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科学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科学的重要性

环境科学的重要性范文1

一、有效教学环境及主要内容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基础环节,二者之间的关联度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程度,而只有有效的教学才有意义。教学的有效性除与师生个体的智力水平有关外,更多地取决于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涉”的范围、程度、方式等。而只有师生在“交涉”中营造的和谐、公平、愉悦、开放的环境,才能更好地生成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这种环境即有效教学环境。

创设有效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预防和干预课堂上的不良行为的。相当部分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对学习本身已无多大兴趣可言,因而要全神贯注地上好每节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是一个管理良好的课堂,也会有个别学生表现不佳。教师必须合理运用既成的制度或有效的方法对其加以预防和干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熟知这些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更要分析各种不同行为的动机,惟其如此,才能公正、合理地处理好各种行为,从而保证课堂的整体效果。二是创造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如果教师能呈现有趣的、组织良好的课堂内容,能有效地利用各种学习诱因,并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已有水平,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掌握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好教学目标,还要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还要对学生表现出高期望并激励他们达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和谐、愉悦、具有开放性的有效的学习环境。

二、创设有效教学环境的方法

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教师需要运用各种知识和策略,需要细致观察、言行得当。语文课堂教学要实行有效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语言提示与非语言暗示相结合的方式干预和制止个体行为。

一个班级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整体效果是良好的,只是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而使自己的行为失控,进而影响其它同学正常学习。所以教师有必要运用各种方式干预和制止这些个体行为的发生,既能纠正其不良行为,又能保证整体的学习效果。用语言提示是直接的干预方式,通常用于教师与学生个别交谈,既不公开指责伤害学生自尊,又保证了教学环节的流畅性。

非语言暗示是间接干预和制止学生不良行为的方式,通常是教师利用身体的某个部位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作出提示,由于其既保留了学生的自尊,又渗透了教师的关爱,所以形式更巧妙,结果更有效。其优点是不需要打断课堂教学的进程,就能让学生从短暂而不严重的不良行为中走出来,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通过新奇的教学设计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都具备学习的动机,只是不一致而已,教师就需要通过各种有趣而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地激发并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好教学流程,并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去思考哪些同学会犯什么错误、我要怎样应付他们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设计参与式教学。

加大学生学习力度的最佳途径是教授有趣的、参与式的、与学生的兴趣点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关注这些内容,并渴望去做被要求做的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盲目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设计好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活动,也要设计好学生独立、自由的学习活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应难易分明,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时也应根据个体知识水平的差异而定。

环境科学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初中生 英语学习能力 可行性措施 英语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不仅对于各种考试来说,英语所占比重持续增加,而且在日后的生活及工作中,英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小学已经开设英语课,但是小学阶段英语的比重很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学校所处地区在英语方面的师资力量也十分有限,所以在初中阶段仍是基础阶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英语基础学习的初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如果能成为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一个较好的开始,那么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以及养成好的语感。因此我们要重视初级中学中英语的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一、教师在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要改进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能力,我们要结合自身学习英语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当今现实环境的限制,寻求约束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求解决方法。在中国较为发达的一些地区,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较早,所在的环境也能提供较好的英语氛围,但是对于我们云南来说,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学校能够配备的师资和教学硬件有限,因此只能在有限的水平之下提高效率,在方法上不断学习和改进。在英语教学与学习中,有三个相关实体――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教师的引导和灌输对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对以后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如果把这三个主体关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作用大小进行排序的话,应该为教师,学生,学校。

二、符合我们自己学校条件的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措施

提高初中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要从学习语言的实际角度出发,我们要从多个方面为学生的学习做铺垫。

