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病理学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细胞病理学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细胞病理学的概念

细胞病理学的概念范文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指由各种致病因素所致肝内纤维组织异常增生,表现为肝内弥散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病理变化,其细胞病理学基础为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并产生胶原。现代研究肝纤维化是慢性肝脏疾病共同的病理过程,也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因此,有效逆转肝纤维化,截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过程,具有较大临床意义。国内围绕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符合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发病学和病理特征的理论认识体系,并缺乏相应规范的诊疗方案。

1 病名的认识

肝纤维化是现代医学概念,祖国医学无此病名记载。该病以胁部胀痛、黄疸、胁下积块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中医淤血或积痞块的特征,可归属于胁痛、黄疸、痞积、臌胀、胁痛、癥瘕、积聚等病的范畴。1997年在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将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分别与中医之“肝着”和“肝积”相对应,而肝纤维化又与前两者不可分割,同样可归入肝着、肝积的范畴。

中医古籍对此些病名描述颇多,《内经》论述最早。如《灵枢·五邪》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灵枢·论疾诊尺》曰:“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不嗜食。”《灵枢》曰:“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难经·五十五》则以积聚分脏腑,认为“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本难经之义,认为:“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 并在《金匮要略·疟病》中首提癥瘕的病名。《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阐释癥瘕:“盘牢不移是癥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 瘕者,假也,谓虚假或动也”。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曰:“第无形之瘕聚,其散易,有形之癥积,其破难”。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早期阶段,未形成可坚硬不移的肿块,为有形之癥积的早期,只有结合现代细胞病理学检查才能早期发现并诊断肝纤维化,所以其命名为微型癥瘕、微型癥积更为适宜。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论述颇多,观点各有侧重,包括湿热、疫毒、痰淤、血淤、正虚等几个方面。我们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肝纤维化的病机演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即是由实而虚、由表及里、由聚至积、由气入血及络的病变过程。“虚、淤、痰(浊)、湿、毒”是导致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虚为发病的根本原因和始动因素,淤和痰(浊)是病理基础,湿、毒是是致病和加重病情重要因素。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

2.1 虚癥积虽为有形之物,但因虚而成,虚是导致癥积形成的重要因素。诚如《灵枢·百度始生》所言:“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景岳全书·积聚》阐释:“脾胃怯弱,气血两虚,四时有感,皆能成积”。《张氏医通·积聚》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正气虚弱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染疾后发病与否取决于机体正气强弱。先天不足,毒邪易侵,或感邪后不易祛除;正气不足,不能鼓邪外出,则邪气潜藏,及至年长体壮,然邪藏己久,正气暗耗,难以一鼓作气驱邪外出,邪毒留恋,病遂迁延日久成积。

慢性肝病迁延不愈转至肝纤维化,与正气不足,抗病力弱,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肝病“久病必虚”,其气血阴阳虚损日益加重,邪气踞于肝中逐渐形成癥积。癥积一经形成,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如痹阻肝络,影响气机,肝失疏泄,胁部胀满,烦躁易怒;肝郁乘脾,则腹胀便溏,食少乏力;络阻血淤,则包块闷胀、出血、肌肤甲错或面目黯黑、青筋暴露或皮间有血缕赤痕,脉涩舌质紫暗或有淤斑淤点。因虚生积,因积致虚,虚积互因、恶性循环。正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又有肝虚、脾虚、肾虚之分,临床须具体辨证。

2.2 淤淤血在肝纤维化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淤血阻络又是肝纤维化的病理基础。唐容川《血证论·淤血》强调:“淤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张志聪《医学要诀》中明确指出:“血之所积,名积”。《丹溪心法·痛满》曰:“胁痛,有死血。”王清任《医林改错》进一步指出:“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可见癥积的形成与淤血关系密切,然而淤血只是癥积形成的病理基础,并不简单等于癥积,必需日积月累“结为癥瘕”。《医宗必读》说:“盖积怨之为义,日积月累,匪伊朝夕”。故淤血内著,久不消散,息以成积是癥积发生的关键。

