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源共享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1
一、创业项目的选择。
中年人在体力上已无法跟年轻时相比了,体能的逐年下降,中年人在选择创业项目时要避免需要高强度体力的操作项目,防止在创业过程中造成身体的损害,虽说创业是为了养家糊口,但更重要的是保证身体的健康,健康的体魄才能够在日后取得更多的财富。
中年人对潮流时尚的敏感度不如年轻人,而且如果选择潮流时尚的创业项目,年轻人与中年人的审美观不同,而且中年人也很难理解年轻人的想法,会造成彼此之间的沟通障碍,这会对中年人创业者的经营情况造成影响。会缩短创业项目的寿命,可能中年人创业者又要重新选择创业项目了。中年人创业者可以选择一些投资小,技术含量不高的创业项目,技术含量不高可以令中年人创业者在短时间内掌握,而且中年人创业卖的是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也是获得消费者一个重要的因素。
汽车后续服务行业
汽车后续服务市场,是指消费者自购车之日起至若干年后报废之日止,其间若干年之内在该车上的所有花费所引发的商机,称之为汽车后市场。
专家预测,在近20年左右汽车产业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将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虽然整车销售利润将呈现下滑趋势,但与汽车相关的售后服务市场却将是上升势头。
中年人做什么行业好?许多创业者认为搞汽车服务,必须庞大投资。其实汽车服务业的资金起点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独立投资一家汽车服务企业,启动资金在10-50万元之间皆可。
另据了解,我国汽车美容养护连锁企业如驰耐普等,其加盟店中投资要求最少的基础店,启动资金为7万左右;投资要求最高的旗舰店,启动资金为80万元。如果经营得法,一般一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投资,回报率非常高。
城市便利店行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目前我国的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少数发达都市中服务多元化的便利店行业已发展迅速,甚至一些便利店日营业额已高达万元以上。
但纵观中国的整个便利店行业,目前仍只处于起飞阶段。种种迹象表明,服务多元化的便利店将是中国大多数地区下一阶段零售业发展的重心。
根据国外的便利店行业发展经验,便利店行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地区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目前我国人口数超过500万的一线城市上海、北京、广州等,以及二线城市深圳、苏州、无锡、杭州等,人均GDP均已超过了3000美元。这就是说,上述城市具备了大规模发展便利店的大环境,并且市场空间非常大。
便利店行业规模,目前在中国还远未饱和。就以经济发达城市北京为例:从便利店的发展规律看,每3000人就需要一家便利店。中年人做什么行业好?以北京城区人口800万计算,北京至少需要2000家Cye便利店,而据北京市商委统计,目前全北京的便利店仅为300多家,便利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现代便利店与传统便利店或日杂小店的重要区别,是其服务多元化。行业人士建议:在目前整体商业零售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传统便利店或日杂小店仅靠出售商品已无法取得“异业竞争”优势,所以创业者应在自己的店中扩展其服务功能。
比如全球知名的便利店7-11,多年来根据顾客要求不断补充服务内容,利用其店铺网络之便,扩展了包括速递、存取款、发传真、代收公用事业费、代订车票和飞机票、代冲胶卷等有关的多项24小时便民服务。
药品店和健康食品店等健康服务行业
随着中国人知识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同时提高,大家都对健康概念越来越关注,因此与人们健康紧密相关的药品店和健康食品店,都是钱景不错的创业方向。
从投资门槛来看,综合药品店或中药店的投资门槛,平均都在50万元以上,毛利约35%,投资回收期较长,适合资金较充足的创业者长期发展。
中年人做什么行业好?健康食品店,则分成天然健康饮品店和讲求养生、食疗的健康食品餐饮店,后者开店成本较高,平均约在40-60万元间。而健康饮品店的投资门槛则相对较低,开店成本Cye平均约10-15万元。
加工批发及零售等服饰行业
服装与纺织是每年为中国提供9%以上GDP和25%以上外汇收入的一个支柱产业,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1/5。“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今天的中国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在全国各城市服饰行业里都蕴含了巨大的商机。
以童装市场为例。中年人做什么行业好?据统计数据,目前中国0到16岁儿童有3.8亿,年童装消费需求量在8亿件左右。权威机构预测今后几年,中国童装市场每年仍将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是中国最有增长性的市场之一。
从个人投资创业的角度而言,在服饰行业创业,一是可以办服饰加工厂或工作室,进行服装加工。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设计必须要能跟上潮流,否则不会有很强的竞争力。二是可以做服装的市场销售,批发或零售皆可。
对于资金少的创业者而言,开家服装零售店以完成原始资金的积累,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有一定资金量的创业者,可以开销售小公司做服装生产商的销售,或进入服装批发市场。
老年用品和服务行业
我国老年用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为每年6000亿元,但目前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有服务则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的巨大差距让老龄产业商机无限。
按照国际上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1999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中年人做什么行业好?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亿,占总人口的11%。
我国老年人的消费能力相当可观。据调查,目前我国城市60岁至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45%的人还在就业;而城市老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另外仅退休金一项到2010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老年消费市场应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巨大市场。
目前我国的老年用品和服务产业才刚刚起步,涉及养老机构、医疗保健产品、旅游、房地产等领域,在各方面的专项产品及服务都还亟待开发。
二、利用人脉资源。
中年人混迹职场多年,或多或少都是会积累到一些人脉资源的,中年人虽然也是社会经验丰富,但毕竟隔行如隔山,中年人创业者在创业时,可以多听有过创业经验朋友的意见,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减少在创业中犯一些不必要的过错,给创业之路带来了阻碍。
三、利用行业资源。
中年人通常有一个漫长的职业生涯,而且也对某一个特定的行业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这个行业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供应商、分销商、客户、行业管理部门等等。因此,中年人要想在创业之路取得成功,最好选择自己所熟悉的行业,可以让中年人创业者缩短对创业项目的熟悉时间。
四、符合个人喜好。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2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6-0080-06
一、引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的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精品视频公开课共同构成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在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它与原精品课程建设之间的继承关系,做好它们之间的衔接,充分利用原精品的建设成果,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根据时展的需要在原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避免课程重复建设,解决已有精品课程在建设中存在的实效性不够、参与度不高、示范性不强、影响力不大、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能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之目标。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目标。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文件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
第一。团队要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有一支结构合理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应该具有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团队建设。
第二,内容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内容,要求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第三,资源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要求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与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包含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
