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康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健康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健康的认识

对健康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 社区 健康管理 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大多数的健康问题应该在基层给予解决,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和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社区医疗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性的全科医学服务,要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保障为目的,为居民们提供更加全面的、全方位的综合性卫生服务。

1 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素质偏低 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总体上层次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居民的卫生需求。对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社区卫生人员学历水平偏低尤其明显,医生中本科学历者不到一半,护理人员中更是以中专学历者为主。

1.2 人才资源不足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资源比较缺乏,大多的人才资源都投入到了大中型的公立医院,医疗人员的分布不均衡、不合理配置,使得社区医院、卫生所在发展中艰难前行,进而影响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性。

1.3 人才结构不合理 基层医疗卫生提供的是基本的医疗服务,如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理疗、慢病防治、院前急救等,需要的是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1],也就是需要全科医生式的卫生人员,而这正是目前缺乏的。特别是全科护士更是偏少,使得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的工作难以做到高质量的完成。

1.4 培养设施尚待完善 有研究统计显示,社区基层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功能开展不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使得培养人才基本的设施没有具备,难以吸引高技术人才的引进。

1.5 人才队伍不够稳定 社区卫生工作的种种限制,使得大批高技术人才频频的流失、跳槽,没有多少人愿意在这干上许多年。晋升职称的困难,难以保留住一批优秀的技术人员,影响了 基层人才的梯队建设,更影响了医疗工作的开展。

1.6 发展空间受限 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软件的规模等跟大医院有很大的差距,加上政策上的有些缺乏和限制,更使得这些医务人员的事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因而也不能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2 具备的能力

2.1 管理和自立能力 要建立全科式的团队队伍,有共同的目标,能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能充分利用建立的强势和绩效的管理团队积极地、创造性的开拓出新的服务模式。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自立自强、亲切和蔼、平易近人,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2.2 宣教和语言能力 在本世纪,个体、家庭和社会在决定和满足其健康要求方面将扮演重要角色,教会人们自理的知识和技术,将是对医务人员新的要求。要教给人们必要的知识,帮助他们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教育非正式的人员掌握必要的护理技术。

2.3 学习和专业能力 在社区工作服务的服务人员,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持续的、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包括健康促进,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等,要及时准确地处理健康和疾病中的有关问题,独立地解决治疗中的问题。

2.4 交往和沟通能力 要与教育对象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动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与教育对象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说服教育对象。另外,医务人员与居委会负责人及居民和其他健康保健人员也需要合作和沟通。

2.5 网管和建设能力 要能掌握现代信息网络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通过信息网络,指导患者及患者家庭。可将患者的情况通过信息网络传递各地,请求会诊与指导。人们无论到任何地方都可通过信息网络护理人员保持联系,得到健康咨询和帮助。

2.6 理财和规划能力 要学习一定的经营理财能力,帮助领导层面的人员把握预算、开支等的走向,合理购买和使用大型仪器的消耗,管理好这些大型医疗设备,使之处于完好状态。

3 建设的设想

3.1 制定全科医学的发展规划 要设计制定系统的、可持续的全科医生教育发展规划和纲要,把握全科医务工作者培养的目标、原则,对 职称评定、晋升、继续再教育有明确的措施和方法。

3.2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对基层单位人员的编制要科学核编,满足基层卫生服务的需求,合理安排各级医疗机构的人员数量和编配,不要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要充分考虑医疗机构服务功能、服务人口和服务范围。

3.3 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 要加大医学教育投人,大力发展面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 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

3.4 适当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 落实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待遇及福利政策,设置合理的岗位津贴,充分肯定他们的劳动付出,吸引医务人员愿意留在基层工作,热爱基层工作。

3.5 注重中层干部的能力培养 要培养中层干部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2] 和分析能力。发挥中层的指导作用,让中层干部在参政、议政方面有更多的权利,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的把工作干好。

3.6 重视社区科室的发展 社区是面向大众的医疗服务,虽然没有大医院的某些重型设备,但在普通科室中要对内、外、妇、儿科要重点建设[3],同时还要提高医生在心电图、X片、CT、MRI等检查方面的读片能力,建全一些必要的检验的项目等,使得居民能解决大部分的检查、诊断、治疗方面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周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0,3(13):685-688.

