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产业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体系范文1
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就要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路子,这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必须的基础和产业支撑。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9%,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40个百分点。从全国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远落后于城市。农村居民得到的公共服务,如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社会基本生活保障等,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差别。我国13亿人口,9亿多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在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需要产业作为支撑,就是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突破口,逐步把工业的触角伸进农村。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使农业由小生产方式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我国农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综合竞争力,必须用工业组织和生产方式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造。要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投入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要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来解决城市工业和农产品生产之间分割、相对封闭运行的问题。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发展重点,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用工业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城市的生活方式改造农村的生活方式,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城市化。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仅是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而且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二是财政扶持龙头企业只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外在条件。显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来指导,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经营体系、政策体系、组织机构、利益机制、保障体系等。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它包括:产业化经营组织,即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市场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即产业化经营组织直接经营的原料生产基地,以及在产业化经营组织监控之下为从事原料生产的专业户;农民,直接或间接为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原料的生产者。这就是最基本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公司(产业化经营组织)+基地+农户”。因此,我们通常讲的发展产业化经营,实际上就是指发展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原料生产基地、收购农民的产品。但是,由于公司总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所以,这种基本的经营方式要得到持续、互利的发展,需要其它体系的支撑。
(二)农业产业化政策体系。政策,是经营组织在决策时或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政策是有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没有政策的支撑,就会导致在舆论上争论不休,思想上认识不一,行动上参差不齐。可以说,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缺乏政策支撑的。到目前为止,除了国家税务总局的一个减免税文件外,国家及其工作部门还没有专门出台过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文件,没有以政府名义召开过专门的会议。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农业产业化政策体系不仅仅是税收问题,也不是各级财政都拿点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政策来营造一种社会环境,推行一种新的经济体制,搞活产业化经营机制。包括产权改革,扩展投融资渠道,加强技术创新与合作,培育核心竞争力等。这才是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动力和内在要求。
(三)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体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联农户,既是市场竞争中最活跃的因素,又是当前维系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力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把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户家庭经营捆绑在一起,把农村公共服务联结起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从而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但是,龙头企业一边联结的是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另一边联结的是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还要为农户提供相关的服务,龙头企业付出了较大的组织成本,使得龙头企业深感风险与成本的双重压力,不得不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从眼前看,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然属性,农民很难取得“平均利润”;从长远看,企业和农户的利益是一致的、可以调和的,没有农业的发展,企业经营就没有保障;因此,双方必须在纯粹的市场与一体化之间,进行利益联结的机制创新,找到一种更合理的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联结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是农业产业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农业产业化基础的需要,是龙头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健全的利益机制,促使高新技术、管理人才、资金和社会化服务能较好地融入到农业产业化链中来;促使公司和农户避免相互违约弃义;促使各地区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避免盲目竞争;使农业产业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最终与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和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协调一致。可见,要推动农业产业化上新台阶,必须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机制为突破口,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四)农业产业化风险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风险保障体系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保障。
一是建立风险调控基金,基金来源可以由企业(合作社)每年从税后利润中扣拨一定比例计提的风险金,也可以由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共同逐年提取,有条件的地方财政也可每年拨出一定额度资金与企业共建风险基金。二是实行农业保险,将由农业经营者独自承担的风险损失,分散给各个投保人,从而提高单个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要积极探索政策性保险制度,鼓励保险机构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有条件的地方财政可对龙头企业带动的种养业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三是探索发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功能,通过期货交易避免农产品跌价损失,避免经常出现货款不兑现的“打白条”现象,用契约保证生产者的利益。
农业产业体系范文2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适应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需要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日新月异和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型支柱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实现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山西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近20a来大致经历了探索起步、全面发展和推进提高3个阶段。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山西农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增多、涉农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和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日益增强、市场销售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吕梁太行两山杂粮林果产业区和晋中晋南盆地果菜园艺设施农业区3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中心和十个现代农业示范县为抓手的加工、流通、基地3大领域13个行业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1]。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和科技实体带动型为主的组织模式和经营机制。实现了农产品供给机制进一步稳固,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优化,农业产业化体系不断完善,使全省的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山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5000余家,其中33家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88家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此外还确定了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企业共计481家企业。并创建出一批如古城乳业、水塔醋业、忠民油脂、六味斋、平遥冠云牛肉等知名品牌。2012年山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6亿元,较上年增长29.7%,带动农户340万户,同比户均增收600多元[2]。这些龙头企业作为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突出。