第四,技术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技术上,要求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精品课程共享系统。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课程结构及数据的标准性,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
按精品资源共享课四个方面的建设要求,经过“十二五”期间的系统建设。必将形成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参与性广。能够满足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需求,并能养成全民学习意识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践行新的教育理念,认识学习型社会和信息时代背景,采用“衔接一转型一升级一创新”的建设策略,才能满足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并达到相应的目标。
(一)衔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
“衔接”即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互相连接之意。“十一五”期间建设的精品课程。秉承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五个一流的建设标准,无论是在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方面,还是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精品课程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原有精品课程相衔接。既能继承已有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又能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实际上,《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2012年和2013年将重点开展将原有的3000余门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工作,从2013年起,适应新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再建设一批新的课程。这一决定,从政策上保障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原有精品课程的有效衔接。它至少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
第一,原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是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下组建的,课程负责人也同样较高要求,通过原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支队伍有着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仍然是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力军。
第二,原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一流的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的,课程内容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也要求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原精品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这些内容及其要求,也是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内容建设的要求。
第三,原精品课程要求课程教学采用“一流的教学方法”,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研究性学习来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已经开始从“接受型”向“探究型”转变,特别是“启发式”、“讨论式”、“案例研究”、“问题解决”、“游戏竞赛”和“现场参观”六种教学方法改进得最快。伴随方法改革的同时,以“第二课堂”、“小组学习”、“社会实践”和“参与科研”的四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展最快。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同样也在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中得到强调。
第四,原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基本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拓展资源,还包括部分课堂教学实录。按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要求完成的高质量教学资源,通过规范化、格式化后可以整合到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中,满足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部分要求。
(二)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尽管精品课程将多方面建设成果可以整合到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中,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不是对原精品课程的重复。因而,在进行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除注重与原精品课程衔接外。更要关注转型与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转型主要是在观念上的转变。从精品课程走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涉及课程建设效用、资源建设思路和服务面向等多方面的转型。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服务面向的转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课程服务对象从服务教师向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方向转型。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对象从以教师为主,转向服务学生和教师,这种服务面向的转型,是新教育教学理念的体现,也是高校对自己办学中心反思的结果。目前,高校教师权威、学术至上的观点普遍存在,服务面向的改变,实质上是要求改变目前教学中师生地位关系。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和教师权威理念的革新。同时,这种转变,也是落实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标、扩大课程共享范围、增加课程的受益面的体现,是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性的关键。新一轮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不再只是方便教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更为重要的是,服务面向的转变是真正落实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学精神。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真正目的。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还要求服务面向扩展至社会学习者。这个转型,是高校服务地方功能的体现,也是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理念已深得人心。关于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知识新观念也逐步被社会所接受。人们已逐渐意识到大学学习不是人生终结性的学习,只不过是人生学习中的一个阶段性环节,为满足工作需求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求才是终身学习的根本性任务。随着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不断浮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践逐步展开,对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服务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开放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学习者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满足学习型社区对学习资源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应尽的义务。开放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课程为载体,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键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面向的转型,特别是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开放,要求课程建设者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考虑在校生、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这些群体的学习特征等因素。为此,必须对原精品课程中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资源、课程传播与开发技术等进行升级改造,才能达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
