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金;等效论;文化差异;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69-02

一、金及其“等效论”翻译思想

金(1921-2008)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实践家、翻译理论家。在1984年与奈达合著的《论翻译》(On Translation) 一书中,他将奈达的“动态对等”引入中国;在1989年出版的《等效翻译探索》一书中,他正式提出“等效论”这一重要翻译思想。金的“等效论”源自奈达的“动态对等”,两者既有关联,又有质的差异。奈达的翻译思想缘起于圣经翻译,带有浓厚的为宗教服务色彩,这使其未能更好地传达文学翻译中美的意象。而深植根于中国传统译论的金“等效论”则相对于前者有较大提升。当金翻译《尤利西斯》之时,要面临的不仅有文学的美,更多的是文化的传达以及文化差异的消弭。也正是如此,金才从中国传统译论及文论批评中寻求“等效论”的支持,成为中西翻译理论结合的典范。金的等效翻译理论旨在为文学翻译服务,因而对于文学翻译实践而言,具有潜在的指导价值。

“等效论”是指“翻译对接受者(听众或读者)的效果,应该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关于等效论,金明确了三个重要概念:接受者、效果、对等。“接受者”包含两种语言(原语和目的语)的接受者。在等效论中,金将读者接受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之前的翻译中,绝大多数人强调译本的转换,并将翻译过程止于此。对于读者而言,其接受程度如何根本没有得到关注而且没有衡量的标准。另外一个概念“效果”指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效果的范围“只包括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即接受者的感受),不包括接受者的反应”。效果的实质内容是信启、对接受者的作用,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三大要素。这些要素对文学翻译来讲,突出文学翻译的韵味和其艺术效果至关重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金等效论的“对等”并非简单的从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等方面探讨的对等,他强调的是译文效果的对等。“对等”是“一种综合性的关系,是依靠艺术的眼光和文化语言素养,全面细微地考虑各方面因素”。对等是个相对的概念,原文与译文之于读者的效果会有所差异,但不能因此就否定等效的概念,对等是严肃翻译工作者必须追求的目标。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现状及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任何一种语言都深深植根于它所处的文化当中。当代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思内特曾把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她说:“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我们在文学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文学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因此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在这种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自然会有交叉,碰撞与冲突,如何恰当地处理并化解这种碰撞与冲突,就要求译者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正如奈达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文学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可见译者的跨文化意识至关重要。

文化差异会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生存环境生产活动差异: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会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还有历史宗教文化差异: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文学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文学翻译难题。这些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想要翻译好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文学翻译方法。

三、金的“等效论”在消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层面上的应用

文化差异给文学翻译带来的困难直接体现在语汇缺失与词义冲突上,即:源语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语汇,或者与译语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相互矛盾或者不一致。换言之,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却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于是产生出完全不同的联想。金的“等效论”源自奈达,但已经“脱胎换骨”,成为是中西翻译理论结合的典范。奈达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针对《圣经》翻译,因而在传达原文形式结构、保留艺术价值和美学效果方面并不适用。恰恰相反,金“等效论”强调接受者、效果、对等三个重要概念,强调效果的实质内容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三大要素,对文学翻译而言更具有指导作用。试看下面两个小例句:

[译文]一一我沏茶水就沏茶水呀,各罗根老大娘是那么说的喽,我撤小水就真撒小水。

――老天爷,这是茶水没错,海因斯说。(金译第17章)

这段翻译的亮点在于黑体部分的“小水”一词。在这句对话中,Mulligan巧用英文单词make,一语双关,巧妙地将茶水比作尿液,并且用一种优雅的方式表达出来。而金为了达到同样的效果,选择使用“小水”一词,该词并不在日常生活中多见,而常见于中药用语之中,如果熟知中国文化,就能看出金在翻译中对“等效论”地极致追求。

2.[原文]And so say all of us, says Jack.

――Thousand a year,Lambert, says Crofton or Crawford.