2 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回顾山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全省范围内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在区域内存在农业产业化的集约化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水平低、竞争力弱以及整个农业系统缺乏科学的规划没能形成紧密的联系等问题。鉴于此提出研究山西农业产业化针对性的评价指标。
2.1 规模化指标
规模化是反映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首要指标,规模越大反映出农业产业化体系越完善,内生效益越强。该指标主要体现在支柱产业规模、商品基地规模、龙头企业规模3方面[3]。具体指标有支柱产业占非支柱产业的比重、农业商品基地与其他商品基地的比例、某一资产层以上企业占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比重等(可从占地面积、人口总数、产值产量、建设总投资等方面分析)。
2.2 一体化指标
一体化是指将原来相互独立的若干部分整合在一体,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该指标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农科教一体化程度高低和利益关系上。具体指标有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产业链完善程度、产供销系统的契约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作用、农产品的增值率以及农业一体化服务覆盖率等。
2.3 科技化指标
科技化是反映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涵盖农业产业化从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要求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中应以科技为导向,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实现增加收入的目的。主要指标有农业科研人员的就业比例、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情况、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科研经费投入量、农业科技贡献率等[3]。
2.4 商品化指标
商品化是农产品实现其价值的过程,实质是对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商业运作,实现产品增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过程。农产品商品化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该指标主要反映在农产品加工率、农产品商品化率、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产品品牌价值含量等。
2.5 效益化指标
效益是农产品价值的综合体现,该指标具体表现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主要包括的指标有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农业产业化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农产品质量达标情况、农业产业化企业纳税额、农业生产对生态的影响等。
3 山西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对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它是评价模型构建的重要前提。根据对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的分析,结合山西农业产业化自身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模型。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后,将问题中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一般分为3个基本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目标层(A)是根据准则层各项指标经过计算得出的定量指标,取值范围0~1,1表示发育程度最理想,0表示发育程度最不理想;准则层(B)包括规模化水平、一体化水平、科技化水平、商品化水平、效益化水平,用B1、B2、B3、B4、B5来表示,准则层经过权重处理后可用于进一步计算目标层A的值;指标层(C)包括25项指标,这些指标是准则层的细化,各指标分别以C1~C25来表示。
3.2 构造判断矩阵
由于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评价涉及到诸多主客观的不确定因素,而且还需要大量可靠的数据,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无法做到,因此,本文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组织专家讨论确定各因素的隶属函数及各指标的隶属度,对其具体方法做简单介绍:
3.2.1 确定评价因素集
U={ U1,U2,...,Un,}
3.2.2 构造指标评判矩阵
即评价因素的隶属度,用矩阵R表示:R=(R1,R2,...,Rn)T,式中:Ri为指标Ui所对应的隶属度。
3.2.3 确定权重系数矩阵
C=(C1,C2,...,Cn),ΣCi=1(i=1,2...n),式中:Ci为指标Ui所对应的权重。
3.2.4 计算综合评价值
A=C×R=(C1,C2,...,Cn)×(R1,R2,...,Rn)T。
3.3 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出结论
理论上判断矩阵满足完全一致性条件,但在实践中由于专家在认识上的不一致,所构建的判断矩阵不可能满足完全一致性条件,因此可以允许判断矩阵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采用层次分析法最终确定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取值范围为0~1。
0.00
0.50
0.70
0.85
运用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系数对评价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4]。
4 进一步完善山西农业产业化体系的总体思路
农业产业化是以追求综合效益为目标的系统工程,对山西而言,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着山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根据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发育程度,要进一步推进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念,重新构建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体系和框架。
4.1 突出战略重点,切实做好农业产业区域规划布局
山西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打破小而全、多而杂的混乱局面,在选准主攻方向的基础上,加大重点领域的突破力度,尽快制定出农业产业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应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 ,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导,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支持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推进产业板块化发展。
4.2 加强宏观指导,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山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多为“订单农业”形式,这种利益机制一般存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导致订单履约率较低,损害双方利益。因此,要尽快发展以产权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方式,建立以产权联系为目标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此外,还应鼓励积极探索科学、合理、规范的利益机制,不断创新利益机制新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利益关系,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
4.3 培育企业集群,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
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规模集约化程度高、精深加工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集群。支持国内外各行业的优秀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品牌等要素进入农业领域,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内外部的全面整合,组建企业集团,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5]。通过区域集聚,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外部效应,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竞争力。
4.4 强化创新能力,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转变过去注重硬件忽视软件的投资模式,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步伐,改进生产加工工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对品牌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品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同时,龙头企业应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4.5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价值含量高的农产品品牌
品牌战略是经过整合当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要素,基于特色资源优势确定的具有个性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品标识。针对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短板的状况,要做好以实现与国内外市场接轨为目标,在标准基础上加大品牌开发力度,着力培育具有山西特色的“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创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农产品著名品牌。借助品牌优势提高山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规模和效益[6]。
参考文献
[1] 山西省农业厅发展计划处.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5年)[J/OL].山西省农业厅官方网站,2012-11-9.
