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1
尤勇认为,《计划》是在北京加快建设世界城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出台,意在巩固扩大“绿色奥运”成果,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环境约束新挑战,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首都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计划》总体框架分为六部分,最主要内容可概括为“3910”,即构建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态三大体系;实施九大工程;完善十项机制。通过《计划》实施,要使北京的绿色生产特征进一步凸显;绿色消费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计划》明确提出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把总体目标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到2012年:通过构建生产、消费与环境三大体系,实施九大绿色工程,完善十项保障机制,为把北京建设成为绿色现代化世界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到2020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弘扬,宜居生态环境基本形成,将北京初步建设成为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资源高效化的绿色现代化世界城市。
打造三大体系全力建设绿色北京
《计划》提出构建三大体系即: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和绿色环境体系。这三个体系各有其丰富内容。
绿色生产体系:振兴发展高端产业。深化实施清洁生产,淘汰退出劣势产业。
振兴发展高端制造业包括四个方面。首先要提升服务业发展品质。《计划》提出,要加快发展生产业;大力发展生活业;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培育低碳服务产业;同时,要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其次,要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要做大做强移动通信等重点领域;集中精力发展研发设计等产业高端环节。第三,加快培育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要重点研发电动汽车等技术和装备,促进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服务能力,培育扶持一批产品和技术综合解决方案提供企业。第四,要重点发展都市绿色农业。积极支持籽种农业等业态;重点发展现代花卉等。农业发展列入《计划》中,不仅使绿色生产内涵更丰富,也使绿色生产体系更完善。深化实施清洁生产。《计划》提出,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从项目建设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经营、销售服务全过程绿色管理体系。要广泛开展清洁生产,包括要完成首批重点污染源企业及其他210家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并试点推进服务业等行业清洁生产审核。
淘汰退出劣势产业。继续做好企业搬迁调整工作,调整制定本市限制发展的产业与技术目录;加快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工艺等。
绿色消费体系:打造绿色政务,倡导绿色商务,营造绿色生活。
打造绿色政务,包括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推广电子政务、推行绿色办公三个方面。《计划》提出,要研究出台本市政府绿色采购实施细则,优先将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产品、设备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等。
倡导绿色商务,《计划》鼓励开展绿色营销,搭建绿色物流体系,并覆盖商务过程始终;支持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
营造绿色生活,在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和文化理念方面都注入“绿色”概念。《计划》提出,引导市民选购环保建材、绿色家具、绿色照明、节水器具等产品;鼓励市民选购小排量、低排放汽车等。
绿色环境体系包括三方面工作:完善绿色空间,改善水域环境,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在完善绿色空间上,《计划》提出要培育生态友好型绿色产业,促进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等内容;在改善水域环境上,《计划》提出,加强水源地保护,提升水系服务功能,美化城市水体景观,水成为城市灵魂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要素的思想在《计划》中得到更清晰展现;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上,《计划》提出强化噪声管控,推进室内家居环境污染治理。
实施九大工程提升绿色发展承载能力
为切实推动绿色北京建设,有效构筑三大绿色体系,北京要根据三大体系建设要求,突出阶段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通过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承载能力。这九大工程包括:清洁能源利用,绿色建筑推广,绿色交通出行,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循环型水资源利用,城乡绿化美化,绿色典范打造工程。
清洁能源利用工程。要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计划》提出太阳能集热器利用面积达700万平方米;建成一批重点示范项目。同时,完善能源输配网络,提高电力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开展智能电网试点,重点推进示范项目建设;推进远郊新城和有条件的重点镇通燃气。推进能源清洁化利用,基本完成新城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启动能效电厂工程。
绿色建筑推广工程。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研究制订并执行高于国家的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为重点,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绿色建筑典范。深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千万平米既有住宅、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完成400栋大型公建用电分项计量和动态监测;完成3000万平米既有建筑供热系统节能改造。重点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出台政府机构节能指导意见。
绿色交通出行工程。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继续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到2012年总里程达到420公里;实施一批道路微循环工程和交通设施改造项目;增辟公交专用道,完善线网功能结构。积极推广新能源环保汽车,加快充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将自行车纳入全市交通规划。逐步完善智能交通体系。
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工程。加快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大力推广节能型中央空调、变频电机等能效技术产品;全面推广节能环保新产品。广泛推广能效等级Ⅱ级以上空调、冰箱等十类产品;继续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全市公共机构及居民家庭基本实现绿色照明。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完善废旧资源分类收集体系。加快建设一批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稳步推进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持续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重点支持废旧家电、园林废弃物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完善废物交换信息网络。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程。严格控制锅炉排放污染;加强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适时推动新购机动车尾气排放执行国V标准。逐步建立机动车尾气遥测网络;加大工业废气和扬尘污染治理力度。
循环型水资源利用工程。加强水源保护力度,全面推动全市83条小流域生态清洁治理;持续开展节约用水。提升污水处理水平。扩大再生水利用,推动工业中再生水的利用比例达到30%;推进六环路以内建筑
工地利用再生水、施工降水替代自来水;加快推进再生水配套管网建设。
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巩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体系,构筑平原绿色生态网络体系,完善城市绿化生态景观体系。在现有34处郊野公园建设基础上,继续建设一批郊野公园;全面实施11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启动42个重点镇休闲公园建设。
