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民间传统艺术

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范文1

一、充分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群体。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少数民族群众强身健体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特殊需要,是在体育工作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实际举措,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对西部大开发和各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形成了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把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纳入了各省(区、市)的民族体育工作规划;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发掘整理,内容不断丰富,规则不断完善,水平不断提高,人才不断涌现;群众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日益活跃,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作为全民健身项目进入城乡社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增进交流,推动民族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现状与民族地区发展要求和国家群众体育形势相比仍然滞后,还不能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一些地区和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投入太少,项目挖掘整理工作不够系统,缺少培训基地和专门人材,项目的宣传、普及、规范、提高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强,群众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还需要努力扩展和积极推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

(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过艰难的起步阶段,现已进入发展期。抓住机遇,巩固成果,创造条件,大力推进,这是当前民族体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

二、民族传统体育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把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政府主导与民间推动相结合的方针,立足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各级体育部门与民族工作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民族地区的各级体育部门,应有专门负责民族传统体育的工作人员,有条件的还应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机构。在民族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指导员。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协助政府做好民族传统体育工作。

(六)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每年要从民族工作经费中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体育部门每年要在体育事业经费中专门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用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民族地区进行体育设施建设,要考虑当地的特殊需求,建设适应民族传统体育需要的设施。体育部门开展的扶助西部、支持农村体育的活动,要向民族传统体育倾斜。要通过制定奖励和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资助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来源。

三、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七)继续办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定期检阅和指导群众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带动全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各民族自治地方要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散杂居地方要根据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级民族和体育工作部门要密切配合并筹办好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要逐步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加强对运动会的组织和管理,突出运动会的民族性、体育性、观赏性和科学性。

(八)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体育部门要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日程,会同民族工作部门研究并推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群众健身活动,支持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进入城乡社区,并在经费、场地、设施、器材、训练、比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鼓励和支持民族传统体育参与旅游,进入健身中心,使民族传统体育在更大范围为各族人民服务。

四、发掘整理和研究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九)各级民族和体育工作部门要有计划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提高项目认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保证挖掘和整理以及推广、普及工作所需的必要经费。体育工作部门对属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活动申报等要给予特殊扶持政策。

(十)要扶持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的生产,对民族传统体育器材按民族特需用品对待,给予政策优惠。

五、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基地

(十一)各地要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项目,集培训和训练于一体,逐步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民委共同制定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管理办法,定期进行考核评比,命名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

六、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

(十二)鼓励和支持各类学校在开展现代体育教学和活动的同时,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活动,培养民族体育人才。民族学校和民族地区的体育学校应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并创造条件将民族传统体育列为正式体育课程或乡土教材。民族高等院校体育系和民族地区体育院校应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研究。尽快制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级标准,加强规范化管理。

七、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

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范文2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82-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践行培育与构建是我国思想政治领域内相当长时期的重要的时代课题和任务,也是一个牵涉到很多因素和层面的系统性工程,其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是这些众多影响因素之一,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思想文化大背景和土壤 。因此,研究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紧要的思想意义和现实紧迫的文化价值。

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实践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已经成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头羊,在各行各业政治思想工作成为热门话题和重要的时代任务。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民族共同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基础、思想世界、风俗习惯与信仰理念,这些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包含了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相通的因子,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诸多的有益成分,但是不排除这些多元化的文化也存在很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不一致的地方,甚至有些是矛盾和冲突。面对这种情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将如何取舍、如何将之作为发展的平台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文化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单纯是一项思想文化领域的事情,更多的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来支撑和保障,但是当前我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与国际环境的发展现状,存在一些不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工作顺利运行的因素。由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工作将面对各种复杂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多重关系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体系特点,一方面是具有一些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包括诸少数民族本身独特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践行就是植根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行进的,这种文化大背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了内容、模式方式、机制和制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思想资源,同时也包含一些不利的思想文化成分。

