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1
关键词:岩溶洪涝灾害防治成因分析流域
所谓岩溶洪涝灾害,是指由于岩溶问题的存在所引发的洪涝灾害,在碳酸盐岩地区,除呈线状分布的地表河谷外,其他负地形形态多为呈长槽状分布的盲谷、槽谷及呈不规则近圆形分布的洼地。这些负地形,形成各自独立汇集周围地表水的水文单元,汇集而来的水流从发育其内的落水洞中灌注地下,经地下岩溶管道排泄于临近的河谷中,每到汛期,连续大雨、暴雨后,各路洪水一涌而来(包括地下水点排泄的洪水),此时由于承担消排水任务的落水洞因过水断面有限,不能及时消排洪水,造成盲谷、洼地内汇水成湖,形成洪涝灾害。
由于这些地方是山区居民和农田集中分布地段,而恰恰又是洪涝灾害易发地,可见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不可低估,麻沙河、大田河流域为岩溶石山地区,水土流失、土壤瘠薄、岩溶强烈发育,从而造成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之长期以来人类一些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导致岩溶洼地洪涝灾害问题频繁发生。
一、流域概况
麻沙河流域(流域代码H010220)、大田河流域(流域代码H010240)同属珠江水系北盘江右岸相邻的一级支流,大至以兴仁-三家寨-拉龙箐一线为其分水岭。行政单元包括黔西南州的晴隆县、兴仁县、安龙县、贞丰县西南部及册亨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50952″~1060005″;北纬250044″~254958″,总面积3841.74 km2。其中麻沙河发源于兴仁县潘家庄镇西侧,干流全长95 km,流域面积1528.11 km2;大田河发源于兴仁县城西南,干流全长142 km,流域面积2313.63 km2。其中,流域内碳酸盐岩总面积为2585.93 km2。
二、岩溶洪涝现状
调查表明,麻沙河、大田河流域内(以下简称区内)成规模的岩溶洪涝灾害点32处,受淹面积约10089.05亩。按洪涝发生的地貌部位,可分为峰丛洼地型、溶丘谷地型等。其中,峰丛洼地型岩溶洪涝有30处,占93.75%;按受淹耕地面积的大小,可分为大型(500亩)、中型(100~500亩)和小型(100亩),各类型洪涝点分布见表1所示。
区内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在每年雨季,发生频率一般为每年1~5次,淹没时间1~50天,最长240天,淹没水深0.5~20.0 m。
三、洪涝灾害的危害
型岩溶石山区整体土层瘠薄,岩溶盲谷、槽谷、洼地底部为水土和有机物质运移和堆积地段,土层相对较厚,土壤相对肥沃,成为山区农作物主要垦殖区和山区民众集中居住地,也是当地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地段,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危害严重,不仅淹没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还会毁坏各类工程建筑设施,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洪涝灾害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的重要因素。
四、岩溶洪涝形成的成因分析
岩溶洪涝的成因分析主要从控制条件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考虑。
(1)控制条件
区内岩溶洪涝形成的控制因素主要有岩性组合、地形地貌、岩溶发育程度等几个方面。
① 可溶岩分布区是岩溶洪涝易发区。
② 岩溶洪涝灾害以地貌组合类型为峰丛洼地区的发生频率较高,规模较小;而峰丛谷地及缓丘洼(谷)地等地貌类型组合区的发生几率相对较低,但规模大。
③ 岩溶发育程度对岩溶洪涝的控制则为洼地底部一般下伏有地下河管道,由落水洞与暗河管道相连。由于洼地地表排水条件差,地下河水力坡度小,雨期地下水水位上涨或排泄通道自身排泄能力差而造成排泄不畅,使降水在洼地内积聚。
(2)影响因素
① 降水量集中、降水强度大是形成岩溶洪涝的主要因素。工作区内岩溶洪涝的形成时间与丰水期时间基本一致,并且其受淹程度和降水时间、降水量及降水强度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 岩溶洼(谷)地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洪涝灾害的产生。地下水水位浅埋地段,雨季地下水位迅速抬升,洼地内的岩溶管道、裂隙及落水洞等排水通道不能正常排洪导致洼地淹没;而在地下水深埋的地段,岩溶管道内地下水的径流较为通畅,因而不易形成洪涝淹没。
③ 封闭、半封闭地形是岩溶洪涝形成的重要因素。岩溶洼(谷)地均呈封闭、半封闭型,若地表无较通畅的排洪通道,汛期降水形成地表坡面流后迅速汇集于洼(谷)内而形成洪涝。
五、典型岩溶洪涝分析及防治建议
(1)贵州省安龙县新安镇海庄村小海子(HL1988)
小海子岩溶洪涝洼地位于安龙县新安镇海庄村,距安龙县3.5 km,地理坐标:东经1052757.8~ 1052829.5,北纬250838.7~ 250913.7。地貌组合类型为峰丛洼地,为封闭形(图7-5),洼地近似呈长条形展布,展布方向约50°,长轴长约1.1 km,短轴长约150~400 m,洼地最低处高程1392 m,集雨面积约4 km2。
