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范文1
今年以来,按照局党组的工作部署及工作要求,我股室全心投入开展工作,积极配合其他部门股室,现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工作完成情况
1.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提升道真县城城市形象
完成《XXX自治县建筑规划审计方案审查工作》第三方机构的招投标工作,目前正在开展审查工作。
协助用途管制股和土地资源信息中心,出具包括半山别院三期、桃源加油站等15个项目的规划条件通知书(规划指标),用于土地的供应。
完成XX食用菌农业现代化工厂及深加工项目、中稹香源食品加工厂项目选址等6个项目选址工作,协助开展《中稹香源XX食品加工厂设计方案》、《XX畜禽饲料及食品深加工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东升驾校整体搬迁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等方案的审查工作。
2.规划管理工作
筹备召开县城规委会2次,审议项目15个,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2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2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6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6份,《建设竣工规划认可证》5份。
二、存在的问题
1.空间规划股人员严重不足,目前,“一书三证”未完全通过政务内网平台办理,线下办理导致规划和管理工作缺位严重,直接影响了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2.机构改革后,各股室职能职责没有有效的衔接在一起,还是按照机构改革前的操作模式,直接影响服务水平和质量。
3.新的机构新的知识,学习不够,对政策文件理解不深刻,比如设施农用地等文件,不能活学活用。
三、工作下步工作思路
1.2020年8月底前收集和核实相关数据资料,完成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初步方案,完成各专题研究,同时启动信息平台的建设。
2.开展县城规划区及乡镇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城市群、据点城市、弹性网络、空间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型城市的扩张与各种中小型城市的高速发展,大型都市区这一新型的城市聚合体形式开始在世界各地兴起,都市群空间规划作为比单一城市规划更宏观的统筹规划形式开始成为规划中的重点。都市圈发展不仅是城乡一体化,更是城镇体系一体化、企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1]。
1 概述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一些大型城市群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规划,或者即使具有一个比较完整合理的城市规划,也由于城市建设中不断修规,导致原有规划失去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大型城市群过度膨胀、人口密度过大、空气质量下降、生态环境破坏、交通拥堵、住房拥挤、城市生活成本过高、城市人文景观文化多样性消失等等,带来一系列严重城市问题。
我国城市群具有生长速度快、形成时间短、城市群规模大、前期空间规划欠缺等缺陷,对这些城市群进行空间优化调整规划,从而实现对现有城市的科学的调整改造,具有十分迫切的强烈的现实需要[2]。
目前,世界各国的都市群空间规划模式一般分为三种,分别为核心-放射空间模式、核心-圈层空间模式、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模式。然而,我国对都市群空间规划及相关研究还相对滞后。引进和研究,并逐步建立适用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空间理论,无论是完善我国城市规划理论,还是提高城市规划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外相关大型城市群空间规划成功案例的分析,结合中国重庆大型城市群空间布局现状,提出相关优化调整方案,为中国城市群空间优化调整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
2 国外大型都市圈区域空间布局的启示
2.1 日本三大都市圈规划实例(由自立性较高的小型都市圈,加强区域横向联系,实施大都市更新)
20世纪中期,由海外原材料为基础的日本重工业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配置在太平洋沿岸。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与欧美国家贸易方便,战后沿岸地带集中了大量投资,产业和人口逐渐聚集形成了轴状都市绵延带。同时,由于企业中枢管理和金融业向东京集中,从而形成了“一极(东京都)一轴(太平洋沿岸轴)”的日本国土结构[3]。三大都市圈则是位于太平洋沿岸轴城市绵延带上的3个城市群。城市聚集效应使得人口不断流向三大都市圈内,三大都市圈过度膨胀导致人口密度过大、空气质量下降、生态环境破坏、交通拥堵、住房拥挤、景观文化多样性逐渐丧失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都市圈以外的地区受到都市圈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地方固有文化的优势不能发挥,人口与产业都逐渐流失而出现萧条。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日本中央政府对三大都市圈提出了以“分散网络结构(东京都)”、“多轴连接构造(中部圈)”和“多核格子构造(近几圈)”为主导的规划构想[4]。这三大都市圈的规划都是以推动据点都市的开发,形成若干自立性较高的小型都市圈群,通过对功能空间的重新塑造来提高大都市效率。将对大都市圈过度膨胀的抑制转化为对都市空间的调整再造,对据点城市由单纯的开发转换为复合功能的协调发展,形成了“在调整中发展、培养地区自立能力”的格局。
