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范文1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四、结语
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范文2
截至2011年2月,中华美食频道已覆盖全国260余座城市,超过6000~的数字电视用户,中华美食频道覆盖率已达到75%以上。从饮食文化到文化产业、从中华文化到世界文化国家数字电视专业频道――中华美食频道在饮食文化产业世界化延展之路上笃志前行。
如同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戏剧一样,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美食频道也是很多爱好美食电视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作为央视热播美食节目《满汉全席》栏目制片人、总导演的戴文海在做《满汉全席》节目时,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以中国厚重的饮食文化底蕴做后盾,做美食类的频道一定会事半功倍,当然这里蕴藏着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未知的风险。但是,抱着坚定的信心和对中华美食的热爱,在广电总局全国数字电视数字化工程中引进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概念时,抓住时机,在青岛广电局的支持下,2∞5年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视专业频道一“中华美食频道”的批号。并确信不疑:坚持做专业的美食频道,因为中华美食文化拥有一片用之不竭的肥沃土壤。
“中华美食频道”在创办之初就确立目标: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致力探索中华美食文化的世界延展,中华美食将成为联系全世界华人及海外友人的最好纽带,通过传播和推广烹饪艺术,中华美食频道必将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道桥梁。
探索美食之路
美食无国界。美食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因此,这种基于美食的频道在全世界都将获得通行证。频道创立伊始,眼光就未一直停留在中国本土,采访中频道当家人戴文海说:“全世界为中华美食而着迷,我们通过跨地域、跨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让国内外更多的电视观众了解我们频道,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根据不同观众的收视时段和收视习惯,中华美食频道定位:专业、健康、实用、独特。制作了专业型、普及型、文化型三大类节目。专业型节目《食界精英》、《天下名厨》;普及型节目《千昧坊》、《养生馆》等家喻户晓的节目应运而生,特别是文化型节目,则是整个频道中最具创意的一部分,与国际合作的高清版《丝绸之路上的美食》、《行走的筷子》、《世界名酒品鉴》深受观众喜爱。
中华文化的神秘吸引了很多外国人来中国拍节目。中华美食频道邀请了国外美食频道的主持人,与国内主持人一起开着越野车重走丝绸之路,发掘、品尝沿路的美食,甚至是利用当地找到的食材创造美食,使不同的饮食文化背景,在古老的中华沃土上碰撞火花,对中华美食文化作出不同的解读。接下来,中华美食频道还将推出《茶马古道上的美食》系列节目,继续去发掘、品尝和制作沿途的古老美食,让更多人去感受东西方文明融会贯通的重要古道所蕴含的丰富饮食文化。
中华美食频道一直以拓展海外市场和打造国际化品牌为频道的发展目标。2010年9月,中华美食频道部分自有版权节目在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缅甸、马来西亚陆续播出。目前中华美食频道针对的海外受众人群主要是华人,虽然是小众群体,但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只要是华裔就有改变不了骨子里的传统,过年一定要回家吃团圆饭,走到哪里也忘不了家乡饭,根深蒂固的饮食文化已经融入了血脉,一代代地传承。“中华美食频道”的成立似乎是一个历史性的必然,它是艺术和文化的交融,是水到渠成的创意。
创造优势品牌
中华美食频道的创办不能不提大型美食文化栏目――《满汉全席》的品牌运营,正是有了《满汉全席》的前期运营,给中华美食频道带来了无限生机。作为《满汉全席》的创始人戴文海总经理曾经说过:“《满汉全席》不是节目,是品牌!”而对“中华美食频道”这个品牌的树立和打造,他同样花费了很多心思。经历了多年的积累,逐渐开花结果、枝繁叶茂。踏踏实实地做节目,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坚持做专业美食的节目,品牌的核心是品质,品质的核心是精彩内容。
采访中戴总还认为:目前很多数字电视频道推广的前景相当令人担忧。数字电视频道如何从其切入点的吸引力,把先发优势变成长久的领先地位,对于数字电视的营销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以美食文化作为切入点。美食节目永远有说不完的选题,美食节目永远有最忠实的观众。中国人对付费看电视肯定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美食文化付费买单。但文化消费意识需要一段时间培养,出于人们的喜爱,只要有人热爱美食,这个频道就有市场。采访中笔者感觉戴文海总经理本人不仅是一个美食爱好者,更是一个创造者。做电视很辛苦,但是从他的言辞中透露出来的是对美食的热爱,对美食节目的倾情投入,对数字付费市场前景的憧憬。这一切,源于他对中华美食文化不变的热院。
