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候变化的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候变化的机制范文1
>> 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中日韩北极事务合作: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新方向? 中日韩环境问题与环境合作策略研究 中日韩军事安全合作的困境与出路 北极海冰的气候变化故事 中日韩合作新看点 中日气候变化合作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日韩FTA的建立与对策研究 中日韩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 中日韩小学英语比较研究 中日韩教师流动研究比较 架起中日韩交流的桥梁 中日韩关于吃的感慨 中日韩东海 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与竞争力变化趋势 以中日韩货币合作为先导的东亚货币合作模式 共建“中日韩”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中日韩合作:―个成长中的“外交小多边”等 中日韩旅游合作从理性向现实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化解 基于青岛视角的中日韩旅游合作发展刍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9]《第17回日nh境保of力合同委T会の_催》,日本外务省官网,2015-05-12。
[20]薛晓M、张海滨:《东北亚地区环境治理的模式选择:欧洲模式还是东北亚模式》,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3期,第52-68页。
[21]Esook Yoon,“Cooperation for Transboundary Pollution in Northeast Asia: Non-binding Agreements and Regional Countries’Policy Interests,”Pacific Focus,Vol.22,No.2,2008,p.77.
[22]薛晓M、张海滨:《东北亚地区环境治理的模式选择:欧洲模式还是东北亚模式》,《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3期,第52-68页。
[23]王玉芹、王娜:《大连与北九州环境合作的经验及启示》,《经济纵横》,2009年第2期,第109-111页。
[24]Komori Yasumasa,“Evaluating Region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Northeast Asia”,Asian Affairs: An American Review,Vol.37,Iss.1,2010.p.10.
[25]金博文:《东北亚能源合作机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年第2期,第73-75页。
[26]罗伯特・杰克逊、乔格・索伦森著:《国际关系学理论与方法》,吴勇、宋德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23-331页。
气候变化的机制范文2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植物地理学;植物分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88-02
一、教材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近代气候变化对植被、植物资源的影响已经成为植物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目前中国高校采用的教材中普遍缺失对这部分内容。为使学生了解研究前沿、拓展知识面,有必要在植物地理教学中补充这部分内容。全面阐释全球气候变化与植物分区变化的关系,内容应包含三部分:(1)气候、气候变化的概念,气候变化的分类及特征;(2)地质时期尺度上的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关系;(3)近代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下植物分布区变化预测的研究进展。在本教案设计中以第二、第三部分为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参考武吉华主编的《植物地理学》第二章第二节中“环境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第三部分为作者综合、总结文献而成。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
2.了解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3.理解地质时期尺度上的气候演变与现代植物种分布区的重要影响。
4.理解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区影响。
5.联系实际,人类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
1.重点: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植物种分布的影响。
2.难点: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植物分布区的影响。
四、设计思路
1.先概述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再分述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对植物中分布的影响,最后联系实际,分析人类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设计问题程序环环相扣,教给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理清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
2.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搜集资料并分析近代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植物分布的可能影响。引导他们思索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本文重点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植物种分布的影响”这一重点知识来体现设计思路,流程如下:
(一)概述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分类
讲述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首先学生需要明白什么是气候变化。考虑到本课程是对自然地理专业的学生开设,这个专业的课程安排中另有一门《气象学与气候学》中会详细讲述气候学的基础知识,所以这部分内容只需简单明了地带领学生温习一下相关知识点。
(问题设计)以问题引入。师:“昆明号称‘春城’,天气宜人,四季温差不大”和“今天气候不好,出去别忘记带伞”这两句话有什么问题?什么是气候?和天气是一回事吗?以此引导学生对比天气和气候的不同,从而理解气候的概念,并突出气候“多年常见”和“某地区特有”这两个特征。在此基础上气候变化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非常容易理解了。
(课件展示)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概念:天气:短时间的大气过程和现象。当代气候: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规定,以30年为整编气候资料时段长度的最短年限,每过10年更新一次。气候:指某地区多年间常见的和特有的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气候变化: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2.气候变化的分类及特征。(1)从跨越的历史时期来看,气候变化可以分为:a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b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c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2)气候变化的特征:a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变化是常态。b时间越长,气候变化幅度越大,如以105年为单位的亚冰期和亚间冰期温度变幅可达10~15℃;而以101~102年为单位的近代气候变化温度变幅
(二)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关系
地质时期尺度的气候变化对植物种分布区的影响。(探究活动)
材料1:播放多媒体材料“森林之歌——银杉”。师:大家看到的这种美丽植物叫做银杉,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植物学家陈焕镛教授和匡可任教授在广西花坪发现的松科植物的新属、新种。由于银杉产自中国,叶的背面具有两条银光闪闪的气孔带,所以两位教授就把银杉的属名定为Cathaya(“华夏”之意),把种名定为argyrophylla(“银色的叶”之意)。银杉被植物学界公认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植物之一,享有“植物中的熊猫”的美誉。目前只有我国一些低纬度的群山高耸、地形复杂的局部地区,如广西龙胜、四川南川金佛山以及贵州道真县一带有分布。但植物学家们曾分别在北纬62°的原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和法国西南部的第三纪地层中发现过银杉的球果化石和花粉化石。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银杉的分布区域曾经向北深入到欧亚大陆。师:使银杉“退缩”的原因是什么?答:各种植物有自己适宜的气候条件,银杉曾经广泛分布于气候温暖适宜的欧亚大陆。第四纪冰期的降临,冰期时高纬度地区和中纬高山首先变冷,原有植物一代一代向南方和低处迁移,因此银杉的分布区域向低纬度温度较高处退缩。银杉这个例子说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并由此例导出地理残遗分布的概念。这种第三纪时分布很广的植物在冰期时分布范围急剧缩小,至今仍仅保存狭小的分布区,这类情况称为“地理残遗分布”,这种物种叫“地理残遗种”。
