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

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中小河流;存在问题;防汛抢险

中图分类号:TV69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163-01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河流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洪水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在汛期中,如何科学地维护、加固堤坝是抗洪抢险工作的重中之重。

1 近年中小河流出现的灾害

近几年,除了大江大河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中小河流也出现不少问题,带来的灾害越来越严重,2009年,中小河流造成的灾害损失约占总损失的80%。据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消息:2012年截至7月29日,全国洪涝农作物受灾1.18亿亩,其中成灾5414万亩,受灾人口多达11915万人,因洪涝灾害死亡652人,房屋倒塌45.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525亿元。

中小河流大部分是没有防洪工程的,流域中最多有一些小型的水库,在洪涝灾害发生时,调节能力并不突出,甚至有可能“帮倒忙”,如水库堤坝没有达到标准,不牢固,持续暴雨时发生决堤,加剧洪涝灾害。由此可知,中小河流并没有形成综合的防洪能力,尤其是在汛期期间,山区和半山区的中小河流域问题更加突出,因为持续的雨,突发性强、强度大、破坏力大,而中小河流域的防洪能力小,抗洪抢险环节非常薄弱。因此,加强中小河流的防汛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2 中小河流防汛抢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多数中小河流堤坝工程老化、破败

中小河流域上的堤坝工程没有得到重视,特别是中小河流支叉河更加没有重视,如我县滁河上的善厚镇内洪河、石杨镇内官渡河等支叉河,在中小河流治理中,根本没有治理。近几年汛期堤坝出现塌方、渗漏等严重问题之后,往往是今年此处出现问题修补此处,明年彼处出现问题修补彼处。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堤坝的问题,这些建设上不到位,堤坝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防洪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是目前造成溃堤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2.2 防洪体系不完善,标准低

按国家标准,农业防洪应该按照20年一遇的堤防工程设防,建造堤坝,城市防洪应该按照50年一遇的堤防工程设防,建造堤坝。但是,在中小河流域,许多堤坝都是达不到要求的,只防一时,没有考虑其他突发状况,给以后留下防洪的隐患。

2.3 防汛抢险意识淡薄

许多中小河流域在旱季河流水位较低的时候,周边村民在河道上开垦耕种,有的河堤甚至被损毁,因为有的村民没见过洪涝灾害的发生,没有设身处地的感觉,在河道开垦耕种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真正遇到洪涝灾害的时候,通常会手无足措,这也同样会加重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2.4 堤坝易受渗穿透,质量不过关

在中小河流域,很多堤坝的修筑都是就地取材的沙土,并没有使用符合标准规范的筑堤材料。而沙土往往粘性差、易受渗穿透,尤其是遇到暴雨时,容易受流水侵蚀,加重灾情,加大了抗洪抢险的难度。

2.5 人口不集中,加大抢险救灾难度

许多中小河流都是发源在山区、半山区,持续雨时,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而在这些地区,往往人口稀少,居住地比较分散,不集中,给防汛抢险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2.6 堤防无人管护

我县圩区河流堤防杂草杂树丛生,堤防附近农民在堤防上养羊、养鸡等家畜,降雨量上防水土流失严重,堤防损坏等问题,堤防无人管护,汛期查险无法查找,往往渗漏发展到较在时,才有可能发现,有时出现堤更坍塌时才发现。

3 应对措施

3.1 加强中小河流堤坝建筑的质量监督

无论在中小河流堤坝的建筑施工过程还是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相关部门都应该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监督,对每一个建筑施工环节都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以确保堤坝在建筑过程中不出现质量问题。

3.2 完善防洪体系和标准

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更完善的中小河流域堤坝建筑标准和规范,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采用符合标准规范的建筑材料建筑堤坝,培训施工人员规范操作,以保证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序等方面不出差错。

3.3 加强中小河流域附近村民的防汛抢险意识

往年由于中小河流域附近村民的防汛抢险意识不够强,导致洪涝灾害发生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组织中小河流域的群众学习相关抗洪抢险的知识。也要培训村民在洪涝灾害发生时可以采取的措施和抢险方法,有能力者也可以配合防汛抢险人员一起抗洪抢险。减少洪涝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4 汛期前做好防汛抢险的准备