出露地层岩性为三叠系中统关岭组(T2g)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夹泥质条带,上覆第四系(Q)厚度0.1~3.0 m,为浅黄色粉砂、粉质粘土。岩层产状325∠6。
洼地集水主要靠北侧的K1740落水洞转入地下。由于第四系粘土、农作物秸秆及生活垃圾致使其西南侧落水洞堵塞,使得洼地内排水不畅形成洪涝,淹没时间一般为3~10天,其中水文年丰水期淹没时间为3~15天,水深1~3 m,使农作物大大减产。淹没总面积约471亩,不能正常耕地面积约400亩,按种植水稻减产100 kg/亩、4元/kg算,总计农业综合经济损失为16万元/年。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建议如图1所示,向北修建长约600.0 m,断面宽3.0 m,深1.5 m的排洪沟渠疏导洪水。
(2)贵州省安龙县普坪镇龙洞村庭笔(HL2048)、安龙县钱相乡纳汪村纳汪(HL2221、HL2225)、安龙县新安镇小坡脚村(HL1943)、新安镇阿厝村洼地岩溶洪涝(HL1949)
上述洪涝洼地距安龙县城约8~15 km。地理坐标:东经1052352.9~1052506.9,北纬250841.1~251058.2。地貌组合类型为峰丛洼地,半封闭型,近SN向发育(图2)。洼地均为不规则形状,长约500~1200 m,宽约300~1000 m,地势南高北低,地下水流向由南向北,洼地最低处高程1250 m,集雨面积约35.5 km2。
出露地层岩性为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1yn)灰岩,上覆第四系(Q)厚度0.1~3.0 m,为黄黑色粘土。岩层产状65∠7。该地层岩溶管道特别发育,管道一般长度为1~2 km。强降雨后,地表水通过地表溪沟、坡面流等集中于各个洼地中,经过洼地中发育的串珠状落水洞及地下河出口、入口等由南向北方向排入卡子河中。淹没总面积为1931亩,其中耕地面积约为1100亩,按种植水稻减产300 kg/亩、4元/kg算,总计经济损失为132万元/年。
建议修建排洪渠,清理疏通该管道上的落水洞,使其排洪能力得到提高。
(3)贵州省安龙县戈塘镇鲁沟村大海子岩溶洪涝(HL1149)
该岩溶洪涝谷地位于贵州省安龙县戈塘镇鲁沟村大海子,距新戈塘镇约1.5 km,地理坐标:东经1052214.9 ~1052245.4,北纬251642.4 ~251724.6。地貌组合类型为丘峰洼地,该洪涝谷地平面形态呈不规则形,南北长轴约1300 m,东西宽10~500 m,洼地四周地形起伏较小,相对高差10~100 m,坡度5~30°,洼地为封闭形(图3)。谷内发育多个泉点,流量为0.1~2 L/s不等。北侧有一个落水洞,调查时该落水洞已被洪水淹没,无法看到洞口及流量,据访,该落水洞已被碎石粘土填埋、堵塞。洼地内最低处高程为1216 m。
出露地层岩性为三叠系中统关岭组(T2g)灰岩,上覆第四系(Q)厚度0.3~2.0 m,为黄色粘土。岩层产状65∠20。
地表水由四周向洼地径流,汇聚于洼地底内的地表水全部排入K999号落水洞中。雨季来临时,由于汇水面积较大,约18 km2,位于洼地北侧的K999号落水洞被大量粘土及腐烂的树枝叶堵住,减弱其排洪能力;当洪涝发生后粮食一般会减产80%以上甚至绝收,按一亩地产粮600 kg,4元/kg算,估算经济经济损失约96~120万元/年。
由于该洪涝洼地规模较大,治理难度亦较大,经初步调查该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以下两个治理方案。
方案一:可实施修建排洪水渠以及疏通落水洞等工程活动来缓减洪涝给当地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拟建排洪沟渠贯穿整个洪涝洼地,长约2000.0 m,断面宽3.7 m,深1.8 m,并疏通该K999落水洞。汇聚的地表水主要通过拟建排洪沟排入西面卡子河中。
方案二:由于该洼地封闭性好,底部岩石泥灰岩、泥岩透水性差,岩层产状平缓,该区域正好位于马路河和卡子河分水岭地带,洼地北部2 km范围内农田缺水灌溉,可考虑直接把该洪涝洼地改建成水库,供周边居民水产养殖创收以弥补农田淹没的部分损失,还可解决周边干旱季节千余亩农田灌溉及居民生活用水。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2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规律 高发因素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上急性发病,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本病广泛流行于亚欧等许多国家,我国为重疫区。
鼠密度、鼠带毒率对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的影响
图1分析2003年鼠密度最高值在10%,而2004、2005、2006年最高值达到或接近20%。且最高峰值均出现在4~6月,提示本市出血热以家鼠型发病为主,即家鼠、野鼠混合型。由图2分析,2003年本市出血热没有出现高发,而自2004年起,出血热连续出现了高发态势,且其最高发病高峰均出现在4、5、6月,也说明本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与鼠密度消长呈正比,且以家鼠型发病为主。秋峰出现在11月至次年1月。2003年报告临床诊断病例13例,发病率为2.1/10万,病死率为零;2004年报告临床诊断病例48例,发病率为7.77/10万,病死率为零;2005年报告临床诊断病例135例,发病率为21.72/10万,病死率为0.74%;2006年报告临床诊断病例110例,发病率为17.69/10万,病死率为0。