[2] 贾明进.以“513”工程为核心不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J].农业产业化,2013(2):17-18.
[3] 蒋永穆,刘涛.浅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评价指标的构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报,2012(12):19-25.
[4] 张国卿.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报,2006(6):577-580.
农业产业体系范文3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运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手段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业已到了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建设基础支撑,切实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是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的重大举措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并没有根本上改变,农业工程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较为薄弱和滞后的部分,一方面表现为我国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储藏、运输等基础条件和设施装备落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另一方面,相对于农业技术,农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农业工程建设和工程技术本身的研究不深入,导致农业工程建设模式单一、技术落后、标准缺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短板。为此迫切需要构建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当前长远需要,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协调、规范的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
2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是加快现代农业工程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世界各地的经验表明,完善的农业工程学科体系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工程学科起步比较晚,其中为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等服务的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就显得比较薄弱和落后,还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支撑体系将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包括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工程设计单位在内的工程建设人才资源,培养造就支高层次的农业工程研究队伍,这无疑将为我国现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建设与繁荣注入强大的活力。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还将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和研究提供广阔的舞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工程研究的良性互动,繁荣农业工程学科体系,有利提升我国现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地位和研究水平,促进整个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主要以服务农业产业为目标,以农业工程技术为主体,以集成创新为特色,紧紧围绕农田基础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生产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流通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设施与装备工程、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设施与装备工程等六大农业基础设施与装备条件建设工程领域开展系统、集成研究,收集有关基础数据和技术与建设信息,形成有关技术成果、技术方案和模式标准等。
1 农田基础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针对农业部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规划提出的全国粮食主产区的12个类型区,选择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比重较大的3个类型区:东北、华北(含西北)、南方,开展调研工作;在研讨分析农田基础设施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区域条件下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土地平整与田块集中、坡耕地改造与旱地雨水利用、现代灌溉与排水技术、机井与农电、农业机械化与田间道路设置、农田防护与生态景观建设等工程技术;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理,提出不同区域条件下的工程类型、建设模式、控制指标、建设标准等。
2 种养业生产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根据全国不同区域和气候对设施农业(含设施园艺、设施养殖)的需求,选择西南、西北、华北3个区域,对设施农业装备与设施工程的现状、发展趋势展开调研,提出3个区域种养装备和设施工程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的框架和方法,形成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发展模式,并进行集成试验示范等。
3 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根据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以及新增1000亿斤粮食规划,在粮油、果蔬主产区各选择2~3个省分别对玉米、马铃薯、花生、香蕉的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现状与需求进行调研,研究提出上述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工程装备与设施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的框架和方法: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对比试验以及分析筛选,研究提出产地加工储藏工程装备与设施工程的典型集成模式;建立玉米、马铃薯、花生、香蕉产地加工装备与设施工程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试验示范基地。
4 农产品流通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主要以果蔬、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流通运输技术与装备及产地批发市场有关工艺技术进行集成研究,集成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物流(专用运输车、农产品冷链运输网等)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交易物流质量控制与监测工程和农产品交易物流信息化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形成农产品快捷、高效、安全交易与流通的工程建设技术体系、建设模式、建设标准与规程规范等。
5 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针对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主要针对水、土对种植业产地环境影响)的共性问题及关键技术环节,开展农业废水与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农药化肥减施工程等方面的调研;建立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技术评价数据库。对主要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开展农业废水和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适宜技术试验验证;筛选、集成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优化技术:形成典型区域的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优化模式;提出标准体系框架。
