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业科技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业科技成果范文1
①政府驱动方式。以政府行为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投入和宏观管理,由有关科技人员具体组织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如组织实施各类推广计划项目等;②自主转化方式。以成果提供方为主体,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相对独立地进行成果转化;③工程项目推动方式。以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速生丰产林工程、林业血防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开展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作;④合作开发方式。由科研单位提供科研成果,由政府或企业提供资金共同开发,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⑤科技服务方式。通过小康工作队、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科技培训等形式,科技直接服务林业建设;⑥引进、吸收、消化方式。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或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或开发新产品。
湖北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1运行机制不健全,转化动力不足
①对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认知不深刻。一些地方对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重视不够,政策落实不力;②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主要是靠政府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推广应用,科研部门主动与生产单位结合的少,由于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缺乏成熟的林业技术市场,资金融资渠道单一,很多成果因为转化所需的人力、物力和经费不足而难以运用到生产一线和带给广大林农;③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不足。“重科研、轻转化”的现象依然存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推广科技成果的积极性远没有有效地调动出来。科技人员的待遇偏低、工作环境艰苦,导致工作不安心、知识更新缓慢,往往“身兼数职”或另谋出路,科研机构面临人才的大量流失。
2科技成果推广者职能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①林业推广体系不健全。作为推广体系中直接为农民服务、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最基层单位———乡镇林业站,经费严重不足,其职能形同虚设。很多推广机构存在机构虚化、人员不到位、任务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现象。因项目难争取、经费缺保障,各级林业科研机构经常面临无项目、无经费的情况,日常办公和科技推广经费大多未纳入财政预算,办公设备陈旧、科研设施落后,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自身发展难题上;②林业推广队伍不稳定,林业推广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③人员数量少、后备力量差。如咸宁市林业系统科技人员只占林业职工总人数的18%,有些地方科技人员无法落实,其中35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少之甚少,约占科技人员总数的13%。
3林业科技成果应用者成果应用能力较差
①林业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生产率的提高,与林民素质关系极大,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林农,缺乏依靠科技提高林业经营水平的意识和能力,造成科技成果推而不“广”;②林业企业产品单一,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依靠先进科技创造的增加值比重较少,我省林业企业产值中80%以上是反映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或林业初级产品价值,精深加工产品很少。
4科技成果本身不成熟不配套,易于转化但缺乏市场前景
①林业科研人员的科研选题受到政府目标的影响,对于林农的生产需求及市场对林业适用技术的需求缺乏了解。政府、林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和林农的技术需求相脱节,供求矛盾凸显;②易于转化并有市场前景的林业科技成果缺乏,特别是新品种选育等能体现原始创新能力的科研成果十分缺乏;③林业科技成果单项技术多,技术配套性不强,这些成果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新形势下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与建议
1优化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①对于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进行奖励表彰,将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纳入科技人员及有关组织管理部门入员的年度考核、晋升、奖励的重要内容,使科技推广人员的收入与其推广成果所产生的效益紧密联系起来,努力调动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②给专职从事成果转化及推广服务的人员提供适宜的综合保障,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解决他们职称晋升、工资、福利以及自身的再学习培训等困难;③结合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对以多种方式开发经营林业项目及示范基地的科技人员,各级林业部门可优先安排林业用地,实行优惠地价,适当延长项目用地的使用年限,优先安排采伐指标等予以扶持;④创新科技人员的服务方式。鼓励其以辞职、兼职、在职承包等形式合理流动,允许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实行弹性工作制,鼓励离退休的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咨询服务中介机构。
2建立多方联动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按照“稳定队伍,完善设施,改善手段,提升能力”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乡四级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林业企业、学会、协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逐步构建起以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3建立多元化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保障机制
林业科研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财政是林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林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一是继续保持国家财政对林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各级政府应该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用于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二是加强林业企业对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对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的企业,在立项、信贷、税收方面应给予政策上的优惠,让企业承载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使命;三是积极发挥金融支持科技的功能,使金融界成为成果转化的“孵化器”,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健全风险投入机制,加速成果转化速度。
4加强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
