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1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教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795(2012)01-00430
1 文献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理念引进中国20年,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根据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应用语言学刊物《语言教学》(LanguageTeaching)和《系统》(System)的文献,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模式发展受到如下理念的影响:行为主义流派奉行的西方教学观,如沃森(J.B.Watson)建立在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的经典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B.F.Skinner)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新行为主义理论,以及介于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之间的班杜拉(A.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Freeman(1996)界定的三种意义的教学:①行为主义的教学概念――教学即是做(tcaching as doing);②认知主义的教学概念――教学即是思考和做事(tcaching as thinking and doing);③解释主义的教学概念――教学即是理解(teaching asinterpreting)(刘学惠,2005)。
“以学生为中心”的主要教学原则是:①教师少做,让学生多做;②教师尽量少“告知”,给学生更多“发现”的机会;③教师要围绕教学目的设计尽量多的任务;④教师要尽量多地建立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模型;⑤教师努力促成学生之间互相学习;⑥教师努力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条件;⑦教师尽量提供丰富的反馈信息,包括形成性和总结性的评估和评论(何文潮等,2007)。
近年来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探讨体现了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师行为、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自治学习、网络学习、在线教学等。研究结果褒义多于贬义,特别体现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得到拓展和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对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多数师生的积极参与和肯定。但是,对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些变量因素,如深层的文化因素等却缺乏关注。对学习者学习经历关注得少,针对中国学生在线环境下的学习策略分析研究更是匮乏(Hara & Kling,2000)。许多研究数据表明一个事实:中国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两种模式对教学产生的结果并没有显著的差别。
2 研究设计与思路
2.1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项目是一项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从文化视角来阐释和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建立课题团队,在特定班级对自主治学的教学进行跟踪观察,通过座谈和调研,收集并科学分析数据,形成实验描述。课题团队每人负责10~15人规模的学生座谈,教师信息的收集主要基于教研室教学研究会议,专题讨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如何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等相关改革议题。课堂跟踪和访谈涉及4个班级,来自医学、理工实验班、艺术体育班等200余名大学外语学生和任课教师。
2.2研究过程
首先,对参加调研的学生和教师提出如下基本问题,以便进一步确定研究重点。学生:①你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组织教学有什么看法?②哪些因素影响了你的自治学习?③提升你的这种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做什么?教师:你的教学是否: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提供了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机会?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策略,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难?④提供了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
综合上述问题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观察切入点,针对学习者自主的主要手段――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学习状况展开了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首先,通过问卷了解了学生使用不同现代教育工具的原因,其次,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心的网上学习行为做了两周的跟踪调查,对每天的网上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均进行了细致地记载。
3 数据分析
表1列出的框架内容是基于对“以学生为中心”模式下的课堂行为观察。通过对所观察到的课堂行为进行分析,归纳为四部分行为因素,然后以问卷形式征询学生。其中列出的反馈信息体现了大部分学生的感受,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尝试各种知识获得和信息运用的途径,自定学习步调,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时而从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满足感。因此,从客观上他们肯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但是,当调研涉及对外语水平提升的自我评估一项时,80%的受访学生示该模式对自身外语水平的提高没有实质性帮助。根据课堂观察和调研的数据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解释如下:一、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学生可能把更多的时间浪费在毫无目的的交谈、游戏和游荡上;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凭经验形成一些不完整,甚至不正确的概念和理论,而教师又缺乏及时的纠错和解释,惟恐破坏了学习者的心境和信心,而干扰他们今后的学习;三、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授业”作用往往被忽视,“自由”和“功效”由此出现偏差。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自主学习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手段。数据表明,几乎所有的受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教育技术辅助下的自主学习经历。他们常用的教育技术工具主要是电子课件、英特网、U盘、MP3,QQ、Email/MSN等。利用不同电子工具,他们能便利地解决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可以肯定,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拓展了学习环境,它是一种既有帮助,又有趣味的学习途径。但是,由表2可见,学生常用的教育技术工具主要集中于电子课件、英特网、U盘、MP3等。QQ、Email/MSN虽然常用,但多用于学习外的交流,如聊天,交友等。而这些网络通讯工具恰恰是英美国家高等教育中普及的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基于教师学生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对此普遍显得生疏,使用率低。学生对学校现代教育资源系统的电子图书馆的使用率更是不到20%。表3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行为。5个自主学习室提供了近500座位,两周的日常使用率平均不到60%。相当部分的学生尚未适应自主自治式的个性化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基于课堂和教师。
4 讨论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自发治学是一个关键要素,它包括以下几个层面:①学生具有自发性和自主性,对自己的学习负责;②学生在教师辅导下根据切身需要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③充分利用自选学习中心;④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展不断做出自我评估。那么,什么样的变量因素影响它的成功实施呢?
4.1中西方文化信念差异的冲突
不言而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建立在体验
性、探究性和启发性的建构主义认知论上,它基于西方希波拉底教育和哲学的文化影响。Hofsteads(2001)曾提出了4种跨文化的价值观:①权利差距(power dis-tanee),体现在某特殊文化中其尊严、财富等的合理化分配程度。以教育为例,卡洛为一托马斯(Calloway-Thomas)、库勃(Cooper)和布雷克(Blake)是这样概括的:在权力距离大的社会中,教学的过程以老师为中心。老师传授知识,指出学生应该遵循的学习途径。学生从不会在公开场合批评老师的观点。权力距离大的社会强调老师的个人“智慧”,权力距离小的社会重点强调“真理”具有非个人性,人人都可能发现真理。②避免不确定性(uncertainty avoidance)。西方学生,特别是美国学生,他们只要有想法和观点就习惯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并乐意得到他人的反馈和批判,即使是不确定答案,学生也会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解惑与质疑。而东方学生恰巧相反,尤其不愿意提出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因此课堂讨论或回答问题时,不是十拿九稳决不会随意说出,这就是文化中奉行的和睦共处之道,所谓“避风险”的文化价值。③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s,collectivism),体现在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差异。西方学生的课堂文化是展现自己,而中国的东方文化体现集体智慧和力量。因此,学习讨论过程中,求同重于存异。④男人气概与女人气势(mas-culinity & femininity)。男人气概强调的是力量、果断和竞争力,而女人气势体现的是感情、感受和怜悯等。在语言文化研究中,男人和女人的语言特点可以reporttalk(报道性)和rapport talk(和谐性)两个短语加以概括:男人往往寻求一种权力、自我;而女人在语言交流中往往寻求一种和谐、平等。因此,男人在工作时间和聚会上很愿意引起大家的注意,踊跃发言,希望成为主导者,而女人则多数默默听着,即使想发言,也很羞涩。这种男女的差异同样体现在课堂上。这些文化信念,或多或少制约了“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成功实施。