(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背景

一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阐释有很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比如,当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倡的和谐相处、仁爱、自然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构建和拓展具有诸多的启发意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所提倡的;爱国优良的政治文化、民本的治国理念、务实创新的人生进取理念等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含有非常多的关于如何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一些方法资源,比如重视价值观的教育模式,科举制度的推行将国民价值观的构建与国民的教育和学习、工作挂钩;重视家庭教育在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少数民族还将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培育与日常的信仰活动、日常礼仪活动相结合,这些价值观构建的方式和模式都是值得我国当前核心价值构建学习的。

(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挑战与不利的影响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面临着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挑战。从纵向来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的东西。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属于传统时代的东西,难免会有一些糟粕的东西,存在一些不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消极因素,比如中国的家文化、男尊女卑、男性文化、等级文化等等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各个不入。

二是中国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国家,传统文化还包含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很多处于非现代化的状态,包含很多不文明的因素和成分。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的这些不利因素,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还面临着如何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扬长避短的时代课题和挑战。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面临诸多的机遇、挑战与问题,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新加坡在多种文化背景下构建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做法,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性、思想和文化性的价值取向;科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当代阐释力;多渠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教育与践行,将灌输与引导相结合,推动生活化和大众化的道德建设模式;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所需的制度和机制的顶层设计,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制度保障。

(一)吸收传统文化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们,建构以文化性和思想性为主的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工作健康发展。

一是构建文化性和思想性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务必要抓住当前各种文化和思潮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力求各个环节突出文化性的价值走向,突出其思想的教育性。

二是构建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务必要遵循文化思想发展的规律、遵循国民价值观养成的规律、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力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工作科学化;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包含构建主体、客体、环体、载体等等要素,对这些要素要进行需要系统化统筹安排。

(二)加大理论研究,凝练和整合传统文化精华,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价值。

一是全方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构建的理论研究,要打破常规,对核心价值观构建进行纵向考察。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能将之仅仅当做一个逻辑命题来处理,更应该当做一个历史命题和现实命题来思考,努力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的规律性东西,关照当下中国的历史定位。

二是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不断吸收其有益成分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内容体系。

三是抓好三个维度的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操作性[4]。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要建设好国家层面的主导价值观,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好社会主体的共同价值观,增强其认同力和生命活力;建设好公民主体的基本价值观,增强其现实性和实用性。

四是面对多样的文化思想发展态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构建务必要处理好分化与整合、继承与创新、开拓与实践等关系,真正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保持吐故纳新的态势。

(三)吸收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建构显形与隐形相结合的模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工作立体化运行

一是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同教育,做好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认知性基础。鉴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形教育过多,我们应该积极开展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相结合[5],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网络化模式发展,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二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发展,努力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生活世界的各种困境和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过程主要有理论的长远性和现实生活的短期性、理论体系的抽象性和现实生活的经验习惯性、理论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与现实生活的场景性等三大困境和冲突需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圈子中,才能够真正让国民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因此,针对这三个困境,充分发挥利用好家庭、社会和学校和网络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要结合国民的日常诉求来进行,从现实生活诉求角度来解读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还要遵循国民日常生活的认知图谱和认知图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系统郭国民化大众化,从形式到内容尽量实现从哲理学术性向日常生活性的转换;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还有融入到国民日常生活的情感世界中,提高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融入到国民日常生活每一件事情的参与过程,从大的国家大事到小范围的私人圈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从这里开始展现和落实,

三是加大文化的引领教育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融入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尤其是发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此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四)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制度与机制,设计和建设好符合当今实际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从而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运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现代社会的价值观,需要现代性社会制度为其提供刚性保障,提供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平台。正是由于这样,所以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工作开展的同时,务必要作好与之相配套的经济机制、政治法律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完善工作,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注重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一致性、同步性与互动互补性,以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做好各项制度保障。

总之,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环境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供给和动力支撑。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建构一套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并用到实践中去,注重文化引领对构建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季文,欧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文史杂志,2012(3):4-6.

[2]胡刚.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之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5):62-65.

[3]黎昕,林建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2(9): 37-39.

