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持续建筑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持续建筑案例范文1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1.绿色建筑及可持续指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对绿色建筑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本文认为,该定义尚有不足之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对节约资源的定义“最大限度”很难确切理解,什么样的节约程度称为最大限度?举例说明,一个没有安装任何电气或者其他用能设备的建筑,能否称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首先应当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需求。本文认为“可持续”一词,更能体现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概念(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最先在1987年发表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 在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未来时代人类的需求的一种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又有两个重要的概念:(1)“需要”的概念,特别是世界各国贫穷者的需要应当被考虑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2)限制的思想由技术的状态和社会组织在环境的满足现在和将来的能力上影响。该报告首次清晰的全面的开放的定义了可持续的概念。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发表了经过讨论认可的在全球范围几乎达成共识的可持续指标(SI)。图1中举例说明了一些典型的广义可持续指标,可以看到可持续指标不光有气候,节能,环保等常规的环境概念,更有生物多样性,贫穷,医疗获得等社会概念。经过对其中和建筑生活有关的指标,可得到粗略的可持续建筑指标系统,该系统提供了提取可持续建筑指标的一种有效途径。
图1可持续指标SI系统
2.可持续认证系统与LEED认证体系
随着可持续建筑的发展,人们经历了单纯的以节能为目的的节能建筑转向了追求多个可持续指标,提高人们对建筑的不同体验,并减少各类资源使用的全面可持续建筑发展的目标上来。系统的对可持续指标(Sustainable Indicator)的界定和目标进行归纳和量化评估成为了重要的工作内容。该内容主要由各国的绿色建筑协会(Green Building Council)完成。在我国可以接触到的有实际案例的,有好几种,本文主要介绍LEED认证体系。
LEED的全称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即能源和环境设计先锋。该认证体系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发起并完善。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是被誉为LEED之父的罗伯特·瓦松(Robert K. Watson)创建。1998年8月份,LEED v1.0正式问世,标志着第一个系统的分类定义建筑物的可持续指标及其评价目标的认证体系产生,从而令可持续建筑有了系统的,可比较的评价度量工具。
LEED认证体系到2012年已发展为涵盖所有房屋开发和建筑过程,成为美国绿色建筑分级认证最具公信力的标准。
3.基于LEED体系的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组织体系构建
项目团队的组织形式。LEED体系为代表的可持续建筑相比传统建筑增加了各类复杂的可持续指标SI,这些可持续指标大部分都是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因此有必要调整组织结构为适合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形式。
对于可持续建筑的项目管理,传统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需要改良。传统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如图2。
图2传统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
以LEED体系为代表的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在项目管理的任务上和传统项目不同,主要有三点:
1)管理的目标不同。传统的项目管理有工期、费用、质量和安全等控制目标。可持续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目标增加了可持续指标集合(Set of Sustainable Indicators)这一新的目标集合增加了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
2)管理的周期不同。传统的项目管理侧重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和施工阶段。而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是一种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不光关注设计和施工,还包括运营阶段的调试和持续改进。这一点也由于上述项目管理目标的区别。可持续指标如节能等的管理周期跨度远远大传统项目管理的工期范围,在费用上也扩展为全生命周期的费用管理。
图3传统的项目管理的阶段分工
3)管理的业务流程不同。传统项目管理分阶段分专业分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管理,而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则在任务上高度集成,在传统项目中后期出现的设备和材料供应商,往往在策划阶段就要介入项目,因为影响可持续指标的因素必须在前期完成策划和设计,各专业需要高度协同,以配合跨专业、跨阶段的可持续指标实现。