4.2教学法与学习观差异的冲突
希波拉底的教学论与孔夫子的学习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导致师生“交流断裂”。外语教学作为一种以交际为前提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论是改革的基本。大学外语教师由于广泛地摄取和实践国外二语习得的理论,已逐步形成了新型的外语学习课堂。它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课外学习和拓展知识的能力、自我决策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但是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文化背景却影响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成功。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之一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在线学习。与西方学生,特别是美国学生比较,中国学生的在线学习能力确实很弱。在西方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很明白课后应该做什么,怎么使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拓展相关主题的知识。而课堂是大家讨论与分享各自信息的时刻。这一点与中国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老师布置课后的准备任务后,学生多半忙于复习课本或辅助材料等,很少数学生会借助网络或图书馆资源查读相关知识,摄取信息。有些同学即使上网,也仅局限于寻求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内容。所以,一旦参加课堂讨论,往往不能纵深探讨,因为缺乏足够的超越教师课堂提供的拓展信息和知识,设置的一系列课堂交际活动很难有效开展。
可以说,文化冲击的因素影响中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效能,表现在:①学生习惯并期待所有的学习资料由教师提供,这样他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预习;②教师是学习资源的代表;③集体/小组的需求高于个人需求;④缺乏自主学习的决策能力,虽然他们能找出问题并分析问题,但是缺乏信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观点;⑤多数情况下,学生不愿意提供自己的学习体验,如对小组提出建设性或批判性的意见,而力求保持组里和谐的氛围;⑥教师的评估手段多用选择题统一答案;而西方多用主观性的开放题或论文等评估方式。
4.3现代与传统的思维方法差异的冲突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起源于欧洲,在东南亚(中国香港、新加坡、泰国、日本)已经被加以推广。在引入或实践任何新理念或模式时,必须把它和各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一并考察。对我们来说,就是要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方法。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外语教师自身不可否认的弱点是,从事教育职业之前,他们缺乏系统的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教育理论的逻辑缺失使外语教师在接受新的教学思想、实践先进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导致将教学方法生搬硬套,对教学模式“盲目地改、不停地试”,缺乏对新思想、新方法的批判性质疑和积极反思。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例。教师与学生在强化技能的实践中,往往只看见“热闹的课堂,积极的讨论,却忽略了教与学的本质,课堂的目标、结构、内容、效果”(束定芳,2010)。其次,不少教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片面理解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而已,认为所谓开放就是网络环境下多学科、多知识的综合性学习。不少教师甚至以为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过多地介入,就有“干预”之嫌。
此外,在自发治学中,学生面临一个心理转变过程。从高中应试性的强化灌输法和演练式的学习方式突然转变到大学的“自发自治性”的学习方式,这一过程所产生的心理混乱,以及不适应性所导致的挫折感,发展到达不到预期学习效果而形成的消极或逆反情绪,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和能力的发展。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转变,提高自信心,拓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当前广大外语教师需要审视和反思的议题,因为,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也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关键。
4.4传统与现代教师功能的冲突
在潜意识中,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效率”就意味着“学得多”、“记得多”,有时甚至是教师给学生知识多。在外语教学中,学习时间有限,作为语言教师,如何才能保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得又多又好?或者说,如何平衡“学习效率”和“学习自由”的关系?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是应该培养“能记、能背的人”,还是“能说、能写的人”?是培养能把老师的话背得很好的人,还是能把自己的话说得很好的人(何文潮等,2007)?语言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组织者和管理者,还须承担其他身份。由于各种身份的混合,他的权责在实践中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紊乱,而这些紊乱往往引起教师在教学方法和认识上的偏差。
“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模式使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播向课堂管理技能、语言技能、决策技能、批判性思维、广博知识技能的全方位发展。教与学的关系从传统教学中单一的讲授转而变成了多角度、多方位的交互影响与作用,外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也随之多维化,所需考虑的问题也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学习者具有什么个性特征?出于什么目的?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发生作用,使其能学会并熟练运用外语?又有哪些因素导致学习上的停滞不前?作为外语教师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该担当什么角色?
回顾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式教学,这种从民族文化传承而来的授业模式代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精神,并潜在地影响我们的教育心理,特别是在语言和文化共融的外语教学中,这种深层影响已经成为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重大心理障碍。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向,外语教师必须更多地反思“学生”作为中心这一模式的复杂性。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和鼓励,从学生的角度来安排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这无疑使教师的角色多元化、复杂化,既是组织者、教授者,又是倾听者与合作者。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应着眼于主体性的生成和潜在智能的开发。教育的过程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应该怎样转换其地位和角色?即:教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相反,教师的作用更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鼓励他们探索知识的奥秘,从而增强其创新能力,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的根本。
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2
关键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饮食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反映了地方文化差异的文化景观,是一种具有鲜明区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文化性的独特文化产品,对于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者都会对它产生旅游动机。
1 桂林主要饮食文化产品概况
桂林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为府治之地,不仅以历史文化悠久、文物丰富、人物俊秀、山水甲天下而驰名中外,在饮食文化上,善于吸取南方诸菜系精华,充分利用本地山珍菜蔬,形成自己的独特风味。
1.1 桂林菜系
历史上,桂林菜曾经同湘菜、粤菜等齐名,上世纪 80年代以后,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菜得到不断发掘和整理,逐渐形成了独具风味的桂林菜系。桂林菜集合了酸辣的湘菜和清淡的粤菜风味于一体,以白果、马蹄、板栗、荔浦芋头、沙田柚、蛤蚧、竹鼠、蛇、鳝鱼、漓江鱼等桂林地方特产为原料或辅料制作。“荔浦扣肉” 、“脆皮欢喜” 、“生焖狗肉” 、“荷叶鸭”“叫花鸡”“白果炖老鸦”“柚针滑鱼丝”“三花醉鸡”(选料是桂林三花酒、三黄土鸡)“马蹄炒鸡球”“桂林竹板鱼”“红扣竹鼠”等都是极具桂林风味的特色名菜。
1.2 桂林风味小吃
桂林风味小吃种类较多,经桂林市传统风味研究会收集整理出78个风味小吃品种。主要有以马蹄糕、芋头糕、年糕、茯苓糕、白果糕、枣糕、碗儿糕、水糕、发糕、松糕为主的糕点类,这些糕点多是以糯米、面粉为主料,配以桂林本地自产的马蹄、白果、荔浦芋头等果蔬产品制成;以桂林酥糖、叮叮糖、琴糖、胡子糖、卷包糖等为代表的糖类,其中以桂林酥糖最为有名,据史料记载,我国武汉三镇和闽南漳浦县杜任镇的酥糖,与桂林酥糖三足鼎立,而其中以桂林酥糖最妙,同时桂林酥糖还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清代乾坤十三年(1784年)创制到今天已有250多年历史。
此外还有桂林米粉、东坡肉、混沌、大肉混沌、尼姑素点心、素面、卤腐竹、凉棕、板栗棕、豆蓉糕饭、八宝饭、沙谷米、薏米白果粥、马蹄粉糊、米豆腐、豆腐脑、绿豆沙、芝麻糊、花生糊、油条、糊辣、散子、糖炒板栗、盐脆花生、南乳花生、水字花生、发饼、油炸豌豆饼、汤圆(桂花汤圆、水晶汤圆、麻蓉汤圆、大肉汤圆)、油煎面粉鸡蛋糕、搭连、印品糕、印字粑、油堆、油鲜子、油煎大芋头、水糍粑、蕉叶粑、高粱粑。这些小吃的原料都是桂林本地自己生产的,风味别致,价格便宜,既经济实惠又方便携带。
“桂林米粉”久负盛名,物美价廉,是桂林小吃典型代表,米粉是桂林人的传统膳食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风味享誉海内外,米粉本身是没有味道的,关键在于它的调味品——卤水,桂林米粉因其调料、配菜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汤粉、卤菜粉、马肉米粉和牛腩粉四大类。在桂林,米粉店遍布了各条大街小巷,可以说是五步一家,十步一店。据统计,桂林城乡的米粉店铺有两千多家,较有名气的有:味香馆、石记米粉、又益轩、红鼻子米粉、刘伯娘米粉以及荣贵米粉等。
