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范文1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水污染特征;生态监测
绪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更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这种背景影响之下,我国的水资源更是紧张。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对水资源落实可行的方面的管理,结合当前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合理开发、保护和应用水资源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必要准时掌握水污染现状,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对水污染严重的地带进行处理,控制污染范围和污染的原因。
一、我国水环境监测现状
1、水环境污染的特征
在当前工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各种化学物品应用的不断增加,使得各种污染物质不断的被排在各条河流和水道之中,严重的影响着水资源。水环境污染本质是有毒化学品污染,表现在有机物污染和无机物污,在污染的过程中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传递进行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措施,更是时间上的差异使得污染逐步的扩大。
2、新时期影响下的环境监测
(1)、过去水环境监测技术
在过去的水环境监测的过程中,是理应物理化学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是采用传统的设备手段利用分光光度方法进行监测和测定。随着时间的变化,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断的应用在当前水环境监测中,高灵敏度的研究仪器和科学的研究方式的不断利用。
(2)、非过去水环境监测技术
生物监测技术是应用水生物对水体有害物质的敏感性,经过对不一样水生物在不一样水质环境条件允许下相应的活动变化情形测定和研究,得出生态系统已经发生变化或已经产生涉及而缺乏表现出不良效应的信息。
遥感监测技术主要求做到对大范围的水域进行监测,水体及其污染物质的光谱特性是其进行水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按照。
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原因是创建监测站点实时监测水环境情形,准时发现污染事件,不论何时都可以做出水质情形报告,并创建水质监测模式,做到水质监测的预报。
(3)、环境方面的管理(预警)对环境监测的新要求
采纳应用过去监测和非过去监测技术相联合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研究方式,建设完整的信息化数据,完善模型研究,准时、科学的让信息化有关服务环境,是环境预警对环境监测新的要求
二、我国水环境监测中面临的难题
1、 缺少科学统筹方面的管理
以地表水监测为例,在流域水环境监测种存在行政边界断面难题;网络(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方面的管理按行政从属关系运作,条块方面的管理现象严重,监测计划方案不统一,使得区域间环境监测数据差别。这种分工不明确也就使得了监测路线的混乱,单位之间缺少 合作,使得资源应用缺乏充实优化。
2、 有机污染与无机污染监测力度不协调
在我国,由于过去工程修筑的时候有没有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考虑,使得工程修筑大多数都位于河流及各大水域的周边,使得工业生产中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也是非常巨大的过程。我国城市河流及各大水系均以有机污染物污染为主,因此环境单位对水中有机物监测的分析的前期投入巨大。
3、 缺少 科学可行的研究方式
我国水环境监测领域还没有达到一个项目一个标准研究方式的最低要求,研究方式适用性低,相比98项受水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水排放标准控制的污染物存在不匹配的状况。别的,水质研究方式缺少 体系化和系列化,使得已颁发的标准较为尴尬。
4、 缺少科学可行得调研
缺少 科学可行的调研和行动力,对以往的工作经验过于依赖,制订的水质监测项目与水环境情形匹配度较低,其一,水环境监测项目缺少 对于性,出现对某些污染度较轻的项目进行反复地、重复监测的难题;其二,水环境监测项目具有片面性,仅仅把焦点放在水体本身,对浮游生物,底泥的监测不到位。
5、 不可以满足环境预警的要求
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是对水质自动监控、信息集成与传输、卫星遥感、气象与水文、信息整合等多种技术全面运用,这就必要科学统筹和高效运作方面的管理模式。而我国在水环境监测方面的方面的管理缺少 统筹,分工混乱和多家管水的局势,严重阻碍了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创建和完善。
三、处理水环境监测中存在难题的措施
1、 加大水环境监测力度
为了使监测结局更加如实的反映水质情形,更加科学化,需要加大水环境监测的分析力度,将长期未检测出活在标准值一下的项目删减掉,增加有无机物污染监测项目,争取有机物单项水质控制指标代替总结控制指标和无机物化验数据更加精确。
2、加大监测仪器的研发
引进国外技术和先进的工作经验,联合我国水污染实际状况,加大对现场监测、自动监测和在线监测类仪器的研发,实现水环境监测仪器的本土化。摈弃盲目引进国外先进仪器的失误理念,防止使得国内水环境污染和国外仪器的不匹配,从而使得监测结局不真实。相比现有的设备,比如采样器进行测试筛选,并进行可行宣传。
3、创建科学可行的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要与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总结排放标准相适应,参考西方先进国家的研究法,对于我国饮用水源、地表水及废水等创建相应系列的标准研究法,在应急监测中对污染事故可以能准时判断与研究,完善实验室内和整个水环境监测程序的质量控制和保管。
4、建立科学最为有效的生态监测和监督机制
监督执法需创建一个快速反应队伍进行详细落实,可用遥感技术进行水环境监测,努力做好水环境监测工作,切实改善水环境、合理应用水资源,确保安全用水。生态监测机制可以补充理化监测的不足,详细表现在生物监测领域:其一,监测灵敏度搞和功能多;其二,具有持续监测功能,可以总结反应环境质量情形。
5、预警建模及相关数据库的建设
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是对水质自动监控、信息集成与传输、卫星遥感、气象与水文、信息整合等多种技术全面运用。
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范文2
开拓创新,首推生态毒理学五大原理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大气、水、土壤,江河、湖泊、湿地、农田、草原,都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矿藏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最终创造了地球上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生态毒理学是环境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有毒物质进入环境对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所产生的生态毒理效应及其机理。环境污染问题出现后,促使传统的毒理学从研究毒物对生物个体所产生的效应扩大到研究毒物对生物群体所产生的效应。在此基础上,法国学者R.特吕豪特于1969年提出了生态毒理学的概念。
