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校园建设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校园建设研究范文1
摘要:在全世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智慧校园”一词也应运而生,如今变得格外引人注目。智慧校园建设探讨的是高校信息化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科技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功能日益强大的今天,掌上智慧校园建设是将高校教育信息化向融合创新方面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目标。
关键词 :智能手机;智慧校园;价值;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2014B446)
在全世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浪潮下,校园信息化正发生着剧烈的改变。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管理体制改革上运用了大量的信息化手段,努力打破原有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改变其信息条块分割的现状,实现体制管理的“扁平化”,大大推动了各部门从“管理本位”向“服务导向”的转变。
就高校的情况来看,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完成校园骨干网络建设以及主要的应用系统建设,这些软硬件系统的建设使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为后续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但因为传统管理理念滞后,导致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整体目标尚有有不明确的地方,暴露出不少隐患,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1、现阶段“智慧校园”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1)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
2)缺乏校园信息化集中应用与展示平台,各自独立的应用系统导致缺乏协同工作能力,也缺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能力。
3)单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如教务管理、图书馆管理、资产管理等),很难站在自己这个信息集上,进行整个学校的全面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各个应用系统能够发挥的效益没有更好地利用和挖掘。
虽然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但由于前期技术层面的发展的局限性导致管理理念的局限,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对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校园网,实现信息共享、网络课堂、网上办公系统、管理智能化等缺乏成熟的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
近几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快速发展日趋成熟,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及时的给智慧校园建设搭建了一个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技术平台。在智能手机时代,智慧校园建设已具有现实基础和成熟的技术支持系统。所以要积极推进校园网管理理念变革,运用最新技术成果优化校园智能网,制定科学、先进、经济的系统解决方案。
2、智能手机时代"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的理论价值
1)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转变传统的管理及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全新的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生活和工作的思维方式,即互联网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民主化的思维。管理和服务更多地以信息的方式呈现,渠道垄断很难实现;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互联网思维下的管理和服务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充分满足个体分散的、个性化的需求。
互联网思维方式将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教育学高度融合在一起,是一场全新的理念变革,将推动我们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及商业化的运行模式。
2)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全新的技术平台,以功能强大高度集成的智能手机卡为载体,大力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实现其跨越式发展。
“社交+本地化+移动”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方向,具有随时、随地、随身的天然优势,契合当今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这种模式的出发点是深挖“移动”特性,提供及时、基于位置与个性化的服务,拓展个人计算机互联网所不能提供的业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标配。手机正逐渐进化成为与人类相似的智慧体。移动互联网将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和所处位置,更智能地为用户过滤信息,提供最契合需求的信息。未来手机将会取代钥匙和钱包,成为出门唯一必需品。
在全世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智慧校园”一词也应运而生,如今变得格外引人注目。所谓“智慧校园”,是指通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在我国,智慧校园是继数字校园之后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全新概念。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要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是实现高校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充分提升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必经之路。
3)智慧校园建设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更加重要的是要全面建立起智能手机领航的信息时代全新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
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办公空间、研究空间、教学空间等)、资源(如图书资料及专业数据库、教师讲义与课件、网上专业资讯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既对应又有本质不同的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创建电子校务、教育资源、虚拟社区及网络服务的数字化虚拟大学教育环境,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关于“智慧校园”,有一幅这样的蓝图: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而言之,“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智慧校园建设探讨的是高校信息化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科技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功能日益强大的今天,掌上智慧校园建设是将高校教育信息化向融合创新方面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目标。
4)针对现行高校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存在的弊端,构建全新技术领域的智能网系统的集成与开放模型,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现行的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存在两大弊端:
一是N个信息系统"孤岛化",我们要用新理念,新技术将孤岛化和碎片化的信息整合集成。
二是N个功能系统"碎片化"。我们应打破以往因技术平台限制造成的信息高度封闭,以及由此导致的各个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的现状,转变观念,在基于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新形势下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开放建设。
针对目前高校存在的信息化分散建设、独立运行、自我服务的问题,我们应着力推进资源整合力度、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必然要经历由单一机构建设向跨部门协同整合过渡的阶段,为推进这一进程,需要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平台的支撑,从而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和建设模式的转变,使信息化能够支撑各部门协同互动、履行职责,提高效能,实现各项业务集约、可持续发展。
在智能手机时代,智慧校园建设已具有现实基础和成熟的技术支持系统。以往信息的封闭和孤立是基于当时的技术基础形成的,而在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成为可能。所以我们要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管理理念变革,运用最新技术成果优化校园智能网建设,制定科学、先进、经济的系统解决方案。 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合理利用,提高学校管理过程和管理系统的质量、效益、效率,保证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科学性。
3、智能手机时代的"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的创新价值
1)针对智能手机时代的新特征、新技术,提出了基于智能手机卡的智慧校园建设的新理念。探讨大数据环境下全新的管理模式,研究新一代高校智能网系统的建设模式与建设标准。
2)分析现行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利用快速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及先进的管理创新理念,推出智能手机这一全新的建设平台,并探讨如何在这一新平台上将现有信息化成果集成与开放的建设目标和设计思路。
3)构建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掌上智慧校园建设模型,并做出切实可行的专业的技术方案。
4、智能手机时代的"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的应用价值
1)给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将高度集成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卡与数字化校园网建设相融合。
2)实现校园内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科研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决策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提高核心竞争力。充分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3)智能手机时代的掌上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基于全新理念全新技术领域的模式探讨,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且受众广范,功能强大、易于推广。
4)利用高度集成的手机智能卡取代现有的多张卡证,实现统一认证、统一收费、基础数据共享、统计数据共享、统一信息查询等,建立基于智能手机卡的掌上智慧校园系统。
5)探索跟三大运营商、银行等机构的全新合作模式。如将学生区的上网市场让利于运营商,从而使运营商升级更换部分校园网的设备,彻底解决各教学单位和公共服务体系的网速需求问题等。以多种形式实现合作共赢。在推进智能校园建设的同时,有效解决融资投资问题。
6)有效解决信息孤岛、碎片化问题,建成结构完整、技术先进,高度覆盖,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网。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利用新一代移动互联技术,建立高效率高覆盖率的移动通信平台,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提供各项管理服务功能以及随时在线的一站式服务。
7)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智慧校园建设能够实现以下功能:
单一证卡(手机卡)取代现有的多张证卡
统一收费,建立手机智能卡收费结算系统
基础数据共享,统计数据共享
统一信息查询,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建立统一认证系统
餐饮、图书事务、院系联系全部建立在手机终端上
实现“智慧校园”的功能、跨越与“智慧武汉”的对接
在国家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政策背景下,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和推动下,智慧校园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高度普及,使用者随时携带永远在线的特点,已经使其成为现阶段最好的信息载体。智能手机使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具多元性,跟传统传播方式相比,具有高速、广泛、大范围的特点。而身兼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用户其阅读及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新时期智慧校园的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管理者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方式,将先进的移动互联技术与智慧校园网建设相融合,全面构建智慧校园,才能真正赢在这个多元化的变革时代。
参考文献:
[1] 移动互联网渐趋爆发式增长 人民网http://tc.people.com.cn/BIG5/15596854.html
智慧校园建设研究范文2
>> 现代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开源CMS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微信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虚拟化技术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云计算在高校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虚拟化技术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云计算技术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GIS技术在油田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推送服务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 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校园一卡通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物联网技术在矿山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虚拟化技术及其在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农业物联网在鲁西南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研究 信息化在“智慧军营”建设中的应用 Inetr虚拟网络技术在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Oracle数据库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20].http:///html/info/10plan/ghfb.shtml.
[4]赵颜.智慧型数字校园建设规划与实践――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
[5]倪彬彬.智慧校园应用框架设计与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1.
[6]王运武.“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2.