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的目标制定。须满足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在课程目标设计上,需要从注重学科逻辑,培养在校生的学科理论素养和系统性知识的基础上,升级到既注重培养在校生的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又注重培养社会学习者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且通过在校生与社会学习者的双向互动,使在校生与社会学习者实现知识与能力并举的一体化培养目标。同时,在未来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背景下,还必须将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方法、技能及协作精神等列入课程学习目标之中。
其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建设,不仅要求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课程内容涵盖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时要求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还要求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涵盖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求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特别是要增加原精品课程中薄弱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内容体系,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再次,必须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升级。自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在“一流教学方法”的要求下,我国高校课堂中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服务面向的转型,为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强化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习惯、方法、技能、协作精神等成为课程建设的新的要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由教师构建学生知识体系、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思路,倡导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理论学习、模拟实践、集体辩论、小组讨论、个人演讲与答辩、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同伴教学、作业点评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课堂教学应崇尚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教师指导教与学结合的模式: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习过程,采用综合评价:降低标准与规范要求,注重教学效果;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性和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在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要特别强化学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方法与观念,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真正产生高效互动、有魅力的课堂与学习环境。
最后,必须以教学资源的升级作为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升级的核心。本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包括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两部分(见表1),其中。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是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意味着所建设的教学精品课程资源能反映课程的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同时,无论是基础资源。还是拓展资源。其内容之间还包含着一定的逻辑关联,而非单独地堆砌。例如。在拓展资源中增加了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按知识点进行整理,在线自测、试题库系统与考试系统中的内容。应与知识点间建立对应关系。训练系统不只是整体训练一门课程的所有知识。而能分别对每个知识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能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才能确保学习者的学习成效。
为了保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对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和资源提交都做出了明确的技术和模范化要求。
第一,对于基础资源,要求做到结构化,按照课程概要、教学单元、教学资源,或按照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来组织,如图1所示。其中,课程模块由模块概要、教学单元集合、模块作业等构成,可理解为课程的章节;教学单元包含一系列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可以是学习指导、演示文稿、教学录像、作业,试卷、实验/实训/实习资源等,教学资源可相对独立,可以被单独使用。
第二,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演示文稿、教学录像、教学案例、例题、作业/试卷、实验/实训/实习资源、文献资源、常见问题、教学课件(网页型课件、nash课件)、媒体素材(文本素材、图形,图像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等基本资源的格式、内涵和技术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提出了必须达到的要求(必选项)和建议达到的要求(可选项)。表2是对“网页型课件资源的要求与建设”样例。
第三,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对基本资源的元数据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如表3所示。元数据是指描述数据及其环境的数据。元数据能提供基于用户的信息。能支持系统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拓展资源时,应在技术上遵循以下要求:(1)拓展资源中涉及的媒体素材、教学课件和演示文稿等遵循基本资源建设技术要求:(2)数据存储须采用关系数据库,数据访问须进行严格的授权保护;(3)提供统一的应用程序接口、数据导入导出接口及其说明文档;(4)技术架构须采用分层设计理念;(5)界面设计要尽可能的便于用户操作;(6)按照协议约定提供相应的开发及技术文档。
第四,在资源提交方面,要求基本资源必须符合标准并填写元数据,拓展资源中的网络课程打包应符合“CELTS-9.1”内容包装信息模型或“SCORM 1.3”标准侧。其中,“CELTS-9.1”内容包装信息模型是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中学习资源的标准,该标准模型为学习资源定义了一种标准的数据结构,并且绑定足够的描述信息,以便于学习资源的快速检索、有效的共享和交换。SCORM(Sharable Content Obi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是在已有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IMS、AICC、IEEELTSC等)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可访问性、协作性、持久性和可重用性的特定模型。SCORM标准具有学习内容的可重用性、详细的学习记录跟踪、丰富的学习路径设计、多重目标的设定、多种学习交互方式、课件跨平台使用和多种媒体资源的整合等特点。对于数字内容教材的制作、内容开发提供一套共通的规范。遵照这些标准的教学资源,能实现教学资源的易用性、可重用性、共享性等。
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进行如此细致的技术规范要求,一方面解决上一轮精品课程建设中部分课程因资源开放程度不高、共享性不够、使用不便、规范性不强、兼容性差等问题,致使课程实效性不强,影响力不大,使用率低;另一方面,详细的技术规范,能方便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共同建构资源。提高师生与社会学习者课程共建共享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升级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能实现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充分开放的要求。达到了为学习者构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目标,并且保证了最终的云共享技术的要求。
(四)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动力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新;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创新主要是指更新和改变之意。精品课程建设已持续多年,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如何超越和突破原有课程建设模式,形成持续建设的动力,除进行服务面向的转型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课程开发技术等升级外,还必须寻求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技术,不断创新,使精品资源共享课达到新的高度,形成特色。本文认为从课程文化和技术的视角来进行课程建设思路的创新是可行的路径。
