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文化的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文化的发展史

酒文化的发展史范文1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文化活动 发展策略

群众文化事业是先进文化传播的阵地,开展群众文化事业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群众文化事业结构战略性大调整的新形势下,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要与经济、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1始终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发展群众文化的理念

第一,必须切实意识到创新群众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民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第二,必须真正认识到文化干部队伍是发展群众文化的骨干,他们不仅是具体的组织者以及实施者,还是当前发展群众文化的主要人才资源;第三,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发挥业余文艺爱好者在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及传承民间艺术当中的骨干作用,应当加大培养群众文化业余队伍人才的力度;此外,必须真正意识到文化管理人才以及从事文化工作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文化管理水平以及事业发展的好坏,必须进一步提升他们服务群众、依法办事的水平、组织以及领导能力。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发展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而文化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主要取决于负责及组织活动开展的相关人员的活动能力。各地群艺馆、文化馆的相关专业人才是群众文化的组织者以及管理者,他们通常都具备了很强的业务水平以及组织能力,开展各项活动的经验非常丰富。因此,这些专业人才必须承担起这项职责,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需要完成好上级政府规定的各项专题文化活动,还应当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文艺演出活动,此外,还应当举办一些具有服务以及教化性质的公益文化活动,使得所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为社会大众乐意接受。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文化活动的热爱,增强他们凝聚力以及向心力。

3切实发挥地方群众文化的优势

当前在发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的作用,从地方文化资源着手,建设群众文化的品牌。对于本地区的群众而言,他们对于这部分的文化资源往往非常熟悉,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因而从内心更容易接受;而对于外地的群众而言,由于该地区的群众文化与地理、历史以及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产生了十分鲜明的地方特点,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当地的群众文化,从而达到了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完美结合。

4创新活动形式,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最近几年以来,由于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基础设施的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方面均有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文化物质基础设施和文化生活本身并不能混为一谈,群众文化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参与性。怎样在当前全新的形势下,切实体现出“文化为民”的主题,是我们每个文化工作者都必须深入思考的话题。对此,广大文化工作者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例如,各种群众文化性质的文艺演出活动,就充分体现较强的亲民性,广大群众与那些平常仅仅在剧院和银幕上感受到的演出实现了面对面、零距离地接触,通过一些互动的环节,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参与进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收,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并且在举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创新活动的形式,创新是所有类型的艺术形式的生命源泉,群众文化活动也同样如此。

5注重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始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智力支撑以及精神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仍然需要发展并繁荣社会主义农村文化事业。农村群众文化要想获得健康的发展,首先必须培养专业人才,广大农村文化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职责以及使命,而文化主管部门,必须确保他们的工资收入以及福利待遇,尽量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主动性。并且应当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与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同时,进一步拓宽发展群众文化所经费的筹资渠道,努力搞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目前建设、发展农村文化所面临的一个主要瓶颈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从而在展各项文化活动过程中有坚实的物质保证。此外,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的文化意识。农村干部的文化意识对于建设农村文化会产生直接影响。通过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使得他们能够切实意识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之间的密切关系,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不能以发展经济为由而不发展文化,更不应该等经济发展强大之后才开始来发展文化,必须尽可能实现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甚至在某些条件下,还需要让文化得到优先发展,以符合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总之,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广大文化工作者必须坚持创新精神,切实抓好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努力摒弃封闭型、单一型的发展模式,主动向开放型、复合型的发展模式转变,积极举办各种形式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从而使得群众文化事业能够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提供精智力支撑以及神动力。

参考文献

酒文化的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地域文化、继承、发展、济南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世界名都大邑之所以能成功地支配了各国的历史,那只是因为这些城市始终能够代表它们的民族和文明,并把绝大部分流传给后代。”[1]著名规划建筑大师刘易斯・芒福德的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带给城市规划工作者以深刻的启示。城市发展继承并延续地域文化特征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前提。在规划建设中,做好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非常重要。本文试以济南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个辽阔广大的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人群构成的不同所存在的区域性的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构成地域文化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2]

2济南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2.1山、水、城交融的整体空间环境

济南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总揽齐鲁,地处鲁中低山丘陵与华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山湖遥遥相望,形成山水相依的城市地理形态和独特的城市空间特色。济南的城市空间特色是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南部是恢廓苍翠的自然山体,中部名泉荟萃、湖光山色,北部是蜿蜒曲折的黄河以及鹊山、华山等众多平地凸起的小山头。

这种山、水、城交融的独特自然景观与济南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形成了济南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空间特色。总体来讲,济南大气厚重,具有北方城市粗放的性格;济南独特的泉水文化,又赋予了这座城市另一面的景致,城市总是因为有了水而显得清灵俊秀,济南因了浸润在城市肌理中的泉群水系而比普通的北方城市多生出了一股轻盈,有了几分“烟雨江南”的柔美。

2.2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景观资源

济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特色街区共有8处。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包括四门塔、灵岩寺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省级历史优秀建筑5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5处;区、县级依法登记保护的文物328处;普查登记在册文物约1000余处。

2.3“古城商埠,双星闪耀”的空间布局

济南古城是在明府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城池四周由护城河围合,面积3.26平方公里。平面布局以其形状不甚规整、四门不对称为特色,加之有天然的泉水和依山建城的独特地理位置,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济南商埠开辟于上世纪初,商埠区的规划和建设是中国城建史上中西合壁的典范。1904年,德国修筑的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标志着振兴民族实业的“自开商埠”便应运而生。百年以来,商埠区的空间格局一直延续下来,揭示了济南近代城市规划的序幕。东西并列的古城和商埠,形成济南城市空间演变历史上“古城商埠,双星闪耀”的格局。