[2]李承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做法和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9,10(12):1833-1834.

[3]刘向红.社区全科医生最需要的教学与培训[J].中国全科医学,2009,1(12):14-15.

[4]刘惠敏,陈丽.社区医疗机构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0,11:3589-3590.

对健康的认识范文2

论文关键词:城市,人口将康素质,亚健康,对策

国民健康指标是衡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1月11日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并提出“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的口号。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能够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互相帮助的城市。开展健康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使政府、群众、志愿者们通力合作,关注城市的健康,并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处理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城市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人们的认识,动员市民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以此形成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从而改善环境和健康状况。目前,建设健康城市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目标,而人口健康是健康城市的首要指标。因此,对人口健康素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口健康素质的科学内涵剖析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初(1948年)便在其中对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满(complete)状态。1989年WHO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这就是“健康四维“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多维健康概念不但在学术界,而且也在普通人群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健康作为一种完美的境况更应看作是一种理念和追求。健康是多维的,亚健康也必然是多维的。目前,对亚健康状态尚无一个公认统一的定义和判断,国内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世界亚健康学术大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起草小组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最新概念。其概念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的诊断标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亚健康状态的界定标准:

①排除疾病源因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

②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病前状态(中间状态)。

③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

④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二、人口健康素质的结构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由此可见,没病、没痛、没残障,准确来说并不就等于完全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上的良好表现同样是健康的重要指标。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虽然给出了健康定义,但问题是如何解释健康?什么状态可以视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到底何为健康,按健康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如果把人体的健康水平用一条直线来表征,健康与疾病可谓是直线的两端。健康到疾病之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图1 个体健康水平一维表征图

如图1所示,个体健康水平除了疾病、健康两个状态以外,还有第三状态--亚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为疾病的人也只占20%, 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999年,WHO宣布:亚健康与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目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把持续和症状突出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疲劳、肌肉疼痛、失眠等)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法国把亚健康视为“人类的新传染病”。我国近10年才开始重视和关注亚健康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与日俱增的情况。初步调查显示: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艺术家的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0%以上;城市中新兴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IT业、新材料业、广告设计、新闻及行政机关等行业或部门人群中高达50%;步入中年的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当前国民亚健康问题加剧,全国老龄人口快速增加,急需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宣传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知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亚健康防治,关注健康长寿。

本研究对通过对亚健康状况情况进行的大样本调查,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人亚健康测量问卷》,人口健康素质可以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等三个维度来考察,具体见下图:

图2:亚健康问卷结构

三、提高城市人口健康素质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一)建立动态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我国大中城市也同时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高发期,尤其是经济发达沿海城市。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

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做好心理健康,必须建立一个反映灵敏、准确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应对个体及群体心理危机的发生。 1.建立专门的心理监测预警机构。

由点及面,由上至下,层层铺开,为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有效地协调多个单位和机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120、110、热线电话、学校、妇联、青年团、老年人团体、媒体和其他机构;在居委会、社区街道、城镇等部门,由公共卫生医疗部门设立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或专人负责心理监测预警,从而在整个社会编织起一张生命健康的安全保护网络。

2.加快队伍建设。

一方面,政府要整合现有资源,从医疗卫生、教育等行业进行人员选拔,建设一支由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控制工作人员组成的心理队伍;另一方面,支持现有人员提升素质,并加快选拔和培养有志于心理工作人员的力度;第三,向不同类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建立心理监测预警的信息队伍。

  3.加快制度建设。

逐步完善和健全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的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干预活动的有效进行。尤其对于危害程度较深的突发灾难事故的心理干预,更需要制订周密科学的应急方案,明确宣传部、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交通局、气象局、民航局、安全生产监管局、铁路火车站、科协、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完善的配套的应急机制。同时,对已经接受心理监测预警介入的人员进行心理动态跟踪。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媒体和其他方式获得公众对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的支持,提高公众的精神卫生意识,促进有心理问题的人尽早寻求帮助。通过建立医疗、卫生、公安、教育、消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救助网络,设立专门网站,定时通告社会注意和帮助高危人群。特别针对压力巨大、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行业,通过讲座、培训、辅导等各种措施,提高心理监测预警的覆盖面。同时,要树立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理念。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认识理解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对象上,要面向全市公民;策略上,要立足预防为主;方法上,要坚持教育性、系统性、常态化。