1.从课程文化视角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高等院校具有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职能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的旧。精品资源共享课。把课程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从面对面教学方式,扩展到远程教育方式,使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承载文化与传播文化的功能十分巨大。影响面广,对推进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精品资源共享课既有传统教育课程的文化特征,同时兼具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特征。理解课程文化是系统地探究和改革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观念及教室里实际呈现出来的课程的一种途径,是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根本。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式。课程文化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审视课程,是对课程深层结构的理性思考。课程文化隐性或显性地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课程文化不仅支配着人们的课程行为。并且还在心理层面以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方式。促成或阻碍着外在的课程意识的形成、变革、传播和吸收。课程文化决定着关于学习者、教师、内容、情境、规划与评价的假设,如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远程教育课程文化,受个别式、自主式、开放式和技术式的教育模式特征的影响,使其具有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文化;认知性、实践性、情感性与经验性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文化;纸质、音像、网络多种载体相结合,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文化;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教师导学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文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文化等。探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传统教育课程文化和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特征,一定能够给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带来新启示,产生新的途径,形成新特色。
2.从技术运用视角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精品资源共享课赖以建设的基础,是实现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充分开放的前提条件。为增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易用性、有效性、共享性、普适性,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构建一个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创新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十分重要。在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技术的保障方面要求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集中展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并与国内教育网站以及国内主流门户网站合作。通过接入和镜像等方式,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云计算既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更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云计算尽管有多种定义,但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云计算定义更符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所遵循满足学习者需要的理念。该定义认为,云计算是一个模型,这个模式使得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根据需求。方便地通过网络访问可配置的共享的计算资源库(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而这些资源以最小化的管理和交互成本来快速供应和释放。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与运用,带来了网络架构从客户端一服务器服务模式向云服务模式的转变。云计算提供的三个层次的服务理念: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以及云存储技术,将在未来会彻底改变互联网运营和服务模式。“教育云”将会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包括教育信息化所必需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经虚拟化之后,会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云服务。借助基础云服务平台、教育资源云和教育管理云,精品资源共享课将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之目标,全面实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之梦想。
基于Web2.0技术与核心理念的各种软件。如博客、Wik-i、SNS等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支持微内容的创建、存储、传递、维护与管理。使得增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互动交流性成为可能。同时,随着手机、Pad和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的逐渐普及,移动学习所具有的学习形式的移动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学习技术的融合性等,都将成为支持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学习模式的新途径。因而,在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一方面,充分考虑这些新技术的学习功能,利用其交互性、共享性、社会性等特征,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创造新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结合这些新媒体特性,开发相应的适合移动媒体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其广泛性、灵活性、个性化等特性,实现泛在学习的目标。
四、结语
作为“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对“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时期,本科教学质量成为今天热点话题。关注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解决问题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已经成为热议的话题,而且有一些城市的高校已经开展了联合,例如北京市,2012年3月12日,成立了“首都图书馆联盟”,宣布《首都图书馆联盟惠民服务措施》,第三条指出:“在高等院校图书馆逐步实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通过办理借阅证使读者共享图书资源”。这样,在北京63家图书馆将可通借通还,为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京城里的大学生们可以到北大、清华的图书馆看书了。一年多过去了,但情况并不乐观,这样那样的问题还真不少,资源共享的目标还只是停留在了“联盟”的条款上。笔者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面临资源紧张的困难,以北大为例,图书馆座位数4000多个,但在校生超过3万人。“占座”依然是大学图书馆的普遍现状,还有大学图书馆“被迫”采用入馆刷卡,由系统分配座位的办法,几小时后座位失效,如有需求,需重新登记。这虽然能解决一些资源共享的问题,但是却效果不明显,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笔者还了解到,目前高校是按照师生教学科研的需要为图书馆配置图书馆员的编制、馆舍的空间、经费的拨付等资源的。如馆舍,我国的高校是按照每个学生2平方米的标准建设,而职业院校则相对更少一些,学生的需求与图书馆场所严重不匹配,“人满为患”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不到解决。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问题需要进一步寻找对策予以解决,以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 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没有建立合理的共享机制,共享通道不畅通。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共享方式,都不能既满足在校大学生的图书、文献资源需求,又不让已经资源相对紧张的职业院校的图书馆“门庭爆满”。这就要全力解决在校大学生不用长途跋涉到其它职业院校的图书馆,在本校的图书馆,就能通过书目系统查询到所需图书存放在哪一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外省市图书馆、本市图书馆。同时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如确定了哪家图书馆后,如何提出申请,如何向该图书馆发出借阅申请,何时何地能拿到所需图书。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共享机制,没有形成畅通的共享渠道。