1.3 桂林少数民族食品
桂林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地,不同的民族又有着其独特的民族食品,如壮族的烤乳猪、芒鸭、白切狗肉、花色糯米饭等;苗族特色饮食:苗家打油茶、苗家粑粑仔、苗家腊肉、苗家甜酒,还有独具特色的苗家酒俗;侗族的侗家三宝(酸鱼、酸肉、酸鸭);瑶族的油茶、荷包扎等。其中以恭城和龙胜两地的打油茶最有特色,油茶甜中含苦、苦中透凉、凉中溢香。
2 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桂林旅游发展的情况看,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桂林米粉、灵川狗肉、阳朔啤酒鱼、荔浦扣肉、恭城的油茶等,都已经被旅游者深刻了解到,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宣传促销上,由于各种节事旅游活动的兴起,桂林的美食旅游活动也逐渐有所发展,例如有桂林市美食节、恭城月柿节、2004年中国桂林国际旅游美食文化博览会、2007年开始的桂林兴安米粉节等,这些节事活动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开发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整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桂林的专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仍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能把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更是少见。目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饮食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文化韵味不足
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没有经过文化的整合和创新,没有把饮食佳肴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有机结合,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且餐饮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刻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的精神享受,从而导致文化韵味不足,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要。
2.2 受外来饮食的冲击严重,自身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在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没有将桂林地方饮食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来开发和保护,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一些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风俗在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不少餐饮开发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多种口味的消费需求,盲目地追求食品的多、杂、全,导致桂林地方口味不地道。如桂林有很多餐馆都推出“粤菜”“川菜”“重庆火锅”之类的招牌,这就使得桂林地方特色饮食在不知不觉中被外来饮食所代替,地方特色不再,传统手艺逐渐失传。
2.3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无法给人留下较深印象
旅游者要在饮食中获得完美体验,了解更多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东西,仅仅通过“吃”是不够的,更重要和直接的方式就是参与到食品的制作过程中,真正体验到食品制作的乐趣。桂林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饮食旅游的开发多数以提供饮食成品为主,缺少可以让游客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不仅无法让游客体会到饮食制作中的乐趣,更无法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桂林饮食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饮食文化的宣传。
2.4 缺少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宣传
桂林对外的旅游宣传,基本上以自然风光为主,对饮食方面的宣传几乎没有。同时,桂林菜自身知名度不高,无法与中国知名的菜系相提并论。旅游者初到桂林,因无法获得本地相关特色饮食产品信息,只能在就餐时往往会受传统观念影响,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菜,而不会轻易尝试名不见经传的桂林地方菜肴,因而也无法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3 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饮食文化旅游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它是以独特的各色食物、饮食程序、方式、规则等为旅游外在吸引物,是旅游者在参与制作、品尝各色食物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旅游活动。要发展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首先要做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出受欢迎的文化旅游产品,让旅游者有所选择,这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应该围绕旅游城市的中心,合理布局和配套旅游餐饮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来营造旅游的城市氛围;其次要注意围绕整体旅游产品,设计配套各具特色的旅游饮食。
3.1 注重挖掘桂林饮食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桂林饮食文化产品要得到更好的开发并求得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挖掘桂林饮食文化的内涵。在开发前对其相关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情况进行调查,尽量搜集关于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以及风土人情等资料,在设计饮食文化产品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
由于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不仅包括各色食物、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这些方面,还包括饮食器具等。为了方便旅游者对桂林特色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建设桂林饮食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内按不同内容分区:特色食物区、饮食风情区、饮食器皿区、少数民族饮食陈设区等,展览区内尽可能用实物做展览品,并附加相关的文字说明,同时配有专门培训过的讲解员。让旅游者体验到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实现饮食与文化的结合发展。
3.2 增加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饮食产品开发者首先要树立饮食文化产品观,真正把饮食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来开发,同时在饮食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时经营者要根据需要,以文字说明、口述或者让游客参与到饮食产品的制作中等方式向饮食者介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让旅游者在桂林的饮食生活就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游客参与到菜肴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引导游客享受劳作中的愉悦,吸引游客学习和实践独具魅力的烹饪艺术。
3.3 打造桂林饮食文化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只具备地方特色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注意打造品牌形象。所以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要努力把自己的地方品牌特色品牌打造起来,首先要以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及实惠的价格让桂林的饮食旅游产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然后通过举办各种美食文化节来进一步打造品牌形象。桂林已经举办过大小不同的各种美食节,但由于宣传不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美食节要有突出的特色和主题,令人耳目一新,桂林旅游在国内外都极具影响,所以美食节要注意结合桂林山水风光等方面定期举办,以此来让更多旅游者了解桂林的饮食文化。
3.4 加强宣传,拓展多种方式的营销渠道
由于目前桂林地方饮食知名度不高,所以应该根据桂林当地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实际情况加大宣传,尽量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情况,要全方位的从桂林饮食的独特文化、菜肴的口味、特色菜名艺术、菜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让旅游者首先从菜名上感受到它的新奇,然后产生品尝的欲望。同时还要从其他方面加大开展对饮食文化产品的宣传,包括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和推介,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进行营销宣传。总之,要扩大桂林饮食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提高旅游者对桂林饮食这个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就要不断创新,加大宣传,不断扩大桂林饮食产品的营销渠道。
总而言之,美食是旅游活动中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饮食文化产品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真正把饮食文化开发成一个专项旅游产品,就必须加大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因此,要加大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挖掘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内涵,促进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提高桂林文化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盟芳.桂林老板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周邦,侯小兰.桂林文史资料第七辑之桂林传统食品概述[M].漓江出版社,1992.