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范文3
在天津开发区的正中央,有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建筑群落,这就是康师傅集团所建造的酒店式公寓――格林园。格林园包括2栋主楼和39栋3层别墅式公寓。这座安全、舒适、温馨的庄院,集住宿、会议、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处处体现着现代和优雅。周到、细致以及个性化的服务,使很多康师傅的台籍干部都在此安家落户。
参观过格林园之后,在导览员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方便面印象馆及康师傅饮品生产线,正式开始了康师傅美食文化之旅。
天津顶益作为康师傅方便面旗舰制造厂,拥有现代化的生产线,产能高居全球第一位。康师傅集团在创造辉煌的同时,更不忘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断致力于文化事业发展,着力传承与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康师傅集团建造的方便面印象馆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中华美食文化体验馆。康师傅方便面印象馆由简报厅、品牌地图、企业沿革墙、美味体验吧等区域构成,整个印象馆给人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感觉。在此不仅可以了解康师傅品牌文化的发展历史,而且还可以切身体会到中华美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印象馆中处处散发着康师傅集团一脉传承的企业文化。
方便面印象馆将现代化的设施与科技化的厂房完美融合。搭乘康师傅专门为印象馆定制的人性化观光小火车,记者走进了第一车间――袋面生产车间。
在专职导览员的带领下,记者有幸观看到了康师傅的制面全过程。透过参观专用玻璃窗,康师傅方便面的制作流程和工艺特色展现在眼前:经过自动供粉、连续混面、复合压延、切丝制波、蒸煮、淋汁、切断、整面、油炸、冷切、储面、投包(粉、酱、菜)、包装、金属克重检查、喷码、自动装箱、自动码箱等十多道复杂的生产程序,眼前的这一条条生产线像变魔术一般,眨眼间完成了从面粉到整箱方便面的生产蜕变。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方便面生产中自动码箱的过程。作为生产线上最后一个环节,康师傅特地聘请日本的专家制作了机器人手,整个码箱过程都是按照程序设计有条不紊的进行。在康师傅方便面的生产车间里,以往工人热火朝天的局面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孜孜不倦、日夜奋战的机器人手。康师傅生产设备的高度自动化令人感到震惊,如此庞大的一条生产线,参加生产的工人却只有几个人。
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范文4
关键词: 中式菜单;英译现状;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2-0050-03
一、菜单翻译现状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文菜单中的食物名称不胜枚举,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充分体现出汉语的语言特点,在句法、词法、修辞等方面都运用许多独特的表达方式并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菜单的翻译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直译、乱译
翻开酒店英译菜单,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字面上的直译、乱译,由此经常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如“四喜丸子”被翻译成“Four glad meat balls”(四个高兴的肉团)、“童子鸡”被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一只没有性生活的鸡)、“麻婆豆腐”被译成“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麻脸的女人做的豆腐)、“夫妻肺片”被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片)……看到这样的翻译,估计外国游客早就被吓跑了,哪里还有品尝中华美食的心情。
(二)中英杂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英语水平也日渐提高,在日常对话中会偶尔冒出几个英语单词。这种习惯也被应用到了菜单的翻译。如“Yahoo香港”主页的热门词“Albert Yip”[1],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Yip字是香港人对中文姓氏“叶”的拼音,而Albert则是港人起的“洋名”,所以按常理,Albert Yip应该是指一位叫做“阿尔伯特·叶”的港人。不过,雅虎上正在热门的这个Albert Yip不是人名,而是一
道菜名“牛百叶”的英文翻译。像这样的汉英夹杂翻译的菜谱不在少数,如“黄沙猪润”竟译为“Huangsha Pig Run”,Run是广东拼音 外国人看了这道菜就会想:什么猪跑了?“鲜猪爽肚”被译为“Fresh Shuang Belly Pig”,“玉子豆腐”被译为“Yu Son of Toufu”,看了这道菜外国人不禁纳闷:豆腐还有儿子?