5.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心理监测预警,必须动员各方的力量,构筑全方位、多途径工作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市政府—危机干预专家指导小组—社会各类基层部门”等立体网络。

6.提高危机干预的效果。

在危机干预时,需不断评估干预措施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以便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做出调整和修改,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周期性的开展“心理体检”,将其纳入健康检查体系

通过定期体检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与习惯。不过一个人的健康实力与健康管理范畴还不止于此。WHO关于健康的定义,除了生理健康,还有心理与社会适应力水平,而这两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与健康实力。

因此,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工作压力、情感困惑、抑郁等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主要“心结”。而一些压力和情绪长期得不到舒解则可以导致躯体化症状:如腹痛、胸闷、背部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耐受某种食物、气促、心悸、头晕、等症状。有调查显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超过半数并未见生理性病变,而更多是心因性疾病。因为心理状况隐藏在内心,人们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却很少像身体状况那样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调查局部地区各类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在14%到17%。然而,实际上到医院就诊的比例,远远低于发病率。

生理体检是为了能够主动掌握身体的情况变化,对可能发现的问题及早治疗。“心理体检”也一样,许多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也具有生理疾病所常有的“潜伏期”,如果尽早通过心理测评等手段及早发现,则可以防止心理问题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且有利于生理功能的全面健康。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内有一种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力量,即良好的情绪的力量。70%的病人只要消除了恐惧和忧虑,病就会自然而然地痊愈;98%以上的疾病会因为心情愉快而出现明显好转。

心理体检并不是生活中的奢侈品而是如跑步、健身一样是日常就可以进行的基础服务“心理体检”应该定期或者根据个人情况不定期地进行,从大健康的概念出发,整合考虑躯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因素在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在身体体检的基础上,加入心理体检。

(三)增强身心健康的保护因素,减少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

1.危险因素

凡引发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被称为危险因素。如:治安不好、居住环境差、

文化氛围不好等。 2.保护因素

凡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因素被称为保护因素,如幸福感、对市民的认同水平等。

(四)加强身心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行为改变。诚然,改变行为与生活方式是艰巨的、复杂的过程。许多不良行为并非属于个人责任,也不是有了个人的愿望就可以改变的,因为许多不良行为或生活方式受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卫生服务等影响,更广泛的行为涉及生活状况,如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工作条件、市场供应、社会规范、环境状况等。因此,要改变行为还必须增进有利健康的相关因素,如获得充足的资源、有效的社区领导和社会的支持以及自我帮助的技能等,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所以健康教育必须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六)建立城市健康促进计划

健康促进的概念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中指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这一定义表达了健康促进的目的和哲理,也强调了范围和方法。

《渥太华》并提出了健康促进的五点策略,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超越了保健范畴,它把健康问题提到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后果的影响并承担健康的责任。

1.健康促进的政策由多样而互补的各方面综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等。

2.创造支持性环境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对健康采取社会-生态学方法的基础。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任何健康促进策略必须提出:保护自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

3.强化社区性行动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做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赋予社区以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4.发展个人技能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群众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对健康的认识范文3

认识一 心理健康问题≠职业道德问题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等同起来。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体罚了学生,一些人会认为该教师有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事实上这一不当行为隐藏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出现这一行为可能是由于该教师正面临着较大的教育教学压力,引起情绪和行为失控。但事后,教师常常会内疚自责。由此可见,“体罚学生”行为的背后并非一定是职业道德缺陷,而是自身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调节。另外,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内涵和标准,二者有一定的区别。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向教师个体心理的适应与发展,侧重于教师主体对各种环境的自我调适;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对教师言行的要求与规范,带有社会评价性质,有“是”与“非”之分。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心理问题当作职业道德问题来理解。