1、提供良好的英语环境。为学习英语的学生提供英语听说环境是所有研究英语教学的共识,因为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然后才是一门学科。我们从婴儿阶段学习母语是通过反复刺激反应而习得的,具有真实语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我们对母语的掌握具有很强的不可改变性,对母语的掌握是很牢固的。而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知识的讲授,强调对语言规则的解释、理解和句式的反复练习,忽视了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语言实践,大大削弱了语言的交际性。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我们没有像学习母语一样具有先天的优越环境,也没有像发达地区那样能够提供英语高度模拟环境的条件,只能通过符合我们自己学校能够提供的条件创设英语环境来练习口语,所谓的创设语言环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入口语教学,在口语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条件和要求,根据这些要求构建一个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这个预设环境中去练习口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看到的和所听到的尽量使英语,避免母语的干扰。另外,要淡化课堂意识,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中和同学们也尽量使用英语,如借学习用品、互相打招呼、问路、上学、回家、道别等内容,结合我们云南省自身旅游项目的练习也是一种很好的练习途径,旅游本来就有很多变化场景,还能够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环境,更能增加英语学习的牢固性。通过这样耳濡目染,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学习效果,把枯燥的语言学习变成了轻松的日常生活。

2、引导学生自身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初中生在心智方面还未发育成熟,不能认识到一些事物的重要性,而且我们学校所处地区经济条件不能满足信息的多元获取途径,学生不能从网络和其他媒介途径了解英语学习的信息,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要性没有准确认识,也没有很积极的投入到英语学习中.直接的结果就是英语学习毫无积极性,成绩一落千丈。作为老师,有必要向学生讲解英语学习在未来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英语的学习首先对于考试非常重要,另外,老师还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首先向学生家长阐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让家长鼓励孩子学好英语。在这一阶段,只要家长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也就重视了。

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英语学习方法上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极端认为学英语就是靠死记硬背,靠长期间一点一点地积累,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学好,其它方法都是骗人的。另一种极端则是夸大了学英语的某些技巧,如:某某单词速记法,一个月可以掌握几千单词,这更符合一些英语学习辅导机构的宣传性话语,而不是一种学习方法。前者否定了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的作用,后者则是不科学,不负责任的广告词。学好英语确实需要勤学苦练,但更需要科学的灵活的学习方法,只有两者的有效结合,才是学习英语的正确途径。

英语学习方法是有很多的,我们可以借鉴管理学上的绩效管理策略,绩效管理策略是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自省、评价和调整的策略。要确定学习英语的长期、近期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摸索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机会,关注各学习环节中的进展情况,总结归纳学习经验。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运用到英语学习上,用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英语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我们在充分认识到英语重要性和学生所处环境限制的情况下寻求较为适合的方法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能说哪一种方法是最合适,只有在不断探索中、不断学习中不断进步,改进教育方法,力求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怀欣. 情感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2] 段学忠. 关于初中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J]. 考试周刊. 2009(03)

[3] 张改娥. 谈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05)

环境科学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语言使用;全球化;外语国家;理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78—03

一、全球化环境下语言使用研究的习得取向

(一)使用研究结合习得理论的思潮回顾

回顾语言使用研究的发展历史可见,这一观念带来的不仅是社会与自然科学学科视角的日趋完善,也是语言学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与进步。Vershueren的语境顺应理论与Sperber,D与D.Wilson关联理论表明语境有赖于使用者的认知选择与互动生成,同时话语语言学与批评语言学研究发现,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赋予了语言不同的意义潜势与话语权力潜势。人们对于语言现象的认识从独立的外在对象转向了考察其自我生成。主体与话语的相互建构作用颠覆了理性主体主义哲学对于语言的基本论点,理性的规范与形式的演变之间体现出一种内在的互补、一致关系。这反映了分析哲学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语境、使用等语言学话题的认识走向现实,面向语言习得的使用研究成为应有之议。在教学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语境中,学科的框架提供的不再是规定性的界限,而更成为自组织的拓扑结构,由此推动语言使用理论发展也具有了更具体的实践意义。