2004年8月29日~9月14日市疾控中心在本市出血热高发乡镇曙光镇曙光村和新和镇的新合村,共布夹1031盘,捕鼠105只,采集鼠肺105份,其中褐家鼠88只,小家鼠10只,莫氏田鼠5只,社鼠1只,送省疾控中心检验,带毒率平均为5.71%,其中褐家鼠带毒率3.89%,小家鼠带毒率13.04%,根据本市小家鼠带毒率偏高也证实本市出血热发病以家鼠型为主,鼠带毒率偏高也是导致出血热高发的重要因素。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规律的分析
(1)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规律分析:由图3分析本市出血热1972~1989年发病率波动较大,规律性不明显,发病率较低的1972年仅为0.46/10万。发病率较高的1986年达到了11.53/10万。1986年、1987年、1988年连续3年居高,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3年发病率分别为:11.53/10万、10.29/10万、9.1/10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市出血热发病出现较明显的规律性,平均每隔8~10年出现1个高峰,之后的2~3年维持较高的发病水平。本市出血热2004年开始出现高发以来,2005年其发病率超过了本市有资料记载(1986年:11.53/10万)以来最高峰值(21.72/10万),2006年为17.69/10万,下降趋势不明显。
(2)影响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规律分析: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是11年左右,其活动高峰年会引发厄尔尼诺现象。世界著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 1972~1976年、1982~1983年和1997年~1998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会引发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
1972~2006年出现4个降雨高峰:1975年(835mm),1986年(859mm),1995年(942mm),1998年(811mm)。即大约每隔10年左右出现1次大的洪涝灾害。
1975年出现降雨高峰后,出血热疫情随之下降;1986年出血热疫情(春峰)在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1995年受降雨影响不明显;1998年,全国出现洪涝灾害,导致鼠密度锐减,出血热疫情达到最低谷(0.5/10万),随后几年没有出现大的洪涝灾害即缓慢上升,2005年达到历史上最高峰值(21.96/10万)。
太阳黑子活动峰年出现在:1969~1972年,1979~1982年,1989~1991年,1998年~,在这些活动峰年期间,本市出血热疫情处于底发病率期。2008年将是太阳黑子活动峰年,即厄尔尼诺年,可能会出现严重洪涝灾害而导致鼠密度锐减(本市出血热疫情由于鼠密度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重点人群出血热疫苗免疫率仅达到14%,不能达到有效防控目的),因此将结束本高发周期而进入低发阶段。
讨 论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3
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汛抢险;对策
1水利工程防汛措施
1.1利用堤坝对供水进行抵御
堤坝是水利工程防汛功能的基础设施,是最常用的措施。在修建水利工程时通常会在河道两岸修建防汛堤坝,在提升河道排水能力的同时对洪水进行约束和预防。在发生洪水灾害时,堤坝可以对周边农作物和人民群众财产进行保护。堤坝在修建时需要与河道整治同时进行,在进行堤坝加宽加厚时要对河道进行改建、疏浚等,以提升河道排水能力。在长期水流冲击下,会有大量泥沙沉积于河道底部,因此,河床底部的高度要高于其他部位。当发生洪水时,如果洪水力量非常大,容易冲垮堤坝,给周边区域带来损害。因此,要及时对河道进行疏浚治理,以提升水利工程的防汛能力。
1.2利用水库进行洪水分流
水库的修建通常是利用山谷等特殊地形进行,通过建造拦河坝,对河道的径流进行阻截,并提升上游水位,在坝上形成一个蓄水体。在一些非山谷的平原区,一般是利用洼地或湖泊等修建水库,通过围堤和控制闸等对水库进行控制。水库的防汛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在洪水的洪峰到来时,水库可以通过削峰、错峰、分流等形式对洪水进行缓冲处理,以减少洪涝对周边造成的损害。水库防汛比较复杂,影响因素多,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在进行水库修建时,要对周边居民工作、生活进行考虑,要对周边的农业生产进行考虑,以确定水库的蓄水力,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限高管理,避免洪水泄洪不利导致的失控现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对相邻区域的水库进行互通使用,以使各水库及时进行水资源调节,在达到缓解水库蓄水压力的同时,使水资源对缺水区域进行灌溉。在水库防汛中,在削峰和错峰时,要对上下游的基础设施进行综合衡量,并保证汛期的通讯通畅,以顺利完成泄洪工作。