智慧校园建设研究范文3
【关键词】高职,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确定依托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了“面向城市发展和公共事业管理、服务一线,培养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定位;形成了以能力本位、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课堂学习与第二课堂实践结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学业成长与职业成长结合的满足现代服务业和社会管理需要的“三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一、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组织机构基本建立。在学校合作发展理事会框架下设立了社会服务工作组,下设技术服务工作组和继续教育工作组,负责协调学校社会服务相关工作。社会服务工作组包括学校校长、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学院系负责人、研究中心主任、教师代表、企业代表等人员组成。
激励机制逐步健全。学校建立并完善了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社会服务绩效考核办法、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了教师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的要求,完善了教师职称晋升管理办法,对全校专兼职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要求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将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调研与挂职锻炼、技术开发咨询与服务、完成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相关咨询课题项目、参与社会培训、对口支援与交流等指标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将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成绩直接纳入个人年终考核。从制度层面建立了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了学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充实服务团队,夯实基地建设
教学团队社会服务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制定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2011-2015年)》《青年教师三年达标计划实施方案》以及专业教师和教学院系参与行业、企业社会服务的各类管理办法,校企合力推进“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和企业兼职教师资格培训与认证工程,将专业教师和教学院系参与社会服务成绩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学校采取选派参加国内培训、竞推出国研修、鼓励脱产到企业顶岗实践等措施,促进了教师职业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教师主动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深入社区,积极开展社会服务。通过三年建设,全方位提高了教师的市场调研、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技术开发与服务队伍。学校考评员队伍得到加强,取得考评员资格的专兼任教师数达到240人,获得培训资质的专兼职教师达到368人。学校建立了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研究团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团队、高职教育研究团队等10个科研创新团队,在相关领域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打造一批优秀的科研创新人才,提升教师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
依托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培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重庆市中职师资培训基地和康复服务中心等平台,开展了面向社会、企业、行业在岗职工及全校师生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现代物流、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通信工程、社区康复、微电子技术等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效果显著,继续教育示范性基地综合功能凸显。学校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民政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第002站、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全国职业核心能力测评站等鉴定工作平台,面向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提供鉴定服务,可鉴定的职业工种达101个,2011-2013年学校培训鉴定认证达12621人次,满足了社会、企业、行业的大众化、个性化的继续教育需求,提高了学校在区域内的社会影响力。
三、对口支援引领,相互交流共赢
学校与重庆市松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庆市涪陵第一职业中学、重庆市商务学校、彭水职教中心、重庆护士学校等5所中等职业学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利用管理优势和重点专业资源优势,定期开展相关专业教研交流活动,召开教学管理工作交流会,接受受援学校教师进修,派遣优秀教师到受援学校支教,促进受援中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学校与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四川现代职业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力高专学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30多所院校就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多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四、强化服务民生,努力助推企行
智慧校园建设研究范文4
随着湖北的中部崛起,武汉的发展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武汉城市圈也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部省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黄石是湖北省的工业重镇,是武汉城市圈中副中心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支柱,以建材、能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等为重点,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是黄石地区唯一的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始终坚持把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更好的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作为落脚点,以服务求支持,在服务中促发展。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特点,结合学校资源和社会需求,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区域经济社会特色的服务模式。
