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康复训练指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康复训练指导范文1
一、救助条件、对象及标准
(一)救助条件。
具有本区常住户口、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及低收入家庭的残疾儿童。
(二)救助对象及标准。
2007年(已救助)至2010年,在市残联救助的基础上(市残联救助的不得重复救助),对全区所有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儿童,其中0-7岁听障儿童;0-10岁智障儿童;0-10岁脑瘫儿童;0-12岁孤独症;0-14岁以下低视力残疾儿童实施救助。
1.听力语言残疾儿童。6岁以下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200元/月,年定额为2400元。
2.智力残疾儿童。10岁以下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200元/月,年定额为2400元。
3.脑瘫儿童。10岁以下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300元/月,年定额为3600元;肢体残疾的脑瘫儿童实施康复手术一次性救助3000元。
4、低视力儿童14岁以下低视力儿童每人免费配发一套价值约230元的助视器。
5、孤独症儿童12岁以下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
每人300元/月,年定额为3600元。
二、救助经费
摸底调查、申报确定人数后,从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专项列支,用于贫困残疾儿童救助康复训练。
三、救助方式
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采取“康复救助卡”管理方式,由各街道残联摸底调查上报,区残联审核后,依据有关规定,确定残疾儿童资助对象并核发“市市南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卡”,残疾儿童凭卡在指定的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市市南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卡”仅限用于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中相关的项目内容(不含其它疾病),康复中超过定额部分发生的费用全部由家庭自己承担。
四、职责分工
做好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是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保障贫困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惠及残疾儿童,为他们创造美好明天的爱心工程,对于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各负其责,切实解决好贫困残疾儿童康复难的实际问题,使贫困残疾儿童早期享有康复服务。
区残联:负责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协调、组织实施;确定救助定点康复机构;制定“康复救助卡”的使用管理办法;会同卫生等部门做好聋儿、智力残疾、脑瘫等残疾儿童的调查、筛选工作;做好康复救助对象的审核审批、发放“市市南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卡”、康复救助经费结算核对(汇总、上报)等工作;为定点康复机构配发训练器具,发放康复训练教材;协同卫生等部门做好康复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指导定点康复机构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及康复训练工作;开展督导、检查、考核数据统计、年度总结等工作。
儿童康复训练指导范文2
通讯作者:高凌霞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龄儿童发育性髋脱位行改良Pembertonsa术后的康复护理要点。方法 对本组9例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改良Pemberton手术,术后进行心理护理及采用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结果 本组9例(13髋)术后关节功能:优8髋,良4髋,可1髋,复位成功率100%。结论 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康复护理至关重要,复位效果与康复护理密不可分,只有医、护、家长和患儿密切合作,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 髋脱位; 先天性; 康复训练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又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早期治疗可采用简单的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愈后良好。大龄患儿病变复杂,矫正畸形的手术创伤大,患儿在治疗中往往会出现再脱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保证手术质量,建立髋关节功能。自2005~2008年笔者所在科共收治9例(13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大龄儿童,给予术后康复训练,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12髋)为女性,年龄7~14岁。1例(1髋)为男性,年龄8岁。根据Tonnis分型法[1],本组患儿术前脱位程度为Ⅲ度8髋,Ⅳ度5髋。