在洪涝灾害发生时,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及早解决险情,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之时自然是最好的。要做到将险情扼杀在摇篮中,则必须寻查险情,做到“四勤”:眼勤、手勤、耳勤、脚勤,“三快”:发现快、处理快、报告快。

防汛人员应该全面了解所防护提防的防护能力,以及其薄弱环节和潜伏的隐患。这样在发现险情的时候,才能尽快分析出其产生原因、危险程度及发展趋势,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控制险情或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同时做好防汛物资的和撤离群众的准备。重大险情发生时,应该抽调专业的抢险队及驻地部队参与抢险。

3.5 组织人员学习常用的抢险方法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多的地段大部分是在农村或小村镇,抗洪抢险的方式大多秉着就地取材、安全、快速、有效的原则,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险情控制住,把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小。对抗洪抢险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备万一。

在中小河流上,常见的堤坝险情有四种:背水脱坡、临水崩塌、渗漏、滑坡和漫溢,以下从渗漏险情和临水崩塌的处理方式上略微阐述。

渗漏的抢护原则是临水截渗和背水反滤导渗。临水截渗是处理渗漏险情的有效措施,具体操作方法为临水坝坡堵截,又可分为:土工膜堵截、抛散粘土截渗、强堵漏洞进水口等。背水反滤导渗是让渗水通过反滤层流处,被保护的土壤颗粒不能通过滤层而阻止土壤流失,已达到固定堤坝的目的。可分为反滤导渗沟、反滤围井等。

临水崩塌险情的抢修原则是缓流消浪、增强堤坝的稳定性和抗冲能力。缓流消浪,可以通过挂柳挂枕提高坡面抗冲能力,或者用竹木排防浪。

增强堤坝稳定性,在修护中小河流堤坝时,可以采用护脚固基的方法,散抛块石,和桩柳固坡,当水不太深,迎水坡又因为受水流的冲刷坍塌时,可以在坍塌的下部分,间隔1m打排桩来加固堤坝的稳定性。

加强堤坝的抗冲能力,可以通过土工织物防冲,土工膜布防冲,或者土袋防冲,用土工编织袋,麻袋等装沙土,八成满,缝好袋口,袋口向内,依次错缝叠加放在受冲刷坡面上,直到超出浪高,以此提高坡面的抗冲击能力。

3.6 明确抗洪抢险组织纪律

全体抗洪人员,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抢险人员,都应该树立全局观念,严格遵守抗洪纪律,服从上级调度指挥。明确自身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分工要明确,快速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当中。

4 结语

当前,我国各地中小河流引发的洪涝灾害不断加重,抗洪抢险工作虽然已有长足进步,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国家应该对全国的中小河流进行分批分期治理,竭尽所能改善中小河流的防汛堤防和防汛工作,让中小河流的防汛工作能够得到保障。重视汛前的准备工作,在险情发生时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掌握有效的抗洪抢险方法,治理好中小河流的防汛工作,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 防洪减灾;传统方法;高新技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与资产不断增加,即使发生同等规模的洪水,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减轻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是防洪减灾的主要目标。自从工业化以来,治河手段迅速提高,对洪水的调控能力显著增长,曾一度助长人们战胜一切洪水“人定胜天”的信心。但是当美国所兴建的水库库容相当于多年平均年迳流总量的60%的时候,水灾损失却依旧在不断增长。反思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必须努力适应自然,因为人类已经认识到,自己不能也不需要控制所有的洪水,但可以采取控制措施,也可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如今这一认识又转而成为世界治水的主流派,被各国普遍接受。当然各国之间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社会状况也差异较大,在具体实施方面,又有各不相同的办法。

一 社会化防洪减灾体系之构想

1、提高工程防洪标准

(1)尽先安排经过论证的重要控制性水库建设和病险库除险加固。大中型水库对削减洪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设想,在今后50年内全国水库总库容增加到1万亿立方米,达到可调蓄50%径流总量的目标是需要的。水库除调洪外,还有发电、灌溉、供水等多种效益,在水库上投资可谓一举多得。