[3] 刘瑞新.论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4):118.
[4] 王晓文.试论饮食文化产品的旅游开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12-115.
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3
一、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的特征
(一)平民化特征
茶马古道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商旅文化和平民文化。因此,平民性也就成为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的典型特征。在茶马古道的沿线和村镇,上至官员富豪,下至平民百姓,都离不开吃。由于沿线交通不便,民风淳朴,使当地的饮食具有便宜和大众的特征,真真正正融入和当地人的生活。
(二)味道的独特性
川藏茶马古道沿线的饮食小吃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味道独特,这显然与茶马古道兴盛时期商品与人员流动带来的文化融合有关,全国各地的商旅行人在此汇集,带来了不同口味的食材与烹调方式。当前,茶马古道沿线的饮食口味就有香甜、怪味、麻辣、红油、咸鲜等十余种不同口味,而每一种口味针对不同的季节和菜品又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三)饮食的休闲特征
休闲性是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这与茶马古道沿线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密切联系。首先,茶马古道的兴盛促进了当地饮食文化的发展,而饮食消遣是当时马帮商人的重要娱乐活动,这从一开始就为当地的饮食文化打上了休闲的烙印。其次茶马古道沿线交通不便,人们至今还存有追求恬静自然的思想意识,这种文化氛围使得饮食文化的休闲特征得到了长期存留。
二、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开发的起点较低且与旅游规划的融合度小
在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往往将目光投向本地市场,从而使饮食文化开发处于无序与零散状态,使外地游客感到无所适从。这种开发方式对市场的开拓极为不利,直接导致沿线的饮食市场在吸引外地游客方面能力不足。川藏茶马古道沿线的饮食文化开发的起点也很低,大多数餐饮企业仅将饮食作为旅游的一个附属结构,仅以保障游客不饿肚子为目标。旅游开发者并不能全面深入挖掘当地的饮食文化资源,将其作为主打旅游产品进行推介,当然也就谈不上饮食特色旅游的研究和开发。
(二)餐饮企业分散且服务水平不高
近年来,随着川藏茶马古道旅游的火爆,沿线的游客人数激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餐饮业的发展。但是,当地的餐饮企业多以中小型为主,各类餐饮店虽然遍布旅游目的地的大街小巷,但是分布分散,很难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外地游客很难集中品尝到当地所有的特色饮食,也难以感受当地的饮食文化氛围。此外,由于餐饮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其管理和服务水平也差强人意,严重影响了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的整体形象。
(三)缺乏宣传和创新意识
尽管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在宣传语推广方面还比较内敛,宣传目的也并不清晰。目前来看,对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的发掘与宣传不足,不仅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销售造成了直接影响,长远来看还会进一步危及到整个茶马古道的旅游效益。
三、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饮食文化资源
就现状来看,川藏茶马古道旅游餐饮业的发展水平有限,政府与社会对此的支持力度也不大。要想促进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力度,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并予以相关的政策供给。首先,要组织力量对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进行全面整理研究,对沿线的特色菜、风味小吃乃至茶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对其中独特的饮食材料、烹制方法口味特点和饮食传说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书面化和系统化的成果,防止意外丢失。其次,在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为相关的旅游开发提供依据,避免投机性开发、盲目开发和不合理开发。例如,餐饮业的装修设计要与当地的饮食文化和其他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主题,形成自身的鲜明特征,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不利局面。最后,川藏茶马古道沿线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对饮食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解决上述矛盾,就需要政府出台合理的政策,塑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对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予以税收减免或奖励,提高个人和企业参与茶马古道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热情。
(二)发掘饮食文化内涵、提高餐饮文化品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餐饮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背景下,本地的饮食如何保持竞争优势,就成为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对文化的需求是无穷尽的。因此,挖掘饮食文化内涵,提高餐饮业的文化品位就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许多特色菜肴。风味小吃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典故或传说。通过对上述饮食文化的充分发掘,并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可以使游客在吃的过程中,了解这些饮食背后的文化,可以使游客在吃的尽兴的同时也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也只有如此,才能逐步提高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的知名度,提高当地餐饮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树立饮食文化品牌,加强多样化宣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食品工艺技术的进步,当前饮食产品之间的质量差距正在逐步缩小。面对激烈的饮食市场竞争,只有构建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品牌,才能有效保护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因此,川藏茶马古道沿线的地方政府和餐饮企业要强化品牌意识,加大旅游饮食文化品牌企业的培育,利用当地优厚的饮食文化资源建立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营销理念已经过时了。要想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提高其品牌忠诚度,必须要注重产品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将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展示给广大游客,提高知名度,不仅需要加大饮食文化资源挖掘,提高文化品位,还需要外在的营销方式为依托。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餐饮企业加大营销宣传,拓展营销渠道。不仅要利用好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还需要加大在网络等新媒体上的推介力度。
(四)加大人才培养和新产品开发力度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这不仅需要加大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资源整体规划与营销方面的人才培养,还需要提高餐饮业管理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顾客提供超越期望的优质服务。面对域外餐饮企业的强势竞争,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旅游开发要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产品,通过与时俱进达到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从而将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品牌推向市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四、结语
