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范文1
对新媒体艺术进行分类,就其使用和展示的主要领域及相关范畴,大概可以分为数字艺术、移动艺术、网络艺术、互动艺术、装置艺术等。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体现在:
1.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本质上是信息的双向传播和交流,新媒体艺术借助科技手段,改变了传统媒体艺术中受众被动接收传播信息的单向传播方式,让人与物化的传播媒介相互影响和交流。受众可以通过对媒介的触摸、身体移动、发声改变作品的进程、造型甚至意义。这种互动特征使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关系,受众在面对新媒体艺术作品时,主动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才能真正完成对作品的欣赏。
2.非线性
非线性的编辑方法是新媒体艺术在信息编辑形式和创作理念上的一种灵活多变、动态的信息编辑形式。新媒体艺术的叙事打破了传统叙事线性的局限,引入了开放、能动、可变的时空语言。新媒体艺术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为即时性、游戏性的开放结构。在这种叙事结构中,艺术设计者、参与者被允许在一个平等共享的语境下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甚至是建构艺术作品的叙事关系。
3.虚拟性
新媒体艺术凭借数码技术实现了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虚拟重构。虚拟性使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生转变。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营造一种视觉、听觉、触觉类似真实场景的虚拟时空环境,为受众创造一个以人为主宰的,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的三维信息空间。
1.新媒体艺术在商业舞台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在舞台设计中,新媒体艺术的运用革新和突破了传统舞台艺术设计的呈现形式,它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新奇、多元化,为观众营造了现代科技和超凡艺术魅力兼备的视听盛宴。新媒体艺术在商业舞台设计中运用的主要形式有LED技术、3D技术和虚拟实现技术。LED技术主要运用于商业空间的背景屏幕的艺术建构和创作,它的展示方式灵活,使得舞台设计更加方便和华丽。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3D技术越发融入人们的生活。舞台空间的3D技术可以凸显舞台设计的立体感和景深感,可以为观众营造极强的时空沉浸感和场景构想感。基于虚拟互动系统的虚拟现实技术,让舞台空间设计得到更大的拓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商业舞台空间中的运用,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与舞台现实环境相得益彰的混合时空,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性。近年来,舞台空间设计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影像与互动媒体技术作为叙事的表现手段。
2.新媒体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公共空间是涉及衣食住行的日常空间。城市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审美的文化表达。新媒体艺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迅速融入公共空间设计,在丰富人们视觉空间的同时,也增强了大众的参与性,成为城市生活审美化的重要途径。其表现方式主要是装置艺术、多媒体和互动技术。
3.新媒体艺术在商业展示空间中的运用
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商业事业的迅速崛起,如何妥善处理城市空间有效利用和城市商业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要促进城市商业事业的发展,又要确保城市的空间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已成为当前城市空间设计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正是带着这一问题,就如何加强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做出以下分析。
1.基于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的几点概述
所谓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主要是将城市综合体作为载体,并将城市的多元化的商业功能,如休闲、餐饮、娱乐、购物等进行有机的结合,从个人促进商业空间的职能转移到复合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进而在多元化的商业功能中实现相互协调和促进,最终形成集成化、规模化的现代城市商业环境。由此可见,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具有规模大、系统复杂,其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综合性,因而必须加强城市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的设计,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1]。
2.关于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的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对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作为设计人员应该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以下笔者分别从平面与剖面形式、空间的节点、交通的流线、生态技术以及商业氛围等方面就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作出以下研究。