1.3利用蓄滞洪区对洪水进行分离
在水利工程防汛组成中,蓄滞洪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发生洪涝灾害时,上游的水量非常急,严重的会超出水库或堤坝的承受范围,甚至会导致堤坝溃堤。此时可以利用蓄滞洪区分担河道上游的洪水进行压力,以降低河道的水位,减轻洪水对堤坝及下游的危害。我国的水利工程在修建蓄滞洪区时,主要是利用堤坝两旁低洼地或河流滩涂地,并将河道与沿岸进行分离。蓄滞洪区在我国的防汛过程中使用得并不多,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许多蓄滞洪区居住大量居民,在使用时需要先对居民进行安置,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2水利工程抢险措施
2.1完善气象预警
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建立气象信息交流和传递的渠道。特别是在汛期来临时,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要随时关注气象变化,并在水利工程的上游和下游设置监测仪器,以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现上游洪水量增大时,要安排抢险队伍进行抢险准备,以避免洪涝灾害造成损失。
2.2分析水文资料
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要对历年的水文资料进行收集、存储及分析,了解多年来河道的平均降水量、最大洪峰值,并结合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息对即将到来的洪峰进行预测,对河道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进行预估,以提前做好防汛工作。
2.3做好基础设备的检测和维修
水利工程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基础设备老化的现象,如堤坝裂缝、设备老化等。虽然看起来是小问题,但是却为防汛带来大阻碍。在水利工程日常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要组织技术人员定期对工程各部位进行检测及维护、保养,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修,以发挥水利工程在防汛工作中的作用。
2.4做好防汛应急计划
在汛期,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要根据以往的防汛经验及气象信息数据做好防汛应急计划,包括群众撤离计划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给群众带来的损失。同时要做好险情处理。对塌坑处,但没有出现渗水和管涌现象的,要及时用材料夯实,先将坑内的土翻出,再使用合格的材料进行回填;如果塌坑发生在河道上游,则可使用麻袋等进行填充。对管涌处,当下游出现孔状的出水口时,要判断是否为管涌,如果同时流出细砂等,可视为管涌。在处理管涌时,要采用反漏压盖法先将杂物清除,并在管涌处的周围铺设粗砂,之后铺上石子,最后用块石进行保护处理。对裂缝处,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先挖掘再回填的方法。在正式挖掘前,要用石灰水对裂缝进行灌缝处理,确定裂缝的深度后,再进行挖掘,挖掘后选择同类型的土料进行分层回填,大概每20cm的高度要进行一次夯实,回填后的顶部要高出堤坝约5cm,以防止雨水灌入。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4
Abstract: In a large number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ere are few hydrological sites, reflecting the general lack of consideration for engineering flood control requirements, which makes the project difficult to be long-term effectiv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ange of water level in plain river network are complex. Based on the modified hydrological data, through frequency analysis calculation, this paper deduces the design