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校企合作即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合作形式主要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研发、合作培训、合作技术服务等,通过合作最终达到共同发展。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主体,高职院校是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企业则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校企合作的效益日趋显现。但是,由于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各不相同,导致其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的不同。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必须发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作用,主动寻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1.1 组建职教集团
2012年7月17日,黄石日报登载“从年初到年底,招工永不落幕”―― 关注黄石中小企业发展系列报道之四,文中指出,目前有75%的企业存在用工缺口,全市中小企业缺工在3万人以上,工人难招,技术工人更是宝贝疙瘩。为加快黄石市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速度,促进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推动教育强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2年9月,黄石职业技术学院向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申请牵头组建“黄石职业教育集团”,2013年5月,“黄石职业教育集团”在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集团理事会机构设置为,顾问:黄石市副市长苏梅林;名誉理事长:市经信委主任曹和家、市教育局局长方晓阳、市人社局局长许卫和市国资委主任姜笑山;理事长:市教育局副局长汪志锋;执行理事长:黄石职院院长胡明钦;理事单位由黄石市54家企业和23所职业学校组成。集团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搭建黄石产业信息平台,沟通职业技术人才供求和教育改革信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开展师资和企业职工培训,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活动,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共享,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2011年昆山沪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约落户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从2012年到2015年间,预计用工7500人,开发区就业局通过职教集团间的协作,每年按公司要求将学生输送到位,为开发区的跨越式发展提前锁定了人力资源。
1.2 积极发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力量,有效利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可以确保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应引起高职院校高度重视。2011年10月,在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策划下,黄石市重点企业用工订单式培养“校企对接”洽谈会在黄石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中华及黄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到会讲话,36家企业和23所院校及培训机构参加洽谈会,7家企业现场与学院成功签约。2012年1月,由黄石市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主办,科威公司赞助的“科威杯”PLC电子设计创新竞赛,旨在通过“政府组织、企业出题、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的方式,达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目的。2012年3月,学院产学研工作处与黄石市科技局联系,在学院挑选5名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业课教师,作为黄石市科技特派员,由市科技局资助、派驻企业,帮助企业摸清关键技术需求,制定企业技术发展战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改造,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到目前为止,担任湖北加恒实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的康立武老师,已在企业申报“含铁酸洗废液中回收盐酸的研究”项目;担任黄石万顺转向器制造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的胡江平老师,已与企业签订“全液压转向器”技术开发服务合同。
1.3 争取政府支持,改善办学条件
黄石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6年里,成功申报了两个国家级实训基地―― 数控实训基地和汽车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助220万元,地方财政支助220万元配套经费;极大的改善了两个基地的实训设施。2012年,学院又积极申报两个重点专业―― 电气自动化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央财政支助400万。今年,学院与企业联合,向市科技局申报黄石市科技创新平台计划项目,与企业共享共建力学和金属材料实验室,争取40万元的经费支助。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中,产学研工作处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由湖北省教育厅支助的“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申报由市科技局支助的“黄石市科技特派员”活动项目。
2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2.1 健全制度建设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科研职能的延伸。学院为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人事处出台了《青年教师培养暂行办法》,《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暂行办法》,对青年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做出了硬性规定及激励措施;科研处出台了《教科研成果管理及奖励办法》,《教科研工作计算及考核办法》,《研究机构考核管理办法》等,对教师晋职、待遇和奖励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不断健全的制度建设,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院300多名教职工,从2012年5月―2013年5月,公开273篇,完成各类研究项目54项,成功申报新型实用专利17个,发明专利3个,软件著作权2个,与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5份。学院教师还多次在企业进行专利申请时,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提炼和填报申请文件。