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4
旅游活动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饮食是旅游者六大消费要素中首要的基本要素,旅游者的餐饮满意度对旅游体验质量有重大影响,饮食成为整体旅游产品中一个单项产品或服务,直接影响着旅游业兴衰及其可持续发展。从旅游文化视角来看,具有鲜明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文化性的地方饮食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动机触发者,有着广阔的旅游市场和开发潜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地域饮食文化作为旅游活动的一项日益重要的资源,需要创新餐饮产品和饮食形象,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吃、名菜和名点已成为旅游目的地重要的旅游形象代表,如北京的北京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成都的川菜等。国外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侧重于美食旅游(foodtourism),起步较早,亦较系统化,主要着眼于美食旅游的概念、功能、运作和开发,尤其对葡萄酒旅游(winetourism)研究较为深入。而美食旅游在我国仍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国内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研究主要集中于饮食历史文化、菜系、菜谱和烹饪技巧等方面,研究方法注重个案或地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材料搜集和整理的“对策”工作,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普适性的理论研究。但国内饮食文化及美食旅游开发的实践潮流正如火如荼,如2003年我国的旅游促销主题为“中国烹饪王国游”,广州争创“全国最佳餐饮旅游城市”,成都打造“美食之都”旅游品牌等。因此,如何有效推动地域旅游与饮食文化的整合开发,既深入挖掘地域饮食文化及餐饮业的无限潜力,又逐步培育饮食旅游的营销价值与独特吸引力,成为目前及未来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探讨和研究的重要主题。
二、饮食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
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活习俗差异很大,使我国地域美食丰富多彩。具备自己独特历史、文化、技艺和风味,地域饮食文化是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和共同文化的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包括饮食风味、方式、礼仪及形成发展等,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我国是世界公认的饮食超级大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社会经济、生活习俗、民族习惯和等存在差异,造就我国饮食具有原料物产丰富、烹调方法多样、各地风味独特、各大菜系独领、民族饮食风味浓郁、讲究美感美食美器美景、菜名内涵丰富、注重养生食疗与保健等特点。我国饮食文化根基在于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位主张、孔孟食道等观念,其资源属于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表现为饮食景观(foodscape)和葡萄酒景观(winescape)(Peters,1997),经组合成为旅游者品尝美食并感受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色风味独具魅力,中华菜系、民族饮食、宗教饮食,以及养生、医疗、保健和药膳饮食资源等构成我国饮食文化。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也是一种融物质与精神为一体的独特人文旅游资源。休闲时代,以享受和体验美食及其文化为主要动机的美食旅游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旅游者通过领略旅游目的地风味小吃、特色菜肴、名特产品等饮食文化,进而深入了解地域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通过亲身参与获得丰富深刻的感官和审美体验。目前,开发饮食文化资源已成为诸多国家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举措,如韩国“泡菜节”、德国“慕尼黑文化啤酒节”等。国内诸多旅游目的地根据自身地域特点和风物特产,衍生出具有现代地方特色的饮食节事,除各地举办不同菜系的烹饪厨艺比赛之外,其它如香港、北京、成都、广州、上海、南宁等地的“国际美食节”或“美食旅游节”,上海、广州、重庆、河南信阳等地的“国际茶文化节”或“茶叶节”,普陀山和武夷山的“佛(禅)茶文化节”,山东青岛的“啤酒节”,江苏盱眙的“国际龙虾节”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为提升旅游目的地魅力与旅游形象品牌的营销途径与平台。旅游目的地须充分利用饮食文化资源,将饮食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不仅能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且能提高旅游吸引力,利用旅游业弘扬地方饮食文化,利用饮食文化优化旅游目的地形象,为美食旅游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便于其参与、亲身体验异域文化的饮食成为旅游者旅游体验的一个支持因素,同时,也正以不同形式成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吸引物,构成了诸如芝加哥美食节、欧洲葡萄酒之旅等专项旅游产品。广东2004年推出了首条“美食旅游线路”,通过举办美食节、烹饪比赛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美食爱好者。另以成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构成元素为例,成都饮食文化资源丰富,主要有川菜、火锅、小吃、名茶和名酒,且多优美有趣的历史传说和名人典故,如夫妻肺片、龙抄手、灯影牛肉和担担面等,并策划举办美食节、兰桂坊啤酒节、月饼节、葡萄节、螃蟹音乐节等旅游节事,川菜馆、火锅店、小吃铺和茶馆等餐饮企业共同构成成都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景观借助器、形、艺、俗等多方面物质形态体现,其商业活动运作形成旅游目的地以餐饮为核心、以文化为表现、以民族为特征的相关产业,如餐厅建筑、装潢、设计、环境、礼仪、服饰、设施、容器、烹饪方法、就餐方式、菜肴品种、饮食背景、民族民俗风情、演艺歌舞表演等饮食文化景观。因此,应全力将旅游目的地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地方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应突出地域饮食特色,充分挖掘地方饮食历史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烹饪技法,兼容并蓄,创新地方饮食文化。同时,应充分考虑现代旅游者的饮食文化需求,走传统与现代、地方化与国际化、特色与标准、风味与营养、经验与理论协调发展之路,实现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向饮食美食旅游的“华丽”转化。
三、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机制
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会有力提升民族文化旅游价值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然而,目前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亟待提升,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营销契机。旅游者饮食习惯、饮食多样性和独特性、饮食印象与体验、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等要素影响到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饮食评价,旅游目的地应深入研究饮食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需求,着力推进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形象化、愉悦化、生活化和商业化,同时注重饮食文化保护、推介、创新和品牌打造。应强调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观,倡导集约型资源开发,突出“软开发”文化资源,避免饮食文化资源遭到破坏,树立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机制。
(一)地域饮食文化资源挖掘与产品开发