认识二 没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一般人们会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从而把“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常用健康或者不健康来评价教师的心理状况。人的心理是结构复杂、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动态系统。心理健康是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续体,有的人可能距离健康状态更近一些,有的人可能距离某种心理问题的状况更近一点。从分布来看,大部分人都处在更接近心理健康一端的区域,而处于完全不健康和完全健康区域的个体都是极少数。对于中小学教师群体来说也是一样,绝大部分教师处于心理比较健康的区域,就算是被检出心理问题的教师,也可能只是心理的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状态不好,在其他方面不一定有问题,因此不能对其全盘否定;同时要注意到,没有检出问题的教师,也不代表完全没有问题。

认识三 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心理不健康

对健康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室内空气污染 影响 防治

我们所说的室内空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或颗粒物,大概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悬浮固体污染物,包括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灰土、烟雾等。第二类是气体污染物,包括氮氧化物、臭氧、二氧化硫、氨、甲醛、笨、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氡等。据统计现代人有80%―90%以上时间在室内度过,全世界每年有28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装修污染,全球约4%的疾病与室内环境相关[1],装修污染已经被列为公众危害最大的五种环境问题之一,室内空气的质量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一、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悬浮固体污染物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中可自然沉降的颗粒物成为降尘,而悬浮在空气中的粒径小于100μm的颗粒物通称为总悬浮颗粒物,粒径小于10μm的称可吸入颗粒物PM10,它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造成呼吸道感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病变,损害呼吸道内壁,使人体肺功能损伤。PM10主要来源于地球化学源和人类活动排放。一种是菌类、藻类、动物毛屑、火山灰、森林大火等。第二种是机动车、建筑工地和地面的扬尘,吸烟等。

2. 无机气体污染物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1氮氧化物

室内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来自于室内吸烟和烹饪以及室外的汽车尾气。它是一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对人体的肺部有损害作用。

2.2 臭氧

臭氧主要来源于用臭氧消毒的自来水。臭氧是一种带有特殊腥味的无色气体,室温下可慢慢分解,具有强氧化能力,对眼睛结膜和整个呼吸道有直接刺激作用,吸入后咳嗽,长期接触可引起支气管炎。

2.3 二氧化硫

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燃煤、燃气、燃油引起的,人体长期在这个环境中可导致呼吸系统慢性疾病。

2.4 氨

氨为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挥发性的气体,比空气轻,溶解度高。主要来源于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添加剂如防冻剂、膨胀剂和早强剂;建筑装修材料中的胶黏剂、涂料添加剂和增白剂。这些含有大量氨类物质的外加剂在墙体中随着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使空气中氨的浓度不断增高,可造成眼睛、呼吸道和皮肤的刺激,伤害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长期接触严重者可以导致肺癌。国家标准GB/T18883-2002规定,室内空气中氨的允许浓度小于0.2mg/m3。

3. 有机气体污染物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1 甲醛

甲醛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醇、醚,其40%的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它很早作为有用的化学物质就被人们所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杀菌和消毒物质,国家标准GB/T18883-2002规定,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浓度为小于0.10mg/m3。人们如果经常接触低剂量甲醛,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智力下降等,甲醛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可疑致癌物质。

甲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3.1.1 室内装修的胶合板、细木工板、纤维板和人造板材等,大部分生产人造板使用的胶粘剂是以甲醛为主要成分的脲醛树脂,板材中残留的和未参加反应的甲醛逐渐向四周释放。

3.1.2 人造板制作的木制家具。一些无良商家为了追求利润使用了不合格的板材,在粘接贴面材料时使用劣质胶水。

3.1.3 其他装饰材料,如化纤地毯、油漆、墙纸、塑料泡沫、涂料及一些有机材料也含有一定量的甲醛。

3.2 苯

苯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常作有机溶剂,苯系物包括苯、甲苯和二甲苯等。苯存在于油漆、胶、涂料及腻子中。苯和苯系物也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高毒致癌物质,对皮肤和粘膜有局部刺激作用,长期接触苯系混合物的人,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可引起中毒,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国家标准GB/T18883-2002规定,室内空气中苯的允许浓度小于0.11mg/m3。

3.3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是由一种或多种碳原子组成,容易在室温和正常大气压下蒸发的化合物的总称,他们是存在于室内环境中的无色气体,主要来自燃煤和天然气等的燃烧产物以及吸烟、产暖和烹饪等的烟雾,建筑和装饰材料,家具和家用电器,清洗剂和人体本身的排放,在室内装饰过程中主要来自油漆、涂料和粘胶剂等建筑材料。它能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无力、胸闷等症状;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缺乏、恶心等,严重时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等。国家标准GB/T18883-2002规定,室内空气中TVOC的允许浓度小于0.60mg/m3。

