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经济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经济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Investigate
--For Example Changlong Practice Teaching Base
【Abstract】In this paper, Huashang Colled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with Changlong practice teaching base as an example, focusing on the importan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build a practice teaching base, analysis of the common problems building campus practice teaching base exists for these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teachi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bases.
【Key words】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actice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随着独立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学院更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是进行学生各种实习、实训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如何建设好一批稳定、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当前独立学院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与长隆集体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效与体会。这些体会能力为独立院校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参考。
1 建设经管类专业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性
经管类各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必须在实践能力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以适应社会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能将企业与学校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的标准结合起来,共同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高就业质量,提高更广泛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强专业建设,培养“双师型”的教学队伍,促进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实现校企共赢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都反映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共性的问题
2.1 教育观念比较陈旧
由于我国高校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教师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因而只注重课堂的理论,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缺乏对校外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缺乏规范性标准
目前大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基地建设是基于企业与学校或个人的某种关系建立的,他们之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任务,而不是合作关系,一旦发生人员的变动,基地便难以继续,从而影响了基地的稳定性,独立学院尤其突出。基地建设只停留在表面上,这样基地建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国家对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没有相关的建设标准,这也是导致了基地建设的不规范性。
2.3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不足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需要经费的支持,由于经费不足,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校企之间的合作稳定性都将受到影响。
2.4 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不到位
主要有三种表现:其一,由于实践教学的时间进行集中,企业一次性接受的人数有限,加之专业扩招之快,学生人数之多,基地较分散等原因,使基地的建设与教学管理难以保证;其二,校企单方管理;其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运营中没有监督和管理机制。
3 经管类专业长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3.1 经管类专业教育需转变观念,重视实践教学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经管类专业的教育需转变观念,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首先,要合理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再次,教师们要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教研教改活动,通过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随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教师对经管类专业教育观念有所改变,一个从传统教育模式向创新教育模式转变的热潮在各高校兴起。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势在必行。
3.2 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与建设
选择经管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标准为:一是,行业龙头企业,企业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完备,管理与安全保证制度健全;二是,专业对口,满足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三是,校企之间有良好的运行关系和校企互赢互利的共同点;四是,双方领导重视并愿意承担各自的责任与任务。
根据上述四项标准,华商学院将长隆实践教学基地群定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广东长隆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旅游业大型化企业集团,是广东省旅游龙头企业集团,经营集主题公园、豪华酒店、商务会展、高档餐饮等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世界级大型综合旅游度假区,旗下拥有广州长隆与珠海长隆两大板块。该基地主要对经管类各专业选定长隆集团方向培养的学生,进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联合培养。
3.3 构建长隆基地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基地质量保障体系,使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体系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
3.3.1 组织保障
为确保基地建设与管理稳步发展,校企成立了三级管理机构,一级由双方单位的主管领导、分管领导组成实践教学基地指导委员会,负责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方案、规划、制度制定。二级由双方单位具体部门领导、主管人员等组成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实施,实践教学工作指导、协调等工作。三级是实践教学指导小组,由各岗位的基层领导、指导教师、管理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实践教学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
三级组织机构,责任明确,分工具体,相互协作,共建共管长隆实践教学基地。
3.3.2 制度保障
校企双方制定一整套适合基地的管理、安全制度责任及协议,规范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明确三方的责、权、力,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以保证校方、企业、学生的共同利益。如《长隆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实习三方协议》、《学生管理手册》、《实习安全责任书》等。
3.3.3 过程监控
在每个实践教学活动中,校企双方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负责工作指导、协调、监管;双方指导教师负责全程管理监控;教学方面有计划、总结、质量分析;教学结束后双方对学生进行考核综合评定实践成绩;同时评选优秀实习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及奖励。
3.3.4 评价保障
1)制定实践教学基地评估指导,每年评估一次;
2)企业对学校组织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评价;
3)建立合理的评价考核保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基地更好的发展。
3.4 改革校外实践教学模式
(1)构建校企共管的三级组织机构,共同管理、监控基地的建设与教学过程管理;
(2)共同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对经管类各专业选定长隆集团培养方向的学生开展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工作;
(3)旅游管理专业(酒店方向)的学生实行“3+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专业的全部学生第7学期集中到长隆酒店、横琴酒店进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部分学生直至就业。
3.5 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长隆集团有限公司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及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的要求,建立相应的“企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3-5门“企学结合”的课程和课程标准。
3.6 校企共建指导教师队伍
长隆基地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是由校企双方共建,企方主要指派经验丰富的优秀骨干承担指导教师;校方指派青年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他们通过指导学生来了解企业经营、服务状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且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实践教学的能力,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3.7 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基地建设经费
长隆基地建设与运行经费,采用学院实习经费计划拨一点,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给一点,企业资助一点,学生自己出一点的办法筹集实习经费。基地经费严格管理,专款专用,保证基地建设与运行的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近年来,华商学院在与长隆集团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基地考核机制、师资培训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深入的探讨,以促进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孟祥宾,魏泽.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艾训儒.新时期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问题及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1).