(三)译名不统一、不规范
另外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同一道菜,在不同的酒店可能会有不同的译名,有的竟然会出现十几个不同的译名,不同译名相距甚远,外国游客看后经常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宫保鸡丁”这道菜就有三个不同的译名,分别是:“Gongbao Chicken”,“Sautéed Chicken Cube with Peanuts”,“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 in Chili Sauce”。虽说翻译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译名,但是从规范译名、宣传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华菜系角度出发,同一道菜,特别是经典的菜肴,官方应该推出一个统一、规范的译名。例如,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北京市政府推出的北京市菜单英文译法讨论稿,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二、菜单误译原因
(一)菜单命名的差异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渗透于各个领域,菜单的命名也不例外。中餐菜名偏重艺术性和美感,重在传达菜名背后的文化、故事和意境,命名方式多样,
这也给翻译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如“百鸟归巢”、“蚂蚁上树”、“佛跳墙”等。要把这样的菜名翻译好,
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西餐菜名直接明了,侧重实用性。一道菜的原料、营养、烹饪方法都可以从菜名中看得出来。
(二)烹饪方法的差异
中餐原料品种繁多,上至天上飞的,下至陆上跑的、水里游的都可以成为中餐的原料。有些原料外国人可能闻所未闻。由于中餐重口味,烹饪方法也复杂多变——中国的烹饪方法有50多种,常见的有煮、煲/炖、烧/焖/烩、煎、炒、爆、炸、扒、煽、煨、熏、烤等。[2]而西方的菜肴烹饪方法非常简单,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营养为目的,常见的是煮、煎、烤,很多蔬菜只需要洗洗就可以吃了。
(三)饮食观念的差异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把这句话运用在中餐里,则为食以味为先。中餐重口味、轻营养,故中餐素有“舌尖上的中国”的美誉;而西餐重营养轻口味,饮食以科学、健康为先——所以外国人来到中国才发现牛肉还可以这么既美味又好吃!
三、菜单英译策略
翻译“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活动,但从翻译的主体即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3]翻译作为一种语际交流,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过程。
由于汉英语言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中餐菜名在被译成英文的时候,应尽量将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味型等翻译出来,以便让顾客一目了然,同时也要兼顾菜名背后蕴含的文化。英译菜名应“基本符合西方人讲究吃的‘实质与内容’,关心菜的原料和烹调方法的饮食文化心理,较容易接受和理解”。[4]
(一)音译法
音译法是菜单翻译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直接把菜品的中文名字用拼音写出来,这种翻译方法简洁、明了、直接、易记也很具有文化特色。音译的中餐菜名在欧美中餐馆的菜单中经常可以看到。例如中餐中的家常菜“豆腐”的翻译,更多的是根据发音译成“Tofu”,而翻译成“Bean Curd”却较少见。还有像“馄饨”(Wonton)、“饺子”(Jiaozi)等,都是直接用拼音英译的。这种方法,既简单明了又非常有利于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菜系。此外,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些日韩菜名的英译也是音译法的杰作,比如日本的寿司被直接音译成了“SUSHI”,朝鲜的泡菜被音译成了“KIMCHI”。而法国的champagne被中译为 “香槟”,意大利的Pizza被中译为“比萨”,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称都是音译的佳作。可见,音译法是一种简洁有效的菜单翻译方法,特别适合于翻译那些非常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菜肴。
