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服务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航空服务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航空服务理论

航空服务理论范文1

[摘要]起源于航空领域的收益管理,是解决在资源约束前提下提高企业收益的理论与方法,现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从不同的视角诠释收益管理内涵,提出协同收益管理的理念;在传统收益管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服务经济时代企业的特点,提出协同收益管理的概念,是对收益管理基本内涵、行业应用特性、发展演化和必要条件等基础问题的梳理分析。由此可见,协同收益管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收益管理;协同;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进步,使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经营由垄断转向竞争,市场由以企业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产品或服务由同质化转向差异化,顾客需求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供求理论在解决有限资源约束下提高企业收益问题时,面临资源闲置或因潜在收益流失造成企业收益下降等困境。自1970年代末以来,深受市场激烈竞争和价格血战带来收益严重下滑困扰的航空业,通过对自身经营战略的反思,率先进行有效提高企业收益的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源于航空业的收益管理理论正是在传统的供求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吸收运筹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和协同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形成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以市场细分和预测为基础,以资源存量控制和价格控制为优化机制,以协同环境为运营保障的收益管理理论体系,逐步形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收益管理理论在航空业的成功应用,不仅推动了该理论发展,而且其应用领域逐步向酒店、银行、汽车租赁、交通运输、电信、电力等服务性行业拓展。正如国际运筹联合会主席Bell先生预测管理科学未来50年发展时所指出: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的收益管理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整个应用领域和管理科学的面貌。笔者通过国内外收益管理研究文献的分析梳理,系统地对收益管理理论的内涵、行业应用特征、发展演化及必要条件等基础问题进行归纳研究,力图为收益管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一、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关于什么是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专家和学者众说纷纭,并作出了不同的诠释,主要观点体现如下:

Talluri和VanRyzin(2004)从经济学视角将收益管理定义为需求决策管理(DDM),认为收益管理是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细分和预测,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价格向谁提品或服务,通过扩大顾客有效需求来提高企业收益。该定义是对供应链管理(SCM)的必要补充,同时充分认识到市场细分和预测对提高收益的重要性。

Weatherford和Bodily(1992)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视角提出收益管理就是易失性资产管理(Perishable-AssetRevenueManagement)。该观点充分认识到服务性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制造业产品的重要特性就是易失性,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或收益同时间有密切关系,且价值随着时间而呈递减趋势。因此,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收益管理就是对不同时段的资源(如航空的飞机座位等)和价格进行有效管理,通过有效利用企业有限资源,并根据不同时段资源价值制定价格的途径来提高企业收益。该定义意识到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将随时间变化的重要特征。

Jauncey等(1995)学者从企业经营目的视角提出收益管理就是在考虑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在需求淡季通过折扣等促销手段提高客房入住率,在需求旺季提高客房价格的方式来实现客房收益最大化。美国酒店和汽车旅馆协会(AHMA)在Jauncey等的定义的基础上,考虑了顾客取消预订、顾客爽约和是否接受顾客预订情况等因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收益管理的内涵。Jauncey和AHMA对收益管理的定义强调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认识到市场预测在收益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Donaghy(1995)、Liemberman(1993)等学者从技术视角对收益管理进行解释,他们认为收益管理是一种企业生产能力的管理工具,通过对信息系统、管理技术、概率统计和组织理论、经营实践和知识等理论和技术的优化组合,以增强企业的收益能力和对顾客的服务能力。该定义强调了收益管理是提高企业收益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

Jones(1999)等学者从系统的视角出发,认为收益管理是为酒店业主实现酒店盈利能力最大化的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细分市场对盈利能力的识别,确定销售价值、价格设定、折扣生成、订房过滤准则以及对价格、客房资源进行有效控制,以实现酒店盈利能力最大化的目标。该定义强调了收益管理在酒店盈利能力管理中的战略地位,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市场、价格、存量等要素对收益的影响,强调了整体收益最大化的观点。

Kimes(1989)在综合上述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营销学理论,提出4R理论,即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Righttimeandplace),以正确的价格(Rightprice)向正确的顾客(Rightcustomer)提供正确的产品或服务(Rightproductorser-vice),实现资源约束下企业收益最大化目标。4R理论反映了收益管理的市场、运作机制和企业目标等内涵,是目前对收益管理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诠释。

笔者以为,企业收益应由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个部分组成。传统收益管理对收益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受价格和有效存量要素影响的利润的这一显性收益上。但随着经营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程度的加剧,顾客、员工、企业内外环境等要素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力加大,企业品牌和社会价值等带来的隐性收益在企业收益的比重逐渐增大,因此,单一采用利润一个维度来诠释企业的收益已显不足,企业的收益应该诠释为由企业利润、顾客满意度和社会贡献度三个维度共同构建的价值。故笔者将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界定为:企业在有效协同影响收益的内外要素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等技术的支持,通过有效地对市场细分和预测,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的价格向正确的客户提供正确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由利润、顾客满意度和社会贡献度构成的价值的最大化目标。收益管理系统是一个受多个要素影响,由市场分析、优化机制(即资源存量控制和价格控制)、协同环境构成的复杂服务管理系统。

二、收益管理理论的行业应用特征

收益管理理论是一门由运筹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融合而成的边缘交叉学科。随着收益管理理论在航空领域的成功应用,收益管理理论现已在其他服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各个行业的特点不尽相同,但适用于收益管理理论的行业一般具有共同的应用特征。VanWes-tering(1994)和Kimes(1998)等学者对航空、酒店餐饮等行业应用收益管理理论进行长期研究,将其共同的应用特征总结如下:

1.企业具备相对固定产能。以航空、酒店等行业为例。由于行业特征,都存在前期投资规模大(如购买新的飞机、修建新的酒店、开设新的营业网点等),最大生产或服务能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固定不变,短期内不可能通过改变其生产或服务能力来满足需求变化。企业只有在有限的产能条件下,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收益。

2.需求可预测性。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如飞机座位、酒店客房、银行服务窗口)和无形资源(如酒店入住时间、银行窗口排队时间等),其顾客可分为预约顾客和随机顾客,其销售可分为旺季和淡季。企业只有通过对计算机或人工预订系统收集的顾客、市场信息进行分析预测,管理者才能够了解不同顾客需求变化的规律和实现需求转移,并以此制定出合理的资源存量配置和定价机制,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3.产品或服务具有易失性。与传统制造业的产品不同,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易失性,即时效性。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随着时间递减,不能通过存储来满足顾客未来的需要,如果在一定时间内销售不出去,企业将永久性地损失这些资源潜在的收益。企业只有通过折扣等管理手段降低资源的闲置率,以实现企业收益增长的目标。

4.市场可细分性。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面临以顾客为中心、竞争激烈和需求多元化的市场。不同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感知和敏感度各不相同,采用单一价格策略将会造成顾客流失或潜在收入流失。比如,航空市场上存在两类顾客,一类是对价格不敏感,但对时间和服务敏感的商务顾客,另一类是对价格敏感,而对时间和服务不敏感的休闲顾客。如果采用高价策略,休闲顾客可能选择低成本的航空公司或其他交通工具,造成航空公司座位资源闲置。反之,如果采用低价策略,商务顾客选择低价或因对服务质量不满而流失,造成航空公司潜在收益下降。对市场进行有效细分,为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制定不同价格和分配不同资源,是解决企业资源闲置或潜在收益流失的重要途径。

5.具有随机波动性需求。如果顾客的需求确定且无波动,企业可通过调整生产和服务能力来满足顾客需求。然而,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面临顾客需求不确定,呈季节性或时段性波动。企业采用收益管理,在需求旺季时提高价格,增加企业的获利能力;在需求淡季时通过折扣等策略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闲置。

6.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特点。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的经营属于前期投资较大的行业,短期内改变生产或服务能力比较困难,但增售一个单位资源的成本非常低。以波音737-300机型的航班为例。根据某航空公司1999年的机型成本数据,平均每个航班的成本如下:总成本大约6万元左右,其中固定成本大约5.5万元,而边际成本仅为0.033万元。固定成本是边际成本的1833倍,因而多载旅客能在不明显增加成本的基础上获取更大的利润,提高企业的总收益。

7.产品或服务具有可预售性。企业面对需求多元化的顾客采取收益管理,一方面通过提前预订,以一定折扣价格将资源预售给对价格敏感的顾客,降低资源闲置概率;另一方面设置限制条件防止对时间或服务敏感的顾客以低价购买资源,造成高价顾客的潜在收益流失。同时,对预订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购买资源的概率分布情况,在确保资源不闲置的基础上,尽量将资源留给愿出高价的商务顾客。

尽管以上特征体现了企业有限产能、产品和需求特性、市场和经营等特点,却忽略了企业的技术特征。笔者认为,由于收益管理的实施需要进行复杂的模型计算和大量数据处理,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有效应用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领域应该还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基础。

三、收益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

从收益管理的发展历程分析,市场环境、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是促进收益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首先,竞争性市场环境是收益管理应用发展的前提条件。面对封闭垄断的市场,垄断企业可以凭借对资源和价格的控制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企业缺乏对资源或价格管理的源在动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放松行业管制,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提高效率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竞争促使市场由以企业为中心向顾客为中心转变、由产品功能向顾客需求转变,产品或服务由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面对这些变化,企业再难以通过垄断控制资源或价格的手段来提高企业的收益,而是要根据市场和顾客需求,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给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通过有效管理企业资源和价格,获取潜在收益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总收益。也就是说,追求收益管理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开放性的市场竞争环境是收益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多学科理论交叉是保证收益管理应用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个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成熟的多学科理论的支持,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也具有同样道理。收益管理理论是解决航空等服务性企业资源和价格均衡,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它在传统的供求管理理论基础上,吸收和应用运筹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心理学、协同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筹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解决资源存量机制、差异化价格机制等收益管理的优化理论基础;市场营销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解决市场细分、预测以及顾客行为等市场分析理论基础;博弈论推动了收益管理联盟资源共享理论的发展;人力资源、组织学、和谐理论以及协同学是形成收益管理协同运营环境的理论保障。因此,收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学科理论支持的结果。新型学科的吸收和引进,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其体系。

再次,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是收益管理应用和发展的保障条件。收益管理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航空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飞机制造成本和企业入市门槛;计算机、数据库等技术的发展,如座位编目计算机控制系统(SABRE)、计算机预订系统(CRSs)、全球分销系统(GDSs)、动态存量资源分配和优化系统(DINAMO)等,能自动、快速、准确地解决收益管理中大量的数据收集、整理、存储和分析及复杂的资源、价格优化计算、市场预测和顾客分类等问题。网路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拓宽了收益管理的市场分销渠道。因此,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促进了收益管理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

四、收益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化

收益管理起源于航空业,有效地解决了航空业面临的有限资源闲置或价格战所造成总体收益下滑的现实问题。随着收益管理在航空领域应用的巨大成功,收益管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迅速地在酒店、交通运输、电信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收益管理的文献的研究分析,笔者将收益管理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萌芽、优化和协同三个发展阶段。

