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收稿日期:2010-06-14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城镇污水处理好氧污泥颗粒化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08C23083)

作者简介:刘金生(1961―),男,河北徐水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保护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7-0139-04

1 引言

城市与乡村之间从对立、分离到开放、协调,最终走向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历史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基本进入城乡一体化阶段,而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十分突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6月,浙江省在全省农村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省1万个村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行政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1]。农村生态环境是浙江省生态省建设的主要细胞工程,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农村生产力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区域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农民生活水平较低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农村生活污水设施的建设面临着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严峻考验,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本课题组成员对浙江省内的11个地区、159个乡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情况进行了一年的实地走访、调研,经过数据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存在的系列问题,为浙江省政府新农村建设决策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2 生活污水处理区域分布状况

2.1 从经济情况分析生活污水区域分布

在被调研的159个村庄中,处于平原地区的村庄106个,占被调研村庄总数的66.7%;处于半山区的村庄26个,占被调研村庄总数的17%;处于盆地的村庄17个,占被调研村庄总数的11%;处于海岛和山区的村庄各5个,各占被调研村庄总数的3%。从村庄所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看,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庄占85%,欠发达地区的村庄占15%,但对于山区及海岛地区而言,所调研的10个村庄均为欠发达地区。由于大多数村庄集聚分散在山区、半山区、盆地、海岛等地,因此,此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普遍存在排放分散、难以收集、难以集中处理等现象。调查发现,除少部分城乡结合村庄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纳入到污水收集管网,大多数农村的生活污水均通过化粪池简单处理后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图1为调研村庄具体地形分布图。

图1 调研村庄地形分布图

2.2 从人口居住情况分析生活污水区域分布

截止2006年底被调研村民人口情况统计分析,被调查村庄的人口分布见图2、图3。调研村庄的平均村民人数1760人(其中人数最多的为湖州南浔区水口村4953人、最少的为三都镇渔业村185人),平均户数541户。从地区分布看,以宁波市的村庄规模最大(平均2220人、844户),衢州、丽水、金华等地区的村庄规模相对较小。尽管受所处地区、村庄主导产业等因素的影响,被调研村庄的经济收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作为省级小康示范村,人均10322元的年收入水平远远高于人均年收入7335元的全省农村平均水平。省级示范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比非示范村建设在资金及管理上更容易。

图2 被调查村庄平均常住人口(人)

图3 被调查村庄平均外来人口(人)

2.3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分布

在本次调研的159个乡村中,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113个,占被调研村庄总数的71.1%;在建和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有46个,占被调研村庄总数的29.0%。在113个已建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的小康示范村中,共有82个(占72%)村庄采用集中式处理方式 进行污水处理,29个(占26%)村庄采用分散式处理方式,而采用纳入城市污水管网进行污水处理方式的村庄只有2个(占2%)。多数村庄采用的是“格栅-沉淀池-生化厌氧池-出水”的集中处理方式,部分村庄采用流程相对简单的“沉淀-过滤-排放”的分散式处理方式。从经济条件、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集中式处理方式并不适合所有村庄。从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看,各村平均设计污水处理能力约为107t/d,实际污水处理量89t/d,能基本满足农村生活污水的日常处理要求。其中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平均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79.4t/d,实际处理量平均为58.4t/d;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处理能力118t/d,实际处理量92t/d。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农村居住人口不断增多,所产生的农村生活污水也随之增加。调研发现:在被调查的159个村庄中,能确定污水水质情况的有29个,处理后污水水质指标,除了BOD5之外,其余指标均能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二级排放标准。

表1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村庄数量所占比例%

处理方式处理能力处理方式和技术适用地区

8272分散处理相对较差无动力厌氧污水处理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及村集体经济较弱或地形条件较复杂

2926集中处理相对较好化粪池,沼气池,人工湿地等经济条件较好、村庄分布集中

22纳入城市管网出水最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城市边缘(不超过5km)

注:文中所指的集中式处理指的是10户以上居民集中处理生活污水的方式。

2.4 生活污水处理资金投入情况

调研显示,被调查村庄平均每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资金73.1万元,资金来源主要是以村集体经济和财政支持两种方式。省财政投资约占5%,县市财政投资约占23%,乡镇财政投资约占3%,村集体经济投资约占64%,村民自筹约占7%。目前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为村庄自身,即村庄集体经济的实力,资金到位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败的关键。从建设资金构成的地区分布情况看,杭州、金华、衢州、温州、台州、绍兴、湖州地区等地村庄的村集体或村民自筹资金的出资比例都超过了50%,许多地区甚至超过了80%;而舟山、丽水、宁波、嘉兴等地区则主要以财政支出为主。从经济层面上看,分散处理方式的费用稍低,但优势不明显。人均收入较高,村庄集体经济实力较雄厚的村庄,在理论上可以采用化粪池、沼气池、人工湿地等集中处理设施,甚至可兴建小型污水处理厂或纳入城市污水管网处理,达到比分散处理更为理想的效果。但处理方式的选择,仍然受人口集聚规模、污水的数量与类型、村庄所在的位置和地形、以及环境容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 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环境管理、污染治理与人口规模适应问题

