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理学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理学基础知识

病理学基础知识范文1

[论文关键词] 理论教学 实训 并重  

  

[论文摘要]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是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学好基础会计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学好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训的学习是并重的。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概念多,理论抽象,核算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会计学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起来显得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不辅助一定的实训或实训工具,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一定的感观认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过程式知识,分别通过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实践两条途经获取。这两条途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实训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正朝着把大学教育普及的方向快速发展,就业成了教育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大学生是不愁工作的,但在教育全面扩招的今天,就业成了国家、企业、家庭中最大的问题。是工作机会减少了吗,不全是;是我们的用人单位太挑了吗,也不全是。因此,我们的教育单位“觉醒”过来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了。所以很多院校都在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普遍意见(学生缺少实践能力),都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花了很多的成本。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又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的理论知识。在近十年的会计教学中,笔者发现,会计实训是很重要的,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应如何打好他们的基础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应做到语言风趣,尽可能的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大多学生对于生产成本这个会计科目非常难理解,我举了一个炒“宫爆鸡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把“直接材料”的投入、“直接人工”的投入、“其他直接支出”的投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转入比喻成 “鸡丁”的投入、“花生米”的投入、“油盐”的投入和“水电煤气”的分配转入,增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训和实训工具是理论知识的保障  

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如果我们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 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己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若有条件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 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 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 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 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从初始记账、算账、报账到关键的用账、可以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憾,可以为我们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三、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训的衔接,能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 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 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 所以教师在对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因此, 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都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与教材进行衔接, 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训, 将较系统的实训资料发给学生, 把需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 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实训, 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与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 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强会计知识适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学生太“懒”了,许是高考压得他们太久了,一进大学就松懈下来。确实大学学习较之高中要松的多,所以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会计教学应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许多理论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去钻研解决,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上来, 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误区与规避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比例,如果课前没有充足的准备工作,很容易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特别是实训,根据学生的配合程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所需时间会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能更好了教学,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到课前收集资料、课中精炼讲解、课后留有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 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需要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会计实训, 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兆英:会计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的衔接问题探析.会计之友,2006,(11)  

[2]强锦:关于《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01)  

病理学基础知识范文2

1.中等职业学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造成学校会计主体不完整。一方面事业财务不反映财政对学校的基建投入,另一方面,基建财务按照其独立的会计体系和与事业财务完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来完成资金收付过程的核算。造成基建项目已完工,而事业财务账上没有反映,使得账面资产小于实际资产,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两个会计主体的存在,使得会计机构有可能相互独立,各行其事,缺乏有效的会计信息反馈与沟通,不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4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一基本前提。作为事业单位会计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也应以其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为核算和监督的对象,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经济活动,同时也应包括为保证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开展的基本建设活动。

2.根据财政部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十四条规定:会计报表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由此可见,基建投资表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报表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因中等职业学校对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执行两种财务会计制度,有两个主体,两套账,两套会计报表,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将整个经济活动人为分割成两部分,任何一套报表都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学校的整个经济活动全貌,信息使用者要想系统完整地了解高校的财务状况,就必须把两套会计报表放在一起合并分析,不利于管理层掌握准确的会计信息,增加了管理层的决策风险。

3.固定资产结转滞后,造成学校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按有关部门规定,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竣工后要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正确审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竣工财务决算须经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审批后,才可办理固定资产增加业务。由于大多数项目在实际已交付使用的情况下,没有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有的甚至推迟好几年时间,这就造成了固定资产已使用多年,学校事业会计固定资产账目却上没有体现,造成学校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

二、中等职业学校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并轨核算的必要性

1.统一会计主体,解决了一所学校两个会计主体的现象,避免了一种资金两种核算的问题。

2.会计信息准确、完整、真实性的需要。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办学形式呈现多样化,基建筹资渠道由原来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变为财政拨款、学校自筹、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只有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并轨,才能整体反映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貌,才符合《会计法》对会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

三、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并轨核算的设想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事业会计核算主要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建设投资作为项目投资,在两种会计轨制合并后,考虑到基本建设投资核算的复杂性、特殊性,应将基本建设项目独自配置科目进行核算。