2.1基于平面形式的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
在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设计过程中,平面形式是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作为设计人员,应切实加强这一元素的设计,以下就几种常见的平面形式的设计作出以下分析。
2.1.1线形平面设计策略的研究
所谓线形平面,主要是将不同职能的商业空间的大体以一条线的形式进行排列,例如常见的“一”字形、弧线形和折形等等。在设计过程中,其主要道路的宽度一般设计为13.5±1.5米,而次要道路的宽度一般设计为5±1米,当然,为了体现设计的艺术内涵,设计过程中还可以设置转弯、交叉、收放,兼顾各楼层直接体现出的视觉效果,有助于购物分为的提升。此外,为考虑现代人在心理、生理等方面多元化的需求,还应设置相应休闲演艺场地、绿化带、喷泉等提升空间的艺术设计内涵。
2.1.2辐射形平面设计策略的研究
所谓辐射形平面,顾名思义,主要是基于某一中心点,向四周延伸的平面。就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平面而言,主要是从中央公共点往特点的方向,对不同职能的商业空间的排列路径进行延伸,例如常见的“L”字形、“Y”字形和“T”字形等等[2]。
2.1.3环形平面设计策略的研究
环形平面设计较为复杂,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确定商业空间的中心,例如形状规则、规模较大的庭院和中庭均可作为商业空间中心,待中心确定之后,其余的商业空间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这样不仅能突出环形组织的核心空间,还能把不同的商业空间有机结合为同一整体。
2.2基于剖面形式的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
在剖面设计过程中,主要包含了大厅、展廊和错层三种型式的剖面。
2.2.1大厅型剖面设计策略的研究
在大厅型剖面的商业空间设计中,通常将庭院、中庭、廊道等作为隔断,在空间的组织与划分方面有诸多形式,尤其是能利用沿柱网进行灵活的划分,但还应切实做好流线设计,将中庭作为划分各商业空间不同方位的参考点,这样当人们处于中庭时,建筑内的每一组成的部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2.2.2展廊型剖面设计策略的研究
在展廊型剖面的商业空间设计中,主要是利用中间贯通的庭院和廊道组织空间,以两边的商业空间为调廊,从而展廊的方式把商业空间展示出来,与此同时,还应确保每个楼层地坪间的高差是0,且结合实际需要,在适当的部位设置相应的过街天桥。
2.2.3错层型剖面设计策略的研究
在错层型剖面的商业空间设计中,主要是对楼层地坪进行高低处理,采取错层的方式阻止商业空间,例如采取的错层方式为螺旋上升的方式,当顾客进入商业空间时,就会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步入顶层。
2.3基于空间节点的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
在对城市综合体的商业空间节点设计中,由于路径交叉和空间的连接就会形成空间的节点,因而在设计过程中应始终结合实际,将这些空间节点可以设计为庭院、中庭,也可以设计为广场、过厅、大厅等,病将空间节点处设置集中的交通设施,以达到疏散人流的目的。因而在设计时应对城市综合体的商业空间节点的功能进行定位,对节点的空间尺度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设计空间节点。
2.3.1空间节点功能的定位
对于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节点功能的定位,应结合规模的大小以及功能需求设置交通中枢,但必须有主次区别,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其功能进行定位。
2.3.2空间节点的尺度设计
在对空间节点的功能进行定位之后,应对空间节点的尺度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确保其与自身的功能相呼应,既不能过高或过大,否则就会由于尺度处理不当给人带来压抑感和空旷感,因而只有合理设计空间节点的尺度,且在实际过程中始终结合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以更好地发挥空间节点的功能[3]。
2.4基于交通流线的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
在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过程中,交通流线是重要的组织命脉,只有具备优良的交流流线的组织形式,方能更好地把商业区空间更加清晰的出现在消费者面前,这样就为消费者迅速方便地达到消费目的地,从而为良好商业消费环境的创造奠定基础。因而在交通流线设计时,作为设计人员,应切实做好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的交通流线的设计。
2.5基于生态技术的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
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的生态技术设计,就是以绿化为主体,将水、雕塑等与建筑的空间进行合理而有序组织,充分利用声、光、色、空气等一系列自然要素,来创造处丰富怡人的空间效果的设计方法。人来自于自然,并且依附大自然,人从本性上来讲是渴望回归自然的。然而现代的社会却使得人们远离了自然,长期的生活在人工环境之中。所以人们就更渴望回归于自然,呼吁人造环境应当自然化。所以,如何将自然生机带入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之中,就成了室内设计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6基于商业氛围的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
建造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的最直接目的就是经济效益,能不能取得直接经济效益,关键要看商业氛围营造的好坏。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内容,比如景观艺术形象、消费舒适度、休息和娱乐活动是否便利[4]。
3.结语