淤血的形成是以虚为始发病因,在慢性肝病病程中,不论是气虚、血虚、还是阴虚、阳虚均可导致淤血的产生。如气虚则血缓而滞;血虚则血少而涩;阴虚则血浓而黏,阳虚则血寒而凝,从而导致脉中之血凝而有止,出现病理上的淤血证。淤血的形成和消散;淤血与微循环功能、血液流变性改变;淤血与凝血、抗凝、纤溶等相关,都是肝病进行性发展、引发肝间质损害的重要因素。血淤证不仅临床上有各种表现,而且与肝脏微循环、肝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肝功能指标都有密切相关性。唐智敏等[1]从中西医病因、病理生理、主要病因、临床特征、实验检测等方面对肝血淤阻与肝纤维化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无论何种病因引起的肝纤维化均须经过肝血淤阻这一共同的致病机理。同时,肝病血淤证又是动态进展过程,肝纤维化指标与肝血淤阻的程度显著相关,提示肝病血淤的本质之一是肝纤维化。

2.3 痰(浊)除淤血外,痰浊一样也是构成肝纤维化的重要病理因素。痰浊的形成是由于脏腑亏虚,转输失职,气化失常,气血、津液不归正化,凝滞而成。张景岳所言:“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而痰涎本皆气血,若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不化,酿生痰浊;饮食所伤,素体湿盛,嗜甘厚腻,过度饮酒,更伤脾胃,水湿内停,聚为痰饮;正虚邪恋,毒邪内蕴,日久化热,煎熬津液,凝聚成痰。

痰浊既成,滞而不化,易阻抑脉络而产生淤血。痰浊与淤血最易相互攀援,以致痰淤互结,阻于肝络之内或结于肝络之外,引起络道狭窄或闭塞,日久成积。《丹溪心法要诀》说:“积者,有形之邪,或食、或痰、或血,积滞成块”。《丹溪心法·胁痛》曰:“胁痛,肝火盛,十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 可见,痰淤互结是癥积形成的病理基础。湿浊顽痰淤血互结,胶著不化,阻滞血络,循环反复而致肝纤维化的发生。

痰浊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脂质代谢紊乱、脂质过氧化损害等病变。痰浊凝聚,注入血脉是高脂血症的关键病机,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云:“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可见血中过量之脂浊,实则是痰浊。痰浊凝于肝中,则形成脂肪肝;肝络中痰阻气滞,血行不畅,脉络壅滞,痰淤互结,渐进发展至肝纤维化。

2.4 湿《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阐明肝病黄疸与湿邪有关。湿邪直犯中焦,首犯肝脾。肝气郁滞,横犯脾胃,脾湿不化,痰饮内停,阻遏气机,则肝失疏泄,气机不调,胆汁不循常道,出现黄疸。

湿邪又常兼夹热邪,一般认为感受湿热之邪是肝纤维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湿热既可外受,亦可内生,外感湿热,内蕴中焦,或饮食不节,肥甘酒辣,郁遏脾胃,积湿生热;湿邪熏蒸肝胆,致肝疏泄功能障碍,气机升降出入活动失常,最终肝脏的气血失调而发病致黄疸、胁痛、呕恶等症。另湿热耗伤肝血,热与血结,淤血凝于肝络。各种肝病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恢复期调养失宜,余邪留恋,蕴积肝胆脾胃,以致湿热残毒难尽,缠绵难愈;“湿”性重浊黏滞,蕴久炼液为痰,痰热淤血互结,导致肝纤维化病症胶结难解。湿热毒邪久留,进一步加重正虚、血淤,形成湿、毒、热、淤互结的复杂病理局面。