材料2:落叶松属在欧亚大陆的分布(示地理替代种类)图(《植物地理学》第39页)[1]。
师:请同学看图,分析为什么落叶松属植物的分布不连续,而是呈现间断分布呢?答:在第四纪冰期来临之际,古气候变化导致落叶松向南扩展;当第四纪冰期结束后,气候回暖又使落叶松转向后方退缩,返回原地时因两地植物已混杂,便形成分布区间断。(课件展示)总结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知识点:地质时期尺度的气候变化对植物种分布影响严重,通常可以造成某些物种在山地的间断分布,或者形成新的特有分布的规律。
(三)近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植物分布影响的预测研究进展
(过渡设计)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等。以“气候变暖”为突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已经引起了科学家、各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虽然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短时间尺度内的气候波动仅会造成植物分布区呈现摆动趋势,而造不成严重影响。但如果近代气候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未来植物分布所受的影响仍不容忽视。这部分内容利于学生了解研究前沿和热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发现式教学法。(探究活动设计)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搜集近代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献资料,由各组在课堂上分别总结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可能原因。在讨论中学生对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温度升高、大气CO2浓度升高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预测气候变化在未来对植物个体及分布影响的方法,并根据已经学过的植物与生存环境间的关系分析近代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可能影响。师:如何准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全球变化的不良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者面临的严峻挑战。目前最常用的预测当代和未来的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的方法是情景驱动影响法。
需要了解的知识点[2](课件展示):
1.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影响的方法:目前最常用的预测当代和未来的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的方法是情景驱动影响法。这种方法常常用50~10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去驱动生物物理环境变化模型。
2.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影响方法的步骤为:(1)采用情景假设的方法模拟未来气候变化。(2)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再根据植物或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定量关系来模拟气候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3.在分析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影响方面,主要进行两个层次分析,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一植物物种分布变化,另一层次考虑植物群落或植被分布变化。(课后活动)
(1)通过查找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的概念形成及影响等(拓展课堂问题);(2)分组调查近代气候变化对家乡植被或农作物的影响,思考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探究生活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气候变化的机制范文3
【关键词】影视后期制作;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应用
影视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影视后期制作水平对作品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传统的线性剪辑中,对相关人员的创作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浪费时间和精力。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逐渐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在其制作的各个环节开展的过程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在影视后期制造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促使影视相关的剪辑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的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1.1数字影视制作系统的稳定性需要提高
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对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进行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对图像合成、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进行使用。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这些相关的技术以及软件大多存在于计算机中,因此相关的人员对在影视后期制作的时候经常会受到,计算机硬件系统相关的匹配性以及软件系统相关的兼容性等问题的影响,从而导致数字化影视相关的编辑系统中的程序非法中断以及系统死机等相关问题的发生。从这可以看出,在影视后期制作中,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相关的稳定性还需要进行更全面的发展以及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虽然得到了相对广泛的运用,但是,其在运用的过程中依旧是处在传统视频系统的大背景中的,其在运用的过程中依旧是离不开磁带、硬盘再到磁带的工作模式。在影视后期制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为了方便,通常会在硬盘中尽可能多的储存相关素材,方面自己的运用。而当相关人员编辑成片之后,还要通过1:1的速度传输到磁带上,这种传输过程较之传统的编辑模式而言,就显得比较多余。另外,这样的情况还有可能造成因为硬盘储存空间不足,而为非线性编辑在实际编辑过程中造成一定的麻烦。由此可见,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影片编辑的过程中的确节省了一定的时间,但是,其在影片编辑后的传输方法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相较传统模式而言用时较长。
2.影视后期制作中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应用
2.1提高了影视创作手段
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对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进行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影的创作手,从而使相关的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在传统的影视后期制作中,对一些不能通过直接拍摄得到的镜头需要使用一些摄影技术以及拍摄模型进行冲印完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运用,为影视后期相关的影视特效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影视后期制作进行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中的动画、多媒体软件以及音频等都可以在制作中直接运用,有利于相关工作人员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另外,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对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进行运用,可以使影视画面得到进一步的美化,脱离现实时空中对它的限制,使作品表达出我们期望中的表现效果。