应用语言学对这一问题的跨学科观点尤其具有代表性。一方面,不同的学派基于对学习的不同认识,表述了对语言使用的不同理解。社会文化视角研究在维果斯基教育理论与巴赫金的语言哲学思想基础上,通过将语言的思维过程作为教学的依据,使研究呈现出一定后现代解构主义 “语言转向”的特征。几乎继起的复杂语言观和生态教学观突出了语境使用复杂、动态性的一面,认为语言教学涉及的认知、发生问题,包括具有自组织特征的社会文化环境与认知心理对对语言使用的生成作用是语言教学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尤其使用本身或生态观所论证的符担性,而非功能表象才是语言学研究的本质对象这一点,成为它们的主要论点。而另一方面,学派之间的分歧如Lantolf所见主要仍在于一些概念模糊与角度的不同,其基本的特征,包括将社会环境结合到二语发展过程的观点,及它们在二语理论中所处的地位、跨学科的视角等都是一致的。这两方的论述体现了二语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因果联系、语言机制是否天生等问题的不同看法带来的矛盾,成为应用语言学领域不仅面对语言其它的分支缺乏充分的说服力,而且自身观念不一的原因之一,它们也正是后现代相对主义思潮冲击下,语言学理论领域所普遍关心的。

语言使用视角的重要性已成为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不仅体现在如H.Widdowson、Bygate Martin、Lantolf等语言学家关于应用语言学相对于语言学的学科界限的分析中,也体现在语言进化研究的论断中。如Dan Sperber等认为语言的进化应该系统考虑语用维度的作用,即语言与人类早期幼稚心理的相互作用。经验的规律性与语境的相互作用是语言的推理及演变得以进行的基础。 Daniel Dor 和 Eva Jablonka提出语言的发展先于基因的改变,语言的演化受制于人们面对新使用的学习能力,或认知的可塑性。包括语言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因问题,如Gabriele Diewald认为语法化不是语言演变中的某一过程造成的,而是体现为一定形式、语义与语用过程加上一定演变趋向的共同作用。这些研究充分表明语言使用与习得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当它们结合在一起产生的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与价值选择的需要对于关心社会精神面貌与文化自我意识的教学者将具有深刻的意义,引导我们探讨文化语境带来的更深内涵。

(二)习得的重要语言地位与全球化语境下使用视角的必然性

语言习得研究通过考察与教学相对的学习方面,使语言学理论在教学领域得以延伸。因此它构成语言使用的一个特例,即语言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从而使我们的视线转向学习的主体与语境的初始地位,以及环境的多变性蕴含的可变性,获得了相比更为突出的多学科特征。在理论繁荣的全球化时代,习得认知过程成为语言使用的重要风向标之一,尤其体现在它对语言面貌的形成带来的广泛影响。追溯战后独立国家的语言使用状况,包括国家开放或封闭的政经政策带来的影响可充分展示这一点。对教学而言,内圈、外圈与扩展圈的差异无形存在着,我们无法忽视学习圈属性决定的“个体媒介”的作用。在大脑科学、生物、考古以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参与下,习得是一个对于语言进化演变、国家语言战略、语言教学过程以及个体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权重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有助于将语言的发展、规划与进化联系在一起,涵盖并透视语言系统、语言现实、语言环境、语言主体之间的共时与历时关系,形成更具生态伦理的语言研究图景。

语言的使用研究建立在对于语言运行机制的本质认识基础上,与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共同发展。当我国信息社会思维观念日趋宽容,使用的研究更趋于具体深入与个性化,专业知识面对学习者的大众化直觉更觉难以尽言,妨碍双方合理观念的形成,造成自我身份的混乱。此外,传统的观念也在经受着物质文化与对外交流的双重冲击,显得不合时宜,语言交际法部分在缺乏共同语境基础上不能得到实现。由此,探讨在全球化国际语言使用环境制约下的我国二语习得与教学现状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本文试图表明使用研究传统以其对认知系统性与重要性的突出关注将与语言习得为基础的教学领域更好结合,引导人们探讨教学领域的复杂关系中作为一个外语国家的教育者与研究者需要的合理视角。