日本三大都市圈空间布局规划的成功案例说明,抑制大都市圈过度膨胀,可以通过分散网络、多轴连接、多核格子组合的空间规划方法。最终实现由自立性较高的小型都市圈,通过加强区域横向联系,实现大都市的更新改造。
2.2 大伦敦规划实例(充分吸取西方各家城市规划思想的精髓:田园城市、组合城市。独创性)
伦敦是世界金融与贸易之都,早在1851年伦敦的城市化率就达到了50.2%,到了20世纪初,城市化率更是升至78.1%。伦敦地区的人口由19世纪中期的250万激增至20世纪中叶的近800万人,在21世纪初人口达到峰值1200万[5]。1989年英国人艾比泽尼·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发起了“田园城市运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1940年代田园城市理论被新城理论所替代。而对于大伦敦区域布局本身,规划师则提出了“组合城市”的概念。规划方案在距离伦敦市中心48公里的范围内,将伦敦市分为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起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式结构,交通组织形式为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形式。而在1990年代之后,伦敦市采用新区域主义来引导规划发展,其主要观点就是区域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横向的合作和交流会构筑起一个充满机遇与活力的网络,这个弹性网络有利于经济发展、信息交流、政策调整以及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的自我学习和创新。这个规划将伦敦市本身看做一个大型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关注的是网络的连接而不是边界的问题,大伦敦已有的各个城市中心被认为是这个多中心格局的一部分,并且认为这个都市圈需要考虑与更大范围区域之间的跨边界合作。
3中国城市群空间发展与整合策略
在我国现代的城市建设中,特别是在1970年之后,城市发展迅速。中国城市规模急剧扩张,人口、产业、经济高度集中[6]。然而在中国大都市区发展过程中,尽管政府对主城周边小型据点城市进行了政策倾斜与大量的开发投资,但由于区域规划的相对滞后,周边小型据点城市产业雷同、定位重复,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新的城市区域优化中,可以适当借鉴日本三大都市圈规划的思想,适当分散主城的功能,控住主城规模,同时对主城周边据点城市进行清晰且具有地方特异性的定位,完善其城市独立性,使主城和邻近据点城市协调发展。
以重庆市为例来说,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表明,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人口总数为1764.49万人[7],远远超过了伦敦人口的峰值1200万人,重庆市所面临的人口集中化现象也更为严峻。住房、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逐渐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因此,在考虑到城市优化布局时,要首先明确现阶段重庆主城核心发展区域布局,充分考虑主城核心区与两江新区之间的功能定位与基础设施共享和分类建设,同时,将主城区过于集中的人口引导向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的新城区中,高度集约化使用城市中有限的土地,加大城市绿化面积。同时,对于周边次级城市,除了原有的加强它们与主城区之间的连接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各个次级中心城市之间,以及它们与大重庆外部区域之间的联系,以期形成一个有机网络[8]。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群具有数量大,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间功能重复性大等种种缺陷。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从大都市区域的空间规划角度,对城市群进行协调布局。首先要通过不同城市所处的地理区位、经济区位、历史条件等现有的发展城市状态与制约因素等,选择适当的据点城市。然后整个大都市区以发展据点城市为主,将各个据点城市作为网络节点建立城市交叉网络为辅的方式进行大都市区整体布局。同时,由于国内外研究都指出过于巨大的城市会对自身发展与市民生活产生消极作用,因此在发展中心据点城市时,也要对现有城市用地集约化管理,避免超大型单一中心城市的无序扩张。然后采用交通、信息等通道将相临近的城市相互链接以形成弹性网络,位于弹性城市网络中的城市可以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产业分工等方面互相补充,同时发展,避免临近城市发展重复产业而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与恶性竞争。最后,对于发展现状与社会构成有明显差于的地区,应按从当地特有的产业结构、生态现状、历史文化积淀与市民生活需求入手,通过对当地经济、社会现状的分析调查,合理选择据点城市与构建城市网络通道的方式,采用符合当地特点的空间布局方式。
4结束语
本文基于城市空间规划理论,在对国外经典大型城市群空间整合方式的分析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大城市及城市群改造规划,采用多据点网络式布局的城市空间规划理论,以及具体规划方法。本文提出的多据点网络式布局的城市空间规划理论,对于完善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指导大城市及大城市群规划,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董晓峰,史育龙,张志强,李小英. 都市圈理论发展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10):1067-1074
[2] 杨保军. 我国城市化概述. 中国园林网,2006.