2.2 加强考核力度
学院对教师个人的年度考核,以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教科研工作量考核为主要指标,并将教师企业实践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根据实际情况折算教学和教科研工作量。将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与就业质量等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对学院各系实行年度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与该系的办公经费划拨挂钩,并与该系全体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学院对各系成立的研究机构,也实行年度考核,考核合格的研究机构,学院对每个研究机构另行划拨2万元办公经费。通过严格考核,调动了各系主任有计划的制订校企合作工作计划,支持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和技术服务活动,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主动联系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
2.3 强化合作意识
智慧校园建设研究范文5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谈到“社会即学校”时这样指出: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认为整个地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包括三个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足见小班的课程实施运用“融入社会”的形式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们想摸索一种新的模式,让幼儿在主题中、游戏中真正地融入社会,依托着社会的力量,支撑幼儿更完善、系统地掌握真正的、内化的知识,从而达到更好地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目标。
一、揭秘:“融入社会”式的教学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我们认为“融入社会”的教学模式尤为适合。
1.从“浮光掠影”走向“鞭辟入里”
3~4岁的孩子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他们对具体的、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很容易自然而然地记住。而在一些主题活动中,往往只是和幼儿“纸上谈兵”,说说而已,幼儿似懂非懂。相反,“融入社会”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让幼儿近距离地接触,实地考察、验证……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习得宝贵的经验。
2.从“坐而论道”走向“亲身体验”
小班孩子对于说教完全不“感冒”(如:教师想向幼儿讲述救护车,包括外形、功能等,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幼儿听过了就忘记了),那么“融入社会”式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与所学“内容”亲密接触、亲身感知,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并能深入地探究(如救护车,可带领幼儿来到就近的医院内进行实地参观,让幼儿近距离地观察救护)。
3.从“淡然处之”走向“欢欣踊跃”
小班幼儿好动,喜欢接受一些新奇的事物,但是一般的教学模式只是待在活动室内,由教师带领幼儿完成活动。而融入社会式的活动可让幼儿真真切切地接触到活动的内容,并且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一些在活动室内发现不了的东西,从而让幼儿对教学内容兴趣更为浓厚,探究欲望更为强烈。
二、探秘:“融入社会”式的教学在实施课程中的探究
定位在小班运用“融入社会”式的教学模式后,就要寻找适合的方式让主题活动、创造性游戏、个别化学习的内容能在融入社会中开展,并让幼儿更好地得到发展。
1.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在小班刚入园的阶段,幼儿正处于与父母分离的阶段,特别需要的是陪伴,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适宜开展任何的主题活动、创造性游戏等。在这样一个适应阶段过去后,慢慢进入开展活动状态了,对于这些幼儿来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创造性游戏,怎么玩创造性游戏,可能更多的只是去摆弄玩具、材料。在这样情况下,可根据当前幼儿感兴趣的创造性游戏内容进行外出参观,让幼儿实际地去观察物品的摆放,工作人员如何工作、对话等等。
如我们在游戏时,孩子们提到要买东西,需增设超市。所以,在开设前就带着孩子们去了超市,孩子们发现了超市里有那么多的物品,还发现了物品原来都是分类摆放的……
参观后幼儿回到幼儿园开设超市就有了一定的经验,不用教师再运用一些语言进行描述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每次开设新的游戏时,都会带着幼儿先外出参观,之后再进行游戏。
2.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开展前,教师必将主题内容先进行讨论,制定目标、内容等,并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让家庭这一“粮草”先行,通过嘟嘟养成记或校讯通的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有目的地带着幼儿融入社会、来到大自然进行小调查。
如在“春天”这一主题中,兵马未动,家庭这一“粮草”先行动了,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河边寻找柳树,来到草地上寻找钻出土地的嫩草……
在主题开展前进行小调查,为主题开展奠定基础的形式不仅让主题顺利开展,并且让幼儿学会了观察、记录等学习能力。
3.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主题的开展,内容的安排,都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或幼儿的兴趣设计、安排的,并且在主题中安排了一些幼儿自主观察后的谈话活动。班内幼儿的能力差异是存在的,所以需要这样的谈话活动让每位孩子都有机会来说一说自己的观察所见,不管孩子说了什么,对不对,好不好都不重要,只要孩子愿意说,愿意大胆地说就是最大的进步。
如在“汽车叭叭叭”主题中,实施主题的第一天就带领着孩子们来到大马路上,让孩子站在路边寻找各种各样的汽车,孩子们个个眼神发光地看着,呐喊着:“公交车!”“那是卡车!”……
看得出来孩子们对车兴趣浓厚,更对实地参观的形式感兴趣,孩子们能自己找认识的车,并观察车的样子等,比起在活动室内看教师播放的PPT有意思多了!
4.聚精会神,定神细观
根据主题的内容,可能需要一些外出参观,让幼儿对主题内容或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实地的参观,近距离接触,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主题内容。比如在小班“汽车叭叭叭”的主题中,孩子们对于汽车的兴趣很浓厚,但是对消防车、警车、救护车、疫苗冷链车等特殊车辆比较陌生,最多在马路上、电视上或书本上见过,真正站在特殊车辆旁边几乎没有过。随着主题的推进,带着孩子们来到医院近距离地观察了救护车,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救护车里面有那么多的设备;参观警车的时候孩子们对警察叔叔的敬意油然而生,对警车更是崇拜得不得了,跃跃欲试要上车“试驾”一番,还发现了警车原来跟爸爸妈妈的车差不多,但是有好多按钮,还有警铃呢!