其次,没有建立成熟的共享观,构建共享机制不积极。职业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现依赖哪些基础条件,目前,这样的基础条件是否具备。这些还没有达成共识。有的认为,共享需要一个发达的网络系统和一个发达的物流系统。因为,要让大学生们能够由一个发达的信息系统查询到自己所需的图书和文献,并且知道可以从哪个图书馆获取,然后再由一个发达的物流系统来保证图书在图书馆之间流通,这是共享实现的物质条件。但是由此产生的共享成本,谁来负担,是政府投入,还是学生所在的职业学院,没有达成一个付费原则,阻碍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发展。还就是没有专门的组织负责各职业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施。例如北京市高校图书馆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馆际互借,这是因为有北京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作为组织支持与协调的,对于中小城市的职业院校,如果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就更需要一个专门的负责组织实施的机构,如省级的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了。同时,实现职业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还需要各高校树立科学的共享理念,需要形成利用公共信息实现自我发展的观念。
二、 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解决对策
首先,要完善校际间的互通机制,以加强校际间的互通有无。如职业院校可以与省外的高校图书馆,如中科院、社科院等部分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建立共享,与省内各大高校的图书馆建立“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的方式,以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大学师生在自己所在学校的图书馆提出申请,或者以个人的名义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向对方图书馆提出申请,在支付了费用后,就可以获取图书及文献资源。建立校际互通就应该消除自己的图书馆资源已经十分丰富的想法,更要甩掉依靠自家图书馆来满足大学生对信息资料需求的浅见,要采用馆际互借这个国际通行的办法,建立图书馆联盟,实现图书资源共享,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为,图书馆联盟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共享机制,并且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共享的方式:直接共享,还是间接共享。理想的模式应该是大学生们就近得到所需要的图书和文献,而不是为了共享,一定要赶到很远的图书馆。共享的目标应该是在身边实现对图书馆资源的需要。
其次,要培养成熟的图书资源共享观,构建科学的共享机制。
对于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物质条件,现在已经基本具备,通讯网络的发展足以实现共享。物流系统已经遍布全国,只是需要建立合理的付费原则和机制,以促进合理的分担或统筹物流费用。笔者认为,产生以上两个问题的原因还在于观念。因此,要让所有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尤其是那些优质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接纳共享的理念。有能力的高校图书馆应该给其他院校的图书馆多做些资源支持的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实现共享多做些基础性工作。同时,要广泛地宣传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理念,营造科学利用公共信息的环境,为更好地促进图书资源共享提供理念支持,切实提升职业院校图书馆的水平,以满足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图书信息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诚信机制的建立。因为,高校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需要解决书籍遗失或者不归还的问题,虽然可以很便捷地找到借阅者,但是成本也会很高,会对共享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必要的信用体系的建立也是共享的基础。
参考文献: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4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当今时代的信息以井喷式的速度增长,作为知识储备地的图书馆必须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容纳尽可能多的信息;另一方面,这种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读者对于知识以及信息筛选的需求,也使得图书馆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发展前景。在此背景之下,图书馆网络化蓬勃兴起,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的建立如雨后春笋,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随即呈现出崭新的发展趋势。
1.1理念的更新:虚拟存储与文献传递
传统图书馆的馆藏模式主要是实体馆藏,包括纸质的书籍、报刊、杂志等印刷型的实物载体,以及磁带、磁盘、光盘等电子文献。但一个图书馆的实体馆藏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不仅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设置了屏障,长远来看更不利于其长足的发展。虚拟存储概念的提出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存储和获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念。虚拟存储(StorageVirtualization)本是计算机领域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将多个不同类型、独立存在的物理存储体,通过软、硬件技术,集成转化为一个逻辑上的虚拟的存储单元,集中管理供用户统一使用。其在图书馆馆藏中的应用就在于图书馆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连通作用要么购买大型数据库的使用权,要么搭建信息搜索平台,将广泛的数据信息收集、分类、整理以供用户使用。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实体的文献传递相对应的虚拟文献传递与共享。
1.2模式的改造“:拥有”实藏与“存取”利用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传统的图书馆馆藏方式为实藏,也就是强调图书馆对于其文献资源的“拥有”,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共享模式必然是一种一维的实体文献传递模式:图书馆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实体馆藏。而通过发展虚拟存储建立起来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则为文献传递提供了多渠道的网状模型:响应用户需求的不再是单一的实体馆藏,而是囊括了图书馆实体馆藏、虚拟馆藏、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以及馆际互借等在内的一整套系统。这个系统的最大特点在于图书馆对于这些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网络资源数据库的资源不是一种“拥有”,而是一种“存取”使用。这无疑大大扩充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外延。
1.3技术的变革:平台建设与数字网络
传统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注重的是自身的馆藏资源建设,以及馆际间的实体文献传递,并且这种实体传递还局限在同类型图书馆之间合作互借的狭隘模式之内。而其网络建设也是主要以局域网和广域网为主,网络主体的连通性不强,从而制约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有效发展。随着当代互联网技术的日益革新,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共享也逐渐步入互联网和数字网络时代,更加注重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例如2000年建立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2002年启动的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CADAL)等。
2资源组织管理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2.1制度——护航者
制度是保障一个社会有机体正常、有序运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组织机制的有效建立离不开其他各个部门的互通合作与鼎力支持。虚拟馆藏的建设、网络共享资源平台的搭建离不开技术部门的技术支持和采购部门对于相应的基础设施如电脑等的采购,以及财政部门相应的款项支持。而管理制度是保障图书馆各个部门有机合作、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因而也必然是保证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组织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护航者。
2.2政策——风向标
