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系统科学方法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系统科学方法概论范文1
系统科学是对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除外系统科学又是以系统思想为中心、综合多门学科的内容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综合性科学门类。系统科学按其发展和现状,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系统科学一般是指贝塔朗菲左其著作《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中所提出的将"系统"的科学、数学系统论、系统技术、系统哲学三个方面归纳而成的学科体系。
广义的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运筹学、模糊数学、物元分析、泛系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论、系统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学、知识工程学、传播学等一大批学科在内,是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大门综合性科学。
一.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40年代,在大型军事科研项目的社会背景: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技术背景:整体思维的科学背景下。由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汇流,产生了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广泛综合性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老三论)。由于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相互联系与相互结合,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系统科学理论与系统科学方法。60年代,美国将《系统工程》杂志改为《系统科学》。中国在技术领域的杂志则有《系统科学与教学》、《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系统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等。也是这样出现了一门新的综合性科学门类。70年代以来,又相继产生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新三论)和超循环理论,极大的深化和发展了系统科学理论。
二.系统科学包括的内容
系统科学所包括的内容有系统概念、一般系统论、系统理论分析论、系统方法论和系统方法的应用。关于系统科学的内容和结构最详尽的框架,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来的。他认为系统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处于同等地位。他把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等,这是直接改造自然界的工程技术层次;第二层有运筹学、系统理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是系统工程的直接理论,属技术科学层次;第三层次是系统学,它是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最高一层将是系统观,这是系统的哲学和方法论的观点,是系统科学通向哲学的桥梁和中介。
三.系统科学所研究的内容
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如对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应立即立项组织科学调研,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使这项工作有较充分的科学依据,各个局部与整体间关系更加协调,各项目标更加合理,宏观调控更为有效,还可实现预警作用,及早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系统化、科学化的工作方向。
四.系统科学研究的方法
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出发,把研究对象置于系统的形式中,从要素、结构、系统整体、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综合的进行考察,以揭示对象系统的本质和规律,达到最佳的处理和解决具体系统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方法的关键是考察要素与要素的关系。如:对于研究教育系统中,我们要知道影响我们现在教育水平的要素是什么,那我们就要从教育这个系统出发,联系我们现在教育的制度,师资问题,教学设备问题,教学外部环境等问题实行综合性研究和考察,揭示现代教学本质和规律。
五.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在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时,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层级性原则:层级性是系统的普遍特性,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具体系统就必须从系统的这一普遍特性出发。
3、结构性原则:结构性是任何系统所共有的重要属性,因此,结构性原则是系统方法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4、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性,也是系统方法最基本的出发点。系统的特性、功能和规律是通过系统整体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出来的。所以,只有从系统整体出发,才能真正的揭示出系统的特性、功能和规律。
5、相关性原则:由于要素、结构、系统整体和外部环境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在运用系统方法考察系统的任何一个方面时,都必须与这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其他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研究。系统方法的相关性原则也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具体体现和实际应用。
6、模型化原则:在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具体系统时,一般都需要抽象出系统的模型以代替对象系统,并通过对系统模型的研究来揭示对象系统的本质和规律。
7、最优化原则:系统整体的最优化,既是系统方法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系统方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它贯穿与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具体系统过程的始终。
六.系统科学目的
系统论的任务,不只是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反映系统的层次、结构、演化,更主要的是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的目的,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及特点,反映了现代科学整体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为解决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军事等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如为解决企业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和再就业问题,我们用系统科学去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合理的工作目标。一是短期工作目标,二是长期工作目标。短期工作目标可以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大部分(90%左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和再就业问题,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工作目标应该是:通过宏观调控和经济、法律等手段,建立下岗、分流、置、再就业制度和机制。通过进行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的系统分析研究,并不是脱离当前的工作实际,既要考虑长远的工作目标,也要结合当前的工作实际。可以分时间阶段地逐步完善,既做好基础性工作,又做到长远目标与当前工作相结合,
使当前的工作得到改进,使得问题得到实际的解决。
七.目前系统科学的研究方向
对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运筹学、模糊数学、物元分析、泛系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论、系统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学、知识工程学、传播学等一大批学科在内的,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置于系统的形式中,从要素、结构、系统整体、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综合的进行考察,以揭示对象系统的本质和规律。如:对于金属材料,有两个这样的科学问题。(1)能否将已建立的电子结构、相结构和组织结构3个层次的理论整合成相互关联的系统理论?(2)金属材料系统中合金相的多样性是否由基本结构单元序列的多种组合方式形成?为此“金属材料系统科学”提出了“基本原子团序列”、“特征原子序列”和“特征晶体序列”是构建合金相的三个基本结构单元的新见解并建立了计算合金相状态、能量和体积的新方法。实施了“金属材料系统科学特征原子序列工程”同时开展了“金属材料系统科学”理论的应用。
八.系统科学发展的成果