综上所述,对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人员,应紧密结合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从平面与剖面形式、空间的节点、交通的流线、生态技术以及商业氛围等方面,加强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才能更好地发挥空间的效益,在确保空间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的同时实现城市商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淑红.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2:7-8.
[2]何业员.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1.
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城市商业空间;商业建筑设计;历史性;运动性;人文性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8-019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8.097
城市是以人为核心,以地域空间、环境作为其发展资源,以人流、物流、信息流高速、高效、高度集聚为特征的和因此所引起的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息以及物质和设施高度集中的供人类定居的地域空间集聚复合体。城市空间按其为人们提供的主要功能可分为居住空间、办公空间、城市商业空间、游憩空间等。
1 城市商业建筑设计的空间性
城市商业建筑设计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对商业空间进行研究,换句话说就是对其展开的延续的、变化的空间以及由空间所包含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更进一步得到的空间将会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处于流动和转换的运动形式之间的状态。由于空间自身所存在的间歇性的性质因素,所以人们所认识的城市都是由空间边界构成的,在城市愈来愈多的建筑群体中,无论是建筑群体还是单独的建筑个体所呈现出来的空间形态都是由两种形式来进行表现的:内部空间指的是它本身占据、包容或者充斥的空间,然而无形中它和其他外物建筑共同构成的空间,并同时又在被它影响着的另一个维度的空间称为外部空间。城市商业空间是由商业建筑群和被它所影响的外部空间所组成,因此城市商业空间设计就是它不是也不能着眼于某一建筑,而是要研究建筑与建筑单体之间的关系。城市商业建筑设计的意义是需要积极考虑其与外层空间的整体结构和整体效益相结合,确定如何使用以及正确处理城市商业空间的问题,以确保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发挥城市的功能。
2 城市设计的运动性和人文性
2.1 运动性
城市空间设计的一个建筑具有三个空间维度,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空间,一座城市同样也是由三个空间维度构成,只不过是比之更宏大的空间。在人们流连在这个空间中时,会对空间产生连续的视点,从而不间断地进行着不同角度的变换,从而引出时间的维度,使其形成了既定的四维空间,创造了在这个特殊的空间运动的元素。合理地延续或再现这种四维空间运动的根本就是城市空间设计。
大部分游客都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当我们身处在一个优美的城市环境中时,心情是愉悦的,这使得我们常常不知疲倦,而原因就在于这个城市环境空间所显示的运动性和游客的运动性是相一致的。在不同运动速度的情况下,人的视觉意义上的自我状态以及对城市建设空间的视觉状态是不一样的,目前城市生活中的高速公路、高速车辆等一系列高节奏的生活形态下,对人们的视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改变,因此创造和逐步适应由城市主体所产生的运动速度的不同而带来城市的巨大形态变化,这才是城市空间建筑的设计关键所在。
2.2 人文性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由于对人的尊重,使城市形态更趋于人格化。人在城市空间的交流、活动、愿望、需求得到满足和体现,城市的建筑物、构筑物乃至最细微的建筑符号都将更多地体现出对人的物质和心理上的照顾。特别是城市设计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更多表现在对儿童、老人、残疾人的城市商业空间的照顾。人与物的差别、抗衡、排斥、恐惧的感觉逐渐消除。让城市建筑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复合型的、不断运动的立体空间,而不再是单一的、物质的、空寂的形体。城市环境充满着人情味,人的精神文明进一步升华。
3 城市建筑设计的历史性
当今社会下,城市空间的设计还在面临着另一项严重的问题,即我们将面对一笔巨大的历史遗产,也就是我们面临的将要对其进行设计的城市。这是一笔在漫长历史岁月中注入了资本、思想、情感的巨大财富,绝对不可轻率地将其舍弃。在当今的城市旧区改建中,有时人们往往在丢弃城市物质、思想和情感等宝贵的城市财富。人们轻而易举地,也许是在一瞬间毁掉了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才能建造的人类智慧结晶。在这样的城市空间里,今天的人和昨天的人就会产生对话,人的精神就会在城市空间中得到升华,这就是现代与传统的、历史与未来交织着的城市形态,在这样的城市形态中才能形成地方风格与个性,才能产生城市的凝聚力,城市人民的乡土感情才能得以固化。
4 国内外成功城市商业空间实例分析
4.1 纽约洛克菲勒中心
在美国繁华无比的曼哈顿区中部,洛克菲勒中心坐落于此,因此产生了一个不仅拥有19幢大楼、占地22英亩,而且还是集商业、娱乐和办公等城市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建筑群体。洛克菲勒中心首次运用了城市建筑空间,开启了城市规划的历史先河,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都市计划之一,建筑布局整体亲密无间、密集有序,对都市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670929.jpg
纽约洛克菲勒中心
东京六本木新城
北京华贸中心
图1
4.2 东京六本木新城
2003年正式在东京开业的六本木新城,它的建筑面积总共约为78万平方米,人们经过17年才得以完成此建筑,并且是美国捷得、KPF等多家设计公司共同的参与最终完成。六本木新城是在一个极其拥挤的城市中心,同时建立起来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城市格局。由于其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而且交通便利,六木本结合较多的理念,使一个像大咖啡馆的公共空间里,同时交错搭配商铺、餐饮和一些服务设施,使该地区空间因店铺和人流之间的高互动性、便利性而充满活力和聚合力。
4.3 北京华贸中心