如果说制度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组织机制建设的重要保障,那么政策便是引领其发展的重要导向。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政策决定了馆藏资源建设主要学科、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建设的投入比例、馆藏资源的建设规模、技术支持的程度,以及馆藏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的力度。不同的政策导向会令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政策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组织管理机制建设的风向标。
2.3环境——晴雨塔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是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制度约束其行为,政策指导其发展,而新趋势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则更加注重环境的变化,对于用户需求的关注、对于市场变动的警觉及对于社会发展的洞察。当代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建设逐渐倾向于建立大型的图书馆联盟、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加强馆际间的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反映了新趋势下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建设对于环境变动的关注和洞察。
3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新模式
基于以上对于新趋势下图书馆馆藏资源组织管理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分析可以看到,当代的组织管理模式变革了传统模式下以行政领导为主体统领全局的管理模式,取而代之以用户和市场为导向的、各个部门在制度和政策的框架内通力合作的新型管理模式。
3.1政府角色的转换
由于图书馆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因此传统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组织管理机制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管理机制,图书馆的管理运作自成一个系统,图书采购、资源组织、馆藏建设以及馆际共享都以政府的资金注入为导向,自由性和自主性较低。新趋势下,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市场”的概念日益成为塑造社会生活的重要观念,从而使得图书馆的组织管理机制本身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无意识地关注市场的动态;另一方面基于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的洞察,使得政府的角色逐渐由主导者转变为协调者。
3.2制度建构的革新
政府角色的转变势必引起制度建构的革新。传统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组织建构所遵循的制度是政府主导下出台政策的相应结果,因此在政府转变为一个协调者而非主导者时,相对应的制度建设也必须退出其占主导位置的模式,从而为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组织管理机制的新模式建构释放充足的空间。
3.3市场机制的引入
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中,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政府来支持。这一方面使得图书馆的经营和发展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以政府为主导,自主性差;另一方面也使得图书馆在这种依靠政府扶持的模式下很难实行大的变革从而获得长远发展。市场机制的引入对于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一则可以为图书馆提供一部分收入,为其建设网络环境下的馆藏资源共享新模式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二来也可以提高图书馆运营的自主性和灵活度,从而为探索更全面、更有效的馆藏资源共享新模式提供更大的空间。
3.4用户需求的关注
20世纪初在文化领域中兴起的“人本主义”思潮在当代落实为从实用的角度切实考虑“人”的需求,如在产品消费领域崇尚“客户至上”,在产品设计领域尊崇“人体工程学原理”等。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对用户需求的关注,一方面体现在根据客户的主要需求与其他图书馆合作建立大型的图书馆联盟,并发展馆际文献互借、参考咨询、馆际虚拟存储资源共享等服务;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构建大型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向读者提供查新、检索及咨询服务。
4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机制建设的途径
在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信息资源日益繁复的新趋势下,我国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共享的组织机制建设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正在朝着空间网状层次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新模式前进。
4.1典藏和利用的动力学:重视协调
在“典藏”和“利用”的权衡中必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馆自身的发展状况,二是要对用户群进行研究。从图书馆自身的发展状况而言,若是馆藏资源十分丰富,且馆藏对于网络资源需求较大时,可以将建设重心倾向于虚拟馆藏的建设及大型数据库使用权的购买上,反之则需慎重权衡。从对用户群的研究而言,需要收集大量的用户需求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估,从而做出相应决策。因为尽管虚拟存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新模式是当今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发展主流,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搭建这些网络平台、购买大型数据库使用权的同时,在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上也是十分巨大的,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的购置费、维护费,网络通信费,服务费等。因而在考虑“典藏”和“利用”时必须要做好权衡。
4.2拥有和存取的价值流:有所侧重
在“拥有”和“存取”的取向上,必须要考虑侧重点的问题。一方面是资金流的侧重,另一方面是技术支持的侧重。大型图书馆在馆藏方面即在“拥有”上较为充足,可以着重发展虚拟存储即“存取”的新模式;中小型图书馆在馆藏上不具优势,但可以利用发展虚拟存储、与大型图书馆合作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等来弥补自身在馆藏上存在的劣势。因此在资金和技术支持上都可以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搭建以及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联盟的建立上倾斜,包括购买计算机设备、网络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培训相关人员等。
4.3政策和市场的生态学:必要权衡
传统的以行政为主导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机制与网络环境下以市场为导向、行政为协调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新模式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关系的。因此,在开拓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广阔领域及馆藏资源共享的新模式时必须要把政策和市场的关系纳入其中进行考虑。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时不能忽视政策的协调作用,而在考虑政策的导向性之时,也不能不顾及市场的调节作用,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实施具体的决策行为时,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选择倾向性和侧重点。
4.4实藏和网络的模态论:全面分析
注重实藏的图书馆资源共享组织管理模式体现了集中型的管理理念,而重视网络虚拟存储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模式则体现了层次型的管理理念。在新趋势下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组织管理模式的更新中要注重对集中型管理理念的分析与理解,吸收其精华,同时要加强对于层次型管理理念下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新模式的发展,实现经济性、有效性及实用性的进步;加强互联网与数字网络的建设,实现实藏与虚拟存储的有机结合与共同发展;调整馆藏重点,突出馆藏特色,在全面分析中发展优势学科,并实现馆际的大力合作、互惠共赢。
5结语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5
关键词 教学资源共享 慕课 开放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04
Abstract With the "Internet +" coming of age, many traditional industries have unprecedented impact, education was not spared. Gradually break through the closed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 towards openness and sharing as the core of the Internet world. MOOC (MU), and similar popular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d a good opportunity. However, our research is still in the concept and design stages, open to teaching resources to share deeper research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From the high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process at home and abroad, to sum up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expect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 some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MOOC; open source