6 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主要建立支撑农田基础、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农产品流通、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六大设施与装备工程的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集成农业信息化工程、农业重大疫病防控工程、农业灾害防减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程、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工程等方面的建设技术,并开展试验示范;开展功能实验室设备配置模式与选型集成研究;提出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装备与设施工程建设的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预期目标
通过涉及保障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流通等全过程的六大农业工程技术和与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的结合、组装、集成,实现农业工程科技成果的集成化、模块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形成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生产的基础平台技术体系、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安全储藏的保障平台技术体系和实现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高效益的流通平台技术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经验型向科学化提升,由分散型向系统化整合: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建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向科学化、机械化、工程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
农业产业体系范文4
Abstract: Promot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s the breakthrough to solve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blems. Qinhuangdao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had a lot of achievements, but still had some problems, such as small scale of farmers, bibcock enterprise less competitiveness, lo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of production base, the market system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laging behind, low quality of farmers and so 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xisting poblems of modern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in Qinhuangdao, points out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peed up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in Qinhuangdao.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产业体系;对策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agriculture industrial system;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028-02
0引言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其加工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是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突破口。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而且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全省农业国际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秦皇岛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农户规模小,不能实现生产主体组织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与大市场相适应,有组织、大规模的经营体系,而秦皇岛市平均每个农户的耕地规模只有0.27公顷左右;畜牧业的养殖规模也比较小,传统的家庭小规模养殖仍是畜牧业的主体。这种小规模生产方式既对农产品产量有很大约束,也对农产品质量尤其是质量安全有很大约束。
1.2 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没有按照利益分配市场化、要素配置高效化、生产主体组织化的方式运行。在秦皇岛市134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仅占20%,企业规模偏小;并且布局不合理,134家龙头企业中昌黎占32%,有的县区不足5%;普遍缺乏名牌产品支撑,特别是国内、国际品种支撑。在企业投入上,在如何搞好银、企、保对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上,仍是一个企业解决不了、市场解决不了、银、企、保解决不了的问题,亟待政府强化这方面的组织功能,以形成投入要素的聚集能力与规模。
1.3 科技水平低,生产手段科技化落后多数农民仍然沿袭传统的种养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化生产意识薄弱,难以生产出独占市场鳌头的过硬产品,一些地方农民缺技术,信息不灵,经营方式粗放,结构调整滞后,向市场提供的多是初级产品或初级加工品,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同时很多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设备落后。
1.4 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不能实现要素配置高效化现有市场在市场容量、交易规模、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集散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少、小、弱的问题,最大的海阳市场交易额在省内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中仅排位在5名之后,尤其是远未形成联结东北、华北地区农产品集散中心,秦皇岛市的区位、港口、交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竞争有序的大进大出、大流通格局尚未形成。
1.5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无法实现生产手段科技化全省现有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以下劳动力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约占4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约占20%。这种状况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不可能有现代农业。
2秦皇岛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根据秦皇岛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2.1 科学规划布局,实现要素配置高效化根据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同时,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逐步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2.2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经济规模化在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区位优势明显的主产区,发展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10大优势产业带。主要包括粮油产业带、生猪产业带、肉鸡产业带、酿酒葡萄产业带、水产养殖产业带、蔬菜产业带、毛皮动物产业带、水果产业带、干果产业带、林板产业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