绿色典范打造工程。要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鼓励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部分高端产业功能区打造成为低碳示范园区。推进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形成3-5个生态示范园区;推进30-50个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树立宣扬绿色消费典范。
完善十项机制提升政策综合保障能力
为确保“绿色北京”建设顺利开展,《计划》还包括十项保障机制,这十项机制是:组织领导、法规引导、标准准入、价格调控、财税金融、科技支撑、市场服务、评价考核、协调协作以及社会参与机制。
组织领导机制。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绿色北京”建设协调工作,重点解决在实施行动计划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应政策,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各区县、各部门将“绿色北京”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细化分解相应建设任务,通过整合和统筹全市资源,形成“绿色北京”建设合力。
法规引导机制。《计划》提出,要修订《北京市城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制定出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积极推进湿地保护地方立法;严格执行《北京市实施办法》、《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和《北京市绿化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落实《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编制《绿色北京中长期建设规划》;继续研究大气污染防治的系统性规划与阶段性措施;研究出台促进绿色市场、绿色消费、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制订节能减排奖励政策。
标准准入机制。《计划》提出,要研究制订绿色产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研究碳排放指标和计量、交易等相关标准体系;研究制订主要耗能产品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完善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审查制度,探索能效评估机制;建立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研究绿色低碳产品认证、监管机制;推动开展节水型产品认证工作;探索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在大型公共建筑、居住小区等领域的试点应用。
价格调控机制。《计划》提出,研究落实促进风力发电、垃圾发电、太阳能发电电价政策;对本市限制或淘汰行业实行高水价和再生水低价利用双向调控;健全热计量收费机制,逐步推行分户计量;逐步建立超定额加价,能源级差价格机制;建立垃圾产生单位排放登记制度,适时调整垃圾收费标准;全面推广脱硫加价政策,研究制定脱硝加价政策;推动实施分时段、分区域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
财税金融机制。《计划》提出,每年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绿色北京建设;研究制定高效节能产品推广使用补贴政策;研究探索农村地区清洁能源使用财政补贴政策;建立北京市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加快推动北京环境交易所、中国林权交易所等要素市场建设;加大对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授信服务支持;积极支持发行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集合债券。
科技支撑机制。《计划》提出,充分利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惠政策,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对中关村自主创新绿色产品采购力度;对企业承建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给予配套资金支持;重点建设一批节能减排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标准联盟、技术联盟、产业联盟的建设;继续年度节能节水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计划。
市场服务机制。《计划》提出,要研究出台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引导公共机构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节能改造;探索节能量和节水量指标交易;研究制定林权流转管理办法,规范林权交易;培育扶持一批节能减排市场服务机构;搭建企业清洁技术交流和能源消耗等信息共享平台。
评价考核机制。《计划》提出,逐步将“绿色北京”建设相关指标纳入现有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建立统一考核机制。完善统计制度,加强能源消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指标的科学统计;建立重点污染源动态监测平台;加大相关领域监察执法协调力度。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2
关键词:绿色发展;天津生态城;目标体系; 城市规划; 绿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133-05
1 绿色发展内涵
绿色发展概念可追溯源至“可持续发展”[1]。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代表“世界环境与保护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2~4],指出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实现途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08)在《绿色经济倡议》中也指出,“绿色经济”指的是一个重新配置企业和基础设施的过程,以提高自然、人力和经济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而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自然资源开采和使用,减少废物的产生和缩减社会不平等[5]。此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绿色增长”概念,指出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从把环境保护看作经济发展的负担的发展模式,转向把环境保护当作促进全球和国内经济发展动力的发展模式。
对于中国的绿色发展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2002年发表了题为《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的报告[5]。该报告首次提出在中国应当选择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发展高度统一和谐,是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我们认为,绿色发展是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形象通俗说法。是对一切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可持续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和途径的总概括。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加强城市绿色发展,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方向和出发点,以绿色的城市经济增长来实现城市的持续化发展[6]。
绿色发展的本质是科学发展[7],也就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目标,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广泛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4]。走出一条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城市绿色发展道路(图1)。
2 国内外研究实践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渐趋严重与复杂的城市问题迫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摒弃以传统褐色经济为基础的城市发展路径,开始探索一条绿色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即绿色城市发展道路。由于世界各国绿色发展实践处在尝试性阶段,因而绿色发展的探索也不尽相同。
库里蒂巴(Curitiba)位于巴西南部的东南沿海地区,是发展中国家中唯一被联合国命名的第1批“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为了改善20世纪50年代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带来的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库里蒂巴采取了渐进式开发战略,以科学的交通带动城市绿色发展的手段。采用“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发展模式引导城市用地混合布局,强调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量,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居住区的公共设施和交通设施能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经过20年的发展,库里蒂巴形成了由5条交通主轴,快速线、支线、区际联络线等组成的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而该市公共交通的经济政策,也是保证其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图2)。