农村聚居点环境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于城镇发展,与快速推进的城市建设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相比,农村的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

(1)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散、小、乱”问题比较突出。村庄布局散、规模小、建设乱。一些地方的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农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有新房无新村、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2]。浙江省有超过4万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又有若干个自然村,有的行政村的自然村和居住点多达几十个,村庄布局分散,不仅造成了土地利用率下降,还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成本,影响了社区服务业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010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组织掌握资金不足,村庄管理程度下降,村庄公共服务滞后于新村建设,其中生活污染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尤为滞后,造成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显著劣于城市。

3.2 污水处理设施问题

小康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率(71.1%)大大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16.06%),建设成效卓越。但是从全省农村看,仍有约2.4万个行政村未建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

3.2 处理技术与环境要求问题

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是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因此农村环境是否能得到真正改善是选用污水处理技术的重要标准。从多数村庄的污水处理效果只能满足二级排放标准可以推断,一些村庄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只求设施有无、不求环境好坏的思想,致使处理效果不理想、环境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此外,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不成熟也是导致处理设施选用与环境要求不协调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尽快出台有关农村污水处理的相关技术标准,以规范农村污水处理的方式与技术规范,保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后的环境要求。

3.3 污水处理资金问题

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等费用少则上千,多则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资金。调研显示:采用分散处理方式,人均投资约为500元/人,年维护费174元/人;采用集中式处理方式,人均投资约为734元/人,年维护费263/人。村庄集体经济本身非常薄弱,让农民自行负担这些资金较为困难。因此能否切实解决农村污水处理的资金问题,不但涉及到设施能否建成,更涉及到设施建设的质量和运行效果等问题。

3.4 管理人才与制度问题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需要有一支专门的管理队伍。从目前的情况看,许多地方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已有的专门管理机构也远远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由于队伍建设与管理的不完善,导致农民生活垃圾投入排放水体、畜禽养殖排泄物与生活污水混杂、农村工业污水偷排、污水处理不彻底、处理后污水回收利用率低、污水处理的相关档案管理凌乱等等问题。因此,各级政府需要切实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管理机构与管理队伍建设,并尽快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地方组织管理、建立协调反馈机构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一项集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作,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任重道远的重要工作。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涉及到的部门多、范围广、情况复杂、难度大,因此需要成立以村为单位的地方组织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建设、农办、环保、农业、财政、卫生、科技等部门职责。建立协调反馈机制,进一步明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建设目标,完善目标考核责任制度。

4.2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编制,促进生活污水建设整体水平提升

目前,浙江省新农村村庄规划编制正在进行,但许多在编的村庄规划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规划深度不够等,致使村庄污水处理设施的用地无法得到保证、排污管道的建设与道路建设不合拍,建设中村庄道路被随意破坏等现象仍十分普遍。污水处理方式的选择与村庄布点规划等也常常有所脱节[3]。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根据不同村庄所处的区域条件,合理选择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布局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加强科研投入力度,激励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农村污水对策研究,加大新处理工艺的实验和开发力度。尽快出台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指导意见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标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提供一批投资少、能耗省、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维护管理方便、实用性强、操作简单的污水处理技术,供农民选择,确保农村环境的改善要求,促使农村生活污水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4.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寻求社会资助渠道

(1)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财政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导向。设置村庄污水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专项资金,采取实物、资金、贴息等多种方式扶持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资金扶持力度[4]。

(2)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以各种方式参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持。倡导村企结对建设活动,营造新农村污水处理建设的良好氛围。

(3)多方配合扶持建立乡镇企业和农村聚居点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渠道制定优惠政策,降低乡镇企业和农村聚居点的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为专业污染治理公司留出足够的市场化条件下的生存空间。

4.4 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健全管理机构和队伍

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管理队伍。目前我省存在农村环保和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门技术人员等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政策,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机构。同时,要努力提高镇村干部的技术素养,拓展人才培养渠道,鼓励大学生下农村,并有计划地把镇村干部和技术人员选送到大专院校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5 结语

浙江省现有行政村32449个,自然村115256个,农户10747066户,全省常住人口为4976万人[5],具有数量多、规模小、集聚散、地形杂等特点。要全面把握浙江农村污水处理的实际情况,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的投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的选择,也应按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条件、人口集聚规模、污水的数量与类型、村庄所在的位置和地形以及环境容量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要遵循“分步实施、分类对待、有序推进、科技创新”的原则,对不同区域地形条件、污水水质和规模的村庄进行分类对待,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针对农村实际情况,加大新的处理工艺的研发力度,加快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可继续通过小康示范村等各类“示范工程”的开展,解决目前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和技术处理上的一些难点,为其它村庄带来示范效应。加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宣传工作,带动周边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村民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从点到面,逐步推开,稳步推进。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浙江省才能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环境整治村,才能全面完成省政府制定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 朱宏兰,高伟生.我国乡村城市化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环境科学进展,1998(4):80~84.