2.5 毒本病更与毒邪入侵密切相关,毒是导致肝纤维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毒有内外之分,外毒是气候异常变化作用于自然界某些物质所产生的。临床上常见风热毒邪客于咽喉,湿热毒邪侵大肠或直入肝脏。内毒是由脏腑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病理物质,如淤毒、痰毒、湿毒。外界的毒邪致病因子直犯入内,滞阻于肝脏,使肝的疏泄功能障碍,最终肝脏的气血失调而发病。毒具火热之性,毒邪炽盛,可以烧炼营血为淤,煎熬津液成痰,从而使痰淤加重而癥积益甚。现代医学认为,毒的概念包含了病毒、炎症细胞浸润、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产生、补体活化以及代谢物质的潴留等内容,它们均可导致和加重肝纤维化。此外误食有毒食物或药物,均可以伤及肝脏,是导致肝纤维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肝炎病毒是一种疫毒,与中医湿热疫毒相一致。疫毒即“杂气”“杂气”残留肝内,蕴结难尽是肝纤维化程度不断加重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疾病持续存在和发展加重的慢性过程。大量研究证明,肝炎病毒复制愈活跃,湿热疫毒程度愈重,慢性肝病转化为肝纤维化的病程则会加快。

3 中医治法

自《内经》以来各代医籍就有详细治疗癥积的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强调攻积无犯其正。张洁古认为“养正则积自除”,倡导治积以补虚为要。如何攻治癥积,朱丹溪深得其法,“大法咸以软之,坚者削之,行气开痰为主”,其中“软之”“削之”及治积之体,行气开痰乃祛积之因。明清时期,对癥积认识又进一步深入,徐东皋在《古今医统》分析归纳癥积的诊治得失后说:“养正则积自除,此积之微者也……若夫大积大聚,如五积之久而成癥瘕病坚固不移者,若非攻击悍利之药,岂能推逐之乎?惟虚弱之人,必用攻补兼施之法也。”《临证指南医案·癥瘕》曰:“总之,治癥瘕之法,用攻伐宜缓宜曲,用补法忌涩忌呆。”诸家所论治积之法,兼顾癥积之本虚标实病机,对于今天肝中微型癥积的治疗颇多启迪。

根据以上五字病机,我们总结肝纤维化的治疗方法为:解毒化湿,益气养阴;消积散结,化痰通络。在兼顾正气,补虚扶正的基础上,常用攻下积聚药,诸如鳖甲煎、抵当汤、下淤血汤、大黄虫丸等药。下淤血汤和大黄虫丸出自《金匮要略》用以治疗干血证,抵当汤、抵当丸出自《伤寒论》用于治蓄血证。吴昆《医方考》记有:“古方有用曲、柏者,化水谷也……用三棱、鳖甲者,去癥瘕也……用水蛭、虻虫者,攻血块也。”何梦瑶《医碥》曰:“莪术、三棱、鳖甲,专治积聚”。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更有详细论述:“淤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癥之为病,总是气与血胶结而成,须破血行气,以推除之,元恶大憝,万无姑容。即虚入久积,不便攻治者,亦宜攻补兼施,以求克敌。攻血质以抵当汤、下淤血汤、抵当丸。”

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应用一些静脉用药: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养血活血,适用于早期肝硬化、肝纤维化伴有肝功能异常的病人;血栓通注射液主要是三七提取的纯中药注射剂,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肝硬化、肝纤维化伴有门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或严重肝功异常凝血机制下降的病人;复方苦参注射液清热利湿解毒,用于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伴有湿热黄疸的病人。

治疗用药的多样化,给药方式多途径化,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但无论是选择口服药,还是选择静脉用药,都不要背离治疗大法,不要脱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细胞病理学的概念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6-1109- 03