二、语言使用的认知重要性与教学的复杂性

(一)认知的系统性、重要性与语言理论的发展

语言使用研究的理论意义,包括对于功能目的、认知以及语境、意识形态因素的关注,体现在它作为建立在功能主义基础上的理论体系相对于心灵主义更为典型的认知“系统性”以及由此体现的“认知重要性分配”取向上。这部分反映在教学研究领域最初笼统观念的进一步得到深化的趋势,体现认知复杂性下理论选择的多样性。学习中的社会环境问题等应在语言研究的体系中获得科学的重要性而不能脱离研究传统,二者背后基于形式化与哲理化不同认知体系的分歧在语言研究体系中不应有根本的冲突。作为语言学研究,应认识其目标就是“揭示经验中不直接存在的关联,并为此建立一系列学科概念与程序”,这也许就是如Lantolf指出的关注现实经验的社会文化理论思潮虽然领先传统语言学对社会文化条件加以考量,迎合了全球化语境下的思维变革的需要,却从没有获得与二语习得理论 “并驾齐驱”的地位的原因。

Nicholas Rescher认为基于认知需要的系统性,我们对于世界的哲学认知同样也需要关照整体性、连贯性、系统性与和谐性,以保证其经济性、完整性与合理性。所有基础性的认知都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密切相关,而哲学观念随之而改变。正如李恒威所说,“认识的真理性不是在认识的范畴里由论证来保证的,它最终来自于我们联系世界的结构性实践”。语言学一直以来尊崇的形式化的研究传统沿袭的是科学理性的思路,是如N. Rescher所言的将认知的系统性与简洁性视为最高目标的,因为这包含了对事物可知性的最好描绘与把握。这也意味着它的理论包含的不仅是描述性更是解释性的内容,将方法论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不等于它排斥细节,归纳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细节的认知基础上的创造。认知需要的和谐性决定着一种研究对其它类型的理论不能采取包容的态度,这是因为选择何种观点涉及科学重要性的分配与体系的建立。由此语言学理论的开放性与具体性需要从本身体系的理论认知框架出发。当理论可以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语言可知的特性,与研究对于认知简洁性的追求当将在语境支配下对认识产生决定作用。

(二)外语语境下探讨认知复杂性及重要性的意义

Diane Larsen-Freeman归纳了语言及习得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十余个特征,包括动态、复杂、非线性、混乱、不可预测、初始状态的敏感、开放、自组织、反馈性敏感、与适应性等,被广泛认为是恰当的描述。教学中的使用存在着混乱复杂的特征,这与习得涉及复杂的认知主体与环境因素是分不开的,而且教学也日益接受这一特征的意义。语言使用视角促使我们关注教学现象之后的推动力,关注目的与功能作用相关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问题。使我们从理论角度认识教学复杂性从属于认知复杂性与重要性的特征。我们应该认识相比先前的国际环境语言教学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关注语言文化语境与认知发展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外语国家教学的特点,在面对教学观念分歧时进一步形成具有认知合理性的教学理念。

首先,语言教学双方应该充分认识专业化认知方式的意义,认识这是教育这人类第二次社会化过程的必然阶段。人们认识到在教学中关注功能与交际并不意味着简单的语言应该真实而且有意义的原则,而是与学习者的认知建构结合在一起。依托专业化的教育方向因此在外语国家有限的教学条件里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组织、评价与合作等工具性职能。认识这一点不仅有助于学习者能力的形成,也有助于语言教学理论的探索,是更加清晰地探讨教学与社会、教学者与学习者等一系列话题的基础。

其次,有教育研究者指出我们的教育缺乏具有文化特色的价值观研究,课堂管理应该充分认识文化价值引导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关注认知过程的文化身份问题。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方式在面对信息爆炸的冲击时是去芜存菁还是兼收并蓄;是让世界走向中国,还是让中国走向世界,这些问题对于语言教学领域具有直接的意义,决定着学习者是否能够以正确的胸襟对待全球化的文化环境,把握时代的脉搏。只有在教学中提升文化价值观念的意识,才能理清教学的复杂状态,引导我们建构更加持续发展的教学环境。

最后,学术研究反映语言研究的前沿成果,应该认识自身在知识文化中的作用,与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外语的教学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一直深受国家地位与处境的影响,表明我国的教学与其它的扩展圈国家一样受到多重教学条件与教育观念的制约。认识习得的复杂性,发挥研究的认知作用将引导我们认识现实与理论的差距并寻找出路。因此学术领域本身涉及到认知重要性取向的问题,需要对外语国家教学文化的洞察力与关注,更好地平衡自身的角色,形成积极的创造氛围。

