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贸易的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贸易的要求

对外贸易的要求范文1

关键词:制度演化;路径依赖;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1-0161-02

一、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的阶段划分

1.外贸制度改革的探索时期(1978―1987)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制度改革处在探索时期,其主要措施为精简政府管理职能,并向地方政府及微观经营主体下放权力。

2.外贸承包经营管理改革时期(1988―1993)

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深化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行对外贸易承包责任制,并逐步加以完善。

3.新型外贸管理体制建立时期(1994―2001)

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处于继续深化的阶段,取消了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任务是完善外贸宏观管理体系。

4.外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时期(2002年至今)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是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的转折点,改革的力度和速度都得到了加强。

二、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的绩效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变从渐进式强制性的方式变迁逐渐转变为渐进式诱致性变迁,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对外贸易的交易费用,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又快又好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不断演变,每一次变迁都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在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的第一阶段中,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的初期是处在探索的阶段,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变在初期表现为“强制性”的方式,在推行的过程中在某些领域或地区并不适用,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开始显现。

2.第二阶段对外贸易总额的增长率虽然较第一阶段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而且增长率趋于平稳。因为在第一阶段的改革中积累了经验,推行的政策没有大规模的变动,出口承包责任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家继续推行出口承包责任制,并建立企业自负盈亏机制,调动了微观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3.第三阶段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体制,1992―1995年对外贸易总额一直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4.第四阶段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加大,并表现为“诱致性”的变迁方式,更适应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的需要。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1978―2001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16.5%,加入世贸组织以后,2002―2006年的平均增长率猛增至28.32%,而这说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变有着积极的作用,是整个演变过程的一个转折点。

总体而言,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外贸易额的增长率一直较高。增长率的波动性说明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处在变迁的过程中。在各地区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演变路径,没有一种制度是可以完全照搬套用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化的默示性知识相关,制度演化不可能是单纯的最优化的选择结果。制度的变迁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反复试验、不断完善的过程,探索和创新本身就包含着失败的风险。而我国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且增长率的波动性也趋于平缓,说明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化向着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对外贸易制度演变的背景及影响因素

现实的制度变迁是一个演化的过程。诺斯后期的制度演化思想强调,制度变迁的起源在于决策者所洞察到的机会,这些机会或者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来自决策者在给定的心智结构下对各种制度框架在边际上的成本收益分析。所以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变化都影响着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变迁。

1.国际环境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很多国家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分享了参与国际分工所带来的益处,并使得自身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并且与其他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力度的加强,外部环境促使了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近年来,我国的贸易顺差连年增长,与许多贸易伙伴国产生了贸易摩擦,受到伙伴国的反倾销、反补贴、侵犯知识产权和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越来越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国内环境的变化

一方面,国内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求对外贸易制度的改革、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与整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息息相关。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其改革过程影响着甚至是主导着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的改革过程。

四、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方式

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不断的探索、学习、改革和创新,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表现出“渐进式强制性”的变迁。渐进式表现为“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强制性表现在“自上而下”政府推动的制度改革过程。随着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开放程度日益加深,要求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变迁方式表现为“渐进式诱致性”的变迁。诱致性表现在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建立和完善制度环境,由经济主体来选择和建立微观层面的“制度安排”。而诱致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我国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一体化要求越来越大,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商家把中国作为重要的商品供应地和销售市场,越适应当代国际市场竞争特点的微观外贸经营制度越能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外贸经营主体微观经营制度安排越快地适应国家宏观管理制度环境的变化,越能获得更多的经营利益。

五、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国际国内贸易环境的变化,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的演变也会出现新的特点。

1.我国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将进一步完善

法律手段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外贸管理宏观调控手段,处于外贸管理体制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建立健全我国有效的贸易防御和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是将来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趋势。

2.我国对外贸易管理的宏观调控系统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将会加强

我国的产业制度、利用外资制度、外汇管理制度、环保制度等都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所以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必然会与其他制度产生矛盾,所以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协调将成为发展的新趋势。

3.我国加强与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制度的完善

在世贸组织制度存在缺陷和发展缓慢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通过发展双边或区域性组织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通过对国际上的区域性或双边安排方面的制度进行完善,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发展的趋势。