2.4“泉水文化”的独特品质

泉水是济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得济南自古以来就以泉水丰沛而闻名于世,城市因此有了一个别称“泉城”。甘纯的泉水给城市注入了灵气与活力,赋予了济南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广义讲,泉城文化景观资源应包括“泉水”、“泉城”、“泉村”、“泉文化”等四泉文化景观资源。泉水是四泉文化的核心。济南独特的地质结构,造就了众多泉水的形成。济南泉水的独特性还体现在数量众多、形态优美、水质优良、文人诗韵等诸多方面。

2.5“包容厚重”的城市文化

长期以来,作为中国东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济南,具有各种文化的兼容性。济南处在西陆东海之间,古文化与今文化之间,城市不大也不小,处于“中庸之道”的状态,这是它典型的文化特征。这样的文化特征就形成了济南厚重朴实,温婉宽容的城市气质。[5]

3济南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工作进展

3.1济南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工作情况概述

近年来,济南市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近年来,《泉城特色风貌带规划》、《泉城特色标志区规划》、《济南商埠区历史文化城区保护策略研究》等20多项规划研究相继编制完成,大明湖东扩等精品工程相继实施,济南古城区及商埠区保护初见成效。二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定期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保护专项检查,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三是注重提取并形成文化特征符号。例如策划了“天下泉城”、 “守望泉城”等专题片,进一步强化了地域文化特征符号。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方面,着力塑造地域文化特征,例如,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主会场“东荷西柳“的设计中,就以市花荷花、市树柳树为母题,进一步强化了地域文化特色。四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地域文化特色深入人心。例如,如自2013年起每年8月举办“泉水文化节”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期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进一步强化了济南泉水之城的地域文化特色。

3.2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工作的不足

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与济南独特的文化特色资源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文化资源有待梳理,在新城区、郊区或者大都市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做得还不够,例如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子崖遗址等的宣传推介不够。二是保护与发展实施机制有待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统筹协调。三是市政、交通、财政等专项有待优化。在古城区、商埠区,普遍存在交通拥堵、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区域文化发展战略不够明确,对大区域文化发展战略重视不够,区域文化的认同感有待进一步强化。

3.3济南地域文化特色保护与发展的对策措施

基于对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的进展及不足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对历史古迹、文物进行全面排查,做好深入挖掘历史遗存、搜集相关资料,从龙山文化、舜文化、孝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对龙山黑陶、舜耕山、郭氏孝堂山、灵岩寺、齐长城、鹊华秋色图等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努力塑造含蓄内敛、格调清新的新型文明城市。[6]二是创新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实施机制。亟需在市财政、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和投融资平台大量投入的基础上,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同时创建社会融资渠道,引导市场化运作,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共同推动保护改造工作的实施。三是调整优化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延续地域文化传统,深入挖掘文化优势,营造宜居环境氛围,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感。四是积极倡导公众参与。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应充分考虑群众的发展愿望和利益诉求,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其规划、建设工作应在适宜的阶段组织公众进行参与,科学合理决策,选择部分有责任心的企业或个人参与规划实施。

4结语

伊利尔・沙里宁指出:“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地域文化特色是城市发展之魂,是城市个性的集中体现。从济南的案例可以看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在前期研究、体制机制、法规建设、规划实施等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绝对是块宝,而且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在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知己知彼、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重视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采取科学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品牌,切实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王新文.关于城市形象的文化审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3].吴良镛. 吴良镛.借“名画”之余晖 点江山之异彩――济南“鹊华历史文化公园”刍议[J].中国园林,2006(1).

[4].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R].2006年.

酒文化的发展史范文3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网球文化;发展趋势

网球运动源于宫廷贵族,一直以来有很多文化传统和约定俗成,即使是已成为大众体育活动项目的今天,这些传统和俗成依然保留。所以大众网球活动不论是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极具文化特征。它的所有内涵如技术、战术、规则、运动员的动作表情、比赛的环境气氛等可以被认同与理解,从而形成具有各个民族特性的世界网球文化体系。

一、网球文化的概念

网球文化是人们通过从事网球活动所形成的网球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财富总称。根据文化哲学的区分,网球文化结构区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网球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

网球文化所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面是有形的、可见的物质产品,网球的这一面是在不断变化中逐渐完善、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它日臻完美、功能越来越丰富、使用也越来越方便,在变革中不断提升;它的另一面则是无形的各种价值的总和,这一切最终体现为网球文化。

二、网球文化的演进过程

网球文化是伴随着网球游戏的创立而产生的,也伴随这项游戏的升华而完善发展形成的文化体系。最初在法国宫廷产生,带有一种宫廷气息的纯娱乐健身性的象形文化。随着现代网球运动的传播、推广、充实、完善,分阶段地逐步形成组合性的现代网球文化的当代体系。以1912年国际网球联合会创立于巴黎为标志,世界各国网球赛事频繁展开,表现为以竞技性为本体特征的跨国网球文化初步形成,规则与竞赛制度文化建立并走上国际化轨道。随着这种文化性(文化、知识、智慧、科技、人文、修养、素质、道德品位、制度创新)的不断发展、演进,世界性网球文化形成完整体系,物质与精神的社会价值观加速提升,使网球文化成为一种艺术化、国际化、产业化、人文化多元素交融下的高水平竞技文化(表1)。