1.近年来,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在体育系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为总结经验,使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体育工作,提高体育工作管理水平。正在筹备举办第三届亚冬会的黑龙江省体委在会上进行书面交流。他们认为,系统科学的运用,为举办好第三届亚冬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管理的保证。从近两年来的筹备管理工作进展情况看,所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他们借鉴北京亚运会和申办奥运会的经验,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去组织管理筹备工作。做到了两个突破,一是思想方式上的突破;二是方法、技术运用上的突破。
2.系统法学是将系统科学与法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法学思想、法学流派和法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法或法律就是系统,任何法的现象都是具有系统意义的现象,可以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加以解释和说明。系统科学将法的现象视为阶级现象,就自然而然形成阶级分析法学。系统法学也同样对法形成了一个基本观点或定义,既法或法律是系统。系统是个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是容易理解的和接受的概念。因此,这种定义或这种思想,对法学研究的制约最小,为法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3物流信息系统是一门研究如何在企业中应用信息技术,帮助物流管理人员更有效地利用物流信息的学科。它是融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目标是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员和程序员和强调用户和管理者应该如何参与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活动,使设计出来的信息系统更加适合管理者的需要。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社会人们对信息和数据的利用与处理已进入自动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的阶段。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以采集、处理和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为目标的系统,它的应用标志着物流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
文献:
系统科学方法概论范文2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070-04
1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专业。该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在专业调整中由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专业合并而成。这种整合对于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1]。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发展,该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需求也不断增长。但是由于该专业开办时间较短,各学校的专业背景差别很大,对该专业的内涵、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材教法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对该专业的建设就成为各学校研究的重点[2]。
目前,信管专业主要存在3种模式[3]: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工商管理模式,专业设在经济管理学院;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专业设在信息管理学院;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的技术导向模式,专业设在信息技术学院。此外,信管专业在某些工科院校还以培养某些行业技术型管理人才为主。随着各种学科的相互交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和整体化的特点。人们不但关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IT/IS)本身的探索和应用,也日益关心IT/IS对组织行为的影响,许多传统的经营战略和业务管理问题现在成为了IT/IS战略和管理决策问题。这反映出当代信息系统专业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并重的主流趋势[4]。这种趋势对信管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体现该专业的特色、解决人才“通”与“专”之间的矛盾是该专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课程是教学之根本,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培养的方向也决定了课程体系的结构[1]。课程体系是由构成一定学校课程的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层次结构组成的整体。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发展要求、科学文化知识的增长、学生成长和能力的提高、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本文从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出发,根据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学科的知识体系,利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思路,提出了一种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本文并不是给出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而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给出一种分析与设计的方法,这有利于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划来建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2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
2.1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教育部对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即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5]。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的规划性、前瞻性、专业特点和发展要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于2004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CISC2005)”课题组,该课题组对来自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一次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查。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35份。表1总结了CISC2005课题组调查的关于企业人才需求的一些数据。
从市场需求看,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需求量相当高。对于需要信管专业毕业生的企业来说,最多的是需要信管专业的学生去做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也有企业需要该专业的毕业生去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表2是关于企业对信管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劣势认识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缺少有效的实践、实习环节”、“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和“过于偏重计算机类课程”是信管专业的最大缺陷。我们进一步分析就可以看出,“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其实是最根本的因素,因为只有明确了专业培养的方向,才能解决关于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的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分析信息系统学科的知识体系入手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
2.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的知识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研究关于信息系统建设、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它是管理理论、系统科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4]。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如图1左边的虚线框所示。