2.2节省影视后期制作中的设备投资
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对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进行运用,可以在保证相关影视作品质量的前提下,对营私后期制作过程中的设备投资具有节俭的作用。在传统影视后期制作中,需要对多台设备以及很多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利用,而在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中具有强大的特效制作、数据采集、字幕制作以及音视频处理等相关的功能。另外,在实际制作的过程中,计算机上可以进行不用功能的软件的安装,完成以前需要很多设备才能进行制作完成的工作。而且,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其相关的编辑对象时用数字信号表示的,将制作好的东西保存在硬盘中,从而避免了储存介质和磁头摩擦而产生的损坏,很好的保证了信号的质量,而且,其还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避免了影视作品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失真现象。
2.3提高制作效率
在传统剪辑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其相关的剪辑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制作工艺相当麻烦,从而导致制作效率达不到一定的高度。而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编辑水哦以及材料选取功能,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对制作效率具有一定的提高。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对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进行运用,可以将需要运用的素材直接储存着磁盘中,在需要的时候进行计算机直接取材,节省了对素材反复寻找的时间。另外,在编辑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还可以对分镜头进行排序以及任意组合,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3.积极开展数字影视制作技术的有益尝试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和发展,近些年来,数字影视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人们从广告、MTV以及好莱坞大片中,都可以看到数字影视制作技术的应用。但是,通过相关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影视数字化水平还比较的低,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无法充分利用数字设备;其次,是对艺术表现力和特技表演过于重视,不能有效结合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一是要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做好数字技术的开发实践工作。二是在重视作品外在表现的时候,还需要充分结合作品内涵,通过数字技术来对影视的表现力进行丰富,但是作品内容以及情节也是影视作品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将数字影视制作技术有效结合到作品的故事情节,以此来更加完美的表现作品主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影视后期制作中的相关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改革。其中,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对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进行运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其在制作过程中的设备投资得到相应的节省,还能促使影视创作手段的提高。本文简要分析了影视后期制作中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应用,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于娜.浅谈非线性编辑技术在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3,23(11):199-201.
[2]朱翔,孙淑佳,刘宏波.数字技术在影视广告后期制作中的运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5(11):182-183.
[3]常瑞宝.浅谈非线性编辑技术在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的应用[J].新闻传播,2012,23(12):160-162.
[4]朱媛.浅析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0,28(8):196-197.
气候变化的机制范文4
[关键词] 血乳酸;6 h乳酸清除率;重症肺部感染;预后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5(b)-011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serum lactic acid and its changes in prognosis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treated in Yantai Zhifu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5 to March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riteria,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①according to the levels of blood lactate admitted in ICU,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hyperlactacidemia group (64 cases) and lactic acidosis group (36 cases). ②According to the value of 6 h blood lactate clearance rate,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high lactate clearance rate group (60 cases) and low lactate clearance rate group (40 cases). According to the prognosi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urvival group (79 cases) and death group (21 cases). The blood lactate levels of patients were detected, the prognosis was compared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lactic acidosis group, patients in hyperlactacidemia group had lower APACHEⅡ score, and higher 6 h lactate clearance rate,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PACHEⅡ score and levels of blood lactate admitted in ICU between high lactate clearance rate group and low lactate clearance rate group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PACHEⅡ score and levels of blood lactate admitted in ICU between survival group and death group (P > 0.05), but the 6 h blood lactate clearance rate of surviv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mortality of hyperlactacidemia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lactic acidosis group, which of high lactate clearance rat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low lactate clearance rate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The level of blood lactic acid and 6 h lactic acid clearance rate can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severity of patients, while 6 h lactate clearance rate can also reflect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 the value in assessment is greater.