2.3 壮大龙头企业,实现产业经营一体化采取支持措施,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来秦皇岛市投资,兴建一批技改、扩建、新建项目;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创新型、环保节能型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向农业领域投资;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加速资本聚集,促进资源开发能力和品牌整合,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带动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2.4 建设基础设施,实现发展可持续化规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加大投入,要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2.5 科技研发与推广,实现生产手段科技化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促进和支撑作用,加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不断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2.6 加强基地建设,实现产业升级依据适宜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秦皇岛市8条优势产业带和6个新兴产业布局,通过典型示范、效益拉动、市场机制等措施,引导农民进行产业对接,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在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专业化水平高、区位优势明显的主产区形成和发展。推进“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实现生产经营无公害化,形成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
2.7 专业合作经营,实现生产主体组织化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是推进“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向“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转变。加快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行业协会建设。
2.8 发展中介组织,实现服务社会化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要大力发展机械、技术、市场、质量标准、信息、人才培训和劳动力就业等服务业,完善服务体系,发挥服务功能。
农业产业体系范文5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生产和发展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转变我国农业的弱势地位,还有利于增强农业规模化效应与竞争力。但应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仍存在若干问题,本文重点针对这方面进行探讨,并就如何加以解决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生产;问题
农业产业化生产是由于市场经济规律对农业生产活动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也是促进我国由传统农业逐步朝着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新型农业经营及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生产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1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的若干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1分散式、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生产经营模式,虽然该模式曾取得巨大的成功,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种小规模、分散式生产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民对农业资本的投入越来越少,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与发展。
1.2缺乏有利的条件与环境
作为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87hm2,只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3,而且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2.6%,但农业生产率却不足西方发达国家的10%,农村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不仅如此,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情况越来越突出,也为农业产业化生产及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在建国之后,为了摆脱经济落后的情况,我国政府开始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用于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因而形成了工农业产品价格间的“剪刀差”,这种政策牺牲了农业用以发展工业,虽然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导致农业利益低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农业积累能力越来越差,农业生产条件、环境等均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致使资源大量远离农业生产,加之基础设施的落后,农业产业化无法得到有效地发展。
1.3农业市场体系亟待发展和完善
所谓的“农业市场体系”,指的是以农产品市场为核心,产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各要素市场所构成的有机体,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生产及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基于市场导向的农村改革促进了农业市场体系的发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改革不配套、不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农业市场发育差,市场亟待规范,市场环境亟待改善等,这不仅导致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等情况发生,也无形中增强了区域之间的矛盾、不均衡,影响了市场的有效运转。
2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的若干建议
结合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的问题,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2.1加强宏观调控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一情况,为了促进其迅速发展,要求政府部门应加强科学引导与宏观调控。进行科学规划与布局。明确不同地区特色农业及其主导产业,为当地龙头企业制定战略性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结合地方综合性协调机制,就农业产业化生产及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与科学布局;增强资金投入。当前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及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即资金的短缺,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生产与发展,并将其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各地区财政、信贷等部门应依据要求切实落实好支农政策,转变财政资金间接支付等传统方法,实现直接支付。