[3]宋殿辉,孙广,季晓依.独立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认识和实践[J].物流科技,2009(2).
低碳经济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双万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
[基金项目]2016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研项目(2016jyxm0967);2018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18JXTD149);
2018年度安徽省教育厅环境类专业委员会一般项目(2018jyxm0208);2018年度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实验室(kypt201802)
[作者简介]钱丽萍,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环境工程专业博士,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教授,主要从事水环境污染
与防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3-0110-03[收稿日期]2019-11-04
2018年9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目前本科教育改革着力推进‘双万计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2019年4月教育部又《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指出:“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即2019—2021年,建设一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专业建设的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的基础,因此,“双万计划”是新时期推进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发展的具体实践路径,是提升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水平以及专业建设的有力抓手[1]。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产业也在发生着变化。绿色发展首次被作为国策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以及科技革命,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环境科学专业要致力于培养具有环境保护基本理论知识、相关基本实践技能、能够从事于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服务于地方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环境科学专业发展是符合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开展環境科学一流专业建设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的新形势为环境科学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黄山学院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受地理因素影响,远离省城,获取教育资源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双万计划”“新工科”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对环境科学专业进行有效的改革,使之能够满足当前新时期对于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以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为例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现状
黄山学院自2002年专升本,环境科学专业于2004年第一届本科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1届毕业生。学校自2014年获批建设省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办学目标定位是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服务定位为立足皖南、面向全省、辐射全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环境科学专业2012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2018年获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现建有黄山学院环境检测中心、校级环境污染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并是黄山学院省工程技术中心重要成员;与黄山市环境监测站共同建有“大气检测自动检测”实验室,与黄山市群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有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等。环境科学专业目前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毕业生就业人数集中分布在黄山市及其长三角地区,并普遍获得企事业单位的好评。
二、“双万计划”背景下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双万计划”原则面向各类高校、面向全部专业,既包括中央部属高校,也包括地方高校,覆盖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突出示范领跑作用,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分“赛道”建设,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鼓励支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一流本科专业[2]。
地方应用型高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性,办学定位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将教学与服务地方结合起来,才能培养符合地方产业需求与结构的高水平人才[3]。因此,“双万计划”政策的执行,有利于黄山学院这类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发展。这是“双万计划”对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专业建设的基础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和各类高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等密切相关,各校差异性很大[4],一般综合性大学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黄山学院这类专生本不久的地方性高校,办学资源方面和综合型大学没有办法比较,但是“双万计划”提出的分“赛道”建设,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在自己赛道内发展的机会。以学校为主体的“双万计划”,是以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出发点,以追求办学特色为目标,实现专业建设的特色化。院系和教师是“双万计划”的主体,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院系缺乏教学改革的自主性,只是教学过程的执行者,因此,调动院系和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是“双万计划”能够有效落实的关键,也是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的挑战。
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在目前的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把握住机遇,发挥本专业的优势,为当地和社会培养满足环境保护领域的合格人才是发展的方向。
三、“双万计划”背景下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的探索
黄山学院位于的黄山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尤其是新安江流域首个跨省生态补偿示范项目的成功建设,“新安江模式”成为了全国推广的典范,为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提供了机会,环境科学专业进一步建设变的十分必要。但是,与省内的一些综合型大学,以及省属二本院校相比,既有先天缺陷也有自身特色,因此,扬长避短,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才能在国家级及其省级“双万计划”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环境科学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1.专业特色发展不明显。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主要是参考教育部的专业目录来制定,并参考了综合性高校的培养方案,对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挖掘不足,从而导致学科发展与省属其他高校趋同化,自身特色不鲜明:一是在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方面差异不明显,均是以培养符合环境保护企事业单位工作岗位要求的专业人才为主;二是在环境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方面与其他高校也都大同小异,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如2018年人才培养方案兼顾了环境工程类学科的课程设置(如开设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但是没有和黄山市生态环境优势领域相结合,如生态修复类课程没有设置,环境工程的实习实训基地关注的是城市污水处理厂,没有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形成明显的专业特色。