[3] 张松. 21世纪日本国土规划的动向及启示. 城市规划,2002,(12):62.
[4] 许浩. 日本三大都市圈规划及其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借鉴意义. 城市规划汇刊, 2004, (5)
[5] 纪晓岚. 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与启示[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7-101
[6] 重庆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规划局2009.3.24
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应用
1前言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自身能够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所做的对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城市规划从大的范围来讲,能扩大到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在笑范围内,能偶延伸到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设计和布置,其本质是人居环境综合层次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的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城市规划主要是制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战略、建立发展模型、优选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并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要求,综合安排布置城市中的各项工程设施,同时提出近期控制的措施[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规划需要收集、处理、分析展示大量的空间和属性信息,而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能将空间与属性有机结合的特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今后城市规划的要求。GIS主要由硬件、软件、数据和应用四大部分组成。其工作任务包括数据输入、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表达四个方面。GIS技术能够保证基础数据详尽、可靠、准确,能够大大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而GIS软件则可以方便快捷地生成各种规划用图、表格和报告,可利用数据库管理数据,能够动态的更新、增补,从而又可以进一步地促进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随着城市规划业的发展,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代表的3S技术(GIS、GPS、RS)、计算机辅助制图(AutoCAD)、Internet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
2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功能
从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到成果出图、项目选址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从规划编制到规划管理,从小区间的详细规划到大区间的区域规划,从总体规划到专项规划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应用GIS技术。
(1)城市规划数据库的建立
城市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确立城市的基础地形、规划控制性数据,也要确立规划的现状和城市的熟悉数据。因而,城市信息系统建立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城市规划数据库,能够动态地储存和管理空间信息和各种规划专题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信息服务,并建立空间分析模型,提供决策的信息支持。同时,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建立分区规划信息系统以及在重要地段建立城市设计信息系统。
(2)总体规划中基础资料获取
进行城市规划时,需要海量数据,可以利用GIS技术、利用遥感卫星获得基础资料,然后用GIS软件,将其分类并进行面积的测算,从而对城市的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也可利用GIS软件中所自带的预测功能对未来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预测。在获取遥感影像图后,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而在分类以后还可以对某一种类型进行专题特征的提取和量算。
(3)规划的可视化
利用GIS三维技术,规划人员能够实时交互地观察各方案在城市环境中的规划效果,可以沿任意角度,任意路线对不同的方案加以比较,也可以对规划方案和周围山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方案中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以及整个城市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还可以对一些重要的景观点进行视线与视域分析,做到更好地控制好城市的整体景观效果。因而,以GIS为依托,能够使城市设计及土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相互集成,这是一般的CAD系统无法完成的。
(4)图文信息一体化
图文信息一体化主要指图形与属性的双向查询方便,图文的交互功能强大,这也是地理信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可在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中,文档信息与"海量"的图形数据的有效关联却一直是系统建设的一个瓶颈。因此,需要根据规划工作的特点,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进行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将空间数据与属性系统高度集成、数据相互关联,实现图文并茂的信息可视化系统。
(5)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统计专题图的生成
利用GIS技术,可以进行基于空问数据的各类非空间属性的统计分析,能够方便地生成各类技术经济指标表,也可以同时生成多种多样的统计专题图,像直方图、饼状图、柱状图、折线图等等。