周启星教授对生态毒理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总结、归纳并提出了生态毒理学的五大基本原理:(一)环境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原理;(二)环境毒物的结构-活性相关原理;(三)毒理作用的多层次效应原理;(四)毒理生态动力学原理;(五)环境毒物的生态适应性原理。以上五大基本原理的提出,对于深化生态毒理学研究以及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多层次应用,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在生态毒理学领域,尤其是近年来周启星教授等在石墨烯的健康与生态系统风险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研究结果被国际著名刊物《Chemical Reviews》刊出,此研究结果堪称为国际环境界的一项重大进展。
周启星教授通过对金属-金属、金属-有机、有机-有机等污染物之间复合生态毒理效应及其微观机理系统而深入的实验研究,不仅阐明了复合污染生态效应与污染物之间的复杂定量关系,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联合效应广义理论:复合污染生态效应决定于污染物暴露的浓度组合关系而非其本身的理化性质;它不仅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类型有关,还与其作用的生物部位有关;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是矢量而不是标量,它不仅存在“毒性倍增”机制,还会发生“危害延时”和“危害增时”风险。在此理论指导下,他还进一步归纳出“互作态”的新概念并赋予定量化内涵与定义,并通过实验修
正了教科书中一直沿用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原有定义中不完整甚至错误的提法,并得到有关方面认可。
周启星教授还首次从理论上提出未污染区也有存在超积累植物的可能性,并以沈阳未污染区40科160种农田杂草为筛选对象进行系统的室外盆栽试验,首次发现并报道了龙葵(Solanum nigrum)、球果蔊菜(Rorippa gobosa Turcz. Thell.)和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为镉超积累植物,从而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和方法的先进性,这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以及生态修复理论上是一个较大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周启星教授还成功地进行了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实际应用,并对其超积累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实践上,周启星教授以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为重点目标,兼顾农药、石油烃和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对镉超积累杂草进行其技术性能的多方挖掘和强化。为了解决生物量处理这一世界性难题,周启星教授率先开展了超积累花卉的系统筛选,首次发现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为镉超积累植物。以根际圈理论为指导,较为系统地开展污染排异型杂草植物筛选研究,首次发现月见草(Oenothera biennis L.)为镉和铜污染排异型植物。这些重要工作和重大科学发现,为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植物修复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和开展环境调控实践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于污染生态修复这一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尤其是他领衔所著的《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作为国际上迄今为止系统论述污染土壤修复基本原理并全面介绍相关方法及其进展的学术著作,已对该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亲力亲为,为生态环保鼓与呼
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周启星教授还积极投身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去,为生态环境保护鼓与呼。他成功组织了三届污染生态学国际会议、五届全国污染生态学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还成功地组织了“污染土壤修复与生态安全”第212次香山科学会议。此外,他还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生态修复”和“环渤海地区复合污染、生态退化及其控制原理”的973项目建议,并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和有关方面的批准。
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范文3
>> 基于公平性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评估方法研究 TMDL计划在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中的应用 长株潭城市群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初始排污权分配研究 基尼系数法在水污染物总量区域分配中的应用 水污染物总量行业优化分配模型的构建 谨防再陷污染物总量控制误区 污水达标排放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洛阳江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研究 广西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成效分析及对策研究 滕州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辽河流域水污染物总量自动监控网络构建研究 水污染源总量控制方法研究 江门市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研究 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问题探讨 区域机动车污染物总量排放特征与削减量分配研究 环境监测如何更好地为污染物总量控制服务 对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发展及建议的探讨 工业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思路与对策 毗河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The State Council. Not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Issuing the Planning of National Main Function Region [N/OL]. Beijing: Central Government Portal Website, 2011-06-08 . http:///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
[4]孟伟, 张楠, 张远, 等.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研究(Ι):控制单元的总量控制技术[J]. 环境科学研究, 2007, 20(4): 1-8. [Meng Wei, Zhang Nan, Zhang Yuan, et al. The Study on Technique of Basin Water Quality Target Management I: Pollutant Total Amount Control Technique in Control Unit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7, 20(4): 1-8.]
