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1
1. 教育管理主体的良好素养
教育管理者即是教育管理主体, 其自身拥有足够的管理智慧, 基础知识丰富且广博, 在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式进行不断的学习中, 能将其牢固的掌握, 并且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管理策略来开展工作。同时, 教育管理者也拥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能对全局有宏观掌控, 善于沟通协调, 拥有较为开阔的思维和敏捷的反应。另外, 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较为高尚的情操, 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境界, 能肩负教育事业的振兴责任, 保证自身的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提高自身的政治责任感, 有着宽容坦荡, 光明正直的品德。审美素养也是教育管理者必备的素质, 并且能正确理解任性的本质, 对主题自由的生命活动价值有自身的见解, 还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来对审美追求进行诠释, 并且以此延伸自身的情感体验, 来使教育管理主体以及客体相互作用中人所表现出来的状态进行理解, 让人能从平凡普通的生活中得到释放, 能对蜕变、扭曲的异化管理有所突破, 将生活真正的意义嵌入人心, 以此来使人的生命境界得到提高, 进而创造一个走向未来的教育管理。
2. 教育管理活动和谐有序的运行
教育管理职能可以维持教育管理的协调行为, 而教育管理职能可以通过政策、领导以及组织等基本环节来组成。各个基本环节都需要按照相关的教育管理规定来保证自身的顺利运行, 依次逐渐深入, 教育管理者通过运用有效的教育管理艺术以及策略, 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圆满的完成, 进而开始下一轮的循环。而这一循环需要将有序运行作为主要的运行核心, 因为教育管理工作机制本身的内部循环过程能反映出自身的有序运行, 同时能充分发挥出教育管理过程中各种资源和各种因素的结构组织作用。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着有序运行, 不管是任何事物的发展, 在其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有序性, 而写教育管理本质内涵也体现了有序运行。所以, 有序运行能将结合真与善, 同时也能对教育管理合规律性以及合目的性进行整合, 其能创造教育管理主体性产物, 也能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将人的自由精神体现出来。
3. 实现教育管理结果的目标
促进人类生产是教育管理的目标, 让教育能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维持社会协调活动, 使社会效益提高。教育管理审美理想现实能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体现出来, 还能展示和解放教育管理过程中人的自由性。因为人类总是因为对效益的追求来进行积极活动, 所以人类的进步也体现出效率提高。从最终意义上来将, 对效率的追求, 是为了对人类生存目的的追求, 能体现效率的追求以及对美的创造。教育管理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对管理者的人性进行塑造, 能使管理者有一个更加健全以及和谐的人格魅力。
二、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需求
1. 审美需要的具体体现
审美需求使人的一种正常追求, 而人具备丰富的意识, 是一种社会存在物, 其能表现出人为了自己有更好的发展, 可对自己的表现有全面的肯定和认识, 能将自有自觉的生命活动需要进行表现。人类对自有的追求, 是一种根植于人类心灵的本质力量, 人只要活着, 就希望自己能表现出有尊严有个性的生存方式, 而人在活动过程中, 也总是希望自己能将自身所拥有的所有能量和本质都充分体现出来。也就是说, 人既能通过对象化活动使自己得到体现, 也能通过自身所创造的社会环境来发现和展示自己的美, 并且给予自己肯定, 这也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本质表现。
2. 教育管理活动的目的
在教育管理活动中, 教育管理主体需要采用有规律且有目的的方式来开展教育管理对象化活动, 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在这样的理性活动中能表现出一种感性的、超越功利的以及和理想化的状态, 并且以此为基础是自己的品质得到提高, 这体现了教育管理审美主体对审美的追求, 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在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 管理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需要追求自有, 所以这是释放被压抑的主体, 解放被禁锢的情感, 享受生命乐趣的体现。
3. 教育管理审美主体追求
人在教育管理过程中, 其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能得到有效的满足, 同时, 教育管理能也是教育管理审美主体追求自由的基础。共性以及个性的协调活动, 是教育管理的本质内涵。这种活动能通过决策、组织、领导以及创新这样的秩序来进行有序的运行, 以此来对教育组织和个人的关系进行协调。遵循教育管理本身的规律, 是其共有的特性, 较为注重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方法的运用, 并且以此来促进人类自身的再生产, 能对人类的发展需求提供最大化服务。主体性教育管理体现的是人类的主体性活动, 其实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具有自主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的活动。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 并不会被外物或者其他人的作用牵制, 但是能根据物种的尺度来对某种活动目的进行积极的创造。这就是人的活动能与其他动物活动进行区别的标志。所以, 为了能促进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服务, 促进社会发展服务, 需要对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自由进行实现, 并且使教育管理得到全面的丰富, 这也体现了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追求。
三、在教育管理审美实践中实现教育管理审美价值
1. 将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作为依托
在教育管理主体中, 应该融入教育管理客体审美属性, 对其以主体的角度来进行体悟, 这就需要将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作为依托, 这样教育管理才能对人的自由本性以及审美价值意义进行肯定。不管是怎样的教育管理活动, 如果人不进行审美关照, 也不亲自体验情感, 就不能将这一管理活动看作是美的教育管理。在现代社会中, 普遍注重人的生存模式, 也强调人心灵自由的审美形式, 其主要是人的基本人生经验, 其以审美活动为主体为基础, 其能创造一个有个性有生命价值的人类世界。在教育管理审美世界中, 所有参与到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 因为其自身本就应该是的, 以及本真的东西去活着。在精神上, 用全面的方式来将对象占有, 也可以去超越对象, 在管理和被管理的过程中能投入自身的切实体验, 能进行生命内涵的感悟。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 人才能对教育活动中没有拥有的自由感以及解放切实体验。
2. 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的产物分析
教育管理能对教育、科研以及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提高, 也能创造美, 同时还能保证教育系统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得到较快的发展, 进而使技术美学原理得到运用, 进而形成一种能对社会需求进行满足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产品。在教育管理过程中, 可以产生美的需要, 这一需要能帮助管理者站在美学角度, 来对学校、教育行政机关等进行相关的管理教育。在一个美的教学环境以及工作学习环境中, 审美属性需要教育管理作为基础。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者以及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 能对受教育者的人性以及人格进行完善和健全。另外, 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也能创造出人的审美能力。在创造美的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 美需要推动教育管理者, 并且能根据美的要求来创造美的事物, 这一过程能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玉丽.理解和诠释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美学思想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同构理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2) :33-36.