(2)加固加高现有堤防。我国江河堤防绝大多数是土堤,是精华地区的防洪安全屏障,是防洪的重点工程手段。

(3)蓄滞洪区的运用和管理。垒国防洪规划确定100座蓄滞洪区,颁发了蓄滞洪区管理条例。但地方从发展经济出发,并未强调对蓄滞洪区的人口和经济实施必要的控制,以致有蓄滞洪区而难以启用。蓄滞洪区削减洪峰比临时决口的功效成倍增加,损失成倍减少,甚至在发达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防洪手段,因此,必须在强化管理和研究适当的开发方式方面下功夫。由于我国的江河洪水变幅较大,因此,蓄滞洪区在防洪工程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防汛抢险实用技术现代化研究‘98洪水显示出部队在抢险中的重大作用。而对于一般汛情,地方抢险突击队的组织和培训是必要的。但是堤防战线长,现场交通、电力条件差,普遍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困难,‘98抢险主要还是应用传统技术。因此,总结传统技术,同时应用现代设备、材料、工艺加以改进和完善是捷径之一。

(5)城市防洪中的雨洪排泄和利用。随着城市人口的聚集和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不透水地面使水灾损失急剧增加。为改善城市防洪排水条件并结合水资源利用,应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水灾害防御与水环境治理一起纳入城市规划与管理。将城市绿地高程降至下水道进水口以下,对于排洪和储蓄地下水有显著的效果。

2、调整社会以适应自然的减灾措施

这是针对洪水灾害社会属性的减灾对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环境建设发展与增长不能以透支生态环境为代价。加强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不单是防洪的需要,也是增加可利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改善中国大陆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东、中、西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基本保障。

(2)预留洪水的容身之地,退田还湖,湿地保护。实施的关键在于居民的妥善安置,因此必须科学地论证,细致地安排。适度退田应有标准,例如:以农田丰歉为准,近10年中有一半以上年份遭灾者还湖;以综合效益为准;以是否妨碍行洪为准;以湖泊淤积趋势为准等。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必须以全局利益为重,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3)加强法制建设以规范垒社会共同承担防洪义务。由于洪水灾害影响巨大,牵涉不同地区的安全和利益,有些防碍和削弱防洪运用的因素是水利建设本身所无法解决的,需要部门之间的配合,地区间的协调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因此尤其需要以法来统一协调各方权益和维护整体利益。在减灾社会化的推行中,需要依法办事。

(4)改进科学决策历史表明,治水方略的得失与资金投入和科学技术水平有关。而决策的科学化对治水成败更有广泛的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方针、政策和法规方面系统的宏观研究。事实上,作为科学决策基础的宏观方针政策研究在我国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 防洪减灾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防洪工程标准还不能一时达到较高标准,因此通过非工程措施达到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更属必要。随着现代通讯、计算机、风险管理等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在防洪减灾中也出现了全新的技术方法。在这一领域我国尚处于较落后的局面。因此,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可大大提高我国防洪减灾的能力和水平,投资少而效益大。

1、洪涝灾害动态实时监测技术研究

应用3 s技术对洪涝灾害发生后的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利用遥感监测淹没范围的变化过程,利用地面灾区淹没水深测量及卫星定位系统辅助遥感监测,再利用gis技术对大范围洪涝灾害实现用多媒体技术生动表现,提供洪涝灾害信息服务。

2、农业地区洪涝灾害减产幅度遥感评估技术

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的减少,我国粮食产量的波动将成为十分敏感的问题。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多层次分析,在对洪涝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的同时,判断灾后灾区粮食减产的幅度以利正确制定全国粮食供应计划。

3、洪涝灾害信息社会服务技术

洪涝灾害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用gis及多媒体技术可为社会交通、旅游、商业、企业等各部门提供通俗、生动、直观的信息服务。有关水情,灾情、预报、预警等各种信息按不同行业的需求,以不同的方式提供服务。由信息中心统一加工后,通过网络系统供用户使用。通过及时、完善的社会信息服务,有利于各部门及时采取主动减灾行动,减少社会洪涝灾害损失。