[5]Zhang Yue, Wang Xiaoyan, Zhang Zhiming, et al. Multilevel Waste Load Allocation System for Xi’anXianyang Section, Weihe River[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2, (13): 943-953.
[6]赵永宏, 邓祥征, 吴锋, 等. 乌梁素海流域氮磷减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11, 24(1): 110-117. [Zhao Yonghong, Deng Xiangzheng, Wu Feng, et al. Equilibrium Analysis Betwee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Emission Reduc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uliangsuhai Watershed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1, 24(1): 110-117.]
[7]Brill E D, Liebman J C, Revelle C S. Equity Measures for Exploring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Alternatives [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76, 12(5): 845-851.
[8]Takyi A K, Lence B J. Chebyshev Model for Waterquality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1996, 122(1): 40-48.
[9]Joshi V, Modak P. Heuristic Algorithms for Waste Load Allocation in a River Basin [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89, 21(8/9): 1057-1064.
[10]Deng Xiangzheng, Zhao Yonghong, Wu Feng, et al. Analysis of the Tradeoff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Reduc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Emissions in the Poyang Lake
Watershed, China[J]. Ecological Modeling, 2011,222(8): 330-336.
[11]李如忠, 钱家忠, 汪家权. 水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J]. 水利学报, 2003, (5): 112-115. [Li Ruzhong, Qian Jiazhong, Wang Jiaquan. Study on Distribution of Total Amount of Drainage Water Pollutant in a Region [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3, (5): 112-115.]
[12]于晶, 王在峰, 李栋. 水污染源总量控制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18(4): 125-128. [Yu Jing, Wang Zaifeng, Li Dong.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Controlling Total Quantity of Water Polluters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5, 18(4): 125-128.]
[13]王媛, 牛志广, 王伟. 基尼系数法在水污染物总量区域分配中的应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3): 177-180. [Wang Yuan,Niu Zhiguang,Wang Wei. Application of Gini Coefficient in Total Waste Load District Allocation for Surfacewater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3): 177-180.]
[14]肖伟华, 秦大庸, 李玮, 等. 基于基尼系数的湖泊流域分区水污染物总量分配[J]. 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9(8): 1765-1771. [Xiao Weihua, Qin Dayong, Li Wei, et al. Model for Distribution of Water Pollutants in a Lake Basin Based on Environmental Gini Coefficient [J]. Acta Scientise Circumstantiae, 2009, 29(8): 1765-1771.]
[15]秦迪岚, 韦安磊, 卢少勇, 等. 基于环境基尼系数的洞庭湖区水污染总量分配[J]. 环境科学研究, 2013, 26(1): 8-15. [Qin Dilan, Wei Anlei,Lu Shaoyong, et al. Total Water Pollutant Load Allocation in Dongting Lake Area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Gini Coefficient Method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3, 26(1): 8-15.]
[16]郭宏飞, 倪晋仁, 王裕东. 基于宏观经济优化模型的区域污染负荷分配[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3, 11(2): 133-142. [Guo Hongfei, Ni Jinren, Wang Yudong. Regional Wasteload Allocation Based on Macroeconomic Optimization Model [J]. Journal of Bas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3, 11(2): 133-142.]
[17]李如忠,舒琨.基于多目标决策的水污染负荷分配方法[J].环境科学学报,2011,31(12):
2814-2821.[Li Ruzhong, Shu Kun. Model for Wastewater Load Allocation Based on Multi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11, 31 (12): 2814-2821.]
[18]陶亚, 赵喜亮, 栗苏文, 等. 基于TMDL的深圳湾流域污染负荷分配[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3, 13(2): 46-51. [Tao Ya, Zhao Xiliang, Li Suwen, et al. Onspot Study of the Waste Load Allocation in Shenzhen Bay Basin Based on TMDL [J].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2013, 13(2): 46-51.]
[19]魏文龙,曾思育,杜鹏飞,等.一种兼顾目标总量和容量总量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确定方法[J].中国环境科学,2014,34(1):136-142.[Wei Wenlong, Zeng Siyu, Du Pengfei, et al.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Water Pollutant Discharge Limit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Administrative Goaloriented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based Total Pollution Load Control Patterns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4, 34(1): 136-142.]
[20]盛虎, 李娜, 郭怀成, 等. 流域容量总量分配及排污交易潜力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3): 654-663. [Sheng Hu, Li Na, Guo Huaicheng, et al. Analysis of Total Amount Allocation and Emission Trading Potential in a Watershed [J]. Acta Scientise Circumstantiae, 2010, 30(3): 655-663.]