flood level eigenvalues, draws the flood contour maps, and calculates the minimum control height and embankment design elevation fo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nd in the area, and carries on further calculation with typical area as exampl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can provide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town) and the embankment elevation control in the plain river network area.
关键词: 平原河网;防洪标准;水文
Key words: plain river network;flood control standard;hydrology
中图分类号:TV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241-02
1 问题的提出
洪涝灾害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在各项国民经济建设中,防洪因素是一项必须考虑的重要工作内容[1]。但水利防洪工作在许多行业和区域没有同步跟进,很大程度上成了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短板。且平原河网地区的水位变化与水利工程调度、地面沉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影响因素息息相关,导致洪水标准的分析研究更趋复杂,主要在于:①在各项工程建设中,小区域内水位资料缺乏,水文资料覆盖面不足,需要对每一项工程进行水文分析和防洪计算,过程繁琐。尤其在非水利行业的工程建设中,因不熟悉当地水文条件,通常对工程防洪要求考虑不足[2]。②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地面沉降、周边边界条件的变化,使区域内暴雨下垫面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地下水大量地被开采,各地形成许多的漏斗形地面沉降区[3],对整个平原河网地区的防洪形势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使得大范围的洪涝灾害进一步加剧。③由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各项国民经济建设,圩区内调蓄能力大幅下降[4],单位降水量引起的水位涨幅变大。大规模圩区建设、土地平整,虽然提高了各圩区内防洪排涝能力,但不可避免地减小了外港的水面积,在相同降雨量下促使洪水位进一步抬高。
本文基于修正后的水文资料,通过频率分析计算,推求设计洪水位特征值,绘制洪水等值线图,并计算区域内工程建设地面最低控制高程和堤防O计高程,以典型区域为例作进一步计算说明。
2 设计洪水位计算
2.1 水文观测资料修正
地面沉降使水文站观测数值发生较大失真,降低了水利工程的防洪能力,有必要对已测水位进行统一的地面沉降修正。根据各地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地面沉降监测报告》,确定历史区域内累计地面沉降量,作为水位修正值。初步拟定预期地面沉降量,作为防洪标准安全余量ΔH。
工程建设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使水利下垫面工况发生变化,提高了抗洪排涝的要求,有必要对已测水位进行相应调整。水位分为三个时间段系列:第一阶段为初始状态,第二阶段为圩区布局形成阶段,第三阶段大规模水利建设阶段。在水位系列修正时,均以工程已经实施的第三阶段(代表现状阶段)为洪水形成条件的统一基础,依据区域内的暴雨量不随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分三个阶段通过区域内暴雨量与由此暴雨所引起的水位涨幅线性回归。以第三阶段回归线为基准回归线,第一阶段或二阶段内的回归线与基准回归线之间水位涨幅的差值即为该阶段内相应暴雨量的水位调整值。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5
【关键词】水文测验 误差分析 措施 研究
1 前言
就科学数据分析来看,误差知识理论系统中的误差是指估算值,在建立数模进行试验时,需要检测人员同时准备需检测的水文资料,相对于测量仪器中所测得的数据而言,本文中所指的系统误差是指偏移量,水文观测试验种类较多,主要有:流量与速度观测试验、水流含沙量试验等。误差分析一般过程为,在观测试验和分析试验后,根据流量流速测验和泥沙测验的结果来对误差进行整理和分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测验误差的概念和水文测验的重要性,并对水文测验中的误差分析进行分析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
2 测验误差的概念