[Key words] Lactic acid; 6 h lactate clearance rate;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Prognosis
重症肺炎为现阶段临床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等特点[1-3]。传统上,临床常使用血乳酸水平值作为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的主要依据,但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有限[4-5],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患者病情变化,导致最佳治疗时机延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相较于血乳酸水平值,血乳酸水平变化(即血乳酸清除率)更能有效评价组织低灌注,反映重症肺炎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质量[6-7]。基于此,本研究以2015年2月~2016年3月于烟台芝罘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为对象,分析比较了血乳酸及其水平变化在评估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高乳酸血症组(64例)和乳酸性酸中毒组(34例)。高乳酸血症组中男、女例数分别为41、23例;年龄46~81岁,平均(56.4±7.8)岁;患者原发病分布为重症肺部感染、多发性创伤、不完全性肠梗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有机磷中毒、急性肺栓塞、蜂蛰伤、氯氮平中毒例数分别为10、13、15、9、5、5、4、2、1例。乳酸性酸中毒组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1、13例;年龄46~81岁,平均(56.4±7.8)岁;患者原发病分布为重症肺部感染、多发性创伤、不完全性c梗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有机磷中毒、急性肺栓塞、蜂蛰伤例数分别为5、7、6、5、4、4、2、1例。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与观察指标
血乳酸检测方法:静脉采血5 mL,应用乳酸氧化酶法以日立7600-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乳酸水平,试剂购自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监测患者初始治疗时以及治疗6 h后的血乳酸水平,同时计算患者6 h血乳酸清除率。6 h乳酸清除率=(初始血乳酸水平-治疗6 h后血乳酸水平)/初始血乳酸水平×100%。
测量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量表内容包括急性生理评分、年龄评分以及慢性健康评分3部分,共12项指标[8],总分为71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乳酸血症组和乳酸性酸中毒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6 h乳酸清除率比较
高乳酸血症组APACHEⅡ评分低于乳酸性酸中毒组,6 h乳酸清除率高于乳酸性酸中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入ICU时血乳酸水平比较
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APACHEⅡ评分及入ICU时血乳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6 h乳酸清除率及入ICU时血乳酸水平比较
存活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以及入ICU时血乳酸水平均略低于死亡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存活组6 h乳酸清除率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不同分类标准下患者死亡情况比较
与乳酸性酸中毒组患者比较,高乳酸血症组患者死亡率更低(P < 0.05);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比较,高乳酸清除率组患者死亡率更低(P < 0.05)。见表4。
3 讨论
重症肺炎是指以由致病力较强的细菌、耐药菌或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所致的肺部感染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多种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复杂临床综合征。对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常规全身用药往往不能对感染进行较好控制,尤其对于痰液多而黏稠的患者而言,常规全身用药联合机械通气的治疗方式难以帮助患者改善呼吸道症状,因此而直接死亡的患者不在少数。及时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确保重症肺炎治疗有效率的关键,若治疗不及时,患者极易出现水电解质失衡、酸碱平衡紊乱现象,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可直接导致脓毒性休克。
有数据显示,重症肺炎是现阶段ICU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9-10]。对于重症肺炎患者,由于合并低氧和周围循环低灌注,乳酸合成往往异常增多,加上机体组织清除乳酸能力下降,患者大多可出现乳酸中毒现象[11]。乳酸是人体内无氧酵解的产物,糖代谢的替代是乳酸产生的主要途径。作为糖酵解的代谢产物,乳酸主要产生于人体的脑、红细胞、骨骼以及肌肉等组织,并通过肝脏代谢后经肾脏排出体内。乳酸水平对于机体健康状态的维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乳酸水平过高或过低均可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疾病。近年来,相关研究证实,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常伴有乳酸代谢紊乱,大部分患者同时合并高乳酸血症。为此,有研究认为,可将血乳酸水平升高作为疾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12-13]。血乳酸水平监测简便、快速,临床推广难度较低,当血乳酸水平异常升高时,则机体组织可能存在早期细胞缺氧症状,血乳酸水平越高,则患者病情越严重,疾病预后越差。尽管静态血乳酸水平能够反映患者某一时点内的病情状况,但受到患者肾脏、肝脏以及既往药物应用史等基础状态的影响,导致患者血乳酸水平变化的应激强度往往不尽不同。因此,静态的血乳酸水平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患者疾病的变化和预后。此外,患者乳酸水平还易受多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即重症肺部感染并非导致机体血乳酸水平异常增加的唯一原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碱血症等均亦可导致机体糖酵解增加,使患者出现高乳酸血症。