2.缺乏专业背景的专业领军人物和师资力量。2018年黄山学院环境科学教学团队获得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立项审批,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等高级别奖项,因此,加强专业队伍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建设是获得高水平奖项的基础。
目前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队伍,由于学科办学历史发展的原因,具有的师资队伍专业知识背景主要为土壤、生态、植物保护等,在环境工程技术领域专业知识和背景都较为缺乏;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平台级别较低,尤其是缺乏高级别的科研平台,因此,获得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较少。当前的专业状况难以吸引具有工程背景和相关知识背景的高级人才来黄山学院,而本专业自身难以培养出专业领军人物,平台的界别较低,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高水平的师资,这也是黄山学院这类省属二类本科院校共同具有的劣势。
怎样吸引专业领军人物、获得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是我们在“双万计划”背景下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3.在环境保护行业认可度低,获得社会资源较少。一般综合性的大学在科研经费方面具有充足的保障,而黄山学院系省属二本高校,获得的纵向横向经费有限[5],因此,提升教科研水平、获得各种资源就受到一定的限度。为了要在环境保护行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首先是我们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高水平的毕业生,其次在服务地方、解决行业难题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从根本上说,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好一个专业的内在要求,而办学资源则是办好一个专业的外在表现[6]。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其实就是在逐步积累办学资源的过程,比如说获得横向多主体的合作,跨学科的交流,获得更多的人、财、物、信息支持等。
横向多主体的合作,就是多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也就是产学研合作模式,实质上就是对人才培养的资源进行整合。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培养出符合各方面需求尤其是行内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7],对于提升专业的知名度来说非常重要。
(二)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的措施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既有先天的缺陷,也有自身的优势,通过和其他高校差异化的发展,克服自身的缺点,发挥自身的长处,在“双万计划”背景下才能做强做大。
黄山学院位于黄山市新安江流域岸边,在研究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系统方面具有区位优势。近几年在利用浮游植物主要是利用藻类研究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系统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获得国家基金以及省级高级别的项目资助,因此,与生物科学专业相结合,探索以浮游生物治理水环境的思路,为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发展道路提供了思路。
2017年建立了黄山学院环境检测中心,目前在申报计量认证实验室,申报成功后,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具有了更为突出的优势,非常有利于环境科学专业开展纵向和横向课题研究,提高专业在地方的知名度,获得较多的教学资源,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与其他同类别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相比具有优势的方面。在“双万计划”背景下,借助这个契机,提高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非常重要的一环[8]。
低碳经济学专业范文3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学交替专业建设
随着国民经济转型的速度加快, 对于各行业所需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因此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应当定位在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工学结合”即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整体化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衔接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让学生借此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现实中如戴晓星认为:“部分学校为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迎合评估优秀指标,生搬硬套、盲目变更教学计划牵强实行所谓的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造成校外顶岗项目与校内理论学习内容严重脱节,实习期间放养学生、疏于管理等不良后果”。
因此,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实际岗位任务决定了学生的素质要求,进而决定高职院校在相关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当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教育。
一、进行房地产行业情况分析
房地产行业情况分析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基础环节,通过对相关职业工作领域的整体研究,了解相关行业中适合该专业毕业生发展的具体岗位,明确行业需求点在什么环节,从而在明确岗位的前提下,进行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和学生工作后需要考取的具体执业证照。
二、进行房地产经营管理职业工作分析
课程体系设计的好坏,关键在于课程开发是否贴近“地气”。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实际意义,在于能从毕业生将来就业的主要工作岗位及潜在的岗位出发,将其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及工作性质、相关人员的责任,岗位所面临的各种任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整理清楚,明确各任务之间所需要涉及到的学科、知识点,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在明确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工作对象、实施内容、具体操作的方法、步骤、强制性法律规范、外部联系因子等之后,为将来的课程设计所需要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进行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任务的分析离不开房地产开发的具体流程环节分析。对于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一是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前期准备工作阶段;二是房地产建设项目的行政许可程序阶段:1)选址定点;2)规划总图审查及确定规划设计条件;3)初步设计及施工图审查;4)规划报建图审查;5)施工报建;6)商品房预售许可阶段;7)建设工程竣工综合验收备案;三是房地产项目权属初始登记阶段;四是后期物业管理阶段。根据其工作特性,通过职业领域和职业工作任务分析,召开行业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会议,运用“头脑风暴法”,结合相关从业人员成长经历,在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工作任务中选择和确定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典型工作任务。
四、进行相关专业学习领域描述
建立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课程目标和内容,形成具体课程方案体系。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所获得的典型工作任务属于工作领域,在此基础上明确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专项能力,进而明确学生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对应的主要知识点,形成工学结合课程方案。在该环节,要在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课程要素层面,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由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将“从事工作”变为“学习工作”。
五、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选择和整合工作内容,建立学习目标,形成学习任务
学习情境来源于典型工作任务,但不是典型工作任务的全部和原始再现,而是对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后围绕课程目标经过选择和整合后设计而成的学习单元。以工程项目技术资料管理为例,则需要明确的技术资料包含哪些内容,对应工程项目施工哪个阶段,各个环节对于资料本身的要求,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如何保证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若出现资料缺失、错误,如何纠错。对于这些实训项目环节,应当围绕实践展开,先在工程项目技术资料管理实训课程中展开分解成各个学习单元,形成各分任务模块,引导学生构建相关实践技能体系。