4、流域产汇流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开发

目前流域的产汇流模型种类繁多,多有其限定的适用范围,如选用不当,则造成洪水预报的重大误差。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输入流域代表单元的降雨信息,可直接预测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对有较长系列观测资料的流域,可实现较高的精度。

5、复杂河道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开发

对复杂的河道,如网状河道、多沙河流、或改修河道,用一般水文预报方法难以准确,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适应新环境较快,经3—5年试用调整即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范文3

大通县县城位于大通的南边,许多乡镇的排洪最后集聚在桥头镇,像华林乡、塔尔镇、城关镇等一些乡镇的排洪都流到下面来,我们的城市必须要有很好的排洪工程才能使我们县人民的生命财产有所保障,另外,笔者所在县的牦牛山和老爷山都座落于县城,易于遭受山洪和泥石流威胁。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随着我们县的兴起和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财富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商贸和交通中心,人口和财富的聚集地,城市聚集性使同样的洪水造成的损失增加。

随着县城的发展,西宁市的发展,大通成为了西宁市很多人的水源地,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形成严重的地面沉降;城市因为水土流失问题,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河道堵塞,使洪水灾害变得越来越严重。城市化趋势使得同样暴雨而发生洪水的可能性和洪灾损失都大幅度提高,洪水威胁更加严重。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按照客观规律考虑城市防洪问题,破坏防洪工程设施,造成防洪标准降低。因此,在我们大通发展过程中,城市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不容忽视。

洪涝灾害的防治除了依靠防洪工程建设外,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对于及时了解洪水水情和灾情,指挥抗洪抢险,避免城市洪涝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河道整治,修建堤防等防洪工程,避免或减小城市遭受洪水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城市防洪还要重视非工程措施,在流域上加强水土保持和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建设城市洪水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城市防洪的生命线,对于减免洪灾损失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抵御城市特大洪水尤其重要。

除此之外我们县还必须要有总体规划,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和江河流域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洪水特性及其影响,结合本县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发展需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兼顾、讲求效益。因此,防洪工程建设,包括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将是任重而道远。

总而言之,要结合自身发展的趋势,把城市排洪放在重要的位置,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增强防洪意识,做好城乡防洪的相关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建设一个完备的防洪体系,从容应对夏季洪水的到来。

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范文4

梧桐河中下游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为1158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80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现有耕地132.0万亩,其中坡岗耕地面积37.5万亩,低平原耕地面积94.5万亩。根据新华、宝泉岭、梧桐河三个农场多年统计资料,洪涝灾害是本地区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受灾面积最大、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宝泉岭农场53~98年统计资料,梧桐河洪水曾24次出槽漫滩,平均不到两年一次,遇丰水年甚至一年两次。位于梧桐河下游出口地带沿江涝区的梧桐河农场,受松花江洪水和梧桐河洪水两方面影响,29年统计资料发生洪涝灾害的有26年,发生机率高达90%.位于梧桐河、石头河交汇口西北三角滩地的团结涝区,西部靠邻坡岗区易受坡水侵入,东临梧桐河、南临石头河,有低洼耕地8067公顷,81年大洪涝年受灾面积7067公顷,绝产面积2733公顷,83年受灾面积7467公顷,绝产面积3600公顷,损失达3500万元。1998年洪水梧桐河堤防一处决口,淹没围困村屯6个,受灾人口2027人,淹没农田2730公顷,绝产面积1730公顷,损失粮食3700吨,经济损失总额1540万元。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已经成为振兴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 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梧桐河下游洪水峰高、松花江洪水长时间持续,对低平原区村屯及农田构成洪涝威胁。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1.2 水文气象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1.3 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1.4 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

2、治理措施

2.1 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兴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2 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著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封禁治理。