1.2 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前常规行骨牵引2~3周,以利手术操作。采用改良Pemberton手术,术后患髋屈曲30°,外展20°~30°,内旋10°,髋人字石膏固定。3周后拆除石膏,于外展位皮牵引下行康复训练。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常因担心切口疼痛,不愿合作。要耐心向患儿及家长讲解早期康复训练的意义和重要性。例如,告知他们术后关节功能障碍主要在于预防。间断、主动、早期活动有利于关节损伤的恢复,它可以避免制动所致的肌肉萎缩、疼痛和废用性骨松变以及关节僵硬。使其懂得只有规范训练才有可能恢复到正常青少年所能进行的各种下肢活动,使患儿及家长消除思想顾虑,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2.2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治疗的延续,早期、间断、主动活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况,有利于关节损伤的恢复,可以避免制动所致的肌肉萎缩、疼痛和关节僵硬。所以要正确指导患儿及家长做好康复训练。
2.2.1 第一阶段(复位术后0~3周) 目的是消肿止痛,维持股四头肌的张力,加强患肢肌力,预防组织粘连。
复位后髋关节用人字石膏固定易引起松解的软组织产生新的粘连、僵硬。术后应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等长收缩时肌肉无氧代谢产生乳酸可刺激肌肉微循环血管扩张,有利于肌肉组织摄取营养。先教会患儿健侧肢体活动的方法,再活动患侧肢体。复位后24 h即协助患儿坐起,后背靠支背架或垫以枕头,上身行自主运动。指导、协助患儿行被动踝关节背伸、跖屈交替运动,每次10~20个重复动作,3~4次/d。5~7 d后逐渐过渡到6次/d,每次30个。指导训练前仔细检查石膏有无污染、软化变形、石膏边缘或骨突部位有无压疮。
2.2.2 第二阶段(复位术后4~7周) 目的是继续加强患肢肌力,提高患肢主动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拆除石膏,患肢皮牵引,髋关节保持外展20°~30°,指导患儿半坐位,身体努力向前倾,双手伸向脚尖,使髋关节尽最大可能屈曲,4~6次/d,每次20~30个。同时,被动屈伸膝关节并逐渐过渡到主动屈伸膝关节。在康复训练时要维持正确的,以防患肢内收、外旋、或活动不当造成再脱位,密切观察有无髋部出现的疼痛、肢体短缩、畸形等,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妥善处理。拆除皮牵引后,继续加强髋、膝关节的主、被动屈伸练习,有条件可使用持续被动活动(CPM)机进行训练。下肢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功能康复器治疗:术后4~7周内,应用CPM下肢关节锻炼器进行锻炼,以利于髋、膝关节的早期功能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将患儿患肢置于CPM架上,位置要准确,感觉舒适。CPM有6档功能位,每1档可使膝、髋关节屈曲15°。从第1档开始,3~5次/d,每次活动0.5~1 h,根据恢复情况2~4 d增加1档。加档时护士必须在旁观察,患儿无特殊不适才可继续使用。同时要注意观察CPM运行时是否螺丝帽松动而导致关节角度锻炼不到位,护理人员在患儿停用CPM间期要用手继续帮助患儿进行关节的被动屈伸及旋转训练,嘱患儿伸直患肢膝关节进行抬腿练习,此运动可提高股四头肌的肌力,促进全身运动,增强患儿及其家属的康复信念。应用CPM机时要注意及时停用,一般应用15 d左右即停,以免产生CPM机依赖。
2.2.3 第三阶段(出院指导) 出院时告知家长训练要持之以恒,并逐渐加大运动量。出院后两周来院复查。经X线证实截骨部分临床愈合后,可扶拐下地,负重要循序渐进,先用脚尖着地,再用全脚掌着地,逐渐过渡到全足。患肢始终保持轻度外展,10周前不负重,避免摔伤等,以防患髋再脱位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建立随访档案,督促患儿家长及时来院复查,以便于了解患儿恢复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继续指导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3 结果
对本组9例13髋患儿进行2~5年的随访,根据周永德等制定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评定标准[1]评估髋关节功能,康复疗效优8髋,良4髋,可1髋。复位成功率100%。本组无一例发生感染、再脱位、关节僵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4 讨论