对外贸易的要求范文2

主流观点指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实质即通过外贸活动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其形式是通过实物形态及价值形态的转换,使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世界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有的观点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

二、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04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由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少企业以牺牲利润的代价,低价竞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出口量增价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媒体大肆宣传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形势大好,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资源廉价地流向了国外,企业利润更少。

(二)评价指标过于笼统

单独评价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04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即便是一般贸易中的份额,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资企业所创造。如天津2004年的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这种外商主导出口的情况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中国企业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

(三)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

现有的外贸指标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使得一些出口行业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陶瓷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减少陶瓷的生产。而在中国,众多陶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压价,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取得微薄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人均GDP低于我们的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从事外贸出口的大量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三、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修正原则

(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

虽然的国际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一直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外汇紧缺局面使重商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重商主义”,即“提倡节约,重储蓄,轻消费,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赚取更多的外汇”的观念成为多年来我国发展外贸的主要驱动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收支绝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逆差,外汇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创汇,我国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外汇储备也由此快速增加。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突出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率等指标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这些指标的侧重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政策性的出口鼓励使外贸企业盲目地追求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大大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过分强调创汇额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2.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与有丰富对外贸易经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各项政策及评价标准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诸多缺陷,其发展和完善也远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区分以及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评价。

3.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开始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体系转变。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统计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统计思想比较淡薄,统计制度不甚严格,统计技术不高,统计指标不全面。再者,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进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并未随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有实质性的改进,这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科学评价

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这些指标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基本可靠。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

(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

(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

2.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

从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作用来看,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应有不同。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其实是一种效益预测,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贸易机会的取舍,选择确定合适的贸易对象与贸易条件;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则是对贸易效果的总结,把评价结论反馈到今后的决策中去,推进决策优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贸易决策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下面的基本程式,即:贸易前的评价贸易决策贸易后的评价贸易决策优化。对一项贸易决策而言,既要依据上一项贸易效益评价的结论反馈,同时也要依据本项贸易的经济效益预测。坚持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不仅能客观地检测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预测)结果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反映贸易决策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外贸易的要求范文3

关键词:对外贸易结构;制约因素;转型;对策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对外贸易规模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扩大到2009年的22072亿美元,增长107.1倍。其中出口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12017亿美元,增长123.3倍;进口额从1978年的108.9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10056亿美元,增长92.3倍。1979—2008年的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7.8%,进口年均增长16.6%。从增长率上看,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速度为17.9%,远高于同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8%的年均增速。

由此看来,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推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及世界贸易的持续扩大,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挑战,中国与欧美等国的贸易摩擦也呈上升趋势,而这些摩擦竞争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中国的贸易结构问题而导致的,而这又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日后发展。因此,了解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且探讨如何进行转型,对中国来说是极为必要的。

二.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中国的对外贸易目前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增长,其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三驾马车”之一。随着中国经济2011年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对外贸易日益引起世界关注。下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现状,并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现状

加强环境保护和金融支持的宣传,努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地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和发展的综合体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反映出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劳动和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几点:①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步提高并逐渐占据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而初级产品所占出口总额比重不断下降;同时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也逐步超过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据统计,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53.5%大幅下降到2008年的5.4%,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则由1978年的46.5%大幅提高至2008年的94.6%。②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机电产品出口由1994年的26.4%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54.5%。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14.9%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28.6%。③从进口商品看,资源、基础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明显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④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渐渐下降,这是顺应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要求和我国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政策的必然趋势。

2.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的现状

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①对外贸易主体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前,由于实行国有专业外贸公司垄断经营,我国对外贸易主体只有清一色的国有外贸企业。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营门槛的放低和出口管制的放松,外商投资企业、集体私营企业逐步成长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国营外贸企业份额不断减少。据相关资料统计,集体私营企业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5.4%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26.65%,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则不断上升,2001年突破50%,2008年更是创造了我国出口贸易总值的55.34%。而同期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则由2000年的46.71大幅下降至2008年的18%。②对外贸易方向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我国该阶段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主要依赖加工贸易这种方式。2000年之后,随着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制造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在不断增加,而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则相对下降。我国的加工贸易逐步由单纯契约式的加工贸易升级为投资式的加工贸易。③服务贸易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不断增加,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82年的9.4%上升到11.88%,居世界第五位。