三、探索具体外语国家语境中使用研究的理论内涵

(一)认识语言学科间的特征区别

应用语言学从语言在实用领域的使用获得了存在的意义,不得不更切实涉及语言的复杂性问题,认识自身与语言学本体研究的理论差异与联系。它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象发生的实用性的转向,这解释了它的跨学科取向与实践意义。理论是专业化的基础,教学者应认识到不同的语言理论存在的区别与联系也来自内部的关联性,而这一关联性主要来源于研究的认知性与系统性。因此我们需要研究使用的具体社会文化语境,使其更好服务于教学。

(二)维护语言研究系统科学理性的前提

思维的建构离不开语言,使用使包含于人们潜意识中的因素发展成为新视野的起点。习得研究一方面表明失去科学的支撑,世界会陷入不可名状的怪圈。依附于系统性、抽象性、认知性并建立于通行的规范上,面向语言使用,诸如学习者的社会文化特征、认知表现、教学管理等总是同时关注现象与其认知本质以提供理论的基础,深入理论的建构体系,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三)倡导学科兼容性存在的意义

Susan Gass 和Larry Selinker在论及二语习得与语言学的“双向性”时指出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或任何其它相关学科)都必须与第二语言中的发现相结合,因为第二语言也是人类生成的系统。语言使用是生活在复杂网络中的人们在理性认知与行动能力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人类认知能力的相似性是理论兼容性的基础。涉及复杂语言文化语境时,教学者更需要认识这一兼容性需要的宽容、理性的态度,在扩大自身国际性视野的同时做出正确的价值导向。

(四)深化语言的哲学发展意义

使用的兼容性也是一种包容性。当维果斯基的言语思维研究的重要性从理论上补充解释了思维受制于语境的特点或者它的语用性,使用进一步体现了语言、思维与世界的关系与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当遭遇应用领域时选择与整合认知角度、发展理性认识的必要性。它帮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具体语言文化语境以认识语言研究中多重历史的合力的作用方式,借助于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升我们的哲学认识。

[参考文献]

[1]James Lantolf.Language Emergence: Implication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J].Applied Linguistics, 2006(04).

[2]Nicholas Rescher.Cognitive Harmony [M].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2005.

[3]H.Widdowson.On the Limitations of Linguistics Applied [J].Applied Linguistics, 2000(01).

[4]李恒威.生活世界复杂性及其认知动力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环境科学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环境教育学 环境科学 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 法律法规 伦理道德

一、环境教育学微妙精深,至关重要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自然资源如何保护,怎样使自然资源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如何把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怎样对已经遭到破坏和污染的环境进行完善的治理,已急需找到解决之法。人类生活的环境江河日下,各种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形形的疾病令人防不胜防,各种各样的损失触目惊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立即改善,以保障生命的安全、生活的和谐与经济的顺畅发展。

环境教育由来久矣,几十年前就呼声不断,然而,环境教育由于刚刚起步,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环境保护的概念上,仍然停留环境法制教育的基础上,仍然以道德约束之。固然,这些不可缺少,但是仅仅停留于此,远远不够,必须是全面整合各个层面的教育,如此,才有希望臻于完善。

环境教育中环保知识是基础,法律约束是底线,最为重要的,是要始终宣传环境伦理思想。因为它是各种环境教育知识的综合,如环境道德教育、环境法制教育、环境保护知识教育不一而足。环境教育益处多多,能够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改善文化观念。而且,在素质教育中,环境教育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二、环境教育学创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环境教育学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中的必然产物,也是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今环境问题逐步显现,日趋严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1.分析人类环境的今昔演变,研究其利人与不利人的条件,从而为环境教育学指出研究的方向。

2.彻底研究人在环境中的因果关系以及怎样协调这种关系,使得人类既能更好地生活,又能促使人类社会环境得以全面协调发展。

3.分析人类社会中,由于人类的存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全球性变化趋势,对人类的利弊。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三、什么是环境科学