互网环境下,开放性课程教学资源理念越来越受到广泛的接受和普及。慕课相关的国内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深度及广度在不断增加,其对高校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共享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布局、资源协同利用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不少的差距。因此,如何深层次配置这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以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用,国内的研究和实践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降低高校教学资源获取成本,提高全社会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尤其是对无法获得政府财政支持的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来讲,这方面尤显突出,因此可以说,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共享,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均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教学资源;其次,为各高校借鉴国内外品牌高校优秀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提高其教学水平;再次,有利于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的角色转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随着资源共享理念和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增加和改变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模式。
因此,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对国内高校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和改革有较大的促进和指导价值。本文对国内外课程教学资源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对高校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国内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开放的历程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开展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将课件等资源放置于互联网服务器中,公众可以免费下载。以此为契机,美国乃至全世界诸多高校纷纷加入此行列,通过互联网共享部分课程教学资源。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开放式课程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学的影响”论坛上,针对开放教育资源进行了解释,即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向非盈利机构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自由查阅、修改或使用。而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开放、共享的理念已成为互联网的主导,教育资源共享的对象已经从单一的课件、讲义等内容性资源发展到如今的有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技术性资源。①
目前,云计算和大数据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研究、使用,信息资源从其生产、配置到消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推动了网络生态和虚拟信息资源空间格局的形成。②2012年出现的慕课现象是信息网络技术对教育领域渗透和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该年也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从此慕课开始进入普通人的视野,并影响了传统的课堂教育理念。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简写,原意是“大规模、开放性的在线课程”,“慕课”为其中文音译。当前,慕课教育平台主要包括Coursera、 edX、udacity、Khanacadem 以及codeacademy等,其中Coursera、edX、udacity被称为慕课教育的三大平台。现阶段,慕课平台还以非盈利经营形式为主,以知名高校为内容性资源的来源,构筑网络教育共享平台,学生(不局限于高校在校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获取共享的课程资源。部分平台也已经开始进行了一些商业性的尝试和探索。慕课平台发展和扩张的速度惊人,Coursera用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吸引全球8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加盟,开设课程多大386门,平均每分钟有50人注册。③
国内关于慕课平台的建设和利用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是一部分高校或者通过与三大慕课平台合作或者建立高校慕课联盟形式,开始涉足或者重视相关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活动。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项目,由政府主导并组织管理,高校作为参与主体,共享大学“名师名课”的教学资源,推动信息技术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国家精品课程为教师和学生利用优质资源提供了丰富的选项,但是,国家主导的资源建设用户意识比较淡薄,建设与应用脱节现象严重。④微课的兴起是教育信息化近两年的新景观。教育部自2012年开展中小学微课比赛后,2013年初又将这一活动推广到大学教学领域。当前高校微课资源正在抓紧建设之中,资源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微课应用的促进机制尚未建立。
2 国内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主要以资源中心视角为主。美国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的杰出学者David Wiley提出一个关于开放教育资源共享的4R框架,使用者可以自由地对资源进行重用、改编、混合、散播等四个方面的应用。多数开放教育资源者大多数欢迎资源的重用,对此UNESCO在《行动指南》中认为这种对资源的改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混合、改编和优点抽取。⑤相对4R框架,优点抽取并未完全包含在4R框架中。除此之外,欧美研究者已经突破资源中心视角的束缚,开展如何应用开放教育资源以进行课程改革、创新等研究。比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皮格勒关于教师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动机的研究、⑥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关于教师重用开放教育资源的方法的研究、⑦David Wiley教师将开放教育资源整合进入课堂的方法研究⑧等等。
目前,国内关于课程教育资源共享的文章数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教育资源共享的优缺点、对策等研究,缺少更深入的理论性的研究。自慕课形式出现之后,国内开始有大量关注慕课的研究出现,但是多数研究主要是关于慕课的概念、对国内教育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对策等方面。当然也有一些从资源等视角研究模块的理论,肖冬梅等⑨从资源配置的视角解构慕课现象,分析慕课盛行的根源。刘和海等Y从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中探讨慕课的本质和核心。
3 总结
国内外有关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欧美发达国家开放教育资源已经从只关注资源建设的研究发展到资源建设、共享、实践的系统化、集成性研究;第二,欧盟国家开放教育资源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普及,并形成常态化,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包括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开放和共享对大学教学教育产生的影响、政策支持、评估方法、应用技巧和方法等多个环节;第三,美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共享的研究主要从学生角度研究教学资源的使用,包括资源的再组织、再设计等方面;第四,国内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理念传播和影响仍然存在很多障碍,这方面系统性的研究文献还很少,尤其分别从学生、教师、学校的层面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理论和实践相对稀缺,目前的研究还主要从政府和管理机构的视角出发探索资源共享的体系框架设计等。
注释
