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1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水利信息化技术;运用措施

水资源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水利信息化技术能及时获取水情、险情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使水资源管理效率显著提高。本文就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1水利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

水资源整治、管理的核心之一是数字水利,即把信息化技术合理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及时获取信息,提升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另外,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预判洪涝灾情,相关人员可以利用预报信息及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对突况进行有效处理。简而言之,在水资源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提升信息使用效率[1]。

2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

信息化应用广泛,且资金量需求较大,但在实际的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水资源信息管理缺乏稳定的设施建设,即资金充足时,就进行建设,当资金不足时,就会停工[2]。另外,缺乏系统维护专项资金,使得系统无法正常应用,系统难以稳定运行,无法及时更新信息,水利信息数据不能在第一时间上传,水资源管理呈现滞后性和低效化。

2.2信息化人才短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人才短缺的现象也日益凸显。产生该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2个因素:制度缺乏完善性和人才标准缺乏规范性。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大部分信息人才综合素养相对较低,无法熟练信息技术,无法与当前信息建设发展需求保持一致[3]。为了改善这种现象,需要培养大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同时对现有人才进行不定期考核,从而有效提升其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满足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

2.3管理模式落后

水资源管理工作自身的特殊性,给水利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满足实际的管理需求,既需要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又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同作业。但是在各部门之间缺乏标准化的工作规范和制度,难以对其进行统一化管理,一些部门交叉工作,给数据收集、整理等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难以提供全面详细的数据信息,使得数据管理功能滞后,无法有效构建科学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2.4信息处理效率低下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多,管理人员需要对水利工程运行中产生的所有数据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并对其开展科学的分析、整合,才能有效提升数据信息的利用价值[4]。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数据信息种类、数量多,加大了信息处理的难度系数,信息处理效率低,不能满足实际的管理要求。

3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措施

3.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充足的资金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为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水资源管理资金的充足,需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如向相关部门申请资金,或者拓展融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完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创新性应用,保障水资源信息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5]。

3.2强化专业人员的思想

专业人员需要对信息化建设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有效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强化整体管理能力,进一步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完善与发展,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6]。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现存信息进行整合与管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整理信息资源时需要专业人才,因此需要转变工作人员思想观念,加强思想观念建设,才能推动水利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推动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3.3构建管理体系

要构建完善的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借此平台对水资源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的接收和处理,保障各子系统的正常应用。在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时,需要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结合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情况,科学引进和应用遥感和定位系统,全面监测水利信息的真实状况,促进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建设,有效提升水利信息管理水平,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需要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力度,对信息即时更新,实现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有效推动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整个水利工程的全面发展。

3.4重视引进人才

人才对水利信息化技术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使水利信息化技术能够被有效应用,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相关部门需要定期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提升专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以及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要对培训效果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到晋升指标中,加强各个部门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推动工作人员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除此之外,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提高招聘门槛,吸纳和引进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从根本上优化整体人才队伍的质量,发挥优秀人才的榜样作用,对其他人员进行激励,带动其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构建更加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实现水利信息化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3.5加强软件研发力度

从相关资料中可知,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以及应用效果一般,并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企业研发力度欠缺。为了进一步改善此种现象,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质量,需要加大软件研发力度,在国内水利水电工程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实现功能的完善性和优化性,提高系统软件操作的便利性,逐渐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充分凸显国内水利资源管理的优势,提升信息化管理的创新性以及科学性。

4结语

将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水资源管理,不仅能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水资源管理成本投入,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建设。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黎堂生.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20(11):120-121.

[2]李铭,彭光敏.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20):50.

[3]宋智.论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8(10):168.

[4]张鹏.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运用[J].农业与技术,2017(8):94.