4.3.1 区位交通。华贸中心西距国贸900米,东临东四环四惠桥。连接到地铁1号线的地下人行横道,直达写字楼;地面实行人车分流,安全畅通;华贸中心整体近5000个地下停车位,为华贸商圈共同服务。
4.3.2 商业配套。华贸中心的商业有华贸购物中心、华贸广场、华贸商业街。
坐落在华贸国际公寓中央的水景公园,经过整体式和分点式绿化,分散在各种建筑的社区。与此同时,华贸国际公寓部分地方采用了结合板式塔的设计理念,通过自然围合的方式对待中央水景花园,创造出的观赏空间尤其诱人,同时凸显了社区灵动自然的空间之美。
5 提升城市商业空间魅力的设计原则及对策
5.1 设计原则
5.1.1 整体性。与城市商业空间整个设计的同时,贯穿其中的始终是整体性的原则,使其无形中与城市空间结合为一个有机的而且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进而服务整体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特殊的空间秩序,完成统一的内部和外部空间的过渡上能够妥善处理这种关系,组织协调整个建筑的交通系统。
5.1.2 多样性原则。除了注意空间整体性设计原则,空间的多样性原则也很重要,不仅要做到整体统一但是主题不显单调,而且还要做到景观丰富但是又不显凌乱和内容求新而不张扬的效果。城市空间可以通过复合、过渡、凝聚力和其他灵活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空间序列,并且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整体。
5.1.3 经济性及环保原则。商业空间的建筑与商场的经营和利润互相影响,但是一味追求风格,扩充空间建筑与经济性原则不太相符。
纵观国内外,目前已有许多成功的商业空间的例子,其中取胜的根本并不是气派豪华的风格,而是由于其巧妙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地势地形,为运营商带来经济利润最大化。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商业建筑自己的定位,选取更好的设计对策。
5.2 设计对策
5.2.1 塑造文化主题。著名的社会学家,赫伯特・盖斯(Herbert Gans)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自己所创造的工作环境是一个潜在环境,这个环境只有在增加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被人感受之后,才能变成一个有意义的环境。”要充分了解整个城市的规划理念以后,再来设计商业建筑的空间系统,这样才能让商业空间的布局看起来是一个城市规划而不仅是一座建筑。
5.2.2 注重设计细节,关注人类向往。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目前多元化以及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不仅仅是传统单一的物质消费,人们更多的是追求文化、娱乐、交往和健身等一系列精神消费,人们生活必需品的补充过程已经逐渐淘汰了传统的购物行为,然而对社会关系相互作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更为重视。
5.2.3 商业空间多元化,建筑城市一体化。突出商业空间环境的公共性、舒适性以及欢快的人文性,突出强调了现代社会中人文主义的内在涵义,体现出了较为人性化的舒适购物空间环境,使其历史性、民族性、人文性以及空间整体的表现作为未来商业空间创意的主要方向。在当今社会生活状态下,一定要保持其整体的统一性以及空间的多元化因素,使城市整体和谐统一。
6 结语
城市商业空间设计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商业空间建设对城市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当中,作为一名设计者,不仅要时刻注意把握空间的整体性、和谐统一性,与此同时也要加入一些环境设施人本性的因素,由此达到商业文化元素的渗透性,另外经济学和节能环保性原则也不可忽视。在当今社会生活状态下,商业空间建筑在整个商业建筑环境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商业空间建筑进行全方位设计,不仅是建筑业的发展要求,更是城市发展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让城市空间建设未来城市的主流趋势,让城市更加有活力、更添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成武.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审视城市街道空间[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2] 余刚.商业空间设计遵循的原则[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1).
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范文4
一、课程改革背景
课程设置优化与教学方式改革,一直是各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关注的重要问题。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重表现、轻思考,重个体、轻协作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步得到了改善。但是目前的设计教学设置中,各设计专业之间的联系与交叉较少,学生缺乏专业横向拓展能力以及对于复杂设计的系统解决能力,特别在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尤为明显。由于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自身特点,常规的单向个体化教学方法在学生的工程解决能力与设计综合协作能力的培养上有较多不足。学生往往只关注表面形式设计与单项软件表现技法,缺乏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与此同时,由于教学中缺乏竞争机制,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专业主动性不足。这不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场发展。由此可见,当前的教育模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与调整。目前,许多高校都对设计课程的优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课程设置逐步向模块化交叉方向转变,目的在于打破过去相对孤立的课程设置,强调专业之间的交叉性与实践性。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上,更加注重设计解决能力与逻辑关系。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属于高年级本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四年级综合设计课程),作为高阶专题设计课程,课堂教学的训练侧重点从低年级注重单项个体专业技法训练,转向综合方案设计能力与团队协同设计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由于商业空间设计系统化与综合图纸表现能力要求较高,单个学生在课程常规时间内完成整套空间设计方案与图纸表现的难度较大,而以设计团队的方式进行设计分工与合作较为合适。这也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二、课程改革的计划与模式