[3] 陈海霞,高广德,高 婷.浙江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7):95~96.

[4] 罗 艳,王莉红,王卫军,等.浙江省农村水污染成因与防治对策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6(9):196~197.

Province in Zhejiang the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Live the Dirty Water

ProcessingPresent Condition and Counterplan Research

Liu Jinsheng

(Zhejiang constucts an occupation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311231,China)

Abstract: Live many problems in the dirty water processing, is province in Zhejiang always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project implement in of point.This text passes to investigate province city integral whole in Zhejiang to turn the environment in the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and village to pollute a problem on the spot, living a dirty water a processing facilities influence factor to carry on a data analysis in the constitution to the village foundation. Analyze the village lives the existent key problem in the dirty water processing, then putting forward the counterplan for correspond and suggestion, ising government for all levels of the decision provided certain theories to draw lessons from a basis.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范文2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接触氧化法,净化槽,生物滤池

1工程概况

近年来厦门已建成数十座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站,通过示范工程将计划中的多个自然村的污水处理工艺设施进行论证、分析和比选,经过实地考察了解村庄的水量组成、排水水质、用地条件等情况,为各村污水处理工艺设施建设提供专业参考,为地区内农村污水分散处理达标排放提供技术支持。旨在通过多种处理工艺的比选,筛选国内广泛应用的、具有相当成熟的运营经验的主流分散式污水处理工艺,选择适合厦门地区农村的污水处理工艺类型。

2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处理设施工艺的适用性比选,结合各村的污水管道施工设计图及现场勘查了解的数据,综合分析各村的用地条件、选址、处理规模及处理工艺。2.1东瑶周瑶两自然村南北接壤,东瑶常住人口约1000人,周瑶约400人,外来人口屈指可数。村内部无工业产业,村附近近期无规划工业区,东瑶周瑶均为保留村,无拆迁规划。村内雨水均为边沟排水,居民生活用水除饮用水为自来水外,其余多来自井水。根据已设计的污水管道施工图显示,东瑶与周瑶污水管网合并为一套系统,周瑶的污水收集并向南排放至东瑶的污水干管中,最终排入位于东瑶南部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处理站选址在村南部环村管道边的一块空地,目前为个人承包地,地面有少量香蕉及龙眼等种植物。可建设面积约有920m2,可用于建设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水可排入南面废弃引水渠,最终排向马銮湾。东瑶、周瑶处理设施规模为220m3/d,可用地面积920m2,建议采用复合生物滤池—高负荷人工湿地工艺、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人工湿地工艺或微生物土壤生态处理工艺,其中人工湿地推荐采用高负荷人工湿地。2.2林埭林埭位于东瑶村以南,孚莲路以东。林埭常住人口约300人,外来人口约20人。村内无工业产业,村附近亦无规划工业区,暂无拆迁规划。村内雨水均为边沟排水,居民生活用水除饮用水为自来水外,其余来自井水。林埭地势南高北低,污水沿管道由南向北排放,处理设施选址位于村北部,经村干部协商拟回填池塘造地作为处理设施用地,池塘目前为个人承包,需办理征地手续。可建设面积800m2。处理后的水可直接排放至池塘中。林埭处理设施规模为50m3/d,可用地面积800m2,建议采用复合生物滤池—高负荷人工湿地工艺、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人工湿地工艺或微生物土壤生态处理工艺。

3处理设施工艺选择推荐

综上所述,在示范项目设计村庄中,排放污水以日常生活污水为主,基本无工业污水,结合村庄污水管道设计情况,综合推荐选择如下:1)用地面积充足的村庄建议采用复合生物滤池—高负荷人工湿地工艺、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人工湿地工艺或微生物土壤生态处理工艺,为保证处理尾水达标并利于管理,建议人工湿地采用高负荷人工湿地,避免传统湿地管理难的问题;2)用地面积偏小,但仍需建设处理设施的,建议采用模块化农村污水MBR处理工艺;3)位置邻近的污水处理设施,如水力条件、用地条件允许,建议集中设置,既减少建设投资,也降低管理难度。