3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治、保护在时间以及空间上所进行的总体的、战略的安排,也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所涉及土地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GIS技术能够成为土地数据管理、更新、评价的有力工具[2]。同时,应用GIS技术,也可以建立覆盖整个行政区域的数字高程(DEM)模型,而通过DEM与航空摄影资料的合成,就可建立起1∶50 000或1∶10 000的三维立体旋转景观模型,就可使得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更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2)公共设施布局
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可很方便的发现服务盲区,能够在规划设计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生成的缓冲区下面再叠加上人口密度图,就能很方便的统计出每个公共设施所需服务的人口,与其现状服务规模进行比较,就能很快知道那些公共设施服务规模不够,需要新建服务设施或扩建规模。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可以摆脱传统的根据规范,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公共设施规划布局。
(3)用地适宜性评价
根据地形、坡度以及工程地质等情况,利用GIS技术的叠加分析功能,可对城市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用以指导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布局[3]。
(4)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根据历年来的城市建设现状图,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生成不同年份的专题图,然后利用这些专题图,可以进行城区不同年份的空间扩展研究,可以得到这些年来城市用地的变化情况,水域的变化情况,绿地的变化情况,其他各类用地的变化情况,新增建用地的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那些是未变部分,那些是转换部分,那些是改变部分,通过分析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找出城市发展的脉络与动力机制及存在问题。
(5)建筑拆迁量的计算
可以利用GIS中缓冲区分析以及空间选择功能,提取出拆迁范围内的建筑,利用GIS的统计分析功能,计算出各类建筑的拆迁量及拆迁总量。
(6)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核心就是城市建设用地和建筑项目的管理。而对于要立案的项目,可由GIS数据库中进行查阅,查阅项目的申报单位和申报项目的等相关信息,以此作为检查项目受理情况和工作周期的主要依据。在审批阶段,可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能够使审批人员可以很快地统计出所圈地块的面积及有关属性信息。同时审批人员也可根据计算出的面积,对照规划控制指标不断修改方案和重做,直到达到控制规划指标要求为止。
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特点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必然也要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1城市规划设计的特点
1.1设计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城市是人的城市,供人居住于其中,城市是我们人口聚集的中心,因为它能为工作提供便利,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城市是交流、学习和发达的商业活动中心,它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家庭,也汇聚了物质、精神和创造的能量。正因为“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从城市产生那一刻起,公共空间就是城市组成要素中不可能缺少的一部分。从中国古代的市、坊、园林到当代的公园、绿地、步行街、广场等等,无不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1.2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做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建成环境绿化的一个最主要措施就是引入植物。将绿色容积率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或设计中去有希望成为迈向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1.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思想与措施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 1/6 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所谓优秀的现代建筑,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追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舒适指向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经济指向建筑的建造与运行成本,节能指向对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节能措施中,建筑的密封性是最基本的一条。如果密封性不好,保温层内空气变冷变湿,就会失去保温的效果。在封闭的基础上,外墙的保热是护系统性能的重点。在建筑物耗费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用得越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必须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将太阳能充分加以利用,则可以节省大量常规能源,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我国目前建设量巨大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务之急应在较大程度的建筑中采用成本较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节能措施。
1.4城市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
一个城市的特色是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特征,它不仅包含城市的形体环境形态,而且包括城市居民的行为活动,当地风俗民情反映出来的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概括性。现代城市更注重其自身独有特色.