(一)课程结构
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常规教学主要包含商业品牌调研、设计方案研讨、图纸表现三个阶段,课程周期为5周,60课时。
(二)专业要求
经过本科三年的专业系统学习,大部分学生需具备一定的方案设计能力和标准化图纸表现与绘制能力,并掌握室内设计方法、市场调研、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制图、装饰材料与施工等相关专业技能,同时要能够熟练运用AutoCAD、3dMax、SketchUp、PhotoShop、InDesign等多种设计与绘图软件。
(三)课程定位
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是典型的综合型空间设计应用课程,从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来看,具有“收官”的意义。商业空间设计是四年本科学习的最后一门专业课程,课程结束后即进入毕业设计周期。因此,该课程可以作为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的准备。由此分析,商业空间设计无论从课程结构还是专业定位来说,都比较适合作为试点来推行教学改革。
(四)团队实战模式
团队实战模式是一种竞赛性的评比机制,通过全真模拟设计企业内部的项目竞争与合作机制,以全真设计项目为主导,按照标准化的竞赛评比规则,提升设计教学中的互动性、竞争性;以全真项目与高强度设计教学计划,提升学生面对复杂设计项目的综合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第一,以设计小组为竞赛单位,进行合理的分工与角色定义,包括设计主案、设计表现、施工图表现、后期排版。第二,以设计竞标方式下达任务书给设计小组,提供设计基地与场地的环境真实图片,进行项目前期的环境设计评估。第三,按照标准化的竞图评比原则,针对每个设计阶段对流程进行阶段式横向与纵向的分层评价与排名。第四,通过比图竞赛的方式进行小组设188计研讨会,采取竞争与淘汰式评分,并作为各组最后的课程结课分数。团队实战机制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设计角色扮演,主动进入课程计划,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系统型商业空间设计任务。相关的教学改革机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竞争与专业协作意识,以主动引导的方式提升教学效率以及促进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另外,通过团队实战模式,能够提升设计教学中的市场真实感,让课堂教学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三、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设计研讨期
1.设计项目分析
改变传统的分段式理论讲解和课题练习的教学方式,以设计项目为教学中心,以实践教学为先导,由此实现“以赛代练”,实践支撑理论、理论指导实践。设计项目:以“惠州西枝江南岸商业会所设计”为课题项目下达设计任务,地点为西枝江大桥对岸、独栋建筑临街三层,面积450平方米。设计主题:让学生自拟会所商业主题,给予学生一定范围的设计自由度,能够更好地调动其设计的积极性。完稿要求:教师提出项目完稿的设计要求和图纸标准,同时以基地环境分析为契机,详细介绍商业空间设计的类型空间等相关基础性理论知识。
2.商业系统与品牌调研
商业空间设计前期的重要环节是对商业系统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就“西枝江商业会所”进行设计定位与品牌调研。设计团队分组:2到3人一组,原则上允许自由组队,教师可以推荐同寝室友相互组队,以方便讨论与相互沟通。学生以设计主持、图纸表现、后期处理与排版进行角色分工,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要求做到能力互补、分工协作。商业系统调研:各设计小组自拟商业品牌选题,并且进行选题汇报与说明。以网络与现场调研结合的方式,从商业定位、经营模式、品牌形象、概念植入等多方面进行商业系统比较分析。调研简报竞评:以设计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互评与教师讲评的双向方式,进行商业调研简报竞评。调研简报竞评按照百分制的计分方式,学生互评与教师讲评成绩按照4比6的计分方式进行评分。
(二)方案深入期
1.设计平面方案
进入空间实质设计阶段,学生要针对原始空间平面进行平面布置与调整,要求每个小组提出3套设计方案以供评估讨论。
2.平面研修
授课导师对小组的平面方案进行3轮修正与深化,逐步分析与优化空间平面,每小组保留1套平面方案,并且按照百分制的方式计分,以教师讲评分数为主。
3.手绘表现
要求每个小组结合前期设计成果,包括商业定位与设计风格,以设计手绘的方式表现空间立面形态,研讨形态与空间关系。
4.电脑辅助设计
学生按照前期设计成果与手绘草图,使用SketchUp软件对空间格局进行完整的模拟与表现,主要研讨空间分隔比例与材质关系,要求每个空间都有两张不同角度的表现图。
5.方案中期阶段总结
经过严谨的方案修正与设计,以及3次小组间深入的整体方案竞图与研讨,基本完成了方案中期深入阶段的教学任务。教师要结合前期各小组的流程得分,对全部设计小组进行中期项目评级与分数排名。
(三)方案完稿期
1.电脑辅助设计
由前期Sketch模型推敲进入3DMAX+VRay实景灯光渲染与材质调整阶段,要求灯光渲染气氛逼真、材质表现到位,每个空间要有2张效果图。
2.工程图纸绘制
学生使用AutoCAD软件绘制完整的室内施工图纸,要求图纸准确、图法标准,用A3画幅出图30张左右。
3.完稿出图与排版
要求每个设计小组使用PhotoShop、InDesign等软件完成整体方案图纸,包含前期商业调研预案、室内设计效果图(25张左右)、完整的室内工程施工图(35张左右)。最后使用InDesign软件排版装订出图。
四、课程改革总结
(一)改进与提高