六、设计工作页学习材料
工作页教材是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实施的载体,通过体系化地引导问题,在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情境下,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经历完整的工作与学习过程后,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实践生产环节的掌握,熟悉相关流程,明确重点、关键点、风险点,掌握应对具体实践中可能遇到问题的解决思路、途径、方法,进而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我们应当根据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对应的实际工作岗位,通过全面详细的市场行业调研,对岗位性质、职责、任务进行准确定位,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剖析专业教学中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对应的各个理论、实践知识点,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的逻辑顺序下,构建合理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最终达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要求。
参考文献:
[1] 倪依纯.工学交替模式的实践及思考 [J].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2] 李淑英.科学设计高职教学计划的思考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低碳经济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地方特色 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艺术设计在国内市场经济繁荣的背景下重新找到用武之地。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在全国1247所院校成立了设计类专业,在校生110万人。①然而,对于许多院校而言,教师资源的合理运用极为不科学,缺少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也正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一个尴尬之处。基于这样的情况,结合云南地区自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地区特色的教学改革,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期从根本上改变如上的尴尬现状。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定位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建立的意义
与众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一样,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界定、不断调整、不断梳理、不断寻求、不断思索的问题。”②正是基于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一个相对实用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生长”性,这将为学校向市场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时也是本文的初衷所在。
(二)地方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定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人及中国的经济在当今国际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用一种学术性的批判态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改变、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就变成了一种自信的外在表象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云南本地的环境艺术专业该如何发展呢?
云南地处祖国边陲,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与民族资源,各个地区充沛的人文与地理资源正是立足本土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环境设计的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协调,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学”与“教”的探索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中课程的设置探索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需建立一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新模型,该模块共分为六大部分,每个部分为一大模块,其下配以相关的子模块予以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同时根据每年学生的接收情况,细化每个课程的作业量以及不同课程作业之间的关联性。六大模块分别如下:
1.造型基础模块。其下设置子模块为:造型基础(1)与造型基础(2)。主要以“二维造型”与“三维造型”为主,在进行课程大纲设置中,凸显地区民族文化的造型特色,总结并提炼出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介绍与练习。
2.专业通识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艺术设计理论基础(1)与艺术设计理论基础(2)。主要结合地区文化特点进行讲授,进行多方位的艺术观点介绍的同时,主题讲座结合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完成课程的学习。
3.设计初步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创作初步与学习方法指导。通过抄绘设计范例作品、教师进行点评、了解或认识三个专业的概况知识,尝试设计入门性质的作业练习。
4.设计基础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设计基础(1)(2)(3)。主要是强调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环境与构成基础”和“环境与装饰造型基础”两个知识点,强调环境艺术专业特色范围内的构成、装饰,以及民族民间造型技法基础知识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拉开距离。
5.专业设计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专业设计(1)(2)。此部分模块是整个模块教学的核心部分,结合对于地区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民族民居的研究与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课题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了解地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环境设计的保护与创新。
6.毕业设计模块。主要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毕业论文结合毕业设计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对具体一个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环境问题的梳理与解答,解决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二)模块化教学效果分析
作为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通过3年的模块化教学实践,在教学安排中突出艺术类院校特色,将一些在理工类院校中出现不了的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如陶艺课、美学修养、艺术品鉴赏、西方歌剧鉴赏等以选修或必修的形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突出学校专业化教学特色。
在模块化教学中,随着专业学习逐渐深入,每个学期“大作业”与各科的“小作业”的关系逐步加强,设计深度也随之逐步深入,同时,结合云南地区的民族特色,各个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中都将地区化和民族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设置考虑因素,在“大作业”设置中充分加入这些因素,从而逐渐形成各个学期科目围绕核心科目展开的局面。
模块化教学还体现出一个很大特色,就是各个相关专业之间的联系明显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连贯性有了较为深切的理解,同时各个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复的内容虽难以消除但概率明显降低。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建立,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有机相连,同时使得教师、教学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减少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费,节省教育资源,对于专业特色建立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注: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模块化教学模式在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注释:
①②宋建明.匠心行修三十年.//宋建明,王雪青.匠心文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221.