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康复训练至关重要,效果与康复训练密不可分。术后患儿由于疼痛、心理恐惧,家长对训练强度作用等不了解,心存疑虑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患儿客观上训练不够,术后失去早期康复训练的时机。手术和术后康复是相辅相成的,正规的康复也是帮助实现手术目的的必要手段。本组患儿在应用康复训练程序,确保髋关节复位的前提下,指导患儿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功能训练,未发生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参 考 文 献
儿童康复训练指导范文3
一、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为落实各项康复任务,由县府残工委组织协调,县残联具体负责,卫生、教育、民政、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抓好全县残疾人康复工作。组织实施白内障复明术和进行低视力康复训练,实施肢体矫形术和脑瘫儿童肢体康复训练,精神病防治,聋儿语训及家长培训,智残儿童主家长培训等,帮助残疾人恢复生活与生产能力。
二、2014年康复工作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1.精神患者免费服药100例,实际完成100例;2.成人听力残疾人配助听器10例,实际完成10例;3.贫困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5人,实际完成5人;4.脑瘫儿童康复80人,实际完成80人;5.救助贫困家庭重度听力残疾儿童12人,实际完成12人,其中人工蜗4人;6.为贫困残疾人适配亟需的基本辅助器具450人,实际完成450人;7.白内障复明手术任务700人,实际完成白内障手术700人;8.低视力康复25人,实际完成25人。9.盲人定向行走85人,实际完成85人;10.聋儿康复训练11人,实际完成11人;11.聋儿家长培训15人,实际完成15人;12.智力力儿童社区康复50人,实际完成50人;13.肢体残疾康复130人,实际完成130人,假肢安装22人,实际完成22人;14.康复人才培训1人,实际完成1人,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10人,实际完成10人。
通过康复工作的组织开展,不仅完成了2014年的计划任务,而且使众多残疾人在心理、生理功能方面不同程度得到康复,恢复了从事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能力,维护了残疾人家庭稳定,促进了解放劳动力、支持和帮助残疾人家庭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
三、2015年康复工作安排
儿童康复训练指导范文4
[关键词]声控游戏;儿童言语康复;游戏治疗;语音信号处理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103-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21
一、引言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特殊人群的生活质量,解决他们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和保健问题,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是维持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各类言语障碍患者数量高达几千万,致病原因包括生理病变、功能损失、情绪紧张等多方面,尤其对于儿童患者,言语障碍会影响其语言表达和日常交流,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目前,言语障碍的康复治疗依次包括评估和训练两大部分,“评估”旨在用声学参数和生理指标评价患者的言语功能是否存在障碍,根据这些参数和指标代表的临床含义来诊断言语障碍的具体类型;“训练”则是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的言语障碍类型开展针对性的康复工作。在我国,言语障碍的评估方法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但是相关康复训练的手段仍比较单一,由医生或言语康复师对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康复训练,辅助训练工具种类较少,例如,播放正常语音让患者练习跟读或利用印有文字和图像内容的卡片对患者进行诱导训练等。这些手段对于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的成人患者来说较为合适,而儿童患者的智力尚未发育成熟,学习能力有限,个别患者还可能伴有脑瘫、自闭症等更为复杂的病症,上述训练方式在吸引儿童注意力、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上很难发挥作用,因此,如何为儿童言语障碍患者设计更适合他们的康复训练系统,已成为特殊教育和康复科学领域的热门问题。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已被多数教育工作者认同,作为儿童生命早期的主导活动,游戏是儿童学习和融入社会的途径,对儿童身体发育和心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游戏与康复治疗结合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是由于将游戏融入治疗并非某一学科或者学派的特有方法,而是任何一种治疗都可以采用的工具,作为治疗和训练的一种中介。