壮大科技人员队伍,尤其是加强对年轻人员的引进,同时加强现有林业推广人员的业务培训,拓宽其知识面,使其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信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林业推广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5加强林业科技管理,提升林业科技成果质量
①加强科研立项的前期论证,引导科技人员在市场和生产实践中找课题,切实解决林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对那些技术先进、应用性强、有明显经济效益、并能自创条件尽快完成研究任务的选题优先批准立项;②加强项目过程管理,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督促,确保项目按期完成。根据林业生产的特点和林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完善研究方案,使研究成果不但价值高,而且易转化。在成果鉴定时,严格按程序执行成果鉴定,决不让不成熟的成果或没有任何价值的研究结果通过鉴定;③完善与科技成果相匹配的标准和技术规程,提高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适用性。
林业科技成果范文2
5月30日,由南京林业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曹平祥教授和郭晓磊副教授分别主持实施的“小径级原木制备大断面集成材技术与装备”和“木门门扇侧边垂直辊涂技术与装备”两项科研项目,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由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国家木工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北京林业机械研究所等单位的7位专家组成,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和南京林业大学的有关领导出席了鉴定会。
鉴定委员会通过审阅资料、观摩视频录像及科研产品、听取汇报、质询和讨论,对成果的创新性、研究水平、经济及社会效益、应用前景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专家组认为,成果“小径级原木制备大断面集成材技术与装备”将小径级原木加工成六棱柱,再胶拼集成为大断面六棱柱集成材,可提高小径木出材率近20%并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对充分利用我国小径级木材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成果“木门门扇侧边垂直辊涂技术与装备”对木门门扇侧边进行浮动垂直辊涂,与传统的喷涂技术相比,减少了油漆消耗,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涂饰效率,对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生产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鉴定委员会认为两项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进一步提高智能化水平并加大推广力度 。
(本刊讯)
林业科技成果范文3
关键词:土壤学;教学改革;林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62-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方面的全过程。“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容纳环境物质和净化的场所。土壤学已经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对于高等农林教育来讲,土壤学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林学专业系列课程中关键的纽带,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如何积极开展土壤学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把土壤学的知识融会到本学科和本专业,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介绍土壤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能动性。土壤学是林学、农学、环境和园林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概念多,理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可以运用照片、图表和动画这些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阐述抽象的理论问题。理论结合实际,如在讲授矿物岩石、土壤结构和土壤分类与分布这些章节时,可以把常见矿物岩石标本、土壤结构的实物带进教室并结合图片进行讲解。也可把这些章节放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的土壤馆进行学习,更好的讲述土壤矿物、中国的“五色土”、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土壤剖面特征。
同时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多使用“why”、“how”、“what”这样的语言,同时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和学生多一些互动,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讲述土壤有机质时先提问班上东北的同学,“与杨凌的v土相比,家乡的土壤颜色是深还是浅?”,学生的答案为家乡的土壤颜色比较深,我会紧接着问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2.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课堂讲授。在讲授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将平时收集到的生产实践中有关土壤学的实际问题融入课堂,如苗木的立枯病与土壤质地、田间的水肥管理之间的关系,反过来,不同的森林植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如针叶林和阔叶林对土壤pH值之间的关系,长期种植针叶林的土壤的pH值要低于长期种植阔叶林的土壤pH值[2]。在讲授土壤质量和土壤退化内容时,让学生自己学识土壤质量的概念、目前土壤退化的现状及结合学习的知识如何进行治理。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很认真的学习掌握。有的学生把学校周边出现的污染拍成VCR,讲述污染的来源、现状及目前的治理情况。结合土壤退化的现实案例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进行,如结合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资源条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改良[3]。
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1.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与考核。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掌握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实践和理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我们把理论和实验课的安排紧密结合起来。实验课总共是16学时,野外的实验包括: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土壤样品的采集。室内实验部分则利用野外部分采集的土壤进行处理,同时用于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容重的测定及孔隙度的计算、土壤养分的速测。根据实验结果和野外调查内容让学生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评价该地区土壤质量的好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完成大部分的内容,老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以实习报告为主,根据学生在实习实验中的表现,给学生确定成绩。实践教学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实习过程中的规范性,主要考核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速效养分测定的规范性操作;二是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每个实习小组通过PPT形式介绍实习中主要剖面特征、分析土壤的肥力特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综合评定其试验成绩。