在科学界,众所周知,所有的数据都是从测量开始的,在对自然界中所有的量变现象进行研究时,往往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实验和测量来完成。由于现阶段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水平的制约,试验或测量得到的数值和它客观存在真值存在一定的差值,这种差值可以通过数值进行表现,我们通常称之为误差。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证实误差的产生存在必然性,可以理解为测量结果均存在误差,误差自始自终都存在于所有的科学实验和测量中。
近些年,在科学和实际中,必须要对测量的误差值进行相应控制,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就需要知道影响误差的因素和精确的误差值,可以说,一个没有准确误差值的测量结果基本是一个没有用的研究。因此,科学的测量结果不仅要得出误差的数值大小,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下的误差范围。对于水文测验工作,误差测验研究内容较多,不仅包括研究引起误差的各种因素,还包括误差产生的规律,对存在误差的测量资料必要进行适当的数据处理,例如:写明误差范围和准确值等等,另外,还需对其精确度进行判定。
3 水文测验的重要性
近年来,水文测验工作的发展日益加快,水文测验作为水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工作,例如:水利规划和工程建设管理、防汛抗旱等,同时也是越来越重视的环境保护中的水资源保护的重要项目。
水文测验的核心内容即为监测和分析所研究的水资源的水质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国家及各级政府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近期,水文测验工作为水资源的检测提供了大量准确翔实的科学依据,发挥了无可替代的行业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并积累经验,但目前由于科学发展程度的制约,我国的的水文测验工作发展处于不平衡阶段,由于洪涝灾害贫乏,水资源濒临枯竭,且由于工厂的污水排放造成水环境逐渐恶劣,这些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水资源枯竭的问题日益严峻,我国正在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例如:提倡节约用水、对污水进行合理管控和处理、水资源的调配等,要完成这些措施,就必须有精确的水资源监测数据的支撑,因此做好水文测验也成为重中之重,它是经济社会和水利工作对水文领域提出的新要求,既是水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水文监测的延伸,作为水文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工作,水文测验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
4水文测验误差分析及对策研究
上文中提到,在科学数据的分析中,误差知识理论系统中的误差是估算值,通常用建立数模进行试验,也需要检测人员提前准备需检测的水文资料。对于测量仪器中所测得的数据而言,本文中所指的系统误差主要指偏移量,且由于水文观测试验种类较多,例如:流量与速度观测试验、水流含沙量试验等。误差分析过程复杂,在观测试验和分析试验后,根据流量流速测验和泥沙测验的结果来对误差进行整理和分析。接下来,主要分析两种常见的误差产生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4.1流速仪测量误差分析及对策
在使用流速仪进行测量时,由于不同的水层测速时间不足,从而导致无法进行精确抽取,得到的数值在和标准值进行对比时,容易由流速脉动引起流速测量误差。常规的流速仪具有一定的既定误差,用以满足各种不同情况的测量。水文测验中常使用对比分析法来解决大多数测量的误差值,另外,也会由于测速垂线所布设的测试点位较少而引起平均值计算误差。通常,在确定或鉴定水位观测误差、断面测量误差、由于河床的变化引起的测量误差时,普遍会定制较好的方法或仪器作为参照标准。
对于此种误差,水文研究中往往通过采用所检测的水面较为平稳且河床也已稳定时进行侧脸,且在暴雨天气或洪涝灾害前后进行测验,根据这些数值来进行误差分析,摸索出其内在规律,为水利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4.2 随机误差的分析及对策
目前,科学界对随机误差的概念定义是指在重复性的水文检测过程中,出现新的水文测验问题,并无法预测的的测试结果的实际平均值与测验结果的差值。
当代的水文测验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较以前落后的测量方法已有较大改观。随机误差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出现新的问题急需解决,这不仅需要引起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人员的重视,也需要水文检测工作人员进行新的测量和误差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巨大变动,这种变化是由于时间的变化产生的,是发展的必经环节,例如:工厂越来越多,污水排放造成水质下降、绿植的覆盖率下降,造成红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高等等。这新突发的变化和新增的问题使得水文测验必须做到与时俱进,随机应变,并做好充分准备。