2.3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站、管理站三级管理。因本流域由农垦和地方两部门管理,为协调好工程管理事宜,应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对管理站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可定期开会检查工作。工程管理总站、管理站为专职管理机构,在管理委员会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具体完成各项工程管理任务。工程管理段为亦工亦农的管理组织,分管具体的工程项目。同时配齐各管理单位必须的管理站房及办公、交通、通讯等设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束语

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协调,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很大,是我国粮食战略生产和储备的重要基地。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作为三江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粮食产区,通过防洪除涝的治理,解除洪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再配合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将使坡岗地37.5万亩耕地和低平原94.5万亩耕地成为高产稳产农田,大幅提高全区的粮食单产和总产,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流域内的鹤北镇、宝泉岭镇、梧桐河镇和38处村屯及3.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流域防御其它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会显著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也会有很大的发展,为当地城镇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在发挥很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利国利民,功效长远。

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现代城市;防洪规划;重点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 TV8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在城市建设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人们居住的方便、舒适和惬意,还应该考虑到自然灾害(如图1)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尤其是针对洪涝灾害时,城市规划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方案加以应对,以尽量降低损害。然而,目前我国城市防洪设施还比较薄弱,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城市建设的发展步伐,与城市的重要地位不相适应。为了确保城市发展和防洪的安全,我们必须要做好城市防洪的规划工作。

图1杭州洪涝灾害

当前我国城市防洪减灾的现状分析

(一)城市防洪标准低

城市的防洪标准和现有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地位不对等,使得当遭遇洪水灾害的时候,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的损失较大。另外我国目前无城市排涝标准,针对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设计还缺乏规范依据。

(二)城市调蓄雨洪能力减弱,城市内涝问题越来越突出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城市建筑和硬质铺装必然会侵占城市的绿地和水域。从而导致城市地区的湖泊和洼地面积减少,致使城市调蓄雨洪的能力降低。当出现较大的洪水灾害的时候,城市内部的雨水得不到有效的排出,使得城市内积水排向河道的时间加长,易造成内涝。此外,有些城市的排水管网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或者对于城市管网的维护不到位,使得很多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不够、排水的标准相对较低。

(三)城市防洪排涝技术落后

城市的防洪减灾除了需要不断加强城市防洪基础设施的建设之外,还应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的手段。比如说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洪水预报、预警系统、3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然而,在目前我国城市防洪排涝过程中,对于新技术的运用还不够,特别是对城市老管网的布设、抢险、探测还缺乏预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四)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补偿机制未建立

我国南方城市在夏季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洪涝灾害,因此,我国防汛减灾应急管理部门在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组织体系、防洪预案、指挥系统、抢险队伍和防汛物资储备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管理体系,各级的地方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防汛减灾指挥部。然而,防汛体制的信息沟通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动机制还是比较薄弱,预报的预警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此外,受我国经济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城市防洪工程的设防标准也十分的有限。在遭遇特大洪水灾害的时候,目前尚未考虑在遭遇大洪水时城市中可以被淹没的区域及设施,受淹后又缺乏补偿机制。

(五)城市居民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洪水等自然灾害是我们无法去抗拒的,但是我们却可以尽量去降低损失。首先就必须树立起防洪的思想意识。然而,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和气候的特点,南方城市相对于北方城市更容易出现洪水灾害。加之城市防洪宣传的不到位,导致很多居民对于防洪意识淡薄,直到发生洪水灾害的时候缺乏防洪减灾的技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束手无策,在洪涝灾害发生的过程中不但不能成为防洪减灾的积极因素,反而成为防洪减灾救助的对象。

现代城市防洪减灾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正确合理的城市防洪标尺

在城市防洪减灾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并不是说标准制定的越高越好。再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历史上城市洪灾的情况,参照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出合理的防洪标准。

