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实践教学 体系建立

针对专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培养出既具有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又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而就目前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手段的单一、对理论教学的偏重及实践技能的缺乏等情况仍然存在,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与社会需求实现完全对接,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理论教学考评体系的建立同等重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思考和研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专业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直接要求和有效保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多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既然培养方案中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那就需要对实践教学的实施、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形式等环节进行控制,所以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如此,许多高校还是在延续传统的教学体系。虽然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十分强调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结合,但在实际的专业教学中,往往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多关注是课堂教学,对实践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也常采取虚拟课题的方式,又缺乏有效的课程管理,造成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实践教学的意义。

二、专业发展需要制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专业的发展、教学质量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对实践教学的评价要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要有一套科学实效的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内容广泛的交叉性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环境艺术设计更具理性、科学性、技术性,也更具实践性。基于这样的考虑,高等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必须实施实践教学,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通过实践教学的促进,理论教学才能达到既定的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从而在批判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由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高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人才,随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全国众多高校的设置,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入到市场当中,随即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势。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专业,该专业学生多样化的专业技能决定了其就业方向较宽泛。然而大量事实证明,以往传统的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或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在进行专业教学时,不仅要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还要注重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培养方式。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

正视社会需求和专业教育的错位,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调整教学体系及教学思路,以培养优秀的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为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专业教育必须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方式,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包括实践教学制度的制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检验等。体系的建立要体现以下几项原则:科学性,即体现科学严谨的治学作风;创新性,即具有创新意识,更新教学方法;适应性,即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要适宜专业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整体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要注重制度制定、内容设置、能力培养、检验机制的整体性。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方法、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进行改革。要有利于知识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以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检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要求制定科学严格的考核标准,从而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考核标准的制定除了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要求,还要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实际,此外还要参照相关企业的设计标准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并以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来检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否合适。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考核评价的制定可以参考以下几方面:

首先,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要求。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创新及实践能力。

其次,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实际。研究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寻找改善和解决的方法,符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再次,参照相关企业的设计标准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按企业和社会标准健全实践教学的考核形式和管理制度,训练学生的组合协调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表现能力等,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

结语

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各种综合性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且可以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注:本文为2012年度武汉大学自主科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2YB026)

参考文献:

[1]吕永中,俞培晃.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动态机制;环境艺术设计;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需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作出准确定位,从教学方面着手,各大高校通过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基础,重视个性培养以及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对其在高校教学教育中的目标、原则作出全新定位,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动态机制。

一、遵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把握人才培养方案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的参考依据,应该严格遵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重视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实际情况,规范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市场经济对于多样化人才的需要。确立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目标需要严格掌握教学内在规律,将专业设计与教学规律、专业要求以及培养机制相结合,这也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指导思想。从教学教育管理角度看待实际问题,深入落实既定原则,促进人才培养动态机制的发展,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展开。

二、建立健全课程评价系统

健全课程评价系统是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贯彻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环节。针对专业教学考核,可以采取教师评分制度,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作品,防止评价结果片面性。教师将每学期学生作业制成光盘,留作课程备查资料。学生主要通过评教系统反馈课程,在查取成绩过程中,需要在完成教师评价以后获取结果。教学管理部分在教师晋升、评优中需参照学生评教系统反馈信息,保证课程体系质量。在课程设置中,需要重视科技素质以及文化素质培养,课程质量评价需遵守公正公平原则,这也是人才培养方案重要组成部分。

三、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专业应用型人才

(一)增加实践教学比例

充分结合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并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完善实践教学。综合教育实践主要是通过自选活动、文体活动对学生文化素质以及综合素质进行综合培养。专业教育实践可通过毕业实习、考察、写生等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学习效率。在2、3、4年级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识教育实践可于假期分两次进行,根据三个教学周期,将其纳入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实践环节中延伸理论课内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建立实习基地,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在实践教学中,建立稳定实习基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校内教学模式与教师教学模式为主,这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注重社会实践,将长期、有效社会实践作为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途径。与有关艺术机构、企业、公司建立长期稳定联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技术人员,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培养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人的因素十分重要,这不仅是指学生,也包含作为教学操作者,即教师。最近几年以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快速发展,不断出现新的专业技能、技术以及知识,这对师资队伍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建立高水平、高素质教学队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可以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师资力量;其次重视培养青年教师,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业务骨干。除此之外,可以聘请有关专家或者是行业精英进行讲座、教学等,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环境艺术专业发展趋势。

五、结论

未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不可逆转,这会促进文化艺术产业化快速发展,引起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变革,使得教育管理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认识,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性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加强对教育规律研究,深入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蕊,雷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的思考———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艺术科技,2016(05).