2.2促进农业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农业产业化生产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同时,涉及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属于十分庞大的系统性工程。要求各地区有关部门应不断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引入现代化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结构,同时,加快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减少劣质农产品的生产,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促进畜牧业发展。
2.3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基地化经营和发展
要求各地区部门应从当地农业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和布局工作,就经营主体而言,切忌搞“唯成分论”,不论是国有、集体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只要其能够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就视为龙头企业加以培育。就经营方面,鼓励联产、联营、合股,将初级的农产品生产逐步延伸到加工、流通等多个领域,鼓励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深入农村构建基地,促进农业基地化发展。
3结语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在农村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所发展起来的,应加快解决农业产业化生产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作者:王洪美 单位:山东省诸城市贾悦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体系范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
一、发展农业价值链融资的重要性
我国普遍存在的中小农业企业、农户融资困难问题成为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金融机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日益明显,但由于我国农业产业所特有的弱质性,使其在社会金融资源分配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农业价值链是一种新型农业组织运作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通过农业价值链建立农产品品牌效应,从而提升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使得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得以稳定发展。国外在农业价值链融资领域的成功案例,为我国开展农业价值链融资提供了借鉴。我国农业产业中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机构因受国家政策、财政收支的影响,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中各参与企业、农户多样化的资金需求;非正规融资以其简便、快捷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企业、农户的资金需求,但非正规金融机构因其逐利本性,资金来源不明,有时会恶意操作使得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对农户、农业企业及农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农业价值链融资方式以其稳定的农业产业内部经营活动组合特点,可以很好地给予农业产业价值链上参与的农业中小企业、农户提供资金支持,成本低、风险小。开展农业价值链融资研究和实践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农业价值链融资的主要模式
1、农业价值链内部融资
农业产业价值链内部融资模式是将生产农户和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加工商、销售商紧密联系起来,由于价值链内各参与主体之间依赖的关系,各经营主体间信息较透明,价值链内部融资参与方目标利益一致,有利于形成制约机制。农业价值链内资金会向价值链中的龙头企业汇聚,龙头企业在价值链内部融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价值链内部融资,资金匮乏的生产农户、中小农业企业可利用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获得龙头企业资金支持。农业价值链内部融资模式下,生产农户一般都是以农产品的订单为抵押,可获得贷款的额度因所抵押的农产品而定。双方以合同规定为约束,不因农产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农产品具有季节性特征,生产农户按照企业订单所规定的数量、品种、质量的要求组织生产,待农产品成熟时以合同规定价格出售获得资金收入偿还利息贷款。通过价值链内部融资,生产农户得到了农产品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实现农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农户参与农业价值链,为其搭建了稳定的农产品销售通道;对于龙头企业来讲,通过对生产资料供应商的资金帮助,可以获得质量好、价格稳定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对于农产品生产各环节的监控,对于价值链上的参与企业、农户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参与者增收有重要作用,实现价值链参与者多方共赢。陕西大荔荔民农资公司是陕西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从事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的现代农业流通企业。该公司采取“生产农户+联合生产基地+合作社+营销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组织经营模式,建立大荔县荔民信用服务合作社,吸收生产农户为合作社会员;并以此为平台,面向合作社社员开展内部资金支持,为入社农户提供资金帮助。同时建立大荔现代农业扶贫互助产业园,为参与农户提供定期农业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掌握新技术,拓展销售渠道,及时为农户普及农产品市场动态,帮助农户增收。图1为农业价值链内部融资模式图。
2、农业价值链外部融资
农业产业价值链外部融资模式是外部资金提供者以农业价值链为整体进行的创新性融资业务,外部金融机构以整条价值链为考察对象,为农业产业价值链上的生产农户、农资供应商、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等提供资金支持。正规金融机构在农业价值链融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价值链参与者间形成的稳定的生产经营合作约束关系是农业价值链外部金融机构为价值链提供资金支持的依据。农业产业价值链外部融资模式中,龙头企业为价值链参与者提供担保从银行获得贷款,依据农产品订单对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农业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筛选,为优质借款者提供资金支持。农业价值链融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传统信贷方式下的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极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同时借助龙头企业的监督作用,外部金融机构与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加强对价值链上资金受助者的监督和指导,降低了贷款风险,对信用较好的贷款对象提供激励政策,降低了违约风险。此种模式下,外部金融机构通过对农业价值链的优劣势分析,分析价值链上最优的资金注入点,确定合理的融资秩序。同时外部金融机构通过对价值链农产品市场的充分调研,与价值链参与者生产农户、农业中小企业探讨市场需要的农产品种类、质量、价格。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作为补充,共同为高效价值链的运作提供资金支持。陕西金牛乳业是以乳制品加工为主要业务的民营企业,是陕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企业拥有自有养殖小区17个,与当地养殖户建立饲养收购协议,采取“农户+养殖协会+公司”的合作形式,开展并推广“龙头企业+养殖户+担保公司+金融机构”融资模式,外部金融机构在龙头企业金牛乳业的资信和担保公司共同信誉下,为价值链上参与对象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了养殖户的资金难题:价值链上参与企业在外部资金的支持下,能够享有扩大规模所带来的规模效益;授信银行在金牛乳业的价值链上的主导地位发挥监督机制,极大降低了银行的放贷风险。图2为农业价值链外部融资模式图。