为进一步提高血乳酸水平诊断疾病和评估预后的准确性,有学者提议采用持续动态观察患者血乳酸水平变化或乳酸清除率的方式来替代单纯血乳酸指标,以便更好、更准确、更及时地反映机体实际危重程度。相关研究也证实,血乳酸水平异常但在24 h内恢复正常水平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存活率几乎达到100%,而某一时点血乳酸水平正常但在6 h内持续升高或降低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存活率却不足70%[12]。近年来,随着临床对于血乳酸水平对疾病影响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使用乳酸清除率以及动态血乳酸水平评估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建议,并把乳酸清除率作为临床诊断疾病和评估患者预后重要指标。
此外,低氧和休克等原因可导致乳酸酸中毒。动脉血乳酸的正常水平低于2.0 mmol/L,无氧代谢增长可通过其水平的上升反映出来。乳酸由糖酵解途径产生,是葡萄糖经过无氧代谢的产物。组织缺氧及灌注减少导致糖有氧代谢途径三羧酸循环不能正常进行,激活糖酵解途径产生丙酮酸,从而进一步产生乳酸,组织将过量乳酸在血液中释放,增加血乳酸水平。休克是导致危重症患者血乳酸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乳酸是判断细胞是否缺氧的指标之一,部分情况下可判断预后。
本研究数据显示,在APACHEⅡ评分比较方面,高乳酸血症组患者显著低于乳酸性酸中毒组患者(P < 0.05);在入ICU时血乳酸水平的比较方面,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以及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6 h乳酸清除率的比较方面,高乳酸血症组显著高于乳酸性酸中毒组患者,存活组患者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死亡情况的比较方面,高乳酸血症组患者、高乳酸清除率组死亡率分别显著低于乳酸性酸中毒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P < 0.0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以下观点:①重症肺部感染患者,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水平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即随着APACHEⅡ评分的升高,患者血乳酸水平随着增加。②APACHEⅡ评分与6 h血乳酸清除率无相关性;入ICU时的血乳酸浓度水平与6 h血乳酸清除率无相关性。因患者个体差异性显著,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可有效转归,部分患者经治疗后血乳酸清除情况仍然较差。③6 h血乳酸清除率是判断患者治疗预后情况的重要指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度,与相关研究中的“6 h乳酸清除率
此外,笔者认为,为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除了将血乳酸水平变化作为临床诊断疾病以及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以外,还可同时对患者行培养+药敏试验,依据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并结合患者具体身体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再辅助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对患者进行治疗,并行吸痰术以全面清除患者气道内的浓稠痰栓或痰痂,确保患者呼吸道顺畅,避免因呼吸不畅而窒息死亡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血乳酸及其水平变化是评估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突出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反映患者病情的同时可反映临床治疗效果,预后评估意义较大。临床可加强对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的动态监测,以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质量和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 崔惠芬,石波,尹润彬,等.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6):26-28.
[2] 刘蓉,贾钦尧.合理行液体监测管理在保护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4):139-141.
[3] 林彬,谢谦.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脓毒症伴急性肺肾损伤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2):85-88.
[4] Ioannis D,Andreas P,Johann AH,et al. Central pulmonary thrombosis secondary to severe infection of a right ventricle-to-pulmonary artery conduit [J]. Cardiol Young,2013, 23(2):265-266.
[5] 杨长春,,李凯,等.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4,13(5):357-360.
[6] 任钰鑫,王文涛,祁绍艳,等.纤支镜联合氨溴索肺泡灌洗对脑梗死合并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9):59-60.
[7] 王佳,张红玉.血乳酸和降钙素原与脓毒性休克的相关性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6,23(11):1257-1259,1282.
[8] 戚振云,何春来,程月光,等.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γ汗こ痉魏喜⒎尾扛腥净颊咴ず笃拦赖囊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9):65-66.
[9] 黄辉如.血乳酸、PCT及CRP对老年肺炎的诊断价值[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41(9):1104-1107.
[10] 臧金凤.血乳酸、PCT、CRP在老年肺炎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外医疗,2015(24):105-107.
[11] 刘晓立,高维.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和血清CRP 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6):997-998.
[12] Cilloniz C,Torres A,Polverino E,et al. Community-acquired lung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HIV-infected patients:Microbial aetiology and outcome [J]. Eur Respira J,2014,43(6):1698-1708.
[13] 王浩,张勇,张培荣,等.血清降钙素原和简化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5,32(5):317-319.