[5]徐亮.探究如何利用水利技术促进水利管理能力提高[J].科学与信息化,2020(17):187.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2

摘要:如何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注重使用信息统计数据反映现状、分析形势和量化目标,推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高信息化对人力资源集约化的支撑力,是深化提升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对于供电企业科学发展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 :人力资源集约化 信息统计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 科学发展

一、背景

2014年是公司贯彻落实全国两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进一步强化公司人力资源管控能力,提升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水平紧迫而重要。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集”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约”指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进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发展的优势。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而人力资源信息化是人力资源各项工作的起点和基础,随着公司新机制体制的持续完善和全面建成,信息化对人力资源种种业务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围绕“优化信息系统功能、夯实信息数据库根基、深度融合业务平台”的工作思路,依托信息数据资源,重点深化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人资模块功能,改进现有业务操作流程,推进信息数据全覆盖集成应用工作,实时传输对接人力资源信息管控系统,完善报表体系和强化指标分析,不断拓展人力资源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加快实现公司信息化“三全四化”(全口径、全业务、全过程,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化、专业协同化、功能实用化)目标,为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提供坚强平台,推动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再上新水平。

二、做实做细做深信息化工作,畅通人力资源集约化水平提升空间渠道

信息化是实施人力集约化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实现信息化与管理相互促进,减少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极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和准确率。

1.ERP系统加快整合调配数据资源,构建有序良好的业务协同化工作平台

2014年3月,国网邯郸供电公司根据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公司新机制体制变革建设关于信息化保障整体工作计划,人力资源部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和自身业务特点,顺利完成ERP系统人资数据适应性调整工作任务,有效保障了劳动组织、员工管理、培训教育和薪酬等人资业务一如既往地平稳开展。此次数据调整涉及到公司各部室和机构的组织、人事板块,包括内设机构、岗位关系、人事事件和职务变动等方面,数据量大,时间节点紧,为积极稳妥地协调推进信息数据切换任务,公司人力资源部以批处理工具结合手工调整的方式进行,分为模板数据采集和数据导入两个阶段,示例见图1。

数据采集涉及组织单元及关系、岗位及关系、组织单元更名、岗位更名、人事事件变动、合同签订、工作履历、职务变动、内设机构信息和岗位信息等信息,数据量大面广、互联互通,借助ERP系统集成涵盖了人力资源业务工作的各项核心基础数据。

开展ERP信息系统各项业务类型数据集成更新,充分摸清了人力资源现状,旨在更好地有力服务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同时也是为了全盘掌握企业变革、发展进程等所经历发生的关键性、转折性人事事件,针对问题不足,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及时提出控制和改进,规避管理风险,为人力资源挖掘提供科学合理依据,保证人力资本运行高效顺畅。此外,通过ERP业务数据平台搭建的工作流,按实际工作计划进度设置了上下级和平级两种业务流程申请审批方式,对待交办的工作任务按时进行提早催办提醒,使得流程流转下一级责任人按时按量完成人力资源业务办结,这有力破解了人浮于事、工作滞后等“两张皮”难题,形成人力资源集约化重点突出、管控有力的局面。

2.全面发挥信息统计数据汇总、审核监督功能,提升人力资源集约化决策分析支撑能力

信息统计报表数据是开展人力资源规划计划编制、机构岗位调整、员工人口、薪酬分析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人力资源整体状况,通过人资管控系统建立完善覆盖公司全口径的人力资源基础信息体系,其内嵌的定期报表(即月报)和年度报表(即年报)涉及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劳动计划、劳动用工现状及人员结构情况、劳动关系、人员招聘与配置及人员增加减少情况、薪酬与人工成本、福利保障等业务模块,用于总结报告月度和年度内劳动经济活动情况,分析人力资源相关专业业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持。

为便于分析问题,分别截取了人资管控系统中用工总量、工资总额、人工成本效率情况表的一部分,如表1至3所示。

职工平均工资可由表2-1栏与表1-2栏相比得到,而人事费用率可由表3-1栏与2栏相比得到。可见,通过对人力资源核心关键指标数据进行监测预警和动态管控,全面实施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控政策,加强工资预算管理,统筹考虑公司效益、职工人均工资水平、人工成本承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建立以人事费用率为主要指标的人工成本效率监控指标体系,健全完善工资预算管理办法,达到提高人工成本利润率和人力投入产出效率。

对由ERP同步推送的人力资源信息管控系统数据,包括上级单位下达的硬性计划值、下属单位需完成的刚性弹性指标和各专业部室机构交叉数据,按照PDCA闭环管理思路要求,深入开展信息统计工作,强化过程控制,用指标数据说话,挖掘统计数据背后隐藏的管理问题,客观真实地反映公司经营管理优劣势,并进行差距比对和诊断分析,目的是明确方向和看到提升空间,制定相应跟进计划,实现人力资源专业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公司自2014年扎实有效开展劳动统计信息化工作以来,本着“信息化为先导,劳动统计为核心,集约化提升为目标”的工作思路,以信息系统为依托,研究分析人力资源业务弱势劣势统计数据,滚动修改人资部工作月历和年历,制定专业指标数据爬升目标计划,劳动用工配置率、培训项目执行率、工资计划完成率等各项数据均稳居上级公司排名前位,大大提升了公司人力资源集约化水平。