(二)直译注释结合法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艺术,菜名是艺术中的艺术。许多中式菜名运用了复杂的修饰手法,蕴含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故事。如果直接翻译,外国食客由于不了解中国的文化而不知所云;而如果直接注释又丢失了中式菜名的文化美感。故此时,可以先直译,然后在菜名后面注释其文化故事背景。如“全家福”可译为“Happy Family——Mixed Meat and Vegetables”、“蚂蚁上树”可译为“Little Ants In Trees——Vermicelli and Minced Pork”、“宫保鸡丁”可译为“Gongbao Chicken——Diced chichen with Peanuts in Chilli Sauce”等。类似的菜名很多,像“东坡肉”、“左公鸡”、“麻婆豆腐”等都可以采用此种翻译方法。
(三)意译法
在菜单翻译中,意译法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可以从用料、味道、烹饪方法三个角度进行意译。
1.以用料为主的意译——主要介绍菜肴的主料和配料,先写好其中的鸡肉、牛肉或海鲜的种类名称,再加上青菜、果仁等配料的名称。如西红柿炒蛋译为“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葱油鸡译为“Chicken in Scallion Oil”,牛肉豆腐译为“Beef with Beancurd”等。
2.以味道为主的意译——在用料之外,强调调味的作料,把椒盐、麻辣、甜酸等味道注明在菜单上。中国菜素以味道著称,去年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更是将中华美食展现地无与伦比。外国人也常用“用舌头来吃的饭菜”来赞誉中国菜,因此,把菜的味道翻译出来更有助于外国顾客选择合适自己口味的菜肴。如香酥排骨译为“Crisp Fried Spareribs”,水煮嫩鱼译为“Fragrant Stewed Fish”。
3.以烹饪法为主的意译——把常用的煎炒烹炸方式译入菜名,既符合中国菜的传统,又能显示中国菜的制作艺术。菜肴爆炒的浓香、油炸的酥脆、清蒸的清淡都可以充分在文字中显示出来。如软炸里脊译为“Soft-fried Pork Fillet”,鱼香肉丝译为“Fried Shredded Pork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等。
四、结语
英文菜谱的谬误不仅仅反映出一家酒店在细节方面的漏洞,而且还关乎一座城市的形象。中国的烹调文化博大精深,地方和传统特色、历史典故都孕育于其名称之中。因此,规范菜单翻译,给经典的中国菜肴配上一个官方的统一译名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中西菜名特点,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力求将中餐菜谱翻译得“色香味俱全”,译名既能体现出一道菜的特色,又能反映菜名蕴含的文化。期待更多“GO Believe”(天津狗不理包子的英译)这样的经典翻译,少些 “Husband and Wife’s Lungslice”(“夫妻肺片”的英译)这样的贻笑大方的谬译。
参考文献:
[1]香港网络大典.[EB/OL].[2013-03-21].http://
/wiki/Albert_Yip.
[2]廖冬芳.中餐菜单英译的现状、原因及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11(77):99.
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范文5
胡庆馀堂出门的右手是大井巷左手是河坊街。今日的河坊街,是条仿古步行街,除卖些仿古工艺品外余下就是茶楼酒肆,我喜欢早晨或静夜到此转悠,杭州的夏天也热,河坊街却是有凉风,唯那店家门前的人物铁塑,冷不丁看去以为是一个人执壶倾倒残茶。总之在河坊街,会隐约地找到些趣味,或古日的心情。夏天的酸梅汤也好,犹感觉河坊街小笼蒸包的绉子,旋得像朵梅花我在心里拿它与武汉的小笼包和开封的灌汤包的绉子比较武汉小笼包的绉子旋得比较随意,若脐开封灌汤包的绉子有工整的32道,相比较还是河坊街小笼包的绉子胜出。
杭州为南宋古都,所以杭州人的悠闲情趣不输于开封西安北京和南京,早晨都是九十点钟到河坊街吃早点。据说夏天里,他们会躲进大茶楼去吃整天的茶。我觉得,还不如去西溪或玉皇山野餐。河坊街诸多小吃都尝了个遍,依稀记得,梁实秋喜欢江浙带的爆鳝面过桥,我就去吃。
爆鳝面,是指面条的一个种类移到别处说,就是加爆鳝背臊子或浇头的面条,吃法计有两种爆鳝面和爆鳝面过桥。爆鳝面直接将爆鳝背搁在煮好的面里爆鳝面过桥的爆鳝背不直接搁在面里单独另搁盘,吃面时,将爆鳝背从盘子里夹起来吃此谓过桥。有说,手子岂认为,过桥乃“过浇”之误过浇,就是把浇头不搁面里。
入乡随俗,我也学着杭州人吃要碗爆鳝面过桥千瓶西湖啤酒,先饮西湖啤酒吃爆鳝背。据说,中国人一年饮啤酒要饮干四个西湖从西湖水体的面积推测饮干四个西湖不算多饮干条长江也算不得海量。西湖啤酒属清爽型,冰镇以后,清凉爽口,那爆鳝背,是选用粗壮的鲜活黄鳝斩头截尾剔骨后切成鳝片,用素油爆荤油炒,麻油浇,直至鳝背黄脆为止,口感是脆韧交加,嚼得出水乡滋味。爱杭州,吃爆鳝,人间天堂要享受的事情,此样的品饮也算得其。
瓶西湖啤酒饮罢,已经不渴,爆鳝面过桥余下半盘,悉数倒入面中,复又煨热焖绵鳝香释散面里就精细地吃面杭州人吃食雅致而斯文,声音的分贝不甚高,如夏天的鱼儿在荷下吃食,啵啵啵的细小声音,弥漫在水汽之上,而西湖的烟波,送给了柳风。我想那南宋的大夫,偏安此处,估计就不思中原了。20世纪著名的湖畔诗人汪静之,在西湖结成湖畔诗社,号称湖畔诗人,写下了许多的抒情诗汪静之的名作《惠的风》,便是如此抒情;
蕙的风
是哪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葱花的风?