3.中国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的现状

从内部看,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我国从原来主要依靠几个沿海省市的支持力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从外面看,主要是在日本的中国的传统出口市场,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近年来,三大贸易市场份额逐渐减少,与三大贸易伙伴的中国保持一个较高的贸易往来的同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关系,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对象涵盖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

4.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总结

笔者认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可以归于以下几点:①出口产品结构仍不合理。虽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升级,已经取得较大成果,但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较高,而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依然较低。②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存在问题。从内部看,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及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并且发展相对缓慢;从外部看,我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这样的过于集中的对外贸易势必会增加经济风险和贸易摩擦。③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存在市场资源过于集中、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服务贸易整体水平较低及高附加值产品稀缺等问题。

三.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全球化浪潮中,要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大力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下面,笔者将详细分析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转型的因素。

1.要素禀赋因素

当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享有劳动力资源优势,但目前仍然面临自然资源不足、人口压力过大和很多资本不足等问题,当前的要素禀赋优势主要表现在土地和人口上面。

2.产业技术水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规模第一大国,而且中国劳动力就业水平等社会问题决定了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也知道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着需求缺乏弹性、市场扩张难度大、贸易摩擦剧烈等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仍然受制于中国资本结构和技术结构。

3.商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虽然有较大好转,逐步实现了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是高附加值高科技商品在出口份额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而且这些高新技术产品中绝大部分使用的是国外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容易受制于人,也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我国出口的商品中低污染、低物耗、低能耗产品的品种也较少,品牌竞争力也比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弱势地位。

4.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绿色壁垒要求用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原理去统领和指导整个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到报废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周密的绿色环境管理体系。

5.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的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转型的进程。国内方面,我国存在金融体系不完善,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不断攀升并大幅搞出国际同行的平均水平。国际方面,欧洲债务危机、汇率市场波动过大等问题也影响了中国的出口。

四.对策建议

1.扩大内需,增加消费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有三者保持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当前存在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而忽视消费的问题。

2.大力发展自主创新

要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就必须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一是要促进中国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升级,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二是要大力促进大规模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条件的形成与改进,要组织科研力量在一些技术难度系数大、零部件较多的产品的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相应突破,之后迅速产业化;三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完善高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3.注重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

我国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仍占一定比例,这使得在国际竞争中经常面临绿色壁垒问题。因此,我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和金融支持的宣传,努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地区,部门,使环境保护成为全民族的共同事业。(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董红梅.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 顾卫平,邓雅勤.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理论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7.4.

[3] 郭晓岩.浅析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战略措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8.8.

对外贸易的要求范文4

一、低碳经济时代,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的迫切性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都是我国对外贸易开展的最前沿阵地,外贸蓬勃活跃,不仅是促进广东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也对全国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从近几年全球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后,广东的对外贸易也因新式贸易壁垒的出现和经济转型时期的到来而深受影响,实现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型已是迫在眉睫。

(一)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是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潮流,被更多的国家提倡和采用。长期以来,广东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粗放型发展对外贸易,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特点,这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相悖,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首先,低碳经济时代使许多发达国家纷纷采取“碳关税”政策对本国实行贸易保护,“碳关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碳壁垒”。这使得广东省出口的以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产品销售成本大大增加,丧失了过去价格优势的地位,使广东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其次,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面临严峻的壁垒问题。比如在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占有主导地位的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产品,在2009年上半年出口564.7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19%,深受新型技术性壁垒的影响。

(二)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是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转变。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广东要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外贸发展模式与我国环保的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可以保持广东省对外贸易优势,即减少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降低由于环保标准提高而增加的生产成本;同时,因为低碳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内核,可以促进广东企业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损耗、保护资源、运用科技手段发展绿色生产优势,创造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升级,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增加广东省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省经济转型的关键之举就是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调整。近几年来广东省过高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带来贸易摩擦增加,极易遭受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的影响和冲击,这迫使广东必须调整现在的外贸发展战略,实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这无论是应对国际新式贸易壁垒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广东省经济整体转型,都显得十分紧迫,十分重要。