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范文3

关键词:民族民间艺术;高校;美术教育

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教育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在外来教育模式影响下进行的,借鉴的痕迹相当明显,而本国特色重视不够,缺乏本土化和民族性的东西。几十年的美术教育发展,虽然我们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我们放眼世界就发现仍然缺乏用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声音说话的能力。为使我们的美术事业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蓬勃发展,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就是我们美术教育的最大宝库。

一、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现状

高等学校是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它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层次的人才素质包括美术等艺术方面的素质。最早提出对民族民间艺术关注的是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汀先生。他早在二十世纪期间,不断探索着民族化的现代艺术教学模式,提出了重传统、重民间、重实践的美术教学方针,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走向新阶段。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的艺术院校和有相关艺术专业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民族民间艺术的相关专业或者相关课程,例如,江南大学“民族艺术考察与研究”课程。自各地开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以来,增加了学生们的自我认同感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了大量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的人才。同时,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的学习,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民族艺术的责任心。

但也有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相对落后的省区,他们的民族民间美术研究还停留在选修课等低层面的形式上。

二、本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应用

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区,也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还是传播文化、知识、思想的阵地。因此,高校应该借助本地优势设置具有本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专业。比如江苏宜兴陶,云南建水陶,重庆荣昌陶和广西壮锦,这些民族传统产品,古色古香,独具一格。但是有的地方的这些产品的研发现状并不容乐观,大多处于手工半手工生产低层次阶段,人才层次偏低,断层严重,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由此可见,高校根据本地特色设置相关专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开设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课程需要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要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比如剪纸、年画、苗族的蜡染,壮族的铜鼓艺术等,这些艺术研究方向都值得我们高校教育中以课程的形式进行专业的探讨。在课程中,渗透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比如在图案课程上,我们启发学生创造灵感,引导学生用本民族民间图案等元素进行设计。在这样的练习中,不仅提高了美术专业水平,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保护本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心。

为了研发民族民间艺术,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这在美术类高校已经形成了传统,这是一个好现象。在考察、调研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并虚心地向当地民族民间美术的创作者或民间艺人学习,从而得到创造源泉。只有这样,我们创作或设计出来的美术作品才能保持民族民间的纯朴艺术情趣。

在进行艺术考察、研究的过程中,面对旧有文化和传统技艺的时候,要使艺术教育走向了真正的“传承”,使“死的标本”变成“活的文化”,关键在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和应用要同时进行。任何一件作品特别是设计作品从来就不是孤立于商品社会而存在的,它是进行整合再创造出来的新作品,是设计者、创作者做好本民族民间文化整合的基础上,使民族民间艺术重获新生。俗话说得好: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为此,有的地方高校在少数民族特色地区建立实训基地,开发了该地区的民族美术,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比如广西特色的建筑或者园林工程和苏州印象的海报活动就很成功。他们不仅提高了专业人员业务素质,也通过活动提高了整体形象,宣传了本民族特色文化艺术。

高校大学生是文化艺术传承者,因而对他们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其实,美术教育本身就起到了对本地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作用。这正是“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入在古物之中,而是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理念,即创造。”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在于民间美术的民俗应用和社会应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应用,任何传统的民间艺术品种都会失去它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我们要学习和传承民族民间美术,要求我们对民间美术要有个消化、吸收、转换和升华的过程,在创作时借助传统的民间美术,最终是要赋予它时代的活力。

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范文4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特征;传承与发展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华夏独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积累发展而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虽历经坎坷,但其精髓依然传承下来,依然保留着中华民族浓郁的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共同构筑了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推动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发展。因此,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分析探索,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的[1]。