[2]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缺失的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5 (3) :88-90.
[3]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再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4 (4) :17-20.
[4]孙玉丽.审美价值教育管理的最高价值[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28 (6) :3-7.
[5]孙玉丽, 孙绵涛.对教育管理审美价值本质内涵的再认识[J].当代教育论坛, 2016 (11) :30-33.
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2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中职学校 班级管理
以人为本,从字面对意思的理解是以人为根本,而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方方面面与教育相互联结在一起,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提升人们精神上的层次、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及精神世界。“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必将为中职学校的发展与管理带来新的改变与突破。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新课改的指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举措不但符合新课改的指向,而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对于班主任的具体要求是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在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会开始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渴望父母老师对自己的肯定。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的话,就会转化为学生的一种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向上。尊重关心学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基本工作。“以人为本”还要注重学生个体情况的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处理好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保障,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加纳德认为,道德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尊重和公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及教育教学中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的运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从分析当前中职学校班级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从四个方面提出提高班级管理质量的意见、建议。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是人性化的劳动,“以人为本”精神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人文性,而且是对学生的尊重、期待与信任,会给学生带来精神及学习上愉悦的体验。教师应该重视“以人为本”精神的运用,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及发展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开展学习生活的核心,班主任班级的管理工作开展是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基本的组织模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深远持久的作用,可以这么说,一个班级管理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发展。那么对于中职学校的班级班主任来说,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班级管理方式,才能符合社会对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达到中职学校管理育人培养专业化人才的目的呢?首先应该是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运用班级的各种资源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激发自己创造力、开发自身潜力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班主任扮演的是“引路人”的角色,是规范班级管理秩序的维持者。要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比如我为了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拥有班级荣誉感及责任感,开展了“我们拥有一个家”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玩游戏、谈谈心。活动结束后,学生很快建立友谊,这样中职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和实际操作中就能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学生的潜能其实是需要班主任靠时间和耐心挖掘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原因。中职学生本身是敏感的,是需要用心理解和关爱的,班级管理者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不能因为成绩或者量化轻易地给学生下定义,要知道或许因为一句话,就能让他的心里产生很多想法,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都是不利的,更不能因为固化了的教学模式而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社会技能及自身潜力的发展。班主任要时时更新教育理念,符合班主任工作标准,提高班主任工作素养。
三、“以人为本”需德育为先,应用落实才是正解
对于“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解读,应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际教学情况的发展。中职生生源差,德育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应用中应以德育教化为先锋。学生的品德素养决定了以后对于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如果不注重学生的品德教养,那么基本教育就无法真正实现。比如在一所中职学校中,我查宿舍就寝状况,某两个男生彻夜未归,我询问其他学生,他们都称并未看见。于是我联系了同学家长,终于在网吧里找到了他们。我知道他们在电子计算机方面颇有天分,并不急着责怪他们,而是让他们钻研电子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并且进行了教育,终于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挖掘了他们的潜能。如果一上来就对两位同学劈头盖脸的打骂,教育效果一定不好,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抵抗心理。德育工作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行,并不是对学生一味放纵,而是结合实际情况本着人文精神进行教育。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应用的探索,真正的应用落实才是正解,不是一味地喊口号,只是形式上做出改变。这就需要真正从根源上理解“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在教育管理中又该如何运用,即从思想上改变,从行动上落实。
四、结语
中职学校在班级管理方面越来越重视和注意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个有益且重要的改变。但是,其中也不乏许多问题,这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去不断地探索与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永芳.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点滴体会[J].甘肃教育,2014(15).