开发地域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能够保护和传承旅游目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遗产目录拥有诸多饮食文化遗产项目,且具有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知名度高、工艺独特、市场潜力大等特色。地域饮食文化须在保护传承、品牌意识、产业规模、营销力度等方面制定战略和强化措施。更为重要的是,应异常重视地域饮食与餐饮的文化挖掘,突出其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地域饮食文化和旅游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为有效挖掘地域饮食文化资源,可深入调研、广泛征集当地饮食文化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名品典故和私家菜品,如过桥米线、叫化鸡、东坡肉等,同时,调查当地民众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等饮食生活习俗,以大力保护、传承和创新地域饮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促进地域饮食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须积极开发各种形式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应培育饮食品牌,扶持餐饮产业,创设主题公园,创新旅游产品,打造饮食节事,建立美食地标,强化旅游体验,开发美食商品,注重文化营销,从而丰富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促进地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使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同时,为推动地域饮食文化遗产旅游品牌化,须精心组织,加强管理,开展地域饮食名品、名店和名小吃认定活动,加强联合参与认证,规范发展风味美食游、药膳保健游、饮食文化游和农家乐旅游餐饮,增强参与性体验,培育饮食文化旅游品牌。
(二)地方特色餐饮产业的培育
研究表明,餐饮产业发展是当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我国餐饮产业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特征价值、文化艺术传统和饮食审美风尚,餐饮业生产工艺、炊具器皿、文化品位、饮食习俗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因此,挖掘、整理、创新和推介地域饮食文化是旅游目的地餐饮产业形成的出发点。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围绕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合理规划、布局和配套旅游餐饮设施,充分发挥城市功能,营造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旅游餐饮产业氛围,通过餐饮企业文化运营、产业联动、品牌打造和美食历史街(区)规划等策略,围绕旅游目的地整体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优化搭配科学的特色旅游餐饮,提升旅游目的地地域饮食文化竞争力。首先,旅游目的地餐饮企业应结合自身地方特色,开发集菜品、就餐方式和就餐环境于一体的优质餐饮产品,弘扬区域饮食文化。基于经营目标、品种特色和消费群体等要素准确定位餐饮企业市场,创新餐饮产品开发,提高餐饮企业文化品位,打造企业文化和市场形象,以优化餐饮企业文化运营。同时,遵循独特性、真实性、长久性、品种特异性、文化属性、地域性、民族性、时尚性、开拓性、外延功能性等运营原则,注入时代科技与文化内涵,创立企业文化形象及品牌。其次,应通过生产专业化、供应规模化、经营连锁化和管理科学化推动旅游目的地餐饮产业联动。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发旅游餐饮产品,并优化餐饮产业结构。如成都正是构筑了包括小吃、名茶、名酒、美食节、川菜馆、火锅店、小吃铺和茶馆等,由菜系、餐饮企业、美食名品、饮食文化节事等组成的餐饮产业联动体系。再次,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和餐饮业应注重品牌打造。在餐饮产业培育和经营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应加强对餐饮老品牌和老字号的保护和扶持,逐步聚集名品和名店效应,最终实现餐饮品牌文化的打造和运营。最后,注重美食历史街(区)规划、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餐饮产业培育应重视所在城市美食街区的发展格局,规划、设计和建设商业休闲街、文化休闲街和消遣娱乐休闲街,如上海南京路、新天地,北京王府井、三里屯酒吧街,天津鼓楼商业步行街,苏州观前街,南京夫子庙等,置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传承、餐饮产业培育、旅游格局规划与城市文脉发展四位一体。美食历史街区融合了多种餐饮特色和经营业态,成为城市休闲产业的重要载体、城市旅游产品升级的主要载体和城市休闲消费文化的缩影,饮食文化、餐饮体系和文化遗产的集大成者。
(三)旅游目的地饮食的节事及文化营销
近几年,旅游目的地通过特色节事扩大知名度,实现饮食和美食的节事和文化营销。如四川成都的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安徽合肥的徽菜美食旅游节、吉林长春的吉菜美食旅游节、山东日照美食节、大连美食节、广州美食节和浙江舟山的海鲜美食文化节等。而江苏淮安充分利用“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盱眙中国龙虾节”、“金湖荷花艺术节”和“涟水白鹭节”等特色节庆的成功举办,大力推介淮安传统饮食文化,充分展示淮安菜肴小吃等系列美食,提升了淮安旅游形象和饮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国际美食旅游节则为成都塑造“美食之都”的城市旅游形象提供了节事和文化营销的盛大平台。而旅游者可通过其观看烹饪比赛、茶艺表演、学做川菜,以及参与美食节、茶文化、啤酒节、水果节等体验性饮食旅游活动,增进饮食旅游产品的原真性体验开发,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节事和文化营销效果。旅游目的地饮食、餐饮及其节事有必要通过文化创意达成其文化营销目标。旅游目的地应注重饮食、餐饮及其节事产品的形象设计,包括旅游目的地在内的名称、标志、纪念物、餐饮器具、从业人员着装和服务礼仪等,借助菜系品牌优势,在影视、动漫、出版、新闻、戏曲和服饰等方面拓展文化创意空间,并建立诸如饭统网、搜饭网、菜系网等美食旅游相关网站和餐饮网络平台,在线饮食文化、特色菜式和旅游资讯,实现区域性网上预订和文化营销等服务。
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5
有人说,天下美食数中华,中华美食数广东。此话一点儿也不算夸张。广东美食.素以取材广博、味道鲜美、健康营养、富于创新而享誉海内外。“吃在广东”是广东美食的一个缩影。本文介绍了广东饮食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以广东饮食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的建议对策,即真正把广东饮食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开发;加强广东饮食文化的宣传促销,开发生产广东饮食文化商品;建立饮食文化传承、改革、发展的机制。
关键词:
广东;饮食文化;旅游业
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饮食再也不是果腹这样简单的事情了。它已经上升到了习俗甚至于文化的境界,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重视。之前物质匮乏的时代,传统思想对此所持的是一种安于贫困,所谓“养我浩然正气”,对饮食不过分讲究的态度。尤其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更没有这种条件和意识对饮食进行深入地研究思考。开风气之先的广东人首先打破了这种传统思维,他们不再认为安贫乐道就是衡量人品格操守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只要在生活上不奢侈浪费,追求高品位的生活是人们的正当要求。在这方面,广东人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一、广东饮食分类和主要特征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的菜系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粤菜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它们是广州菜(也称广府菜)、潮州菜(也称潮汕菜)和客家菜(也叫东江菜)。
(一)广东菜
又称广府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古代岭南地区的越人,形成于秦汉至隋唐时代的“汉越融合”,发展于明清时期,既受到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又融会了西方饮食文化的长处,可谓博采众长。它取料广泛,品种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瞧上席。广州菜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用量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i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品种繁多。它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受,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岭南夏长冬天气偏于炎热,故广东菜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广东菜比较有名的戈有“白云猪手”、“龙虎斗”、“麻皮乳猪”、“八宝冬瓜盅”等,都是饶有地方风味的广州名菜。