三、现代网球文化的维度特征

从网球运动的发展的历史来看,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界认为文化大致包含三个层面:器物、制度和观念。笔者认为可以把网球文化分析得更细致一些,分为七个维度:器物、规则、技术、风俗(风格)、战术、理念和语言。各个维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始终处于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表2)。

四、网球文化的发展趋势

文化哲学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态、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

中国网球运动文化的主体形式是外来传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网球文化的发展也日益多元化和国际化,网球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并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这种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1.网球信息文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网球文化形式内容将更丰富多彩,在网球运动面向全球各地域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过程中,网球运动进一步成为跨国的运动,在不断地改革发展创新中得到提高。

2.网球制度文化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网球制度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它们数十年来保持着大师级人才辈出的局面,其成功要诀主要得益于稳定而优化的制度环境,因此我们应该研究符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内容与规律,制订中国网球文化的法则和法规制度,加快职业化的进程,提高举办网球一级赛事的水平,完善网球俱乐部制度等,让网球运动的开展更加规范,更加普及。

3.网球人本文化的发展趋势

网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系统文化。按照控制论的观点,只有开放并不断产生对外交流的系统才可能促进自身系统的完善和增长。本土网球文化和通过网球全球化发展而遭遇到的非本土体育文化的交流形成体育文化传播的互动性,正是在体育文化互动过程中才可能充分表现本土体育自身的文化特性,求得相互认同。

4.网球器物文化的发展趋势

网球器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运用物质手段调节网球文化的发展,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手段的不断更新,网球器物的发展也会呈现多元系列、多样化产品,这样必然会带来网球器物的革新,进而会对网球制度、信息、人本等文化有所影响。

总之,网球文化的发展是多维度的,每个维度都需要与世界体育体制和世界体育发展趋势接轨。从器物到人本,从观念到制度,本土网球文化与非本土网球文化的碰撞才会产生出本土网球文化的新形式,从而在体育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网球文化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芳,雷少华.对网球运动的社会文化审视[J].体育与科学,2005,(2):71-73.

[2] 朱征宇,陈德志.珠江三角洲地区“网球热”的文化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6):32-34.

[3] 薛岚,董大肆.论球类运动的文化属性[J].体育与科学,2006,(12):19-21.

[4] 梁高亮,刘轶.关于中国网球文化的一些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14-117.

酒文化的发展史范文4

摘要:中原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辐射全国,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在梳理中原民俗文化在当代生存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对中原民俗文化的适应性发展进行了实践性地探讨。

关键词:中原民俗文化;适宜性;发展

随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不断深化,中原文化逐步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中原文化之根脉的中原民俗文化在矛盾中发展,在抢救中奋起,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特别是当民俗文化与旅游市场,与互联网密切结合起来之后,更是开创了中原民俗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中原民俗文化资源状况

中原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源远流长,形态多样,价值巨大,本文特从三个方面简单说明。

(一)物质民俗文化

1. 工艺精湛的手工艺品。中原人民勤劳智慧,创制了许多驰名中外的民间艺术品。例如针法多变的开封汴绣,开启了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名绣,古老淳朴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丰盈了千家万户的新年愿望,造型优美的的洛阳唐三彩远销海内外,色彩绚丽的淮阳泥泥狗传递出原始神秘的色彩等等。这些手工艺品大多数是由传统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开发而成,纯粹靠师徒相传,手工制作,其技艺之精湛,工序之复杂,做工之精美不仅具有浓厚的技术复杂,工序繁多,做工精美,融入了当地浓厚的民族文化,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

2. 闻名遐迩的风味小吃。中原地区民风淳朴,人民生活节俭成性,所以很多地方风味小吃多以充饥果腹为首要追求。可能不够精致高雅,不够美观上档次,但是味道独特,食之难忘。像闻名遐迩的开封灌汤包、武陟油茶、鲁山揽锅菜、洛阳不翻儿等。“洛阳不翻儿”是以上好的绿豆为原料,经涨发、去皮,磨成豆浆,加入鸡蛋、食盐,调成糊状盛在铁锅内置于火上,用柴草煎烙而成,因烙时不需将饼子翻个儿,故而得名。薄如牛皮纸的薄饼,可以直接用筷子夹着蘸蒜汁吃,也可以将两张不翻儿叠着放在碗里,浇上一勺滚烫的骨头汤,放些事先煮好的黄花菜、海带丝、木耳、粉条之类,倒上醋,洒上胡椒粉,做成酸辣可口,余味悠长的“不翻汤”。从北宋时至今日,开封夜市一直都是古城开封的一道亮丽风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鼓楼街两旁充斥着一辆辆香味四溢的小吃车,炒凉粉、宫廷杏仁茶、烤面筋、烤鸭肠……各具特色、各种风味的小吃在这里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边游走一边品尝,婉转悠扬的叫卖声、肉串在铁板上刺刺拉拉的膨胀声不绝于耳,味觉、视觉、听觉的多重刺激令人胃口大开,流连忘返。

3. 风格迥然的地方建筑。中原地区西高东低,民居种类较多,不同民居具备不同风格,反映不同的民风。例如西部多丘陵,少雨,所以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建造房屋,民居被称为“窑洞”,或者地坑院。其中地坑院最具可开发性。具体构造是在平地上挖坑,然后在坑的四壁开凿窑洞,从而形成天井式四方院,在院落一角挖出通道通到地面。院内设施齐全,植有树木花卉,有卧室有客厅有厨房有水井,还有排水设置,有牲口房,鸡圈狗舍等。进入村中,能听到人说话,鸡鸣狗吠,但是看到房屋和人。这些建筑因地制宜,降低了制造成本,实质上处处体现出了农业文化的特点。