参考文献:
[1]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低碳经济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现代林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2.026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国逐渐进入了重视知识、提倡科技创新的新的时代。林业想要发展,则必须依靠技术革新,促进国民经济稳步提升。可以说,林业技术的创新和现代林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创新,林业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将会一直无法进步。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明林业技术与现代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点明创新对现代林业的重要性,同时对如今林业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和改进建议,期望对当前形势下我国林业发展有所帮助。
1 林业技术创新对于现代林业发展的意义
1.1优化产业结构
现如今,我国绝大多数的林业生产依旧按照原来的种植结构。但是原来的品种生长时间太长,生命力较弱,无法有效地抵抗疾病和虫害的侵蚀。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行业越来越高的需求。现在的林业产品应该开发创新型品种,不断更新换代,提高产品产量及性能,缩短生产周期,改良现今林业行业的市场环境,优化产业结构。
1.2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引入科学的管理模式,解决林业产品不易存活、花期受到损害、光合作用减少等缺点。科学、准确地调整林业产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光、水分、肥料等,也使得管理人员更加轻松地进行管理。同时,也推动林业产品可持续发展。新型技术包括生态环境重建、防沙漠化技术等,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人与环境友好相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林业的发展主要还是看“天”,也就是只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而由于这种消极的想法,林业产品得不到技术支持,缺乏科学的管理,发展的脚步停滞不前。而且长久以来进行研究的多是高校人员,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牢固,但是某种程度上缺乏实践经验。对于研究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也不足以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
3 对策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不动摇,提升林业产品的生产效益,加大对于林业产品的科学研究。选择科学合适的管理方式。运用生态环境重建、防沙漠化技术等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应该重视创新研究,加大资金以及人力物力的投入,并加强管理。
4 结语
林业技术创新是必由之路,需要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需要管理人员树立责任意识,加大对于林业产品的管理,科学合理进行生产。除此以外,研究人员应当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念,理论与实践并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不啻葱峦贫林业产品的发展,开创新型品种,不断更新换代,提高产品产量及性能,缩短生产周期,改良现今林业行业的市场环境,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杨阳,李建民,刘晓阳,宋娜,郑艳伟. 低碳经济下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A].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林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
[2]肖慧娟,彭卫红,李月梅. 低碳经济下林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A].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林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
[3]许明月,许文兴,周闽军,林如青,李建明.林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 林业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五)[J].林业经济问题,2001,(02):76-78,82.
低碳经济学专业范文6
〔摘要〕科斯定理是理解制度的枢纽。在交易成本为零时,不管产权如何分配,有效率的产出总会出现,低碳经济很容易实现。但是,当交易成本为正时,产权分配对经济产出具有重大的影响。由于交易成本总是存在和显著的,故制度总是具有重要作用。低碳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可持续的制度激励。当前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交易成本显著,大大地限制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以交易成本和制度激励为切入点,设计有效率的、低交易成本的,以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制度激励,确保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斯定理;低碳经济;高碳经济;交易成本;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91349;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6-0006-05
一、引言
从经济理论角度而言,高碳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失灵现象,不是自然现象。它是理性的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经济行为,如同哈丁的“公地悲剧”1、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2,以及大家熟悉的“囚犯困境”。然而,现有经济理论研究往往假设没有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看不到制度变迁的渐进性,仅仅强调经济个体的成本-收益分析,看不到因交易成本带来的社会外部性问题,从而无法回答为什么有的国家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较好,而有的国家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不好这一基本命题。矛盾无处不在。理性的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强大冲动力,既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经济增长和繁荣的主要源泉。无论这种结果是好是坏,均依赖于所认为的社会制度结构,这种制度结构指限制人类行为并将他们的努力导入特定渠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法律和各种规范)及其实施效果。