,注意教材及时更新,使实验课授课内容成为不断发展的、系统性的整体。

2.2 调整实验室授课策略。

我们在实验课前要求学生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及资料,明确实验流程和实验目的。教师在理论课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选择3-5名表现积极活跃、对医学检验课有兴趣的学生作为实验课小组负责人员。在每次实验课之前,安排这部分学生到实验室与教师一起配置试剂,制作培养皿等,指导其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将实验课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经过集体讨论,确定实验设计方案,并根据具体的实验课情况,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相互协作完成实验,交付实验报告。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又可以使学生熟悉实验课的整个流程,提高医学科研思维能力。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或有疑问,首先通过小组讨论,自行学习的方式解决,教师主要起到引导讨论方向,调控实验室讨论气氛,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5]。

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对标本形态的观察能力,避免了学生对授课教师过于依赖,丧失创新性和自主学习力。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安排一部分学生去实习医院检验科学习血常规、血生化各指标的检测方法,了解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仪、离子分析仪等仪器的操作流程。通过检验学知识和临床实际接轨,将医学检验结果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临床检验的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本学期选出3次实验课,授课教师在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细节,并对学生实验操作结果进行评分,作为实验课的平时分。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在实验课小组长的带领下,整个小组团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学生对医学检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通过实验课得到进一步加深和提高。

总之,实验室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课题,高职高专通过对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进行改革,将有助于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检验人才[6]。

参考文献

[1]魏巍,赵春艳,黄晓华,等.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45-246.

[2]孙瑞红,潘世扬,黄飒瑶,等.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02-1103.

[3]王艳宁.医学检验专业病理实验教学的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6):709-710.

[4]孙瑞红,潘世扬,黄飒瑶,等.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02-1103.

医学检验的知识范文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16号文件)指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部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其核心精神是强调质量的“全面性”。通过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借鉴其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成功经验、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改革效果进行综合思考,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势下,加深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认识。本文现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3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医学检验技术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检验人才服务[1]。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对医学检验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特别是检验医学专业由于学科起步晚,学科的科研氛围相对薄弱,整体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对实习生科研价值认识不足。有调查发现毕业生学习、接受知识能力较强,但运用知识进行一些开拓、创新性研究明显不足,表现为科研能力和意识欠缺,特别是检验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在工作中多是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重复性的工作,学生在检验过程中动手不动脑现象严重,导致科研素质相对偏低。而实习阶段临床科研素质的培养对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多年来我们一直探索检验专科生实习阶段科学研究初步能力的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2]。

一、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实践素质的先导,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研究与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进入临床实习后,忙于应付日常繁重的医疗事务,接受的知识多为实践应用性质,即如何实施检验过程,得出检验数据,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测试,而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也绝少注意到将临床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立题研究,普遍缺乏临床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其创新意识,实现实习学员从“被动搞创新”到“主动献身创新”的转变是摆在带教老师面前的难题[3]。在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我们结合检验医学学科特点,以讲座等各种形式使实习学员明白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毕业后从事的临床实践需要寻找病因与疾病之间因果关系、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治疗和预防措施都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就可能制约自身水平的提高。此外在专科阶段开展初步科研的活动,不但为其未来研究生教育提供先行准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衍生出专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能力。在临床实习阶段,科室举办不同水平和方向的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和学术座谈会,这些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传授学生基本的科研理论知识,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科研创新意识打下良好基础。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教学质量被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但大部分学校仍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严格教学管理等层面上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多年来,传统观念使人们习惯于学校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在“教师―课堂一书本”框架下讲教学改革与提高质量,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没有真正从学科体系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当前,高技能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是,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同时指出:“职业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实训方案,采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导师制等多种方式实施培养。”因此,人才培养工作融人社会,与企业紧密结合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满足检验领域岗位群人才规格要求,要体现职业能力为本位阁。我校通过调庆地区检验技术及相关岗位人才需求,根据《重庆市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规划》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我校地域位置、办学基础、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即面向库区县级以下基层医疗单位以及民营医疗机构,从事医学检验临床工作,具有考取国家职业检验技士的资格。根据这一专业定位,确定了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医学检验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熟练掌握临床医学及检验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体检中心、疾控中心、血站等单位从事检验医学、医学类科研实验室工作、食品卫生检验、检验仪器和试剂营销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整合资源。优化师资结构。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高等职业教育要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必须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4]。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既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又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我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加强与教学医院的合作,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鼓励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同时,获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证;从医院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聘请实训基地兼职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专业同步发展,为促进校内外产学结合发挥了积极作用;每学期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到附属医院检验科工作,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四、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院校合作建立了产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院校高层次的“结合”,聘请医学检验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更贴近岗位需求;通过师资队伍的“结合”,聘请医学检验技术人员承担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任务,促进教学与临床的联系,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实习基地管理的“结合”,在各实习医院构建了由院长、科长和片区负责教师组成的管理体系,同时在校内成立了由实习队长、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实习管理小组,确保了毕业实习的规范管理和教学质量。“三结合”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向岗位延伸的目标,缩短了专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距离,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结合专业建设,开展产学研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等活动,建立了“校院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产学结合教育模式。通过双方共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奠定了基础;医院实现了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共享,增强了医院竞争力,真正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章巍.药学院校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药学教育,2009,25(6):25―27.