[2]徐志军.论“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2):232-233.
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生本教育;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83-02
班级的日常事务和长远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引导和促进,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特点决定它的班级管理工作不同于一般高中的班级管理,它要求班主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才能发挥班级体建设应有的成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生本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将会拓宽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视野,为其带来新的活力。
一、何为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郭思乐教授所提出,该理念突破传统教育思维下的“师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作为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弘扬的思想包括:①人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应充分发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②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应顺应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感受成长的喜悦;③人有发展的需要,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教育应充分利用学生这种最内在的动机;④教育成功的关键是:尊重、信任和爱。
因此,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包括管理)。
二、中职学校班级管理需要生本教育理念
(一)教育改革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另外,2013年教育部又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到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要贯穿学生为本的理念。由此可见,在政策层面上,我国越来越重视在教育中体现尊重人、服务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并希望这种人性化的理念能得到中职学校的重视,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一切都由教师掌控的的教育管理方式。
(二)学生特点的需要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中考不理想的初中生,他们认为自己就读中职学校是无奈的选择,而不是出于对理想的追求。他们学习基础差,在过去的教育管理中总是处于边缘地带,有的家长甚至不再对他们的表现抱有希望,使得他们自信心低下,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对学习也提不起积极性。他们希望获得尊重,希望被别人体谅,也希望发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中职生处于青春叛逆期,渴望独立,解脱束缚,厌烦老师、家长给他们说教。如果继续以这种说服教育为主的传统方法对其进行管理,将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使班级管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三)班主任工作的需要
提到班级管理,大部分中职学校班主任都认为是一份头疼的工作,责任重,压力大,工作都压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而且由于学生的特殊性,以及问题学生较普通高中多,有时在教育与管理上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使他们对班主任工作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传统的“师本教育”观念影响,认为教师是主体,从班规的制定、班干的挑选、管理的实施、监督的进行,以及学生的评价,大部分都应该由班主任一手包办,忽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只有改变这种观念,调动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性,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让班主任事半功倍,工作量与压力大大减少。
三、生本教育理念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运用的策略
(一)人人成才的管理观念
每个中职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他们都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班主任不能根据他们过去的学习情况对他们先入为主,给他们贴上标签,也不能埋怨他们的行为习惯何以如此差,应该尊重学生个体,对他们给予充分的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二)教师引导的自主管理
在中职学校中,班级事务一直由班主任掌控,学生一般难以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既导致班主任工作量大,又使学生处于被管制的消极地位。班主任应该“全面依靠学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可以自主管理。如实行班干轮岗制,让每个学生都体验班级管理的每个环节,然后在了解班级事务的基础,共同制定班级制度,以及民主推选出班干,同时,组织学生对班级事务进行评价,为今后班级管理的改善提供意见。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地将自主意识和能力内化为自导自控的行为,最终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另外,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只需要以身作则,并在学生感到迷惑的时候给予一些引导与鼓励,而不是说教式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或是什么是错的,要相信学生本身具有是非辨别的能力。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大部分的中职学校班主任都是照搬普通教育的那一套管理办法,以统一的目标、内容、方式和途径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多中职生由于过去不如意的学习经历或是受家庭、社会的影响,他们心理都会非常敏感、脆弱,自信心不足,而且自我定位不准确,所以在成长的路上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生本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以生为本,要求班主任对这些学生要有一颗体谅、包容、关爱的心,细心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需求,捕捉学生心理活动的信息,并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为他们进行深入准确的分析,然后让学生对问题或困惑自主选择解决办法。另外,班主任还要细心发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为他们的发展指引方向,并在他们获得进步时给予足够的肯定与鼓励。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也减轻班主任的工作量。除此之外,生本教育理念也要求班主任能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获得更适宜的个体发展。总之,将生本教育理念与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适应中职生的特点需求,又能让班主任事半功倍,管理效果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檀传宝.德育与班级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4