根据图2和图3,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对可持续项目管理产生诸多问题。由于组织的分散,不同组织在项目管理阶段会产生3个以上的信息移交界面,每个界面都意味着潜在的信息丢失。可持续项目由于加入了许多的可持续指标作为目标,这些可持续指标并非设计、施工单位的常规任务范围,因此很容易在信息转移过程中被忽略或扭曲。值得注意的是,图2中在项目策划阶段和项目运营阶段,虽然都由建设单位负责管理,但实际上这些任务是由建设单位内部不同的单位负责,例如资产投资管理部(Asset Investment Management)、工程管理部(Project Management)和设施管理部(Facility Management)负责,当设施管理部获得项目最后的建造信息时,由于项目信息在界面中的遗失以及项目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变更,其信息甚至不能和最初的项目策划阶段比较。由于不同的目标,周期和业务流程,应当对项目管理的组织和职能做一些调整。
传统管理模式中,业主方(运营方)管理组织设计往往以项目建设为导向,导致在项目决策和实施阶段不可能系统性地对运营目标进行分析,往往造成建设目标和运营目标的相互脱节,不可避免地发生两者之间的矛盾;运营方及委托的物业管理咨询单位往往在动用准备阶段甚至项目竣工后才介入项目,其服务是被动性的,不利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目标的实现,为此,何清华等提出的LCIM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1]或许是项目组织的改进方向。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解决了项目管理短期目标和建筑运营长期可持续目标的平衡。
图4 可持续项目的LCIM管理组织
图5 LCIM管理组织
经过改进,该项目的各阶段管理结构如图3-3所示。建设单位LCIM管理团队的构成见图5。表1说明了各个角色的权利与任务。在这种新的模式下,有如下优点:
(1)设计,施工等不同的承包商之间不再移交信息产生信息传递界面,作为服务供应商只对项LCIM目管理团队负责,减少了信息的丢失和不同阶段的冲突。
(2)LCIM管理团队不仅仅着眼于短期的工程项目目标,更着眼于长期的运营目标,团队不再只着眼于项目完工,从而增加破坏长期目标的风险。以长期目标为导向的可持续建筑指标得以在良好的决策环境下实现。
(3)业主项目经理和各专业工程师在同一个团队对整个项目管理流程负责,对设计和施工有总体的规划和把握,减少了由于项目不同阶段产生的设计和施工中的冲突。
(4)可持续目标项目经理的设立,让着眼于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指标有了全程管理的中心,避免了以往由工程项目经理兼管的弱势地位,让顾问公司有了完美的沟通平台,在顾问公司这样的外部资源转化为了LCIM管理团队内部的沟通点。
(5)SC项目管理决策委员会的出现也确保了整个决策体系着眼于长期的全生命周期利益,避免了传统工程项目的短视。
表1 LCIM形式下各角色的权利和任务
角色 工作说明
项目决策委员会
Steering Committee 项目团队的最高权利机关,由集团领导,项目管理部领导和工厂领导,投资决策领导等组成。一般仅负责重大项决策。
业主方工程部项目经理
EPM 向项目管理委员会SC汇报,负责项目常规目标即工期、费用和质量的整体控制等任务。
业主方可持续项目经理
SPM 向项目管理委员会SC汇报,全生命周期可持续目标管理的核心,全面协调各方面资源,关注可持续指标的实现、调试和运营阶段的纠正。直接管理可持续顾问公司,对顾问公司提出的意见协调集团其他资源论证和达成。间接管理业主方工程师团队和设施管理部团队。
业主方设施管理部经理
FM 向项目管理委员会SC汇报,负责办公室运营阶段的管理工作。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提出在项目运营阶段的需求,配合工程项目经理和可持续项目经理从运营角度提出建议和要求。是实现全生命周期可持续目标的重要角色。
业主方项目工程师PE 向工程项目经理直接汇报,管理整个项目全过程的设计和施工及运营维护的技术信息,是项目技术信息储存的核心。项目工程师包括土建,暖通,给排水和造价等专业工程师。
设备和维护工程师FE 向设施管理部经理直接汇报,从工厂运营角度对设计和施工信息进行监督,及时反馈。
可持续顾问公司SC 对可持续指标SI的实现提出建议和方案,并且提供顾问支持。
施工总承包单位 GC 在工程项目经理和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施工
设计总承包单位 DC 在工程项目经理和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
4.结论
LEED认证项目管理出现了很多标签建筑, 很多通过LEED认证的项目节能性能甚至还不如一般的传统建筑,或者很多建筑由于申请绿色认证抬高了不少成本,并造成项目管理流程和组织的困扰,影响了正常的建设项目管理进程。平均来说,LEED认证的建筑从每平米能耗指标来说大约比传统副本节能18-39%,但是,28~35%的LEED认证建筑比传统副本能耗更高。因此有必要探索可持续建筑的项目管理方法,确保项目管理团队着眼于全寿命周期管理目标的实现,确保LEED等可持续认证体系所设定的可持续目标的真正达成。本文通过LEED体系在实际项目中应用的分析和研究,不但为基于LEED认证体系的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提供经验,更可以令其他类型的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借鉴,加快可持续认证建筑项目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加速可持续建筑项目的实施,让可持续认证项目不仅仅停留在设计认证阶段,实现真正的可持续运营,推动全国绿色建筑项目管理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清华, 陈发标.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1, 23(4).
[2] DiSano J.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J].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ThirdEdition,New York, 2007:11-14
[3] 施骞. 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与管理[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4] 仇保兴. 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7: 1-11.