[14] Kirklin JK,Naftel DC,Kormos RL,et al. Interagency Registry for Mechanically Assisted Circulatory Support(INTERMACS)analysis of pump thrombosis in the Heart Mate II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J]. J Heart Lung Transplant,2014,33(1):12-22.
[15] 胡炜科,邵利江,虞松平,等.肺部感染评分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对COPD急性加重期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1):8-10,15.
[16] Thorburn K,Van-Saene H. Pulmonary bacterial co-infection in children ventilated for sever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bronchiolitis is common [J]. Intens Care Med,2007,33(3):565.
[17] 朱琳,张浩,申国庆.血乳酸清除率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判断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转归分析[J].内科,2015,10(6):799-801.
[18] 张谨超.老年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监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指导抗感染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5.
[19] 刘汉冕,杨日焰,陈杏波,等.早期乳酸清除率、氧合指数对重症肺炎合并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3):199-202.
[20] 悦云,余长N.危重症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及其6h清除率与APACHEⅡ的相关性及对其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J].青海医药杂志,2014,44(11):27-29.
[21] 陈晨,吕艳琪,金志鹏,等.小儿脓毒症早期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5,5(8):59-61.
气候变化的机制范文5
[关键词]ACS800;变频器;励磁优化;节能
中图分类号:TG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035-01
一、 概况及现状
宽厚板生产线全线总装机容量为超过10万kW,辅传动辊道采用ABB ACS800变频器实现变频控制,其模式为DTC(直接转矩控制),全线布置有19套,变频电机装机容量3万千瓦。ACS800变频电机启动前及无速度给定时处于零速励磁状态,电机励磁磁电流为额定电流的30%。此次电机并无实际动作,造成电能的无谓浪费。以粗轧压下电机为例,粗轧压下电机共两台,单台电机功率为515千瓦,其作用主要实现道次间辊缝摆位。以轧制一支8道次的钢坯压下电机动作时间为例,零速励磁时间为276.5S,工作时间为45.5S,励磁电流为230A。精整区域辊道共计39组,容量为4056千瓦。主要负责钢板从冷床运输到垛板机区域。原设备调试、试运行期间,为保证管道电机启动转矩足够大将辊道组变频器励磁给定值为100%。由于变频器励磁给定值较大,虽然能够满足生产工艺需求,但辊道组变频器运行时电流输出值相应较大。
二、 优化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粗轧压下电机作用及生产工艺要求,目前粗轧机轧制过程及等待轧制时粗轧压下电机始终处于励磁状态。实际当过钢时,由于粗轧压下丝杠自锁功能机压下电机制动器同时作用,完全能够保持粗轧两侧辊缝相同。压下电机一直处于励磁状态,造成了电能的无谓消耗。根据以上分析。粗轧压下电机在粗轧机轧制过程及等待轧制时可以退出运行。剪切线辊道主要用于钢板运输,控制要求相对较低。根据剪切线辊道控制要求,辊道起动、制动响应时间未作过高要求,只要能够正常启动、制动便符合生产工艺要求。剪切线辊道变频器、辊道电机容量较原设计容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现在容量已经远远满足生产工艺控制要求。
三、 方案的确定及实施
ABB ACS800变频器采用直接转矩控制(DTC)技术。DTC控制交流电动机关键的变量为磁通和转矩。变频器测量的电动机电流和电压作为自适应电机模型的输入,该模型每个25微秒产生一组精确的转矩和磁通实际值。电动机转矩比较器将转矩实际值与转矩调节器的给定值作比较,磁通比较器将磁通实际值与磁通给定调节器的给定值作比较。依靠来自这两个比较器的输出,优化脉冲决定逆变器的最佳开关位置。通过研究ABB ACS800变频器DTC 控制原理,结合逆变器控制流程图发现,将传动控制参数27.03FLUX REF 定义励磁给定值适当降低,从而实现降低变频器电流输出
通过对电机模型和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通过调整变频器磁场给定(FLUX REF%)值,可以控制定子磁链的大小,进而控制输出电磁转矩。同时磁场电流的减少可以有效的降低空载或轻载时电机铁损、铜损等各类损耗,提升电机运行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优化粗轧压下电机控制模式,修改粗轧压下电机变频器控制字,粗轧机轧制过程及等待轧制时控制字由47F改为477,此时停止粗轧压下电机励磁状态。同时加强粗轧压下丝杠及制动器日常检查,确保轧制过程中粗轧两侧辊缝不发生变化。通过优化粗轧机轧制效果与前期一样。剪切线、精整区域辊道变频器励磁给定值偏高、辊道电机电机选型过大成为电耗过高的主要原因。ABB ACS800变频器采用直接转矩控制(DTC)技术。DTC控制交流电动机关键的变量为磁通和转矩。ABB ACS800传动控制参数27.03FLUX REF范围为25%--140%。结合目前剪切线辊道在不同规格钢板情况下运行转矩数据。将传动控制参数27.03FLUX REF由100%降到90%。通过现场实际测试,平均节电率在10%,节电效果明显。