科研就是探讨未知,而求证 未知是人类伟大的禀性,只有人类才有思维和创新。同志曾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 步的灵魂”。高等学校就是培养这种灵魂的场所。作为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应及早了解科研、 接触科研和参与科研,使自己具备新世纪学子应具备的学识和眼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科研 导论课程,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医学发展趋势、研究进展和基本的研究方法,使学生扩大眼界 ,拓宽思路,受到科研思维的教育和启迪,为以后的医学学习和科研以及临床实践打下一定 基础。笔者从医学科研的定义、方法及医学研究的进展几个方面来阐述医学院校开设医学科 研导论的必要性。

1 医学生首先应了解医学科研的概念及分类

科学是知识和学 问之意,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对知识的探求,而医学是科学的分支,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医 学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关于人体正常和异常的生命过程以及 同疾病作斗争和增进健康的科学知识体系,是人类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医 学研究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研究对象是人,它主要研究人体生命过程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 关系规律,研究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痊愈及其防治的规律,研究增进人类健康、延长人 类寿命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效措施。根据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把医学科学分为基 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基础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和作用于人体的致病因子、 药物、毒物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体系,是整个医学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临床医学是研究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科学体系,是医学中的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庞大 体系。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和消除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 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体系。以上的分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将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发展。 传统的医学分类已经不能充分地概括医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现状和全貌。基础医学、临床医 学、预防医学三者相对独立的传统界线会日益模糊,三者之间相互渗透,渐趋融合,各种新 的学科分支不断产生。

2 医学科学研究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在社会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医学作为科学一个分支也如此。20世纪以 来,现代医学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为保障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未来医学 发展前景如何?人类将遇到哪些困扰?将采取何种对策去迎接未来的挑战。这就需要医学院 校的学生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去面对。

2.1 近代医学研究的发展

医学的产生已有4000多年,早在文艺复兴时代,比利时医生维萨里就明确宣言:“我要以人 体本身上的解剖来阐明人体的构造。”他还认为科学不应该盲从,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此不 顾教会不准解剖尸体的禁令,夜间从刑场偷回尸体,从事人体解剖的研究。1543年,维萨里 发表了《人体的构造》,奠定了人体解剖学的基础。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在活体实验的直 接观察的基础上,发表了《论动物的心脏运动与血液运动》,把生理学确立为科学。自此人 们由认识人体的结构形态进而认识活体的生理功能,开始了近代医学的新时代。

18、19世纪,近代医学取得了巨大进展,主要标志为实验生理学的发展,细胞病理学的 建立,科学的微生物学说的兴起。近代医学研究均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用实验中观察到的事 实来做结论。它们的特点为:分门别类,各自孤立的研究,由于分门别类的研究,积累了许 多新的事实,引起了近代医学进一步分化。例如比较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胚 胎学、微生物学等,都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2.2 新世纪当代医学研究的发展

二十世纪当代医学发展的特点是人们的认识向微观的深入和宏观上的扩展,自然科学分科的 进一步发展,互相错综,形成一个网络式的整体系统。医学科学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 成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新的历史特点。当代医学科学发展具有既高度分化又 高度综合的新特点,有力地表明了医学研究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马克思早就指出了科 学统一的前景,他说:“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 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1]。

医学的分化趋势与整体化趋势:①新技术提供现代化研究手段,对人体和疾病的研究达到分 子水平,正向量子水平前进。这就促进了学科的高度分化,例如,当今的遗传学就发展了许 多分支,诸如:毒理遗传、免疫、生态、行为遗传学等。传统外科也出现了许多分支,例如 :普外、胸外、脑外、显微外、移植外、整形外等。②整体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临床与基础的 统一,预防与临床、基础的统一,例如:环境医学、人体力学,生物材料学等。大生物学的 诞生就是当代医学高度整体化的重要标志,它是把地球上所有以生物为研究对象或研究材料 的学科集合起来,对比它们的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地球环境对它们的影响。如地球温室效应 、厄尔尼诺现象等。此外,中西医理论上的结合也变成可能。西方医学的成功是分析方法和 手段的胜利。而它的缺点主要是缺少整体观与系统论造成的。西医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将是 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吸收系统与整体论的观点,走向生命现象的复杂系统论。这就是生物 模式向“环境-社会-心理-生物”模式转变的基础,也为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在更 高层次的结合、创立“统一医学”提供了可能性[2]。