2 城市建筑的设计中体现城市规划特色
在我国,一个好的城市建筑设计,是体现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最好标志,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将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举措,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城市周围的现有建筑设计相呼应,立面上虚实进行对比、色彩的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要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物局部的小环境进行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进行城市的规划。
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建筑设计带动城市规划的趋势,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使建筑设计能够体现城市规划的特点突出,使城市更加的完美,从而也可以因一个好的城市可以构建一个好的社会和风貌,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这种小的环境就是城市的主源泉。
进一步加强对城市设计规划建设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建设现代化城市中的“龙头”作用,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城市设计的开展,为提高城市体形和空间环境质量提供了规划条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前提;城市生态规划的开展,为城市生态的保护和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小城镇规划的开展,对小城镇的合理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作了一批精品建筑,为建筑设计建设了一批内涵深刻、功能良好、造型独特的优秀建筑,初步塑造了具有城市规划特色又充满时代精神的城市新面貌,这种面貌要靠建筑设计来体现城市的规划,城市规划设计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设计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
总结
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建筑的设计体现着城市规划的特点和要求,我们的国家正在不断地进步,不断的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加强建筑设计严格的体现着城市规划的特点,作为不断创新的我们我们要始终跟着时代的前列,追求创新,追求发展,使我国的建筑更加的强大。
参考文献
[1] 刘天齐,孔繁德,刘常海,等.城市环境规划规范及方法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2] 阮仪三.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应用
Abstrac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last century 90'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coupled with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ity planning.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GIS improvement and auxiliary, research summed up the first function of GIS in urban planning, then analyses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city planning. Finally draws the city informatization, digitization, digital GIS need to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as long as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and overcome the deviation of understanding, GIS can better for city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make contribution.
Key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city planning;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自身能够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所做的对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城市规划从大的范围来讲,能扩大到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在笑范围内,能偶延伸到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设计和布置,其本质是人居环境综合层次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的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城市规划主要是制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战略、建立发展模型、优选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并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要求,综合安排布置城市中的各项工程设施,同时提出近期控制的措施。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规划需要收集、处理、分析展示大量的空间和属性信息,而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能将空间与属性有机结合的特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今后城市规划的要求。GIS主要由硬件、软件、数据和应用四大部分组成。其工作任务包括数据输入、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表达四个方面。GIS技术能够保证基础数据详尽、可靠、准确,能够大大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而GIS软件则可以方便快捷地生成各种规划用图、表格和报告,可利用数据库管理数据,能够动态的更新、增补,从而又可以进一步地促进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随着城市规划业的发展,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代表的3S技术(GIS、GPS、RS)、计算机辅助制图(AutoCAD)、Internet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
2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功能
从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到成果出图、项目选址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从规划编制到规划管理,从小区间的详细规划到大区间的区域规划,从总体规划到专项规划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应用GIS技术。
(1)城市规划数据库的建立
城市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确立城市的基础地形、规划控制性数据,也要确立规划的现状和城市的熟悉数据。因而,城市信息系统建立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城市规划数据库,能够动态地储存和管理空间信息和各种规划专题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信息服务,并建立空间分析模型,提供决策的信息支持。同时,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建立分区规划信息系统以及在重要地段建立城市设计信息系统。
(2)总体规划中基础资料获取
进行城市规划时,需要海量数据,可以利用GIS技术、利用遥感卫星获得基础资料,然后用GIS软件,将其分类并进行面积的测算,从而对城市的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也可利用GIS软件中所自带的预测功能对未来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预测。在获取遥感影像图后,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而在分类以后还可以对某一种类型进行专题特征的提取和量算。
(3)规划的可视化