1.在银行存款中增设“基建存款专户”,反映基建资金收入、支出、结余情况。

2.在收入类科目中增设一级会计科目“基建拨款”,并根据本单位业务需要增设以下明细科目“以前年度拨款”、“本年预算拨款”、“本年基建基金拨款”、“本年自筹资金拨款”、“本年国债专用资金拨款”、“预收下年度预算拨款”、“本年其他拨款”、“本年交回结余资金”等,用于核算中等职业学校的各类基本建设资金来源。

3.负债类科目下,第一,在借入款项科目下增设“基建投资借款”二级明细科目,再根据本校需要设置“拨改货投资借款”“国家开发银行投资借款”“国家专业投资公司借款”“建设银行投资借款”等三级明细科目来核算各种来源不同的借款;取消"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基建资借款”按贷款银行进行明细核算,本科目用于核算中等职业学校基建借款本金和利息。款利息本着谁使用,谁负担的原则。偿还工程建设期间借款利息时记入“在建工程”、“待摊费用”,偿还工程项目完工后借款利息时记入“基本建设支出”,本科目贷方余额表示尚未偿还的基建借款。第二,在暂存款科目下增设“应付基建款”,用于核算工程已完工并已交付使用,尚欠应付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本科目按施工单位进行明细核算。

4.在支出类科目下增设“基本建设支出”科目,用于核算基本建设所发生的已完工程项目的各项实际成本,包括归还专用基建的借入资金和资本化利息。该科目按工程项目进行核算,当工程完工并办理竣工决算后,由“在建工程”转入本科目。年末转入“基建结余”,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5.在净资产类科目下,增设“基建结余”,按工程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年末如为贷方余额,表示已完工且基建借款已经归还的基建项目资金结余,年未转入“事业基金”贷方;年末如为借方余额,表示已完工且基建借款本息尚未全部归还的基建赤字数,需要由以后年度安排事业结余资金偿还基建借款来弥补,年末转入“事业基金”借方。

病理学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病理学 教学问题 教学方法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11-02

病理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学科(解剖、组织学、生理学等)与临床学科(内、外、妇、儿科等)之间的桥梁学科,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侧重于形态)和转归,在医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临床医疗过程中,病理知识的重要性正日益被认同和重视。对于刚入大学不久的学生来说,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多且抽象、各种病变的肉眼和镜下描述多且相似,书本内容较多且难记忆,被动记忆的知识难以真正理解和运用。尤其是非临床专业的学生,他们对病理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专业课程,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常常不理想。另外,部分学生对于将来的职业风险没有认识,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责任意识还不强。本文将就非临床专业医学生的病理学教学问题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一、非临床专业医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的教学情况

(一)相关基础知识薄弱

病理学与多门基础学科有相关性,要想学好病理学,首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比较容易地理解知识点。但对于很多非临床专业学生而言,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可能本来就掌握得不够扎实,记忆不牢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对临床知识陌生

疾病的病理变化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大部分临床专业对学生的课程安排进行了改革,把病理学教学时间调整为和其他临床课程一起进行,这有利于学生对疾病的理解和综合分析。但非临床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还没有进行改革,没有接触到相应的临床知识,因此对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难以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进度快

目前的教学改革要压缩课堂教学学时数,但教学内容并没有相应减少,这使得教学进度更加仓促,教师急于赶进度,学生只能是被动、盲目地接受和记忆知识。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记忆,这是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四)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强

部分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强,还无法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其下意识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行会对患者产生很严重的危害。如有学生曾经在考试中把“肠腺瘤”写成了“肠腺癌”,并且对于错误不以为然。另外,一些学生面对患者的痛苦也缺乏一定的同情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灌输一些人文思想、德育教育,这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人品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1]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如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要想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本人必须有良好的素养,要具备扎实的多学科的知识功底,最好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多向联系、知识连贯,讲解生动,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对病理学教师的培养要提倡理论结合实践,[2]要有临床经验,而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

2.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和动画可以把抽象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过程以更直观和真实的表现形式呈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3][4]精致、生动的教学课件,使讲课变得形象生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3.相关基础知识复习

