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对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心理学是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一。心理学以个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而课程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心理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对课程研制产生着重大影响。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案的制定都要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作为依据。

2001年,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规模空前的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借鉴了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作为当代具有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改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对此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建构主义心理学及其课程观

(一)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西方兴起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是心理学发展史中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后来在维果茨基(Vygotsky)、奥苏贝尔(Ausube1)、布鲁纳(Bruner)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流派纷呈,主要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论、控制论的观点等。然而,这些理论有着共同的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与一般人们所认为的“外部输入—— 内部生成”模式相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到人的心灵的,而是在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人的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其次,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的、客观的反映,它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迁或更新,而非问题的最终答案。在具体的问题中,人们还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境对知识进行重加工和再创造。而且每个人都从自己特定的经验背景出发来建构知识,给世界赋予意义,由于各人的经验背景不同,建构出来的知识也必然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独立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另外,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建构.人们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要受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并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协商,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世界。

(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是以其知识观为指导思想的。

1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所谓主动建构性是指学习的目的是要实现知识和意义的建构,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去探究和创造新知识;所谓社会性是指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与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交流互动来丰富自己的认识,从而构建起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而情境性是指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建构意义,获得知识。因此,学校课程不仅要关注知识体系,更要突出知识获得的过程,使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的学习是累积陛的,因为一切新知识的建构都是建立在原有经验背景的基础上的。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课程内容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经验脱节,不能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而应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选择真实性的任务,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景,体现课程内容的实用 陛、多样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3弱化学科界限。建构主义者重视问题情境的意义,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多次进行,并且保证每一次学习的问题情境都不同,而且教师要呈现给学生整体性任务,让学生尝试着去解决完整的问题。由于这样的问题往往要涉及多方面的概念和理论,所以建构主义者要求弱化学科界限,主张学科间的交叉。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的知识建构活动。在他们看来,学生并非直接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现象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应该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经验,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因而,在这里,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指导者和协助者,引导学生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整现有的教学资料,适当布置问题情境,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的反省和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要进行互动、协调,以不断丰富和更正各自的认识,这也即我国传统的“教学相长”思想。

5.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观。建构主义者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因而,评价应该立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变化,注重对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综合考查而非学习成绩;评价类型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而不仅限于传统的纸笔考试。

二、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符合时代的要求,因而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受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这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改中课程目标的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的变革和评价体系的改革等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课程目标的变化。我国以往的教育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课本知识被奉为“宝典”,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等的培养。针对以往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建构主义者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解释或假设,并非问题的最终答案,因而学生没有必要对课本知识顶礼膜拜,而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可见,新课改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受到了建构主义的一些影响。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长期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删除了原有课程内容中偏深、偏难的部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这与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的“课程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相一致。

(三)课程结构的调整。我国以往的中小学课程,门类过多,而且强调学科本位,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课程内容缺乏整合。但是,学生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由各种现象组成的错综复杂的综合体,而非以专门的学科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生将来能够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相应地,学校课程就应该突破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将各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也反映了建构主义主张的“让学生尝试解决整体性任务,弱化学科界限”的观点。

(四)课程实施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占绝对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平等的合作和交流,教学以教师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这难免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下,由于对创新教育的提倡和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关注,使教育工作者从建构主义心理学中去寻求启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主张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倡导合作学习。鉴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课程评价的改革。我国以往的课程评价存在好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重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单一,多采用纸笔考试。此次课改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提倡发展性评价;倡导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纸笔考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小组讨论、研究论文等综合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这改变了以往“纸上论英雄”的局面,将评价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与建构主义所提倡的“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观符合。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教学观、学习观等理论中虽然不失过激的看法,但它给传统的教育以有力的冲击,也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当代,建构主义理论无疑会对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李建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新创意[J].教育发展研究.2002.(3).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5]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吴维宁.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对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建议范文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20-04

一、心理咨询案例教学现状

心理咨询相关课程是国内几乎所有心理学本科专业及应用心理学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与心理学专业其他基础课相比,该课程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调对学生专业理念、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自我成长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课程定位下,传统的讲授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课程的要求。不少心理学专业教师尝试将国内外商学院和企业界广泛使用的案例教学法用于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效[1-2]。