4. 放射性气体污染物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氡是无色无味放射性气味,能溶于水和一些有机溶剂,是石头和土壤中的铀在衰变过程中的产物。主要来源以天然石材为主的无机材料(花岗石、大理石、石膏、水泥、砂等)和矿渣及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后的产品。氡能够进入人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诱发肺癌;还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精神不振,昏昏欲睡。接触高浓度的氡气及其衰变产品,可以增加诱发肺癌的机会,大剂量的辐射作用下,可能引起皮肤癌和白血病。国家标准GB/T18883-2002规定,室内空气中氡的允许值小于400Bq/m3。

二、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 整个地球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使室内空气也受到污染。

2. 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和检测手段不完善,给了生产和销售劣质有害建材者有可乘之机。

3. 厂家和商家为利益所驱动,没有严格按有关标准和规范,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建材和建筑装饰材料。

4. 消费者对室内环境污染的认识不足,购置了劣质建材和装修材料。

5. 室内装修、装饰设计缺乏环保意识,施工方案不够合理,工期较短,使污染物挥发时间短。

三、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1. 选购环保型建筑和装饰材料

家庭装饰装修要做到绿色环保,选材时也要严格选用安全环保型材料,一定要注意看是否有环保产品的绿色标志,尽量选刺激性气味小的材料。施工时也要注意要尽量选用无毒、少毒、无污染、少污染的施工工艺,应选择正规的装饰公司施工,确保施工过程中绿色安全。

装饰装修并不是绝对的没有污染,而是把污染降到最低。任何装修都会造成污染,但是只要污染的程度不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就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2. 采用物理治理方法

居室设计要简洁、实用,还要考虑室内空气流通的问题,如果居室设计封闭,通风不畅,就不利于有害物质的排除。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浓度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证室内通风,房屋装修后,住户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户,将室内有害物质挥发出去,把对人体健康不利影响的因素降到最低。利用活性炭、多孔铝硅酸盐、氧化铝等无机物的多空,微孔吸附效应,对有害气体进行吸附,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新房装修后不要急于居住,一般要在装修和所有家具和电器购置后,开窗通风并放置3―6个月再入住为好。

3. 采用化学治理方法

化学吸附法是采用特定的化学反应将有害气体转为其他物质。我国市场上出售的主要有甲醛捕捉剂、氨除味剂、苯消除剂等分别对甲醛、氨、苯等能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化学物质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或出现清除不彻底,有害气体再次反弹的情况。以纳米级二氧化钛为中心的光触媒,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类似光合作用的光催化反应,产生出氧化能力极强的自由氢氧基和活性氧,可氧化分解各种有机化合物,把有机污染物分解成无污染的水和二氧化碳,是一种良好的清除装修污染的方法,且不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同时,光触媒还有杀菌、除臭、防霉、自洁、净化空气等功效,能够综合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4. 采用植物治理方法

在室内栽种一些花草来消除有害气体的影响。比如吸收甲醛的植物有仙人掌、吊兰、扶郎花(又名非洲菊)、金绿箩、无花观赏桦、芦荟、耳蕨、常春藤、铁树、等。消除二甲苯的有耳蕨、常春藤、铁树、、红鹳花等。红鹳花还可以吸收甲苯、氨。米兰、腊梅等能有效地清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

四、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室内空气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应认识到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本文通过分析室内空气中各类污染物的来源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找出了造成污染的原因,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来降低室内空气污染,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

总之,我们首先要从污染源头控制,在生活上掌握一定环保知识,并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达到防治和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的目的,使得人们能够生活在一个环保、健康和品质高的环境中。

参考文献

对健康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新认识

1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概述

2010年10月份对学院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此次普查采用电脑网络测评方式,心理问卷方法,参与调查的学生有3167人,收回有效问卷2958份,回收率为93.4%,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2份问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主要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大学新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心理健康的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受试者,以便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并作出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轻度适应性困难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新生,在调查中发现:从高中到大学环境的转变以及生活学习方式的不同导致60%的学生有轻度的适应性困难,脱离了以往埋头题海的状态,面对相对自由和自主的大学学习生活状态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文科生学理科的课程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1.2中度人际关系不和谐