[2]王万山,黄建军,彭清宁.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3]吕耀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设置———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设计人才[J].上海艺术家,2010(01).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3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始于1985年,环境工程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尤其在“211”一期、二期及“985”创新平台的支持下,发展非常迅速。环境工程专业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科学与工程于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7 年获得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生培养体系,拥有教育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心”、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等建设平台。本学科教授8人,副教授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 人,硕士生导师30 人。经过 20 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形成了以下7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环境规划管理与评价、环境地质灾害评价、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和地下水污染与控制等。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师资队伍、科研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必须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层次环保人才的责任。结合我国环保事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状况,明确了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两大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和一项“三废治理”技能的高层次人才。本文提出协同提升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能力”的方案和模式,进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和工程能力下降的原因

在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从全国范围来看,研究生就业形势危机初显端倪,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创新和工程能力有所下降,造成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

就业的严峻形势和学生读研期间经济的双层压力,造成了学生读研期间的学习的稳定性;目前,“双导师制”落实不足,很多校内导师对研究生采取放羊式管理,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不够;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模式陈旧,没有体现环境工程学科自身的专业特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严重不足,是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具体体现在两个极端:第一,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经费不多,导致研究条件和手段的缺乏,很多研究生很难接触到实际科研项目的研究,没有很好的建立创新和工程能力;第二,经费过多,导致了课题组庞大的工作量,研究生疲于奔命忙于各种结题杂事等,同样也造成了创新和工程能力的下降。

3. 协同提升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能力”的方案和模式

准确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协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是学校对研究生阶段培养的主要目标。

(1)根据研究生期间毕业论文的不同方向,建立不同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来看,课程中主要包含有水和气两大方向。研究生和导师可以根据指导研究生的科研方向,加大某一领域的课程力度,采取文献阅读和课程内试验的方式,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目前,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缺少固废的处理课程,应该适时填补这一空白。针对中国矿业大学独特的行业背景,课程中设置了《煤炭转化过程污染治理技术》这一特色性很强的课程,有利于提高我校研究生在这一方向的独特优势。

(2)集中时间,让研究生直接参加到校外导师的设计、施工、环评和监理等项目中,参与设计、施工、管理、评价和项目验收等全程工作;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训工作制度化;落实双导师制,特别是让校外导师在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由于校外导师可能对教师职业没有多少了解,要加大对校外导师的职业培养。本文建立的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能力”的培养模式如图1。

图1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能力”的培养模式

(3)加大提高研究生导师自身创新和工程能力的素质,不断提高更新导师对前沿科研的把握能力。导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程能力,有利于降低研究生的选题风险;导师应该保证研究生培养所需要的经费和科研硬件条件等。通过定期举办课题组会议的形式,在课程训练,文献阅读,选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等环节,加大对研究生的管理质量。很多高校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失调,要加大对我校中青年人才尤其是校外导师和高级科研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人才柔性引进”的力度。

(4)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特别是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沟通机制建设方面,通过定期举办导师工作座谈会的形式,充分讨论研究生的课程训练、论文选题及毕业答辩等众多环节;此外,要对校外导师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我国的环保战略等专业学术问题进行探索,校内导师和学生要熟悉了解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

4 .结束语

培养适应我国环保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全国环境工程教育行业对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责任。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为例,通过剖析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下降的原因,提出了协同提升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能力”的方案和模式。本文的研究内容对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

[2]刘宏波,刘和,符波. 关于当前环境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2012,大众科技,14(155):218-220.

[3]幸宏伟. 环境工程研究生教育中项目+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广州化工,2013,41(11):256-258.

[4]李凡修,艾俊哲,戴捷,黄河.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2014,41(23):161-162.