二、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简析

(一)加工贸易发展模式简析

加工贸易是广东吸收外资和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和重要方式,其出口产品从以传统产品为主发展到以电子、通讯、信息产品等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为主,逐步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2010年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38.5%。同时,加工贸易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充分发挥了广东人口大省的优势,缓解了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稳定。虽说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广东加工贸易整体仍处于加工制造和零部件配套等中低端环节,附加值还不够高,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品牌等环节大部分还由跨国公司母公司控制;二是近年来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69.1%,到2010年降至56.85%;三是广东加工贸易主体仍没改变以外资为主的状况,目前广东加工贸易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0%的绝对比例,内资企业占20%,其中民企只占5%。内资加工贸易企业比例及规模偏低,反映出本地企业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优势不足。

(二)一般贸易发展模式简析

与加工贸易相比,一般贸易对外依存度相对较小。从数据显示来看,广东省加工贸易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一般贸易虽然在广东外贸中比例较低,但比重却在逐年上升,从2006年的26.49%上升至2010年的34.21%,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所以在低碳经济时代,在加工贸易面临严峻挑战时,一般贸易成为广东外贸的突破口。但是,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知名度、销售渠道不畅,而加工贸易已由母公司在国际市场建成较固定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市场,这致使有技术的企业仍更愿意选择贴牌出口。与此同时,企业担忧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国内建立销售渠道和品牌并不容易。对此,一般贸易出口企业要加强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国际国内知名度,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而这又是一般贸易出口所面临的巨大困境。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策略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在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中的作用

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制定相应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在立法思想、立法原则以及立法内容上体现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的内涵。同时在国际上也要通晓国际法律,做好环境外交。目前国际上已经签订了约200多个多边环保公约和协定,各国也纷纷制定一些政策法规,来加强对全球环境的保护。因此,政府必须充分掌握以争端解决机制为代表的WTO系列协议文件的内涵,熟悉其约束性规则,这样才可以在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基础上客观公平地维护我方利益,并在国际社会中尤其是在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对话机制中增加谈判的筹码。此外,做好环境外交,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参与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树立负责任的中国出口大省形象,为实现互利双赢战略而努力,从而为广东对外贸易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还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支持低碳出口产业顺利过渡到可持续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上来。建立绿色产业的技术支撑平台,提供绿色产业建设中所必需的基础性、共同性技术并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和技术支持等政策手段激励企业的生态建设。通过弥补企业的生态建设成本,从经济效益方面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态化建设,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省内商务环境。同时还应密切关注国际标准,尤其是国际环境标准的动态演变,引导企业按照绿色要求改进外贸产品种类、生态设计、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推动企业的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促进企业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可持续型转变。#p#分页标题#e#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在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中的作用

1.出口产品结构多元化,进行绿色营销

面对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的巨大成就和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广东应该高度关注目前贸易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积极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由于服务业所排放的污染远远小于制造业,鼓励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可以优化贸易结构,有效减少广东的污染排放,改善“生态逆差”。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要采取绿色营销策略,强化绿色观念,不断推出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市场,实施绿色公关,树立绿色形象,系统推行绿色市场策略,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

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制度创新

广东企业应借世界发展低碳经济之际,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加强管理,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有能力的出口企业要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不断更新技术,改变产品生产方向,尽力实现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的转变,使产品的品质升级,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中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完善产业链的结构,以设计水平、研发能力、品牌效应、服务质量、销售策略等为中心向外扩展。这样,外贸企业的技术会越来越高,获得的收益会越来越大,企业的竞争能力会越来越强。

3.掌握低碳技术,培养低碳人才

广东外贸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的能源清洁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低碳人才。企业所需的低碳人才极其紧缺,可以通过培训来进行对企业自身员工的培养,也可以请高校代为培养。政府应大力支持、鼓励企业与院校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开展可再生能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进新能源产业化。“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不仅包含科技成果转化,也包括产品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包括人才培养。企业和院校的人才形成一种互通的良性合作,既能弥补企业低碳人才的不足,同时也能弥补院校教师技术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以适当的途径和方式促进合作双方的互动,实现互利多赢的格局。此外,企业还要构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完善的管理机构,吸引大量的国外投资,着力将一流的低碳人才吸引到广东。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行业协会在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中的作用

作为同行业、同地域的代表,以及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行业协会在促进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中同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广东省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实施相关低碳政策