19世纪20~30年代,航空业处于发展初期,飞机成本较高,市场供给远远小于市场需求,航空业主要经营运输邮件等货物运输和富有阶层的高端市场,市场主要由大型航空企业垄断。大型航空企业通过高额垄断价格策略获取超额垄断利润。二战后到60年代,飞机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得航空运输业可以采用大型喷气式飞机,增强了航空公司的运输能力,同时其高速性和舒适性刺激了公众的旅行需求,另外大型飞机也降低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极大地推动了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随着航空业供给的增加和需求的多元化,单一的高额票价政策造成了飞机座位闲置,由机座位资源的不可存储特点,使得航空公司的收益下滑。为了解决收益下滑问题,航空公司利于计算机技术加强顾客订票的管理,将一些收益管理的概念逐渐应用于航空领域,如计算机订票系统的使用;利用超订管理手段预防顾客违约(如取消订座、爽约等顾客行为)给企业带来收益损失;利用折扣价管理手段来提高飞机运载率。这些技术和管理手段逐渐形成了收益管理理论的雏形。英国学者Littlewood提出机票预订折扣费用准则理论和二阶分类模型以及Belobaba提出的预期边际座位值(EMSR)等理论,逐步揭开了收益管理理论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序幕,使得收益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得到了有效保障。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政府放松了对航空业管制,许多低成本运营的中、小型航空企业纷纷涌入航空市场(如People-Express公司)。美国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引发美国航空史上著名的“92航空价格血战”,造成了美国航空业近20亿美元的损失。而此期间,美国航空公司市场部总经理罗伯特·克兰德尔引入了收益管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收益管理系统,并将其应用到经营实践中。通过利用收益管理系统以有效地管理座位资源和价格,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创造了6%的收益增长。收益管理理论在美国航空公司应用的成功,引起业界和学术界对收益管理的重视和研究。国际航空协会(IATA)、运筹协会国际联合会(IFORS)等国际机构、科学机构和高校、航空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构成了收益管理理论研究和应用的组织与机构;运筹学、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收益管理的理论基础;收益管理研究从静态发展到动态、由单航程发展到OD网络研究、由单资源发展到多资源、由二阶分类发展到多阶分类;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收益管理理论向实践转化,收益管理应用领域由航空领域逐步拓展到酒店、交通运输、电力、电信、银行等服务领域。此阶段,随着收益管理理论逐步完善和实践拓展,收益管理逐步形成自身体系,成为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利润为中心的收益优化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主流。

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影响企业收益的要素更加复杂多变。企业信誉、社会价值等隐性收益在企业收益中的比重日趋增强。研究者发现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过分强调显性收益——利润最大化,忽视信誉、社会价值等企业隐性收益,将制约企业收益的进一步提高。为此,对企业收益的认识应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价值(利润、顾客满意、社会贡献)最大化,收益管理也由对资源、价格要素优化管理转变为对资源、价格、内部环境(员工、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以及外部要素(国家政策、顾客、竞争对手或伙伴)协同管理。随着和谐理论、协同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以及顾客行为心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收益管理,为协同收益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促使收益管理由优化阶段步入了协同发展阶段。

航空服务理论范文2

关键词:春秋航空;营销策略;启示

作为我国第一个低成本航空公司———春秋航空,精确定位市场,发展过程中采取低成本营销战略、差异化营销战略、人才领先战略等相关营销战略。本文客观地预测了春秋航空发展前景,并对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营销理论综述

营销环境理论概述:(1)宏观营销环境:对企业营销活动造成市场机遇和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2)微观营销环境:直接制约和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力量和因素。公司必须分析微观环境营销。低成本营销理论分析:指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产品,以获得市场份额,并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成本领先战略的成功取决于公司在实践中日复一日地执行战略的技巧。差异化营销理论分析:指市场细分市场,企业选择两个或多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分别为每个市场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应的营销措施。人才战略营销理论分析: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吸引人才培养的人才,并运用大、宏观、全局的视野和安排。

二、春秋航空发展战略及存在问题分析

春秋航空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首家民营航空公司。它也是中国最成功的廉价航空公司。春秋航空目标客户的定位是“游客和商务旅行者”等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消费人群,提出提供乘客安全、低廉的价格,准时、方便和温暖的航空运输服务,运行采取低成本模式。

(一)春秋航空营销战略分析

低成本营销战略分析:春秋航空公司定位为以服务商务旅客为主要目标人群的低成本航空公司,是中国唯一一家不参与中国民用航空网络销售系统的航空公司。该公司做到低成本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1)取消头等舱、商务舱和全机是经济舱;(2)机上不配餐;(3)除了价格单、安全指示和垃圾袋外,飞机前口袋里没有其他杂志;(4)机上无任何娱乐项目;(5)人机配比、管理费用等方面节省成本。差异化营销战略分析:在差异化战略方面,春秋航空采取的是票价差异、销售方式的差异、创新服务、全方位差异化服务营销。定位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并达到多方位目标。(1)定位差异化。春秋航空敏锐地意识到低成本航空公司在中国广阔的市场中存在的潜在市场,而低成本航空公司的想法正在兴起。(2)服务差异化。既然定位于低成本航空公司,它必须为低端市场的客户提供高针对性的服务。(3)航线的选择差异化。目前的春秋航空航线有针对性地定位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和商业城市。人才战略分析:人才战略是职能战略的核心战略,企业发展永远要依靠人才,合理的人才开发、使用、管理,是春秋航空发展的基础。春秋航空的人才战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人才培养;(2)广泛吸收海内外专业技术人才;(3)管理使用人才。