(二)潮州菜
起源于潮汕平原地区,涵盖了潮州、汕头、潮阳、揭阳、饶平以及海陆丰等地,还包括其他讲潮汕话的地方。潮州菜得名,与潮州自古以来是历史名镇有关。清代以后,由于汕头的崛起,潮州菜又有了另一个名字——“潮汕菜”,简称潮菜。潮州菜的特点,是善于烹制以蔬果为原料的素菜。对蔬菜果品,粗料细做,清淡鲜美,营养丰富,如护国菜、马蹄泥、厚茹芥菜、糖烧地瓜等,皆为美食家所称道。潮州菜的另一特点是喜摆十二款,上菜次序又喜头、尾甜菜,下半席上成点心。潮州菜之所以享有盛名,不仅在于用料丰富,还在于制作精妙,加工方式依原料特点而多样化,有煎、炒、烹、炸、焖、炖、烤、煸、卤、熏扣、泡、滚、拌等,而且刀工讲究。多样化的制作方式,形成了潮州菜的风昧特色,其特色菜有“清炖乌耳鳗”、“金瓜芋泥”、“甜皱炒肉”、“生炊龙虾”等。
(三)客家菜
又叫做东江菜,它是广东东江地区客家人的特色风味菜肴。客家菜以肉类为主用料,而海鲜品极少,因此东江厨坛有这样的说法:“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鹅不浓。”它以惠州菜为代表,味道讲求酥软香浓、原汁原味;制法以炖、烧、煲著称,尤以砂锅菜见长,造型古朴,具有古色古香的乡土特色。其特色名菜有盐煽鸡、酿豆腐、爽口牛丸、三杯鸭等。这三个地方菜的风味,既互相关联又各具特色,其中,以广州菜为代表。三个地方菜的风味互相关联又各具特色,形成粤菜选料广博、奇杂、精细,口感讲究、爽脆嫩滑,调味偏重、清鲜镬气,以鲜为最高境界的风味特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广州菜、潮州菜、客家菜各领但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使粤菜得以扬名海内外。为弘扬广东饮食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广东饮食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不但可以一览广东人的胸襟,在某些方面也可以看到整个国家今后饮食文化发展的趋势。综合起来看,广东饮食文化透露出这样一些发展趋势:
(一)饮食文化和其他文化融合发展
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和本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是广东的一大特色。他们将酒店的设置与旅游景点、游玩场所的配套整合工作做得很好。在注重创新的同时也不断重视老字号饭店甚至小吃店的保护工作,树立了比较好的综合发展意识。通过举办美食节等旅游文化项目,吸引来不同地域的游客,认识广东饮食,品尝广东美食,真正做到了综合发展。
(二)用餐快捷化
这是和中西文化不断融合的大背景分不开的。在西方饮食,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快餐的冲击下,青年人的文化观念、饮食意识和生活习惯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工业化的大发展也带动了现代快餐的发展,这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尤为明显。
(三)饮食营养科学化
以广式煲汤为核心,在饮食健康营养方面,广东也走在了潮流的前列,他们把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做得非常到位,将食补、食疗、药膳的研究和他们传统的煲汤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多种汤品和技艺。另外,随着饮食卫生状况的进一步严峻,在放心菜和放心肉等市场环节的改善上,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四)美食情趣化
广东尤其是广州的商业酒店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气质和精神内涵。其装饰风格不再一味向奢华方向看齐,其格调越来越高雅,环境更贴合普通人的精神需求。在就餐环境、厅堂的装饰、盛装美食的器具、菜品的命名、宴席的菜单设计、乃至服务员的穿着打扮方面都透出一种文化内涵。表现广东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其蕴涵的风俗文化。在内部装饰方面,他们不但注重物质装修,而且设有舞蹈曲艺、时装表演以及卡拉OK等文化点缀,让食客们在身心愉悦的环境里快乐就餐。这种饮食和文化艺术的结合是开全国风气之先的,让外地游客在一饱口福的同时能够了解到相关的饮食文化。
三、以广东饮食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
(一)真正把广东饮食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开发
旅游不仅是为了满足观光游览,而是更为渴望通过旅游活动来进行文化上的交流和沟通,感受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少,回报率高,且可反复利用,所以要通过提高认识,增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把饮食文化摆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广东饮食文化以其特点,旅游产业的开发者,应当以广东饮食为物质载体,体现广东美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将饮食文化作为专题隆重推出,从而将广东饮食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要深层次地发掘饮食文化资源,把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
(二)加强广东饮食文化的宣传促销,开发生产广东饮食文化商品
把握好旅游饮食消费的潮流和趋势,把更多的广东饮食特色菜、代表菜肴作为重要的土特产和旅游商品进行开发生产,开发饮食文化产品,做成系列化的便于携带的商品,在对外宣传促销中,应把广东饮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注意增加文化的含量,发掘饮食中的食风食俗,发掘饮食背后的饮食文化,拓展旅游市场,旅游饭店、宾馆的饮食应突出文化内涵,将带有广东地域文化色彩的菜肴与具体的旅游活动相结合,通过制作菜肴之原料向游客介绍旅游地区的物产,激发游客购买欲望,提高旅游地区的综合吸引力,提高旅游购物比重,加快饮食文化的传播。
(三)建立饮食文化传承、改革、发展的机制
中国饮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菜肴的不同表现形式反映旅游,这一点它本身已经具备;二是有吐故纳新、自我进步的特性,合理吸收文化精华,这一点尚须下功夫。为此,饮食文化要在切实促进旅游业兴旺发达、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开发出有吸引力的饮食文化产品,实行继承与创新、传统与新潮、保持民族特色与吸收外来精华的结合,建立起开放、变革、自强、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不断繁荣和发展,成为旅游业中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四、结语
饮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载体。道道广东美食,无不体现广东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旅游有机组成部分的“食”,蕴涵着岭南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生存理念和价值观念。因此,品尝广东美食,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提供食物,品味到的不仅仅是美食,也是岭南的文化。广东饮食文化应当与广东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传播广东饮食文化,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品尝广东美食,让更多的人领略广东饮食文化的风彩。
作者:刘永源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丽.试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学术探索,2001(11).
饮食文化的文化内涵范文6
关键词: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99-02
看八方美景,品天下美食。出门旅行,我们不只是看风景,在美好的旅途中,品尝当地美食是每一个旅游者的愉悦期待,也是旅游过程中最生动的记忆。地方美食都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大街小巷、大店小铺,饱享独具特色的舌尖上的美味的同时,也能直接感受到一个地方的市井民俗、历史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的开发,对于地方旅游特色和独特旅游吸引力的形成,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饮食在旅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饮食,是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但随着人们对旅游品质的追求,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正在得到更多关注。在旅游中,享受优质、愉悦、特色、富有文化韵味的饮食,是重要的旅游体验,因此饮食正在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力之一。
饮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饮食与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饮食文化,是地域文化中最直观、最生动的部分。在旅游中品享当地风味美食,是了解目的地文化习俗最直接的方式。