总之,新世纪的医学科研正向两极方向高度发展,一方面向细胞分子、量子、纳米生物学深 入。另一方面,则向有关种群生态及生物圈的研究领域展开。学生必须从这些医学科研导论 中理解这些前瞻性知识对将来医学临床和科研的重要性,增加对医学的兴趣和作为医生的责 任感。新世纪医学的任务将从以防病治病为主逐步转向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 量为主,未来寻求医学服务的不仅是患者,还有相当数量的正常人。寻医问诊的不仅是身体 缺欠,更多的是得到生活指导和心理咨询,医生开出的不仅是药方还有生活处方。

3 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是以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为直接目的的,在实验中,人们可以根据科学研究的 目的和要求,借助一些特定的仪器和设备,造成在研究中某些对象所需要的特殊条件,控制 某些因素或排除一些不利因素,把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精细地、反复地观察和研究,最后得出 科学结论。科学研究史的无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科学知识新的源泉。医学院校学 生需要掌握以下几方面科研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3.1 医学研究的特点

医学研究是认识疾病,掌握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提示健康与疾病的转化规律。因研究的对 象为人体本身,故在形态学、生理学具有生物学属性外,在语言、思维和社会生活上又具有 社会属性,因此人体现象不能笼统用一般生物学规律来解释。另外,许多医学实验和观察不 允许按研究者的意愿在人体上直接试验。

3.2 掌握医学科研的基本程序

①问题提出: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 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 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出科学问题,尤 其是提出概念清晰的难题,更能对科学进步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因此,学生应培养善于观 察、发现问题的好习惯。②假说建立与验证:根据经验和知识,包括文献、大体分析对象的 内部联系,提出对该问题的可能答案或解释,这种预先答案叫假说。进行医学基础或临床实 验均需先提出假说,然后通过实验设计、观察、统计等来对假说进行验证。③结论与资料解 释:此为科研中更深刻、更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部分。对在实验和临床研究过程中收集的大 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处理,也就是对临床观察的素材进行科学加工,对大量数据 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为分析判断,得出科学的结论做好准备。④形成:医学论 文是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备的医学论文应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3.3 需掌握科研课题的选定

3.3.1 掌握选题的基本要求 ①要有科学性:表现为科研设计是否严密、合理 ,研究方法是否正确、完善等。②要有创新性:科研忌无意义重复前人的工作。选题的创新 表现在研究方法、设计是否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提高和创新。③具体明确:医学研究 的选题必须经过严格的核对、分析,真实明确地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对题目的选定要明确 ,不能含糊不清。④适当实施手段:慎重考虑本人技术水平和所在单位的设备状况,不能脱 离本人和单位具体情况。

3.3.2 需掌握选题的种类 医学科研选题分为:①调查研究:流行病学、卫生 学。②实验观察:生理学、药理学,需要实验条件和观察手段。③资料分析:需要既往的医 疗卫生资料,统计分析,如死因分析等。④经验体会: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着重对某一问题 进行探讨。总之,科学研究是医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有关的科研方法在医学院校教育中较 少涉及,仅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作为一般内容简要介绍。因此,许多医学本科生毕业后不知 怎样进行科学研究。2000年《中华外科学杂志》的退稿率为74.49%,退稿稿件中科研方法不 正确者占76.25%[3]。表明在医学科研工作中,科研方法的不合理应用已成为一种 普遍现象。要弥补医学工作者的这一缺陷,必须加强在校医学生的医学科研能力的培养。开 设医学科研导论课程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应引起各类医学院校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经济学哲学手稿[M].1844,42:128.

[2] 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编写组,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M].长春:吉林人 民出版社,1998: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