哈马碧新城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东部,目前已成为瑞典现代社区绿色发展的代表,是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典范之一(图3)。哈马碧模式体现在三个技术领域,即清洁能源、节水与清洁排污以及垃圾与材料循环利用,并通过规划进行整合。社区清洁能源主要采用太阳能、垃圾发电和生物可再生能源。“节水和清洁排污”方面通过节水设备使人均用水量降到100L/d,约为该市人均用水量的50%;通过污泥处理实现清洁污泥和营养循环,95%磷被分离用于农业和林业,污泥中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减少50%;降水则通过管网、运河和沉降池系统收集处理后排入哈马碧湖。所有垃圾分建筑、街坊和社区三级回收再利用,包括可燃垃圾,食物(生产沼气和生物肥)、废纸和包装品等;垃圾收集工程由两种“自动垃圾处理系统”完成,移动式系统针对住宅垃圾,由地下垃圾箱、地表收集装置和真空吸式收集车组成,固定式系统则由地面垃圾箱、地下管道与中央处理站组成。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禁止使用压缩木板、铜管和PVC管,只允许使用其他无毒害的塑料或不锈钢管材。暴露在外的镀锌材料必须作涂料处理,尽量避免使用新挖的碎石和砂子,鼓励使用回收材料。
同样,英国的贝丁顿零能耗社区则是以绿色低碳建筑带动低碳社区、低碳城市建设,阿联酋的马斯达尔生态城以低碳能源带动沙漠新城建设,我国的保定市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国内外城市在绿色转型实践中,结合本地实际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绿色发展思路和对策(图4)。
3 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1 绿色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步暴露: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增长过度倚重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瓶颈不断显现,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但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必须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绿色发展方面下功夫。
3.2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之放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6]。基于上述认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以绿色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绿色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4 绿色发展实施对策
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一个重大的合作项目,经过7年的开发建设,目前8 km2起步区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社区,绿色产业形成规模,公共配套渐成体系,就业居住人口已经突破5万人。
2014年10月,国务院《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首个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正式建立,天津生态城的绿色发展绿色创新发展思路与对策将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示范(图5)。
4.1 明确绿色创新发展目标体系
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是中新两国政府为指导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通过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天津生态城实际,按照科学性与操作性、前瞻性与可达性,定性与定量,共性与特性想结合的基本原则,建立的量化的绿色发展目标。内容包括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区域协调融合4个方面的22个控制性指标和4个引导性指标。指标体系体现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管理事权和职能转变。通过建立统一的绿色发展目标,在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将绿色发展目标统筹落实,完善城市绿色发展规划体系;在指标实施过程中,通过将指标体系层层分解,将相关控制指标纳入到规划体系和政府管理职能之中,使绿色发展深化落实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中,形成不同领域目标一致、相互衔接、责任明确目标体系。同时,在指标分解实施的过程中,将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应用在实施路径中,促进目标实现(图6)。
4.2 规划先行,构建并逐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科学确定城市规模与格局,搭建绿色城市的基本框架。天津生态城用地面积30 km2,选址于河海交汇处,湿地特征明显。为了减少生态城建设对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扰动,生态城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在对土地、水资源条件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不同规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碳排放量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确定生态城常住人口控制在35万人以下,使人类足迹最小化。同时充分尊重现状自然本底条件,对生态城内的自然湿地实施严格保护,加强水体治理和生态修复,确保净损失为零。结合河流和海口湿地规划了5 km2的生态用地,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生态城内外部水系的联通,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体系,形成“一岛三水六廊”的生态格局,“一轴三心四片”的紧凑型城市用地布局。三区合并后,统筹规划承接区域性生态保护要求,进一步强化城市生态格局结构,优化城市布局,形成“河海环抱,水绿交融”的城市空间结构(图7)。
4.3 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实现生态城高新高质化发展
生态城自身建设对生态环保技术和产品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将生态环保产业作为生态城的主导发展方向,建设具有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体系,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低碳型经济结构,符合国家对生态城的建设要求,也符合生态城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国内知名外院校合作机制,着力引进科技研发、应用制造型的科研院所,促进科技人才、科技资本的集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建设技术和产品的交易市场,保护知识产权,规范交易行为,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环境,促进转化应用。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实施绿色招商,建立环境准入制度,设定产业门槛,完善绿色产业认证服务体系,构建低碳节能型的产业结构。
4.4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为生态城绿色建设提供支撑
生态城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加强建筑和交通节能,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发展方式。
(1)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加强建筑节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为了降低建筑能耗,天津生态城确定了区内绿色建筑比例要达到100%的要求。为此,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了生态城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施工标准、评价标准以及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节能环保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生态城的应用。通过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用热计量、使用节能灯具等措施,减少建筑热损失,降低建筑能耗。不断优化建筑设计,鼓励光电、光热技术与建筑的一体化应用,积极探索绿色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和产业化生产模式,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