――Right, says Ned, taking up his John Jameson. And but-ter for fish。(U12)

[译文]一我们大家也都这样说,杰克说。

――一年一千,兰伯特,克罗夫顿或是克罗福德说。

――对,内德拿起自己的约翰・詹姆森威士忌说。吃鱼有黄油。(金译12章)

在这个翻译中,词组butter for fish是爱尔兰人常用的一种祝酒词,意思类似于中文“干杯”。倘若在此处不遵循“等效论”原则,将其简单处理为中文“干杯”,蕴涵于原文当中的文化特色就荡然无存。为此,金将前句中增加“威士忌”一词,让读者在具体的语境中来体会,即将发生的行为虽是中文的“干杯”,但却表达为“吃鱼有黄油”,不仅将文化差异消除掉,而且将新的表达方式引入到中国文化中来,一举两得。

四、结语

在文学翻译中,东西文化差异的存在随处可见,巧妙地消除差异是提高文学翻译质量的关键。与此同时,能适当传递文化差异的文学翻译能使译文达到一个新的层面。所以,译者不能仅凭字面的意思来文学翻译,而应该多考虑一下两种文化的内涵差异。尽量使读者在接受程度一样的“等效”。译者不仅应使两种语言对接成功,更是要使两种文化的内涵对接成功。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应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其文化背景和内涵,使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自如的转换,使译文臻于完美和准确,达到一种“效果对等”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l]Jin Di.and Eugene A.Nida. On Translation[M].Hong Kong:City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2006.

[2]Ma Huijuan.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3]Snell-Hornby,Mary,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Amsterdam Philadephia:John Benjamins,1998.

[4]金.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5]刘军平.《尤利西斯》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J].中国翻译,1997(3).

[6]吴显友.《尤利西斯》的语音修辞及其语言诗化倾向[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5).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诊断治疗

肾病综合征不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而是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典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水肿伴或不伴有高脂血症。目前,临床上对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的认识,但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实验室检查对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常进行的检测项目有尿常规、血生化测定、生功能测定和脲酶检测等[2]。在本研究中,笔者为了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与肾病综合征的关系,对2011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45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血清免疫学检查和补体检查,旨在为肾病综合征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所有45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在2011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符合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3]且经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对照组所有5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并自愿接受本研究的健康人群。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2.4±11.7)岁,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3.5±10.8)岁。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入组后次日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5 ml,采用德国Eppendorf生产的台式高速大容量离心机于4000 rpm条件下低温(4℃)离心10 min,保留上层血清于-20℃低温冰箱待测。采用免疫比浊法对两组研究对象血清样本中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 C4)进行测定,检测试剂盒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检测仪器为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U5800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有检测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和仪器标准操作程序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结果 观察组血清样本中IgG和Ig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补体水平检测结果 观察组血清样本中补体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主要依靠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这是因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研究结果提示免疫机制,尤其是细胞免疫变化可能和发病有关,此外脂代谢紊乱,凝血因子的变化及大量蛋白尿亦参与本病的发生[4]。临床上对肾病患者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和补体检测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和对症治疗。

研究表明,凡能引起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的因素都可以导致肾病综合征[5]。病理学研究发现,人类肾活检标本中存在免疫球蛋白、补体蛋白、淋巴造血细胞及与免疫沉积相应的电子致密物。对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结果的严密分析为肾小球病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的认识提供了基础,多种类型的人类肾小球肾炎由活化的免疫系统介导,肾小球病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抗体介导的肾小球病变主要是由B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所致,B细胞膜表面存在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可与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呈递的抗原相结合,T辅助细胞通过直接接触或释放可溶性的B细胞生长因子参与上述过程。在本研究中,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样本中IgG和IgA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IgM水平则高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

总之,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和补体检测,对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能够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从而有利于临床医师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胡石炜,张道友.肾病综合征凝血机制研究近况[J].重庆医学,2012,41(20):2102-2104.

[2]张亚莉,高t,郝大鹏,等.尿蛋白定量在肾病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12,28(002):192-194.