案例教学法是对某一真实事件进行客观描述,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并提出改善现实问题方案的教学方法[3]。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情景进行专业分析和问题解决,帮助其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从而提升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应对能力、解决能力和执行能力。案例教学的操作方法丰富多样,可根据特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研究者对案例教学的阶段进行了划分[4-5],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1)提供案例,学生接收案例并进行自学;(2)组织讨论,一般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展开分析与讨论;(3)教师评述,引导学生交流、反馈案例分析情况与解决方案;(4)养成指导,延伸案例教学课堂的作用力,以案例为载体指导学生的持续行动。

研究者普遍认为,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能有效促进学生将课堂能力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6-7]。同时,案例教学法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不仅能使学生积极投入自身的学习进程中,还能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师生均能从中获益。

案例教学法在多个学科中的成功应用也促使心理学专业教师针对一些特定课程,譬如“管理心理学”、“营销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积极探索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教学效果,并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然而,鲜有研究关注心理咨询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问题。

心理咨询相关课程的实践性和伦理性极强,既要求心理测验技能、心理诊断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又要求职业道德操守和咨询师个人成长。单纯的案例分析和传统的案例教学法能为学生呈现真实的情境,但学生仍是旁观者,缺乏直接、真切、可感可触的体验。

本研究以面向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探究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咨询相关课程中的创新及其应用,着重探索如何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融入临床心理学所独具的特色和优势,贯彻心理咨询实务的专业理念,以案例教学与课堂实训相结合为平台,实训服务于案例教学,并使其深化,从而实现教学式教学。

二、“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新型案例教学的

组织与实施

在心理咨询课程教学中,现有的案例教学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教材方面,缺乏适用于高校一线教学的专业案例集,也无更大规模的专业案例库;其次,在案例选择方面,个案咨询案例居多,不足以覆盖临床的实际情况;最后,在课堂实施方面,缺乏匹配的教学模式,在案例使用的过程中,案例分析多于案例教学,理论阐述多于实践操作。基于此,在案例教学的设计上,本研究将主要从案例选择、课堂教学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创新。

(一)案例选择

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要素和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好的案例应同时具备针对性、现实性、差异性和完整性。为满足本研究教学的需要,研究者编写并出版了《心理咨询实务案例集》作为课程的案例教材。其中的案例涉及个案面询、家庭治疗、团体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公益热线电话干预案例、灾后心理援助、案例督导等多个层面,几乎覆盖心理咨询领域。每个案例均为研究者的真实临床案例,并在保护来访者个人信息的前提下完整呈现。

该案例集所包含的案例分为三类:教学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和视频案例。每个类型的案例子集相对独立,各自承担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教学型案例的重点在于应用心理咨询的专业态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能;研究型案例的重点在于以督导的视角进行深入探索,使学生树立自我成长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并提升其专业能力;视频型案例则在于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灵活应用,实现学习迁移[8]。

根据各案例所涉及的核心理念、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每个案例后列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根据该目标设计的、在一线课堂可操作的“问题讨论”和“建议作业”,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案例,在课堂实施中有的放矢。

(二)课堂教学

在本研究中,课堂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案例”与“实训”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在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引入多层次、多样化的课堂实训。实训内容与案例密切相关,实现对案例功能的深化和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示意图见图1。

图1 课堂教学模式示意图

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本质上遵循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9]。基于这一原则,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可分为了解、体验和表达三个循序递进的环节或阶段,以案例贯穿,最终使学生实现对知识、技能的内化。本研究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对三个环节都进行了调整和创新,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第一,了解阶段。传统的案例教学是让学生先看案例,再讨论问题。本课程是先让学生阅读案例后面的“问题讨论”,引导其带着具体的思考路径进入“故事”,既提高了解效率,又能借助真实的故事背景体验心理咨询师或心理督导师的角色,以此产生参与感、角色感和责任感。

第二,体验阶段。结合课堂所选用的具体案例,针对“无条件接纳”、“共情”、“真诚”、“尊重”、“倾听”等核心专业理念进行课堂实训,将团体辅导、角色体验、模拟咨询、专业素质训练、自我成长体验等多层化和多样化的互动体验方式引入第一课堂,实现案例教学与实例实训相融合,让每一位学生在一线课堂中都有体验、训练和成长的机会。