针对非临床专业学生医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情况,为了让学生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病理学的知识,在每一章节新课开始前,有必要先简单复习该章节涉及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相关基础知识,再引入病理学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4.病理学教学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病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用于疾病诊断,病理学的学习使学生开始接触到临床和各种疾病,因此要将病理学教学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4][5]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病理学教学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适时穿插一些临床案例,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注意力,避免单纯形态教学的枯燥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到肿瘤的直接蔓延时,笔者在课件上显示了一幅图片,是尸体解剖得到的膀胱尿道、子宫阴道和直肠这几种相邻的器官,其中宫颈前唇有大片癌组织,已经侵犯到膀胱后壁并明显粘连,这幅图很形象地展示了肿瘤的直接蔓延。同时又讲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位60岁的女性患者,因主述血尿入院泌尿外科,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后壁有组织坏死、出血,取材病检,显微镜下显示大片坏死组织中有少量腺癌组织。根据这个结果,患者被当做膀胱癌进行化疗,但治疗效果不佳,血尿更加明显。接着又再次做了活检,病理医生发现依然是在大片坏死组织中有少量腺癌组织,因为膀胱的腺癌少见,而且没有见到癌组织与周围正常上皮的过渡,所以提示临床医生要扩大对患者的检查范围,要考虑到可能是其他部位的癌转移。最后发现患者其实是子宫内膜癌侵犯到了膀胱后壁全层。这个患者比较特殊的情况是血尿明显而阴道的症状不明显。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既加强了对肿瘤直接蔓延的理解,还知道了作为一个医生,思维一定要开阔,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局部的症状上。

在章节知识学习后提出临床案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同时会与其他相关学科有横向联系,可以培养分析思维的能力。比如,下肢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在疾病后期因肺动脉血栓栓塞而猝死,这个案例就涉及血栓的形成条件、过程,血栓的种类、运行途径,栓塞,以及猝死的机制等多个内容。

(二)言传身教,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

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作为学生的表率,教师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道德修养等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而学生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在学习中培养起“生命至上”的责任意识,这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渗透。[1]

在学到肿瘤转移中的医源性种植转移时,笔者给学生介绍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位结肠癌患者手术很成功,但一年后在腹壁手术切口深部出现包块,切下病检发现是原来结肠癌组织形成的转移瘤,形成的原因最有可能是接触过肿瘤组织的手术器械、物品引起的种植转移。这让学生认识到了医务工作者的一点点不小心就可能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伤害,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由于现代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很多错误的医学知识在普通群众中流行,造成大众在精神上的伤害和经济上的损失。应该教育学生,作为一个医学生,在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医务工作者之前,也应该把学到的医学知识在周围人群中进行宣传,以扩大医学知识的普及,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到乳腺癌的诊断治疗时,强调乳腺癌虽然被称为“全球女性的第一杀手”,但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预后还是比较好的,很重要的一个早期发现手段就是的自我检查,可以让学生把正确的自查方法教给周围的女性,这对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会大有帮助。另外,现代社会对乙肝患者的歧视并没有完全消除,在学习了病毒性肝炎以后,建议学生在周围人群中介绍乙肝的传染途径,宣传乙肝是不会通过一般的日常接触传染的,应该正常、友善地对待乙肝患者。通过类似的这些教育,让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就培养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这对其职业生涯和人品人格的形成会有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结合在非临床专业医学生的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课前适当复习、授课中理论联系实际、课后进行病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再结合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理解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对学生教、育并重,会明显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出德才并重的医学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徐筱红.病理学实验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2006,26(6):32-33.

[2] 谢明,胡江辉,王建钧等.病理学理论授课方法的改革实践[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8(1):77-78.

[3] 郭爱民.病理学教学中运用PPT的心得[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8):80-81.