[2]任书荣,鲁迎年,吴虹.检验系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及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3):25―26.

医学检验的知识范文5

[关键词]地球科学 各领域学科 交叉研究

一、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

地球科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因此,人类的生存前提是对自已的家园-地球有深入的了解。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组成以及地球上各类地质现象和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其次,当人类社会步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我们突然发现地球所能供给的自然资源正出现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到人为作用的严重破坏;随着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与聚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这一严峻的事实,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系列全球性科学计划和资源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相继产生。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对资源、能源的争夺和对本国环境利益的保护,又使一系列地球科学问题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斗争的焦点[1]。地球科学的发展无疑对资源的合理使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二、地球科学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在中国,地球科学起步较晚,大众对地球科学的认知度并不高,所以,在中国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十分重要。在国内的大学,除了地质学及相关专业把《地球科学概论》等地质学入门课程作为必修课之外,其他专业学生对地球科学的认知停留在初中和高中的地理学认识上。这样的局面亟需改变。因为众所周知,地球科学是六大科学之一(数、理、化、天、地、生),它涵盖了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等领域。地球科学研究可以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角度进行。所以地球科学的研究是可以推动其他各领域科学发展的。如果其他领域的学者或学生对地质学有着相对深入的了解,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会有巨大提高。从20世纪初兴起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到以赵鹏大院士为代表的于上世纪80-90年代建立的“数学地质学”新体系,都是各领域学科与地球科学相结合的典型实例。如今地质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到量化的阶段,多领域学科交叉对于研究的推动无疑是巨大的。早在1889年,美国化学家克拉克将来自不同大陆岩石的许多分析数据分别求得平均值,并得出陆壳中元素的丰度。从此,元素的聚集或者分散有了统一的标准,并随之求得了各类矿床中可开采元素的丰度值与克拉克值的比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比值越来越小。化学与地球科学的结合已经成为研究地球科学的重要手段,地球化学也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先锋学科。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并通过古生物,古地理古环境证据加以证明。这一划时代的假说开创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新篇章,并为后期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7年,A.B卡察科夫(Kazakov,1937)根据海洋学和水化学的资料提出了磷块岩的上升洋流假说,揭示了磷块岩的生物成因。在我国贵州、湖北、湖南三省均发育该类含磷层位[2]。20世纪60年代之前,加拿大肖德贝里(Sudbury)铜镍硫化物矿床(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镍矿床)一直被认为是深成岩浆熔离矿床,直到有学者发现在矿区岩盆附近变质岩中的金刚石,才有学者考虑该矿床陨击成因的可能性,但是仍不能断定矿床的确切成因。这需要进一步的地球化学证据以及模拟实验的支持。再如对矿床中成矿元素的迁移形式,早期有学者认为是以硫化物或卤化物存在于真溶液中并进行迁移的。然而成矿模拟实验的化学数据表明金属硫化物的溶解度大多很低,金属卤化物在H2S的存在下很不稳定,都不利于成矿。当代学者普遍认同金属矿成矿流体以硫化物、硫氢化物或氯化物的络合形式进行迁移。这一切都表明,学科的交叉对于地质科学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

如今,众多地质学问题仍有待利用学科结合的手段去攻克。例如,金矿的选矿离不开氰化物,而氰化物的使用必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尾矿污染甚至几千年都无法消除。能否利用化学方法提高选矿技艺是关键;近几年,国内外都有利用生物方法进行尾矿处理的实例,如2012年广东工业大学申请的专利:使用生物挂膜载体处理硫化铅、锌矿尾矿库废水的方法[3],对闪锌矿,方铅矿矿床(中国的铅锌储量居世界前列)的尾矿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多的催化剂或生物选矿技术有待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去发现并应用。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从研究如何开发并利用资源转向如何高效地使用资源并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这一领域更需要我们采取学科综合的方法开阔视野,多角度解决问题[4]。所以,作者提议,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地球科学,不仅从化学、物理、数学等角度去思考地质问题,也要从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人类学、历史学等角度去研究地球科学。这样的融合一定会让地球科学更加生气勃勃。同时这样的结合也会让地球科学的许多既定事实,融入到模拟实验中,并促进其他领域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地球科学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趋势和特点[J].地球科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3年网站首页.

[2]翟裕生,姚书振,蔡克勤.矿床学(第三版)[M].地质出版社,2011年10月.

[3]孙水裕,杜青平,黄绍松,林伟雄,许燕滨,宋卫锋,戴文灿,刘敬勇.一种使用生物挂膜载体处理硫化铅锌矿尾矿库废水的方法.专利号:201210163067,2012年11月21日.