气候变化的机制范文6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4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a)-0051-03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增加患者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发生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具有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恢复缺血心肌血供,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CHD的临床治疗。T波峰末间期(Tp-Te)是体表心电图中T波顶峰到T波终末的时间间期,反映心室肌动作电位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大小,QT离散度(QTd)为同步12导联中最长QT与最短QT间期之差,可以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既往对心肌梗死患者Tp-Te间期、QTd与室性心律失常(VA)关系研究较多,但是PCI对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患者Tp-Te间期和QTd影响及其临床意义如何,临床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UA患者PCI手术前后Tp-Te间期和QTd的变化以及VA的发生情况,探讨PCI对UA患者Tp-Te间期、QT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成功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支架植入治疗的UA患者。UA诊断标准采用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UA诊断和治疗指南[1]。根据患者病史、心电图、CAG及支架植入结果、临床诊断等相关资料,入选患者62例。排除电解质紊乱、左右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高血压心脏病、心房颤动及应用可能影响T波形态和Q-T间期药物、T波不明显及界限不清晰的患者。
1.2 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CI治疗
采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一般选择经右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及PCI治疗,少数经右股动脉途径。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左冠状动脉主干)、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三支血管中,由两位介入医生经目测法判断,有1支或者其主要分支血管管径狭窄≥50%即可诊断为冠心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血管(三支血管中任一血管狭窄≥50%)病变,双支血管(三支血管中有两支血管狭窄≥50%)病变,三支血管病变。当冠状动脉直径狭窄>75%,或左主干直径狭窄>50%以上,且病变适合行PCI术,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行PCI治疗。PCI操作方法:送指引导管到达冠状动脉口部后,置入导丝,使其通过病变部位到达血管远端,根据病变血管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球囊及支架。所有患者一般在入院后1~3 d行PCI治疗。PCI术后,病变血管无残余狭窄,血流均达到TIMI 3级。
1.3 心电图指标记录及测量
分别记录患者入院后、PCI术后24 h及第7天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必要时行18导联),纸速25 mm/s,增益放大10 mm/mV,并在患者入院后24 h及PCI术后7 d行Holter检查。由专人把心电图放大10倍后手工测量。比较分析患者入院后、PCI术后24 h及7 d的Tp-Te间期、QTd值,根据Holter分析,记录发生VA的例数。VA的类型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包括室早二联律、频发室性早搏、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1.4 指标的测量
Tp指正向T波的顶点或负向T波的谷点,Te为T波远侧支(直立T波的下降支)与等电位线的交点,测量12导联心电图Tp到Te的间距并取最大值即为Tp-Te间期;QT间期:测量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QTd为12导联心电图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有U波时,取T波与U波之间的切迹为T波终点。当有室性心律失常时,则测量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前的3个连续的正常窦性心搏的相关值后取平均值,无室性心律失常则测量3个连续的正常窦性心搏的相关值后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以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其中,男39例,女23例,平均年龄(61.2±10.3)岁。临床诊断中合并高血压病37例,高血脂42例,糖尿病1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所有患者PCI术前、术后均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根据病情选用硝酸脂类、调脂类、ACE抑制剂类、β受体阻滞剂类等药物治疗,术前术后用药基本一致。
2.2 PCI前后Tp-Te、QTd值的比较
UA患者PCI术后24 h及第7天最长Tp-Te间期、QTd值同入院时(PCI前)比较,均有减小,但是三支血管病变组PCI术前与术后24 h Tp-Te间期、QT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血管病变支数的增加,入院24 h的最长Tp-Te间期、QTd值也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3 PCI术前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
62例患者中,入院24 h有13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为20.97%,PCI术后第7天,62例患者中仅5人出现 VA,发生率为8.06%,发生率减少(P < 0.05),且均为原有VA的患者。出现VA的患者Tp-Te间期、QTd值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正常心室肌由心内膜、心中膜(M细胞层)、心外膜三层细胞组成,既往离体实验研究[2]提示三层心肌细胞复极存在不均一性,具体表现为心外膜细胞复极时程最短,M细胞层复极时程最长。Tp对应心外膜细胞的复极终点,Te对应心肌中层细胞的复极终点,Tp-Te的时间间期即T波峰末间期,可以反映心室肌动作电位跨室壁复极离散(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的大小[3]。TDR是正常的心脏电生理现象,但是不能在人体直接测量研究。Opthof等[4]和Kors等[5]研究认为:体表心电图的Tp-Te间期也可以反映整个心室复极离散的情况,不是仅单纯反映TDR。其值增大,反映心室肌复极离散程度增加,和QT间期延长意义类似。QT离散度(QTd)是同步十二导联中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之差值;正常心电图中,由于不同部位心肌除极和复极时程的差异,也存在QTd。目前有研究认为QTd主要反映心室肌复极的区域性差异,其值增大也是心肌缺血的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相关[6]。