三、应用保障措施

为切实强化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扎实深入推进基于信息化建设提升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水平应用工作,公司人力资源部作为主管责任部门,应主动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明确职责分工、理顺工作流程、加强归口管理,构建常态化、长效化保障机制,确保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稳妥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公司领导要精心组织、统一部署,提高对人力资源集约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全力做好以信息化促进人力资源集约化水平提升领导工作。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过程当中,要提高各专业口信息化的领导力,提高各专业口信息化的建设能力和管理能力。公司领导要亲力亲为指导相关部门协同努力、密切配合,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主要负责科学调配人力资源信息化各方人员力量。人资部主任担任副组长,主要负责上传下达信息化管理规定和精神。小组成员分两类人员,第一类是由厂家技术人员组成,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第二类是由人资部各岗位专责组成,为信息化管理着手提供部门间协调沟通和信息类型维护。

2.执行到位,有效推进

执行力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力保证,是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否最终推动人力资源集约化层次水平提升,必须要靠强执行力落实。首先,要形成组织执行力,要强化组织执行力,就要准确定位公司员工的岗位职责角色。人力资源专业部门可以考虑以此为切入点,按照“准确”,即确定自身扮演角色,“明确”,即清楚自身职责权利,“正确”,即用心做对做好分内事情,这三大基本法则全面有序开展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确保执行力得到正确足额发挥。其次,要始终以形式服从内容和强化执行力为硬约束,梳理分析难点问题,抓好工作偏差诊断,仔细发现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过程潜伏存留的点滴问题,以问题诊断分析为导向,一鼓作气地堵塞解决一系列上游短板漏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真正做到瞄准靶子、有的放矢、讲究实效,持续推进前移人力资源集约化档位。

3.固化成果,加大应用

信息化是人力资源各项专业工作扎实开展的驱动,是各项业务长远进步的重要体现。开展成果总结和理论提升研究,巩固成效应用,加大落地力度,把集约化深深根植于信息化管理中。只有做实做优人资信息化底层基础性工作,统筹提升人资信息化科学管理,将前期信息化成果逐项累计固化,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开发其系统合理性,逐步应用到实践并指导实践,才能真正成为人力资源集约化水平促进拔高工程的其中一大特色亮点,努力形成人力资源信息化高效运转和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发展的更集约化格局。

参考文献

[1]李伟阳.推进电改必须考虑成本效益比——兼论中国电力工业的市场化问题[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10)

[2] 季丽萍.浅谈电力企业如何实行物资集约化管理[ J ] .管理观察,2012(27)

[3]卞建玲,王奔.人力资源基础信息规范化研究与实施[J].电力信息化,2011(9)

[4]赵晶炜.浅析人力资源信息化动态管理[J].管理学家,2012(13)

[5]郭俊涛.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必要性[J].经济视野,2014(2)

[6]李琳.同业对标指标诊断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z2)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问题;策略

水利信息化就是在水利行业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应用与水有关的信息资源,如水利资料、数据、技术等在内的信息资源,直接为抗旱、防汛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等综合管理及水环境保护、治理等决策服务,提高水及水工程的科学管理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信息化建设也经历了逐步发展,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但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深化也为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目前的建设成果进行优化,使得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一、我省水利信息管理的现状

进入2000年以来,我省逐渐实现了对泉水水位、水资源费征收、雨情测报、防汛调度、工程管理实行信息化管理,水利信息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在近年来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中,配套建设各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各项数据的实时远程监测与控制,为下步水利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1、建成了高效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个别地区存在县域水务信息与上级地域和其它同级地域信息的不畅通性,还存在数据信息接入不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2、水文信息系统和水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进展顺利

部分地区建立水利信息港,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与地方政府、上级业务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有些地区安装了泉水水位自动观测设施,实现了对泉水水位数据的遥测,布局基本合理,但观测手段相对落后,泉头测点还是偏少。部分地区实现了水资源费征收智能卡管理,做到先交款购卡、后取水,改变了水资源费征收的被动局面。