第一,通过团队实战体系的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教学的系统性与专业化,学生的设计专业能力与绘图表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第二,通过设计小组的合作与竞争,增强了学生的设计团队协作意识,使其充分理解了真实项目中严格的竞争关系,深刻感受到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本质。第三,通过课间的设计讲评能够使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高效,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提高其设计参与感与积极性。第四,通过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也累积了一定的经验,有助于进一步的深入与推广。
(二)难点与不足
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非线性形态 空间设计 路易・威登概念店
引言
随着非线性科学的不断发展,非线性已经不再单纯指数学名词,它已经渗透到许多其他科学研究领域。非线性建筑也是在此科学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概念,并且有所成果。包含在建筑中的内部空间也随之出现了非线性表现特征。从非线性角度来分析商业空间,阐述非线性在商业空间中运用的发展趋势和建构特征,对我们多视角分析、研究综合性商业空间来说很有意义。本文通过解析路易・威登之草间弥生概念店的空间生成、设计手法和空间理念,来探索商业空间的非线性表现特征。
1 非线性形态理论背景和设计策略
1.1 非线性形态理论背景。非线性从本质上来说应属于数学的范畴,与之对应的是线性,线性与非线性都是数学上线性函数的简称。线性是指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如图1),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而非线性是指变量与自变量之间不成线性关系(如图2),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曲面或不确定的属性,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着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形态”是指事物的形状或表现,它不但在视觉上体现事物的特征,还传达通过其他感官,包括思维过程所获得的“情态”。因此,形态的感知既有事物的客观体现,又有感知者的主观参与。建筑空间形态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具体呈现,非线性建筑形态具有不可预测性。非线性建筑形态的本质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从几何形体的表现特征方面来说,非线性建筑形态呈现的是一种自由几何体的外在表现;从形成方式的设计过程方面来说,非线性建筑形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由局部到整体的形成方式。
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用“非线性”来概括当代建筑形态特征,他认为非线性建筑是一种连续流动状的形体。非线性建筑形态具有一定的不可描述性和不确定性,其形态特征表现出一种连续流动性、不规则性、随机性、非标准性以及自由性。
1.2 非线性形态设计策略。非线性科学、复杂科学为非线性形态设计的策略与设计方式提供了新的视野与理论借鉴。从当今的非线性建筑设计来看,建筑形式在更多的时候变成了设计的产物而不是设计的目标,非线性形态设计也许不都是从形式出发,但最终都将以形态的呈现作为结束。对非线性形态研究的重点不仅是形式的演化及呈现,还要关注产生这些形式的思想方法和设计过程,进而归纳总结出当代非线性建筑的演变趋势和设计手法。
2 非线性形态与商业空间的契合
2.1 非线性形态与品牌风格的契合。非线性形态与品牌风格的契合有利于塑造品牌店面个性。一个成功地将非线性形态与品牌风格相契合的设计,对于消费者来说,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创造既复杂又流畅新颖的非线性店面形象,消费者不用看到店面的标志,就可以轻松地辨识、记住品牌概念店。例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路易・威登旗舰店,店面设计成功地契合了其品牌风格。店面的外墙玻璃利用路易・威登的标志性元素图案,与此同时路易・威登店的内部空间也随处可见标志性元素,通过对标志性元素的非线性形态组合,表现出独特的品牌风格。
2.2 非线性形态设计在商业空间中的运用基础。非线性形态设计手法与品牌概念店空间表现契合,通过非线性形态的空间表现传达了品牌新理念和新设计思想。设计的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新美学追求,形成了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和哲学观念的转变。空间主题与风格设计的新表现在不断变化,非线性形态设计取向所产生的风格与主题,之所以成功在于它打破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美学观念与逻辑,体现出复杂的美学类型。非线性形态设计在商业空间中的运用基础表现在:其一,非线性形态与空间主题、业态的发展、价值观变化相关联。新的商业模式、策划、营销手段促使空间设计观念与风格多元化;其二,非线性形态设计手法表现出多空间类型并置、重叠、交叉的商业空间新格局,同时也表现出既丰富复杂又系统关联的空间形态;第三,注重空间设计中的形态整合、流畅、渐变、呼应、曲面、孔洞的倾向。
结语
非线性形态设计已经诞生,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展现了人类更自由和睦的未来。非线性形态建构摆脱了几何形体的束缚,表现出连续流动性、不规则性、随机性、非标准性以及自由性等特征。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推动人们审美意识的变迁。商业空间设计中利用到非线性设计形式是一种新兴设计方法,但也会是未来商业空间设计发展的趋势,因为非线性设计方式满足了顾客的审美新需求。
参考文献
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商业空间;审美化;美学