一、校本教研与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学校的灵魂,决定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关系到办学的质量与水平。教育科研是教育思想的重心,而校本教研则是教育科研的校本化。实际上,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就是教师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专题,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研究,明确方向,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起因、演变的过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从理论上总结内在的发展规律,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
教研,作为一名教师,是再熟悉不过了。但长期以来,这种教研只是一种常规教研,或者说是一种“传统教研”。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都是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这二者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1、常规教研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校本教研重视教学规律性研究。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教材教法的探讨,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规律的探索,比如教师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如何阐释、学生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如何练习。常规教研解决的是单个问题,校本教研解决的是一类问题。比如:教师布置作业,传统教研是针对个别教师的个别章节进行研究的,目的是规范这个教师布置作业的行为;而校本教研是研究一类教师,甚至是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校的教师布置的作业问题,从中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教师布置作业的客观规律。
2、常规教研着眼于一时一事,而校本教研有明确的计划、目的和任务。传统的教研,一般是简单的教材教法研究、简单的作业布置研究、简单的教案设计研究,或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简单的说课、评课等。当然,这些问题也很重要,不可忽视。但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不同,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和过程性。校本教研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专题,制订研究计划,因而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是一个调查过程,一个分析过程,一个提高认识过程,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具有动态性。
3、常规教研一般只有教师的参与,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但学生和家长也是重要的参与群体。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的互动性和师生的协作性日渐突出,简单的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比如,在网络教学中,没有教师的指导不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行,没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网络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和组织者,但活动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学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参评者和发言人,要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不研究学生这一主体角色,不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协作,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在网络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师生的互动?”这样的问题,常规教研是难以完成的。
三、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
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都必须进行选题,对确定的专题进行研究,调查研究后进行分析总结;都要求题目具有操作性,便于调查研究或实验;大多采用问卷、访谈、现场观察记录等调查方法;都必须对数据或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但是,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
1、目的不同。校本教研的目的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能力。
2、内容不同。校本教研的研究内容局限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范畴;而研究性学习面更宽,不管是课堂内外,只要是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相关的问题,一般地说,都可以圈定为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和范围。
3、主体不同。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校本教研中,学生作为参与者的身份,支持和协助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一个指导者、协助者和组织者。
4、过程不同。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比较,过程没有那么复杂,周期没有那么长。校本教研无需开题、结题,不一定要公开展示成果,但在一定条件下,教师可互相交流、借鉴提高。
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成本 成本管理
强化成本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增强生存能力,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高职院校自身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教育成本管理的各项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
一、高职院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成本管理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是公立高职院校,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因此,高职院校上至领导、下到普通员工都缺乏成本效益观念。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
(1)软预算体制。软预算约束是指当某个经济组织遇到财务上的困境时,可以从外部组织获取救助从而得以继续生存。这种状况的存在削弱了组织的淘汰与退出机制,易造成组织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下。高职院校作为非营利组织,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这种软预算约束的运行机制下,高职院校不用承担因管理不善造成的财务后果,所以没有动力去降低教育成本。
(2)缺乏外在压力。高职院校作为非营利组织,其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学费收入以及捐赠人赠与等,而政府、捐赠人和其他出资人并不要求获取经济上的回报,也不需要获取相关的盈利信息。所以,高职院校的财务日常运行不需要计算利润,只需进行简单的收支相抵,这些必然使高职院校缺少了进行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外界压力。