(二)确定合理科学的防洪设施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把城市防洪设施纳入到设计当中去。需要根据城市的气象、水文、地理、自然等各种状况,拟订一套合理的、科学的抗洪设施。在城区的主要河道的两旁所建设的建筑必须设置防洪墙和防洪堤,并且设置重要的出水口和排水设施。抗洪设备的具体情况应该根据当地的水文情况来制定:一般而言,抗洪墙与堤坝的顶部高度应该是:历史记录的最高水位加上超出高度 1.0~1.5m 的高度建设抵挡洪水的墙,然后再设置安全的超出高度。此外,还需要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市政建设相关部门需要按照城区发展设计和城市抗洪设计的标准,合理的设置管道的位置、管径以及坡度,从而起到排洪的作用。如果是在一些地势相对较低的地方,不能够进行重力的排水的情况下,应该设置泵站,合理设置管道,使用强行的排水方法解决低洼地区的排水问题。

在设计排水管网的时候,需要掌握雨季时候最大的下雨流量、径流系数高、路面渗透系数低、建筑物稠密等情况,计算抗洪的系数。

(三)推进和谐生态美丽城市防洪设施建设

除了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特点,将易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变为生态园区。从而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当做抗洪的主要目的。依据历史上城区中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以及发生的频率和次数等,将危险区域的建筑物实行改迁,重建河道洪水断面,并且将危险地区改造成为林地、湖泊或者公园等生态区。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洪水灾害带来的严重损失,还可以美化城市的环境,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

(四)城市设施建设与防洪设施建设并举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市建筑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力度。因此,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还应该考虑环境的因素。我们可以重点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废土和废渣,一定要严禁将此类废土和废渣倾倒到河道中。第二,在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的时候,不能侵占原有的河道,不能破坏原有的圩堤沟河;第三,沿河道路的建设以及旧城的改造一定要抬高地基从而起到抗洪的作用;第四,对于河道上面的违章建筑一定要严厉打击,发现后一律拆除,确保河道干净整洁,促使河道流水的功能加强;

(五)生态型河道治理

对于城市防洪抗灾来说,河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河道排洪的能力,减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河道治理而言,政府需要颁布相应的法规政策,对于侵占河道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同时河道的治理不仅仅以单一的防洪为主要目标,应该以生态为主线,综合环境保护、休闲及感知需求进行治理。从而降低洪水的发生的概率,也就变相的解决了洪水灾害问题。

在当前,生态型河道治理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体现了河道防洪工程由以往的改造自然转变为回归自然、顺应自然的治理理念。

(六)城市防洪工程设计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必将为城市防洪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新的契机。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发挥出人类的饿聪明才智,不断创新技术、新设备,以提高城市防洪的能力。这就要求广大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结合现代城市的可持续生态发展观念,既要有长远的观念。创新是一个产业、一项工程的精髓,是技术进步的动力。我们需要鼓励因地制宜的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从长远来看,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加强沟通和协调,加强技术融合以及信息反馈的速度,从而带动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

总之,人类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却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尽量降低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针对洪水这种自然灾害,在进行规划建设的时候,就应该从管道的设计、地下水排放、城市防洪排水设施的建设入手;另外,需要对于河道进行相应的整治,以确保洪水发生时河道可以起到排洪的重要作用。人们应该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提高自身承受洪水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彭佩,禹华谦,袁浩.我国城市防洪规划与实践研究[J].四川建筑,2013,01

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河流治理 规划 重点 策略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内陆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众多的河流也使我国经常性的发生水灾。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政府的努力治理,洪涝灾害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效果,但是其中还有着很多的隐患。因此,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更加科学的规划,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基础。

一、河流治理规划的现状

(一)治理范围有所限制

目前尽管已经把众多的中小型河流纳入规划范围内,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限制。比如一些乡镇或者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农田,在河流治理的时候要以防护为主,以及单个的项目花费要在三千万以上。因此防洪工程要列为河流治理的前期重点项目,范围也大多在城镇地段。在山区地带河流治理往往达不到条件,很少有得到实际的治理,因此分片治理就无法做到,治理的实际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

(二)治理资金难以到位

在河流的治理过程中,有相关的政策规定,中央政府发放的资金要使用在河流治理工程的主体工程中,其他可能涉及的拆迁以及占地等工程的资金都要由当地的政府解决。但是不同地区的财政问题都不同,在实际的治理中资金很难到位。当地政府往往会根据资金情况对治理规划的方案进行设计,因此会产生很多的限制。