第三,表达阶段。基于了解和体验展开“问题讨论”,聚焦解决问题的方向或方案,通过小组讨论、自我开放、互动分享等形式,使了解和体验的部分得以强化,并内化于个体。同时,强调保密原则,以尊重和保护个人信息。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课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专业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现实感与带入感相结合;参与度和卷入度较高。

(三)课后强化

为了拓展案例教学的功能,除课堂教学外,研究还设计了配套的课后强化部分。一方面,各个案例后列出了相应的“建议作业”,指导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分析、反思案例,最大限度地发挥案例的功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运用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加以分析、解决。这两个方面实现了对教学目标的深化与延展,目的在于启发深思,指导探索,促进行动转化,从而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意识与能力,推动课堂学习转化为无止境学习。

三、新型案例教学的优势及未来展望

案例教学的方法于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随后哈佛大学商学院和医学院成功运用这一经验,使得这一方法在全球得到推广。引进中国后,该方法在许多学科,尤其是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发展[10]。然而,这种简单移植的案例教学法存在适用性的问题,并不完全适合心理咨询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案例教学的基本框架下,开发与心理咨询课程有更高匹配度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十分必要。本研究从案例选择、课堂模式、课后强化等多个环节加以创新,形成了案例教学与课堂实训有机结合,了解、体验、表达循序渐进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

(一)新型案例教学的特色

本研究以案例教学作为切入点,以课堂实训为依托,将团体辅导、角色体验、模拟训练、专业素质训练等心理咨询专业培训方法引入第一课堂,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实训中都有体验、训练和成长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的临床素养,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研究首先突破了以往案例选择上所面临的难点,即案例不能说明事物整体,学生获得的知识难以汇总进一个整体框架中,对概念、原理等概括化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11]。在选择案例时,同时考虑案例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案例难度、时效性、教师自身的掌控程度及与目标学生的相关度等因素,使得案例集融专业性、可读性和创新性于一体,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案例集相对独立的写作模式也使得其具有更好的推广性,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和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案例。

在整体教学模式上,案例与实训两个环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使学生从了解、体验、表达到内化,逐层深入, “知”与“行”实现统合。案例教学模式在盛行的过程中不乏批判性意见[12-14],其中一种意见认为,案例教学过于强调诊断和建议而忽视了真实行动,这种现象被称作“知—行”脱节(knowing-doing gap),即学生善于分析如何去做却无法付诸行动[15]。曾有研究者尝试在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中引入角色表演等形式[16],突破了以往理论分析的单一模式,实现了向真实体验的转化。事实上,对案例本身的分析和对真实情境的体验同等重要,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案例教学方法创新的一大难点。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的思想建立了“案例”与“实训”两个部分的连接,在案例分析中注重基本知识、理念的传达,在实训环节体现内容精细化、形式多样化、体验深入化。与以往的“观察式”案例教学(即举例子、分析案例)不同,该模式可以说是一种“融入式”案例教学,重视基于案例的模拟、演练,以更好地实现“知”与“行”的统合。

(二)新型案例教学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咨询有“术”亦有“道”。前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后者则有更高境界,揭示事物的本原。因而,“术”、“道”兼顾,并实现由“术”至“道”的提升,正是“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努力探索新型案例教学模式试图实现的更高目标。基于课程前后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收获的调查,新型案例教学模式在实现该目标过程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首先,虽然大多数学生的本科专业是心理学,但在其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接触案例教学式的学习,说明这种教学法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相对缺乏。通过对学生课程需求的调查发现,学生最关注“心灵成长”和“临床操作”的提升。这两方面分别对应个人成长目标和专业成长目标,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临床操作”为“术”,“心灵成长”则为“道”,这也体现出学生追求的目标与本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一致的。

其次,学生对案例类型和课堂实训形式的诉求与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类案例和实训环节达到的效果相一致,说明这种新型案例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需求,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要。通过分析学生对课程整体感受的词语概括,可以发现,学生的主要感受表现在三个方面:(1)课程本身的特征,集中表现为“实践性、体验性、趣味性、形式多样”;(2)学生个人的感受,普遍认为“高卷入度、氛围放松、印象深刻”;(3)最终目标的实现,学生认为在“心灵成长、自我觉知、迁移能力”方面获益最多。这与本课程“专业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现实感与带入感相结合、参与度与卷入度较高”的特质定位一致。