利用GIS三维技术,规划人员能够实时交互地观察各方案在城市环境中的规划效果,可以沿任意角度,任意路线对不同的方案加以比较,也可以对规划方案和周围山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方案中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以及整个城市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还可以对一些重要的景观点进行视线与视域分析,做到更好地控制好城市的整体景观效果。因而,以GIS为依托,能够使城市设计及土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相互集成,这是一般的CAD系统无法完成的。
(4)图文信息一体化
图文信息一体化主要指图形与属性的双向查询方便,图文的交互功能强大,这也是地理信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可在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中,文档信息与"海量"的图形数据的有效关联却一直是系统建设的一个瓶颈。因此,需要根据规划工作的特点,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进行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将空间数据与属性系统高度集成、数据相互关联,实现图文并茂的信息可视化系统。
(5)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统计专题图的生成
利用GIS技术,可以进行基于空问数据的各类非空间属性的统计分析,能够方便地生成各类技术经济指标表,也可以同时生成多种多样的统计专题图,像直方图、饼状图、柱状图、折线图等等。
3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治、保护在时间以及空间上所进行的总体的、战略的安排,也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所涉及土地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GIS技术能够成为土地数据管理、更新、评价的有力工具。同时,应用GIS技术,也可以建立覆盖整个行政区域的数字高程(DEM)模型,而通过DEM与航空摄影资料的合成,就可建立起1∶50 000或1∶10 000的三维立体旋转景观模型,就可使得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更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2)公共设施布局
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可很方便的发现服务盲区,能够在规划设计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生成的缓冲区下面再叠加上人口密度图,就能很方便的统计出每个公共设施所需服务的人口,与其现状服务规模进行比较,就能很快知道那些公共设施服务规模不够,需要新建服务设施或扩建规模。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可以摆脱传统的根据规范,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公共设施规划布局。
(3)用地适宜性评价
根据地形、坡度以及工程地质等情况,利用GIS技术的叠加分析功能,可对城市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用以指导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布局。
(4)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根据历年来的城市建设现状图、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生成不同年份的专题图,然后利用这些专题图,可以进行城区不同年份的空间扩展研究。可以得到这些年来城市用地的变化情况,水域的变化情况,绿地的变化情况,其他各类用地的变化情况,新增建用地的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那些是未变部分,那些是转换部分,那些是改变部分,通过分析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找出城市发展的脉络与动力机制及存在问题。
(5)建筑拆迁量的计算
可以利用GIS中缓冲区分析以及空间选择功能,提取出拆迁范围内的建筑,利用GIS的统计分析功能,计算出各类建筑的拆迁量及拆迁总量。
(6)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核心就是城市建设用地和建筑项目的管理。而对于要立案的项目,可由GIS数据库中进行查阅,查阅项目的申报单位和申报项目的等相关信息,以此作为检查项目受理情况和工作周期的主要依据。在审批阶段,可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能够使审批人员可以很快地统计出所圈地块的面积及有关属性信息。同时审批人员也可根据计算出的面积,对照规划控制指标不断修改方案和重做,直到达到控制规划指标要求为止。
4结论
城市规划正面临着向数字化、数码化、信息化迈进的转变,通过对GIS空间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应用,能够大大增加规划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尽早在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中采用基于GIS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能聚集各种数据信息并能够快速分析和输出的系统,改善、丰富规划设计、城市建设手段,开阔视野,不断创新,引导城市发展新概念,提高规划建设效率和城市管理水平,是中国当代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部门的必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城市建设广场建筑规划设计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一、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三、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气派,那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城市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维特鲁威说:“罗马广场的尺寸应适应听众需要,否则场地会不够用,听众少的时候场地又会显得太大。所以这样来定广场的宽度就可以了:把长度分成三份,两分之长作为宽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适合与游览观赏的目的。”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中外著名城市广场面积比较
国别广场名称面积(公顷)
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39.6
大同红旗广场2.9
太原“五一”广场6.3
天津海河广场1.6
郑州“二七”广场4.0
外国庞贝城中心广场0.39
佛罗伦萨长老会议广场0.54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28
巴黎协和广场4.28
莫斯科红场广场5.0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0.60
意大利罗马市政广场0.40
美国纽约济克非勒中心广场0.60
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之间,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但由于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为实现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环境和景观意义,应对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物和广场周边地区进行合理管制,结合开发成本、环境品质和使用效果综合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指标,保持整体空间的和谐。要明确制定鼓励投资者开发兴建城市广场项目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要严格把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编制程序和审批过程。“”版权所有
要切实实行规划城市专家咨询,实施规划群众参与,规划监督法制手段、专业队伍的城市规划控制机制。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过程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城市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审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须对公众意见进行全面审议和合理反馈。城市广场的使用应确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导的立场,监督实施,加强宣传,让市民协助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234页。
[2]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158页。
[3]罗苑龙·《关于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几个注意点的探讨》,中国工程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