本研究中,PCI术前,随着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UA患者的Tp-Te及QTd值也相应增加,说明Tp-Te及QTd值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范围和程度。PCI术后1周,Tp-Te及QTd值均有明显缩短,反映心肌缺血得到改善。但三支血管病变组Tp-Te及QTd值在术后24 h变化不明显,可能与心肌慢性缺血时间长,范围广,冬眠心肌恢复有一个过程相关。吴志峰等[7]的研究显示UA患者QTd值较大,而Bonnemeier等[8]发现UA患者PCI术后Tp-Te值较术前明显减小,且术后4 h基本处于较稳定状态,VA发生率也降低,这与本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本研究中,UA患者PCI术前VA发生率较高,其原因可能为血管痉挛、斑块糜烂和破裂、微血管栓塞等导致的急慢性心肌缺血有关。其中,急性心肌缺血时,可引起缺血区域与周围正常心肌间形成折返有关;而长期的慢性缺血又可导致TDR以及QTd的增大,进而增加发生VA的风险。Lukas等[9]研究提示心肌缺血引起心外膜Ito电流的显著增强,心外膜2相平台期的丢失,平台期跨室壁电流的产生和TDR的增大,容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异常增大的TDR是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子[10-11],QTd增大也是冠心病发生VA的高危因素[12]。
本研究中,UA患者PCI术前VA发生率较高,Tp-Te间期、QTd值也大,PCI术后VA发生率明显减少,Tp-Te间期、QTd值也减小;究其原因,PCI术增加了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使心肌复极差异及电不稳定性减小,因此患者行PCI术后VA发生率减少。
总之,UA患者Tp-Te间期与QTd值增大,行PCI术后Tp-Te间期与QTd值减小,进而降低了患者的VA发生率。Tp-Te、QTd值与VA相关,但能否预测室性心律失常,有待大样本资料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2] Shimizu W,Mc MB,Antzelevitch C. Sodium pentobarbital reduces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and prevents torsades de Pointes in models of acquired and congenital long QT syndrome [J].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1999,10(2):154-164.
[3] Yan GX,Antzelevitch C. Cellular basis for the normal T wave and the electrocardiographic manifestations of the long-QT syndrome [J]. Circulation,1998,98(18):1928-1936.
[4] Opthof T,Coronel R,Wilms Schopman FJ,et 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in canine ventricle and the electrocardiographic T wave:Tp-e interval does not reflect transmural dispersion [J]. Heart Rhythm,2007,4(3):341-348.
[5] Kors JA,Ritsema Van Eck HJ,Van Herpen G. The meaning of the Tp-Te interval and its diagnostic value [J]. J Electrocardiol,2008,41(6):575-580.
[6] Yilmaz R,Demirbag R,Gur M. The association of QT dispersion and QT dispersion ratio with extent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2006,11(1):43-51.
[7] 吴志峰,李斌,廖建宁,等.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分层与QT离散度变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5):5985-5986.
[8] Bonnemeier H,Hartmann F,Wiegand UK,et al. Course and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QT interval and QT interval variability after primary coronary angioplast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J Am Coll Cardiol,2001,37(1):44-50.
[9] Lukas A,Antzelevitch C. Differences in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canine ventricular epicardium and endocardium to ischemia. Role of the transient outward current [J]. Circulation,1993,88(6):2903-2915.
[10] Lubinski A,Lewicka Nowak E,Kempa M,et al. New insight into repolarization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long QT syndrome:the increased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J].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1998,21(1Pt2):172-175.
[11] Gupta P,Patel C,Patel H,et al. T(p-e)/QT ratio as index of arrhythmogenesis [J]. J Electocardiol,2008,41(6):567-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