最后,经过一学期的案例教学,课程在学生临床素质提升和专业目标达成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促进了对心理咨询行业的理解,还大大提升了学生在感受、觉察、自知和人际沟通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课程教学达成了对学生心灵成长、专业态度、理论知识、临床操作等方面的培养,推进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未来研究展望

有研究对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认为重要的技能课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咨询”是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但同时“心理咨询”又是他们最欠缺的技能[17]。这间接反映出心理咨询相关课程在技能传授的目标达成方面尚有较大差距,最终导致学生“有学历,无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供真实、生动的临床体验平台,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多重目标,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探索了案例教学方法在“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课程中的创新应用,编制了适用于相关学科教学的案例教材,研发了课堂实训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尚存不足,有待深入探索。

其一,本研究只涉及研究生,时间短,人数少,有待在本科生群体中实施教学,通过实践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

对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建议范文3

1.1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重视程度不足专科医学生的学制是三年,对于医学生来讲很多人文素质课,包括医学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部分的课程设置均偏向于专业课,忽视了目前社会潜在压力下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机构等,但其程度远远不够,不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医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生理成熟与心理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问题。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清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2医学心理学教育渗透不足

内容偏离医学心理学是让学生懂得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学习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临床。而目前大部分的授课教师均是心理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只注重心理学的教育,而医学内容渗透较少,不能很好的结合临床,导致学生不能将心理学熟练运用到医学当中,这使得医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学生学习时重应试而轻临床,达不到医学心理学的教育要求。种种迹象表明医学心理学教育并没有融入现代医学模式,其课程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更好的服务岗位工作,实现心理学和医学的对接。

2医学心理学教育融入现代医学模式

2.1明确医学心理学教学定位

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在前期阶段,激发学生个体心理活动,使之对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有所了解,形成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学会掌握不同情绪的识别及干预。在这个阶段对大学生自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融入大学生活,应对压力和挫折都有帮助。后期阶段,就要将医学的内容逐步引入心理学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干预、心理治疗等。重点要让学生掌握医生和患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应当与临床课程交替安排讲授。心理教师也要对临床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将心理学与医学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切实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2.2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构建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大量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去思考和分析某个案例或病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培养起学生运用心理学思维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安排学生参与多种心理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医学心理学的意义。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创造有效的学习氛围,听取和记录在心理活动中学生的不同表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严密的总结,得出结论。

2.3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建议

医学心理学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两者就可以相互结合。开设临床课程后学生就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临床见习,在接触到临床实践后,此时开设医学心理学就能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患者身上,也会注意使用技巧和技术,心理学知识更加实用和有效,这才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意义所在。在医学心理学中对语言技术的要求也很高,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语言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如安慰性语言,可以使患者减少治疗恐惧感,改善心情;鼓励性语言,可以使患者对治疗更加有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通过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认知,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对学好这门课有重要意义。

3总结

对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建议范文4

一、《旅游心理学》课程特点分析

旅游心理学是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并且在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旅游心理学课程在国外产生于20世纪的70年代,而国内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介绍旅游心理学的书籍。所以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来说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时间都较短、课程理论体系也不是很完善。该课程以旅游者心理、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和旅游企业服务心理为研究对象,形成了旅游心理学的三大内容模块。旅游心理学既属于旅游科学的范畴,也属于心理学科学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强。旅游心理学主要涉及到两门主要学科,旅游学和心理学。例如,人们的旅游动机、旅游行为各不相同,要确定这些动机和旅游行为,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探索,从而找到旅游产品市场营销的最佳方法。

旅游心理学除了心理学、旅游学等基础学科外旅游心理学还需要管理学、经济学学、人类学、生态学、历史学等学科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可以说是旅游心理学是以心理学、旅游学为核心并与其他众多相关学科相综合的产物

(二)实用价值高。旅游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旅游者心理的研究,了解那些激励并且影响旅游者做出各种旅游决策的心理因素,从而为旅游市场的预测以及开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因此脱离旅游实践的旅游心理学将毫无意义。

(三)该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正如前面所述,旅游心理学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必然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任课老师既要懂得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又要熟知旅游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