3、水利工程配套自动化系统初具规模。

3.1、防洪工程。随着国家逐步倾斜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全国众多大中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工程,配套建设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对水库水位、库容的远程实时监测及闸门启闭、的自动化远程控制。安装了水位、雨量、视频远程监控系统,此外,重要的防洪枢纽还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

3.2、供水工程。近年来实施的向城区、企业供水工程、水库调水补源等工程都分别配套建设了供水自动化监控系统,实现了对供水流量、供水总量等数据的实时远程监控。

3.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建成的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安装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视频监控和供水、消毒自动化,确保了农村自来水工程的正常管理、运行和供水质量。

3.4、灌区工程。在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中,实现了对骨干工程配水水量信息化采集。

二、我省水利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建成了基础信息库系统,但是由于多年来我省的各类档案管理还只是停留在纸质文件形式,另一方面我们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专业与数据库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性,致使过去的历史参考资料还停留在纸质文档阶段,现有的和新生的数据资料由于缺乏档案管理人才而疏于管理,致使基础数据库中空空如也,数据库只是用来充门面,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2、在信息通道建设方面,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各类信息化监测系统还不健全;虽然目前我省已建成的各项水利工程都配套建设了相应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但部分信息数据的共享还仅限于工程所在处的管理控制中心,水务信息化总体平台的信息数据不完善;

3、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方面,我省水利信息化建成已初有成效,但是,有的信息化网站、平台还亟需整合、提升。但是,受到传统水利管理的影响,许多部门还只是重视水利工程硬件设施建设,而忽视了信息管理的软件投入,导致信息化建设投资有限,在现有系统的维护、升级方面投入不足。

4、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引进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在水利方面的举措都是重建设、轻管理。这导致很多水利部门没有专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而是由工程专业人员兼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解决对策

1、提高认识、丰富脑袋,将水利信息化管理当做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长期以来,我们的水利建设都是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轻视软件设施的投入。这是信息化的时代,重建设轻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我省水利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客观需要。只有我们开阔思路,改变以往的陈旧观念,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更高效、更快捷、更接地气地为人民服务。

2、不走形式、注重应用,建立切实、完善的水利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议将本地区的水利历史资料分门别类地从纸质形式转化为电子信息形式,提高其利用率真正体现其历史参考价值。真正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资源管理规范化、信息网络化、指挥决策科学化”的目的。

3、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建设安全、可靠、畅通的信息通道。无纸化办公已成为现代企事业单位实现环境友好、办公高效和资源共享的首选方式。水利信息化管理领域亦可采用这个理念,根据本地域的具体情况通过建设地域水利专网,共同租用光缆等形式解决水利信息通道的建设,实现水利数据资源共享。

4.合理运作,加大投入,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过去我们倾向于把工程建设与信息化管理当做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区别对待,便出现了重建设、轻管理的建设理念,客观导致了工程建设资金投入过多甚至是出现了重复建设等浪费现象,而信息化建设却后劲不足。现在我们要改变观念,把这工程建设和信息管理建设当做决定水利发展的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两者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在搞工程建设时考虑到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资金预算问题,才会实现建设资金的合理运作,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5、合理引进,强化管理,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人才引进阶段,信息管理部门应立足于本部门的工作需要,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化。其次,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实现水利信息化管理工作专人管。再者,要对上岗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他们具备雄厚的计算机技术、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水利信息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将朝着信息化管理方向迅速迈进,充分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传输过程的数字化及网络化,及时有效的采集和传输信息;提升自身决策支持能力;通过诸多的先进的加密技术,提升自身信息的安全性。当前,信息化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1.小型水利工程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小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的采集、分析、传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过,还有一些技术需要不断的完善。比如,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增强;信息化普及程度不够;未认识到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是构建完善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进程。

1.1对共享资源的要求

水利工程实际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的文件,这些文件全部都是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相互往来过程中而产生的,实际下达或者上报的信息具有多样化特点且十分复杂,怎样才能对这些资源进行良好的共享,科学合理的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便于及时有效的查询和利用,要想做好这些,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1.2对管理决策实效性提出的要求