广东省相关协会和研究中心应该积极协助政府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充分有效地利用政府和民间基金,特别是在对低碳技术研发和技术商业化运作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辅助力度。同时,还要协助政府拓宽碳基金的筹资渠道、运作方式等,发挥好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与广东省之间的技术转让与合作的桥梁作用。

2.广东省行业协会协助企业使用低碳技术创新

行业协会应该掌握并提供给外贸企业大量的最新的有关国际市场需求未来发展趋势、贸易伙伴国的主要消费需求偏好、关于广东省外贸产品主要的低碳技术法规、标准以及质量认证制度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为行业内企业的低碳技术使用和创新以及创立自主品牌的活动提供信息咨询并进行引导和监控,以使外贸企业的低碳产品能够有的放矢、少走弯路、早见效益。

3.广东省行业协会应加强自身行业自律

对外贸易的要求范文5

[关键词]对外贸易 增长方式 必要性

一、浙江省外贸发展总体现状

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全省进出口总额从1986年的1.2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391.5亿美元,年均增长49.6%。其中,2006年出口总额为1008.9亿美元,继2005年增长26.0%后又增长了29.6%,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出口增幅居沿海主要省市第四。无论是进出口增长率、出口增长率还是进口增长率,浙江省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进出口占全国比重稳步上升,1998年以来,出口规模稳居全国第四。1986年浙江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6%,到了2006年,进出口比重增长到7.9%。1998年以前浙江出口在全国的位次徘徊在第六、七、八、或九位,1998年以后,出口规模己连续九年稳居全国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贸依存度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1986年浙江进出口依存度为8.9%,2000年提高到38.2%,2006年则升至65.1%。

二、 浙江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贸易摩擦逐年增多

浙江贸易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居高不下的国际贸易摩擦。在全球贸易保护势力抬头的大背景下,出跃的浙江商品已成为贸易壁垒的受害者,单纯依靠数量规模和价格优势的增长方式弊端日见,浙江外贸发展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出口产品遭遇的“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和知识产权壁垒案件日益增多。

2.资源约束日益突出,高消耗、高污染、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对外贸易中获取了巨大利益。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浙江是市场大省,却是资源小省,缺煤少电无油,土地、能源等各种要素资源短缺,这使得浙江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较强的资源约束,而国际市场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震荡,这些都将继续制约浙江外贸的发展。同时,浙江对外贸易是粗放型增长,输出大量的物,却换回数量不对等的“钱”,在一定程度上等于输出资源、输入污染,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浙的外贸发展单纯通过数量扩张来促进增长已越来越多的受到市场和资源等诸多性因素的制约,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因此,以打造外贸强省为目标,按照科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外贸工作关键。要通过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对外贸易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浙江省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1.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浙江省对外贸易面临严峻挑浙江省以取胜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从总量、结构、效益等多方面己制约江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浙江省粗放型增长的对外贸易“大”而不“强”,而存在很多的问题,浙江外贸的“粗增长”之路会越走越窄。浙江省要想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保持贸易利益的持续获得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培育动比较优势,提升外贸竞争力。

2. 当今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福利的增加己成为世界各国外贸发展的目标。浙江省经济增长要求其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而浙江省作为我国的贸易大省,其外贸方式的转变不仅对浙江省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3.转变增长方式对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一种增长方式不进整和转变,不仅使增长停滞,还会带来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浙江外贸发展由增加到质的突变,由传统的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式经营方式转变为质量效益型的式经营方式,是实现浙江外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浙江由贸易“大”省转变为贸易“强”省的正确选择。尽管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一个长期的动程,在现阶段,浙江省粗放型的外贸增长可能还会持续,但是根据相应的外贸规律,积极转变浙江省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浙江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对策

1.优化浙江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转变浙江外贸增长方式就要遵循动态比较优势、贸易条件等几个原则,优化浙江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是否优化,要看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否有利于改善出口商品的贸易条件,或贸易条件处于有利于地位的商品是否占主导。从这个衡量标准来看,在国际分工形式中,以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国家要优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国家则处于最佳状态。同时,还要遵循动态比较优势和出口效益这两个原则,看商品结构是否按照本国或本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发挥要素或资源的动态比较优势。

2.大力发展进口,突破资源小省的“瓶颈”限制

注重进、出口的相互协调,既要坚决控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产品出口,又要注重进口资源、能源和技术。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资源短缺已对浙江的经济增长和外贸增长构成了严重威胁,为突破资源小省的“瓶颈”限制,浙江应该利用市场大省优势,选择若干产品积极扩大进口。

3.提升浙江省加工贸易地位,促进加工贸易结构升级

对外贸易的要求范文6

Abstract: Business English is the basic language tools of the world, so business English has played an integral role in foreign trade negotiations. If you want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goal, the negotiators need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expertise, as well as related strategies of business English.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flexible use of the negotiation strategy of the business English.