(二)春秋航空运营存在的问题

低成本策略造成威胁:春秋航空的低价政策对国内传统航空公司的乘客座位率有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持市场的份额。中国传统的航空公司与春秋航空公司开展价格战。同时,在地面服务和机器维护方面也缺乏配合。在强大的国有航空公司面前,春秋航空发展希望渺茫。差异化服务造成威胁:由于低成本航空公司发展所采取的相关营销战略,这给春秋航空的发展带来机会和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服务无法达到消费者的需求。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准点率低、免费行李额小、飞机上乘务员推销商品、儿童票价高于成人。

三、对春秋航空营销之路的探索

航空服务理论范文3

[关键词] 交易费用理论(TCT) 委托理论(PAT) 竞争策略

一、引言

企业的竞争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其竞争对手也是各不相同的。根据波特的产业竞争的五种作用力模型,产业竞争既有现有公司间的争夺,又有新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威胁,还有供方和买方的侃价。本文主要研究放松管制后老牌航空公司针对行业新的进入者的威胁所采取的竞争策略,揭示其内涵,并论述老牌航空公司采取的竞争策略一方面如何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又如何构成了对竞争的阻碍。

二、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民航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使我国民航业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的竞争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2002年,民航三大航空集团公司(国航、东航、南航)宣布成立;地方航空公司为了应对骨干航空公司的联合重组,山东航、上海航、四川航、深圳航、武汉航、中邮航宣布联合组建中天航空企业集团,实行航线联营和代码共享;海南航空购并了长安航空公司和新华航空,接着又重组了山西航空;2005年3月,中国首家民营航空――奥凯航空完成了首飞,7月份鹰联航空和春秋航空也进入航空市场投入运营。民营航空从成立之日起就定位在廉价航空和支线航线上。骨干航空公司还纷纷借鉴国外航空公司的管理经验,引进收益管理系统、计算机订座系统和常旅客计划,以期通过先进的管理手段来增加收益,降低成本,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增强竞争优势。新进入的航空公司和地方航空公司也是信心十足,跃跃欲试。

面对此种现象,人们不仅要问:在政府管制时期一直受政策保护的大型骨干航空公司能否适应日益开放的竞争局面?骨干航空公司采取什么样的竞争策略才能维持它的竞争优势?

三、放松管制后骨干航空公司的竞争策略

民航运输业的放松管制提高了效率,但航空公司为了应对航空市场自由竞争的局面而制定的一系列竞争策略,如行业内的横向兼并和纵向一体化(包括代码共享和计算机订座系统等)、枢纽主导、复杂的票价结构和掠夺性定价行为等,又构成对航空市场竞争的阻碍,这些竞争策略可以用交易费用理论(TCT-transaction cost theory)和委托-理论(PAT-principal agent theory)来解释。

1.TCT和PAT的涵义

交易费用理论(TCT)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委托理论(PAT)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人。 委托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现代意义的委托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关系就随之产生。”委托理论从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

2.竞争策略的内涵

放松管制后航空公司制定的竞争策略主要考虑了航空业的信息成本、交易成本、范围经济等因素,这些竞争策略与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理论存在内在一致性。

(1)航空业深受如航线、航班时刻、空余座位、服务特征以及可提供给旅客的票价等信息成本的影响。这些成本导致了以下竞争策略的重要性:①计算机订座系统(CRS);②利用合同方式进行垂直一体化和航空公司间代码共享;③航空枢纽的发展;④巩固航线以取得“占有率”;⑤即使航空业的资本具有可流动性,也使得掠夺性定价行为的成功成为可能。

(2)除信息成本外,交易成本还包括在监控诸如雇员、人等虽代表航空公司履行职务但其与利益存在不同的交易的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这种委托成本促使了以下方面的发展与成熟:①常旅客计划;②复杂的运价结构;③航空公司刺激人订购其机票的奖励计划;④为取得竞争优势地位而对CRS的使用;⑤以及航空枢纽策略的成功。

(3)在位的老牌航空公司在与现实或潜在的竞争者的激烈竞争中所形成的范围经济的优势。在航空运输业中,规模经济是指航空公司飞机数量和航班频率以及其他便利性措施所形成的优势;范围经济是指航空公司所服务的城市对数量和消费者细分市场数量所形成的优势。由于在不同的航线上旅客的需求不同,在尽可能多的城市对航线上既满足公务旅客的需求又满足休闲旅客的需求,在信息成本及委托一效率上,与规模相同但范围较小的航空公司相比将具有明显优势。在一个通过对大量城市对市场的不同组合来相互竞争的航空运输产业中,具有范围经济的大型航空公司能通过故意的亏损性竞争来拖垮小的竞争对手以阻止其进入市场或进行价格竞争。

(4)某些交易和信息的成本影响了在不确定情况下资本的进入,使老牌航空公司对新进入者实施挤压成为可能。由于老牌航空公司在管制时期就形成了规模优势,与新进入的航空公司相比,在资本积累上存在巨大差异,这些资本己经极大地巩固且扩大了延续下来的老牌航空公司的规模。这样就增大了掠夺性定价行为的成功可能及该政策的威胁性。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一些航空公司寻找其成功的市场策略的可用时间和自由度。