主要要求信息传递过程中要有较快的速度以及时间间距要短。构建系统的根本性目的在于使其能够很好的汇总,并且,对现阶段发生的信息进行分析,以及时有效的统计数据与科学安排各项任务。另外,还要求水利工程项目相关人员应按照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解决好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以全方位的监督和控制原材料、工程进展速度、安全生产等诸多的环节。所以,增强系统的实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1.3对管理决策提出的科学性要求

要想确保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就必须有相应的有效数据作为支撑,及时的搜集、加工以及整理工程各环节重要资源,对工程全局进行综合性考虑,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逐渐朝着科学化管理、流程化管理方向发展。对于小型水利工程,实际构建管理系统时应始终遵循着实用、易用的基本原则,在建设企业现有的工作流程基础上,根据企业提出的管理电子化与信息化要求,树立良好的项目管理思想,确保工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系统能够很好的推动工程各项数据以及工作流程向信息化与电子化方向发展,同时,其还能够按照实际中已经明确的工程进度计划与阶段目标,对所有资源进行跟踪、比较分析以及合理配置等,这对于工程管理的有效性赋予了良好的决策支持,使得工程进度、成本与质量得到了全方位的控制,而且,还促进了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2.小型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

2.1制定防汛抗旱决策系统

这一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构建良好的防洪调度、灾情评估、汛情监视与旱情监测、抗旱信息处理的一个决策系统,加强监视力度,以第一时间发展汛情、旱情,对防汛抗旱的动态加以全面的了解与掌握,认真细致的分析受灾的具体程度以及汛情和旱情实际发展趋势,以便于相关人员决策过程中有相应的依据,制定有效的能够降低水旱灾害损失率的措施。

在构建防汛抗旱决策系统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诸多的预测预报模型以编制出完善的方案,并提供会商,指出对防汛抗旱的意见或者建议,从而帮助相关领导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

2.2构建水情和雨情预警系统

应构建完善的卫星云图接收系统,实施自动化的水情、雨情预报预警。对于城市保护堤防区、河道险工险段等诸多的位置处进行水情水位测报装置的安装,及时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实际反馈的信息,从而做好水情预报预警工作。

2.3构建水资源配置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根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而进行的,有效结合本区域中经济发展情况与具体的发展规划,通过已有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型以及水资源优化系统,在各水平年下,全面详细的分析和准确计算不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对各水利工程实际供需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加以分析,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以帮助政府部门与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始终遵循着有效性、可持续性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针对地表水、污水处理回用水等各方面,建立完善的洪水系统模型;确保能够对供需不同的水资源进行均衡计算;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的构建,以模拟和不断优化一系列的供需方案,制定出具有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为相关领导者与决策部门的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

2.4构建梦龙管理系统

梦龙管理系统的开发商主要运用了Link Works协同工作平台,使得工作者实际工作中可按照具体情况进行模块的增减,很好的实现了全方位的功能设计,尤其在进度管理上,效果极为显著。采用该系统,对于绘制与修改网络图及进度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梦龙管理系统呈现出了先进性、灵活性、高效性、功能显著等优势特征。这对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给予了良好的技术保障。然而,由于存在较大的建设困难性,所以,其实际应用的不够普遍。

2.5构建PMS工程建设管理系统

这一系统主要是由北京化科软件公司自行研制的;其实际涵盖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施工管理、进度管理、计划管理、安全管理、统计管理、合同管理、结算管理等众多方面。该系统可以灵活的结合各工程具体情况实施合理的改造,所以,其普遍应用于各水利工程系统建设中,另外,在该系统基础上研发出的系统也投入到了实践中运用,像广西百色工程、黑龙江尼尔基工程、黄河公伯峡工程等都有使用。不过,该系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即不具备较高的数据整合能力、操作界面难以达成一致,所以,还需要不断的整改与完善。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在构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应可续合理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国际上一些新技术成果予以及时的关注,借鉴国内外成果经验,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的编制,实施创造性劳动,唯有做到这些,水利工程才能够朝着信息化方向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勇.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1(O1):52.

[2]魏飞.海虞镇海虞工业水厂工程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08):109一l10.

[3]陈凯.浅谈水利工程管理与关键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02):41—42.

[4]刘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05):387—388.