两份问卷调查的相关项目显示,人际关系不协调、焦虑、抑郁自卑、迷茫,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经历了高考,昔日的天之骄子聚集到一起,势必会重新分出高低,表现突出的学生会保持自己的优势,在大学的舞台上尽情展现自我,而相比之下优势不明显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就变得极为敏感。调查学生中有56.3%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情开朗,但仅有39.1%的学生认为自己人缘好、受欢迎。

1.3个别重度自虐倾向

调查中有个别问卷显示出有严重的自虐倾向,根据相关调查项目分析主要是曾遭遇过突发创伤事件的学生为主,这些突发事件有的来自家庭,如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等,这些学生长期缺少亲情或关爱,感受不到完整家庭的温暖,极易产生怨世愤俗和嫉妒心理,严重的甚至会扭曲人的灵魂,妨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如不及时发现引导,容易产生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也有的来自于社会的各种关系,认为自己没有一定的关系背景,必将在各个方面输给其它同学。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认识

通过调查发现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诸多隐患,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精神问题产生的各类伤人伤己事件频频发生,已经引起各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选聘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此种模式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也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而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与一般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区分开来。

2.1工作环境特殊。对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工作环境相对单一,尤其是社会上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外乎一间布置温馨的独立的房间,周围都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士。而在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身处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中,所采取的教育模式应与社会上专业心理咨询有所区别。

2.2工作对象特殊。社会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是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人群,年龄层次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所处行业不同,概括来说是不同的职业人。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无论是已经产生问题的还是出现征兆的,他们年冷层次单一,共同生活在校园里,概括来说是在校的大学生。

2.3工作身份特殊。在高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身份应先是高校教师,而后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一特殊的身份要求在工作中不能向社会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那样被动的等待来访者,而应主动出击,及时发现有异样的学生。

3有效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举措

3.1建立一支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特殊身份以及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将学生普通的日常行为与特殊行为混在一起,尤其是夹杂个人情感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判断失误。如果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虽然所处角度和看问题的方式都是客观的,但是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有时候需加以分辨,才能对症下药,不是任何行为都是心理问题的反应。在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是学生的第一接触人,也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久的教师群体,因而也最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异常状况和行为。

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高校寻求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就业不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对非毕业生、就业之外的包括学业、职业、事业发展等问题都应该从入校开始给予指导和帮助。兼备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如果同时掌握职业指导相关知识,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进行深入系统的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而,建立一支兼备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的特殊师资队伍是做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3.2建立三级信息反馈系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到高校的方方面面,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主要采用"三级网络"模式。院系同学和辅导员构成一级网络,心理咨询中心构成二级网络,校医院心理门诊及社会心理咨询及诊疗专门机构构成三级网络。那么与三级网络相对应的就是建立三级信息反馈系统,班级设立心育委员,系部学生组织设立心育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发现问题及时往上级反馈,全方位检查监督学生的异常行为,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过程之中,有效实施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陈家麟,学校德育工作的心理卫生学思考.教育评论,1998(3)

对健康的认识范文6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

因为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的冲动、烦躁、易怒情绪,就会导致学生处于焦虑、害怕的心理状态,学习效率也不可能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反之,教师心理健康,他的事业心就强,生活态度也会积极,在教学中就会想方设法,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由于老师教法得当而积极地配合老师积极思考努力学习。教师这种健康的心理而导致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情感,同时也会诱发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必对学生的行为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继而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这样,势必会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师生关系。时间一长,老师无论怎样循序教导,学生都会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对教育学生改正不良习惯无济于事。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病态,学生不良的心理病态就会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我们知道,如果一位老师当天情绪不佳,无意批评了一名学生,这位学生就有可能做出许多过激的反应,甚至有可能跳楼自杀。这种现象不仅说明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更反映出教师的情绪化可酿成一场悲剧。如果学校的心理健康课上到位,教师的心理健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说,学生能否得到及时恰当的引导和转变,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