3这样一来,科斯、威廉姆森、诺思等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帕累托最优只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有可能中的一种,如同凯恩斯评价古典宏观经济学那样,充分就业均衡仅仅是许多均衡中的一种。因此,我们研究低碳经济,需要由新古典经济学零交易成本的世界走进新制度经济学正交易成本的世界,以交易成本方法研究制度激励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保证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独特的经济方法。因为没有理论,实践将是杂乱无章的;没有实践,理论将是模棱两可的;没有方法,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将是牵强的、虚伪的、独断的。所以科斯开创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仍然是研究制度和组织的有力分析方法。4正是通过对交易成本的考察,他首先提出了制度理论,并指出交易成本(包括协调成本、测量成本和执行成本)是昂贵的。新古典经济学预测的帕累托最优可能无法实现。同样道理,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从长远而言,要使低碳经济具有可持续性,需要通过正确的制度改革激励结构,创建一个低交易成本的环境。否则,低碳经济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
二、科斯定理是理解制度的枢纽
交易成本是指在推动交易发生时所产生的谈判、测量和执行成本等。科斯定理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5一文中分析“外部性”问题时提出了致力于澄清新古典经济学中交易成本的重要性。科斯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外部性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得到解决,如果重视明晰产权,“外部性”问题可以基本通过市场自行解决而无需政府干预。科斯定理的主要内容有:(1)在零交易成本的世界里,有效率的产出结果总是能够出现。如果人们能够知道他们所有的选择是什么,正确理解他们在一个产品中能得到什么属性,并且也确切无疑地知道每个选择的结果,那么显然,每个人都会以一种尽可能使自己赋予的方式运用他们的选择。互利的交易不存在。无论产权的初始界定如何,都是有效率的,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2)在交易成本为正的世界里,产权的初始安排会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当交易成本为正时,清晰的产权界定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经济效率和促进竞争。我们通过图1来理解和阐释科斯定理中关于交易成本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假设市场中存在甲乙两个市场主体,甲对x商品具有使用行为,例如高碳生产对能源的消耗,使用量为q,边际收益为mr,边际成本为mc1。产品经济行为对乙方有负外部性,乙方的边际成本为mc2,社会成本则为mc3=mc1+mc2。同时也是对在没有相关制度措施的情况下,甲方无需对乙方造成的环境污染做出赔偿,这样甲就会使用q2量的x产品,而非mc3=mr的交点m所对应的q*,即符合帕累托最优的产量,社会福利为三角形kom的面积。由于社会对于某商品的需求大于帕累托最优,产生了市场失灵,甲方获得的收益为四边形kolq3的面积,此时,对于社会来说,损失是三角形ogq3的面积,这样就产生了市场失灵。社会净收益为甲方收益与乙方成本之差,即三角形kom与三角形mlg的面积之差。
假设双方就x产品的使用量或减少量进行交易,确定一定的产权关系,例如污染权与清洁环境权,根据科斯定理,在不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无论产权如何分配,例如,无论是给予甲方污染权,还是给予乙方清洁环境权,二者之间的竞争终会使mr与mc3相交于m点,最优交易量为q*,社会福利的总和为三角形kmo的面积,外部性问题得到解决,达到帕累托最优。
当存在交易成本ac时,需求者会降低购买量,因此均衡产量为q***,此时社会福利会损失四边形abcd及三角形bdm的面积之和。此外,如果甲乙的效用函数不同,产权的初始分配状态不同,则会使既定交易成本下社会福利损失的程度不同,例如给予甲方污染权与给予乙方清洁环境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可见,初始产权制度安排对于经济效率十分重要。
通过完善制度,界定清晰的产权,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则可以改进经济效率。假设政府较为清晰地界定了产权关系,将交易成本由ab降为ef,那么均衡产量由q***增至q**,社会福利便会有所改进,增加的社会福利为四边形aebf与cdgh的面积之和。
由此可知,新古典经济学中无效率的产出并非源自企业的市场结构或其他标准解释,而是源自交易成本的存在。即使出现负外部性,阻碍解决方案出现的并不是外部性本身,而是昂贵的交易成本。如果交易双方必须相互合作(谈判成本),决定额外污染造成的损害程度(测量成本),并且和对方确定一个解决方案(谈判成本),每一方必须保证协议是可兑现的(执行成本),这的确是一个困难且成本昂贵的过程。只有在零交易成本的世界,才能实现有效率的产出。同时,只有在正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市场失灵才会出现。与垄断和外部性相联系的无效率并非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一个经济体系有着很高的交易成本,许多潜在的交易将会丧失,或在有效率的水平之下运行。而许多没有得到解释的悖论的答案也将变得清晰起来。6
毫无疑问,交易成本总是存在的,并且是非常显著的。交易成本的存在实质上是对社会资源低效配置的体现,无法从根本上消除,
只能采取适当措施予以降低。制度作为社会中的博弈规则,或者说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塑造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7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为约束行为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不确定性;缓解信息不对称,提供人们关于行动的信息;外部性内部化,减少负外部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从而改进经济效率。
同时,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存在“搭便车”,因此对制度供给的激励存在一定的困难,极易陷入“囚犯困境”8。制度也具有较高的资产专用性,其功能的发挥必须受限于特定约束条件,例如文化、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等,这些都导致了制度的稀缺性。9对于现实中人们日益增长的制度需求而言,制度安排供给充足且结构耦合的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充斥着制度冲突与制度真空。由此可见,除了传统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技术变革、规模经济、人力资本之外,制度也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降低交易成本,改进经济效率和促进竞争是十分关键的。
三、交易成本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显著关系
交易成本对于经济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一种形态的经济体中存在过高的交易成本,则不可避免地阻碍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低碳经济亦是如此。从制度激励角度理解低碳经济发展,可以发现,阻碍低碳经济发展本质上是阻碍一个利益格局的变化,且发展过程本身存在着高额的交易成本。
1.低碳发展中融资过程存在昂贵的交易成本