(3)缺乏内在动力。高职院校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学生”,该产品的价值最终体现为受教育者知识的增长和劳动技能的提高。这种成果与企业销售产品直接计算利润不同,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只能通过其参与生产活动所获取的收入扣除相应的成本来确认。这使得高职院校很难用货币对产品进行确认和计量,当然就不能反映一定期限内职业院校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成果,所以高职院校认为成本核算与控制没有意义。
2.成本管理缺乏依据
高职教育成本管理,是对高职教育活动中所发生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预算、核算、控制与分析的一项综合管理工作。现实中,对于高职教育培养成本分担与补偿的问题还存在着很多争议,我们应认真分析并全面把握高职教育培养成本分担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费用分担机制。
3.成本管理机制缺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职院校都是处在政府的行政控制系统中,根本不需要担心因“管理不善”而“资不抵债”,甚至破产、倒闭,这导致高职院校经济管理意识淡薄,没有事先建立成本管理控制系统,在许多领域都出现资源浪费、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
4.成本核算范围不确定
尽管目前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教育成本核算项目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设计,仍然没有形成操作性强、科学统一的教育成本核算项目。主要问题有:
(1)科研支出。关于科研费用的确认、计量,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科研费用,包括科研人员人工费、科研活动经费以及为科研购买的设备费等与培养学生无关,不应计入教育成本。有些学者则认为,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科研费用有很多是为教学与科研共用,应按一定比例扣除计入教育成本。
(2)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一种观点认为,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基本上由财政单独拨款,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学校再补贴一部分,按照成本计量的要求,这部分支出不应该包括在当前教育成本中。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处于新旧制度的过渡时期,在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部分离退休人员的成本应该由学校承担。
(3)部分用于学生的支出。在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核算中,有些学者提出包括学生奖学金、助学金、住宿饮食支出和补贴在内的支出,相当于学校的收入转移支付,与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无关,不应该记入教育成本。一些学者则认为,助学金实际上是为了培养学生而耗费的成本,应该计入教育成本;奖学金是为了鼓励学生并且受奖励的学生给其他学生起了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奖学金的支出实际上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而耗费的成本,也应计入教育成本。对于学生的住宿费用是否应列入教育成本,一些学者认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学校的后勤已经社会化,这样的支出不应列入教育成本;如果后勤尚未社会化,这项支出必须列入教育成本。关于公共卫生服务、公共体育基金和其他费用是否计入教育成本,有的观点认为,这些费用应包括在教育成本中,因为这些费用是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所耗费的。
(4)后勤支出。高校后勤开支的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情况是后勤能独立核算的部分(如餐饮、酒店、物业管理、交通运输等)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另一种情况是后勤不能单独核算的部分(如水资源管理、植树造林、发送和接收)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勤实施独立核算的部分,自负盈亏,收入可补偿费用,所以这部分费用不应列入教育成本;而后勤不能单独核算的部分,应列入教育成本。
5.成本管理人才缺乏
高职教育成本管理是一项涉及成本核算、控制与考核的全新业务,它不仅要求高职财会人员要强化成本核算意识,还要熟练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许多知识。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会计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多年来已经适应了以支出管理代替成本管理的模式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对成本核算的操作、相关成本概念的理解、成本科目的选择及会计日常的账户处理还存在许多问题。
二、改进对策
1.建立适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制度
要加强高职院校的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成本信息,必须建立一套适合高职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制度。一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高职会计原则。权责发生制能全面反映高职院校的收入、支出和资产负债状况,明确界定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合理比例,可以有效地规避潜在的金融风险,收入和支出的费用也可清楚界定归属期间,能准确确定所有教育成本,有效评估学校的经济效益。二是改革高职院校的会计科目及账户。依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新增、删减的主要科目统计见表1。
2.建立健全高职教育成本分担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高校成本分担体系中除政府的财政拨款外,还应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筹资途径,建立社会投资、出资和捐资教育的有效激励机制。此外,国家应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加强法律政策引导,对企业界捐赠制定税收减免政策。
3.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控制机制
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控制机制,加强职业院校教育成本管理的意识,更好地调动各职能部门的、各单位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促进高职院校努力寻求方法来降低教育成本,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以现代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理念为基础,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明确责任,奖惩分明,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于一体,建立包括成本核算、预测分析、全面预算、决策控制等环节的成本管理和运行机制。
4.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管理体系
建立高职院校成本管理体系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建立一个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职业教育的改革需要的、高效率、相互制约的成本管理网络,即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以各职能部门为横向,以各院、系、科、个人为纵向的纵横交错的成本管理网络系统。
5.建立高职财会人员的培训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要创建一个财务管理创新的时代,通过管理的目标设定来刺激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建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和业务能力水平,进而实现提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中艳.试论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J].甘肃科技,2009(21).