[3]王潮燕.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记要[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8,9(2):131.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 教学方法 教学体会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近年来,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疾病的研究、预防、诊断、治疗等应用中不断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目前,免疫学已由过去的抗感染免疫渗透到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各领域。免疫学技术也随之成为医学研究和生命科学中普遍应用的手段和方法。

由于其研究的对象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如蛋白质等物质,各种免疫分子以及免疫调节分子之间又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名词、英语缩略语众多,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起来吃力,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没有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即使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也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笔者总结了数年来免疫学教学经验谈一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1. 让学生了解一些免疫学发展史

在首堂教学课上讲授免疫学的发展史是很有必要的。免疫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公元16世纪已使用人痘苗预防天花,并对后来牛痘苗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免疫学的发展是很迅速的,世界上已有二十多位科学家因在这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们巧思妙想均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并在其中穿插讲授一些有关的历史故事和背景知识。作者从网上搜索下载了相关的内容和图片,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及其研究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免疫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免疫学是一门非常实用非常重要的学科。

2. 对免疫学教材做一个大纲性的概括

教师应让学生在进一步学习免疫学有关内容之前对该门课程有个整体认识,通过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教学,使学生把握主干核心。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教材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尤其是抓住免疫应答这一主干核心,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各种相关的封闭孤立的资料制成简单的线条图,来丰富课堂教学,还可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和结构的限制,将该门课程各章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这样不仅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后续章节学习过程中有个清晰的思路,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观察、分析和思考免疫学全貌及内在联系[2]。

3. 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免疫学发展更新快,名词、英语缩略语众多,且新旧并存,致使原已网络化的免疫学混乱度更大,学生在学习时无形之中感觉到内容多、杂乱、很难掌握,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只有对教材进行精心地分析、剪裁、梳理和归纳,明确各章节教学中重点、难点,在授课时突出重点,逻辑严谨,才有可能化繁为简,使学生把握住免疫学基本脉络和精髓的重点内容。在讲解上应深入浅出地讲通讲透;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在方法上要多方配合使学生在习完有关内容后不但心知肚明,而且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对于次要的内容,对于内容较新,大纲暂无要求的内容简略讲解。有所轻才能有所重,有略才有详,这既是教学学时所限,也是更好掌握免疫学内容之必然,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3]

近年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各大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知识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具有信息载体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欢迎[4]。

免疫学课程大都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复杂、微观、抽象,不易理解,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学生学习免疫学感到很难理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感到有些吃力。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比如关于免疫应答的过程,由于涉及多种细胞分子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提成抗原信息,T、B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识别抗原、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产物。随后效应性淋巴细胞、抗体、以及天然免疫细胞和天然免疫分子的共同作用将抗原清除破坏,最后还要进行应答后的自稳调节。这些过程是无法观察到的,过去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解介绍中加以想象,理解上会感到困难。笔者在讲解这个问题时,采用Flas教学展示了免疫应答的整个过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但是,过度地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往往会极大地缩小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5]。因此,在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应避免片面追求媒体齐全,不考虑教学效果。过于花哨的多媒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多媒体的图、动画等直观的教学资料上,从而把注意力分散到了非教学信息上,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仅充当了解说员的角色,教与学的两个主体均未发挥主观上的能动性和扩散性思维的发展[6]。

5. 结合临床把理论与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2]

免疫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这属性决定了同临床结合的重要性及必然性。作为医学生由于职业选择较单一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涉及到临床的知识,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免疫学教学中注重同临床实例联系,让学生感知其有用,而后把握其重要性。这样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当讲到补体参与抗原抗体反应而致免疫损伤时,可举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例子说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外来抗原(如链球菌感染)与肾小球基底膜存在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当机体产生针对外来抗原的抗体的同时,此抗体也可作用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并激活补体,从而导致免疫损伤,使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由于在此过程中补体被消耗,从而导致血液中补体含量下降。据此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补体含量来辅助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6. 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7]

实验不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笔者在实验课教学上的体会是,首先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面对日新月异的免疫学实验新技术,以往的实验教材已经显得落伍了。为了适应当前实验教学的新要求,我们删除了一些纯属验证理论、科研工作中已经不常用的实验,例如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玫瑰花结实验等。授课时注重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以便于学生在深入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能灵活加以运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使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抛弃过去那种详细介绍实验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机械操作的呆板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行实验,更容易理解实验步骤的道理,也自然理解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会更自觉地一丝不苟地按操作要求去做,提高了实验成功率,教学效果也明显改善。