4工程结果与分析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范文3

关键词:农村污水;污水治理;问题对策;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2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由于农村污水既影响到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又容易引起疾病的扩散和传染,对人民的生命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切实搞好新型农村的污水治理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一、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相关规划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污水治理主要集中在城市,然而,却把农村的污水处理给忽略掉了,致使我国大多数的农村污水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以新疆为例,随着近年来,农村污水排放量的逐渐增大,再加上农村大多数公共设施比较落后,导致大部分农村的饮用水出现了问题,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发现,我国大约有一半数量的人口在饮用不干净的水源。农村的污水乱排放既破坏了自身环境对又污染了流经的河流。乡村的沟塘、水库已呈相当严重的富营养化,经常有水污染事故的发生。并且,大部分水源地、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都在郊区,周边大都分布着农村,因此,这些农村的水环境的整治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新疆农村水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如果不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在采取控制措施时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而且,还会使越来越多的用水方案失去效用。此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将是长期、无法挽回的。

自从“十一五”规划中强调了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后,农污水治理工作被提上日程。“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经加大城乡环保统筹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根据国家“十二五”全国村镇污水治理规划,从2010年起用大约30年时间,在中国90%的村镇建立完善的排水和污水处理的设施与服务体系。到2020年,使30%的村镇人口得到比较完善的公共排水服务,并使中国各重点保护区内的村镇污水污染问题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十二五”期间,全国村镇污水治理率要提升10%。农村污水连片治理将进入攻坚阶段。

二、农村生活污水的特征

(一)水量小、排放分散、水质复杂

新疆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供水设施简陋、自来水普及率较低,特别是偏远山区等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居民的用水得不到保障。此外,农村地区的居民日常生活较为单一,农村居民人均用水量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人均排放量也远低于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目前,新疆房屋基本都属于自建房,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合理的总体布局规划。因此,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方式存在诸多差异,有的生活污水排入明沟或暗渠,有的就近排入溪、河及湖泊,还有的农户将粪便等收集作为肥料,其余的用水直接泼洒,使其自然蒸发或渗入土壤。从总体来看,村镇分布密度小和居民的建筑布局随意导致了农村的生活污水排放变得极为分散。

(二)农村地区缺乏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致使垃圾随意堆放

农村生活污水除了居民的家庭活动用水外,还混有垃圾堆放产生的污水和高浊度的雨水径流等,汇集的污水水质成分复杂。各类污水比例受生活条件状况、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而不同,并且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家庭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污水的来源会越来越多,水质成分也势必更加复杂。水质水量随地区和时间变化差异较大我国农村居住环境和人文风俗的差异导致不同农村地区排放的生活污水水质差别较大。

(三)生活污水中氨氮、溶解态磷等污染物浓度与居民经济条件、生活习惯、作息规律等密切相关。例如经济条件较好、肉类蛋白类食物消费比例高的地区,生活污水中的氨氮浓度较高,同时洗涤剂的大量使用致使生活污水中溶解态磷偏高;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往往反复用水后再排放,导致化学需氧量浓度较高,且这些农户一般较少使用卫生洁具和洗涤剂,产生的生活污水氮、磷含量不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日变化系数较大,排放量的峰值一般出现在早晨、中午和晚上三个时段,在这些时间段中,居民的家庭活动往往比较集中,用水量也相对较大,污水中的氮、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峰值也随之出现。而在其他的时段,尤其是午夜至清晨这段时间,由于用水量的大幅减少,致使污水量很小,甚至出现断流。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随季节变化的规律表现为夏季较多,冬季较少。与排放量相反,主要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的浓度变化规律为夏季较低,冬季较高。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

完善农村地区的污水收集体系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低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收集问题是治理农村水环境的重要环节。随着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增长以及国家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整治力度加大,许多地区已在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新农村,已经具备较完整的收集和处理体系。现有的收集处理方式主要可分为三类:农户分散收集处理、村镇集中收集处理、统一收集归入市政管网,不同收集模式的概况。

(一)污水分类收集也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国外,对生活污水分离处理的应用模式已较为成熟,将“黑水”和“灰水”分开处理,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处理难度,还能达到中水回用的目的。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借鉴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处理的模式,“黑水”经过收集池收集后可农用,“灰水”经收集处理后可中水回用或直接排放,以达到减少处理量,降低建设运行成本的目的。

(二)制定有针对性的处理标准

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直接影响着污水处理设施的工艺选择和投资规模,间接关系到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和运行费用。合理地制定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出水水质可参照的排放标准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等。但是针对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排放的标准仍然缺失,需要制定合理的排放标准,明确村镇污水的处理目标,从而权衡水环境质量要求和建设投资及运行费用。此外,排放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我国各地区的差异,例如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条件较好,公共基础设施较完善,可根据出水用途与去向灵活选择排放标准;西部地区经济条件较落后,农村人口数量较多,水环境容量较大,可以适当放宽排放标准,降低处理要求;北方地区相对南方地区较干旱,水资源不够丰富,水环境容量也较小,相应的排放标准也应该较严格,并且鼓励和引导污水处理回用。