(二)社会民俗文化

1.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节日。中原地^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其民俗节日大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因此,河南的民俗节日带有明显的基础性和根源性,同时又浸染了河南地区特有的醇厚风情,地方色彩鲜明,比较有代表性的节日如春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初一、中元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等。

2. 民风醇厚的庙会文化。中原地区很多地方都有庙会,最富盛名的有太昊陵庙会和中岳庙会。以太昊陵庙会为例,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当地俗称人祖庙。据考,太昊伏羲陵始建于春秋,汉代曾在陵前建祠。太昊伏羲陵占地36公顷有余,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世人叹绝。太昊陵庙会的声势之大、会期之长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每年自农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会期一个月。朝祖进香是庙会的基本内容。由善男信女组成的朝祖进香会,高举黄绫青龙旗,手捧香楼,肩挑花篮,在器乐声中,十分庄重地向人祖焚香跪拜,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大凡祭祖朝香者,都要从家乡带来一把泥土,进香之后,添洒在伏羲陵墓上,寓意子孙繁荣昌盛。庙会期间各种各样的民间娱乐活动,更引人入胜。其中以杂耍。表演为最多,狮子、龙灯、竹马、旱船等应有尽有。太吴陵祭祖庙会。同时又是一个民间游艺的展示会。“与其他庙会相比,太吴陵庙会习俗中有两个十分独特的地方。一是有“担经挑”,也称“担花篮”的比较原始的祭祖悦神的舞蹈。一是随处可见的“泥泥狗”。泥泥狗也叫“陵狗”,是庙会上出售的一种泥玩具,一吹就响。泥泥狗形象夸张,神态各异,古拙透出寓意,据说这是流传至今的原始社会后期的活文物。

(三)口承语言民俗文化

1.底蕴深厚的民间曲艺。中原因为地域优势,其民间曲艺的发展受到周边很多地方曲艺的影响,造成了地方曲艺的众多种类。像豫剧(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剧、越调、大平调、四平调、怀梆、宛梆、大弦戏、道情、锣戏、卷戏、梆子戏等,足迹遍及中原大地,群众基础非常广泛,不少乡村都有自己的小剧团。更有一些三四人组成的响器班子,活跃在田间地头,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这些民间曲艺地方色彩浓郁,不论是曲艺表现的内容,还是唱词念白、行韵甩腔的方式都显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河南电视台的明星节目《梨园春》的影响力普及到全国,而2016年红遍荧屏内外的“洛阳大妈儿”就是因为其语音明显的洛阳味儿而深受大家喜爱。可以说,越具有地方性的东西其特性就越明显,其吸引力也更大,其创造经济价值的潜力也更大。

2.璀璨夺目的神话传说。中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从远古时期就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各类神话传说。像流传广泛的大禹治水神话、开天地神话,伏羲女娲神话、黄帝传说等。这些神话传说在口头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历代人民的想象和加工,逐渐成为体系,并且转化为中原人民的性格内涵。像中原人的质朴无华,坚强不屈,家国至上等精神特质,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这些特色。

二、中原民俗文化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状

(一)式微与抢救

中原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长河中形成,繁常生活中沉淀,成为中原人民的心理底蕴,深深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从而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旧有的产生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民俗文化逐步与现有的经济生活模式脱节,在文化市场上的重要地位慢慢丧失,逐渐被边缘化。以河南宝丰著名的“马街书会”为例,起源于元代的“马街书会”曾经是一个河南、山东、安徽等几个省曲艺艺人登台竞技、相互切磋的一个大舞台,每逢书会,会场人头攒动,宝丰万人空巷,能到书会上亮亮嗓子曾经是不少曲艺艺人的一个梦想。但是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于是书会的观众开始流失,观众的流失直接影响到说书艺人的收入以及演出热情,从而造成艺人传承的断裂。这样的恶性循环,致使“马街书会”处于濒临消亡的状态。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马街书会”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由政府每年拨付上亿的专款来抢救传统曲艺,各大媒体也纷纷到会进行宣传,从而使得马街书会的会场基础设施得以强化,社会知名度不断扩大,百姓关注度日益上升。

(二)扭曲与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提升,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文化旅游市场逐渐活跃起来,随之而来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复兴,各地政府看到传统民俗文化对广大游客的强大吸引力,纷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求用传统民俗文化的吸引力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于是,各类传统民俗文化重新被捡起,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精心打扮,重新走到文化市场的中心。这样的复兴和回归本来应该是令人喜悦的,但是在这个改造的过程中,传统的民俗文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走样和变形。与时俱进,随俗而化,这本来应该是民俗发展的一个特点,但是如果为了迎合部分人群的审美使得其中的一些核心思想变得媚俗甚至低俗,那实在不是民俗文化发展的一件幸事。2010年山|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为争西门庆老家大打口水仗,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网友笑谈“原来臭名也是生产力啊”。这样不顾社会影响的旅游开发对社会的危害不容忽视。

三、中原民俗文化适宜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民俗文化开发的途径有很多,本文主要分析以下三种:

(一)民俗产品开发

民俗文化要转变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要跟上时代步伐,将其产品化,从而才能在市场上体现自己的经济价值。这个产品开发、推广、接受的过程中,其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自然而然地就体现出来。以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的牡丹画开发为例。平乐镇位于孟津县东南方,南与白马寺毗邻,东与偃师市接壤,北与邙山紧依,西与洛阳相望。自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为迎西域入贡的飞廉、铜马筑平乐观取名并延用至今,素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美称。

近年来,该镇依托洛阳种牡丹、赏牡丹的习俗,组织农民学画牡丹。2007年,省委、洛阳市委帮助平乐村举办培训班,成立“洛阳平乐牡丹书画院”,免费办班3期,培训了110多人。从2009年底开始,省市县三级先后扶持3800多万元、规划建设了占地90亩的“中国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建成运营以后,把100多位画师请进园区来集中创作、交流、展示、经营,规划产业发展的方向,集聚发展、转型提升。为扩大“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的知名度,孟津县从2011年起,连续6年成功策划、举办了“中国・平乐农民画邀请展暨全国农民画学术研讨会”,组织画家先后参加了“中原文化新西兰行”、“中原文化宝岛行”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为促进持续发展,孟津县还探索集团经营、公司运作、产销一体的新路子,引进洛阳鼎润实业有限公司入驻经营、运作“中国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申请注册“牡丹画第一村”商标,按照“公司 园区 画家”的模式,发展签约画师150多名,邀请省市美术家协会专家为画师评定等级,组织牡丹画创作和实体店销售;建立了牡丹画职业培训学校,使画家培训走向职业化、常态化。目前,平乐牡丹画画师队伍人数已达到1000多人,其中专业画家150人,省市两级美术家协会会员75人,每年有40余万幅作品从这里行销全国、远销美国、日本、新西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综合收入达1亿元。牡丹画产业的发展不仅使村民们致富增收,而且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带动了加工、包装、快递、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了就业,同时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提升,平乐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民俗旅游开发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它的表现形式很多: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都是大家惯常熟知的。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现在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种基本模式:一是集锦荟萃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云南民族文化村等。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一个区域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二是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景区,就是将北宋京城的繁华景象进行了一比一的复制,并将当年以及今天中原地区的民俗以活态形式进行呈现,一天之内演出几十场,既丰富了游客的旅游感受,又传承了传统的民俗文化,达到了传承和发展的完美结合。三是原地浓缩式。一些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河南三门峡的陕县地坑院景区,集中将豫西地坑院的民居特色以及当地民俗融合到这个景区内部,取得较好的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效果。四是周期表现式。有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出于当地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洛阳的牡丹花会,开封的菊展,登封的少林武术节等,其因为活动本身的局限性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另一种为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河南豫剧院到境外演出,展现了中原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河南老家旅游。除此之外,还有原生自然式、主题附会式等模式。

(三)多业态融合开发

融合开发即以创业为核心,通过与移动终端、影视、网络、动漫等新业态融合来推动发展。

1.中原民俗文化网络平台开发。例如成立于2013年12月非遗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河南省阳光文化发展基金会重点扶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交易平台。它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的市场推广及产业化发展,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作品及项目结合互联网电子商务形式,使其得以充分的市场推广与产业落地。除了网络平台外,博客、播客、论坛、微博等都可以作为中原民俗文化产业的宣传和营销渠道,由此推动中原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网络民俗文化为内容,围绕消费者的接受终端,根据消费需求创意民俗文化产品。如以手机媒体为终端,向 WAP、IVR、无限音乐、收索引擎、电子彩信等手机媒体产业链延伸。目前,河南文化产业网、河南文化传播网等以中原民俗文化传播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网站,中原文化研究、非遗城等微信公众号,正发展成为民俗文化网络传播的中坚力量,使中原民俗文化以更加便捷、系统、生动、趣味的形式传播给公众,对于保护、传承、创新、发扬中原传统民俗文化意义重大。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网络终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少文化民营企业也关注到文化网络平台的重要性,例如河南禹州的几家知名钧瓷产业公司,都纷纷开启网络、微信平台,并且重视网络媒体的作用,组织网络媒体集体采风,对于钧瓷的宣传、推广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中原民俗文化影视产业开发。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影视技术的发展,当今时代,影视对人们的影响力逐日加大,因此,如果将民俗文化与影视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影视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了不竭之源,另一方面,传统民俗文化也会插上飞翔的翅膀,再次腾飞起航。例如位于郑州的河南华之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是河南省唯一一个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成员单位。该公司专注纪录片、专题片、广告片等拍摄制作,年产各种影片150集近4000分钟。2016年该公司的扛鼎力作《味道中原》是一档针对中原地区特色美食传播的节目,在2017年1月在郑州教育频道播出以来,好评如潮。这个纪录片将中原人民记忆的碎片进行梳理成册,以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榆钱、萝卜窝、豆腐干等等普通而儿时常见的食材如何成为餐桌上的美食娓娓道来,让人们在观看过程中对于当地风俗,地方风情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以中原题材为主题的影视剧对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播力量更是不容忽视,例如较早点的《黄河东流去》、《颍河故事》,近两年的《一九四二》、《黄河儿女》等影视剧,通过不同的视角将中原人民的地域特色、独特民风、人民心理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展示,对宣传和弘扬中原民俗民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l]刘永立.河南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2]朱晓翔.河南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1).