(2)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加强交通节能。城市交通能耗大约占城市总能耗的20%以上。发展低碳型城市,必须将发展绿色交通,降低交通耗能作为重要环节。生态城提出区内绿色出行比例不小于90%的发展目标,确立了公交主导、慢行优先的绿色交通模式。采用TOD模式,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大运量公交为辅的公交体系。设置公交专用道和路权优先制度,建设智能交通系统,保证公交畅通。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和换乘枢纽,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建设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形成覆盖全城的安全、便捷、舒适的公交网络,引导居民将公交作为出行的首选方式,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标准,公交车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生态城在用地布局上打破了传统的功能分区方式(图8),加强用地混用,将居住、就业与生活服务设施就近布置,每个居住单元周边500 m范围内,设置了生活服务设施和就业岗位,就近满足居民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同时,结合绿化景观建设,创造安全、舒适的慢行空间环境,形成贯穿全城的慢行交通网络,实施无障碍设计,实现人车友好分离,满足居民的健康出行。
(3)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建设低碳型的能源体系。生态城内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实施清洁生产,使生态城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低于150t/百万美元;重点发展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20%。大力发展太阳能光热系统,太阳能热水供热量占生活热水总供热量的比例不低于60%;选择适用的先进技术,推进太阳能发电,鼓励采用风电一体化和风光互补技术,探索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营模式。结合垃圾处理和污水厂的污泥处理,开发应用生物质能。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分散供热区内优先利用地热为建筑供热。加强余热及浅层地热的回收利用,积极采用热泵、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耦合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综合利用。结合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可再生能源与常规清洁能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能源供应模式。到2020年,生态城人均能耗比国内城市人均水平降低20%以上。
4.5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天津生态城率先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综合考评机制,改变唯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的政绩观。建立包括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定期对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指标体系落实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报告,作为衡量天津生态城发展的标准,逐步形成绿色发展评价机制。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食品安全等重要指标纳入天津生态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提高相关指标的比重和权重。天津生态城要建立起以指标体系为基础的管理制度,强化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5 结论
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城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为统领,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层层落实,明确城市空间结构及产业布局,并以绿色建筑体系、交通体系、能源结构体系为支撑,同时将绿色发展指标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城市绿色创新发展、实现城市“精明增长”。
参考文献:
[1]胡鞍钢, 周绍杰.绿色发展: 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24(1): 14~20.
[2]王永芹.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 2014.
[3]张 露.湖北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路径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5.
[4]李志霞.绿色发展评价及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6
[5]霍艳丽,刘 彤.生态经济建设: 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1, 374(10): 63~66.
[6]陆小成,冯 刚.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研究综述[J].城市观察, 2015(3): 185~192.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3
关键词:绿色公交;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y expanding and small towns, countrie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raffic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o save energy, protect environment as the focu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city traff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order to 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implementation of traffic, with the green bus as the core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public traffic.
Key words: green traffic; public traff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U416
引言:目前全国的公交系统的燃油量每年就已高达2800万吨原油,占全国汽车成品油消耗的20%以上。同时,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燃油汽车的尾气排放,尤其是2米以下的空间范围内污染尤为严重,汽车尾气已经严重影响到居民的健康,造成肺部的高发病率。另外燃油还会产生大量的热污染,由于普通的燃油汽车60%变成热能。在夏天,市区的温度比郊区要高4—5度,汽车排放的热污染起到了非常大的升温作用,并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全国的113个重点城市中,约有1/3以上的城市空气质量仍一直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绿色公交的意义不单纯是大力推广绿色染料公共交通工具,而是从全方位改善当前的交通体系,进而实现绿色公交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公交的概念和主要范畴
首先,绿色交通体系包括步行、自行车、常规公交以及轨道交通。从交通工具上看,绿色交通工具包括各种低污染车辆,如双能源汽车、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太阳能汽车等。它们的动力主要源自天然气、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氢能源和太阳能动力等。它们的废气排放量比较低,贴近时下人们倡导的低碳生活,已经开始受到大家喜爱。绿色交通还包括各种电气化交通工具,如:有轨和无轨电车、轻轨、地铁等。
绿色公交则是指:除去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的能源的公交车、出租车等低污染的公共交通工具。这些公共交通工具在节能减排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每辆天然气公交车,每小时仅排放7.8克一氧化碳,362克氮氧化物,且不产生颗粒物排放。一辆传统柴油公交车的尾气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50辆小轿车的排放量,而一辆天然气公交车的PM2.5排放量只占到常见的柴油公交车的排放量的3%。
二、既有的公共交通对现在城市发展的制约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公共服务、公共政策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离不开各类国家机关、各种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的通力合作,积极参与,并构建机制促进其发展。但在现实中,尤其是我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单一,多元主体参与及协同机制尚不健全,因此,系统研究我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制约因素,构建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应对机制和对策,这对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要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原则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可以清楚知晓思想认识,资金投入,体制是制约我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因素,可以清楚以树立“公交优先”的理念来提高思想认识,可以清楚如何采用统筹规划,多元主体投入。