在实地跟特殊车辆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极高,兴趣也很浓厚。
5.周边取材,资源利用
幼儿园里也是一个小社会,在主题的开展中,要充分地利用幼儿园的资源,让幼儿走出活动室,进行采访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事先和孩子进行讨论:“在采访的过程中,可以问些什么问题?”这样的讨论避免了在采访过程时无话可问等问题。如在原创主题中,孩子们就去采访了幼儿园里的保安叔叔、食堂的阿姨,还有打扫卫生的奶奶,孩子们问的问题可多了,争先恐后。这样的活动开展,让孩子能真正地和“社会”中的人接触,并且和他们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不仅锻炼了胆量,还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透秘:“融入社会”式的课程文化的点睛之处
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应该真正地让幼儿走出活动室,与社会、大自然亲密地接触,在接触中去发现、去获得。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助推的作用,幼儿在外出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分析、学会了描述、学会了发现……
1.增亮课程内容――闪光
在课程内容中,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幼儿走出活动室,在教师的引领下进入生活,有目的地去观察,并在观察后进行集体谈话、分享自己观察所得,教师及时地运用语言进行引导,让幼儿保留一定的探究欲望,并给予一定空间,让幼儿自主地去探究。
智慧校园建设研究范文6
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着两个重大问题:一是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师做为高层次专门人才,不但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多种技能,更要求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必须以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基础,因此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入开展教师信息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二是图书馆学科化馆员队伍的建设,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馆员如何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因此改变服务角色,聘请各专业教师辅助馆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教师信息素质教育的的迫切需要
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科教兴国的最迫切行动之一。
然而,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信息素养教育这一课,而且习惯于陈旧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在高校图书馆中普遍存在着文献利用率低,教师到馆次数少的现状,这―方面是因为教师不坐班,教完自己那几节课就可以回家,家里有一台自己的电脑,可以随意地查找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尤其是一些免费的娱乐节目或专业信息;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干第二职业,只是应付讲课,不重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第三,年龄大的教师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抵触情绪,还不了解就已拒绝。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高校教师文献信息利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
二、图书馆馆员的胜任力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学科的教师科研人员、准专业人员(大学生及研究生),其信息需求具有性、前沿性、交叉性等特点。当图书馆在资源、服务、技术、手段、环境等方面有所改善后,服务对象会进一步希望图书馆员成为团队成员或研究伙伴,以便形成事业发展合力。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与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已不能适应服务对象信息需求的新变化。为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层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然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学科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信息传播过程之中,综合利用自己在图书情报学以及各学科方面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的综合优势,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而图书馆的人员结构令人担忧,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多数图书馆的馆员是老弱病残群体,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图书馆馆员素质参差不齐,鱼目混杂。图书馆馆员业务素质低、人员不稳定、思想认识落后等因素严重影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图书馆馆员都是“半路出家”,对图书馆业务不熟悉,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十分陌生。据笔者所知,大部分院校图书馆人员有以下几种:①专业不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②没有教学能力被淘汰的教师;③身体不适或老龄人员;④从其它行业转入图书馆等。这就导致图书馆馆员素质低,因为身体情况不能正常工作,工作进度缓慢、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等。也就是说图书馆的原队伍不能完成新的时代要求。教师的参与也是形势所迫。
三、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搭桥模式
学科馆员工作内容范围很大,而学术联络和信息素质教育是其中心任务。因此面向教师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应该以“学科馆员”为主体,形成以“学科”为中心的服务团队。人才队伍建设是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工作的主导因素。搭桥模式人才队伍建设是由辅助学科馆员(同教师来充当)学科馆员(培养专业学科馆员)组成。高校教师不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更是重要的信息供应者,与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内容建设者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也将是学科服务的发展方向。
学院人事部门及教务、图书馆要紧密联系,大力支持人才搭桥模式建设,人事部门要有意的把各专业教师第一时间放在图书馆实践工作,图书馆学科馆员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尽快熟习图书馆业务工作,最重要的是图书馆的资源,并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参与者。同时新来教师可以成为系与图书馆的联络者,信息推送者,用一到两年的时间熟习图书馆资源,并为自己的专业补充最新资源,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学科知识匮乏是学科馆员深入开展服务的掣肘,因此,在馆藏建设过程中,学科馆员必须与院系教师密切合作,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学科资源来开发、丰富图书馆的馆藏。
教学与学科资源相辅相成。院系教师与学科馆员合作建设馆藏过程中,在帮助学科馆员选择和发现学科资源的同时,还能使老师充分了该学科的馆藏情况及特定课程或科研项目所需的现有馆藏及其缺陷。图书馆与教师合作开发学科机构库,不仅可作为本馆的物色资源,同时也为老师的研究成果提供传播途径,有助于学术成果的推广和利用。
搭桥模式的操作具体有两种:一是人事处直接安排新上岗的教师到图书馆,让新教师从学生过度到教师慢慢有个缓冲的过程,教务处适当安排新教师一些专业检索课程,新教师在图书馆工作两年后可正式走上教师岗位。另外是对以前没接触过信息检索的老教师,做为调节可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申请到图书馆岗位,一边自身充电,一边把专业的精髓纳入到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