酒文化的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书法;产业;文化视角;研究

一、书法怎样成为产业

在过去,有人将书法定义为一种产业,也有人将其视为经济的一部分,但是,书法真正形成产业的具体时期或者说时间是近些年,因为在传统的书法产业时期,没有所谓的书法交易市场存在,更多的是一部分人的喜爱或者是一种生活的需求,书法的价格不受市场的供需影响,更不存在市场杠杆调节等问题。因此,在过去,要想在书法产业上有多大的经济收入几乎是不敢想象的。同时,整个书法产业链也并不完善,在市场上虽然有了一些交易,但并不是十分的频繁,同时也没有出现和书法相关的展销或者创作等相关主体紧密联系的情况,是一种规模较小,参与人数较少的单一化的运行模式。但是,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向前发展,书法产业不断繁荣规模不断地扩大,不管是从书法的种类、书法的参与人数还是知名度,或者规范性以及产销市场来说,都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二、文化视阈下书法产业的发展特征

1.书法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

这是不容怀疑的,因为书法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身的特点是十分鲜明的,该产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和其他的产业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众所周知,书法是和文字紧密相连的,和国家的文化根据有关,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根据和精髓。所以,在书法作品中,国家的文化特征是最为显著的,体现的精神是最为独特的。在未来不管书法产业怎样向前发展,其文化品位也应当是首位的。因为如果一件书法作品连最为基本的文化基因地消失了,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精神一样,是无法被社会所接受的。因此,在当今的书法产业发展过程中,不管是销售市场还是作品创作人,都应当始终坚定不移地抓住文化这一根据,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法产业做大做强,朝着一项新兴产业的方向发展。

2.书法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依然不成熟

因为书法自身具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性,所以书法产业在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依赖于文化产业这一根本性环境,而文化产业在前些年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止步不前的状态下,直到党的十以来,文化产业才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也才开始有了真正的发展,但整个文化产业还不够繁荣和成熟。造成了整个书法产业的发展还处于一种变动时期,还不够成熟,其经营模式也十分复杂。所以,在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的炒作或者投机行为,很多商家也就盲目跟风,投机性非常强,运行机构也大肆炒作,书法创作人员也跟着跟风。总体上来说,书法产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其运行环境并不是很健康。部分参与人士说书法就是一种江湖,这种说法也有其自身的道理,因为在当前的书法环境当中,不管书法创作人员自身的水平如何,只要有赚钱的机会,有出名的机会,都会蜂拥而上,随便一个人出来都是什么书法协会主席、什么书法协会会员或者书法协会委员,很多人还拿出诸多的获奖称号,等等。书法产业在这种环境中运行,是无法真正做大做强的,书法产业的发展还是只有依赖于文化特征前提下,才可能进一步地实现其市场化运作。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今天,书法产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机,只是说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始终坚定不移地守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紧跟社会的发展主流,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价值,才能切实地将书法产业推向。

参考文献:

[1]田坤明.转型期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刘冠军.我国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3]李 钢.和而不同[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酒文化的发展史范文6

关键词:古都;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开封

Abstract: To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need for various cities to transform the growth patterns and improve their levels. In the aspect of using historic cultural resources to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y, ancient capitals possess incomparable advantages. However, a lot of historic & cultural cities have not taken full advantage of these useful resources. More contemporary wealth can be created by accurately orien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using modern scientific & technical means and innovative thought to excavate and reform such cultural traditions, plu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 system reform. Among ancient capitals, Kaifeng can be taken as a representative.

Key words: ancient capital;historic & cultural resources;cultural industry;Kaifeng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3-22(5)

作者简介:李秋香 河南大学文学院 讲师 博士生

李麦产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生

伴随国家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之后文化产业重要性的彰显,对城市和文化产业进行研究,正成为城市学、区域经济学、文化学等学科及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研究各个城市、城市群区域的文化产业也因而成为显学中的显学。站在时展的高度,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大转折期的各种现实条件为维度,审视我国一些地方所存在的古都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并分析这种历史文化资源如何重新开发利用,无疑将对城市的更新、再生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与古都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从世界范围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看,文化产业正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意义和重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具体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同样有着紧迫性。发展文化产业,“使城市文化功能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与社会和谐的基本尺度”①,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既是城市社会进步的标志,而且实现文化产品和成果的区域外扩散,也是我国城市经济进一步提高质量的内在要求。

在传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模式下,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主要是凭借各种权力优势而低成本地聚集了各类有形的资源,推动和实现着城市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城市这种主要依靠消耗各种有形资源的增长模式日益受到严重制约。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不仅各个城市在有形资源的争夺上更加激烈,而且整个国家从根本上也将无法保证向大型、特大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再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供给。城市发展面临着模式更新的挑战,即城市特别是一些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城市,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从主要依靠有形的自然资源的模式,转变到同时依靠无形的文化资源上来。城市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城市产业在需要物质化、重型化的同时,也需要空灵化、轻型化。城市现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兼顾物质产品的生产与精神产品的生产。唯有如此,城市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经济中的文化产业比重,已经成为城市提升品位和档次的同义语,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当代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以往任何时期都不可比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有多种思路和方法。例如,一些城市政府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有力地引导着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型的产业发展道路。有的城市通过金融扶持、人才吸引等社会支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城市文化产业的繁荣。有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是瞄准国际市场,主要做中外文化交流。有的城市则以国内供给为目标,成功地开拓了一个又一个内地市场。然而,无论这些多样性的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做法是怎么奇妙,甚至一些技术性的方法在文化产业的生产过程中还起着重大的作用,但都逃脱不了一个基本规律的制约,即文化生产像物质生产一样,也必须有资源和基本的要素。在资金、场地、人员、必要的技术手段等物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进行文化产业的生产也需要一定的文化资源作为加工的对象。尽管这类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物质型的生产,但倘若没有文化资源的积淀,文化生产必将无果而终。