在过去的10年,许多中国城市在处理交通拥挤、事故率上升、空气污染等方面采取了西方国家的传统方式。此方式主要运用技术和供给方面的解决方案,如快速路、高架桥、道路容量扩充、智能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技术应急手段,试图缓解快速机动化带来的压力。这样有可能使中国城市重蹈大多数美国城市以及越来越多的欧洲、加拿大和澳洲城市的覆辙:对汽车的依赖加大,城市快速蔓延,原油燃料高消耗,温室气体的高排放等相关问题的加剧,但是同时,由于公交体系的迅速壮大,如果不通过行之有效的绿色能源,会加重城市污染程度,影响整个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这就要求,在“公交优先”加大统筹规划的同时要将绿色交通,环保意识融入贯通其中。
三、如何大力发展绿色公交推动城市公交的发展
要做到绿色公交推动城市公共交通持续发展应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绿色公交要更新道路设计理念。城市道路与绿色公交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作为城交通中的三要素——人、车、路在本世纪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结构相应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增加了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这些交通都需要在城市道路中布设。当今国家提倡节能降耗,提出公交优先、绿色交通,道路设计者必须重新思考对公交、自行车、人行交通路权的分配。随着经济发展、交通结构变化、节能降耗政策的提出,必须正确合理地处理好人、车、路的关系。这些都要求道路设计者必须更新设计理念,与时俱进。在道路设计中体现优先发展城市绿色公交、体现以人为本,从而体现绿色公交优先、确保自行车与行人绿色交通并实现道路、城市、环境等统一。如何设定快速公交站才能保证乘客的安全与轻轨、地铁站方便换乘,主干道平交口设计中如何保证公交信号优先、减少交叉口延误等。需要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有效的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2、实现绿色公交需要求调整、更新规范标准,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与标准中应增加地铁、轻轨、快速公交、地面常规公交相应的车辆长、宽、高尺寸;提出专用车道宽度、高度要求;各类交通站台长、宽、高;站台与人流疏散的天桥与地道设计要求;补充各类公交专用道路平、纵线型标准要求;补充公交专用路、专用车道通行能力,交叉口公交优先信号设计;补充己建的各类道路调整改造公交专用道路以及公交专用道相关设计标准;增加补充自行车专用系统、自行车专用道的设计标准和内容。
3、绿色交通要求实现道路的节能降耗。根据公交优先、绿色公交的要求,城市道路的分类应进一步细化,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按客、货运功能进行细化分类;城市主干道增加小城镇、开发区、旅游景观、轨道交通主干道;另增商业步行街;为保证其他绿色交出行方式,应增设自行车专用道。必须对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断面按新的交通结构与需求进行调整更新。增加公交专用道的新设计横断面型式,补充自行车专用道路横断面布置型式以及步行街横断面型式以及多种交通组合的设计横断面,同时横断面设计要打破以往传统的三、四幅式及对称设计的思路,使得设计的道路横断面不仅体现多种交通元素,还应与道路周边环境协调,增加城市设计并结合景观设计的元素,创造与城市发展和谐的道路断面新型式。应该科学合理分配道路使用权,扭转当前道路设计单纯为小汽车服务的设计思想,真正承担起绿色交通主设计师的角色。我国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公交专用道设汁标准,应从专用道设置原则、专用道形式、车道数、公交专用道车道宽、公交站台等多方面来进行相关规范标准的设置。另外,要充分考虑到自行车与步行也是绿色交通体系中的一部分,如何是这部分交通体系有机的和绿色公交系统融合,从而提高路网的整体功能也是需要我们要考虑到的问题。
4、提高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比例,各级主管部门加大对绿色公交工具推广的政策指导,经济补贴,从而达到这些交通工具所占的比重。
结束语: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发展滞后的状况制约了国民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的发展。绿色交通具有快速、安全、舒适的特性,尤其是该系统的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综合优势将会在今后的实践中得以证明。它将明显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郑昊,栗朝家,苏秋菊.我国特大城市交通的现状分析[J].综合论坛,2010,(11):523.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4
内容摘要:构筑绿色交通格局是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保定市交通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大交通体系的建设,二是城市交通建设。在论述过程中首先引入了绿色物流的概念,提出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其次,从低碳城市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低碳城市的概念和保定市的发展特点。并根据保定市交通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一些现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绿色物流 低碳城市 绿色交通格局
2008 年1月28日,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河北保定市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本文将河北省保定市交通建设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大交通体系的建设,二是城市交通建设。通过指出保定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来构筑一个崭新的绿色交通格局。
绿色物流与大交通体系的建设
(一) 保定构建绿色物流体系的必要性
1.保定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做出了“三四五”的总体部署:突出“开通大水系、构建大交通、建设大城市”三大重点,主攻“突出古城特色、彰显文化魅力、打造山水城市、建设低碳保定”四个目标,实施50项重点工程。其中,构建大交通就是建设“三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建成东三环,谋划建设西二环”,积极启动修建白洋淀大道和七一路西延,确保京石高铁和津保铁路顺利开工。
高速公路不仅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更是交通现代化水平与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打造南北纵向、东西横向、环路相连的“三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布局,构建百分钟临港交通圈,将更好地服务保定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为促进第三方物流、带动第四方物流,建设现代陆港、物流城市提供重要交通支撑。
大交通体系的建立为物流发展铺平了道路。而且国务院最近通过的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也将物流产业列入十大重点振兴产业之列,这就更坚定了发展以绿色物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产业的信心。
2.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果绿色物流从管理学的角度理解应是为了实现顾客满意,连接绿色需求主体和绿色供给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有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严双,2009)。
物流的发展,一定要走绿色物流的发展道路。绿色物流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又能产生节能、高效、减少污染等社会和环境效益。不论从国家、企业还是个人的角度考虑,物流业的发展绝不能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之上。所以物流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物流的正确道路。
(二)保定市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运输方面。运输过程中车辆的燃油消耗和燃油污染,是物流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重中之重。原因在于运输网点设置和配送中心建设布局不合理,导致货物在途时间长,造成车辆增加了燃油消耗造成废气、噪音污染的同时,还阻塞了城市交通。看起来效率很高,但是效果却很差。政府加强指导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方法。帮助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方式,例如,把一些中小型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发展共同配送,分工合作对特定地区进行配送,减少车辆不满载、利用率不高的状况。对于物流中心的建设政府也应统筹安排,利用先进的RFID、EDI、GPS等信息技术把当前蓬勃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物流行业的公共信息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整合物流资源等,实现物流效益化,减少污染。同时,为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达到环保的目的,政府要投入资金,建设道路,采用现代化的交通管制系统。究其根源,对废气排放量大的车辆要进行限制;普及使用低公害车辆;对车辆产生的噪音进行限制等。对在用车辆进行治理改造,采取限制行驶路线、增加车辆检测频次、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费等。