可持续建筑案例范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金斯潘住宅;生态技术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缺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被迫开始重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问题从而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应对世界与日俱增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环境会议。1987年世界环发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夫人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使得可持续发展转变成文字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1989年5月在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通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声明展示可持续核心思想以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人类自身循环发展基础之上,使人类生产生活得到满足,环境得到保护,后代生存发展得到保障;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并通过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1994年7月4日我国国务院批准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构筑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指导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的模式。
在2006年英国政府在住宅市场推出“可持续住宅规范”,2008年全国强制施行,其系统地分析住宅可持续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9 类关键问题,评估新建住宅的可持续等级。可持续等级由低到高分为6个等级,一级为最低水平,仅略高于2006年筹划“可持续住宅规范”时的建筑规章;6级为最高水平,代表至2016年时英国所有新建住宅必须达到的标准――“零碳排放住宅”,即住宅使用中的所有能耗,包括采暖、热水和电力需求等,均来自于零碳能源供给。由此,2007年Sheppard Robson,Arup,Davis Langdon,MacFarlane Wilder和CCB Evolution等在低碳建筑方面研究突出的大公司团队共同设计了单体实验性住宅――金斯潘住宅。
金斯潘住宅位于英国维特福德的建筑研究院创新园内,总建筑面积为93m?,两层标准层加顶层跃层。2007年单体实验性住宅完工,开发者正尝试以此为原型开发整体社区。设计理念上,设计人员希望通过这个案例鼓励住宅使用者改变司空见惯的、以高资源损耗(高耗能、高碳排放)为代价的生活模式,转而以温和的方式来合理利用地球的现有资源。技术角度上,在满足“可持续住宅规范”的各项指标要求,金斯潘住宅的设计项目团队沿用了目前建筑界已日趋成熟的可持续建筑设计技术,很少采用新奇的代价昂贵的手段,有效的保证建筑在成本上的可行性。住宅在系统化的节能减排设计包括“减少住宅日常能耗”和“增加自身能源供给”两个方面。
一、减少住宅日常能耗
为了减少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能源需求,首先金斯潘住宅的表皮被设计成高度绝缘和气密。设计中运用一种可用作墙体和楼屋面结构的高性能绝缘面板,使得金斯潘住宅的潜在热损失相较普通住宅减少了2/3。其次为进一步减少相关热损失,该住宅的窗墙比仅为18%(普通住宅为25-30%);为确保密闭情况下室内空气的质量且防止夏季室内出现过热的情况,设计人员为金斯潘住宅提供了双通风系统:能够在春、夏和秋季为住宅内部提供被动式制冷和通风的风帽;以及为冬季通风而特别设计的、带有热恢复设置的机械通风系统,从而减少冬季室内外空气交换时产生的热损失。第三是屋顶天花板中的相变热阻系统,其构成相变材料的物理状态可以随室内温度而变化――当夏季白天室内温度过高时,天花板内材料由固态变为液态从而吸收室内的部分热量;而当夜晚或冬季室内温度过低时,天花板内材料由液态转变为固态则向室内释放部分热量,从而通过物理状态变化有效的控制室内温度;此系统与双通风系统共同作用时,又可以有效地保障空气流通。
除了通过技术手段来减少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能源需求外,金斯潘住宅还为住户提供了智能监控系统,以帮助他们记录能源使用的状况,并在提升住宅使用者环境意识和生活模式的同时,减少能源浪费,进一步降低人为能耗需求。
二、增加自身能源供给
为了增加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自给比例,金斯潘住宅采用再生能源复合式手法,包括木质燃料自给式锅炉供热,建筑整合式太阳能光伏板和太阳能电热供水系统等;白天太阳能光电板发电供给建筑使用,多余的电储存起来,供晚上和没太阳时使用;此外建筑屋顶、墙面均为相变材料,便于储存和释放太阳能,从而减少建筑供暖的能耗。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使用,其供暖和热水系统每年只需花费约30镑;而按2006年建筑规章要求建成的同类住宅相比,金斯潘单体住宅使用期间,每年能为住户节省能源费用约500 镑,即普通住宅使用过程中能源花费的94%。
各国政府相继推出“可持续住宅规范”和示范案例,但由于世界各地区的气候有所不同,且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不一,单一标准化体系不能能够有效地解决各地在开发低碳住宅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同问题,所以绿色生态建筑规划需要更加具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冰,康健;零碳排放住宅;;金斯潘住宅案例分析;世界建筑, 2010/02:60 ~63.
[2]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电子书.
[3]安迪・福特;低碳建筑的未来; 世界建筑,2010/02: 44 ~53.
[4]阮仪;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中国,2005/10:21~ 23.
[5]高辉,何泉;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华中建筑,2004/01:71~ 74.