2.鼓励学生参加野外综合实习。为了更好的掌握植物学、林学、昆虫学、土壤学等内容,安排学生去学校的实习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试验林场”进行综合实习。火地塘试验林场地处秦岭南坡宁陕县境内,位于北纬33°25′-33°29′,东径108°25′-108°30′,林场所在区域属北亚热带山地气候,年平均温度8~10℃,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100~1300小时,无霜期170天。土壤主要有山地棕壤、暗棕壤和山地草甸土。森林覆盖率96.8%。全场活立木总蓄积量257113.8立方米。火地塘林区是秦岭山区生物种类的富集地之一,仅种子植物1026种,木本植物83科、206属、500多种,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5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羚牛、川金丝猴、豹和林麝;国家Ⅱ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种类8种:豺、黑熊、大灵猫、金猫、青鼬、水獭、鬣羚和斑羚。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科研、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收录的兽类19种,如草兔、红白鼯鼠、花面狸、野猪、黄鼬等。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6种,如林猬、小麂、毛冠鹿等。同过综合实习把“崇尚科学、亲近自然、生态文明”的理念传输给学生。更好的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掌握。
三、关注土壤学科前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信息化时代要求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结合自己的科研,把新的理论和理念及时的带到课堂上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不断的改革创新。在“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一方面主要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观需要为指导,同时兼顾林业专业其他课程的安排,发挥“土壤学”作为林学专业基础课的核心地位。立足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把土壤学的最新理念和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活跃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4]。应把目前土壤学研究的几大问题如土壤发育与土壤信息,土壤资源和土壤质量演变,土壤性质与多界面过程,土壤分子生物学与蛋白组学,土壤利用与全球变化及生态系统,土壤养分、肥力与生产力,土壤污染过程、控制修复和风险管理[5]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把前沿性的研究传播给大家,激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有关土壤性质与多界面过程,土地利用与全球变化及生态系统,土壤养分、肥力与生产力这些部分可以做成专题。在讲述养分循环、土壤有机质等章节时,可以结合目前的气候变化,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土壤有机质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土壤(在1m深度内)有机碳库储量约达1500Pg,另含有超过1000Pg的无机碳库[6],在全球陆地碳循环与气候变化中具有关键影响。通过目前农业生产中的管理,增加土壤有机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最大限度的固定到土壤中。让学生认识到增加土壤有机质不仅对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同时在减缓气候变化这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对于氮肥这一章来说,我国氮肥的消耗量占世界的1/3[7],过量的氮肥施用和低下的作物利用率造成了氮肥的面源污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中国三大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平均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2%[8]。氮素化肥的生产是温室气体,尤其是N2O排放大户[9]。如何提高氮肥的农学效率,减少氮肥的损失是本学科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土壤学”是林学专业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通过教学实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验技能,以及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能力,并结合科研把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思想更新到教学内容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曾曙才,刘辉.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2-64.
[2]林伯群.森林土壤学中几个重要问题及其现状[J].土壤通报,1963,(3):47-49.
[3]王闰平,高志强,苗果园,张国红.黄土丘陵沟壑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资源条件与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3):43-44.
[4]陈立新,朱永林,乔璐.林学专业“土壤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4):112-114.
[5]赵其国,滕应.国际土壤科学研究的新进展[J].土壤,2013,45(1):1-7.
林业科技成果范文4
关键词:林业发展;科技成果;示范基地
1 林业示范基地建设必要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林业发展工作,建立起一批具有辐射效应的示范基地,能够实现林业科技成果与一线推广之间的有效衔接,成为重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同时,也能够引导和指导群众改进林业发展模式,提高林业科技成果对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的贡献率。
2 林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途径
2.1 建立整体规划,保证合理布局
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应当遵循布局合理、密度适中的原则:一方面要结合各地区的林业工作发展基础、方向以及实际状况,灵活确定建设类型,是以经济林为主,还是以生态林为主等,需要结合各地区的发展实际状况确定,另一方面要保证示范基地建设密度适中,防止出现不同地区发展不均的状况。因此,要在地区层面建立整体发展规划,地区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既要体现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布局、数量、规模,还要体现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侧重点,以及确定的推广科技成果等,在规划的范畴内有序推进这一工作的顺利实施。
2.2 给予财力扶持,促进发展壮大
各地在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中遇到的一个瓶颈因素就是资金投入问题,要想达到预期的规模与数量,紧靠地方以及单位自筹资金,显然是不足的,各级财政资金应当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编制中,应当将林业科技示范基地这一专项资金编制在内,并足额安排、序时拨付,对各地的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进行扶持与倾斜。各地区应当积极申报专项资金,寻求上级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部门的支持。
2.3 实施技术帮扶,提高建设标准
首先,林业主管部门下属研究机构要强化对基层林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技术支持,可以采取技术指导、派员蹲点以及网络对接等方式,帮助基层林业科技示范基地选优树木品种,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逐步改善当地林木结构,提高生态与经济价值。其次,可以在林业专业研究机构与基层林业科技示范基地之间搭建合作的桥梁,将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合作、参股等方式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各自放大资源和技术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另外,还要将不同地区的林业科技示范基地联系起来,建立定期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强化相互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互派人员学习,提高自身发展水平。