文化生产所主要依赖的这种资源要素,既有同时代的域内外人的精神结晶,而更多的是历时代的不同人的智慧体现。由于生命个体的短暂性,虽然今天有更多的人从事着精神财富的创造,并越来越高效地做出一些业绩,但直到目前为止,今人进行文化创造所需要的文化资源还主要处在过去的人们所栽植的文化之树的恩荫下边。那些曾创造并聚敛着精神文化财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城市,在当展文化产业所需要的文化积淀的占有上,无疑是有条件的。

在当代信息技术的视阈里,人类的知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数字型、编码化的知识与经验型、意会化的知识两类。前者具有通约性,可以跨越不同层次的文化域而为不同城市进行的当代文化创造所利用。例如,关于花木兰的故事梗概,可以传输到美国文化圈,成为迪斯尼进一步酿制新作品的母本。后一种类型的知识,由于“是由城市的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期所创造的,它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特点”②,具有本土性特征,往往成为地方性知识,只有浸润其中才能够体会和把握住该种知识的神韵和魅力,才能够把这种知识的内容和形式搬移、转换到当下的文化生产中,因此,这种地方性的意会型知识,成为城市之外的资源采掘者所不能转移的财富源泉,也成为知识传统所在的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最可依赖的禀赋优势。

二、古都在借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上的不足

整体而言,我国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创造性的利用,做得远远不够,水平也不甚高。比如,同样的我国一些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常被其他国家拿去作为艺术性地演绎、开发的对象,而我们自己却把这些资源当作敝帚丢弃。就对城市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言,存在同样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城市的萌芽与发展是比较早的,城市文明因此也是比较成熟的。作为孕育、诞生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基地的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凝结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与众多要素丛的最佳存在地。然而,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并没有使用好自身拥有的这些要素。

在如何看待城市的传统文化资源上,今天处于不同发展梯度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不同的境遇和处置策略。尽管我国有古都――北京、西安、南京、杭州、洛阳、开封、安阳、郑州以及相当数量的历史文化名城,但这些城市在今日的发展态势上并不一样,甚至彼此间存在重大的差异。因此,这些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起点上,也有着重大的不同,在如何对待城市所拥有的体现个性的城市精神和历史文化上,自然亦不同。那些文化产业做得比较好的城市,通常比较重视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产业当展的实践让这些城市认识到,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才能够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和特征的新作品。有人就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能够为当下发展本土动漫提供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来源 ③。相反,那些产业结构水平低下、社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城市却没有这样幸运,直接影响着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掘利用。在这类城市中,开封是一个典型。

开封是我国古都之一,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长期作为地处国家版图腹地的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代以来,尽管由于水运的湮灭、铁路运输的兴起以及省会西迁而导致开封的衰落、郑州的崛起,但依然是省辖市之一,建国后也曾获得了一些大项目的投资,开封仍然获得了纵向维度意义上的比较好的发展。然而,自改革开放之后,在全国城市彼此竞争的动态格局中,开封的发展日渐陷入困境,与其他新兴城市的发展差距日益拉大。从内部看,开封在改革开放之后思想不够解放,丧失了一些重要的战略期。从国家发展规划来看,不平衡的发展战略既让东南沿海先富起来,也让像开封这样地处内陆的城市相对受到一定的抑制。开封在最近数年的发展中,几乎再没有获得较大规模的项目投资,在招商引资上也由于缺乏比较优势而无法与其他地区相媲美。由于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全国和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与数量扩张,所以开封由于缺乏重大资本的注入而从根本制约了古都文明的当代辉煌。有学者在分析、对比了同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洛阳与开封在“发展差异根源”的原因后指出,二市“发展速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不同”④。

文化产业的轻资本性特征恰恰能够弥补当代一些古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本的匮乏。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物质性产业另一个很大的不同是,文化生产最主要依靠的不是各种资金、设备、场地、厂房――尽管离不开这些条件,而最主要的资源和财富源泉是具有无限性、可再生性的人们的智慧和各种文化资源积累。文化产业“以符号价值取胜”⑤。考察开封的城市属性和综合资源条件,可以发现历史文化资源既丰富,也价格低廉。开封的文物古迹仰俯皆是,古风古韵充盈城池,文脉悠久绵长。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加工制作,并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填充时代的新鲜内容,完全可以做出很好的事业。遗憾的是,像开封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没有意识到自身城市所拥有的这些资源在城市产业转型中的价值。隐匿于城市中的各类文化要素还未得到充分肯定。在传统发展观念下,这些城市还在苦苦寻觅传统发展模式下所依托的各种有形要素,而忽视了新的发展模式下最需要的无形禀赋。这不能说不是一种缺憾。

三、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当代利用的认识转变与策略分析

城市的历史文化中既有物质文化,又有非物质文化。由于“物质文化的变化的速率,往往比非物质的文化的变化的速率为快”⑥,所以,历史文化名城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主要应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部分。

古都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依托城市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首先需要充分认识我国城市发展在遭遇自然资源与环境制约之后发展模式转变的紧迫性。今后一个时期,城市的发展和振兴不可能再主要依靠大量聚敛各种有形资源了。城市发展需要更新观念,并切实主动转变模式。哪一个城市先行先试,哪一个城市早日获得主动,并在城市未来竞争中赢得好名次。从这个角度讲,像开封这样的有形资源匮乏而无形的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其实正面临一个难得的机遇。有专家在查找“北京独一无二的魅力”原因时,就指出“不是摩天大楼等现代建筑”,而是“包括四合院在内的‘历史文化’”⑦。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应该大有作为。