[6]傅平;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大众标准, 2004/11:40~47.
可持续建筑案例范文3
关键词:集装箱建筑 低碳 绿色 改造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U291.5+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0-
近年来,随着建材价格飙升,人工成本上涨,传统建筑因其施工周期长,建造成本高而不断遭到人们诟病。而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也不断证明传统建筑在很多时候甚至无法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和财产安全。而城市中的碳排放有60%来源于建筑,这也使得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了绕不开的话题。在对传统建造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思考的同时,以可回收钢材为主材的集装箱改造建筑成为了建筑界的新宠儿。与此同时集装箱建筑具有坚固耐用、易安装拆卸、可循环利用、经济化、模块化等诸多优点,其组装的灵活性使其可以充分应用在建筑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是实现低碳建筑目标的新希望。
为了提升铁路和马拉运输的效率,用箱体结构运输货物的想法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使用小型标准尺寸的集装箱装载、卸载和发放物资,集装箱的使用使这些工作更快更有效率。先在同一集装箱中装载相同的货物,可以在交通工具――船舶、卡车和火车之间转运时尽可能减少货物分拣导致的中断。这简化了物流过程,引起了货物运输和国际贸易中的一场革命。全球化的来临伴随着集装箱运输的蓬勃发展,然而根据国际海运规定,集装箱使用10年后将强制退役,大多数到期的集装箱将闲置在码头,待码头上集装箱堆积过多时,就要回炉炼钢被处理掉,而这一高耗能的处理过程同样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实际上,到期的集装箱并不代表不能使用,只是为了保证运输的绝对安全而强制退役。于是将旧集装箱改造成建筑也就成了建筑师们的新挑战。
集装箱改造为建筑拥有天然优势。首先是集装箱具有坚固、耐用、安全性高的特点。其抗风和抗压能力很强。通常情况下集装箱单元的基本结构不易被破坏,能够保证住户安全。集装箱的水密性较好,因此集装箱房屋具备很强的防雨能力。此外,采用防火和保温材料制成的房屋内部隔板能够进一步提高集装箱房屋的安全性。其次是集装箱施工简便、周期短、拆装和迁移都非常方便。集装箱建筑的安装极为简便,就像搭积木一样,通过钢结构就能将每个集装箱牢固地连接在一起。经调查研究表明,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集装箱建筑可减少施工与装修垃圾约99%同时节约40%以上的建设时间,与砖混结构建筑相比,可增加4%的使用面积,同时其用水量仅为砖混结构房屋的1/30。再者是集装箱建筑拥有很强的适应性。集装箱本身属于完整的封闭结构,因此集装箱房屋对周边配套设施的要求并不高,一般来说平整的地面条件就可以满足施工要求。集装箱房屋可以配套独立的水电系统,构成独立的生活空间,对周边环境的依赖性不大,在恶劣简陋的环境下依然可以使用。然后是集装箱建筑适应模块化、工业化的要求。其形式可以自由组合,创造多样化的组合模式。同时还可以利用此特点组织标准化设计,进行模块化生产,减少制作工序,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是集装箱建筑可以资源循环利用,经济绿色环保。废弃的集装箱可当做钢材回收利用,不产生建筑垃圾,实现废弃资源再利用,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要求。
集装箱建筑在国外发展势头强劲。欧美地区的集装箱房屋主要应用于创意建筑领域,小至利用几个集装箱,大到利用数十个集装箱,规模不等,但结构组合都比较复杂,造型别致,内部装修精美,以商业性时尚建筑为主。近年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西方人开始自己搭建简易房屋,集装箱房以其优点越来越受到青睐。国外集装箱建筑不仅涉及住宅、商业等领域,而且被应用于公共建筑的改造。由今年普立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日本建筑师坂茂设计的世界上最大的移动博物馆――游牧博物馆,就是一个集装箱公共建筑应用的典范。这个由152个集装箱搭建而成的可移动建筑,其最大特点就是全部建筑材料均为再生资源,立柱和屋顶分别使用了废卷纸和乙烯材料。游牧博物馆作为一个可以迁徙的艺术展厅,在各个国家以不同的姿态灵活出现,但其所传递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对于低碳环保建筑的渴求的精神内涵却始终如一。
反观国内,集装箱建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多是工厂宿舍和廉价、简陋的住房。在深圳甚至出现外来务工人员一天6元租住集装房的情形。在国内集装箱住房几乎成了廉价、简陋住房的代名词。与此同时,集装箱建筑的发展还受限于土地使用权问题。没有土地使用权,也许今天建好明天就被吊走了。这对于那些决心在集装箱房市场上有一番作为的开发商来说,他们既不愿将集装箱房的拓展范围变小,也不认同集装箱房的档次低端化,于是如何在混凝土建筑重围中独辟蹊径,做出创意和特色才是开发集装箱房的目标。在旅游产业火热兴盛的今天,集装箱房以其便捷和可移动性,更适合旅游这种人流量大的场所,为旅游地产和汽车营地等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集装箱房屋的出现是建筑设计理念的革命性飞跃。可以想象,今后建筑工地不再是尘土飞扬、机器轰鸣,建造房屋的过程只是将工厂制造的建筑模块像搭积木一样放置在预制结构里,这将给建筑业带来一场巨大的革命。集装箱介于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它神奇的魅力在于,既是高度精确和复杂协调技术的产物,又是彻底灵活和自由想象的源泉。集装箱的建筑改造,为可持续建筑以及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黄科.集装箱房屋市场方兴未艾[J].集装箱化.2008.
[2]贡小雷,张玉坤.集装箱的建筑改造―一种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尝试.世界建筑.2010年10期.
[3]集装箱房:从另类到主流.城市住宅.2011年11期.
[4] 朱・科特尼克 (Jure Kotnik).集装箱建筑(设计指南+30个案例研究).2013.