2.包装方面。物品流通过程中使用的包装材料,大部分是一次性使用,会形成污染物,不仅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处理这些废弃物,还要增加环境负担。流通企业应在政府的指导下尽量使用简化的、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材料。
3.流通加工方面。不合理的、分散的流通加工方式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采用绿色流通加工方法,使用专业集中加工的方式,可以产生规模效应,进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推进绿色物流过程中,除了强调政府管理外,还应重视对民间绿色物流的倡导,加强企业的绿色经营意识,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自律型的物流管理体系。
基于绿色物流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建设
(一)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保定市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不能走发达国家在19世纪工业化初期采用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道路,要大力发展低碳模式,“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符合保定市发展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并在国家的“十一五”减排计划之上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到201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5%以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控制在3.5吨以内;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戴亦欣,2009)。
在保定市,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与保定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保定高新开发区联手打造“太阳能示范城”和新能源制造基地,建设可再生能源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网络,促进可再生能源产品的投资与出口。当今,低碳城市的发展为一些城市提供了赶超其他城市的机会。
低碳产业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和城市的发展都依靠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产业以及相关的环保产业不仅提供了这样的产业选择,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地区性就业机会。2007年保定市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中的骨干企业达到160余家,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60亿元,同比增长42.9%,占地区GDP的13.3%;实现利税17亿元,同比增长65 %;出口创汇完成4.3亿美元,同比增长95.5%,完成年度计划的190%。保定市还在筹建自己的静脉产业园―建设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在城市所属范围内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全面构建并实施“收集―转运―集中处置”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二)保定市发展低碳城市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受城市规划、公共交通配套建设、机动车保有量和尾气排放标准等因素的影响,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城市空气的第一大污染源。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是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即低碳城市需要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
而在这方面保定交通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方面。一部分公交车辆尾气排放严重超标,被市民形象地称为“墨斗鱼”;公交车与小型车抢道行驶等。要想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就要在城市的主干道开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专用或优先行驶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首选。交通局应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监督、治理工作。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完成到2020年城市公交车尾气排放全部达到欧Ⅲ标准的目标。鼓励公共交通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积极推行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城市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此外,还应大力进行城区道路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降低碳排放。针对保定市市交通信号灯亮度不高,红、黄、绿三种灯闪烁时间不一致、交通标线粉刷不规范等情况,交管部门应本着执政为民、文明执法,合理调整城市交通设施,以降低碳排放。
2.对于降低碳排放,步行无疑是最环保的出行方式。保定市在这方面的建设差距还很大。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创造良好的步行环境。首先,提高中心区人行道标准,逐步扩大安装行人信号灯的范围和路口数量,改进交叉口设计,增设安全岛。其次,在人流、车流繁忙的路口设置高质量的行人过街设施。还要在有条件的商业区,设置与机动车完全分离的步行街和步行区。在新建住宅区,建设良好的步行设施,提高居住质量。对非法占用人行道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让步行者可以无障碍行走。
3.建立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当代高新技术,如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GPS、GIS等,提高交通系统中的人、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最佳地利用交通系统的“时空”资源,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4.对低碳城市交通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政府、企业、公民三方共同努力是低碳城市建设治理模式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有责任与义务规划交通建设中与低碳相关的部分,并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创造相关的低碳融资环境;政府还要加大对公民的教育和宣传,使低碳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5
0 引言
事实表明,良好的交通环境能够减少交通事故的数量和降低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交通安全水平与交通环境存在密切的联系。而安全的交通环境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地交通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是交通运输行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支撑,是交通、环保等相关部门实施环境质量监督、考核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的科学依据。因此,有必要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工作,推动和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事业的开展和发展。