例如:在课程讲到经典性条件反射时,任课教师应当讲清楚在旅游中有哪些情况可能会发生经典性条件反射,以及巴普洛夫是谁,他是怎样做经典性条件发射的实验的。如果只是单纯的讲什么是经典性条件反射,这样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二、《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由于这门课程自身的独特性,任课教师要上这门课程比较容易,但要上好这门课程,并将其设计成精品课程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目前来说,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课程价值缺乏认同感

据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的学生对学习旅游心理学感到无所谓,有 16. 4%的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不喜欢学习,认为该课程不重要。仅仅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课程感兴趣[1]。

学生对课程感到无所谓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该课程内容对实际没什么用处,对解决实际问题不会有多大帮助。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觉得这门课程很枯燥,很多理论知识都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且缺少实践的探索。当然也有学生认为这与教师上课质量有关,有些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很少积极地组织课堂教学,讲课很单调,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对旅游心理学课程评价的结果表明学生没有足够认识到旅游心理学的学习价值,对该门课程价值缺乏认同感。

2、课程以教师为中心,抑制了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课堂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上旅游心理学课程的讲授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发放,以任课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中不仅容易养成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且学习思维的活跃性会受到阻碍,不会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长期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肤浅,分析问题的能力慢慢下降。

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的彼此独立,容易导致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全靠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学习心理学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对样本分析,并且通过样本分析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样本的分析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旅游心理学的课程恰恰缺少这点,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教学评价体系落后

在旅游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关注的重点是把应该要讲的内容在课堂上讲完,忽略了学生接受了多少理解掌握了多少旅游心理学的知识。目前大多数学校主要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进度表是否一致来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与考核。而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课堂气氛的调动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的非常少。

上述问题告诉我们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来改革旅游心理学教学模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否则“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力”将始终只是空谈。

三、《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与方法

(一)任课教师要结合职业岗位,构建课程内容

首先,任课教师要把握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总体教学内容,清楚其逻辑框架结构。其次,要了解旅游业是与人打交道的服务性行业,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根据旅游过程中涉及到的旅游消费者、旅游服务者以及旅游企业管理者三大对象,可将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构建为三大模块,即旅游消费者的心理、旅游服务的心理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心理。

(二)丰富教材形式与内容细节

在以往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一本教材讲到底,教材有什么内容,教师就讲什么内容,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形式的丰富、也不利于教师执教能力的提高。为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应该积极鼓励任课教师结合个人讲课风格,选择更多的教材作为授课参考,甚至于教师可以编写融入个人观点的优秀讲义,从而丰富教材形式。

在授课内容上,要不断丰富授课内容的细节。例如:在讲授个性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不仅要补充各种关于个性的定义,还要通过心理测验让学生了解自己是属于哪种个性。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对教材形式和内容细节的丰富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旅游心理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为学生将来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岗位提供参考意见。

(三)实验案例教学与课堂讲授并行,加强师生间互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运用典型案例或者问题进行分析,以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教学方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这种教学法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教学过程注重启发,互动性强。经过教师引导,学生间讨论,师生间的共同分析讨论,学生就能比较快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强调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健全旅游心理学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以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突出心理学知识的应用性,以及培养符合专业要求的人才为标准来进行。评价课堂教学可以采取教师自评与学生评价、学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针对旅游心理学课程特点,任教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认清该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大限度调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旅游心理学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增加平时的学习表现的比例,促使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具体做法是:一是加强日常教学环节中的评价,特别是实践训练项目的考核;二是在期末考试中对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知识的比例要合理的安排,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束语

对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建议范文5

1.《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尽管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教育方法应该创新的问题,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上还是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方式还是以讲解具体事例之后引出原理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习理论知识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对于实际应用知识而言却存在很多问题。而中职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就业,所以增强实践能力远远要比学习理论知识更加重要。 

1.2教材内容交叉 

当前很多院校所选择的《消费心理学》教材都与其他专业的课程相互交叉,出现重复的现象,书中很多内容都会在其他的专业书中找到,例如:在《广告学中》也会出现同《消费心理学》课本一样的广告设计、商标战略等,这些内容也会出现在《公共关系学》中;而在《市场营销学》和《商品学重复》中也会出现生命周期和产品价格等内容。课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的知识点,不仅会浪费课堂时间,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因为重复听同样的内容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1.3教材不具有针对性 