2.4 发挥示范效应,实现以点及面
在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中,较为核心的功能除了加快自身发展之外,还应当发挥示范辐射效应,进一步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与成效。为了提高这一方面的成效,首先在示范基地自身的资质构架中要进行完善,在基地管理与运行机构中专门设置技术推广普及单位,专门负责对周边地区以及群众、相关单位的林业科技推广,如推广新型种植品种、种植与管理新技术等,发挥基地的示范作用。其次,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强化对周边地区群众以及单位的技术培训与推广,可以通过开展现场培训,分发技术资料,上门技术指导等方式,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运用普及程度,提高综合效益。另外,还可以采取示范基地供苗、技术辅导,群众以及其它经济组织发展林业,两者按比例共享效益等方式,密切林业科技示范基地与受示范对象之间的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最大化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当地林业良性、健康和高效发展。
3 林业示范基地建设注意点
林业科技成果范文5
(1)现代林业从业人员科技创新意识薄弱,对科技支持的资金投入有限,科研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科研成果正逐年下降,且有些科技成果不能转化应用于林业生产,成果转化率低。传统的林业经营中的科技投入比较少,长期形成了放任式管理,“靠天吃饭”的理念,林业产业普遍忽视科技对林业的作用。近几年由于科技不断发展和发挥作用,部分林业工作者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仍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真正应用于实践,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2)林业科技发展与市场结合度比较低。我国林业以传统的初级产品为主,林业生产没有形成商品化、产业化的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林业产业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已经有所改善,部分地区也正在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并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但林业的科技改革发展仍比较缓慢,林业科技处于低水平状态,不能满足需要。林业产品以单一的工艺,简单的产品为主,林业产品加工和针对市场的研究服务仍没有改善,为林业服务的意识不强。现代林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中,应把科技创新作为林业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只有科技不断发展创新并融入企业的生产才可以提高林业企业的竞争力,将林业技术转化为林业产业。
2促进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1)培养、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林业发展和生态改善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因此领导和群众都应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科技发展对林业产业的重要作用,将科技兴林作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多组织学习普及科技对林业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接受运用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
(2)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建立科研系统,完善科研体制。现代林业要与科技相结合实现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聘请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之前的科技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专业的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因此要建立林业科研系统,多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与林业的生产发展中。
(3)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指引,发展现代林业科技。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决定,林业发展要受到国家政策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目前政府干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且可持续发展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使现代林业发展重视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充分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林业旅游业,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发展经济。现代林业发展还应结合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以市场需要为方向,生产有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以资金再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4)发挥科技创新对林业生产的重要作用。1)科技创新用于林木品种培育,针对不同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培育不同的优良品种,并合理安排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生物技术的科技化。2)科技创新用于绿色施肥、绿色农药等环保方向。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人工种植的树木自身的调节修复能力有限,要保证健康成长,当遇病虫害时要科学地研发使用新型绿色农药。并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针对性地研发使用绿色化肥。3)科技发展促进林业体系的全面完善,如用科技手段推动林业防火体系的完善。
林业科技成果范文6
现代林业科技的推广需要全面解放思想、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创新推广体制建设以及构建多元化的现代林业推广机制,以使乡镇的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笔者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乡镇林业组织机构。积极建立、完善及创新乡镇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并配备专业的林业科技人员开展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加快现代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此推动乡镇林业的发展。
2.完善乡镇林业站的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乡镇林业工作人员的保障制度,不仅可以促进乡镇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全面实施,还能为现代林业科技推广人员提供基本保障。当然,在享受待遇的同时,还应该接受必要的监督,应做到权、利、责的有机结合。
3.创新林业推广方式。现在的林业推广方式需要结合传统的推广模式,即采取林业推广人员实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通过发送传单、林业技术示范、知识讲座等不同的形式,把林业技术直接推广到千家万户,但还要不断创新推广模式,加强林业科技推广的现代化,将乡镇的基层林业工作人员送到各科研单位或者示范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亲自体验科技给林业发展带来的改变。
4.创建高效的乡镇林业站管理机制。乡镇的林业工作站管理要做到效能、精简等原则。乡镇的林业工作站应创建合理的基础管理机制,做到各司其职,以实现林业科技推广的高效开展。作为基层的林业部门,其工作岗位的设定要结合财政情况,要保障基础设施的健全及推广队伍的发展规模,并积极争取让乡镇林业工作人员都成为专家,都具备深入到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推广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