目前,我国水文测验工作需要提高对水文测验的综合检测实力,用以适应新时期对水资源管理的要求。
5 结束语
水文测验是水文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工作,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防汛预测、抗旱工作、水资源的保护等工作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误差的概念和水文测验误差的重要性进行概念理解,并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进我国水文测验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俊杰;;水文测验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J];山西水利;2007年01期
2、国喜山,吕素琴;水文测验方法优化分析[J];吉林水利;2000年03期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6
【关键词】遂宁市安居区 地质灾害 危险性区划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主要是为了查明区内地质灾害现状与地质灾害隐患,区划地质灾害易发区,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安居区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几乎年年均有规模不同、灾情不等的地质灾害发生,且曾造成过巨大的的损失,给该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并影响了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本文以遂宁市安居区为例,就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进行探讨,建立起地质灾害防范预案,以有效的避免和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2 遂宁市安居区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2.1 气象因素分析
遂宁市安居区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属亚热带湿润气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受春旱、夏洪、秋霜、冬干等灾害性天气影响较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遂宁市安居区年平均气温为17.6℃,气温年际变化较为稳定,历史最高气温达到42℃,最低气温达到-2.1℃。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安居区的气候垂直差异并不明显,各区气温变化不大,年均气温最高点位于大坡,在18℃左右,年均气温最低点在横山一代,在17℃左右,区境内各地气温差异在大多小于1℃。在安居区,降雨年度变化较大,最高达近700mm,年降雨量通常在800mm-1000mm之间,全年降雨多集中于夏季,冬季相对较少,4~9月降雨几占占全年降雨量的90%。受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周边高山的影响,安居区内形成了明显的东西两雨区,区内降雨量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偏东部雨量较多,偏西部雨量相对较少。年平均雨日在120天左右,6~8月雨量较大且较集中,由于强大度面积宽,极容易造成特大洪涝灾害并诱发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
2.2 水文因素分析
在安居区境内,共有大小溪河26条,纵横交错遍布全区,其中最大的支流琼江横穿西、中、南部,其余溪河则呈枝状汇入琼江。琼江上游河床为砂质泥岩,以石质河床为主,河道蜿蜒曲折,平均河曲系数为2.43,白马以上河面狭窄谷坡陡峭,白马以下河面渐行形阔河谷稍宽。自安居坝以下河床为砂质粘土或粘质砂土,河道较为平缓,平均河曲系数为1.91,阶地发育较全,河谷两侧多为缓丘平地和浅丘。至大马镇以下琼江下游段,河面变窄,平均河曲系数2.31。琼江多年平均流量为9.73m3/s,6~7月为洪水期,最大洪峰流量可达2370m3/s,洪水位和枯水位变幅最大达10m,一般在5m左右,共有支流26条,平均河网密度为0.244km/km2。在安居共内的河流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表径流直接影响着溪河水量,与降水变化关系较为明显,部分溪河冬春流量小甚至呈现自动干涸现象,为季节性河流。由于夏季雨量较为集中使得径流量大,极容易给溪河两岩造成洪涝灾害。整个安居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属强度侵蚀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安居区年均侵蚀模数大6393t/km2,年均输沙模数达2410t/km2。