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分析

民族音乐是在反映本民族文化、生活、地域等特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展现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特征。而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是当前世界上独具特色和表现力的一种优秀艺术形式,也是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基础和核心。从一定层面来说,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来源于群众生活,而又深深地根植于群众生活,对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广为流传的民族民间音乐曲目有《十大古曲》《阳春白雪》《十面埋伏》等。近些年来,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却没有产生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作为传统艺术的民族民间音乐却在不断被人遗忘。尤其是当前形势下,西方各种艺术的不断涌入,人们对中华传统和古典艺术接触太少,民族民间音乐的未来发展不容乐观[2]。更为严重的是,民间音乐中许多种类出现了断流,甚至濒临灭绝。尤其是在教育领域里,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被人忽视,而流行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充斥着音乐课堂。每年报考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考生,不仅人数悬殊,更让人心痛的是,还有很多人因为不懂欣赏,甚至对其存在排斥心理。此外,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也是民族民间音乐日益没落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快节奏时代的到来,很多人对民族乏认同感。长此以往,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能会逐渐没落下去。这些,必须要引起相关机构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解构

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民族音乐理论不断地成熟起来。就目前而言,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主要是指与戏曲、曲艺、民歌等相关的音乐。笔者将对这些音乐的特征进行分析解构[3]。

1.即兴性

一般来说,民族民间音乐主要包括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器乐、戏曲、曲艺等,是民间流传音乐的总称。民族民间音乐指的是各民族间流传的所有音乐类别,以歌曲数量最多。如山歌、劳动号子、小调等,都属于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范畴。如《信天游》等歌曲,都有很强的即兴性,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2.流变性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音乐的流变性特征十分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尤其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当前这个时代。很多音乐曲目从一个地区,不断扩散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并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民族民间音乐的流变性,对城市和乡村音乐文化的交互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地域性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地域上表现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民族民间音乐上。地域性也是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特征,不仅是各民族生产生活情况和风俗习惯的重要表述,更是各地区之间人民不同风貌的具体体现。如藏族、蒙古族等边疆地区,其音乐表述形式多为节奏悠扬、风格奔放,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也与民族习惯息息相关。其属于游牧民族,长期在草原生活,骑马放牧,歌声悠扬嘹亮,也就成为了该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而江浙一带,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闲适,也有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的烟柳风情,音乐多细腻柔婉、清雅秀丽;中原一带,因为自古以来便是战争的集聚地,群雄逐鹿,百姓流离,因此多为慷慨激昂的悲歌……由此可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色彩不尽相同[4]。

4.生活性

我们也可以发现,民族民间音乐曲风动听,朗朗上口,与通俗音乐有着一定的共通性。民族民间音乐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劳动号子,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一种民歌形式,其节奏与相关劳动项目的节奏极为符合。《川江船夫号子》《见滩号子》《下滩号子》《平水号子》就是这一劳动号子的典型代表。《川江船夫号子》节奏变化多样;《见滩号子》战斗陷入紧张,一触即发;《下滩号子》《平水号子》则通过悠扬、舒畅的旋律,表现了人们心中的安静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自律美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优美,多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自律美的特征。如《二泉映月》以凄苦哀怨的音调,展示了盲人阿炳坎坷的一生,音乐中优美而又满含悲哀,在节奏和情感表达上都体现着典雅和悲伤的美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民族民间音乐中自律美的表达,能让听众产生深刻的感悟,让心灵随着音乐的流动激荡万分、感同身受。

三、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大背景下,在“民族艺术进校园”的潮流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美好的春天[5]。如何能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这需要相关部门、教育工作者和各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正确定位

正确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广义上来说,民族民间音乐就是华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五声调式的音乐;狭义上来说,民族民间音乐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华夏大地上的生活过程中所展现的具有传统文化、精神及生活特征的音乐。如今,世界主要包括三大乐系,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希腊音乐体系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体系。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能够跃居第三位,不仅是因为中华民族历史渊源流长,更是因为这些民族民间音乐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艺术特色,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音乐财富,位居三大体系之一,当之无愧。

2.将民族民间音乐与其他相关音乐有机结合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要获得长远的发展,不能故步自封,需将其与国外音乐、流行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等相关音乐进行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以使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变化。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我国的音乐工作者也可将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到其他作品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这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获得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3.对民族民间音乐加强宣传和推广