(5)委托-问题又对航空公司间的竞争增加了一系列的影响。在航空运输业,委托-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雇主与购买机票旅行的雇员之间,在这里雇员购买的机票最终是由雇主买单;第二方面是航空公司与票务之间,在这里票务是为航空公司出售机票;第三个方面是旅客与票务之间,在这里人为旅客安排航程。由于航空公司试图通过影响人的选择来吸引客流,而使得委托-关系的效应扩张,此种扩张也类似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果。同时既然委托-的问题涉及监控人的成本,那么在航空运输中表现出的复杂的信息问题使得雇主和旅客在订座和安排旅行方面的监控任务极大地复杂化了。

3.竞争策略对竞争的阻碍

因放松管制而带来的竞争增加和效率提高,大大促进了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广大旅客也从不断降低的票价中受益匪浅。放松管制的过程是大航空公司降低竞争劣势,发展竞争优势的过程,它排除了进入航空运输业政府管制这一道障碍,给大公司建立自己的保护屏障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成功的航空公司给新进入者竖起了更多、更加难以逾越的障碍:分销手段-CRS系统归少数大航空公司所有;分销渠道-人基本控制在大公司手中,高额费成为小航空公司的一大重负;地理位置优越、高旅客流量的机场候机楼、登记门和跑道起降权被大航空公司把持,新航空公司难以进入;大航空公司与地区航空公司的结盟,降低了新进入者竞争于地区航线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金凤君:我国航空公司重组及其对航空网络结构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2005

航空服务理论范文4

一、我国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发展的过程中,民航产业的做大做强,对民航人才需求不断加强,而能够服务民航的航空法学实务人才更是促进民航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由于目前我国民航院校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没有形成以航空法为特色的法学教学体系,导致我国航空法学人才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人才数量与质量均与民航强国战略不太适应,不仅在微观上影响民航院校法学学生的就业及航空法学的发展前途,而且在宏观上影响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此,民航院校的法学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在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前提下,主动适应民航经济的发展,重新定位办学目标、教学培养模式等,形成系统的综合的职业化实践性教育培养模式,以促进民航工科院校法科学生的就业,同时也促进民航强国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航空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缺乏特色性。目前,全国共有近600所院校设置了法学专业,其中将近一半以上的工科院校也设置了法学专业。民航院校属于典型的行业特色工科院校,不仅工科专业较多,而且立足于特色民航专业。这样院校中的法学专业,相比较政法类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的法学专业,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和学生生源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劣势,不具备其他综合性院校和法学专业院校培养的法学本科生的就业优势,缺乏较强的竞争能力。我国高校中专门的航空类院校仅限于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四川广汉飞行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但专门设置法学院的只有中国民航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wWW.133229.CoM目前我国民航院校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中普遍没有区分专业方向、特色课程,没有充分发挥民航行业与法学相结合的优势,没有形成以航空法学为特色的完备学科体系。

2.教育培养模式缺乏实践性。目前的民航院校法学专业由于受人才传统培养模式、办学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没有重视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主旨,忽视了将法律运用到民航生产工作一线的要求,导致培养的法科学生只懂法学理论,不懂民航实践,这种教育培养模式将严重影响法科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危及就业。

3.教育培养方式单一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产学研的通力合作。而目前民航院校的法学教育培养方式单一,缺乏与民航行政机关、企业的合作,挖掘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不够。一方面不能体现航空的行业特色;另一方面也不能发挥民航企事业单位实践的优势为教学所用,培养出来的法学学生不能很快地融入和适应民航企事业单位。

4.教学体系不能切合民航实际的需求。第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国家统一的法学十四门核心课程,缺乏航空法学系统课程体系。虽然目前有些民航院校的航空法学专业安排了部分航空法课程,但缺乏航空法学的法律实务实训等技术性课程。第二,教学方法。只有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教授课程内容。我国目前的航空法学教育缺乏调动学生主动性、思考性和动手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接触到实务便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第三,考核与评价机制。当前的航空法学教育对学生的考核一般以书面的试卷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航空法律掌握能力的分析评价,没有形成综合的实践考核与评价机制。

三、我国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

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本文由收集整理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民航强国战略精心设计,从基本框架、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构建。

1.基本框架。为了构建具有明确目标性、系统性和特色性的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模式,我们提出“四个一”工程。具体是指:“强化一个重点,即建设民航强国为重点;发展一个专业,即建设与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航空法学专业;夯实一个平台,即打造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学平台;培养一批人才,即培养大规模的服务民航的航空法学人才。

2.培养方式。积极加强与民航实务部门的联系,进行校企等联合培养,以拓展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成果。民航企业和民航院校共同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师与学生培养平台:一方面选派教师到航空企事业单位学习,打造具有行业认可、理论实践结合的“双师”素质航空法学专业教学团队;另一方面,选派优秀学生到航空企事业单位学习实习,加强产学合作,满足市场需求的航空法实务技能人才,实现“双赢”。目前,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导师遴选实行“双导师”制,研究生可在“二导”所在单位实训,参加他们的课题或案件。

3.教学体系。法学具有的先天职业背景决定了法学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特点;而民航业更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航空法学天生具有职业化、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体系上必须满足航空法学的职业化性质和民航的实践性本质。具体表现在:

第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上既要强调学术性,更要强调实践性。具体包括两大模块:第一模块是民航与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第二模块是航空法理论与实践课程。第一模块以民航概论和法学十四门必修课为导航课,具体包括民用航空基础、航空器基础知识、空中交通管理、机场及空港、航空运输及运营、航空运输安全及监管、法理、宪法、民商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第二模块的航空法理论课主要分为航空法概论、航空法律文献检索、航空公法、航空私法,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的优势和特色细分为航空商业与法律、航空运输法律和政策、航空保险法、航空电子信息服务法律、航空航天知识产权法、航空器事故调查与法律,航空刑法、航空犯罪与预防、航空保安法、卫星通讯与法律,民航行政监管、国际航空法、比较航空法、航空航天法、外层空间法、国际航空法等。