我们从知识体系上基本明确了信管专业学科的内涵,为明确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特色提供了基础。在该学科中,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研究背景和分析手段,管理中的问题是信息系统服务的对象;系统科学理论和思想在信息系统学科中也被广泛地借鉴;信息技术,一方面是信息系统可利用的工具,另一方面,它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信息系统学科带来大量研究课题[4]。信管专业的特色在于将管理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过分强调技术手段的作用,会使信管专业类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是因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原因而不能真正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相媲美;如果弱化信息技术在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其结果是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不能为信息时代的人才市场所接纳[1]。
3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是既要体现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又要考虑信息系统的应用趋势和职业发展趋势。
3.1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
在对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如图1右边的虚线框所示。对于上述课程体系架构中需要设置的核心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5门核心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基础、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其下属信管专业的4门主干课程是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系统分析与设计,这对于我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些学者对于信管专业应该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也进行了研究。张基温[6]认为信管专业一个与信息化密切相关的专业。与信息化有关的几个领域是信息化决策、信息产业及其管理、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管理,信管专业应当定位在信息化管理。然后,他提出专业课程应该按照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确定,并对信管专业的4个专业方向(即信息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系统建设方向、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监理方向、信息系统管理维护方向)的骨干专业课程进行了需求分析,从而整合出以下10门信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学),信息检索技术,数据组织与存储,信息系统安全原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监理,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系统原理,信息系统开发。
CISC2005课题组[4]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即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人才,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才)出发,借鉴美国IS2002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同时考虑到我国社会对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设计了我国信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1门、近100个单元的相关课程,11门相关课程的具体名称如下: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概论,企业资源计划初步,电子商务、战略结构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实践,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方法,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与系统软件,网络技术及应用。
这些研究的思路和结果为我们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提供了参考。
3.2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专业核心课程确定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扩展出该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
查先进[1]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对信管专业的要求,提倡采用“知识点知识模块课程体系”这样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即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目标,结合各自的办学特点和优势,提出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点,然后由知识点组成相应的知识模块,由此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他提出的知识模块主要有4个方面: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
张基温[6]提出了从核心专业课程扩展课程体系的方法:1)从每门骨干专业课向前找必须的先修课;2)整合进没有考虑到的学科标志性课程;3)添加一些公共基础课程;4)添加一些专业领域的必需课程和学校特色课程;5)增添一些能够提高应用层次和向周边专业辐射的课程;6)增加一些能够扩充知识面、提高社会应对能力以及学生兴趣的课程。按照上述原则,他提出了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群、学科标志性课程群、核心专业课程群和专业辐射课程群。
此外,董焱在文[2]中考察了美国亚历桑那大学Eller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人文科学选修课。王学颖和黄淑伟[3]提出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分为5大模块,即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信息技术模块、管理科学模块和教学实践模块。
不论采用哪种课程体系,都应明确各知识模块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文化基础课程是基础,专业课程是核心,外语课程、计算机与网络课程是主要支撑手段[1]。
4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议
笔者认为,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确定设置哪些课程,更重要的是需要确定课程的内容和课程之间的关系,对课程进行整合。随着新的信息技术和新需求的不断涌现,信管专业的课程不断增加、课程体系不断膨胀。但是,有些旧的课程往往还不能被淘汰[6]。日益膨胀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本文给出了如下的优化建议:
1)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对于课程体系中的计算机类课程,其内容和模式应当立足于应用,围绕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来设置内容,比如程序设计语言课要围绕系统开发这一中心选取其内容。对于管理类课程,要重视企业信息化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知识的传授。另外,不能过多地介绍已经被淘汰技术,例如数据库中的层次数据模型和网状数据模型。
2) 相关课程的整合
在课程设置上应精选或重建体现学科方法和基本规律的课程。张伟、李丹和戚桂杰[7]提出把相关课程整合成一到几门大课进行教学。
3) 加强实践环节
在教学中绝不能一味地讲解原理,要注重安排实践环节,如通过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来加强教学实践;参观和调查企业的流程、多了解企业;走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道路。倪庆萍和汪路明在文[8]中给出了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的3个实践过程是社会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他们还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增加了POS商业管理系统实践和ERP沙盘模拟。
5结束语
总之,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应当从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核心专业课程,然后扩展出整个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工作。随着新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出现、就业市场的不断发展,课程体系也需要动态地进行调整,以适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查先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探索――基于科技信息专业背景的实证分析[J]. 情报学报, 2003, 4 (22):507-512.