①⑤ 郑静雅.整合理念下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为例[D].河南大学,2009.
②⑨ 肖冬梅,吴秀文,刘芳.教育资源配置视角下的慕课现象解构[J].图书馆, 2015(5):17-21.
③ 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116-121.
④ 王龙.中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问题、对策与相关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
⑥ Pegler C.Herzberg, Hygiene and the Motivation to Reuse: Towards a Three-Factor Theory to Explain Motivation to Share and Use OER.[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2012(1):18.
⑦ 杨满福.开放教育资源(OER)在大学教学中应用的中外比较研究与实践探索[D].南京大学,2014.
资源共享理念范文6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主要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此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较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李亚东和张照余[6]探讨了虚拟专用网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应用前景。黄凤玉[7]等分析了文档库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黄凤玉[8]等探讨了元数据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孙琦[9]在其硕士论文中全面地提出了本单位的数字档案馆系统开发设计技术方案。吴华影[10]在其硕士论文中全面分析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安全技术问题。这些有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技术实现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从技术层面为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2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重要因素,李萍和王桂芝[11]提出“集中型”、“水平型”和“网络型”三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李亚东[12]在其硕士论文中详细分析了“基于局域网的共享”、“基于政务网的共享”和“基于互联网的共享”三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刘娜[13]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全面调研我国省级档案馆网站,从资源平台、技术平台、政策平台和管理平台四个方面提出了省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一般模式。
3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研究
网络环境下,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机制体系与运行程序。戴志强[14]提出要建立依法调控、互动多赢、科技保障与舆论导向的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运作机制。谭必勇和王新才[15]提出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书目控制机制。吕秋培[16]分析了如何建立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张照余[17]从不同角度对档案共享网络的效益进行了剖析,梳理了档案网络共享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提出了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的原则和主要手段。
4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主要明确的观点
综上所述,前人的研究为将来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研究成果主要明确了以下观点:
4.1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理论研究日趋成熟
目前关于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理论研究已经基本成熟,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虽然并没有权威的定义,但基本明确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内涵。随着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共享实践的不断推进,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基本原则和一般形式也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可见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日趋成熟。
4.2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应借鉴图书情报界信息
资源共享的经验虽然在实践基础、理论依据、共享客体、共享主体、共享理念、资源建设、共享特点等方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图情信息资源共享存在差异,但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来看,图书情报界的信息资源共享都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成熟,档案学界的很多学者依然认为图书情报界的信息资源共享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是值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借鉴和学习的,只是在借鉴和学习时应充分考虑档案信息资源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
4.3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必须以日新月异的信息
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综述王晋(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要]文中首先,归纳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主要研究内容,然后分析目前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已经明确的观点,并指出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仍然存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有待深入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用户服务研究有待加强等问题。[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述评技术为技术保障信息社会大环境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才能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档案学界很多学者不断探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形态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领域的应用,可见信息技术是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保障是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的观点,如何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效果是今后有待进一步时深入研究的问题。
5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存在的问题
5.1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
有待深入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重点问题,而目前档案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较多的还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目前仅在部分地区形成了局部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未形成全国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这也限制了档案学界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相比之下,图书情报领域对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研究就比较深入,针对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从动力、保障、监督激励、运行平台管理等机制,系统地建立健全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保证共享机制有效运行。因此,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并且有必要建立类似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全国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共享平台。
5.2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用户服务研究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