儿童言语障碍的康复训练能否借助游戏形式将复杂的监控指标动画化,让儿童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逐步对语音及其特性,诸如响度、音调和起音等建立感性认识,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游戏训练的主体是儿童自己,由于身心发展的需要,他们迫切想要找到一种自主控制的感觉,如果游戏内容的设计具有互动性,使儿童在无论是否有能力完成游戏训练内容的情况下,都能够得到游戏中虚拟伙伴的表扬或鼓励,心理上获得的成就感或安慰可以刺激他们继续完成后续内容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康复训练效率。综上所述,提出一种基于声控游戏的儿童言语障碍康复训练系统,运用Visual C++程序语言,主要面向儿童言语障碍患者,使他们在色彩鲜艳、画面生动的动画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提高言语能力,一定程度上克服心理障碍,同时为特殊教育同行设计游戏训练系统提供借鉴。
二、游戏设计
本训练系统专门针对儿童由于言语障碍而导致的言语功能低下或缺失而设计,目的是能够使他们重新掌握控制言语发声的能力,如对语音响度、起音、最长声时、音调和构音等的控制能力。本系统基于较为成熟的语音信号处理技术,直接对语音进行声学分析,提取用于监控康复过程的声学参数,严格遵循儿童言语功能发育的过程编排康复训练内容,将复杂的语音信号处理过程用生动活泼的游戏替代,将言语运动过程与连贯的动画建立对应关系,使儿童能够对言语过程和语音特性产生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
按照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规律,本系统的训练游戏内容依次设计为五级:第一级为认识声音,第二级为起音和最长声时,第三级为语音的响度和音调,第四级为单元音及多元音构音,第五级为清浊音。下面按照上述顺序阐述系统设计过程。
1.认识声音
“认识声音”模块主要面向年龄较小的幼儿或者对语音缺乏知觉的言语障碍重度患者设计。该游戏模块的设计理念是让儿童通过视觉变化来感受语音的存在,对语音建立感性认识,同时,也要考虑到儿童注意力集中范围受限的因素,因此,游戏画面呈现的是以一个体积较大的动画角色为主,若干体积较小的辅助动画角色作为配合。当患者通过麦克风发出任意语音的时候,主要动画角色和辅助动画角色都会在各自原始的位置发生动作,如图1所示的“快乐熊”游戏,患者发音时,画面上的主要动画角色——大熊会在原地打击手中的乐器,而旁边的小老鼠则会拍手。患儿会在训练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卡通游戏角色上面,感受到语音的产生实际上是一种变化过程,引起他们对说话的兴趣。
2.起音和最长声时
起音障碍是儿童言语障碍的常见类型,起音过程属于前发声期阶段,作用时间很短,是能否发出正常、连贯语音的重要前提。起音障碍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构音器官运动不协调,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训练才能掌握起音技巧。“起音”训练游戏的设计遵循临床康复的实际需要,让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连串重复的起音动作,以该模块中的“启动汽车”为例,如图2所示,患者在言语康复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连续起音的动作,帮助老鼠先生点亮指示灯。指示灯一共有5个,患者每进行一次起音(通常是短促的发/a/音),指示灯就会点亮一个,当五个指示灯在规定时间内全部点亮,老鼠先生就可以发动汽车继续前进,否则汽车无法开动。针对不同言语障碍程度的患者,治疗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规定时间,让患者有合适的时间完成游戏,每次训练时再根据患者前一次的完成情况来调整游戏的规定时间。
儿童言语障碍患者中也经常出现发音方式正确,但是软绵无力,无法持续发音,甚至“有口形,无语音”的情况。这通常与患儿的呼吸功能异常,尤其是呼吸支持不足有关。临床康复训练中,监控呼吸能力最常用的指标是“最长声时”,即让患者深吸气后一口气发元音/a/所持续的最长时间。一般,呼吸功能异常患儿的测量结果通常只有几秒钟,远低于正常水平。本系统基于呼吸功能异常康复训练的基本理念,设计了“最长声时”游戏模块,患者通过一次性持续发元音的方式完成游戏,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如图3所示,以“买蛋糕”游戏为例,游戏初始画面左边有一只小猫,画面右侧则是一台自动蛋糕贩售机,患者深吸气后持续的发出元音/a/,会驱动小猫不断地向蛋糕贩售机方向行走,如果患者在规定时间内帮助小猫买到蛋糕,游戏就会呈现小猫手捧蛋糕并开心大笑的画面:若患者发音持续时间较短,无法完成游戏任务,小猫则会在停止的位置开始哭泣。这种多结局的游戏设计,能够让患儿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言语障碍所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在言语康复师的循循善诱下,患儿在游戏过程中逐步帮助小猫成功买到蛋糕,提高自身的最长声时水平,强化言语呼吸功能。
3.响度和音调
响度和音调是语音的两大重要特征。响度异常表现为语音音量过大或者过小,音调异常表现为音调过高、过低或者过于单一,不仅影响语音的可懂度,还可能对构音器官造成器质性上海。响度异常矫治训练游戏的设计思路是使患者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障碍,并引导他们降低或者提高言语响度。以提高响度的游戏“长颈鹿”为例(图4),长颈鹿的脖子会随着患者语音音量的增加或降低而伸长或缩短,言语康复师引导儿童尽可能的大声发音,目的是为帮助长颈鹿的脖子伸到足够长,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吃到树上的叶子。训练过程中,需要根据患儿语音的实际情况设定响度基准,只有响度大于该基准的语音才能驱动长颈鹿等动画角色的运动。降低响度的游戏设计思路基本类似,诱导儿童通过降低语音响度,控制动画角色实现下降动作以完成游戏。