第一作者,谢周辰茜(1992.8-),女,籍贯:四川成都,本科,城市规划专业,西南科技大学。
可持续建筑案例范文4
汉堡之家的建筑方案是以汉堡港口新城的原型建筑设计为基础,充分考虑到上海的气候,采用了被动房屋(PCISSIVhausl标准的节能建筑原则。其建筑设计风格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汉堡元索,堪称符合汉堡港口新城环保金奖标准的可持续建筑的典范。汉堡之家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是展览的对象,也提供展览空间。通过港口新域的原型建筑和汉堡之家案例,汉堡为如何在旧建筑和新建筑中应用现代化环保标准做出了榜样。
2010年1月15日,德国汉堡方面首次邀请中国媒体进入汉堡之家施工场地参观,让中国媒体目睹了气密性测试的全过程。通过现场体会和汉堡之家设计师及气密性专家对汉堡之家这一模范节能建筑的详细介绍,中国媒体对汉堡之家的高气密性终于有了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
汉堡之家的设计和施工是严格按世界领先的被动房屋节能标准进行的。按照该标准,被动房在供暖方面较德国的传统标准可节省80%的能源。由于被动房的采暖需求低于15 kWh/(m2a),因此单单在供暖耗能方面每月就可以节省开支10欧元(即人民币100元左右)。被动房屋之所以可以节省如此多的能源,其建筑物围护结构的高气密性功不可没。此外,建筑物围护结构的高气密性还可避免冷凝问题对建筑材料的损害,并且保证建筑物的居住舒适性。为了确保建筑物的高气密性,汉堡之家必须接受数次严谨的气密性测试来确保其气密性已达到预期标准。
汉堡之家不仅能提供良好的室内舒适度,同时采暖需求会降低15kWh/(m2a),一次能源需求也将低于50kWh/(m2a)。这栋被动式房屋之所以能节省如此之多的能源,主要是由于对建筑设计、建筑物围护结构以及所采用的节能技术采取了优化措施。该建筑物为实心体结构,且体积紧凑,此护结构保温效果和气密性良好,消除了热桥,从而降低了冬季和夏季的采暖、制冷能耗。阳光、人体或室内电器等被动热源能满足绝大部分的热需求量。中央通风设备可以为楼内所有房间提供经过加热或制冷的除湿新风。建筑物采暖和制冷所需的能量取自通过地热一热泵装置产生的热水和冷水。方案中利用建筑物地下深达35m深的基础桩,将其与地下管网连接,以采集地热。建筑物的采暖和制冷主要依靠各楼层的楼板埋管系统。带热回收功能的通风设备可为室内提供新风。安装在屋面上的中央通风设备的采暖热回收功率至少可达90%,而制冷热回收功率最低也可达到80%。屋面上安装有面积为450m2的光伏发电设备,可以提供建筑运行和使用所需电能的80%左右。
据介绍,气密性测试在德国已经被广泛采用,它不仅能有效检测房屋是否达到各种节能标准,还可以准确找出建筑物密闭不严的缺陷部位。整个气密性测试系统共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即:一个有校准孔的风扇,一个门框固定支架和一个测试风扇风速和气压的仪表。通过门框固定支架,风扇可被暂时固定在建筑物的外门上。
整个气密性测试共分为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确定建筑物的缺陷部位
首先,调扇,从室内向室外抽出空气,直到室内产生一个50帕的低压,然后保持这个低压。这个低压差会使得室外的空气通过各种密闭不严的缝隙溢入建筑物内部。如果建筑物的气密性很强,风扇只需要抽出较少的空气就可保持建筑物内外的气压差。因此通过测试在室内外气压差为50的情况下ACH的数值(每小时空气置换的次数:一小时内建筑物内部容积大小的空气全部置换的次数)就可知道房屋的气密性如何。气密性测试的典型结果为:气密性差的老建筑为12次/小时;一般性的新建筑为3~7次/小时;低能耗建筑为1~2次/小时:被动房为0.1~0.6次/小时。按照德国达姆施坦德被动房机构的规定,在汉堡之家这样的被动房里进行气密性测试,在压强差为50帕的基础上,每小时的空气置换次数最高不能超过0.6。典型的气密性漏洞常发生在建筑物围护结构的连接处,如外墙与地板、外墙与外墙、外墙与屋顶、外墙与窗户、外墙与门、阁楼层与渗透层处。
2、修整建筑物的缺陷部位
通过在建筑内中制造一个50帕的恒低压,气密性专家可以找出建筑物的缺陷部位,接下来的这个部分就是对建筑物的缺陷部位进行填补和修整。
3、确认修整工作的有效性
气密性测试的最后一步就是确认修整工作的有效性。在对所有发现的缺陷部位进行修补后,气密性测试专家又对汉堡之家重复进行了一次气密性测试。不同的是此次通过风扇在室内产生的是一个50帕的高压。同样,我们可以通过仪表测出一个新的ACH值。根据这个新的ACH值我们可以判断汉堡之家的气密性是否已经完全符合我们的要求。
可持续建筑案例范文5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就成为了人类经济与文明发展的标杆,人们一直笃信其对于发展的决定性的意义。直到上世纪中后期,一系列能源危机爆发,许多城市逐渐从工业时代的“生产城市”向后工业时代的“消费城市”转化,城市传统工业难以为继,旧工业建筑被闲置和废弃,成为尖锐的城市问题。[1]这些产业类的历史建筑亟需重新改造以发挥出新的价值。西方国家在上世纪初就开始了对旧产业类建筑的保护与改造的探索。其中先后经历了突破建筑修复的固有理念的发展初期;城市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期;以及80年代以后总结经验颁布相关法案的三个阶段。[2]通过长年的积累,已经发展完善了成熟的理论体系。然而相比之下,在国内的人们似乎仍对旧产业建筑的诸多价值缺乏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旧产业类建筑的改造保护,而且目前国内出现的一些较为成功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实际案例也大多局限于个别区域内。所以我国产业类建筑的改造保护仍然需要大量不同方向的探索。基于此,本文就以“浦口火车站改造”设计课程的一个方案为例探索旧产业类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在具体实践中的原则与手法。
2.任务书概述
本文教案为东南大学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2教案。要求对浦口火车站进行扩建设计,利用原有线形月台空间,将其改造为综合性博物馆,总建筑面10000m2,分为扩建部分(4500m2)与改造部分(5500m2),扩建部分要求有序厅、临时展厅、固定展厅、报告厅、会议室、图书室、库房等功能。改造部分要求有研究室、档案室、会议室、接待室等功能。其中改造部分不需有太多改动,轨道部分可进行局部拆除和调整,月台站棚部分应尽量保留。