推广和宣传是民族民间音乐得以发展和弘扬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酒香不怕巷子深”已成为过去式,广而告之才是大趋势。国家正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民族民间音乐有必要站出来,承担起引导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产生重视并加以继承的责任。(1)民族民间音乐要发展,就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将民族音乐融入现代元素,发展成为大众文化,而不是曲高和寡。(2)学校有义务要将民族民间音乐引入音乐教育。孩子是中国的未来,学校教育则是铺路的重要基石。学校音乐教育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世界音乐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未来,也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不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是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通过对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加以探讨,能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笔者衷心的希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能够在正确的定位基础上,通过对各部分特征的研究,将其与其他音乐互通有无,有机结合,以适应当前的时代潮流。我们相信,在传统与现代的交错中,在时代的历史洪流中,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必将屹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张军.一首气势恢弘的泰山赞歌——孙京家《泰山赞》诗赏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

[2]丁宁.探究中国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0(5).

[3]方光耀.民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4]杜亚雄.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之回顾[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2).

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范文5

民族民间舞对传统舞蹈的编排有提供信息和灵感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同时在世界艺术界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民族民间舞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出醇厚的风情、欢快激昂的艺术风格,并在中国悠久的艺术历史长河中长流不息,传承延续至今。

一、民族民间舞的发展现状

1.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存在的挑战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之间加剧了文化交流。当然,各国间不同风土文化的交流和沟通给人们带来的不单单有机遇更有随之而来的挑战。比如:来自国外的文化逐渐渗入到我国文化当中,与之同来的还有国外那些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的标准,它们的出现给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其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民间舞蹈也面临由国际化影响而带来的挑战。在经历了对外来新文化、新观念和新形式的吸收和消化以及对自身彻底的分析了解后民族民间舞蹈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如何继承和发扬,如何时其向国际化转变并走向世界。

2.民族民间舞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在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得到了规范,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教学体系风格,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专业的民族民间舞人才。事情都有双面性,民族民间舞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展现出来,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顺利发展产生了影响。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多以藏族、蒙古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舞蹈安排为民族民间舞的授课内容。在逐渐的摸索和完善后这些授课内容渐渐趋向规范化。不过在教材的选择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大多数的舞蹈学校没有创新性都是原搬其他学校或者教学组织的教材以及教学内容,没有切实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和情况进行改进和调整。沿用或者模仿别人的教学方式、教材以及教学模式,会影响自身实际的教学发展。如果将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和之前的教学内容照搬过来可能出现过于对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对舞蹈表演教学的侧重从而导致对传统理论和传统文化灌输的忽视。以至于出现学生对所学舞蹈内涵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只重视跳舞的动作。间接的阻碍了学生对舞蹈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创新

1.教学观念的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民族民间舞教学创新的关键。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民族民间舞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认识到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使得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以鲜明的特点和顽强的生命力屹立。其中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样也面临着这一问题。

2.用文化熏陶民族民间舞

民族民间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华文化丰富性和包容性的体现,还是中华各民族人民辛劳和智慧的凝结。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民族民间舞不仅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还将其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方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学生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三、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创新的措施

1.对教材依据教学内容进行编写

当下,各院校用到的民族民间舞教材多是之前编写并传下来的,虽然它们对我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奠定了基础、确定了表现形式。但是,如果要对民族民间舞教学进行创新,需要根据不同院校的不同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针对性的改编或重新编写,即对教材改革创新。既然是改革那么必然脱离不了对民间材料的依靠和吸收,通过对民间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吸收达到对艺术层次的创新和提高的目的。对传统的舞蹈教学较呆板的特点进行摒弃,对知识的开放性进行提高,进而对教学体系的封闭性进行消除:新教材不但要重视传统的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还可以借鉴国外对舞蹈教学的方式方法。

2.对课程体系依据实际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民族民间舞的教学需要由实际的教学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进行改进和完善。由我国民族民间舞的教育现状来说,对课程体系的调整上需要加强对舞蹈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占比。另外,还可以相应的增设具有特色的舞蹈选修课程。

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范文6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此间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特定的生活习俗,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民族传统与文化。其中,显现各自民族特征的民间舞蹈,就如同明镜一样,映照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是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的文化资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应该有一个怎样的发展,结合其发展现状应该怎样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是本文将要研究的内容。这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