(三)合理选择污水处理技术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形式多样、工艺成熟,但只有因地制宜的污水处理技术才能真正达到控制农村水污染的目的。目前已有一些低成本、易管理的技术,例如稳定塘。稳定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的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总称,有机物主要通过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吸附、有机颗粒的沉降和截滤作用去除。稳定塘在农村地区应用比较广泛,尤其是高效藻类塘式稳定塘技术。

高效藻类塘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Oswald等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并发展的,它是在传统稳定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改进形式,强化利用藻类的增殖来产生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环境,形成更紧密的藻-菌共生系统,同时创造一定的物化条件,达到对有机碳、病原体,尤其是氮和磷等污染物的有效去除,适合于农村面源污染控制。

高效菌藻塘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除磷效果及其强化措施是发现,高效菌藻塘和水生生物塘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8和4d,进水总磷浓度1.7~17.1mg/L,出水总磷浓度全年平均值为3.33mg/L,高效菌藻塘系统的除磷能力欠佳;通过降低水生生物塘内水深、采用废弃石膏作为填料构建了新型复合水生生物塘,水力停留时间为1.6d条件下,复合水生生物塘出水总磷可保持在1mg/L以下,可达到GB18918-2002一级B排放标准。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方面,不仅要考虑处理效果、费用,还需要考虑工艺的适用性以及技术应用的工程建设是否存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污水处理设施能够达到正常的治理效果和使用年限。

(四)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维持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期有效运行,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以满足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工作所需。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除此之外,还可设立奖励制度,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各地区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地方财政则负责解决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日常运行维护所需要的资金。另外,可以向村民征收少量污水治理费用,一方面提高村民的环境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可对污水的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及维护提供支持。在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已成熟的方式,即承包给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公司,由这些服务公司对设备的运行进行定期检查,监测运行状况及出水水质,地方政府则可提供专业培训,以及对专业人员和服务公司进行资质认证和监管。

结束语

新疆农村水体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较晚,污水处理技术不多,加之广大农村的地区差异性,开发适合于不同农村地区污水治理的新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对于上述几种污水处理技术,各地区应根据当地地理地貌、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等因素酌情选择。选择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时,要因地制宜,即技术本身的特征,如建设费、运行费、技术要求、管理难度、占地、能耗和处理效果等,与当地的特征,如地形、气候、政府财政收入、人均收入、人口密度、技术水平、出水用途等相匹配,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和效用最大化,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仰斌,张国华,谢崇宝.我国农村生活排水现状及处理对策建议[J].中国水利,2008,3:51-53.

[2]徐洪斌,吕锡武,李先宁,等.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调查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B10):375-378.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范文4

2012年初,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工作目标。根据要求,国家生态市创建的基本条件之一为“全市80%的县(区)达到国家生态县(区)建设指标并获命名”,而国家生态县的基本条件之一为“全县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国家级生态乡镇基本条件之一则为“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这无疑是一个苛刻的目标,也是一场与时间较量的赛跑,惠州已经快马加鞭,奔着目标快速前进。

“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垃圾难题迎刃而解

惠州市仲恺区陈江垃圾中转站,2013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中转站内干净整洁,3套现代化压缩设备一字排开,十几台先进的垃圾运输车井然有序停放着,中转站内部不单看不到一点垃圾遗漏,更闻不到任何异味。

“陈江垃圾中转站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垃圾压缩转运技术。”陈江垃圾中转站负责人介绍,这些压缩系统均采用大推力水平压缩技术,单机额定每天最大处理量为100吨,每30分钟可压缩约15吨垃圾,系统还运用了负压式生物除臭技术和锰钢密封箱密封式转运方式,能够完全杜绝臭味逃逸,也保证垃圾运输过程不会出现跑、冒、滴、漏等二次污染现象发生,这也为中转站赢得了零投诉的成绩。在惠阳区,所有的垃圾中转站也都用上了这种先进的压缩系统,从各个村落中运来的垃圾,经过压缩之后体积可以减少大约32%,减量效果十分明显。

紧致密闭的垃圾箱、新潮漂亮的垃圾屋,这些在农村中曾经只是凤毛麟角的设施,如今在惠州大大小小的农村中已经随处可见。这些封闭式的垃圾收集设施,可以防止风吹雨淋导致垃圾污染扩散,也能够有效防止臭味四散,还可以改善村容。

据了解,自开展生态创建以来,惠州市全面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大力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目前共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5座、镇级生活垃圾转运站84座、农村垃圾收集点1.2万个,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处理“一县一场”、转运“一镇一站”、收集“一村一点”,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