1环境监测对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交通事业作为国家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一样地面临着严重的环境保护问题。公路建设施工期和运营期带来的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地影响沿线地区的环境质量,加剧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且公路对沿线环境的改变是长期存在的,甚至对某些特殊环境造成的破坏是难以恢复的。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体影响、大气影响、噪声影响和生态影响。因此,根据国家和地方以及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公路建设中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 ”制度,特别是要开展高速公路施工期和运营期环境监测工作,将公路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至最低,实现公路建设和地区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1]。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监测是交通运输行业环保监管的重要手段,是交通环保长效管理的主要基础。开展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工作,可以有效地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状况及变化趋势,识别交通活动对基础设施周边自然生态和公众健康造成的环境影响,增强环保监管效果,促进污染治理设施有效运转,减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保护交通设施沿线生态环境。
2国内交通环境监测现状
2.1交通运输行业部级环境监测现状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环保管理和法律法规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环保监理和环保科教宣传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中,对建立监测制度、组建监测网络、制定监测规范等均作出了规定和要求[1]。
国家和交通运输部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更科学有效地对交通环境进行监测和监控,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已颁布的《交通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交通部环境监测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规定了交通环境监测的实施办法;2008年交通运输部实施《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对各类公路水路交通建设项目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施工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以及运营过程中必须进行环境监测;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继续加强环境监测、应急、信息等基础能力建设,扩大环境监测网络覆盖范围,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探索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生态遥感监测工作,提高环境应急监测水平,增强环境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能力;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指出交通运输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增强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设部省两级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监测考核体系,逐步形成对国家高速公路沿线、三峡库区、环渤海、长江口和珠江口等区域的交通环境监测网络;2011年颁布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建设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网络是健全交通环保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布局科学、层次合理的行业节能环保监测网络,初步形成运行规范的全国交通运输环保统计和公报制度;2013年交通部印发的《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在统一行业认识,实现顶层设计和全局指导的基础上,近一步明确了要“完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统计监测考核体系”,“积极开展区域性和主体性试点、生态建设和修复试点、环境监测网络试点等工作”。
但是,从整体上看,环境监测管理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环境监测工作还不能为交通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撑。
2.2交通运输行业省级环境监测发展现状
从 2000 年开始,部分省市开始建设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站,但由于行业监测还没有赋予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也就没有财政资金来源,只能通过第三方有偿服务来保证业务开展,所以,各省行业环境监测站发展不尽如人意,只有山西、湖北、河南等少数几个省份的环境监测站发展较为顺利[2]。
山西省为加强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先后下发了《山西省交通基础设施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暂行)》(晋交科教〔2006〕401 号)、《关于加强高速公路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晋交科教〔2009〕36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晋交科技〔2012〕28 号)等文件,多次开展公路建设项目环保专项检查,重点加强了施工期环境监测和环保措施及设施的按时落实,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有关行业污染防治及节能减排的问题,有效推动了行业环保事业发展[3]。
湖北省的交通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早,1997 年就成立了行业环境监测站,并根据交通运输部相关文件精神和行业环境保护需要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规范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工作。在交通运输部下发的《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交环发[2008]112 号) 基础上,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于2008 年制定了《湖北省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明确了“湖北省交通环境监测中心站”的职能,主要负责省内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并以环监站为实施平台,对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的环境监测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科学化的指导。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下发政策的指引下,湖北省交通运输行业的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完善交通环境运输行业环境监测政策的必要性
3.1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同时明确要求“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下,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政策,更好的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正是交通运输行业实践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全行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的重大战略举措。
3.2是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落实国务院工作的要求
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要求“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出“不断增强环境保护能力,全面推进环境监测、信息等环境保护工作能力标准化建设”。
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相关法规政策,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法规政策,更好地开展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工作,更好地落实行业发展规划,加快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
3.3是开展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的需要
为了加强和规范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环境监测工作,交通运输部于 2008 年 4 月下发了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办法中明确规定“各类交通建设项目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施工期、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以及运营过程中必须按照有关法规规定进行环境监测”,2013年初委托开展了《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管理体系与建设标准研究》,涉及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试点工作也正在实施过程中[5]。