[5]申星梅,李辽沙. 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2014,31(4):109-110.

[6]拜玉贤,明彩兵,刘 晖. 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文教资料,2015,(7):88-89.

[7]董帆,孙艳娟,傅敏.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探析,2012,(3):243.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图示思维;环境艺术专业;设计能力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059-02

一、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对于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通常我们认为环境艺术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门类,这不仅表现在环境艺术专业建立的基础,即现代环境科学是集中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成果的研究领域,而且表现在环境艺术专业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从广义上说,它是对与整个人类生活相关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研究,以此作为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从狭义上说,它是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进行设计,包括室内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由环境艺术的广义研究内容上,我们不难得出建筑作为人工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环境艺术的重要研究内容;由环境艺术的狭义研究内容上,我们也不难看出建筑既是室内设计的物质基础,又是室外环境的构成主体之一,因此建筑设计应该而且必须是环境艺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并且处于架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基础地位。

二、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

1、强调形体组合

形体是决定建筑形象的重要因素,建筑设计强调建筑体量的把握,体块的组合,综合运用了环境艺术专业基础课――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的学习成果,是学生学习用图形、体块来表达设计构思的实践途径。

2、重视空间组织

建筑是实体,实体所围合的供人使用的空间是设计的实质。建筑空间是否适合人的使用,是否给人以美感,是建筑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建筑设计课对建筑空间的教学是在建筑形体组合基础上的深化,是以实体形式来理解和感受其中虚无的空间,借以掌握用空间来塑造形体的手法。

3、注重功能组织

依据不同的建筑类型、考虑不同的因素,把单元空间的组织关系做适当分群、分区安排即建筑的功能组织。建筑的功能组织是建筑符合使用的基本要求,建筑设计课对于建筑功能组织的分析和解决加深了学生对建筑形体和空间的认识,进而增强了对建筑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理解。

4、重视建筑与其环境的关系

建筑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好的建筑强化环境特性,促进美好环境的形成。建筑设计课程不仅注重环境对建筑的限制,而且积极寻求建筑对环境的回应,通过多种解决方案,来多角度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5、注重专业间的协调配合

建筑能够符合人的使用还要多专业共同参与设计,如结构、暖通、给排水、电器专业等,建筑能够付诸实现,更是需要各行各业的密切配合。建筑设计课程结合实际工程需要,对于专业合作、工种配合均有涉及,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门课程。

由于建筑设计课程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沿用传统的经验教学法。70年代以来,以建筑设计方法创新为基础的理论在国外不断涌现,如图示思维论、建筑设计计划理论、行为建筑学、建筑符号学、建筑类型学、模式语言等,其中图示思维论在将建筑形体组合关系、空间关系、功能组织、建筑与环境关系、各相关专业间的交流等内容直观化为图示的过程中,培养和强化了学生在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很适合在建筑教学中作为理论指导和训练手段。而对于艺术类生源的院校开设的环境艺术专业,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强调图示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弥补其工科教学力量不足的缺陷,增加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使其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共同增长。

三、图示思维

基于建筑设计的特点,我们通常的文字思维和表达方式不能适应其要求,因此进行图示思考,以图形表现思想成为建筑设计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对学生图示思维的培养将始终贯穿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

保罗・拉索(Paul Laseau)在其著作《图解思考》中,认为图解思考过程可以看作自我交谈,即作者与设计草图之间的相互交流,交流过程涉及纸面的速写形象、眼、脑、手。在从纸面到眼睛到大脑,然后返回纸面的信息循环过程中,理论上说,循环的次数越多,变化的机遇也就越多。就设计而言,设计是层层深入的,图示思维强调的是设计师在方案设计阶段如何用草图快速捕捉灵感,找出解决方案,把思考变为视觉形象,然后再按科学的设计程序进行修改、综合与完善。保罗・拉索总结了图式思维的运用,包括六个层面:表现、抽象、手法、发现、检验和激励。