另外,像开封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度落后了的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文化产业,还需要正确理解城市产业的去重型化问题。一个健全、完善的城市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一般应当是在第二产业发展基础上的第三产业的增长。这种认识把城市经济当作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似乎能支持自身逻辑的严密性。其实,在当代经济交换与流动性无比增强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城市经济都无需再重构一个自治的、完整的三次产业结构体系了。毋庸讳言,现在开封的工业基础确实软弱。但继续振兴工业与城市利用本身历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并不冲突,彼此也不存在争夺稀缺资源的问题,还恰恰有着极强的互补性。虽然文化资源是一种“软资源”⑧,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然而,在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软资源、软实力并不软。所以,发展开封的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第三产业不是导致城市第三产业虚高的原因。如果说开封等这样的城市在城市产业结构上有什么不足,也只能说是工业发展乏力,而不能成为抑制文化产业发展的理由。

分析类似开封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两个困局必须突破:一是要积极探索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二是要勇于、善于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加工、改造,使文化产品适合当代人的需要。这是针对此类城市在体制与技术两方面所存在的共性问题而提出的针对性对策,需进一步分析之。

第一,制度是生产力。文化体制的改革将为像开封这样的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分析开封在发展文化产业上与发达城市的差距,体制改革上的滞后性是一层客观原因。由于地处内地,无法得风气之先,又由于没有获得先行改革的政策安排,加上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上的因循守旧,开封在文化体制上无疑是最需要改革的。这就需要总结、借鉴像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做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开封实际,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使用好作为河南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等的政策利好,引入各种外部资源,办好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教育培训、休闲旅游、动漫创意等在内的文化产业。

第二,依靠科技手段嫁接、改造历史文化资源。诚如前言,在如何艺术性地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文化产业的生产上,我们整体上做得还不甚好。由于认识不到位,不少城市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财富。即使有一些城市和文化机构在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也往往没有实现好历史与现代的对接,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当代人的需要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没有完美地融合,做出来的文化作品有一种古今两张皮的感觉。其实,历史文化资源不等于当代的文化作品,丰富的文化传统也仅是一种材料而已,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中间必须有一个深入的加工改造过程。对于今天进入数字时代、信息时代的人们而言,尽力把一些具有强烈地域附着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转化成编码化知识,超越地域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获得精神享受,是重新发挥价值的一种方式。

另外,开封在选择文化产业价值链进入环节方面,也要有一个正确的策略。在产业价值链介入的环节上,开封这样的城市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做一个具有可行性的设计,即初期把城市建设成文化生产基地,并注意保持产业的后续升级,在经历必要的学习、发展后再向附加值高的产业价值链的两头――即高端原创和终端营销延伸。这是因为,开封作为深居内陆的历史文化名城,不曾建立发达的文化交流与营销网络,发展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也比较缺乏,故此没有能力直接进入能够带来较多经济盈利的价值链的两端。但是,作为一个进入门槛较低、生活与生存都比较适宜而又颇有文化底蕴与气息的城市,开封这样的城市对于那些正在文化道路上起步的人们和处在文化产业低端价值环节的制作者而言,无疑又是非常适于居住的。开封是最适宜的文化生产基地备选城市。只要有了发达的文化中介和服务机构,开封可以首先建成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生产基地,从事各种文化生产。通过网络时代的CM(合同式生产)、EMS(电子商务服务)等生产方式,作为文化生产基地的开封有望被纳入国内外大型文化企业的运行网络中,从而使开封的文化发展获得强大的外力支持。在充当一定时期的低附加值的文化产业的代工基地后,在积累经验和人才培养等的基础上,再向增值较大的文化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延伸。

最后,城市政府还应当制订适宜的文化产业政策,具体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开封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当积极推动建立若干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企业,让这些企业或集团成为带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像开封这样的城市,也普遍存在着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的问题,如开封全市“现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7134家,从业人员4.4万多人,平均每个单位不足10人”⑨ ,这就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对要素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所以急切呼唤有一批大型甚至特大型文化企业的出现。

时机成熟的时候,城市政府尚需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即“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者。⑩ 由于“通过伙伴关系的建立,促进信息流动和创造性思维的传递,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故而“产业集群会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11]。不同的文化企业和支持系统彼此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在城市内部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不同文化行业彼此促进的机制。

四、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传统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使得知识存量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也使得文化要素与文化产业具有更加突出意义,发展文化产业于是成为城市化时代到来后城市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在如何发展城市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从城市本身实际情况出发,做出了不同的规划。一些新兴城市主要在时尚、休闲等上大做文化,建设“现代文化名城”[12],提高城市经济的文化贡献比重。对于我国为数不少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一些古都城市而言,深入发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寻找适当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为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准确定位,也是一种出路。

① 刘士林.文化都市的历史源流与当代阐释[J].学术月刊,2007,(12): 8.

② 严家栋.海派文化与两个率先[M]//李伦新等.海派文化.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③ 金辅堂.动画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12.

④ 王新涛,王发曾.历史文化名城开封与洛阳的当展轨迹及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53.

⑤ 刘蔚.政府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2):92.

⑥ 陈序经.文化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18.

⑦ 陈平原.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M].北京:三联书店,2008:17.

⑧ 冯子标,王建功.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3.

⑨魏新生.开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7,(3):33.

⑩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