其次要注意结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与其他基础医学内容以及临床各学科联系密切。由于医学免疫学内容比较抽象,连贯性强,前面某一概念的不理解往往造成后面章节学习困难。而紧接理论课后的实验课是温固而知新的极好机会。例如,实验课的实验材料涉及有单抗、抗原、免疫细胞以及CD分子、细胞因子等概念。在介绍实验材料的同时,顺便让学生回忆一下相关概念,将枯燥难记的知识变得更为生动,使散乱的知识变得更为有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具体,因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介绍实验方法应用时,注意将书本上散落在各章节的知识点串起来,横向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眼前需要思考的科研课题中具体的知识网络。实验教学中注意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理论的理解。

再次,课后要及时认真总结教学得失。带教老师在学生操作实验时,应在旁边仔细观察,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及时加以指正,要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所观察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调整,应用针对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利玉.免疫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2):96.

[2]袁桂峰,陈森洲.浅议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医学文选,2001.20,(6):863-864.

[3]程桂芝,郗雪艳,马杰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4):319-320.

[4]黄国琼.从医学教育发展趋势谈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转变.西北医学教育,2000,3:16.

[5]林宪生.多媒体教学与主体性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01,4:22.

[6]顾建军.浅析教育的双主体特征.教育科学,2000,1:1.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4

医学免疫学是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桥梁课程,具有知识抽象且更新快的特点,同时,高校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要求任务繁重且课时较少,因此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解决医学免疫学教学任务重却课时少的矛盾。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入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自发性学习,提高了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而且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建构主义;医学免疫学;自主学习

医学免疫学以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基础,并研究相关疾病的免疫学发生机制以及疾病的免疫学诊断和防治,涉及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麻醉医学和生物技术等各医学专业。该学科不仅与其他的医学基础课程密切相关,而且与临床各学科之间有着高度的交叉性和渗透性,临床上的感染性疾病、肿瘤、移植、变态反应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众多疾病均与免疫密切相关。因此,医学免疫学是联系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学科。所以,对医学免疫学的有效学习是现代医学生的必修课,对医学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近几十年来,随着医学免疫学相关研究的迅猛发展,免疫学内容不断更新,新知识不断涌现,教材的更新速度加快,这就对免疫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医学免疫学课程特点

医学免疫学作为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桥梁课程,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学生都反应医学免疫学难学。医学免疫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内容抽象。医学免疫学内容多为细胞和分子层面的相互作用,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能借助于部分图片展开联想,这非常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观念。②内容前后联系密切。医学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免疫应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器官,尤其各细胞及其分子之间的相互协作比较复杂,突出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因此,各章节内容的关联性非常强。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清各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各细胞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③内容更新快。医学免疫学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怎样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到免疫学知识的更新,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批判式思维。④与其他学科交叉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药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知识结构与这些学科之间有相互渗透,这就要求学生主动进行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对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的主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满堂灌”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导,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成为被灌输的对象。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分配不合理,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导致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很显然,仅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靠教师被动式的“填鸭”,并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良好学习的建立,不利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思考如何改变教学模式,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能“教学互长”,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构主义中的观念转变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1]。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理解并进一步增加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向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发出了挑战,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这一学习理论近几十年来在教育各领域均产生重大影响[2]。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角色是知识建构者、运用工具的主动探索者,而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和帮促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宏观把握和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调节,教学的主旨就是想办法将学生带到某一特点的教学情境中,用已有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架,获得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四、结合建构主义特点,指导医学免疫学合理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博大精深,蕴含了教育心理学等思想,其核心内容是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潜意识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知识框架的主动建构。本课题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特点,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引入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师生的角色互换。