3.场地现状分析
从清代中以官办军工产业为代表的近代工业化在南京开始开花结果以后,南京,这个六朝古都就迎来了一段产业类建筑蓬勃发展的阶段。特别是中华民国建国以后,南京便开始了作为国家首都的一段的记忆史,其间所建造的产业类建筑不仅在经济上对南京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更是在城市记忆、文化承载上为南京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浦口火车站就是这种时代的产物。它位于南京市浦口区,始建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唯一保存民国特色的火车站,也是国内首个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百年老火车站”。而目前,在进入新世纪的经济发展期后,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了“进二退三”的发展阶段[3],诸如浦口火车站这样的产业类建筑迫于经济调整的压力而被废弃荒置,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然而随着新的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逐步形成,浦口火车站迎来了新的转变机遇。从南京的总体规划来看,浦口火车站位于主城区、江心洲规划区、江北规划区三者之间。南京主城区随着河西区早年规划的逐步实施已经逐步趋于饱和完善,江心洲方面,中国新加坡的联合城市规划已经设计完毕,将来将成为激活整个南京以及吸引外来游客的RBD中心;而江北在规划中将成为次于主城区的副城区进行南京新一轮的发展。如果在规划中的江北沿江的经济走廊能够完全实现,那么处于该经济走廊关键节点上的浦口火车站必定将作为承载南京历史文化的记忆点激活并带动江北沿江经济活力的迸发。目前就火车站周边的业态来看,多以餐饮、旅馆以及零售业为主,社区服务功能较少且分布不均,并不能形成活动聚集的中心。除了火车站原先保留的站前广场及自身的等候大厅以外,多是形制较为陈旧的小尺度民用建筑、餐饮,旅馆以及零售业等零星地分散于其中,再外圈就是一些公司。在人流方面,目前附近的居民较少,人烟稀疏。江岸处有目前方圆15公里内唯一的码头,早晚主要是一些上班族通过码头从江对岸到此上班。只靠本地的人来使用的话不一定会形成规模效应。由此看来,如何从周边出发,通过对产业建筑的保护性改造来整合周边的业态资源,同时创造出不一样的文化符号,从而激活城市,唤起城市记忆,并吸引更多的人流,就成了本次设计的重点。浦口火车站自身的站前的长廊、等候大厅以及站棚建筑都保留得较为完好,除了一些油漆脱落以及混凝土裂纹外,基本没有什么结构性的残损。而且建筑的细部较为精美,形制独特,能够代表南京近代产业建筑发展的节点特色。目前站棚与等候大厅之间加建了一排群房,其混凝土内的钢筋已经开始锈蚀,甚至有整体的剥落,建议整体拆除。除了火车站本身,周边的小尺度建筑在价值虽然上没有火车站本身重要,但是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该区域建筑应有的特色,建议部分保留。
4.设计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对于场地将来的总体规划、周边业态、图底关系以及建筑保存现状的分析,本设计方案强调并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设计项目的功能定位:鉴于浦口火车站位于南京主城区,江心洲规划地块以及未来的江北副城三者的交汇处,而且作为南京过去民国首都史中重要交通建筑的痕迹,承载了城市的文化记忆。为延续南京的这种城市文脉,本设计方案将该项目的改造方向设定为交通博物馆。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与建筑原本作为交通场站的功能进行衔接,也能够将场地本身原有的精神特质反映出来。在建立了该场地所特有的精神符号之后,辅之以一些独特的体验与休憩,便能将场地周围社区的活力带动起来,而且结合长江沿岸便利的水上交通体系,与周围较小尺度的能够体现近代南京建筑特色的民居建筑一道,也能促成以南京近代史为主题的工业旅游文化经济圈进入上位城市设计中,从而吸引南京主城区、城外的人流,形成未来与江心洲生态旅游圈并驾齐驱的南京城另一个活力增长点。(2)改造方法的创新:建筑体量的改造,不仅能形成新的建筑空间满足新的功能需求,还会在建筑外部形象上产生一定效果。常见的建筑体量改造手法包括五种:内部体量加建、外部水平加建、外部竖向加建、体量穿插加建和体量包裹加建。[4]本次建筑改造的用地范围,南至车站候车大厅,北至车站站棚与南边建筑群的交汇处。由于南侧候车大厅建筑主体无论是立面,结构还是内部空间方面保留都非常完好。而北侧向北延伸的站棚铁轨,作为当年机车发车的地点,是故事发生的地方。所以本方案总体上完好地保留南侧候车大厅的主体建筑,并在北侧站棚上使用包裹加建的方法,顺应场地现有的条状的建筑机理;引入与当地建筑普遍拥有的坡屋顶的形式,在体量交汇处利用钢结构大跨形成空间节点;从外部促成建筑整体与候车大厅主体建筑体量关系上的新旧对比。然而仅仅是顶部与立面的包裹覆盖是无法形成更具活力的空间。所以在覆盖的顶面下方辅以体量穿插的方式,使建筑内部促成条状的坡屋顶与条状站棚空间关系上的新旧对比,并在完整的覆盖空间下方形成尺度不一但连续的“空”,丰富建筑内部的空间层次,增添参观活动的趣味性。(3)建筑流线的衔接:首先从加建建筑整体出发。该方案设置了一个主入口、一个次入口以及一个办公入口。入口门厅设置在候车大厅的轴线上,这样,加建建筑在外部流线上与原有建筑群的空间轴线对接,延续人们记忆中原有的进入方式,增强了仪式感;次入口设置在建筑西侧与门厅相接的临时展厅处,使其作为参观流线的终点而存在;办公入口则设置在建筑西侧一层仓库与西北角的临时展厅之间的庭院处,使办公、仓库卸货、参观的流线分离,互不干扰。