音调异常训练的游戏设计兼顾音调过高、过低和过于单一三种主要障碍类型,以游戏“茶壶”为例,如图5所示,儿童在言语康复师的指导下通过改变自己的音调控制画面上的拟人化茶壶穿过由茶杯组成的阵列。茶杯阵列的类型包括“穿越”和“定向”两种,“穿越”是指茶壶在语音控制下穿过茶杯阵列,保证不与茶杯相撞,一旦两者发声碰撞,本次训练终止,当茶壶成功穿过茶杯阵列,系统会显示为茶壶颁发奖杯的画面,对患儿的训练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定向”则是指患者利用语音控制茶壶与阵列中的每一个茶杯完成碰撞,以达到提高音调、降低音调或者变化音调的目的。两种训练类型的结合,能够使患儿通过不同的训练形式,锻炼音调控制能力。
4.单元音和多元音构音
发声功能正常(能够正常起音,语音的音调和响度正常),但是语音清晰度仍然较差的儿童言语障碍患者并不少见,这大多是由于患者的构音器官协调运动出现问题而导致的构音障碍。对于绝大多数语种来说,元音都是语音的核心,是评估构音功能正常与否,以及进行构音异常训练的最基本材料。本系统选取普通话单元音a、o、e、i和u作为训练材料,设计以发单个元音或者多个元音为手段的达成目标类游戏,完成构音障碍训练之目的。训练游戏包括单个元音到四个元音等四种训练模式。以两个元音的训练游戏“灰姑娘”为例,如图6。首先,患者需要录制样本元音并选择训练的元音个数,才能正式进入游戏。游戏中,患者需要按照录制的样本元音发音,每个元音对应画面上的一个游戏对象。在“灰姑娘”游戏中,两个元音分别对应灰姑娘和马车车夫,系统会自动对患者的发音进行识别,两个动画对象只有在患者的构音语音与样本元音完全一致时才会运动,直到在规定时问内到达系统规定的位置才能完成任务。这类游戏的最大特点是游戏重复利用率高,同一款游戏能够对不同的元音进行训练,游戏目的在画面中能够直观体现,易于被患儿理解并接受。
5.清浊音
构音语音的分类,通常根据声带是否振动分为浊音和清音两类。在普通话中,清音都是辅音,清音构音出现障碍,势必影响语音的可懂度。在本系统中,清浊音训练游戏的设计依照目前普遍使用的以不同颜色区分语音类型的方法,用红色动画主体表示浊音,而清音则用绿色动画主体来表示。以游戏“赛车”为例,如图7所示,画面上有左右两条赛道,左侧行驶的是代表清音的绿色赛车,右侧行驶的是代表浊音的红色赛车。患者需要按照言语康复师的指导,在规定时间内交替发出指定的清浊音,驱动两辆赛车前进,即患者发浊音时红色赛车前进,发清音时绿色赛车前进,若患者不发音,则两辆车都不会产生动作。言语治疗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能够让患儿在规定时间内将两辆赛车都驱动到终点的清浊音训练语料。任务完成时,系统画面将会为到达终点的赛车手颁发奖杯,以鼓励儿童成功完成本次的训练任务。
综上所述,本系统包含的每一级言语障碍训练模块,其内部包含4~5个玩法基本相同的小游戏。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操作简便而功能强大的设置选项,如,环境噪声设置、游戏时间控制、实时录音、语音信号波形和图谱显示、用户记录保存、快速游戏切换以及快速重启游戏等。本系统涵盖了大部分言语障碍儿童的训练目标及其相关内容,游戏难度适宜,画面鲜艳可爱,易被儿童接受和完成。同时,丰富的系统内容还能帮助特殊教育教师和言语康复工作者节省为每一位患者分别制定训练材料的时间,将大幅提高治疗效率。
三、游戏实现
本系统利用Visual C++语言在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上进行开发,游戏主程序、uI菜单界面基于MFC开发,声控动画游戏的实现则是基于DirectDraw开发包和语音信号处理算法。由于Visual C++语言具有运行效率高的优势,配合成熟可靠的语音处理技术,足以在普通家用计算机上提供出色的声控游戏使用体验。
1.语音信号处理技术
声控游戏的实现分为两步,首先是选定并提取声学参数,然后再建立声学参数与游戏动作之间的关联。不同类型的言语障碍对应不同的声学参数,这些参数都是康复训练中常用的监控指标。本系统包含了五个级别的言语障碍训练声控游戏,根据语音信号处理方法和提取声学参数类型的不同,可将“认识声音”、“起音”、“最长声时”和“响度”归为第一类,主要计算语音信号的幅度和能量,第二类则是“音调”和“清浊音”,主要计算语音的基音频率,而“单元音及多元音构音”需要利用语音信号的共振峰进行简单的语音识别,故作为第三类。提取这三类声学参数的语音信号处理方法框架如图8,这些技术均基于实际应用非常广泛的成熟算法,故不再赘述。图中白色方框为语音信号处理的具体方法,灰色方框为需要实现的游戏训练项目,实线箭头指向的是语音信号处理的流程,虚线箭头指向的是最终实现的游戏训练项目。
2.界面设计
系统界面依次为初始界面、用户记录界面、环境噪声设置界面、游戏菜单界面以及游戏训练界面。打开系统即可进入初始界面,确认使用系统则首先进入用户记录界面,由言语康复师填写患者的个人信息,保存后进入环境噪声设置,记录环境噪声的目的是在语音处理过程中排除环境噪声对语音的干扰。游戏菜单界面包括训练项目菜单和每个项目下包含的游戏名称图标,用鼠标单击菜单或图标即可进入相应的训练项目或训练游戏。游戏训练界面包含游戏场景、音频控制(录音、播放)、参数设置、录音时间进度条、训练模块及游戏快速切换菜单等。
3.功能模块
声控游戏的功能模块包括:录音及播放模块、语音处理模块、图像绘制模块。其中,图像绘制模块基于DireetDrawSDK开发,能够提供比GDI层次更高、功能更强大的绘图机制,并且同样具有与硬件属性无关的优良特性充分,利用图形图像硬件设备的加速特性为用户提供最优的显示速度和效果。游戏过程中,用户的语音经过语音处理模块进行实时特征参数提取,用于实现声控游戏的后台控制。同时,用户的语音被录音及播放模块保存成WAV格式的音频文件,可以实现音频与声控游戏的回放。