当前我国在低碳融资过程中存在着高昂的交易成本。一是低碳产业尤其是新型能源产业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征,这就使低碳投资面临较高的资产专用性与不确定性;二是我国当前的低碳经济发展尚不成熟,低碳企业普遍规模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且由于监管不利而存在很多投机者;三是由于低碳技术十分复杂,非专业人员往往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甄别、选择,无论是银行、民间资本还是境外风险资本对低碳技术的认知都具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投资十分谨慎。有限理性、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低碳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种种障碍。融资方要达成融资合作目标,必须耗费一定的成本用于宣传、游说甚至贿赂等。而交易另一方为了防范风险,也必然会花费一定的成本用于信息搜集及事后防范,在契约中也会设置各种严格条件以规避风险,这又会导致融资双方在讨价还价中的成本支出,10严重限制低碳经济发展。
2.低碳投资者与国家之间的交易成本显著
国家与低碳投资者之间也存在着交易关系。国家给予投资者优惠的政策如补贴、税收优惠、减少行政审批程序等,低碳企业则需要利用好这些政策促进自身优质成长,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税收,并带动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若干交易障碍,国家受限于财政约束,对于低碳经济的扶持必定有限,往往想少花钱多办事,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激励低碳投资的目的;而低碳投资者由于投资专用性高,不确定性大,希望国家给予尽可能多的扶持,比如风险担保,更多的补贴及税惠。由于信息不对称及有限理性的存在,双方对彼此的行动信息难以充分了解。国家担心给予的扶持过多,会使低碳投资者形成依赖性而丧失进取心,或享受优惠但不用于低碳发展。现实中便有许多新型能源企业拿着国家补贴不搞自主创新,而是用于价格竞争。如何设计有效的扶持政策给予有能力有意愿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在充斥不完全信息的现实中是十分难做到的,需要耗费极大的交易成本,且很容易产生“逆向选择”。而低碳投资者则会担心国家的支持过少,自身投入过大,风险过高,并且担心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及有效性,因为如果自身投入大,国家很可能会认为市场能够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从而减少甚至停止扶持。因此,投资者在进行低碳投资决策时会十分谨慎。如果投资者与国家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及信任,博弈结果很可能走进“囚犯困境”,无法发展低碳经济。
3.低碳技术合作的交易成本显著
低碳经济发展既需要高水平的市场竞争来推动,又需要高层次的合作作为保障。在我国当前低碳经济不成熟,产业集中度低的情况下,加强及深化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的技术合作,有助于整合社会资源,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整个低碳经济的技术实力。但是,技术市场、技术产权不完全,技术合作存在交易成本,经济主体想寻找合作伙伴,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用于搜寻、提取、甄别信息,然后进行决策。在合作谈判中,也会耗费双方讨价还价的成本及制定契约的成本,如果因技术信息不完全、契约不完全而导致技术产权界定不清,收益权得不到公平分配,则会产生冲突,这也是交易成本。可以认为,交易成本贯穿于整个技术合作过程,信息不对称严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法制不健全的经济环境,很难激励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行为。由此可知,我国低碳技术领域缺乏市场自发的联合攻关而多为政府主导,缺乏规模经济、产学研程度不高,以及基础研发薄弱,主要就是因为交易成本太多,无法促进低碳技术普及。
4.发展低碳经济与高碳模式间的交易成本
低碳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当前高碳模式已经产生了人们的路径依赖,而低碳模式的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资本与观念的转变。在这个由高碳转向低碳的变迁过程中,必然引起低碳理念与高碳传统之间的激烈碰撞,因为增加对低碳经济的投入意味着对高碳模式投入的减少,将会引起相关既得利益者的阻碍。在当前的常规能源价格体制下,发展高碳经济能够获得可观的市场回报,如果让企业自觉地转到风险高的低碳领域,难度会很大,即使政府采取严厉的规制政策,也难免会遭到反对。我国多年来一直强调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但收效不大,正是受到相关利益主体阻碍的结果。而且由于变迁过程绝非一朝一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将会始终伴随。要克服这些阻碍,必须对利益损失者进行一定的补偿,如何补偿、补偿多少,取决于利益主体之间不断的博弈,这个过程必然要花费巨大的交易成本,例如,对高碳技术工人进行再培训、对专用性高的资产进行高额补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交易成本的大量存在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由于我们只重视生产成本而忽略交易成本,实践中低碳发展难以奏效,还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概括地说,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及挑战不仅是技术水平层面的问题,尽管低碳技术落后的确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显性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种人为因素,也即制度层面的原因。如果我们仅仅将目光放在如何提升低碳技术而忽视制度层面的问题(实践中的政府政策往往如此),很难从根本上摆脱制约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束缚。只有认识及重视交易成本,在制定制度或政策时出台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才能节约社会资源,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加快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确保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1.加强能源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制度建设
必须理顺煤、电、油、水、矿产资源产品价格关系,深化资源性价格体制改革。一要减少行政审批、垄断对价格机制的扭曲,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战略的情况下,塑造可
竞争的市场竞争结构,促进能源价格的理性回归,促进企业自觉地进行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二要建立覆盖全国、层次分明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设立功能完善的碳排放交易所,和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规则;建立健全碳排放许可证制度、许可证转让制度及审核制度等,明晰碳排放产权,将能源使用的负外部性产品化,减少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三要加强新型能源相关法制建设,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法制化,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四要健全生产要素流动机制,促进资金、技术、人力资本在市场中的高效配置,理顺各监管部门的关系,明晰各方权责,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联合技术攻关。