(三)与生态要求的冲突

在治理的河流的两岸往往都会有一些自然的生态森林,在进行防洪工程的时候,往往需要拓宽河段,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河流的治理规划中,环境保护的国策也与其发生矛盾冲突。

二、河流治理规划的重点

(一)关于防洪标准的确定

中小型河流是大江大河的组成部分,中小型的河流进行治理的时候,要符合流域的防洪标准,这个标准除了需要考虑本身洪水灾害的特点以外,还需要与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一致。

河流治理需要符合流域的防洪标准,这个标准需要从安全的角度进行确定,如果已经明确防洪的治理标准,在进行再次核查之后,就可以直接的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随意的升高或者降低。此外还要充分考虑河道的上下游以及左右岸的标准,对其承受能力进行充分的考虑,以免洪涝灾害的风险发生转移。对于跨界的河流,在治理的过程中更要严格按照防洪标准,杜绝发生水事纠纷。最后还可以进行分区设防,参考各区的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河流的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洪标准。

(二)设计洪水成果的检查

河流治理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就是设计洪水成果,偏大会导致工程发生意外,偏小则会导致资金浪费。中小型的河流缺少其流量的数据资料,往往采用的是由设计暴雨来推出设计洪水的策略,这个办法比较繁杂,因此需要更加重视设计洪水成果的检查。

设计洪水成果的检查具体包括,计算方法、参数以及采用成果等等。比如计算方法是不是满足该方法的可采用范围以及前提;对河流上下游以及相邻的区域的设计洪水成果进行收集,检查各参数是否协调一致;综合以前的洪水资料以及近期的调查成果,来进行分析对比。

三、河流治理规划的策略

(一)完善检测性能的方案

在洪涝灾害未发生的时候,水利防治工作就很容易懈怠,时间长了就容易导致治理工作缺少生机,所以在河流治理的工程中,一定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防洪标准,制定一个可以应付突发性的洪涝灾害的高性能的方案。具体的就是每当有河流涨潮的征兆或者是水量聚集的时候,就必须进行河流工程的防洪性能的检查。该方案中还要明确对该项工作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总而言之,制定该方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河流治理工作中的警惕性,保持高效率、高时效。

(二)防洪堤的设置

防洪堤是河流治理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措施,河水暴涨超过河岸的高度就会发生灾害,对城镇建筑以及大众带来灾难。防洪堤的作用就是将河流挡在城镇建筑之外,不影响到内部。防洪堤的设置也是需要经过计划的,要根据当地河流的涨潮规律以及河水爆发的高度,综合考虑进行防洪堤的建立。

(三)工程建设标准要严格

(1)工程目标要明确。实际参考当地的河流真实情况,以此为基础建立有能力阻挡洪涝灾害的防洪堤。另外,还需要建立能够抽取水样的对应水库。这样一方面可以抽水进行节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河流的水质进行监测,防止污染现象的发生。尽力建成安全、使用、防范性能强的防洪堤以及相关的其他水利设施。

(2)水利部门要实地考察。水利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需要深入到工程施工的现场,目的是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偷工减料以及数据差错进行避免,施工过程中还需要专家进行监督工作。对于治理过程中的一切错误,一定要进行及时的制止,并纠正完善。

(3)工程细节进行规范。河流治理工程开始之前,必须要签订严格的建设合同。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切细节,都要分配专人进行监督负责。工程中每一个环节也需要有直接负责人。只有这样才可以对施工方进行督促,落实每一个建设的细节。此外,对河流治理的工程进行招标的时候一定要进行严格的选择,选出最好的施工企业进行工作。

(四)河流附近的区域服务工作要重视

一般河流的附近都是乡村,河流的治理工作直接的关系到人民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因此,不单河流的治理工作要做好,还要在工程的施工期间与村民培养良好的关系。在工程的施工期间可以选择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以及素质良好的村民,加入到河流的治理工作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还可以保证村民熟悉河流治理的重要性,以及简单的治理维护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