(一)许多民族民间舞蹈面临消亡的危险

由于以下原因,使许多民族民间舞蹈面临消亡的危险:

1.各种新文化的冲击当今世界以及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交往也逐渐深入,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在给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的同时,也使其他民族或地区的外域文化冲击本民族文化。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旦接受新的文化,很快就可以形成流行的趋势,而人们具有追逐时髦与流行的特点,如果不注意对本民族特殊的文化进行保护,这些珍贵的民族遗产就处于失落的边缘。民族民间舞蹈的受众群体一般为某个民族,随着交通的发展和信息化的畅通无阻,许多其他流行的舞蹈形式也会传播过来,冲击着民族民间舞蹈的地位。文化政策的变更也会引起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消亡。民族民间舞蹈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与风俗特征,比如有祭祀的舞蹈、节日的舞蹈。而如果主流的文化政策发生改变,这些舞蹈形式就可能失去用武之地,从而面临消亡的边缘。例如,我国东北农村流行一种“四筒鼓”的民间舞蹈,形式是汉族男子集体群舞,在葬礼中应用普遍。但是现在国家已经禁止“土葬”,这种娱乐性很强的舞蹈目前已经很少见到。

2.后继无人的隐忧现在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态度上存在一个误区:特定民族的古老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如今年轻群体往往选择离开故土,去大城市或者经济、交通发达的地区生活,去接受流行的主流文化以便更好地和社会相融合。这种情况造成了新生群体对于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充满了陌生感,这些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仿佛一个传说,只有年长者才懂得。因此,这些古老的具有深远价值的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

(二)弱势地位的民族民间舞蹈受到强势地位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排挤”

现如今,民族民间舞蹈也有许多享誉国内外,比如傣族的孔雀舞的知名度丝毫不亚于流行舞蹈。但是,许多人口较少的民族的舞蹈,不仅受众少,传播难度也较大,受到周边地区知名度较大的舞蹈形式的“排挤”,地位越来越弱化。

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问题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要想有一个广阔而光明的发展前景,在认清局势的前提下,必须加以保护并发扬光大,在继承中实现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应该是系统化、体系化的,应该制定发展路线和发展计划,不能够放任其发展。

(一)文化部门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干预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国家文化部门应该足够地重视与保护,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引导。首先,国家和地方应该为保护民族民间舞蹈制定相关的法律或者法规,强化保护民族民间舞蹈的力度。例如,有的民族自治区制定地方性法规使民族节日得到重视,要求在民族节日中休假以此庆祝节日。这样的规定使民族节日得到尊重,本族人民就会采用传统的方式庆祝,这些方式中就有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容,彝族的火把节放假就为此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第二,政府文化部门应该组织学者编著资料文献,收录各族具有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详细的备案;尤其对于濒临灭绝的优秀民族民间舞蹈形式进行特别的关注;了解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及时谋划策略解决出现的问题;还可以征集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人员进行学习,征集舞蹈编导;将民族民间舞蹈在保留原来的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成为便于流行的形式,以便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第三,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宣传,让各族人民认识到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价值,发动他们加入到保护和传播的工作中来。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使本族人民认识到传承的重要性,增强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自觉性与责任感。毕竟本民族的人民更加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更了解适合民族民间舞蹈生长的土壤与方式。

(二)舞蹈、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舞蹈工作者不仅熟谙不同门类的舞蹈形式,而且对于舞蹈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规律有一定的把握。一个追求舞蹈创新并且不断追求舞蹈造诣的工作者,应该重视各种舞蹈资源的利用,创新舞蹈形式。而这些资源就包括民族民间舞蹈。舞蹈家杨丽萍打造的《云南映象》就是将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理念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中也可以很好地借鉴民族民间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三大导演共同打造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充分利用了纳西族的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场面震撼,名利双收。打造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舞蹈形式,完全可以在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一定可以探索出雅俗共赏的新的舞蹈形式,同时让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