3、农业价值链内外混合融资
价值链内外混合的融资方式是金融机构、龙头企业、生产农户共同作为参与主体的融资模式,兼有价值链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共同的特征。价值链参与主体之间相互协调与支持,共同为价值链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出努力。价值链中龙头企业可以自身资金为价值链参与者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依据自身在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为价值链上生产农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获得外部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这两种模式的结合,使得生产农户、中小企业获得了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保证了农产品的正常供给;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获得了正常运营的资金支持,为农产品开辟市场提供了便利。龙头企业在这种模式中也获得了稳定的、可靠的货源,提升了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外部金融机构也在这种混合模式中降低了贷款风险。农业价值链内外混合融资模式,使得参与各方利益得到了保证,实现了农业价值链高效运营。陕西天子果蔬、康立冷库等多家果业企业签订联保合作协议,建立信用互助共同体,经过几年运行融资规模从90多万元增加到2324万元,形成了银行放心、企业守信、共诚信、共互助的信用环境。图3为农业价值链内外混合融资模式图。
三、农业价值链融资服务存在的问题
1、信贷资金期限短,价值链各环节融资不均衡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由于农业产业化中的产品价值形成的周期较长、资金缺口点多,现有支农金融贷款持续期限短的状况不能满足农业价值链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因此,金融机构在农业贷款设计上应根据价值链不同参与主体、各环节融资的不同需求,推出融资期限结构产异化的信贷产品。由于农业价值链自身的特性,价值链上参与者的各自经营状况会对链上其他参与者产生影响,尤其是分散农户、中小农业企业由于其自身发展局限融资能力有限,而往往是这些参与者资金的缺口大、期限长,它们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会极大影响整条价值链的正常运转。其结果导致金融机构贷款无法回收,贷款风险增大;价值链波动,甚至断裂。因此,金融机构应重视价值链中加工环节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制定适合其发展现状的灵活、多样贷款支持,扶持这部分企业的发展,实现稳定价值链、实现价值链增值、参与者共赢的局面。
2、金融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业价值链融资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农业金融管理制度的保障。健全、完善农业金融管理制度,使其具有多样化的融资手段、充足的资金来源,能够满足不同资金需求者多样化的资金需求。现有农业金融管理体制的弊端表现在:首先,政府对中小型农业企业的关注较少,对其融资的政策引导性弱,使得金融机构给于农业产业化中中小涉农企业的资金供给较少。地方政府为涉农企业拓展的融资平台有限,引导银行加强支农信贷合作方面支持效果欠佳。政府应加大政策引导,为农业价值链融资创造良好融资环境,资本市场具有强大的资金聚集能力,我国中小涉农企业在资本市场没有登场的平台和机会。其次,国内正规金融在农村机构设置分布不均、数量有限,不足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3、基础设施融资支持力度不足
我国产业化发展中,农业设施融资主要由国家政策性信贷支持,长久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对政府政策资金的过度依赖,使得其发展外源性融资的能力弱化。再就是设施农业融资链不完善,存在的潜在风险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资金、社会资本的流入,阻碍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
四、发展农业价值链金融服务的对策
1、提升农业价值链中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发挥带头作用
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农业价值链融资成功的关键。它通过自身在农业价值链中的综合优势,引导链上生产农户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帮助农户建立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实现农产品与市场对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业价值链上的龙头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电子商务方面的优势,提升农产品在流通、加工、仓储、包装等环节的效率。龙头企业还应加强价值链上运营资金的管理,监督价值链上参与者的合规经营,与授信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信用合作关系,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农业价值链中的龙头企业,要加强农业科技技术创新,保持其在一定领域的竞争性;同时还要在价值链参与者间进行新技术的推广和创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基层农户进行定期、专业化培训,提升农户科学生产意识。在农业产业化调整过程中,价值链上占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在进行利益选择时,应兼顾基层农户的利益,并且在自主、自愿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户参与的合作互助组织,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与基层农户的合作关系,保障农户利益。
2、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水平、经营能力低下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新时期为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急需建立与农业现代化相匹配的农村金融体系。首先,要进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与业务创新,改变以往金融机构的组织运作缺陷,建立产权明确、科学管理、内控严格的机制。涉农金融机构应深入农业价值链上的中小企业进行调研,制定、探索适合农业价值链上中小企业融资要求的金融服务;同时还应加强信贷人员的相关业务培训,为价值链上的参与企业提供更贴切的、更专业的金融服务。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还应采取相关措施规范农村民间融资机构,使其发挥农村资金供给的补充力量。
3、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财政支持力度。政策性银行替国家管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要继续拓宽政策性银行支农的领域,保证其资金充裕,使其更好发挥支农功能。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如继续落实部分特殊农产品的补偿机制,建立农业产业财政政策资金补偿渠道,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切实落实农业财政补偿资金,使农民得到实惠,真正实现金融扶持农业经济的目的。扩大招商引资,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优良投资环境。简化投资审批手续,积极鼓励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农业产品走出去创造良好的通道,推动农村经济长足发展。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业价值链地域差异性显著,因此政府应该对不同地域的价值链进行深入调研,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政策扶植体系,从而满足不同农业价值链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振中:县域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基于陕西渭南的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15(2).
[2]张震、秦文洁.农业价值链融资的“双核一促”制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