1.学生为主体。自古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灌输”,学生“接受”。对于老师来说,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比较整齐、统一,整体性比较强,便于实施。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呆板的、形式单一的,这种套路式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点引入医学免疫学的课堂,激发学生主动预习、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还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讲给其他同学,并由其他同学及教师共同进行点评。这样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使教学过程不再呆板乏味,而是每一环节都有新的发现,积累新的知识,使学生对下一教学环节充满期待,从而使教学各环节间形成正反馈,使知识构建加速完善。构建主义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2.教师为主导。建构主义理论以多视点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教授角色的转变重点是转变课堂授课模式,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不再是固定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辅助者。这对授课教师的理论与实际教学水平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将促进授课教师加强学习以完全融入甚至领先于教学改革的浪潮。对此,学校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以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如定期举办前瞻性讲座,提高教师理论教学水平;每月举办1~2次的教学系列专题活动,包括实地教学观摩、观看教学录像、邀请教学名师参加座谈会等,使教师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及讲座,让教师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促进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转换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和活化教学技巧,明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3.教材为主纲。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教学过程学生主体化,所以教学模式不再是教授照搬教材上面的内容,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变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在教学中不能把知识全盘“复制”给学生,而是以知识点为中心,进而以点辐射面地引导给学生,有利于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建构的目的。

4.多媒体为主要工具。传统教学中,多媒体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却将多媒体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认知工具,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此外,学校网站建立的《医学免疫学》网络课程,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自学环境,并能将课堂上的知识建构进一步拓展、延伸。

5.师生关系趋向民主。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家长”地位,学生“唯教师是从”。这样的师生关系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批判性,遏制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大力提倡的,这使得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而是和谐协作的,是互动对话的[3]。因此,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于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及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教学内容重点化,使教材不再是学生的“紧箍咒”。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主意识,实现知识结构的自主构建,有利于现代医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化,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知识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日新月异,面对知识的海洋,高校教育日益凸显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重要性,这就对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其独立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我们结合高校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特点,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授课,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该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带动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完善了考核机制,全方位促进了教学过程的改观,真正贯彻了“学生为本”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袁,译.北京院商务印书馆,1984:6.

[2]冯维.高等教育心理学[M].重庆出版社,2006:87-94.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模块教学 交互式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临床各学科都会不同程度的涉及到免疫学的内容,因此,临床免疫学知识是临床医学、护理专业等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1]。目前,对《临床免疫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主导教师等问题,尚缺乏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有必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讨。基础与临床交互式模块教学方法,符合《临床免疫学》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临床免疫学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交互式模块教学方法的构建思路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员的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2]。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堂讲授之中,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为了探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临床免疫学》专业课教学中,我们采用基础与临床交互式模块教学方法,结合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对加强学员全面分析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进行思考与探索。

课程是由教师设计和讲授的,基础与临床交互式模块教学方法应用于专业课教学,是教师学术造诣、科研背景、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由于《临床免疫学》的桥梁性质,要求授课教师既有深厚的免疫学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且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热心教学工作。通过集体备课,对讲课内容的取舍、时间安排、重难点分析,幻灯片的设计和制作均进行认真细致的准备。既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培养教师的教学水平。基础与临床交互式模块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基础与临床交互式模块教学方法的建立

采用病例收集与集体备课、病例分析与模拟讲授、病例讨论与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与归纳总结等方法,将基础与临床交互式模块教学方法应用于《临床免疫学》现实教学,通过专业课教学平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方法。

基础与临床交互式模块教学方法,采取院本部教师承担基础理论教学部分,附院相关临床科室兼职教师承担临床教学部分,按基础与临床两个模块,在每一教学学时内,分上、下半时,交互式进行教学活动,各有侧重,共同完成《临床免疫学》某一章节的教学任务。《临床免疫学》教学中,根据学生未接触临床实际的特点,进行临床病案式教学,由教师首先精选病例讨论题目,在课前1周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找参考文献资料,准备发言稿,然后进行课堂病例讨论(自由发言),最后教师总结性精讲。学生通过临床病案专题讨论式教学这一整个过程的训练,学会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基础与临床交互式模块教学方法,符合《临床免疫学》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由表及里、由理论到实践、由基础到临床、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临床免疫学有关知识。