四、建筑设计课程中学生的图示思维培养

结合图示思维运用的六个层面,在建筑设计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图示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围绕图示思维的培养,又能从不同方面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表现是思维的形象传达,使人们能够预先看到实现的可能程度和最后的结果,因此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表现。为了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地研究设计,需要综合的形象来表现整体,涉及最直接的感受,需要具体形象表现,尽力使观看者进入徒手画所表达的感受氛围,要借助感性的焦点,徒手草图使设计的决断兼顾到多种选择的可能。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徒手画的基本功训练是极为重要的,虽然计算机绘制效果图在真实反映环境和最终处理效果上都有明显的优势,但效果图并非建筑设计最终成果的表现手段,它是贯穿在设计始终的帮助设计者分析、思考、推敲的手段,因此徒手画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表现技能,更是对学生图示思维培养的重要方面。

抽象是图式思维应用图解分析的手段,它包括图式语言抽象化和设计内容的抽象分析。图式语言可以看作是语言与图式表现的结合,文字语言与图式语言的区别在于所用的符号和符号的使用方式不同。图式语言的词汇常用的有识别性符号、关系符号、修饰符号,语法通常有三种形式,位置、相邻和类同。应用图示语言于建筑设计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建筑功能关系、建筑周边环境、建筑空间形状、建筑交通流线组织,以及建筑结构和构造问题之间的矛盾,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应用抽象的图解分析手段,还有助于抛开表象关注问题的本质。在建筑设计的方案设计阶段,可以引导学生用抽象的图解分析手段来解读设计任务书,列出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的处理手段,利用理性思维进行判断和审视利弊。

手法是指应用图式思维进行设计处理,这是具有启发性的设计手段。通过手法转化图解形象使其具有新面貌,可以拓展设计者的思考。建筑设计课通过对学生进行设计手法的训练,将使其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开拓他们的思维,在基本规律的运用中演化出富于个性的设计手法。

发现存在于使艺术设计成为创作的过程,包括创造和构 思成形。创造寻觅基本的发现和方案设计的独特见解,构思成形则将发现转变成图解和文字说明。威利・果登(WilliamGordon)在其著作《符号关系学》中总结了与创造才能有关的四种类型的相似,象征、直接、人体和幻想。而构思成形则是综合了理念的过程,经过构思图解和构思探讨完成创作。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通过最初创造性的构思理念,不断丰满充实,最终综合艺术、技术、经济、社会等因素成为可以实现的作品。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层层深入,使方案从最初构思一步步深化到最终定稿,使学生能够将艺术构思与技术实际密切结合,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检验是设计方案选择与综合的过程,按照图式思维的方法,检验分为表达、评价、综合、推敲。设计方案首先通过图纸予以表达设计意图,采用共同的标准进行多方案评价,集中各方案的优点精心推敲形成新的设计概念。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取舍将随时出现在设计的过程中。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分析过程以图解表达,有利于分清问题主次,使设计过程顺畅。

激励:设计师与项目委托人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受到设计图的影响,要使设计草图达到激励作用,要考虑诸如个性、统一性、风格与选择性、生动与活力创造性与清晰感、方向与重点、特征与氛围等问题。现实中,建筑设计方案的最终选择权常常掌握在设计委托方手中。为使设计成果能够充分表现出来就要做好与设计委托人的沟通。图在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交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在于漂亮的图面效果能够吸引人的注意,还在于图示语言能够很好地克服专业的界限,使设计者的构思过程和设计亮点为他人理解。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学生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还要强调方案表现能力的培养。在建筑设计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表现方法的介绍来促进学生学习和使用多种表现方法,同时以学生站上讲台介绍设计方案的方式,完成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职环境工程专业方向;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1

一、我校环境专业现状及问题提出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是从2002年开始招生的,主要开设了环境工程中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侧重于环境监测及如何治理方面。但目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方向单一,显然不能满足市场对环保人才的需求,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二、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确定专业方向

(一)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的工作程序。1、确定指标体系和可选方案。由行业专家和相关高职教育研究人士共同组成的专家组选定若干决定设置专业方向的主要指标如下:社会需求、地域或地区特点、师资力量构成特点等。根据调研的资料,结合专家意见,确定了三种划分专业方向的方案:按专业内容来划分(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废及噪声控制等);按行业类别来划分(洗选煤方向、电厂化学方向等);按学校师资现状来划分专业方向;2、确定判断矩阵。确定了主要指标以及可选方案后,按照专家打分法的步骤确定判断矩阵;3、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对最终判断矩阵按层次排序法求权值,先假设有同一阶正则向量,使得存在,解此特征方程所得的经正规化后即为各指标或方案的权值,得到后,还需一致性检验,其检验公式为:

式中:为一致性指标;为最大特征根;n为矩阵阶数;RI为平均随机性一致性指标,取值见表1;只有当<0.01时,判断矩阵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所取值才比较合理。

(二)运用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选择方案。1、确定层次结构模型。根据专家组确定的指标及可选方案,确定的层次结构模型分为三层,最上面为目标层,最下面为方案层,中间是准则层或指标层;2、确定各层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从层次结构模型,编写评价因子的矩阵表格,构造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并计算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得出层次总排序如表2:

RI查表2为0.58,CR=CI/RI=0.006

依据表2的结论,{0.470,0.370,0.150}可作为最后的决策依据,即各划分方案的权重排序为:B1>B2>B3,故最后的决策为按专业内容来划分专业方向。

(三)环境工程主要专业方向确定

重庆市在生产岗位上承担环境治理工程技术应用人员和环境检测、环保设备制造、维护、维修人员在企业环保技术岗位中占76%,其中“三废治理”工艺员占44.2%,环境监测试验员、环保监察员占31.8%。根据生产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市场需求确定了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废及噪声控制等三个专业方向。

三、培养环境工程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途径

(一)突破传统安排,实行全新的“3+2+1”教学模式。“3+2+1”模式即:学生用3学期的时间学完必要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主干专业课;经双向选择到环境污染治理设计、控制、设施运行管理的生产一线岗位学习、工作1年(2学期),期满后再回学校用1个学期时间学习专业方向的专业理论课,拓宽知识面的选修课及现场工作需补充的知识,并完成毕业设计。

(二)优化课程设置,突出核心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够用、管用、会用”为原则,精细设计,精简整合课程门数,突出核心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并注重非专业素质拓展,实现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切实提高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学会并掌握本专业方向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三)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教学实践、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着重充实和改善教学仪器设备、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状况,以满足专项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基础训练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突出培养学生应用技能、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目前我校环境专业是推广高职院校示范建设成果专业之一,从专业方向和教学改革正在进行,努力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6

论文摘 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深化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的整改思路,并结合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确定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学队伍的专业化等专业改革方向,探索一条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1 提高理工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高校的教学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要密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坚持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加强研究和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今后几年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就是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经过30多年的建设,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由过去的将大量的其他专业的课程“拿来”使用,转变为逐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十一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了一套《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十一五”期间,该专业规范还将进一步修改完善,以适应国家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还未被社会广泛认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通过整合校内相关学科的教育资源、引进国内环境学科的优秀师资以及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加强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目前,如何实现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迅速在华东地区环境界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提高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其中,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就是具体措施之一。环境工程专业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解放思想、借鉴国内外同类学科的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内环境工程重点学科的培养方案(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制定出了以培育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较为合理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2.1 理念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本科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克服现有的困难、应对新的挑战。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不断创新教学理念,通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并借鉴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逐渐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转贴于

2.2 教学内容的创新

培育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的环境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运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并将其具体落实在课程设置、任课教师配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4]。因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环境工程专业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避免了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压缩了一些课程的学时数,删减了不合时宜的、陈旧落后的内容,同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此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要,特别是针对我国正在推广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优化课程体系时,环境工程专业新增了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流体力学与水文学、水泵与风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施工技术与工程经济学等。

2.3 教学模式的创新

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5]。因此,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拓宽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发展方向和兴趣取向的差别,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此外,针对选择先就业的学生,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和拓展其工程实践能力;针对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则加强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各类型人才的不同需求,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供生长的土壤与空间。

2.4 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几年来,常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毕业论文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其中,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规范了授课内容和要求;在毕业论文方面,对论文选题、内容和导师的指导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 张明泉,曾正中,陶燕,等.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5(2).

[2] 雷鸣,杨仁斌,铁柏清,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8(7).

[3] 陈伟琪,张珞平.关于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J].福建环境,2003,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