四、总结
儿童康复训练指导范文5
【关键词】 脑性瘫痪/治疗; 康复; 家庭疗法; 儿童
【Abstract】 Objective To search for the best methods of the rehabilitation while reducing the family burden.Methods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therapists treatment,age and severity of CP),observe different efficacy on the rehabilitation children with parents involved in the training in different time.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children with mild CP was 100%.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children with moderate CP was 97%.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CP was 80%.The parents to participate in long training time was better than a short time.Conclusions The longer the parents participate in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better the clinical result is.
【Key words】 Cerebral palsy/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Family participation; Child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1]。脑瘫患儿的病情特点决定了其康复训练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根据目前国情,大多数脑瘫患儿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因此,家长参与患儿的康复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也会对患儿的康复起重要作用。高永嘉等[2]提出小儿脑瘫的家庭康复是一种有效、简便、经济的方法,有条件的患儿可采用家庭康复与医院康复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126例脑瘫患儿家长参与康复训练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03/200903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收治脑瘫患儿126例,其中男72例,女54例;年龄3个月至8岁;痉挛型65例,手足徐动型22例,肌张力低下型9例,混合型(痉挛+徐动)30例;轻度51例,中度60例,重度15例;其中89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听力障碍及智力低下。
1.2 诊断标准 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2)年龄3个月至8岁。
1.4 排除标准 (1)与本病临床表现相似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2)伴有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3)合并有癫痫、行为异常的患儿。
1.5 脑瘫分度标准 (1)极重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主要运动功能评分在24分以下;(2)重度:生活需要帮助或明显低于正常同龄儿,主要运动功能评分在24~33分;(3)中度:生活大部分可自理或稍低于正常同龄儿,主要运动功能评分在34~45分;(4)轻度:生活基本可自理或基本与正常同龄儿相同,主要运动功能评分在46~57分[3]。
1.6 治疗方法 126例患儿全部由治疗师一对一训练,运动疗法采取上午、下午各30 min;作业疗法每日1次,时间20 min;语言训练每日1次,时间20 min;引导式教育每日1次,时间20 min;头针每日1次,时间20~30 min。其余时间由家长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3个月为1个疗程。
1.7 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痊愈:能参与或回归社会,或与正常同龄儿相同,主要功能评分60分以上;(2)显效:治疗前后病情进步一度(主要功能评分在12分)以上者,或各项总分进步之和达到20分以上者;(3)有效:主要运动功能评分6分以上,总分合计10分以上;(4)进步:总分在5~10分者[3]。
2 结果
经1~3个疗程治疗后,患儿康复结果分别见表1~3。表1 轻度脑瘫患儿治疗结果分析表2 中度脑瘫患儿治疗结果分析表3 重度脑瘫患儿治疗结果分从表1~3中可以看出:家长参与轻度、中度、重度脑瘫患儿训练时间的长短对疗效有影响。
3 讨论