[2] 董焱.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初探[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17(4):93-96.
[3] 王学颖, 黄淑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 (3): 378-381.
[4] CISC2005课题组. 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 张基温.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设计[J]. 计算机教育, 2005,(8):48-52.
[7] 张伟, 李丹, 戚桂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 情报科学,2006,24 (8):1263-1268.
[8] 倪庆萍, 汪路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 (11):89-91.
作者简介
安利平(1971-),男,河北人,博士,副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电话:022-23507700
E-mail:
系统科学方法概论范文3
【关键词】反馈机制;职业素养;思政课
一、思政课反馈机制研究的背景
部分高职毕业生在职场中表现不尽人意,每当毕业季到来“就业难”和“招工难”矛盾始终得不到有效缓解,究其原因往往在于人才培养难得到企业认可,这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深思的问题。学界一直来都有针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开展研究,但从“建立思政课教学反馈机制”的途经审视提高W生职业素养教育效果的探讨甚少。伴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对人才职业素质重视不断提升,作为必修课之一,结合高职学院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新确立课程融“思政政治理论教育及服务人才培养”的内涵,为企业中长期发展培养和储备技能型人才添砖加瓦。
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反馈是具有回路的信息传输过程:把施控系统的信息(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系统后产生的结果(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施控系统根据这些信息调节自己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功能,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机制是一种体现事物各关键要素运动变化的“关系性”特征,体现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
借鉴于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反馈机制的定义为:高职院校学生素养评价信息回路流动过程中涉及的包括大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在与学生本人和家长和用人单位、政府管理部门等构建的沟通交流反馈监控机制。
二、目前思政课反馈机制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院校在持续推进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企业联系方面开展了多项有效探索,使得师生、校企沟通渠道有所增加,各项事业取得很多成效,但在思政课反馈渠道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
(一)当前各方对反馈机制存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思政教师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途径有:课堂教学提问,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被聘请为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学生提交作业批改,课外交流等。提出问题到得到反馈相对困难,其中存在诸多原因:1.学生对思政教师给出及时反馈的迫切性远不如对专业教师来的强烈,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不足,“待遇”差别明显;2.思政教师尽管已经逐渐重视对学生存在问题进行反馈,但认识程度依旧不够,多采用口头或者简单书面化交流,效果不甚理想;3.学校在反馈制度建设方面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相应激励制度,教师投入其中积极性不高;4.企业对“未来职员”职业素养教育要求高却重视不足,导致思政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合作难度大,课堂职业素养教育脱离企业现实需求,针对性不强。
(二)当前各方使用的反馈机制严重滞后
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前,在思政课教学反馈过程中,相关机制建设更显滞后。1.思政教师与学生常用的反馈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批改学生作业后意见与建议不能及时传递到学生手中,即使事后学生得到反馈,由于实效性和针对性等原因效果大打折扣;2.思政教师与学生家长虽都有“共同利益追求”――让学生在校能有更多益于自身发展的收获,但无奈思政教师自身承担教学任务及其他教科研工作较为繁重,加之建立与家长沟通渠道“成本高昂”,由思政教师主动建立与家长沟通反馈机制困难重重;3.虽然当前校企合作程度不断加深,但受到思政教师自身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的局限,不能很好参与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价值有限”,思政教师“下企业”极易被专业教师和企业生产任务边缘化。而学生利用企业实践,希望在“做中学”提升职业技术能力和素养目的也主要集中于专业技能,同时多向反馈机制的缺乏,本就需要聚沙成塔才能显现出效果的却成为鸡肋。