为改变农村垃圾长期无人管、无人扫的现状,惠州还逐步加强农村环卫保洁员配备,建立了《村民环卫公约》、《环卫作业标准》和《环卫评比奖惩办法》等一系列清洁乡村管理制度。在仲恺区的社溪村,这个仅有1500人的村落就配备了10名保洁员,村里还配备了一台垃圾运输车,村中产生的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而在惠阳区平潭镇,镇里的环卫所有保洁员90名,环卫车6台,足以保证各村垃圾得到及时清运。

对于各村的卫生情况,镇区相关单位每月还会组织检查评比,并进行排名。排名靠后的村,村书记必须作出检讨。当然,制度是一项重要的保障,但营造美好环境实际上是每个人心中的共同愿望,所以对于生态创建这项造福于民的工作,许多村民纷纷表示:“环境搞好了,我们住着也舒服,这样的好事我们肯定支持。”

因地制宜、强力推进,污水变清流

在惠阳区平潭镇阳光村胜利村民小组,虽然雨下个不停,但整个村民小组整洁依然,村庄绿树成荫,村道边的沟渠中流淌的也是清亮的雨水,类似“垃圾分一分,美丽加十分”的宣传语和乡规民约图画在村庄中围墙上随处可见。

当地环保局介绍,胜利村全村小组52户农户已实现污水处理雨污分流,村中建有两个无动力厌氧处理模式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每日可处理污水达300吨,且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村中废旧猪圈舍也完成拆危拆乱,实现人畜分居,新建的猪舍建有沼气池,对猪粪尿进行无害化处理。更令人惊叹的是,村中家家户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实现生态能源普及率达100%。

仲恺区陈江街道社溪村,进村的水泥大道两旁绿树摇曳,大片的玉米地长势喜人。村中临水的休闲平台和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民居显得别致精美,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村中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边上的美人蕉正开着艳丽的花朵,造就了一方美丽的景点,这里还是村中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所在地。村中的生活污水通过集水干渠引到处理设施来,通过细格栅、集水池、厌氧池、垂直流人工湿地等设施的处理之后,清澈的水流排入村中一口大鱼塘再进行氧化处理。据悉,该项目每年可削减COD4.5吨、氨氮0.21吨,大大减轻了水污染负荷,保护了当地生产生活环境。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惠州市大力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市共建成镇级以上污水处理厂72座,污水处理能力144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12%。另一方面,按照因地制宜、实用为先的原则,建设简便易行、适度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广人工湿地、净化沼气池等污水处理技术,全市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93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升。

为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惠州市环保局还编制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引》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技术指引》,为各村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指导。

多管齐下、奖惩结合,掀起生态创建大

“生态创建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如今已成为政府工作中的一个重头戏。”在笔者采访过程中,当地各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都有这样的共识。

对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惠州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也成立相应机构,统筹推进创建工作。市委书记、市长多次召开专题会听取生态市创建工作汇报,多次召开创建国家生态市动员大会、推进会、现场会等工作会议,大力推进生态市创建工作。

为保障生态创建工作的持续有序开展,惠州还专门编制实施了《惠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确立了建设“低碳惠州、美丽惠州、宜居惠州、人文惠州、和谐惠州”的总体思路,为全市创建工作提供了指引。同时,积极推进县、镇生态创建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全市7个县(区)已全部完成生态县(区)建设规划编制,列入生态镇创建计划的52个镇(办)也完成了镇级环保规划编制,基本建立起覆盖市、县、镇三级的生态建设规划体系。

资金投入则是生态创建的重要保障。为推动创建工作的开展,惠州市对创建成各级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单位给予5~40万元不等的奖励;对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地区按300万元/万吨标准进行奖励;实施《惠州市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补助办法》,按照每削减1吨化学需氧量给予800~1800元不等的补助;对新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垃圾中转站、新购置环卫压缩式专用运输车等也给予20~100万元不同程度的奖励,对农村的环卫保洁员给予500~600元不等的补助。

各县(区)也相应建立生态创建配套奖励制度,惠阳区财政对新购置压缩式环卫运输车每辆奖补5万元,对每个自然村给予补贴也由每月150元提高到300元,农村保洁员聘请按照市、区补贴与镇、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此外,制定了垃圾转运及处理投入的财政分担方案,按区负担40%、镇负担60%的标准向运营商支付垃圾转运费,区、镇两级各负担50%的标准向运营商支付垃圾处理费。惠阳区有关领导更是提出,“今年新增财政主要用于生态创建!”值得一提的是,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惠州多采用BOT模式,解决了财政短缺的现实难题。当地一名镇长就提到:“我们花几千万干了几个亿的事情。”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范文5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环境污染,处理技术,方法与模式