建筑一层的流线主要是由一系列穿插于连续坡屋顶与旧有站棚之间的“盒子”所划分的,这些盒子作为一个个基本的展厅单元,将一层平面的展览流线大体分于中央大厅的两侧,与建筑北面端头的放映室一道形成平面层面上的参观流线的闭合;而一层与二层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由位于中央大厅的主楼梯所构成的竖向流线所确定的,参观人流在参观完一层的主要展厅之后可以通过明显的中央竖向流线系统通向二层,进入阅览室功能部分,或者进入茶室,东西两侧各有楼梯将人流引到一层的室内或室外与一层的流线相衔接,当然,人们还可以从茶室出室外沿着室外步道向北延伸,从不同的标高层面体验站棚顶面的空间,或者由阅览空间出室外向南通过一段室外的步道进入对面候车大厅的二层继续游览,形成新建筑内部流线与旧建筑内部流线微妙的联系。(4)结构与细部处理:本设计尽可能地延续原有产业建筑的工业风格。因此,从建筑结构到建筑的表皮等,除了为强调亲切风格的展厅体块所使用的木质材料外,均使用金属材料,以体现改造建筑整体的工业风格。结构上,将屋面与建筑外墙一体化考虑,用“门形”大跨钢结构将建筑屋顶与墙面一体化的外表皮托起,在建筑内部形成了相渗透的大跨空间,在建筑外部使得侧立面形成与等候大厅建筑主体统一的整体感、厚重感,模糊了屋面与外墙面的界限从而形成建筑的第五立面。并且与原有建筑小柱距、框架式的承力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延续建筑整体原有风格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特点。使建筑具有极其独特的个性和韵味,时代感和工业美感充分地表现出来[5]。细部上,为避免室内的展览光线不自然,除了建筑南北两端的玻璃幕墙,该方案尽量使用天窗或侧窗作为南北向进深较大的展厅自然采光的主要方式。站棚顶部的步行道需要考虑上人,为避免对站棚的结构性破坏,必须要为之设计一套新的承力结构与站棚自有的两端悬挑的承力结构脱离。因此在旧与新的交接上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5.结语
可持续建筑案例范文6
什么是绿色档案馆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指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也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为了推动公共机构节能,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我国在颁布《节约能源法》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明确了节能规划、节能管理和节能措施是包括档案馆在内的公共机构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基本遵循。在这方面,档案馆也应该而且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档案部门大力提倡建设“绿色档案馆”的理念,以“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为目标,努力构建低碳、环保、生态、节能型的档案馆建筑。
鹿特丹市档案馆的独特之处
鹿特丹市档案馆是利用已有建筑改造而成的,改建工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被国际档案界誉为建设绿色档案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典案例。那么,鹿特丹市档案馆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荷兰鹿特丹市档案馆,是由荷兰国家邮电公司的维护中心和停车场(建于1960年)改建而成。1995年,市档案馆收购了国家邮电公司的该处建筑,随后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对旧建筑进行了改造,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于1998年完成全部改建工程,一座焕然一新的现代绿色档案馆呈现在世人面前。
鹿特丹市档案馆在建筑改造过程中采取 了一系列的节能环保措施,主要包括:优化自然采光、采用可持续能源、低污染建筑材料、地下能源存储、雨水处理系统、高效玻璃和分区供热、垃圾分类等。起初,还考虑建设植被屋顶,但因为其重量和对屋顶材料的影响不清楚而放弃。鹿特丹市档案馆安装了以下系统:
调节温湿度的热力泵系统。利用140米深的地下蓄水层的能源存储,且有一个连接热力分配网的备用系统。该热力泵系统可为建筑面积约为6.5万立方米的建筑供热,保持库房温度处于18摄氏度(±2度),相对湿度处于50%,办公用房则为21摄氏度。
热水供应系统。通过三个太阳炉和一个热力泵炉提供的热水供应。
雨水处理系统。收集雨水,用于冲洗厕所以及为温湿度控制装置中的超声波加湿器提供水源。2000年,又安装了水质净化装置,这样,处理后的雨水也可以供保护工作室使用,节省了购买去离子水系统的昂贵开支。
优化采光。办公区的窗台和墙面都粉刷成白色,以便让阳光最大限度地反射进办公室。建筑内的主灯,通过中心机房的计算机控制其自动开关;库房内的二级灯则设计为手动打开,10分钟后自动关闭。
太阳能照明系统。2000年,鹿特丹市档案馆在1840平方米的屋顶上安装了太阳能电池系统。这些太阳能板与屋顶成6度倾角,以方便排泄雨水。据介绍,鹿特丹市档案馆的太阳能照明系统目前也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太阳能电池发的电只能即时使用,目前还没有电量存储系统;档案馆周边的居民楼海拔较高,有时会落下一些垃圾和碎石,造成一些小问题t比较糟糕的是,由于地处北欧,残留在太阳能电池上的水,在冬天受冷冻结后对电池造成了损坏。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这是个失败的方案。实际上,这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系统,至今仍尤为壮观。
领跑全国的绿色档案建筑
我国绿色档案馆建筑的典型案例,当属苏州园区按照“大文化、大档案”的理念,有效整合园区管委会各局办、各大公司、各直属单位和各镇的各类档案资源而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档案馆(共18层,总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