一、引言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剧,经济活动的审美化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德国学者韦尔施在《审美化过程:现象、区分、前景》中指出,“越来越多的现实因素正笼罩在审美之中。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逐渐被看作是一种审美的建构物。”[1]而美学研究如何紧扣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拓展研究领域,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回应社会的深刻变化,已成为学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审美经济学是我们提倡建立的一门学科[2-3]审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中的美学问题,以完整经济活动中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这三个基本环节为研究线索。商业空间审美化,作为流通领域的美学问题,成为我们研究关注的对象之一。
它同时也是近年来艺术学和文艺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极为关注的热点命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某种呈现。
不难发现,商业空间正在经历着一场全面的审美化。“今天如果我们要寻找生动活泼的美和艺术,最好的去处也许不是传统的美术馆和大剧院,而是购物中心和街道两旁流光溢彩的商店。”[4]当代商业空间的意义绝不止于作为商品流通的场所而存在,它同时以林林总总的商品和蔚为壮观的场面,构筑起梦幻的超现实王国,甚至升华为“仪式化的快乐神圣空间。”[5]购物失去了一种物质性,成了一种文化事件(鲍德里亚语)。经济活动的审美化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学科取向。一是经济学取向,二是文化社会学取向(美学包括在第二种取向中)。
本文从美学维度分析“商业空间主题化”、“空间意象”、基于符码体系的消费“场域”等普遍却未被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希望做一次将传统美学理论纳入到时代语境下,向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延伸的有益尝试。
二、商业空间主题化
商业空间的主题化趋势日益明显。“主题化”原是营销学中的概念,指“将某一主题应用于某些机构或地点”,借此赋予它某种有吸引力的特殊意义和氛围。一家以迈克尔·乔丹为主题的商店、一个被营造成中世纪风格的餐厅、一家以怀旧为装修基调的时装店,都是经过“主题化”了的。西方学者提出多种主题的来源,戈特迪纳(Gottdiener)提出了9种重要主题为:身份、热带乐土、西部蛮荒地区、古文明、怀旧之情、阿拉伯奇趣、城市特色、堡垒的建筑和守卫、现代主义和进步。艾伦·布里曼(AlanBryman)认为戈特迪纳遗漏了3个重要主题来源:音乐、体育及电影。施密特(Schmitt)和西蒙森(Simonson)认为5个“文化领域”是主题的主要来源:物理世界,哲学和心理学概念,宗教、政治和历史,艺术,时尚和流行文化[6]28-30。
“主题化为应用主题的事物提供了意义和象征性的平台。它赋予这些事物一种超现实的意义,至少也是对事物真实意义的一种补充。通过主题化为事物灌输意义后,这些事物将变得比不使用主题时更加诱人和有趣味。”[6]26“主题化”的意义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产生。首先,营销学上的“毗邻吸引原理”认为,“将原本可能不起眼的商品或服务放在一种有趣且意义超出商品和服务本身意义的环境中可能会增加它们的吸引力,进而增大它们被购买的可能性。”[6]23其次,“主题化”是实现店铺“差异化”的重要手段。创造一个特色鲜明的消费场所,有利于使自己的店铺在众多商店中脱颖而出。西方学者因此使用了“商店形象”(storeimage)的概念。
商业空间有多种主题化方法。GardenWalk是日本著名的购物中心,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通过使用“隐喻”的空间造型设计,建成一座以花为主题的购物中心。GardenWalk是东京郊外的一个露天零售广场。它的商店屋顶是花瓣的形状,喷泉是郁金香的形状,表演舞台是向日葵的形状。在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内,到处装饰着花的实体或形态,有4米长的玫瑰花丛,2米长的塑料“荆棘”展示出犹如“得克萨斯的黄玫瑰”之类的优美格调,鲜花和山茱萸开遍商场里的各个角落。隐喻分为“语言的”隐喻与“审美的”隐喻。我们这里所讲的是后者。“隐喻”一词来自希腊语的“metaphora”,“其字源‘meta’意思是‘超越’,而‘pherein’的意思则是‘传送’。它是指一套特殊的语言学程序,通过这种程序,一个对象的诸方面被‘传送’或者转换到另一个对象。”[7]可见,两个对象之间的“隐喻”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而第二个对象不是第一个对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超越”了的高度凝练的、被抽象化了的话语或形态。我们同意泰伦斯·霍克斯提出的观点,在“审美的”隐喻中,第一个对象确定了物体的主要特征,而第二个对象是要给物体以新的印象,使它“沉浸在一种新的气氛中”。
GardenWalk购物中心的屋顶是花瓣的形状,喷泉是郁金香的形状,表演舞台是向日葵的形状,广场上的休息座椅是花刺的形状,花瓣、郁金香、向日葵、座椅并不是对自然界形态的简单模仿,而是一种高度抽象化了的形态,但是它们能够使人想起花的自然、清新和芬芳。
主题化商业空间的构建有赖于灯光、音响、舞台、布景等多种艺术手法的同时运用。耐克是世界著名的体育休闲品牌,耐克城堪称膜拜耐克品牌的神庙,它们使用两个主题:体育馆主题和博物馆主题。
体育馆主题在店内的一个小篮球场上可见一斑。皮纳洛扎(Pe觡aloza)在提到芝加哥耐克城时写道:“新世纪的旋律荡漾在体育鞋区,打网球和观众欢呼的声效使网球区生气勃勃,运动鞋与木地板叽叽喳喳的摩擦声、篮球入筐的嗖嗖声以及鼎沸的人声烘托着篮球区,让我忍不住想走过去打一场篮球……”[6]:59店内供顾客们试穿篮球鞋的球场,不仅有光滑的木地板,还配有观众欢呼的声效。整个三层楼将近7万平方英尺的耐克城里,弥漫着MTV风格的音乐,大屏幕上放着许多经典比赛,像在电影院里一样,店里悬挂着代言人麦克尔·乔丹空中灌篮的巨幅海报。
1996年,刚刚开业4年的芝加哥耐克城商店,超过艺术馆,成为当地最热门的旅游点,年客流量超过100万人。正如某些人所说的:“有创造力的市场销售者模糊了市场和戏院的界限。”[8]商业空间的审美化引起广泛争论,有反对者认为,“商业空间中的布置导致人的一种感受,就是被描述为感觉的缺失、迷失、不在场(asenseoflack,ofloss,ofabsence)。有人为了抗议消费主义中商业环境刻意营造的膜拜气氛,和人在其语境下的主体迷失,在巴黎墙上写下标语:
‘你消费得越多,你离生活越远。’”[9]三、空间意象美国学者凯文·林奇(KevinLynch)提出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概念──“环境意象”。所谓“环境意象”,指“一个外在具体世界的共同化精神图像……,这意象是瞬间的感觉(immediatesensation)和对过去经验的记忆两者所产生的结果,它并且用来解释认知和指示着行动……”[10]他注意到将一个区域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并从“精神图像”的层面研究人的认知。
根据“环境意象”理论的延伸,笔者认为,主题化的商业空间在美学上缔造了一种“空间意象”。这个理论提出的前提是美学概念的“意象”─“环境意象”─“空间意象”三者衍生关系的逻辑自恰性,即我们不得不考察凯文·林奇的“环境意象”之“意象”概念是否与作为美学范畴的“意象”具有同一性。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指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融合。离开客体的景,或者离开主体的情,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在西方美学史中,对意象理论有代表性阐述的包括康德、克罗齐、庞德、萨特、苏珊·朗格等人。如庞德在《几条禁例》中阐释意象的概念为:“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体’的突然呈现给人以突然解放的感觉,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感觉。”[11]可以发现,“环境意象”中的“意象”,具有美学的理论支撑:“客体”即“外在具体世界”,经过主客体的统一,即“共同化”,形成审美意象(“精神图象”),瞬间的感觉(immediatesensation)与庞德提出的“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同义。
我们再从商业空间的美学特征阐述“空间意象”的形成过程。
其一,“意象”强调客体的景与主体的情融为一体。
就其实质而言,意象不是客观存在的景,也不是外物在主体头脑中产生的表象,而是情和景的结合,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象产生于情景交融。而今天,购物中心成为梦幻世界,购物成为一种享乐和审美体验。在这些场所中,场面形象设计得或华丽时尚、光彩夺目,或汇集人们梦寐以求的、来自遥远他乡的异域珍品,或表达对过去宁静情怀的感念与怀旧。有人将购物中心比作忘却烦恼的乌托邦,将购物比作狂欢,“乌托邦理想同现实通过这种绝无仅有的狂欢节世界感受,暂时融为一体了。”[12]其二,“意象”的产生强调“瞬间的感觉”,这一点在商业空间给人的审美体验中被印证。
杰姆逊曾用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区分消费社会的前现代特征和后现代特征。所谓时间模式即逻各斯模式,强调事物之间的线性关联,这主要指前现代社会以语言、理性为逻辑的文化方式;而“当时间的链条破裂之后,对当前的感受就变得无比强烈、生动、物质化,并且大大提升了其强度。”[13]后现代社会的消费特别强调“当下的体验”,追求瞬间的视觉审美愉悦。齐美尔在研究都市中的人的购买行为时发现,个人的好奇心不断被激发出来,在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购物空间里,瞬间的美感不断刺激人已经过度疲惫的神经。在《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一文中,他指出:“都会性格的心理基础包含在强烈刺激的紧张之中……瞬间印象和持续印象之间的差异性会刺激他的心理。”[14]其三,审美“意象”产生时的状态为“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如果心中只有一个意象,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我和物就打成一气了,这是审美中凝神的特点。
而“用志不纷”的必需条件是无功利的置身物外的状态。当代购物失去了购物性,成为一种文化事件,在这些场所中,人有时达到这样的状态:忘记了“何地”(where),忘记这里是商场或者百货大楼,仿佛在艺术馆或者乐园;忘记了何时(when),像孩子一样在那里徜徉、游荡,忘记时间的溜走,更何况灯火通明的购物空间早已让人区分不出黑夜与白昼的更迭;也忘记“何故”(why)以及“何自来”(whence),购物已经不是一种理性购买的活动,而演变为一种审美活动,人在其中凝神观赏,像在艺术馆观赏珍品、陶冶情趣,甚至在瞬间忘记现实种种,而以审美的、感性的态度体悟当下的氛围,达到凝神忘我的“超真实”状态。
这种状态类似于人在教堂朝拜时的精神状态。
“商业空间因美学而被构筑成物的教堂,它们以让消费者满意的承诺吸引人们来朝圣。购物空间以它们庞大的规模、自我满足的感觉和营造的远离喧嚣的外面世界的环境,淹没了空间里的人。和教堂一样,商业空间是远离日常的琐碎生活,在朝圣中获得奇遇的地方。不管在商业空间中实际上有多么嘈杂,它却始终给人安静和平静的感觉。商业空间给人们一个个入口,从入口通往的是与现实分离的世界,在这里人的精神远离现实的斗争和苦难,得到补偿。”[15]近年的研究中,商业空间被频繁描述为“商品拜物教的圣地”,正因为它呈现了非同一般的空间意象,和在这意象中个体精神达到的“凝神”状态。
四、生产意义的空间
上海女作家陈丹燕在《上海女子的相生相克》一文中,通过都市白领杜小姐的眼光描写淮海路的风情:“冬天的阳光从高大的梧桐树秃枝上照下来,街边房屋整齐,行人的皮鞋很亮。这里是上海的脸面,像纽约的第五大街,东京的银座,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还有彼得堡的涅瓦大街。最贵的商店,最好看的商品都在这里闪闪发光……上海本地人总是说,外地人去南京路,上海人去淮海路,因为淮海路更符合上海人的胃口。”“淮海中路上的散步是一种消遣郁闷的方式,一种业余的竞技,是一个终生的学校,一个没屋顶的沙龙”。
这段话说出了消费社会的实情:购物活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购物空间及其形成的街道正在不断更新着城市的面貌。有人说,要读懂一座城市,就要读懂它最繁华的商业街。有中国“香榭丽舍”之称的淮海路,是上海的脸面。商业空间之所以具有代表性的意义,是由消费社会的语境决定的。正如日本学者原广司所说,“对于某种文化来说,只要有起支配作用的空间,人们便不可避免的要生活在其中,日常的空间性的思考、空间性的想象力,都回避不了这个支配空间……现在,这个起支配作用的空间就是商业空间。”[16]“淮海中路上的散步是一种消遣郁闷的方式,一种业余的竞技,是一个终生的学校,一个没屋顶的沙龙”指出了“购物”和“商业空间”的社会学、文化学上的意义。商业空间成为提供给人消遣郁闷的乐园,一个让人参与时尚、品位竞技的场所,一个聚集了各方名流竞相展示社交才华、个人魅力的沙龙,说明“商业空间”已经由传统的空间意义上的物理范畴转化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范畴。商业空间的意义研究被诸多理论家所关注。迈克尔·迪尔在《后现代都市条件》中断定,“空间意义重大已成普遍共识”[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