近几十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环境科学应运而生,其分支较多,具有跨学科的属性。

1.自然科学方面: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学和环境物理学等等。

2.技术科学方面:环境工程、环境医学。

3.社会科学方面,在这方面较多,主要有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伦理学、生态法学、环境政治学等等。

四、环境教育学创立的必然性

素质教育的要求,必然推动了环境教育学的发展。开展环境教育,人的素质随之增高。人的素质包括诸多方面,比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身心方面的综合素质、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素质、环境法律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在基本的素质教育中,环境教育必不可少,这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人生活的质量与和谐。人与自然共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而且,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内容,这是学校教育功能在社会生活的全方位体现,也是一个人自我实现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

五、环境教育学的创立是环境教育的深化发展

要想提高全民素质,要想提升国民的道德修养,环境教育不可或缺。具体来说,环境教育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的学科。它提供了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由于大多数环境问题涉及人类活动,因此,经济、法律和社会科学知识往往也可用于环境科学研究。因此,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2.环境法律法规知识。这部分主要是环境法律法规方面,研究环境保护政策。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明确环境管理的任务,学习环境保护法,从而增强环保观念,完善法律意识。

3.环境伦理道德知识。环境伦理学,是一门介于伦理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新兴的综合性科学。人类在生存发展活动中,和环境发生接触,由于需要,与其对立,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人类的行为造成大量的无可挽回的灾害,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环境伦理学,旨在号召全人类自觉地保护自己唯一的生存家园,让生活环境改善,避免一切的污染,将生态环境做到最完美的改善,对所有的资源做到永续经营、最大的利用,做到最大的节约,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思想决定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环境意识的提高,促进了对环境的保护,对经济的增强、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利益都大有裨益。人类只有增强环境保护观念,保护地球,人类才能和地球保持和谐共处,人类的生活质量才会有更好的保证,人类才能永远的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

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让每一个人都深深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增强全民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于素质教育而言,不可缺少;对于生存环境伦理而言,势在必行。民族要兴旺,祖国欲繁荣,舍此别无出路。我国人均资源极其微薄,如果不合理使用,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要让每一点资源都充分利用,发挥其价值,要高瞻远瞩,造福子孙。

1.掌握环境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我们要树立生态系统平衡的观念,以保护全球环境为己任,促进自然的良性发展,保持人类爱护家园的优秀品质,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大事,谨小慎微,慎终如始,关爱地球母亲,从点点滴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促进环境的改善,日日努力,逐步使得向最佳生存环境迈进。

2.自觉抵制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要从我开始,从身边做起,抵制不良行为,对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行为耐心规劝,严厉谴责,利用法律给予限制和打击。

环境科学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安阳市;林木种苗;生态环境建设;林业可持续发展

0引言

林木种苗管理情况直接影响到林业的发展,林木苗的自身的特点对我国树种的生长质量、周期、抗病虫害等有很大的影响[1]。安阳市编制《安阳市经济林和林木种苗发展规划(2016-2010年)》,为“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林木种苗提供了支持,同时为推动安阳市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1.1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木种苗的种类和质量对当地的林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的林木种苗种类和较高的质量将会促进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保证林木种苗的多样性,对于提高安阳市的林产品和木材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安阳市的林区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林业发展中要立足于安阳市林业发展状况,根据当地林业发展的要求,培育相应的林木种苗。通过应用高新技术科技,保证林木种苗过程中,不断采用新技术,促进苗木种植质量的提高,从而使安阳市林业可持续发展。

1.2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苗木

强化林业建设是当前社会中想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的国家政策也支持林业建设,以此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安阳市林木种苗可以为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足数量的苗木,有利于加快林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科技的进步,新技术的发展使得苗木的培育和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这为苗木的质量提高和数量增加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林木种苗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方面都会得到显著提升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安阳市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苗木。