中图分类号: TV66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导致农村地区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污染严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口益突出。为了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我们必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实现污水的净化与循环利用。污水处理包括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这不仅是现代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避免水土、土壤和农产品受到污染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1、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的模式

1.1 集中处理模式

农村地区农户村民居住的地方比较集中,地势也高低不同,但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将各户产生的生活污水经隔栅井收集汇流,再集中进行处理。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有生物处理技术和生态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有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滤池、SB R工艺等,这些技术处理系统净化效果好、占地面积较小、生态环境效益显著,但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维护管理需专业。生态处理技术可对农村地区的废弃池塘、洼地充分利用,采用生态塘处理系统和湿地处理系统,以减少资金投入,同时,还控制土地面积的占用。

1.2分散处理模式

在一些农村地区,需采用分散式的处理模式。农户基本是单独的住户和独立的社区,应分别进行污水收集、处理、排放。这些分散居住的农村地区,使用先进、集中的污水处理技术明显不现实,加上农村地区的技术人员缺乏,因此,要因地制宜的采取方便管理、成本低廉、技术简单的污水处理方式。对于住户分散,较难通过管网收集自流污水的村庄,有单户或几户就地处理模式:“三级化粪池+小型人工湿地”、“沼气净化池” 等。

1.3关于污水处理的思考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人才缺失,在考虑污水处理时,要结合农村实际,科学合理地利用农村地区的天然净化能力,辅助使用现代化的污水处理技术,这样才能高质量的实现污水处理。加强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利用农村地区的自净能力,开展清淤清洁的生态系统建设。如果一些农村的化粪池设施建设完善,则应该增加污水净化设施,并有针对性的采取集中或分散处理。污水处理的高效,不仅需要完善的技术设施做支持,还应有严格、具体的管理规范,上下级部门要加强沟通,了解污水处理的真实情况,并制定有效处理措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不当的原因,主要是资金不足,因此,要广开渠道,增加资金投入,以及政府部门需建立专项资金,集中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2.1 生态处理技术

生活污水的处理,是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而采用科技手段进行的控制污染的措施。我们通过污水处理,将有用的水资源应用到土地中,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复合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征,对污水中的水、肥资源加以回收利用,降低污水中的污染物,预防水土、土壤的污染。现代污水处理技术以土地为基础,以土壤介质的净化作用为核心,在污水处理中,重视污染成分的分离,关注植物、微生物共存体系与处理环境或介质的相互关系,从生态的角度去考虑污水处理。

2.1.1慢速渗滤生态处理系统

这种技术是将污水分配到种植农作物的土壤中,让污水流过土壤,而植物系统的垂直渗滤就能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那些有用的成份还能被用作肥料,促进植物的生长。在污水处理时,所分配出去的污水一部分被修复植物吸收,还有的在渗入底土时,其中污染物被土壤介质截获,或者被植物吸收、固定,或被土壤中的微生物转化、降解,最后污染物成为无毒成份。

2.1.2快速渗滤生态处理系统

与上述污水处理方式相似,将污水分配到具有良好渗滤性能的土壤表面,污水经土壤表面向土壤底部流动,逐渐被土壤中的生物氧化、硝化、反硝化、过滤、沉淀、氧化和还原,最后,实现净化污水污染物的目的。这种污水处理方法已经成为生活污水处理的主要方式,不仅被用于大城市,一些中小城市、城镇、农村也得到广泛使用,尤其是农村地区,利用农村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达到生物污水处理的目的。

2.1.3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是对自然湿地的模拟,主要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基质和微生物三者的协同作用,实现水质的净化。我们利用土壤和按一定级别充填的填料组成人工湿地,并在湿地表面组建一个植物生长的自然生态系统,人工湿地虽然要占用大量土地面积,但工艺简单、维护管理方便、运行费用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因此,很适合远离城市,地势空旷的农村地区,也由于其投入资金少,不需要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可被农村地区广泛应用。

2.1.4稳定塘系统

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稳定塘是一种高效的处理系统,它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的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总称,主要通过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吸附、有机颗粒的沉降和截滤作用去除,对

BOD5的去除率通常较高。稳定塘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基建投资和运转费用低、维护和维修简单、便于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等优点,在我国,特别是在缺水干旱的地区,是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所以稳定塘处理污水近年来成为我国着力推广的一项新技术。

2.2阿科蔓生态基处理技术

该技术与生态处理技术完全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目的。该技术是将具备高生物附着表面积、适宜的孔结构,仿生水草形态设计、纯惰性的食品材料应用于污水处理中。通过这种材料,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大量微生物附着在阿科蔓生态基表面,然后,将营养有机物进行生物氧化,最后,将有害物质逐渐转化,从而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根据阿科蔓生态基处理原理,对城镇生活污水有积极作用,加上其在微生物附着材料上的创新,值得广泛推广。这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办法,只要合理调整好生态基的分布密度,挑选、培养好处理微生物,就能在污水处理中达到较好的效果。阿科蔓技术之所以能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还在于该技术能实现地处理,设备用量少,成本低,应用自然化的处理模式,减少了管理环节,同时,还能利用当地较少的用地,就能对农村地区各种污水及降雨引起的面源污染进行生态性处理。