[5]刘杰寅,王晓红.水利工程招投标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2):241.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现代;电子信息;新技术;水利;管理;服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24

[中图分类号]TV2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面临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需要转变原有的水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合理借助现代电子信息新技术,在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新技术的前提下实现对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保障水利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1 现代电子信息新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服务中的重要性

1.1 实现对水利信息管理服务的科学判断

通过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对水利资源信息的合理采集、输送以及存储,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判断,进而做出重要的决定。传统的水利资源信息管理具有信息收集的滞后性和不准确性,由此很可能会加重水利灾害。而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新技术能够实现对水利信息资源的科学准确判断,加强对水利资源信息的有效传输、应用。另外,现代电子信息新技术还能够实现对水利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在合理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制订出有效的水利信息管理方案。

1.2 实现对水利资源的优化配置

水利资源信息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但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紧缺的情况日益严重,因此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开发水资源时注重对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新技术能够富有效率地完成对水资源信息的收集和操作。

1.3 实现水利资源行政管理服务现代化发展

现代电子信息新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对水利信息资源的整合,在水利资源信息采集、运输、存储等各个方面全面实现自动化管理,有效避免原有水利资源信息人工操作管理的弊端。

2 现代电子信息新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服务中的应用

2.1 物联网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服务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水力资源的建设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现阶段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水利资源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我国水利资源管理部门基本构建了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对我国各地区水利信息进行查询,实现对各个部门水利管理,把握最新的水利信息管理动态。物联网技术在现阶段水利信息管理中应用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在水利信息管理系统中设置传感器节点以及RFID设备,从而实现对水利信息的智能化采集和感知,在了解水利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水利信息的合理采集措施。第二,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对水利信息的智能化处理,进而更好地实现对水利信息的管控。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云计算能够模拟出水资源的调度、受气候变化影响以及市场共发展情况,进而构建一种灵活性的水资源应用开放平台。

2.2 遥感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服务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主要是指应用对地表物体的发射感知以及发射电磁波获取有关信息,遥感技术在水利资源管理中的防洪、执法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防洪抗灾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遥感技术能够对洪涝灾害地区进行宏观的监测,并能够对受灾面积、洪水可能持续的时间等灾情做出及时的反馈,为有关防洪减灾决策部门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在现代电子信息新技术的发展下,遥感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发展趋势日渐突出,体现了多种特点。第一,集成化特点。表现为遥感技术能够对获知的数据信息进行集合,并在和其他技术系统结合的同时有效实现遥感技术和外部系统之间的对接。第二,数字模型化特点。在遥感技术的应用下能够对水利信息管理制作图像来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往往需要借助模型来实现。为了充分发挥出遥感技术的数字模型化特点,在应用的时候需要设定统一的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出遥感技术的自身优势。

2.3 GIS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服务中的应用

GIS技术对于实现水利信息的自动化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反映出水利资源信息管理所在的地理坐标,对水利资源所处地区的地形、地貌等信息进行反映;第二,能够展示水利专题信息,在专题信息平台上能够充分反映水库、水闸和测站等水利工程信息;第三,能够充分发挥统计分析功能,应用GIS技术能够对复杂的水利信息进行精确化计算,包括水情预报、水灾预警等。

2.4 卫星定位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服务中的应用

卫星定位技术是在原有的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能够对水利信息服务管理所在位置进行正确定位。卫星定位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主要应用在抗洪抢险、防洪减灾等工作中,实现对水利灾情的准确定位。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能够将洪涝灾害险情及时汇报给有关人员,从而使其有效采取措施及时控制灾害的影响范围。

3 结 语

现代信息新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水利信息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对水利信息进行快速的采集、收集、存储和管理,推动水利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实现我国水利信息管理的电子化发展,因此,需要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加强对各种信息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6

[关键词]大型灌区 水利信息化 建设思路 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 TV9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312-2

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推行较为广泛的主要是水库工程,而在大型灌区运用范围较少。从功能的情况来看,目前信息化的建设主要应用于防汛抗旱调度、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其应用功能范围还不够宽。如何切实有效地使信息化工程成为渠道管理的科学管理手段,使信息化在灌区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效益,在目前仍然是一个摸索阶段,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国家性规范及有效的参考模式。

1我国水利行业推行的信息化工程主要特点

1.1主要使用的国家规范及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89年4月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施行。

(3)GB/T13016---1991《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4)《首都信息化标准体系表》,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年2月。

(5)《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1年12月。

(6)《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一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务院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2 年 5 月。