病理学基础知识范文4

1对象及方法

1.1教改对象

参加的20位学生均为2007级临床医学班和法医班同学。课题成员的选取面向2007级所有授课班级,以“自愿加入”为原则,主要选取对病理学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课题开展时,病理学课程教学正处尾声。此时,同学们已经对病理学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并且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一些简单的病变。

1.2教改方法

1.2.1现场观摩尸体解剖

随机观摩尸体解剖。在尸检过程中,掌握尸检的注意事项、解剖顺序、方法、取材、自我保护等系列知识。对人体的各组织器官有一个明确、直观认识。死者均为非自然死亡,且死亡原因多种多样。对死者的死因,经现场了解后,成员心中有一初步判断。巨大的好奇感及探求欲望,促使成员密切关注尸检每一个细节。在老师进行尸检和讲解时,成员需做详细记录:包括体表检查、各脏器的大小、状态、病变和各系统可能的致死性病变等等。

1.2.2参与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利用课余,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参与到病理切片制作过程。成员在实践中,了解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熟悉如何正确使用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掌握如何正确的组织处理方法及步骤,且在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石蜡、切片以及常规染色和特殊染色方法等各环节中可能影响切片质量的因素。

1.2.3定期进行教学内容讨论

每隔一周开展一次教学内容讨论,内容为上周观摩的尸体解剖。主要讨论死者的死亡原因,并根据尸检肉眼观察各器官实质病变及镜下微观病理改变,结合所掌握病理知识,给死者下死亡诊断。最终汇总由教师统一点评,分析并给出最终诊断。

2效果

参与教改的成员知识结构框架完整,思路清晰,触类旁通。通过参与此项教改,学生开拓了思路,增强了实践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于每一个体病例能辩证的看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内在因素与外界影响的关系、形态变化与机能的关系、病变发生发展过程的变化规律,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所学病理学知识得到复习,为今后各学科学习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对后续课程学习有极大帮助。

3讨论

本课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基本掌握基础病理学知识后,利用尸体解剖资源,进一步涉入到临床病理学、诊断病理学和法医病理学的学习,巩固和应用所学过的各门基础知识,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所遇到的尸检案例的案情,也使学生接触到了一些有关医疗工作中的法律法规。在病理讨论过程中,成员没有课堂束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次教改,经过现场观摩尸检、亲自动手制作切片、尸检后的病理讨论这一完整过程,激发了小组成员内心学习潜能,将病理学知识由机械性的记忆转变成形象+理解式的记忆;提高了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对强化了风险意识、规范了医疗行为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

尸体解剖应用于教学,作为课外教学活动或第二课堂尚可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同学们易于接受,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虽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因受尸检例数不足、解剖室空间狭小、学生人数过多、实验室资源缺乏、学时受学院整体教学安排所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此种教学方式难以实施,推广困难,在病理学教学中,如何能真正的将尸体解剖方法应用于正常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摸索和探讨。

病理学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90-03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根据本科生所选专业不同,教学内容有所侧重。笔者长期从事农学专业本科生《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工作,课程教学以普通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为核心,并适当结合农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主要作物的重要病害进行讲授,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授植物病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包括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历史、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病害症状学、病原学、诊断学、流行学和防治学等。各论部分主要按照作物种类对主要植物病害进行讲解,包括水稻病害、小麦病害、棉花病害、杂粮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等。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大、基础性较强、知识面广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的广泛应用,新知识、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等不断涌现,植物病理学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学科得到迅速发展,《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内容日益更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亦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形势需要,我校将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国际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学科发展和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需求,在制定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笔者通过参考最新教材,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学科进展,不断跟踪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将植物病理学新知识、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等融入到《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并提供相关内容的参考文献,供学生深入学习和阅读。

一、植物病原分类系统的更新

植物病原种类多,分类系统复杂。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植物病原分类系统不断变化。例如,之前我国在《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中大多采用Ainsworth的真菌分类系统,将真菌归属于真菌界,下分黏菌门和真菌门两个门,真菌门再分成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共5个亚门,但是《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9版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到真菌分类上,将原来的真菌划归三个不同的生物界,即原生动物界、藻物界(假菌界或管毛生物界)和菌物界,并且这一分类系统逐渐被认同,在最新出版的《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材中均采用了这一分类系统。同样地,随着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植物病原细菌和植物病原病毒的分类系统也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并且不断有新的属、种报道。所以,应该对教学内容中的植物病原分类系统进行及时更新。韦继光等[1]认为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应该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从病原学方面,介绍了植物病原菌物、植物病原细菌和植物病原病毒的分类变化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亦将植物病原菌物、植物病原细菌和植物病原病毒分类变化和最新进展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使得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植物病原生物分类系统的变化,紧跟学科发展步伐。