但是,现有环境监测多参考环保行业的标准和执行规范,对于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站建设内容和规模、监测方法和手段等缺乏可遵循的行业监测标准和规范。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管理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体系还不完善。
4建议
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在监测技术方法,监测数据质量、监测站点建设等方面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缺乏相应的交通环境监测方面的法规政策。这必然影响了行业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应用,导致行业环境监测结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不足。
因此,接下来一方面需要修订现行的《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环境监测管理办法》(2008年),制定交通运输监测工作规划编制办法、工可编制办法、监测技术规范、监测数据标准、监测站点建设标准、监测数据管理及办法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使《管理办法》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建立更多和更专业的、有针对性的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类法规政策,丰富行业监测工作的领域,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体系,促进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6
关键词:绿色物流体系;两型社会;构建
一 前言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要求保护环境、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2005年,我国提出将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于是,在物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一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双赢”的物流体系—绿色物流随之诞生。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的,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为实现我国“两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建设一个和谐、有序、法制的绿色物流体系十分必要。
二 两型社会条件下物流体系的构建
绿色物流不仅抑制了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还实现了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绿色物流成为我国在两型社会条件下物流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要依靠政府的引导作用,辅以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对其物流环节的改造。
2.1 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强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法律法规的制度保障,因此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在绿色物流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1.统筹规划绿色物流体系
为了方便物流企业的整合优化,政府可以通过搭建绿色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交通体系的建设,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建设以规模仓储和行动化管理为主的物流储存配送平台等基础设施,促进物流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政府还应创造良好的软性环境,出台指导规划及优惠政策,逐步引导绿色物流体系的建设。
2.提供法制保障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政府通过立法和制订行政规则,将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物流行为法制化,给企业以压力,也为企业创造机会,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2.2 建立绿色运输体系
在物流运输体系中,交通运输工具消耗了大量能源,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污染,排放了大量的有害尾气;运输易燃、易爆、化学品等产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爆炸、泄露等事故;保养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弃材料及化学剂等。因此对物流运输进行绿色管理十分有必要。
(1) 设置合理的配送中心。通过配送中心制定合理的配送计划,减少车辆运行次数,提高配送效率和积载率,降低资源消耗和货损量。
(2) 实行联合一贯制运输。联合一贯制运输是指将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种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通过运输方式的转变削减总行车量,尽量转向铁路、海运等绿色运输方式。
(3) 发展第三方物流。由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可以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
(4) 使用绿色的运输工具,如以天然气、酒精及汽油的混合动力,太阳能,电力为动力的运输工具等。
2.3 实现产品“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资料来包装商品。绿色包装可以采用的途径有: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设计简易包装,尽量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总量;减少一次性包装,考虑包装容器或材料在使用后回收再利用;加强绿色包装的宣传等。通过采取包装模数化、包装大型化和集装化,包装多次反复使用和废弃包装的降解处理、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器具、避免包装过度化等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绿色化。
2.4 实行绿色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商品进行非生产性的加工,如切割、计量、分拣、标签贴付、商品检验等,使商品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开展绿色流通加工,一方面可以由分散加工转向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集中处理加工产生的边角料,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2.5 强化废弃物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
废弃物物流管理体系包括旧产品回收体系和废弃物处理体系。
旧产品回收体系从回收旧产品开始,这个起点为整个体系提供了运转的原料,是决定整个逆向物流体系能否赢利的关键。在回收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旧产品的数量、质量及回收的方式确保体系运转的原料的质量。之后对旧产品进行检查、测试、分类和分级,确定产品的处置意见。然后对旧产品进行修理和复原后投入销售市场,产生经济价值。
废弃物处理体系是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分送到专门的处理场所而形成的体系。废弃物处理体系主要包括废弃物的来源和终端的净化处理。首先,企业应提高生产技术、整合供应链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其次,在终端的净化处理过程中都应符合环保标准,不污染空气、水和土壤。
2.6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消费者是的绿色需求是构建绿色物流体系的动力。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绿色需求的驱动下,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形象,会自觉地进行绿色物流管理。另外,消费者的舆论要求也促使政府加强绿色物流的规划和建设。
三 结语
绿色物流将“两型社会”的思想融入到物流管理活动中,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连接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有效地平衡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最优选择。构筑绿色物流体系离不开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三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伯雅.浅析绿色物流及其实现路径[J].商场现代化,2007,(523):112-115.
[2] 上官绪明.正逆双向绿色物流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09,(8):93-95.
[3] 李利晓.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