[2]李淑霞,张佩玲.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有关问题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5(1).
[3]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报,2006(9).
[4]金胜利.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成本管理问题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6) .
[5]裘军民.高职院校成本核算的探讨[J].浙江统计,2003(9).
[6]王耕.高等全日制学校教育成本计算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1988(6).
本文系河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发展中的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050042)。
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6
一、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概念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理论是一种理论由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教授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建立缺陷。内部控制是一个专业的管理体系为基础,防范风险,有效监管建立过程控制体系,通过全面,关键控制点,并描述在商业生产过程中的视觉表达形式的过程的目的管理实践形成的。
内部控制现在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之一,是内部控制和公司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机制来实现我们提出的联合研究企业内控标准,是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如目标控制操作,实现所希望的效果处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了直销渠道的目的。还提供了该组织实现安全目标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前提和基础,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一般包括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社会责任,治理结构,内部审计,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系统的分析,及时识别与业务活动有关,以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根据风险评估,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控制在宽容度风险的业务。
4、信息和通信。信息和通信企业准确,及时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保证了企业之间和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外的信息。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检查,包括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以评估为确定及时加以改进内部控制缺陷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所谓的盈余管理是符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企业管理者,外国企业会计盈余报告的信息来调整或控制的企业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人体自身行为带来的好处。
盈余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概念在会计理论的西段引起广泛关注,自改革开放以来,盈余管理也慢慢被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接受在我们的国家,它在测量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以评估在中国的业绩和激励补偿。有些公司在短期内真正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不反映在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因此,管理层通常意味着盈余管理企业最真实的情况给投资者。
二、轨道交通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轨道交通企业的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的优势在减少股东和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冲突上的分布,为了更好地实施轨道交通企业系统和战略,规范企业管理。现实情况是,不当的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了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之间的利益冲突所在的症结所在,从而制定适当的内部控制的初始目标是抑制不当盈余管理的方式。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提供信誉,效益和业务运作符合财务信息的程度有关法律,法规的有效保护。其中,在财务信息的可信度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同样,实现执行管理和内部控制目标的程度盈余管理的影响被有效抑制盈余管理。
(一)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抑制盈余管理
轨道交通企业管理的重点是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盈余管理与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抑制作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必然带来良好的收益管理的效果。部分原因是不论是企业管理监督还是从盈余管理的角度看完整性较差,无论是什么动机,企业管理者都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进行盈余管理的。此外,轨道交通企业管理注重财务报告和是否禁止不当正确盈余管理的内部控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的不当盈余管理发生。
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跟外部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有的轨道交通企业内部控制的挺好,但是由于管理者价值观、重视程度的问题,没有好好监督内控的实施,最终导致盈余管理还是不理想。
(二)抑制盈余管理是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提供保护的程度遵循企业经营业绩的可信性和相关的法律和财务信息的规定。盈余管理会造成财务资料的若干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但也实现内部控制和镇压的目标的实施程度方面的可信度。
内部控制问题密切相关的盈余管理。因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大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有很多漏洞在系统中,执行力度不够,而导致利益的扩张或减少使用自己的优势在以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获得企业的控制权的内部人。在“内部人控制”,公司将出现通用会计准则,并选择放弃,为了兼顾各种利益集团为核心,以内部人为本,企业战略和业务目标直接须按既定值取代偏好的“内部”的利益。这样一来,人们会滥用内部控制,采取以收益最大化管理,以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
(三)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依赖信号机制
有效的内部控制具有限制轨道交通公司管理层操纵会计盈余的能力。内部控制有可能限制程序上的错误,估计中的误差以及盈余管理。良好的内部控制被认为是实现高质量财务报告的重要原因之一,内部控制效率这一抽象指标要依靠信号显示机制来实现。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信息披露是最重要的信号显示机制。例如,企业管理层往往通过一些信号向外传递其真实的信息,这是目前显示内部控制效率的主要方式之一。进一步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反映了内部控制的总体水平,高质量轨道交通公司的管理层有动机将公司高品质的信号(比如好的业绩,较好的内控及风险防范信息)及时传递给股东,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显示该公司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与较高的内部控制效率。即内部控制效率越高的公司,越倾向于披露详细的内部控制信息,而内部控制效率低的公司不愿意过多的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三、研究结论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轨道公司的管理水平成为了目前限制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是轨道交通公司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轨道交通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抑制不当的盈余管理,促进轨道交通企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