医学检验的知识范文6

【关键字】血细胞 显微镜检查

中图分类号:R446.1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13-02

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通过对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血常规检验不仅为各种血液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而且为其他疾病的鉴别和诊断也可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早期的血常规检测采用的是人工显微镜镜检。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提高,高科技逐步应用到现代的医学检验当中,血球细胞计数仪已经成为现阶段血常规检验的主要手段,逐步替代原有的人工镜检,具有分类功能的血球细胞计数仪成为主要应用仪器。传统的人工镜检和现代的血液分析仪的使用,都是为了获得稳定、可靠、准确的血常规检验数据,辅助临床诊治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因此进行实验室检验需要考虑到影响血常规检验中的一些因素,并加以严格控制。

1 标本的采集

为了使得检验结果准确、可靠,获取的标本必须保证高质量。获取高质量的标本是进行高质量检验的第一步,高质量的标本必须保证采取血液标本中的各项细胞形态的完整,这也是检验的最基本要求。常规检验血液细胞标本的制备分成两个步骤即采集和抗凝。

1.1 标本的采集:血常规检验标本可在不同身体部位经采血获得,常用的采血方式为静脉采血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有研究表明[1],通过静脉血采血获得的样本用于检验最为可靠,末梢毛细血管采样常采用手指血,因其血样与静脉血差异最小而且血样较为稳定。但是有文献报道[2],手指毛细采血与静脉血比较,其在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上仍有差异,效果较差,经检验获得白细胞计数升高明显(+8%),血小板计数降低明显(-9%)。因此,在血常规检验时应采用静脉血采样进行检验。

1.2 标本的抗凝:采取血样在经过血常规检验之前必须通过抗凝剂抗凝处理,现阶段抗凝剂的选择上,主要为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Na2,EDTA―K2,EDTA―K3),选择原因主要为其对白细胞形态的稳定和血小板计数的影响较小,适合用于常规血液检验。在去除采血生理性因素及采血部位对样本的影响外,采取的血样的质量主要收到血液和抗凝剂比例的影响。当血液比例相对抗凝剂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的缺少,微凝血块出现的的概率增加,在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的时候,微凝血块的出现可能导致仪器阻塞,对检验指标造成一定的影响;当血液比例相对抗凝剂过低时,样本中抗凝剂的含量过多,对检验指标影响较大,血液在经过乙二胺四乙酸盐抗凝处理后,血细胞的形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改变的程度受到乙二胺四乙酸盐的浓度和时间的影响较大。乙二胺四乙酸盐与血液的最佳浓度比为1.5mg/ml,当血样相对抗凝剂较少时,如乙二胺四乙酸盐的浓度达到2.5 mg/ml时,中性粒细胞会出现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崩解,导致产生大量血小板的碎片,血细胞不同程度的改变会造成血细胞的计数得到错误的结果,尤其在使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时影响更大。

采取的静脉血和末梢血可通过抗凝剂的抗凝处理得到全血标本,获得的全血标本中稀释液的含量极少,对标本产生的影响也很微小。但是,末梢血经抗凝处理获得的标本要制成血液和抗凝剂比例适合的全血标本十分困难,因此,临床建议,在制作全血标本时,可通过使用含定量乙二胺四乙酸盐的真空采血管进行静脉血采集。

在传统镜检和现代血液细胞分析仪的使用中,大多数的稀释液中由于含有抗凝剂,因此通过在定量稀释液中加入末梢血液或微量静脉血 (10~40 μl)的方法可得到预稀释标本,这种情况多用于末梢血标本的制备。

2 标本的稀释

血液做为一种红色黏稠混悬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在常规检验中进行血细胞计数时,直接采用血液计数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镜检和现代的血细胞分析仪,血液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稀释后才可以进行血细胞的计数检验,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也是血细胞分析仪设计原理考虑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1953年,美国人库尔特通过小孔原理制作了电阻血细胞分析仪。仪器通过把血细胞的稀释液当作介质,配合传感器通过其流动进行计数,这其中血细胞在经过传感器时需排队经过,否则会因重合影响结果。实际操作时,将血液经稀释液处理制成稀释比为1:N的标本,通过流动检验测出定量(V)稀释标本内的血细胞含量(T),通过计算得出血细胞浓度(L),即L=T×N/V,因此在仪器使用时,RBC、PLT的稀释选择倍数一般为l:10 000~1:3 000;WBC、Hb的稀释倍数为1:250[3]。当稀释倍数过小时,会造成细胞通过传感器重合;当稀释倍数过大,会造成测量时血细胞数量过少,从而影响血细胞检测的准确度。

3 标本的储存

如前文所说,抗凝剂由于其浓度和制备时间会对血细胞的形态造成影响。通常在使用乙二胺四乙酸盐处理静脉血标本后,5 min内或30 min后的时间段,室温8 h内经检测,检测结果最好。若血小板和白细胞检测数据不需准确值,标本可在2~8℃下进行24h的储存。预稀释的标本经制备后10 min内可进行测量,若在稀释液的制备中使用细胞稳定剂处理,标本的存储时间也不能超过4 h。综上所述,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中有很多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只有检验操作的每一步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才能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石庆茹 .血小板计数偏差原因分析及对策的探讨[J]医学信息 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