葱花深锁在因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凤里,
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品
行走塞上,中华厨艺绝技艳惊银川
近日应2011银川清真美食旅游文化节组委会邀请,由中国烹饪协会名厨专业委员会负责管理运作青岛瑞可莱食品有限公司独家赞助支持的中华厨艺绝技表演团派出8名绝技演示员,前往宁夏银川国际会展中心,为本次清真美食旅游文化节助阵添彩。
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涵范文6
【关键词】翻译;文化
一、引吾
中国特色菜名翻译策略研究在国内外学界已开始显得越来越热门,已有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对该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中国学者叶清华在他的《从目的论看中国菜名的翻译》一文中提到:中华美食博大精深,有菜系之多,各菜系的烹调技艺更是无与伦比、超乎想象。民以食为天,众多的美味吸引着远方宾客,可以说中国菜备受外国友人的关注。然而千奇百怪的菜名译名常常使国外友人面临“美食当前,s无从下手”的困境,更甚者像husband and wife lung slices(夫妻的肺部切片)的错误翻译令人倒尽胃口。美国学者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目的论翻译理论功能目的论的基本原则是: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译者为了达到目的可以灵活掌握翻译策略和方法。
二、中国特色菜名翻译的研究意义
中国特色菜名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高度浓缩和结晶,堪称中国美食文化的奇葩,代表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菜名强调用词古雅和措辞贴切。一是中文菜名大量使用谐音代替原料,如“连(莲)有余”;二是大量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布袋鸡”;三是大量使用四字成语,四字格正是中国菜名的特色所在,名扬海内外的“满汉全席”;四是取义吉祥,寓意吉利,如“大鹏展翅”等。借助不同的翻译方法,以极富中国特色的菜名翻译作为沟通桥梁,能让武汉有效借鉴与学习他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取长补短,创造更加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相互学习的氛围,体现武汉市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
三、武汉市星级酒店菜单翻译研究和中国特色菜名翻译策略研究
本研究从武汉市星级酒店菜单翻译研究入手,以功能目的论理论和翻译的“信、达、雅”原则为基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对待中国特色菜名的翻译。翻译过程中,应当做到“以我为主、兼顾读者”,在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应适当重视译入语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既不迁就读者也不牺牲自己的特色。为此,笔者结合相关翻译理论,从中国本土文化的视角出发,提出一种合理的翻译策略:为解决这一难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种方案就是中国特色菜名的显性翻译策略:拼音+食谱构成+象征意义或特点描述。(闫达,2012)例如:
(1)早生贵子:Zao Sheng Gui zi(A soup sweetprepared with Chinese date,peanuts,dried longan,chestnuts and lotus se-eds,served with a blessing to the newlywed couple);
(2)鸿运当头:Hong Yun Dang Tou(A Pot of Fish head broiled with bamboo shoots and red pepper,served with a blessing of prosperity and good luck):
(3)四代同堂:si Dai Tong Tang(A Pot of Chicken,Pig-eon and sparrow and Javas parrow delicately stewed,served with a blessing for a large and thriving family;
(5)全家福:euan Jia Fu(A tonic recipe of chicken breast fried with sea cucumber,peeled shrimp and squid,carrying the implied meaning of a happy family reurnion,
(6)红烧狮子头:Hong Shao Shi Zi You(Pork Balls or Dic-ed meatballs braised with soy sauce.conveyi’ng good luck and happiness to guests)(注:红烧狮子头是中国逢年过节常吃的一道菜,也称四喜丸子,是取其吉祥之意。)
(7)瓜姜鱼片:Gua Jiang Yu Pian(Fish slices with cucurn-bet and ginger,suitable for lying-in women for physical re-covery)
(8)牛柳煲:Niu Liu Bao(beef fillet casserole,prepared in Sichuan style,tonifying Qi and blood)
上述译法具有明显的优势:(1)拼音和中国特色菜名一一对应,读起来琅琅上口;(2)便于外国食客和餐馆服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麻烦;(3)兼具中英文表达方式的优点和特色,也可以提升饮食文化的品味,可谓一举多得。这种借助汉语拼音加上食谱信息描述的翻译模式不失为一种传神达意、两全其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