(7)《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2001年5月)中有关信息化的标准。

(8)《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新提出的标准。

(9)水利信息化必须遵循的国家标准。

(10)由其它行业(如信息产业部等)的行业标准。

(11)有关国际标准。

1.2主要的建设及运行模式

从目前推行最广的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其建设及运行模式主要有:

(1)野外数据的自动采集及运算处理系统;

(2)自动监控及报警系统;

(3)自动控制系统;

(4)软件应用技术平台;

(5)信息化控制中心;

(6)会商室及会议系统;

(7)门户网站;

(8)内部数据共享及管理平台。

1.3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管理手段

(1)基层管理人员减少野外数据的观测汇报,增加野外观测系统设备的检查;

(2)为了确保自动控制系统的失效性问题不发生,自动控制系统仅作为一个辅助手段,主要仍采用人工控制方式;

(3)利用自动监控及报警系统提供防洪与抗旱的即时手段,使管理科学化、准确化;

(4)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向社会宣传灌区,也让门户网站成为灌区群众了解灌区管理局运行管理的窗口;

(5)建立信息化管理中心,确保信息化设备及系统的正常运转与维护;

(6)利用数据共享平台,与上、下级进行充分互动;

(7)通过会商室及会议系统进行远程协商与联络。

1.4存在的问题

因为水利信息化运用时间短、信息化技术发展慢,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设备维护成本高、易损坏。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单位未参与建设过程,掌握不了实际安装、维修技术,只能依赖项目施工单位,导致设备维护成本高。由于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完全依靠施工单位,无辨别设备质量,且不能掌控好实际操作程序,使设备既质量参差不齐,又易造成操作损坏;

(2)信息技术不成熟,不能保证有效适用。由于信息化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还尚不完善,时间也短,有很多技术开发时间短,其适用性与实际使用存在差距,或实践经验不足,经受实际操作的检验不够,往往不能保证较大范围的实用性。如闸门自动控制系统,往往在实际使用中容易出现操控失灵现象,导致安全性问题出现,在不少已实施信息化控制的灌区,常将闸门自动控制系统当作摆设,仅作为检查时的演示手段,并不能达到实际简少操作与管理人员的目的;

(3)灌区群众的素质不够,不能保证田间信息化设备的安全。由于灌区用户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再加上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及灌区运行管理局对信息化工程的宣传力度不大,致使灌区群众对信息化工程不理解,认为信息化工程是对他们的利益侵害,易造成室外设施的破坏、损毁或丢失。

(4)应用功能不足,不能满足整个水利行业的需求。根据对江西省内的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调查,其应用范围多为水位与闸门数据采集和视频监测,如下表。

其应用功能主要是应用在防汛抗旱的调度上,其他如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水政监察等也有一些,但不是主流,而相对于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观测、灌区水量调配、支(斗、农、毛)渠用水管理、渠道维护管理等方面还显薄弱,尤其是在渠道维护管理方面问题突出,目前仍主要靠人工巡堤方式进行渠道维护管理,还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智能管理。

(5)执行的规章规程少,仅有执行标准,没有自己的行业规范。从已知的水利行业执行标准看,仅有三个水利行业执行标准,没有水利行业信息化规范,大部分为执行参考其他行业标准,属于行业自身的标准不多,使灌区信息化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

(6)资金投入少,达不到规划预期效果。根据调查江西省大型灌区规划与实施情况,十三个大型灌区总规划信息化投资2.89亿,目前实施资金1518万元。调查已实施完成的和正在实施的灌区情况,赣抚平原灌区规划5475万元,实施610万元,袁惠渠灌区规划263万元,实施153万元,潦河灌区规划1650万元,实施375万元,柘林灌区规划1290万元,实施380万元,锦北灌区规划2942万元,实施150万元。根据对比,实施资金远达不到规划要求,无法满足灌区信息化需求。

2大型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及运行模式

大型灌区与水库有较大区别,一般大型灌区既有山塘、水库,又有渠道灌溉,面积广、地域宽,实施信息化难度较大,应该规划出一个具体的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使灌区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寻、有章可依。现就赣抚平原灌区及锦北灌区这两个大型灌区现状情况提出大型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及运行模式如下:

2.1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及方向

(1)防汛、抗旱预警系统。防汛、抗旱预警系统是水利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得好,水是利于国、利于民;建设得不好,水将成灾。大型灌区因为地域广,涉及人员、城镇、村庄多,防汛、抗旱任务重(如锦北灌区灌溉面积54.37万亩,涉及高安、上高、宜丰、奉新4县市21个乡镇、街办、场),防汛、抗旱任务重,所以要把防汛、抗旱预警系统作为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头等大事。目前灌区对防汛、抗旱预警系统的建设主要是建立水位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分析,设立预警水位,部分设立自动闸门控制来及时控制泄洪。从这个建设方案来看,其被动性较强,不能提前预警、也不能很好控制区域性水量。该系统应增设雨情观测数据采集点、山洪聚水观测数据采集点、水量蒸发数据采集点,使整个系统形成一个既可全方位预警,又可局部预警的系统,通过提前发现山洪聚水流速与流量、降雨量及降雨时间、水量蒸发等情况,来提前分析汛情或旱情情况,从而作出更精细的防汛、抗旱计划工作。

(2)水资源管理系统。建立取水口取水数据采集、干支(斗、农)渠用水口数据采集、干渠出水口数据采集、田间弃水数据采集等采集系统,同时与雨量观测点、蒸发量观测点形成数据网,进行灌区用水量情况分析;增设干渠沿线排污口水质、水量数据采集,分析水源污染情况,并与环保、水政监察等执法部门并网,解决水源污染问题。

(3)工程维护与管理系统。目前已建立信息化工程的大型灌区工程维护与管理系统仍然停留在建筑物结构登记、数量登记等表格形式上,实际运行管理仍然要靠大量的一线人工巡查维护,有很大的智能化空间。大型灌区工程维护与管理系统应向智能扫描维护方向发展,利用便携式扫描设备(雷达、红外线、超声波或其他),对渠道进行扫描式巡查与维护,并将巡查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管理。

(4)政务办公系统。通过政务办公系统,让公文处理在网上办理,形成无纸化作业模式,节约资源;通过日志记录进行行政监控,使岗位考核量化透明。

(5)内部数据共享及管理系统。主要应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让灌区管理局与上、下级各级部门形成数据共享、管理局与相关政府、部门形成数据共享。

(6)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应反映出灌区形象、风貌,向外界宣传灌区文化、政策,使外界对灌区有一个认识、了解。

(7)信息控制中心站。是整个信息化工程的心脏部分,对整个信息化设备的控制与管理,应预留有较多的发展端口,利于灌区的信息化长远发展。

(8)调度会商室及会议系统。主要起到与外界的会议交流,与上层部门的沟通,同时也是防汛、抗旱的指挥调度中心。

2.2信息化的运行管理模式及手段

(1)建立信息化管理中心,专人进行信息化管理调度。信息化管理中心是对灌区整个信息化各个系统进行统一调度的管理岗位,要担负运行维护、数据处理、信息更新、信息管理技术培训、新型信息化建设导入分析等多方面的信息管理工作,确保灌区信息化能发挥现有最大功效,并能实时跟进时代步伐,使灌区信息化不至于建立几年后就与时代脱节。

(2)落实信息化运行、维护管理费。信息化的运行是持久性的,其费用涉及到流量费、光缆费、网络费、设备维修费等多方面的运行管理费,这些费用每年都要发生,灌区应落实好相关运行、维护管理费,确保信息化功能正常运转。

(3)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为了保障灌区信息化的良好运转,应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如设备巡查制度、保养制度、数据上报制度、保密制度等。

(4)加强信息化业务培训工作。目前灌区相对应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应加大相关业务培训工作,使现有管理人员能完全掌握相关设施操作技能,基本掌握相关设施维修、养护技术。为了灌区今后的信息化发展,还应考虑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

(5)改善灌区工程设施硬件,增设配套辅助设施。灌区大多建设时间早,很多硬件设施与信息化设备不配套,特别是交通设施难以跟上灌区发展步伐。灌区渠道大多沿山修建,交通不便、人烟少,现状渠道维护管理手段多为步行巡查,所需管理人员较多,交通设施的改善配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将极大提高灌区管理功效。

参考文献

[1]《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中国水利》,2003年22期.

[2]王二建.《浅谈国内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今日科苑》,2010年20期.

[3]《珠江水利信息化建设现四大亮点分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0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