2.加大低碳新制度供给
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制度化政策,为了引导及规范低碳经济的发展,国家急需促进低碳政策的制度化。一是在当前已有的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基础上,例如《水土保持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设计并出台专门法律——《低碳经济法》,并以此为准绳修改已有的低碳相关法律,构建完备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二是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合乎国情的低碳行业标准,明晰扶持条件及政策,建立科学的环保评估体系。以这些标准筛选滤掉市场中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保证将扶持政策给予最有能力及意愿的低碳企业,一方面减少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提高收益,另一方面增加高碳模式的机会成本,以此激励市场投资者涉足低碳领域;三要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保障低碳制度实施。对于低碳企业要进行动态的不定期评估,并充分发挥公众的外部监督功能,一旦发现不合低碳标准或违规使用国家扶持政策,应取消对其的优惠政策,并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惩治。
3.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改变高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利益纠纷。国家应制定着眼于长期的利益协调机制,供给有效的法制及政策制度解决因变革带来的社会矛盾,保障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因经济转型而受到冲击的主体利益,使其无后顾之忧,例如地勘企业,因企业转型而产生的冗员,国家可以采取买断工龄、提前退休等方式予以解决,以此减少改革的阻力;二是采取有效的财税政策,减少高碳模式产生的沉淀成本。政府应采取积极的市场与非市场政策,尽可能补偿沉淀成本,刺激其向低碳模式转型,例如,对高碳企业专用性资产的减税,增加折旧率,提高补贴力度,提高成本回收程度,促进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三是加大低碳宣传力度。国家应加大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政府、新闻媒体、互联网络等资源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并注重方式创新,让公众与企业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必要性、途径及高碳经济对经济发展持续性的危害有充分的认知,培养节能环保的低碳意识与生活习惯。
4.建立健全低碳金融财政体系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依托金融市场,完善低碳融资支持体系。一是加大国家对低碳融资的制度供给。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低碳融资项目的风险担保、税收优惠、补贴、政府采购及投资等扶持政策,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与权威性,稳定市场投资预期。鼓励企业加大对低碳研发及先进技术设备、环保设备的投入,可按照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从当年应缴所得税额中扣除,或将其投资成本的10%从企业5年内的应缴所得税额中减免;二是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加大对低碳经济及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做到能够甄别低碳融资项目的优劣,保障有前景的低碳项目能够得到相应的信贷支持。对于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的低碳领域如新型能源产业,应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同时要创新评估技术与方法,将低碳经济的正外部性,如节能环保纳入信用评估体系,设置差别利率,既保障银行的收益,又能为低碳经济提供所需资金;三是低碳财税政策不仅能使财税制度日趋合理化,还有利于提高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约束人们浪费资源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低碳财税政策体系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市场主体的节能减排行为起激励作用的财政支出政策体系,如国债投入、财政补助、贷款贴息,以及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另一部分是对市场主体的耗能排放行为起约束作用的税收政策体系,主要是指与能源消费有关的各种税、费征收措施,如碳税、能源税和电税等。
五、结语
科斯定理告诉我们,在交易成本为零时,不管产权如何分配,有效率的产出总会出现,低碳经济很容易实现。但是,当交易成本为正时,产权分配对经济产出具有重大的影响。由于交易成本总是存在和显著的,制度总是具有重要作用。低碳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可持续的制度激励。当前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交易成本显著,大大地限制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以交易成本和制度激励为切入点,设计有效率的、低交易成本的,以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制度激励,确保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hardin,r.,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1968,1,p162.
〔2〕olson,m.,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2.
〔3〕罔崎哲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与组织〔m〕.何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8.
〔4〕马克·斯考森,肯那·泰勒.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m〕.吴汉洪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2.
〔5〕coase,r.,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economics,1960,1,p3.
〔6〕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9-14.
〔7〕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余逊达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285.
〔8〕蒂莫西·耶格尔.制度、转型与经济发展论〔m〕.陈宇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