三、交互式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流程

四、基础与临床交互式模块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基础与临床交互式模块教学方法,要求授课教师既有扎实的免疫学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临床医学经验,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临床病例教学中要让学员当“主角”,学员结合病案自由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或提出问题,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启发学员积极主动思考,根据学员的发言适当提出一些相关问题或因势利导分析,活跃课堂讨论气氛,引导学员怎样运用现有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通讯作者:叶路

[参考文献]

[1]叶路,李覃,牛秀珑,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临床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医学教育探索,2010,9(5):604-605.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中医院校;免疫学;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00-01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它的研究方向已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和基因水平全方位地拓展,深入到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等各专业[1],它的理论及技术对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与预防研究十分重要。但该学科知识更新快,概念繁多,内容抽象,理论复杂,是历届学生反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2]。由于院校的自身特点,中医院校的免疫学课程在课时少、内容多、难理解及进展快等问题显的更加尤为突出。如何使中医院校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免疫学这门功课,使学生、全面、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笔者就这几年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加以总结,以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兴趣在推动人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作用。首先讲好绪论,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显的尤为重要。讲课中可从充分介绍医学免疫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历史,介绍杰出的免疫学科学家的成就等入手,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新学科的大门,使他们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和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基础免疫学知识的教学为主,应体现及增加一些与中医相关的知识点,做到中西医结合,比如,在免疫学中介绍正气与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时,将《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与免疫相联系,使学生了解到这门课与中医之间的关系,明确学科之间的相容及交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免疫学知识抽象,枯燥,教师越是讲全、讲透,学生越是费精神去尽力理解和记忆,结果导致教师讲得越深,知识掌握反而越迷乱,教与学事倍功半[3]。因为免疫学课程涉及较多的概念和原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LBL(Lecture-based 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尤其是在讲授抽象理论、复杂问题、一些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及不易开展的试验等,可以用比喻、图表、创设情景、表演及多媒体等手段将其具体化,简明化及生动直观化。比如:在讲授抗体时,可将抗体比喻成一个人,这个人手(VL、VH)抓抗原,腰(CH2)挂补体,脚(CH3、CH4)踩细胞,通过这样的比喻,就将抗体的结构和功能很好地联系起来,又比如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免疫应答等内容,可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通过授课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后,进行问题导向的学习,即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课堂上反复提问相关内容,可以使学生对这些重点内容加深印象,问题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改变单一的教师满堂授课模式,成为互动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可以说教材里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实验室里的研究结果。理论课教学适当提及实验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这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实验课可以使学生对免疫学产生第一手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课一些知识点的理解,另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但在我国的中医院校里,由于教学重点的不同,实验课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4],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将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验并重。可以通过引进一些使用的仪器设备等来改善实验室条件。当然,教学场所不需要完全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实验室内,也可与其他的实验中心、重点实验室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对学生进行教学,如流式细胞仪监测淋巴细胞亚型、免疫荧光检测抗原抗体等,先进仪器的应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好奇探索心态和学习的后劲。理论和实验相互联系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更好的理解医学免疫学的一些知识点。

4 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发展很快,知识更新迅速,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教学中,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及时解释的介绍给学生,会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的探索与创新,能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需要发现并鼓励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同学申报课题,指导其完成科研论文或辅助教师完成相应的科研课题,以及早发现和培养科研人才[5]。同样的,采用这样的培养方法,我们指导的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学生参加了SRTP(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并荣获第11届全国“挑战杯”新疆赛区优秀奖,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医学免疫学课程作为一门涉及生物学、医学各个领域的前沿学科,是生物、医学研究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中医院校要围绕自身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深入研究,才能全面的提高免疫教学的质量,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伯泉.医学免疫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邱文,王迎伟.医学免疫学教学的经验与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9):806-808.

[3] 聂蕾,刘永琦,苏韫,等.中医药院校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2009,28(5):44-45.

[4] 王文荣,任丽薇,张宇忠.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J].中医教育,2007,26(3):53-54.

[5] 韩莉,宋利琼,朱平,等.优化免疫学实验教学体系,培养探究与创新能力[J].陕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2):164-166.

第一作者[简介]:

周晓涛,31岁,1981年2月,女,汉族,湖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临床免疫学。

通讯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