2.3 地形地貌
安居区西北及东北部较高,中部至南部较低,东部和西部边缘海拔在500m左右,海拔高程280m~380m,最大相对高差达287.9m,区内山丘蜿蜒起伏,呈南北“川”字形,中部横山镇、聚贤乡至马家乡一线丘陵区为涪江、琼江分水岭。根据地貌成因类形和地貌形态特征,安居区地貌类型分区可分为深丘、中丘、浅丘、平坝四种,全区多以浅丘为主占73.61%,其次为中丘占16.7%,平坝仅占4.12%。深丘区以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互层地层为主,主沟发育规模大、延伸长,多呈驼峰状、马鞍状、脊状,山势较为浑厚,水系多呈枝状、羽状和放射状。中丘区多为粉细粒砂岩和砂岩夹泥岩地层,地形宽缓沟谷开阔,主沟发育规模较大延伸较长,丘顶圆缓,在平面分布上呈串珠状。浅丘区多为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互层地层,主沟沟谷发育规模较大, 支沟少而短,沟谷平坦开阔,岩层抗风化能力较弱,沟谷宽平呈迂回绵延地形。
2.4 地层岩性特征分析
安居区内出露的地层多为中生界侏罗系和侏罗系地层,其次为第四系地层。侏罗系地层有中统上沙溪庙组、上统遂宁组织、蓬莱镇组下估段以及第四系。中统上消溪庙组分布于西眉镇至磨溪镇以东一带,多为紫灰色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和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泥岩极易风化呈碎块肃落,砂质泥岩有零星小溶孔,砂岩石英含量较高质地坚硬。上统遂宁组位于白马镇至东禅镇以东一带,地层为浅水湖泊相或河湖交替相沉积,岩层常有小溶孔和溶隙,含石豪薄层和针状石膏细脉。蓬莱镇组下段位于白马镇至东禅镇以西一带,岩性为紫红色、灰紫色砂岩夹薄层泥岩,局部砂岩呈厚层、巨厚层透镜状发育。全区内岩性较为简单,主要为砂岩和泥岩两类,但空间分布不均匀,极容易造成不同差异的风化,使得区内崩塌陷、危岩较多。
3 遂宁市安居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分析
3.1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分析
地质灾害发育是至灾地质作用与受灾对象相遇的结果,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降雨、地震、人类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发因素。在安居区内地质灾害种类较为单一,主要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三种,究其原因与区内地质构造不发育,地层岩性变化不大有关系。在本次调查中,区确定滑坡8处,危岩崩塌209处,不稳定斜坡22处,区内地质灾害多以中小型规模为主,无大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其中中型地质灾害2处,小型地质灾害237处。滑坡地质灾害以土质滑坡为主,多为牵引性滑坡。崩塌是区内主要地质灾害,主要由砂泥岩互层构成的高陡斜坡所致。
3.2 地质灾害分布分析
从时间上来看,安居区1960~2001年为地质灾害少发期,2001~2006年地质灾害较多,尤其是2005年以后,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区内地质灾害呈现集中发育趋势。横向上来看,地质灾害多发生于5~10月降水集中时间段,暴雨为诱发地质害的主要因素。在空间分布上,安居区地质灾害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植被和人类活动因素的控制,平面分布不均,莲花乡西部-拦江乡西部区、白马镇东南部-石洞镇南部-会龙镇南部-分水镇东南部-东禅镇区、西眉镇东南部-磨溪镇-马家乡区所在的中浅丘地区地质灾害数量多、密度大。
4 遂宁市安居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安居区浅丘~深丘一带,由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开发程序、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危害等较为显著。本着“以人为本”的区划思想,结合地质环境条件、灾害发育现状和对人类活动的危害性,将地质灾害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包括莲花乡西部-拦江乡西部区崩塌高易发区,白马镇东南部-石洞镇南部-会龙镇南部-分水镇东南部-东禅镇区崩塌高易发区,西眉镇东南部-磨溪镇-马家乡区崩塌高易发区以及两个中易发区和三个低易发区。
【参考文献】
[1] 张瑛.四川荣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危险性区划研究[J].山西建筑,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