1.3有利于生态文化建设

我国大部分地区之前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出现破坏水土、滥砍滥伐等情况,严重损害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视程度增加,安阳市也认识到生态文化建设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开展逐步提供足够的苗木,如各种样式的盆景、花卉,美化了城市环境,为安阳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林业部门人员应该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在以后工作中深入发现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方式,及时解决问题,推动安阳市林木种苗的的发展。

1.4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实际上,林业种苗建设对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有重要的影响。安阳市要以此为契机,综合考虑当地的各种要素,选择能够适应本地区林区环境的林木种苗进行培育。林木种苗的成活率对木材的生长状况紧密相连,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要通过科学的方式,保证林业种苗的发展。

2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策略

2.1依法种苗,科学培养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有相应的林木种苗,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要首先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种苗,进行科学培养。与此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展开工作,如《种子法》的相关规定。另外还要积极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科技兴苗,最大限度的培育优良品种。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对安阳市的地质情况和气候因素等做好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再结合林木种苗的结果,培育出适合安阳市种植的林木种苗,保证安阳市林业可持续发展。在日常研究中还要及时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不盲目选择。学到的技术要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实验,实验结果确定不会出现问题时再大面积种植和培育。同时积极探索新的科技方式,提高林木种苗的质量和效率。

2.2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调节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想要发挥林木种苗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就要根据安阳市的实际情况,结合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断的对林木种苗进行调节和控制,保证在合理的市场范围内发展。

2.3创建苗木交易体系

首先,苗木抵押贷款等制度创新,为中小育苗户提供苗木交易平台;其次,整合18~20户育苗大户,有计划、定向培育优质苗木;再者,依托18~20户育苗大户,建立以育苗和苗木工程合一的苗木产业模式;最后,与全国主要苗木交易网络平台合作。

2.4种苗基地进一步发展

安阳市近些年开始重视种苗基地的发展,在原有基地基础上,又开发出新的基地,保证种苗基地的发展。在林木种苗的培育和生产中,要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做好基地扩建工作,保证提供足够的林木种苗。同时还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合理、科学的开发新的基地,根据我国林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规划内容,补充到种苗基地发展中,实现新基地和旧基地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安阳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因此,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安阳市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要重视林木种苗的培育,选择最适合的种苗品种进行种植,使林业发展有充分的苗木。同时还要加强种苗的应用,有效结合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促进安阳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娅莉,江锋明.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J].自然科学:文摘版,2016,(4):125.

[2]单殿杰.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7):286.

环境科学的重要性范文6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能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类精神文明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内容相联系,达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了学习和科学探究、形成了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农村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新一代学生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在广大农村,相当一部分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后就不再读书,直接参加农业生产,成为农民。通过实地调查,我们认识到了农村教学改革的紧迫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种田在农村迅速普及,农民需要科学种田的知识,急需使用各种化肥、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用来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作物产量。调查中了解到:以前毕业的初中生,不知道化肥、农药的性能、保管和使用方法,看不明白市售农药、化肥的配制浓度和配制方法,不认识化学肥料的分子式,不会计算常用氮、磷、钾化肥的有效成分百分含量。调查结果,给了我们很大的震动,坚定了实验信心,增强了化学学科教学改革的紧迫感,明确了学科教学必须适应当地农村发展的需要,面向实际教学,传授生产急需的化学知识,为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 课堂教学中要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日常教学中要把它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到各章节的教学之中,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初中学生化学储备知识不一样,所以进行环保教育要有针对性,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借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阶段主要应抓住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环保教育: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可列举1995年6月20日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可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指出空调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致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还可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漫画等,形象地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教材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可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水》一章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其中:1980年在发展中国家约有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约有18亿人由于使用受到污染的水而遭到疾病的威胁。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这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在学生的学习领域中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每一位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未来环保的主人,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的需要,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执行并完成全日制化学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注重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打好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同时,要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强化、渗透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应急适用化学知识。比如结合化学科的教学内容特点,在适当的章节中强化、渗透土壤、农药化肥等农村应急化学知识的教学。要同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农民致富紧密结合,要有针对性,把具有先进水平的农药、化肥、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失时机地推广开来。要重视实践活动,敞开校门,培养新型农民,使学校教学真正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