在课程改革之后,大多数中职院校所使用的《消费心理学》教材都是经过缩减和改变而成的,在缩减和改变的过程中参考的就是本科的教材,因此缺少了很多内容。由于每个学科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所以改编之后的教材难免对在基本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方面有所缺乏,很多中职院校的教材在改变之后都更加偏重于理论,与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这是由于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所以对学生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要求,而实际技能则处于第二位,但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在毕业之后面临的是就业,而且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与本科生相比也较差,换句话说,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加强调的是对知识是实际运用能力。 

2.《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2.1改革教学方法 

想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与合适的教学方法是离不开的,因此应该不断的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改革,不断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案。首先是在课堂讲授方面,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存在诸多的不足,一直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而对实际运用却有所忽视,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暗示的方法让学生从案例中自己领悟理论,这样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不再是教师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的思维转换为双向关系,相互沟通和交流,增强学习效果。其次是案例教学,在授课时教师应该以具体的消费案例为媒介,作为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学生之间多多沟通和讨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在这一环节中正确选择案例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保证所选择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可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补足教科书中叙述简单、枯燥乏味的缺点,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合理衔接。此外,还可以设置专题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给学生提出消费心理问题,由同学们自主分析,各抒己见,教师针对学生所阐述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之后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2.2改变教学内容体系 

教材对于一门科目来说具有指导性作用,所以《消费心理学》教学的改革与教材的创新是分不开的,对于中职院校的教材来说可以自主编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材,这样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在编写的过程中可以将工作过程作为主线来编写,将内容以岗位为核心,模块化、具体化的编写,排版也要合理有序,不能够杂乱无章,这样反而会增加知识理解的难度。编写时可以按照难度逐渐升级的方式进行编写,首先是基础模块,之后是能力模块、最后是应用模块。在基础模块,主要讲解的是心理学基本的理论知识,是针对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的一些心理活动;在能力模块主要是一些市场营销和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技巧,以及处理消费纠纷的能力培训等。 

2.3改革考核模式 

《消费心理学》作为一项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加入实践学习的内容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而当前的考试却只是将学习效果展现在书面上,这种方式不能够综合的评价这门科目的学习效果,所以当前应该改革考核方式。除了要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他们学习过程的考核。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也计入到学习成绩中。将过程考核的结果也归纳到最终的总成绩之中,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那些平时不学习只是依靠考试之前突击学习学生获得高分的不合理状况。 

3.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当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只有掌握了消费者的消费情况才能够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消费心理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书本,而是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改变教学方法,优化当前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并且将考核方式变得更加具有综合性。 

参考文献: 

[1]杨丽娟.《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法初探[J].中国市场,2015,(49)205-206. 

对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建议范文6

1.教学案例的“一例多用”现象明显,影响案例教学的针对性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经管类学生普遍认为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到困难,而且很多教师又在案例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例多用”的不良现象,即一个案例被使用在2—3个章节的理论教学之中,影响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导致出现了学生学习疲劳,新鲜感缺乏,互动参与率下降,知识重视程度开始降低的情境。

2.教学案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代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个性鲜明、喜欢探求身边事物的特点。社会的大环境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造就了其在大学的学习中,不仅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更注重社会实践的良好习惯。高校经管类学生迫切希望早日接触与自己工作相关联的案例教学内容。调查显示,占调查总人数85%以上经管类学生普遍反映管理心理学的教学案例与自己的企业社会实习,平日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方面相脱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企业实习的效果与自我管理的有效性。

二、高校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改进的建议

1.结合课程知识体系,有效进行教学案例内容选择,体现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案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不论是组织中个体、群体的心理认识与行为管理,还是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心理调节,都需要高校教师选择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经典的、有意义的案例进行教学,不能脱离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应熟练地运用有效案例对管理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解释和引导。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在企业中开展横向科研项目的宝贵经历对同学们进行管理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解读,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写相应案例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研结果发现,高校经管类学生在企业实习及自我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相关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比如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调查的经管类学生表示,自己遇到的实习问题、就业困难,以及自己身边发生的自我认识与管理问题才应该是最适合教学的真正案例。上述情况要求高校教师在案例编制与使用过程中,需要把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接受新知识的新式课堂,引导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才是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3.结合内外环境变化,及时、动态更新教学案例,提高课堂案例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