第二,教学方法。航空法学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航空法学理论,而且还要让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航空运输生产实践中碰到的法律问题,这就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养。听是指听教师传授各部门法的课程;说指通过辩论法、情境模拟法、案例教学法、探讨教学法等锻炼学生的语言功能,将之用于民航法律的实务中;读是指大量阅读在法律文献课程中查找到的文献书籍、法院判例等,深入了解民航与法律知识;写是通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读书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实习报告、模拟法庭法律文书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总之,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航空法学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第三,考核与评价体制。航空法学人才的考核与评价体制要脱离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不再单纯以“分数”论英雄。而是设计一套合理的、综合的评测体系。首先,制定考评标准。针对不同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计不同的标准。理论课程注重理解与分析,实践课程注重操作与运用,所以应有不同的标准。其次,考评主体应多元化。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力,在考评过程中应采用以教师考评为主,学生自助互评和实习单位考评为辅的考评方式。最后,考核方式多样化。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决定了考评形式的多样化,不限于传统的笔试,还可以采取口试、实践报告、现场答辩等。考评方法不仅重学习结果,更重学习过程,对于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航空法学实践能力与理论功底。

航空服务理论范文5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攀升,结构调整成为推动经济更快、更均衡发展的重要经济政策,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民航作为第三产业的排头兵,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同时,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民航业在客运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选择航空出行的旅客也越来越多,民航业正逐渐从奢侈品行业向大众化行业转化。可以说,民航是第三产业中服务业的代表,其宗旨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满意的航空服务。如何从消费者、空乘人员两者的需求出发,提升民航的服务理念,提高民航的服务质量,对民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民航服务质量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一)民航服务质量

民航服务质量是指能够满足消费者规定和潜在需要的一切总和,其衡量标准是消费者的满意度,其在现实中的量化体现则是消费者的投诉量。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更为快捷的航空作为出行的交通工具。但是民航投诉量的数据和消费者维权暴力事件的发生,展现给我们的是民航服务质量的水平欠缺。要使民航成为服务业的排头兵和重要力量,就需要提升民航的服务理念,提高民航的服务质量。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社会学中行为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旨在通过满足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来达到与社会环境的融合,从而完成社会化。本文引述的需要层析理论是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并不断完善的。这一理论在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中被广泛应用,同样,在现代服务业中,这一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三)民航服务质量提升与需求层次理论间的关系

服务的本质归根结底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需要层次理论来看,服务质量的提升正是民航乘务人员能否及时快速的满足乘客上述需要的过程。如民航在运行途中遇到气流颠簸或其他突况时,消费者的安全需求得不到保证,会产生较为激动的情绪或行为,需要有人及时进行安抚和劝导;在机上长途飞行过程中,消费者吃饭、睡觉等基本生理需求也需要得到满足,需要有人及时为其提供快速的服务;针对不同民族、宗教、不同生活习惯,能够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决定着这些消费者不同的受尊重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

此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民航服务质量的水平能否提高也与民航乘务人员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有关,从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来看,工作中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危险性、乘务人员自身身体素质的局限性、企业培训过程中企业文化和团队意识灌输的欠缺和重复体力工作给乘务员带来的自我实现的不满足等因素都直接制约着乘务员能否以正确的价值定位、良好的工作状态、较高的工作素养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从以上两个角度来说,需求层次理论为民航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参考标准,而民航服务质量的提升也为需要层次理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二、需求理论视角下民航服务业在服务当中存在的问题

从需求层次理论看民航服务的不足,可以从消费者、空乘人员和航空公司三个主体的需求满足程度来研究。

(一)民航工作人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民航工作人员作为民航服务业的服务从业人员,其在工作中的安全需求、社会需求中的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都是需要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的,但是根据民航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机场工作人员和空乘服务人员的需求都不同程度的无法得到满足。

民航工作人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民航工作人员的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较为直观的体现就是近年来航空公司辞职人数的不断增加,而就空姐网的调查资料显示,其中很多人都表示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是其辞职的最主要原因,高空作业不仅对人的身体是一种考验,同时对心理也是一种考验,由于高空作业而产生的职业病近年来在不断增加。加之近年来空难事故报道的不断增加,对空乘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安全也是极大的威胁。

2、民航工作人员的归属需求得不到满足。民航工作人员作为民航公司的职工,在工作中渴望能够得到工作和职位的归属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职能分配不均衡,与乘客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权利。例如在航班延误中,与乘客直接面对的工作人员往往不了解航班延误情况处理的最新进展,且没有处理乘客安置方面的具体权利。加之目前航空服务业中,空乘人员的过饱和状态使得各航空公司的换血速度较快,员工与公司之间的情感联系较少。所以,员工在面对工作突发状况时,缺乏对本职工作的归属感。

3、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得不到满足。正因为民航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归属感,即社交需求中的归属需求得不到满足。社交需求上一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在我国空中乘务人员的投入量较大,相对比航空公司的上升空间较为狭窄,因此大多数空乘人员普遍从事的都是较为基层的服务工作,长此以往的定式化、不具有挑战性的服务工作极大的泯灭了空乘人员的积极性,使其自我实现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二)顾客需求得不到满足