打开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的网站,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综合大厦三星级绿色建筑赫然列在网站的工程示范专栏中。2010年年底,园区档案大厦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了三星级绿色建筑证书。“绿色建筑认证”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个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和管理的最权威的建筑节能认证,而“三星”则代表了该认证的最高级别。截至目前,放眼全国,达到绿色三星的建筑总计也不超过两位数。其中,档案大厦以高达8.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和多功能、综合性的使用要求。可以说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树立了绿色建筑的新标杆。
据负责档案大厦建设的中新置地常务副总裁詹宇介绍,档案大厦自规划设计之初就将注重节能生态作为重要原则之一,在设计中更是以生态环保的理念作为环境建设标准;以绿色建筑的要求作为建筑设计标准;以健康舒适且符合节能减排的空调技术作为建筑空调系统冷热源选择标准。
从项目的设计之初,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绿色专家组即作为项目的顾问参与进来,设计组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对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确保各专项设计和各阶段的实施都能贯彻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档案大厦的绿色看点主要包括:呼吸式幕墙、绿色自循环屋顶微环境、太阳能发电、自然光照明、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雨水回收系统、遮阳系统、全自动控制的总控室等。
建设绿色档案馆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档案馆建筑进入了新一轮建设高峰期,中西部档案馆建设工程也正在积极、稳步实施之中。如何在档案馆建设过程中把节能减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国内外档案部门在绿色档案馆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做法无疑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节能减排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国策。档案部门自觉节能减排也是分内之责任。《档案馆建设标准》也要求,“档案馆建筑应符合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采用节能设备。”坚持节能减排,崇尚低碳生活,把建设绿色档案馆作为新时期档案馆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档案馆进行前期规划和总体设计时,就应该充分考虑节能环保方面的要求。无论是新建库房,还是改建扩建,甚至是利用已有旧房改造成档案馆,都应当而且可以考虑节能减排因素,有一些基本的做法具有普遍借鉴的意义。比如:注意使用环保、可持续的材料;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尽可能采用自然光和节能照明,利用地热能调节温湿度;收集雨水用于循环利用,提高围护结构性能;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调控温湿度的能耗,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馆库智能化管理等。
2 重视建筑材料的选择
衡量一座建筑是否可持续最好的方法之一是看其用材的选择。使用当地的本土材料意味着不用在运输上耗费能源,而且该建筑可以很好地融入周边环境。如今,可以对材料进行检测并制定详尽严格的规格要求。木材可以采用可替代产品。有良好隔热作用的建筑用砖可以用再生材料制成。避免使用大量的人工制成的终端产品(如塑料)是明智之举,因为这些是炼油工业的副产品,会散发有毒气体,也应避免使用有毒化学物质和稀有金属。
3 把降低运行能耗放在重要位置
档案馆建筑能源消耗最大的是采暖和制冷空调,其次是照明。因此,要重视改善采暖供热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以提高锅炉的运行效率,加强管道的保温,以提高室外管道的输送效率;减少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和加强围护结构保温,以减少传热消耗热量,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以减少空气渗透消耗热量等。
4 增强合理利用资源的习惯
合理地利用各地独特的自然资源,为档案馆的长期运行维护提供低能耗、低污染的保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太阳能的利用,地热资源的利用,天然降水(雨水)的利用等。加拿大国家档案图书馆位于渥太华附近,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新档案馆采用复层弧形穹顶设计收集太阳能热量。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收集雨水,用于浇花和打扫卫生等用途。对馆库周围进行绿化,创造适宜的小环境,还在库房的平台上种植一些特殊的花草,有效地降低了库房的温度。
5 展现档案建筑的特色
外形出众的新建筑确实能引来更多的关注。将文化服务机构的外形翻新,可促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当地社区中去。每一座建筑都有它想表达的信息,而可持续建筑的关键是要表达出正确的信息,即保护档案内容以及档案馆在社区中的更多角色:不以损害后代需求为代价的充分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