关键词: 贸易谈判;商务英语;策略

Key words: trade negotiations;Business English;strategy

中图分类号:H31;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254-02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具有雄厚实力的公司开始在国际市场中打拼,促使中国对外贸易商务事业开始急速发展。企业在对外商务贸易中,运用的主要语言为英语,因此也催生了各式各样的商务谈判,由此,商务谈判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想要与外商谈判从而达到企业的预期目标就必须利用商务英语来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在谈判中与对方进行斡旋,最后达成共识,签订合作协议。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商务英语,在谈判中通过合理的利用商务英语能够营造良好的谈判氛围,确立双方合作意向,体现出真诚、友好的合作关系。谈判并不是通过直白的话语来提出企业的要求,而是需要应用一些技巧,在谈判中合理地应用一些策略来表达自己的目的,最终完美地实现谈判目标。谈判时需要重视一个准则为“注重理解、注重策略”,在对外贸易交际中,英语谈判的最重要的三个策略是礼貌策略、模糊策略和回绝策略。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快速发展,对外贸易谈判中的常用策略需要被广大企业充分研究和探讨,它对于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际价值。

1 对外贸易谈判中的商务英语的作用

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谈判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保证谈判顺利的进行。对外贸易中,谈判是一个关键的步骤,在很大程度上它能够决定贸易活动能否获得成功,不同的谈判都需要使用到对外贸易英语。对外贸易英语是对外贸易谈判的基础,有了对外贸易英语才能够使得谈判继续下去,从而使得企业体现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对外贸易谈判中,商务英语需要在表述中运用得体的语言修饰,同时要注意一些谈判技巧的运用,合理的在谈判中将各种谈判技巧融入语言中。这就要求谈判方在商务英语的运用中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及交谈的内容等,谈判时所需要运用的一些促进合作的手段也应融入到商务英语中。在谈判的过程中,对于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满足自身的利益问题应能够有意识的避开,这些都是双方比较敏感的问题,同时还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分析对方的感受,是否能够满意。谈判时还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在谈判中体现出合作后能够为双方创造出更多的利益等。商务英语的谈判需要准确地把握好一些技巧的应用。英语中有很多的俚语和俗话,在谈判中适当的添加进交谈中能够增添一些语言的幽默感,使得谈判的氛围变的良好。如果运用不得当就可能造成对方的困惑甚至误解,使得谈判以失败告终。因此商务英语的运用需要抱着一个严谨的态度去对待,语音语调以及句式词汇都要详细的去研究。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谈判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对方的信仰以及工作特点都需要谈判人员事前去详细了解,如若对此方面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在言语中可能会在无意中冒犯对方,使得谈判显得尤为艰难。因此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谈判中是不可或缺的。

2 外贸英语谈判中礼貌策略

不管在世界上的哪个地方,交往中的礼仪问题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省略的,交往中的礼仪通常能够确立双方的友好关系。这个礼仪问题放在对外贸易谈判中也一样适用,跨越文化的交流在对外贸易中是很常见的,想要使谈判成功就必须尊重对方,这是最基本的礼仪,如果在某句话上出现了不恰当的言辞,那么可能会直接导致谈判的不成功,因此,在谈判中,各方应遵照对方的礼仪准则来表达谈判目标,合理的运用礼貌策略。对外贸易交际是一个很复杂的程序,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地区都有着应对的礼仪对策。因此,在谈判中不仅要尊重别人,同时还要利用商务语言在谈判中展现出来,想要成功的实施礼仪对策就需要注意商务语言在表述中的声调、语调,同时还应在谈判前了解谈判方的历史及文化习俗,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达成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