二、吸纳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丰富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使得植物病理学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这其中有对某些知识的重新认识,有对某些知识的扩展,有对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更新等。例如,近几年小麦条锈病菌转主寄生现象的研究新成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认识到小麦条锈病的转主寄主有小檗[2,3]和十大功劳[4],小麦条锈病菌整个生活史中转主寄生现象不容忽视,其生活史过程中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5种孢子类型,并且转主寄主小檗在我国分布广,种类多,这方面的最新研究使得人们对于小麦条锈病菌的变异和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等有了重新认识。2004年,Sesma和Osbourn[5]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的研究结果。该研究发现,稻瘟病菌可用侵染叶表不同的方式侵染水稻根部,形成根部病原菌所特有的侵染钉,并且侵染维管束组织,导致系统侵染,这一发现使人们认识到真菌可以改变侵染策略,改变其生态位,促进了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发展。近年来,寄主植物与病原生物互作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补充了寄主植物与病原生物的识别机制,包括病原生物关联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病原生物效应分子识别等。在讲授植物抗病性时,重点补充了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包括植物抗病防卫基本信号通路、基因沉默、活性氧迸发等。我国对植物检疫对象名单进行了重新制定,植物检疫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2007年5月29日我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1992年7月25日由农业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同时废止。2009年我国农业部新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应施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名单》,该次的全国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与2006年的相比,总数量由43种下降到29种,减少了14种,其中撤消了15种,新增1种,更改2种。在讲授植物检疫部分时,及时补充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理论知识,更新了植物检疫对象名单。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植物病原鉴定技术、病害诊断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病原鉴定方法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植物病害诊断方法。同时,将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遥感技术的病害监测方法以及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病害测报新技术和新方法纳入到《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在讲授植物病害发生原因分析和病害流行时,补充了气候变化对植物病害发生流行的影响。在讲授植物病害防治技术和方法时,补充介绍了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无人机喷药防治病害等内容。对讲授的植物病害种类进行适当调整,增加新的重要性植物病害种类,按照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性、病害症状、病原特征、发生流行规律、预测预报、防治等系统地进行知识组织。

三、植物病害防治理念的更新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人们对农业安全生产的关注,并且随着气候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制度和栽培方式的改变等,一些新的病害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植物病害防治理念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们从过去的吃饱需求,过渡到现在的吃好需求,从追求农产品的产量,过渡到不但追求产量,更关注质量,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过程中植物病害防治必须适应这些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一般在《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中主要介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和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了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cologically based pest management,EBPM)的理念,我国提出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构建我国新型植物保护体系。这些新的理念的提出受到广泛重视,特别是我国在有害生物治理方面,主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所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更新植物病害防治理念。2012年10月25日,我国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在中国植物保护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科学防控高层论坛上发表讲话,要求全面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现代植保理念,进一步推进了有害生物治理的理念的发展。在教学中,结合社会关注的生物安全问题,补充了植物病害管理对生物安全产生的积极或消极作用[6],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四、教学幻灯片的更新和补充

根据更新的教学内容,笔者对教学幻灯片进行了更新和补充。通过网络收集和自己拍摄植物病害症状和病原数码图片,更新和补充了大量病原和病害图片,使其能更加清晰地反映病害的各种症状和病原的形态特征,更好地反映教学内容。对一些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问题,提供了参考文献,供学生进行阅读和更好地了解教学内容。并且,加强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制作或收集了一些动画和视频,用于反映病原释放过程、病原侵入过程、病原传播过程和病害发生过程等。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动画、视频等,增强了教学直观性,更加形象地表达了相关教学内容,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制作成了一套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图像更加清晰的幻灯片。

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科发展动向和前沿,了解学科最新研究问题和热点,特别是对于一些理论性或改变过去认识的研究进行了解,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然而,每年都有大量的植物病理学方面的文献发表,同时也有大量与植物病理学有关的文件、规范、法规等,信息量非常多,从中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献资料困难很大,要较好地完成《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做好关于植物病理学学科新进展的文献资料的甄别和筛选尤为重要。由于任课教师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很难全面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动态。因此,加强多个高校有关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交流,对于促进教学将具有重要意义。