(三)群众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是由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因此,本民族的群众比其他人接触的时间更长,了解的程度更深,对于独具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也有着特殊的热爱情结,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会组织自发的传承活动。例如,一个家族中有传承的规则,年长者一般会选择特定的继承者;还有的人以收徒弟向徒弟传授为主;这些群众自觉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做法,对于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些群众更懂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特点和适合生长的环境,他们所掌握的民族民间舞蹈是原汁原味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此种文化的原生态和精神特质。

三、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问题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也不例外,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就必须从生活的实际出发,采取科学的策略。

(一)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要从生活实践中出发#p#分页标题#e#

1.生活给予舞蹈创作以不竭的源泉所有艺术的取材都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传统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渊源,都可以追溯到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风俗习惯。因此,要求舞蹈创作者有细心观察生活的情趣,热爱生活,对生活中出现的新鲜事物和有价值的事物保持好奇感。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舞蹈工作者只要善于发现,就能在日积月累中积累大量的舞蹈素材,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类和分析,选择可以在民族民间舞蹈中能够加以利用的元素,并落实到实践中,即去切身感受和体会,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才能够打动人心。

2.细致把握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捕捉可以借鉴的部分我国有56个独具特色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可以说,舞蹈创作者有大量的资源可以选择采用。舞蹈家只有深入到民间进行采风,切身感受,才能够渐渐参透这些舞蹈文化的韵味。

3.在把握民族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创作对于专业的舞蹈家来说,舞蹈动作的设计并不是难题,但是,如果将创作的焦点集中于动作的设计上,就很有可能忽略掉民族民间舞蹈的精神内涵。每个民族的舞蹈动作都有鲜明的特点,舞蹈编导应该切身去体会这些动作与当地民族生活上的关联,体会人们处于怎样的情感跳出这样的舞蹈。如果仅仅是模仿动作,这样的舞蹈作品是枯燥的,没有艺术的灵动感与生动之处,那么这样的艺术创作就是失败的;还要避免“贪多嚼不烂”的问题。有些舞蹈编导融合多个民族的舞蹈元素,结果对其没有实际了解,只是记住了几个动作,那么这样的舞蹈作品俨然“四不像”,遭遇了艺术的尴尬。舞蹈家在创作民族民间舞蹈时,应该明确自己创作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弄清这一点之后,就要调动所有的资源为创作目的服务,充分展示这个民族的舞蹈特色,不能将各个民族的舞蹈拿来“拼凑”,如果让观众透过民族服装才能看得出是哪个民族的舞蹈,是比较失败的。综上所述,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中可以广泛地取材,但是必须弄清楚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并经过实地调研,这些素材才能够“为我所用”。缺乏对素材的深刻理解与恰当提炼,是无法创作出好作品的。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理念要与时俱进

1.积极向上的民族民间舞蹈能够鼓舞人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艺术,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的内容与元素,给予民族民间舞蹈以新的活力。这要求创作必须以创新作为立足点,吸收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优秀元素同时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推陈出新,创作出人民所喜爱并能够受到鼓舞的上乘之作。创作不可以为了市场经济利益迎合低俗的趣味。

2.创作不能为了追逐时尚与流行,抹杀了民族性当前的许多流行文化在吸引了广泛的受众群的同时,也暴露出某些颓废、低俗的弊端,原因之一是受商业利益的驱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可以借鉴时尚流行舞蹈的形式,可以研究这些舞蹈受欢迎之处在哪,但绝不能使其舞蹈创作抹杀掉民族性。舞蹈家要创作民族民间舞蹈,就必须具有专业的素质,不能为了物质利益使舞蹈作品游离出民族民间舞蹈的范畴。

(三)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应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

舞蹈是一种以人的肢体语言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因为一部舞蹈作品最终呈现于舞台,需要音乐,需要舞台美术,需要化妆以及服装搭配。这些其他艺术形式对于舞蹈表现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丰富了舞蹈的表达。

1.民族民间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民族民间舞蹈的舞蹈语汇的设计,要根据音乐的旋律以及风格,或者选择与舞蹈风格相搭配的音乐。这是对民族民间舞蹈家综合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创作出好作品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