脑细胞死亡后不可再生,但婴幼儿的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若康复治疗措施得当,可获得最佳疗效。脑瘫患儿的大脑病损是静止的,但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陷并非永远固定。同时,由于运动障碍会造成肌腱挛缩,骨、关节畸形等二级损害,因此,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抑制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模式,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和恢复。
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医院内训练师康复训练的时间仅为每日1~2 h,训练时间远远不够,故主张家长积极参与患儿的康复训练,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住院时间,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李春香等[4]报道,15例脑瘫患儿进行系统家庭康复治疗1年,结果基本正常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7%;王桂华[5]报道,20例脑瘫患儿家长在训练师指导下掌握康复训练方法和要领,对患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2年后观察结果显示,基本正常4例,显著进步6例,好转6例,无效4例。本研究结果也证明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加之家庭的积极参与,疗效优于家长参与康复训练较少的患儿。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瘫患儿年龄越小,康复效果越好,说明了脑瘫患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康复效果与患儿病情轻重程度有密切关系,病情轻者康复疗效明显好于病情重者。在同等病情下,家长参与训练时间长短对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明显不同,参与训练时间长者痊愈率明显高于训练时间短者。因此,提倡专业机构与家庭参与训练相结合,或采取医院与家庭间隔式治疗,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还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本组病例均是在医院康复的情况下对家长参与训练的疗效进行观察,而未进行医院与家长康复训练的疗效对比,故不能评价单纯家长训练的康复疗效。
参考文献
[1] 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2] 高永嘉,钱莹莹,孙玉琴,等.家庭康复和医院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5):355357.
[3] 马若飞,齐有为.小儿脑瘫的治疗和评估标准探讨[J].现代康复,1999,3(2):176177.
儿童康复训练指导范文6
2009年12月,刘莹、温嘉吉、罗福香3位妈妈在江西省赣州市残联支持下,成立了江西省第一家为身心障碍儿童家庭提供服务的民间机构――赣州市身心障碍儿童家长支援中心。2003年,这3位妈妈,创办了江西省第一家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赣州慧聪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训练孤独症为主的精神发育障碍儿童,至今已8年,这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孤独症和精神发育障碍儿童及其家长的领路人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求索之路。
2001年起,芸芸、田田和豆豆3个孤独症孩子的妈妈,温嘉吉、刘莹和罗福香,各自带着孩子四处奔波,在北京、上海、广州找机构给孩子训练。外出训练花费高,人生地不熟,精神压力重,愁苦中几经周折,在朋友帮助下,她们相识相知,成为相互鼓励的好姐妹。2002年冬,3位妈妈把家里的训练器材放到一起,租了间民房开始家庭训练,半年以后收效显著。她们出外培训碰到来自江西各地的孤独症孩子家长,思想碰撞中,创办一家非盈利性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机构的想法形成了。2003年7月,在赣州市章贡区残联支持下,她们创办了赣州慧聪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接受孤独症为主的精神发育障碍儿童。找不到专业老师,3位妈妈就亲自讲课,来自南昌的自闭症孩子小宇和他妈妈接受训练,回南昌后,小宇妈妈也开办了孤独症儿童训练机构。
3人创办赣州慧聪儿童训练中心8年,为600多位身心障碍儿童进行指导,开设专业知识讲座近百场,培训家长、医疗和残联工作者千余人。从孤独症儿童训练,逐步发展成为孤独症,智障和脑瘫等身心障碍儿童及家长服务与技术转移机构,建立了常规教学、培训、宣导和心理援助、支持性入学体系的服务模式,并与高校合作,形成了教、研一体化的思路。2008年世界银行第二届中国发展市场项目征集时,她们的“身心障碍儿童、家长支援中心”项目成功入围。项目的开展让她们有了更多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特别是在贫困山区,她们走乡串户,到家里给孩子进行能力评估和训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