结束语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不当,导致水体、土壤等各领域的污染。为了建设新农村,控制环境污染,必须加强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由于农村地区各有特点,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水处理模式。近年来,我国已经发展了诸多适合农村的污水处理方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在管理体制上不断完善,以及在处理技术上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发展适合自己的处理方法。总之,在处理农村污水的问题上,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范文6

关键词:农村污水;物联网+运行管理模式;实时监控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007

目前,我国农村水环境质量普遍很差,已严重影响到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甚至造成了地下水污染,继而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1]。其次,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已占到水污染负荷的重要比例,加强农村污水治理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关系到整个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科学、合理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式和分散型处理,实现污水达标排放,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能都提升地区的整体形象和投资环境[2,3]。

1 农村污水处理运营管理系统现状

村镇经济相对不发达,农村排水设施及运营设施缺少可靠的资金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水量较小,因此处理规模较小,多为100m3/d以下的实际处理量,造成运行费用较高;分散式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面临着站点较多,点位分散;设施监控难度大;农村污水处理站需要管理运行,站点运转情况不能及时反馈,决策困难以及管理成本高。因此,在大力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应选择适宜的运行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是对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并实现稳定达标的重要保障[4,5]。

2 物联网+远程监控运营管理模式介绍与优势

2.1 物联网+远程监控运营管理模式介绍

将物联网和3G/4G技术运用于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远程管理,为用户提供生产运营、水质监测、安全管理、数据分析等关键业务的标准化信息模式管理以及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等全过程信息整合和分析,提高用户管理效率和生产水平,为节能减排、工艺改进、实现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提供支持。

通过GPRS与Internet网络系统,将生活污水处理站点数据实时传递到监控室的集中监控中心,以实现对系统的统一监控和分布式管理。多个污水处理站点通信GPRS网络把污水处理站的设备运行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由服务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数据采集配置软件,WEB服务器,现场传感元件及采集控制器组成,现场设备经过网络设备(有线和无线)把数据、设备状态等参数传输到平台的数据中心,用户在分级授权的前提下,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通过网络登录平台查看相关数据,并根据工艺要求设置工艺运行参数,此平台集数据采集、分析、控制、运营和档案管理为一体,实现物联网“一站式”集中监管。

2.2 优势

与传统管理机制相比,物联网+运行管理模式主要优势:(1)采用物联网技术远程监控,可实现对分散的处理设施的区域管理;(2)可以通过电脑、手持设备或手机等工具对污水处理单元实时远程监控,根据用户权限查看数据、下载报表或修改设施运营参数等功能,可最大程度减少现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3)实时显示工艺运行情况与主要设备运行状态,对设备进行远程开关操作或运行参数设置,使现场专业保障人员值守变为无人值守模式;(4)随时随地查看或导出历史数据,历史数据保存可达10年之久;(5)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所发生故障的时间与类型及时发送报警信号给相关管理人员及机构[6,7]。

3 应用案例

3.1 应用案例介绍

案例2015年镇江丹徒区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在镇江市丹徒区采用物联网+运营管理模式来设计、运营、管理上党镇、宝堰镇等23个自然村,设计水量在50~100吨/天,采用“生物滤池+人工湿地”、“一体化A/O反应器+生态沟”处理工艺,确保确保污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3.2 运行管理分析

依托该套系统,在农村连片污水处理运营管理中,节省了大量的公共成本,如人力成本(无人值守模式)、办公成本、维修成本。本案例在23个村安排1名兼职人员进行精维护,污水运行成本主要为电力成本,污水运行成本控制在0.36元/吨左右。

4 总结

开展农村污水处理应以“效果好、成本低、维护少、生态效益高”为导向,研发农村生活污水适宜处理装备;以“融”为农村生活污水设计的核心内容,因地制宜的设计污水处理系统,力求融入当地人文、景观和环境;以“建管并举、重在管理”为导向,构建农村生活污水运营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王磊.沈阳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保护,2015,41(02):17-20.

[2]王艳艳,孙勇,赵言文.江苏省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08(08):118-121.

[3]张克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唐洪兴,覃舟,陈佳,华永新,竺强.杭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管理问题研究 [J].中国沼气,2012(02):50-53.

[5]闫亚男,张列宇,席北斗,侯明,夏训峰,熊瑛.改良化粪池/地下土壤渗滤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J].中国给水排水,2011(10): 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