饮食,本身就可以独立地成为旅游产品――美食旅游。从简单的品尝美食佳肴,到关注饮食的医疗保健功能,到探寻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生动鲜活,内涵丰富,联系面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餐饮消费,在旅游消费中有重要地位。据国家旅游局数据,2012年,散客外地游花费构成为交通37.5%、餐饮20.4%、购物18.6%,散客本地旅游花费构成为餐饮30.5%、交通25.7%、购物23.8%。饮食支出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因此,对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进行挖掘和开发,让游客享受到特色鲜明的饮食体验,激发出潜在的旅游需求,是促进旅游发展、发扬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哈尔滨的饮食文化资源
哈尔滨的饮食文化与其地域特点、移民文化密切相关。首先,哈尔滨是最北的省会城市,周边及整个黑龙江丰饶的物产为饮食烹饪提供了优质天然的食材原料。其次,哈尔滨是一座移民城市,闯关东群体、各国侨民、京旗屯垦移民、土著少数民族等交错杂居,共同生活,形成中西合璧、南北兼容的饮食文化。
哈尔滨饮食融合了满族传统饮食、西餐、京鲁菜的特点,形成了包容多元、中西合璧、南北交融、冷食突出的特点。具体包括:满族菜、西餐、哈埠菜(官府菜、民间老字号)、清真菜等,以及川、粤、日、韩等风味菜肴。
(一)哈尔滨菜(又称哈埠菜)
既保留了满族炖菜的做法及淳朴粗放的精髓,又吸收了京鲁菜和西餐讲求精致的特点,还融汇了西餐的一些烹饪技法。现代的哈埠菜“清、淡、雅、补”,呈现出颜色净爽、外形清利、口味香鲜等特点。
哈埠菜代表菜肴有锅包肉、酸黄瓜炒肉丝、溜三样、溜肉段、熏酱、扒肉、狮子头、酱骨等名菜,还有红扒熊掌、飞龙汤、鹿茸羹、美味鼻、白松大马哈鱼、白扒猴头、什锦蛤蟆油等野味名菜。
经营哈埠菜的饭馆遍布市区,以餐饮老字号为代表,如六合顺、厚德居、老仁义、范记永、宴宾楼等,尤以老厨家文化底蕴深厚,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
(二)西餐
西餐盛行,是哈尔滨饮食文化的重要特色。据统计,1937年哈尔滨有大小西餐馆260多家,仅中央大街就有西餐店37家。目前,哈尔滨共有西餐厅60余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有20家,其中半数以上为俄式西餐厅。知名度较高的马迭尔、华梅、塔道斯、露西亚、波特曼等,多为俄式、法式西餐。
常见西餐菜肴有凉菜、汤类、鱼类、肉类、面盘等九大类500多种,如什锦冷盘、鱼子酱、酸黄瓜汤、鱼肉包子、黄油鸡卷、奶汁桂鱼、鸡肝牛排等名菜。西方饮食中的啤酒、面包、肉灌食品已成为哈尔滨人日常饮食中的重要部分。
(三)满族菜
哈埠菜深受满族菜的影响,炖菜、火锅、黏豆包、饭包、烧烤、酱制熏制肉食等都是典型的满族菜肴,满族菜多肉食,在烹调上多烧、烤、煮、炖等。如今,这些满族风味的饮食早已成为哈尔滨饮食文化中习以为常的内容。炖菜就是炖菜中的典型代表,杀猪菜也是最典型的炖菜。满族菜特色最鲜明的当数赵记老铺。
(四)冰冻食品
冰冻食品是高纬度的寒带地域特有的风味饮食,哈尔滨仅冻水果就有冻柿子、冻梨、冻苹果、冻花红(海棠)、冰糖葫芦等,还有黏豆包、冻豆腐、冻饺子、冻年糕等。冬季冰淇淋日产量能达到150余万支,冰天雪地吃冰棍成为哈尔滨街头的独特景观。
三、哈尔滨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哈尔滨饮食业的发展现状
1.我市饮食行业规模继续扩大,但增速放缓。据哈尔滨市统计局数据,近十年哈尔滨餐饮业零售额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2007―2012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行业结构中,餐饮业占比分别为:11.4%,12.5%,12.0%,12.9%,13.1%,13.1%。2013年餐饮业营业收入328.5亿元,同比增长12.3%。而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 728.3亿元,同比增长13.9%。这表明,我市餐饮业规模持续壮大,但发展速度减缓。
2.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始得到重视。2014年,多次大型的饮食文化活动相继举办,扩大了哈尔滨饮食文化的影响。其中,7月,哈尔滨市旅游局主办了首届“哈埠菜”评选活动,“哈埠菜”推广还被纳入“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时尚活动。7月,中央大街还举办了首届西餐饮食文化节,使哈尔滨的西餐业第一次得到集中展示,让外地游客见识了哈尔滨西餐的特色与盛况。哈尔滨市旅游局还推出了“美食哈尔滨”主题旅游。
(二)哈尔滨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的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哈市餐饮业大多数规模较小,短期利益主导的自我发展模式较为普遍。单店经营的占90%以上。多数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手段与技术落后,缺乏特色,接待能力不够。
2.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据相关数据,哈市餐饮企业的运营成本较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哈市餐饮企业的综合税负为15%左右,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是偏高的。加上原材料成本偏高,人员薪酬偏高,企业盈利空间严重压缩。
3.饮食文化开发不够。哈市的饮食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餐饮老字号和传统名店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丰厚,但是,史料挖掘整理工作开展不够,哈埠菜的研究和培育不够,与旅游相结合的开发、宣传不够。
四、对哈尔滨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
(一)拍摄《舌尖上的哈尔滨》美食纪录片
随着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播出,在全国引发了美食探寻热潮。《舌尖上的重庆》大胆跟进,为重庆美食文化的传播开拓了巨大空间。风靡全国、遍布哈尔滨街巷的重庆小面就是最好的例证。笔者建议,借助《舌尖上的中国》热潮,哈尔滨拍摄《舌尖上的哈尔滨》美食纪录片,充分挖掘、展示哈尔滨的风味美食和饮食文化。拍摄一定要借鉴《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成功经验,力求使呈现出来的美食,店面可寻、原料可买、产地可游,为旅游发展创造条件。
(二)编辑出版《哈尔滨美食手册》
我们建议,对哈尔滨饮食文化进行全面梳理,对哈埠老菜馆的历史进行挖掘,对全市的酒店饭馆进行摸底调查,进而编辑出版《哈尔滨美食手册》,全面收存各类型、各层次饭馆的信息,包括电话、乘车线路、特色菜品、文化内涵等,作为市民和游客全面了解哈尔滨饮食文化、寻味美食的指南。
(三)举办综合性的哈尔滨美食节
我们建议整合各类饮食文化活动,在夏季举办美食节,作为“迷人哈夏”系列文旅活动的重要内容,打造哈尔滨的美食活动品牌,推动哈尔滨饮食文化的开发以及餐饮界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从而带动旅游和消费。美食节期间可举办厨艺大赛、西餐节、啤酒节、清真美食汇、名菜名店名厨评选、饮食文化研讨会等活动。美食节可广邀全国餐饮界人士和演艺界、文化界人士,来哈尔滨品美食、览美景,感受冰城夏都的清爽魅力,扩大影响力。
(四)开发“美食之旅”旅游产品
1.旅行社要开发美食之旅线路,开展美食专题旅游。旅游中的餐饮消费有限,必须扩展内容,从特色哈埠菜品尝到饮食特产选购、饮食文化体验、哈埠菜学做、中西餐对比、特色小吃与大餐结合等,打造丰富而新鲜的旅游内容,推出哈尔滨美食一日游、乡村美食游、冰雪美食行、啤酒美食行等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2.将美食作为旅游中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卖点,提升其在旅游过程中的地位。旅行社在行程安排中可把美食街、哈埠菜馆、西餐厅以及哈埠饮食特产采购等列入活动。这符合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追求。
(五)提升餐饮企业的竞争力
1.餐饮企业要树立品牌,改进管理。要靠品质和特色立足,重视服务质量。要学习连锁经营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运营管理的效率。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开展移动互联网的团购、预订等营销服务。
2.要积极开拓旅游餐饮市场。餐饮企业要积极开拓旅游客源。在菜品安排上既要突出哈埠特色,又要照顾外地游客的口味。要扩大规模,提高接待能力。
3.研发速食便携的哈埠菜。突出便于携带、耐于保存、富于纪念意义等特点,推出一系列半成品包装,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
(六)在宣传和营销上要协同用力
在整体宣传和宏观营销上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微观宣传和营销上要发挥企业的直接作用,各类新闻媒体则发挥着关键作用,三方要形成合力。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手机、网络等媒体可开设饮食文化的专栏或专题,及时推送哈埠饮食信息,形成全面、持续的宣传攻势。政府要侧重于搭建平台、政策引导,利用迷人哈夏、冰雪节等重大节庆开拓美食宣传和营销的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