(三)当前各方对反馈机制功能的要求复杂
一个涉及多方同期使用的反馈沟通平台,师生、学校、家长、企业甚至是政府管理部门都有可能成为使用者,其中功能架构较为复杂,是目前本研究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难题。1.各方需求不同:师生、学校及家长,较为关注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跟踪、反馈,及时了解到“教与学”环节中各角色所需关注的问题和调整内容;企业和政府分别又是从用人单位和监管部门的角色出发,需要涉及多角度、多层面的功能架构,而且多部门沟通协调,难度较大;2.各方反馈惯用方式存在问题:就目前流行度较广泛的如QQ、微信、微博等,不仅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各有客户群,交点分散,不合适多方同时使用,加上自建反馈平台难度大,成为反馈机制建设长期困扰的不利因素;3.各方对反馈机制建设期待不同:就接受口头访谈调查的学生、家长和企业,非常明显反应出不同的需求――一般、非常好、看使用情况,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这样的半开放式的反馈平台将会对他们的校园生活隐私将造成威胁以表示拒绝。
综上所述,由于存在的各种问题显现出“积重难返”的倾向,甚至被认为是无用功,部分学生不能接受,甚至有些教师、教学管理部门也没能更多投入财力、精力去破解遇到困难,这直接导致围绕“机会成本vs预期效果”争论不断,担忧难以得到落实。
三、改进反馈机制建设的探索
加深认知,探索渠道、厘清目的,不断建设、完善思政课与其他多方的反馈机制,完善现有思政教学中关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反馈渠道不健全、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构建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之间关于职业素养多向反馈机制,突破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脱离现实的困境。
(一)提高多方对反馈机制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教师、学校、家长和企业等多方联动,帮助学生树立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感,让其成为真正学习主体,主动在职业素养习得中成长。1.完善学生经历工程激励制度,鼓励思政教师通过课堂引导、课外辅导、参与学生社团和活动等形式,将职业素养融入教学改革,重设教学环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政课对其自身素养,尤其是职业素养提高带来的好处,提升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易接受职业素养熏陶;2.思政教师建立起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机制,让家长能够掌握学生更多在校信息,主动参与到学生成长的各环节,支持学校各项工作的推进;3.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企业经历工程制度,鼓励思政教师下企业时“带着问题沉下去,托着成果浮上来”,帮助思政教师更好融入到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让学生在进行企业实践过程得到企业师父、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等多方的综合化职业素养教育。
(二)加强多方联系和探索反馈机制建设
利用和完善现有思政教师教学反馈机制建设为主,通过聚沙成塔效应推广反馈机制。就目前经费有限情况下,传统的QQ、微信仍然是沟通学生和家长的主要渠道,更多还需要企业、学校甚至政府管理部T的投入;另外目前也在尝试联系如智联招聘、58同城,希望能引起此类人力资源型公司对人才培养过程延生至大学阶段的关注兴趣,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建立教师、学校、家长和企业等多方互动信息反馈机制,甚至建成集教师教学意见和建议反馈,家长对子女在校信息跟踪和意见反馈,行业企业反馈当前用人需求变化和把关教学环节,学生掌握求职信息,提升自我职业素养的多功能综合性平台。以此弥补目前我校在推进小班化教学和现代学徒制中师资力量不足,社会需求变化迅速,家长、学校、学生、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等问题,为我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扩大社会影响力,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探索新途径。
(三)理清多方在反馈机制建设中的真实需求
通过完善思政教学在“师生”、“家校”、“校企”间的有效反馈机制,搭建起高效的反馈平台。1.师生能对作业、实践等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讨论,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时间久了,遗忘了,甚至沟通不便不了了之”的尴尬局面;2.家长通过得到学校反馈,了解子女在校学习工作情况,避免“报到来一次,再来毕业了”、“孩子在学校到底学些什么,学得怎么样,除了一张成绩单,其他什么都没有”,“家校”联合推动学生成才;3.企业用人需求的明确,有助于大学生一进校园就成为“定制班”人选,利用良好沟通反馈机制,掌握学校培养学生情况;4.学校则及时调整教学,优化教学模式,进一步凸显思政教学成为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关键途径,以化解思政在高职院校中面对专业“围追堵截”的尴尬,为破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难局进行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常绍舜.系统科学方法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72-173
[2]刘志勇,朱凌.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机制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3(3):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