与更新教学内容相配合,笔者也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注重传统知识和科学前沿知识相结合,注重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由于课堂学生多、学生缺乏兴趣造成的教学效果较低的现象[7]。詹刚明等[8]在教学中注意了语言技巧的应用,笔者也注意了同样的问题,并在教学中加以实施,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认识。同时,笔者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将考核方式改为平时作业、课程论文、期末考试(各占总成绩的20%、20%、6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考核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了学生期末考试临时突击、片面追成期末考试成绩的弊端。另外,笔者根据更新后的教学内容,设计构建了《普通植物病理学》考试系统,实现了试卷自动生成和计算机辅助阅卷。为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的《普通植物病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步开设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际观察,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韦继光,袁高庆,赖传雅,等.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需紧跟学科发展步伐[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7,26(增刊):188-190.

[2]Yue J.,Szabo L. J.,Carson M.Century-old mystery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life history solve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Berberis as an alternate host[J]. Phytopathology,2010,100(5):432-435.

[3]Zhao J.,Wang L.,Wang Z.Y.,et al. Identification of eighteen berberis species as alternate hosts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and virulence variation in the pathogen isolates from natural infection of barberry plants in China[J].Phytopathology,2013,103(9):927-934.

[4]Wang M.N.,Chen X.M.First report of Oregon grape (Mahonia aquifolium)as an alternate host for the wheat stripe rust pathogen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under artificial inoculation[J]. Plant Disease,2013,97(6):839.

[5]Sesma A.,Osbourn A.E.The rice leaf blast pathogen undergoes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typical of root-infecting fungi[J]. Nature,2004,(431):582-586.

[6]王海光,马占鸿,黄冲.植物病害管理与生物安全[J].植物保护,2007,33(3):1-7.

病理学基础知识范文6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和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叫xxx,任教学科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医学科学中实践性很强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也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它主要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经过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通过正确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能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充血、淤血。

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和教材

本次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主编:xxx、xxx。

该课程针对的是高中起点三年制护理、康复、助产等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专业的学生使用,讲授该课程时,这些大学生一般处于第二学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经过之前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她们已熟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中正常器官组织结构及生理解剖位置等专业知识,由于学生大多基础较差,整体素质不强,所以讲课速度不宜过快。

二、教学目标

根据《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充血、淤血的概念、常见重要脏器淤血如肺淤血和肝淤血的病理变化。

熟悉:充血的类型,充血、淤血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了解:充血、淤血的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充血、淤血的病理变化及常见重要脏器淤血的病理变化。

3.素质目标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准确理解临床病理现象,对疾病状态作出初步判断,如为什么不能快速大量抽腹水?发绀是怎么一回事?

三、教学思路

案例导入新课                     10分钟;

充血、淤血的概述                 10分钟;

充血类型及充血的病理变化         25分钟;

淤血的原因及病理变化             35分钟;

病例分析及讨论                   10分钟;

课程小结                         10分钟;

总共是100分钟。

在这100分钟内,我主要利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法、组织讨论法,借助PPT课件、动图文件、黑板板书、画图等方式来辅助教学。

四、具体教法方法

1.案例式教学

详细来讲,利用多媒体播放血液循环中正常心脏射血和静脉血液回流的动态文件。结合临床的真实案例(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的病人,为什么不能一次性快速大量放腹水?),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充血、淤血),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之后,运用讲授法

带领学生分析问题,追求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我将采用大量形象的PPT图片以及适量的动态文件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充血、淤血,同时用黑板板书的形式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强调。

3.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讲授及引导的的基础上,回顾课程开始时那个比较常见又深刻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最后进行课程小结,布置作业、预留复习及反思等。

五、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1.重点

A、对比理解充血、淤血的概念和病理变化

B、临床常见重要脏器淤血(肺淤血、肝淤血等)的病理变化

2.难点

A、充血、淤血形成的原因及后果

B、肝、肺淤血的病理变化。

充血类型相对来说具有多样化,不易区分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而且机制较复杂,对于学生初次接触疾病(肝肺淤血等)的病理机制和病理变化,有些生疏,很难记忆,我主要借助于形象的动态文件、临床病理图片以及反复强调的方式来攻破重点和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六、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