近年来屡次发生的民航纠纷和暴力维权事件,主要是因为民航在服务中没有满足消费者的各项需求,包括安全需求和尊重需求。其最直观的表现:一是消费者投诉量的居高不下,二是从投诉内容上所反映出来的消费者安全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投诉较集中的三个问题:航班延误、行李运输和预订、票务与登记。这三个问题都是与民航服务质量密不可分的,关系到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和是否得到尊重。其中,行李的运输问题,如在运输途中行李的丢失、损害,加之在出现类似问题时缺乏相关的补偿机制和统一的补偿标准使得许多旅客面临着严重的财产损失,特别是当前行李赔偿当中按照公斤数来进行赔偿的原则,使得不少“丢了西瓜赔芝麻”的现象发生,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和民航总局在2011年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再受调查者中有近21%的旅客发生过行李丢失的事件,但得到补偿的仅为17.7%,并且在这17.7%的获赔者中,有43.6%表示对赔偿金额表示不满,这一问题造成了消费者对自身财产安全的极大不信任,安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对于航班延误,目前多数航空公司和机场对于类似事件的处理并不能让旅客得到满意,正是在此类事件发生后消费者无法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和善的服务态度和合理的赔偿待遇才使得乘客的乘坐安全和按时登机和在航班延误后得到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导致暴力维权和纠纷事件常有发生。

三、 提升民航服务理念和服务质量的对策

需求视角下分析的民航服务业,其问题主要体现在消费者需求得不到满足、民航工作人员需求得不到满足和民航公司需求得不到满足三个方面。

(一)加大政府部门监管力度

民航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运输领域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民航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大,能够有效规范民航领域的运营行为,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民航竞争市场环境。同时,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也可以提高民航公司的服务质量,提高民航公司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所以,政府行政机关要加大对航空运输服务的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民航服务中对处理旅客投诉和应急事件处理的检测标准,督促航空公司切实解决服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其中,特别是要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制定和行政监督审查标准上的划定上加大力度,目前我国还未有一部通用且全面的飞机延误、行李丢失等方面的赔偿标准和检查法规,未来如果要避免暴力维权的情况出现,充分满足消费者、工作人员和航空公司的需要,法制建设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角度优化民航服务结构

优化民航企业的服务结构,需要民航管理者和从业者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满足消费者的各项需求,提升民航的服务质量,推动民航盈利能力的提升。

具体实施中,要细化不同层次客户的特点,对症下药,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不同需求,提高民航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例如,对于高端客户,应该重点关注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满足五大需求层次中对尊重的强烈需求。在提升服务针对性的同时,要不断总结和分析,提高顾客对民航公司的忠诚度。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飞机作为出行工具的人会越来越多,逐步加大对个性化服务的推广力度,有助于增强乘客获得尊重的满足感,提升乘客对民航服务的满意度,降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投诉率。

只有从日常服务和特殊情况服务两方面入手,优化民航的服务结构,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提升民航的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推动民航作为服务业的未来发展。

(三)完善员工管理制度,增加员工归属感

完善的员工管理制度和完备的员工培训体系,能够使企业的员工队伍时刻保持良好态势。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贴心的服务,为民航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美洲航空公司就非常看重员工的综合素质,他们认为公司如果有一支快乐的员工队伍,那么就可以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航空公司在重视顾客的同时,必须能够正确地对待员工。只有坚持旅客利益和基层员工利益兼顾的原则,才能使员工更加具有责任感,才能提升航空的服务质量。

(四)提升民航企业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

在我国民航服务业还不尽完善的今天,处理好航班延误等突发事件,是展现民航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在提升民航企业处理紧急事件能力时,应该提倡全员服务的思想。也就是说,民航内部所有工作人员、部门、组织都要围绕航空运输开展服务工作,特别是在遇到突发状况时,更要做到,层层之间相互服务,后方为前方服务,上级为下级服务,一线员工直接为客户服务。增强突发事件发生时,员工全方位的服务意识,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特别是要建立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长效机制,防止由于投诉纠纷而引起的不必要争端,从旅客的需要出发,在诸如大面积航班延误等突发事件面前,切实保障旅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得到切实可行的安置。

航空服务理论范文6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母公司理论;经济实体理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资本市场发展迅猛,出于资源整合等多重目的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合并,企业合并必然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编制合并报表又涉及到合并理论的选择。虽然近年来,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也不断地进行与国际趋同的改革,对合并报表编制的理论基础也不断地进行了调整,但仍旧有争议。本文将采用案例,分别以母公司理论和经济实体理论为理论基础作出会计处理,根据会计处理结果分析两种理论的差异,并提出建议。

一、合并财务报表主要理论基础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前,选择合适的合并理论十分重要,目前中国合并报表的主要理论有母公司理论和经济实体理论。

(一)母公司理论

母公司理论以法律层面的控制权为依据,是以母公司的股东利益为出发点,将子公司视为母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反映为集团的负债。

母公司理论的会计处理有如下主要特征:(1)对子公司的同一资产项目采用不同的计价方式,少数股东权益采用历史成本法,而母公司对应的股东权益则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法;(2)在合并报表中,只反映母公司所属部分的商誉;(3)合并净利润仅列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而少数股东收益则被视为费用处理,少数股东权益被视为负债处理;(4)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内部交易所产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全额抵消,无论顺销、逆销。

(二)经济实体理论

经济实体理论认为合并报表从公司总体出发,站在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合并报表需反映所有股东的利益,控股股东与其他股东应同等对待。经济实体理论的会计处理有如下主要特点:

(1)子公司所有项目都以公允价值计量;(2)同时包含母公司和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3)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同时列示少数股东权益与母公司权益;(4)所有内部交易都全额抵销,无论顺销或逆销。

(三)我国合并报表主要理论方向选择

中国在1995年,以母公司理论为依据,颁布并实施了《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但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大部分采用了经济实体理论,2014年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规定了具体情形下的应用,例如非同一控制下形成的合并商誉采用母公司理论,其他情形都使用经济实体理论。

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发生变化主要的原因有:第一,从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角度看,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信息应为企业集团内部所有股东服务而不仅为满足母公司股东的需求。母公司理论强调母公司股东的信息需求,忽略了其他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经济实体理论能全面反映整个经济集团的财务信息,为企业集团内不论股份多少的全体股东的利益服务;第二,从国际合并理论发展来看,经济实体理论已成主流理论。在结合实际国情的前提下,与国际会计准则应逐步趋同。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介绍

1. 合并主体简介

(1)合并方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航空”),于2002年兼并重组而来。东方航空交叉上市,东方航空的控股股东是国资委。

(2)被合并方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航空”)于1985年成立,并于2002年上市。上海航空的控制人是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

东方航空与上海航空都以上海为基地,长期以来相互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为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过度竞争,增强盈利能力进行了合并。

2.合并方案

本次换股吸收合并的对价系由东方航空和上海航空以双方的 A 股股票在定价基准日的二级市场价格为基础协商确定。东方航空的换股价格为定价基准日前 20 个交易日东方航空 A 股股票的交易均价,为5.28元/股;上海航空的换股价格为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上海航空的 A 股股票的交易均价,为5.50元/股。双方同意,作为对上海航空股东的风险补偿,将给予上海航空股东约 25%的风险溢价,即每股股价为5.50 * (1+25%)=6.88元,由此确定上海航空与东方航空的换股比例为 1:1.3 (6.88/5.28=1.3)。在合并前,上海航空共发行股票1,303,722,200股,合并后,东方航空的股票总数将增加1,694,838,860股,总股本将达到11,276,538,860股[1]。

根据东方航空2010年年报显示,2010年1月,东方航空完成合并,换股过程中东方航空共发行A股1,694,838,860股,计价约人民币6,847,149千元,其中1,694,839千元计入股本,5,152,310千元计入资本公积。

综上,东方航空与上海航空是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东方航空以6,847,149,000元人民币,通过增发股份的方式,取得100%上海航空的股份,原上海航空的股东成为合并后新东方航空的股东。换股吸收合并前后东方航空股本结构如表1所示:

(二)有关主体财务报表数据

本文将采用东方航空和上海航空的2009年半年度报告作为数据基础。根据报告附注,上海航空有关科目账面价值如表2:

(三)两种理论基础下合并会计处理的差异

1. 母公司理论下的处理方法

归属于母公司的商誉=投资成本-(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被合并方部分科目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之和)*持股比例=6,847,149,000-(15,953,159,378[2]+53,549,297)*100%=-9,159,559,675(元)

由于此案例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不必然产生商誉和少数股东权益,为了使得对比讨论更充分,我们假设此案例是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如东方航空仅持有上海航空90%的股份,则有关计算如下:

商誉=6,847,149,000-(15,953,159,378+ 53,549,297)*90%=-7,558,888,808(元)

按照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计算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15,953,159,378 *(100%-90%)=1,595,315,937 (元)。

2. 经济实体理论下的处理方法

归属于全体股东的商誉=6,847,149,000/ 100%-(15,953,159,378+53,549,297)=-9,159,559,675(元)

假设此案例是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当东方航空持有上海航空100%股权时,计算同上述吸收合并的实例;当持股比例不足100%时,如东方航空仅持有上海航空90%的股份,则有关计算如下:

归属于全体股东的商誉= 6,847,149,000 /90%-(15,953,159,378+53,549,297)= -8,398,765,342(元)

按照子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计算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权益=15,953,159,378/ 90%*(100%-90%)=1,772,573,264(元)

3. 两种理论基础处理得出的差异

当合并方100%持有被合并方股份时,少数股东权益不存在,在两种理论基础下计算得出的商誉没有差异。当合并方并非100%持股时,在同一持股比例下,以经济实体理论为基础计算得出的商誉要比以母公司理论为基础计算得出的商誉占比要大,因为经济实体理论下的商誉包括少数股东权益享有的商誉,而母公司理论则只列示属于母公司的部分;至于少数股东权益,以经济实体理论为基础计算得出的少数股东权益要比以母公司理论为基础计算得出的数值要大,因为母公司理论只计算它自身持有比例的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而在经济实体理论下,会以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除以持股比例得出整体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这样的计算下,少数股东权益能够反映整体商誉以及公允价值变动。

三、结论与展望

综上,经济实体理论应是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合并理论的未来选择,首先,较于母公司理论,经济实体理论利更多,相对较为全面;其次,经济实体理论更符合我国实际。我国企业股东结构和股权关系日益复杂,随着各种要素市场的不断完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经济实体理论显然满足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要求;再者,经济实体理论有利于避免上市公司人为操控利润的问题发生。经济实体理论要求100%抵销,而不是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抵销,有助于抑制企业利用集团内的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现象;最后,经济实体理论符合国际潮流,有利于增强国内外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因此,无论从我国实际或者与国际趋同的角度看,经济实体理论都是我国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最佳选择。

注释:

①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报告书,2009.

②15,953,159,378来自于上海航空的2009年半年度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

参考文献:

[1]金怡.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演进与路径[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