[21]吴悦颖, 李云生, 刘伟江. 基于公平性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评估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06, 19(2) : 66-70. [Wu Yueying, Li Yunsheng, Liu Weijiang. Study on Gini Coefficient Method of Total Pollutant Load Allocation for Water Bodies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6, 19(2): 66-70.]
[22]Sun Tao, Zhang Hongwei, Wang Yuan,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Gini Coefficient ( EGC ) in Allocating Wastewater Discharge Permit: The Case Study of Watershed Total Mass Control in Tianjin, China [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10, 54(9):601-608.
[23]杨占红,罗宏,吕连宏,等.城市工业COD总量优化分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124-129.[Yang Zhanhong, Luo Hong, Lv Lianhong, et al. Study on Optimal Distribution of Total COD of City Industry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 20(3): 124-129.]
[24]刘巧玲, 王奇. 基于区域差异的污染物削减总量分配研究:以COD削减总量的省际分配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4): 512-517. [Liu Qiaoling, Wang Qi. Pollution Reduction Allocation Based on Regional Differences:COD Reduction Allocation Between Provinces As a Case [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12,21(4):512-517.]
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范文4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监测;作用
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在谋取自身发展的同时,付出的却是整个生存环境的破坏。毫无节制的肆意掠取使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各种灾难随之而来,极大的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如何更好的处理、解决和保护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出新的环境保护政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监测防治,已成为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指人类有意识的利用环境科学的各种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充分的利用、协调与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阻止一切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并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治理,最终起到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目的。
目前我们主要面对的自然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
① 壤污染问题;
② ②空气污染问题;
③水资源污染问题;
④自然气候和能源污染问题;
⑤森林污染问题;
⑥化学污染问题。
这些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解决,将会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的灾难。长久以来,各国通过科学的手段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综合防治,并取得了较大的效果,但是局部的环境好转并不能改变全球环境恶化的事实,环境污染仍在持续,地球的环境依旧在恶化。
二、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
首先,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类型有三种:
一是监视性监测,即对各种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的监测,用以评估环境质量的标准;
二是研究性监测,这是高层次、高水平的监测;
三是特定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和咨询服务监测。环境监测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环境检测的综合性,包括手段和对象的综合性。二是环境监测的连续性,因为治理环境污染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坚持长期的监测,才能得出确切的数据,从而分析环境质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其次,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①环境监测在环境污染问题中的作用。环境监测可以对污染问题严重的环境要素进行持续的、稳定的监测。
②环境监测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和环境是一体两面、相互促进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a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国家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执行。在发展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时要齐头并进,“两手都要硬”,即实现“三同步”与“三同时”。“三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因而,环境监测在城市环境规划中可以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为城市环境规划提供合理的、正确的发展策略。
③环境监测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环境监测作为高科技的监测手段自然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但是在这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环境监测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环境监测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科学数据,可以为譬如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科学考察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例如对生物资源的监测,可以为微生物研究提供数据。
三、发挥基础作用,管理服务职能显著增强
多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证明,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有力支撑,提供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是政府实施综合决策和环境监管的重要依据,为环境管理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对地表水、空气、酸雨、噪声和辐射等环境实施有效监测,进而全面反映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为区域流域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
通过污染源监测,为排污收费、排污申报登记、排污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竣工验收等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过仲裁监测,以代表性强、准确性高、科学合理的监测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适应新需求,有效提升监测技术
没有科学先进的监测手段,综合决策和环境管理就没有科学依据,污染减排就缺乏有力支撑,难以对当前复杂的环境形势做出准确判断,特别是如果预警监测跟不上,就可能在出现突发污染事件时措手不及,应对无方,甚至对群众健康、经济运行、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造成影响。
在监测工作中要通过推行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监测自动化建设,不断增加监测投入,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预警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为重点,努力构建先进实用、整体协调的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体系,在自动监测、应急监测、监测网络建设及监测领域拓展方面有了明显变化。
尤其,面对近几年突发性污染事故频繁发生、污染纠纷增多的趋势,各级环境监测站加大了应急监测投入,配备环境应急监测车以及必要的应急监测装备,科学整合了应急监测技术力量,提高应急监测水平,应急监测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能力。同时完善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系统,制定了相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建立了重点危险源信息库、专家支持信息库等应急监测技术信息支持系统,改变了原先应急监测能力比较薄弱的状况。要不适时机地进行环境应急监测演练,充分锻炼应急监测人员的能力。同时,环境应急监测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总之,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可以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并可以及时的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维护和预防。所以,我们还要不断的加强环境监测的力度和范围,让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包晓云, 孙艳平, 夏周洁. 环境标准在环境工程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能源与节能. 2014:110-1.
[2] 黄韵行. 浅谈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的关系.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200-1.
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范文5
关键词: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培养体系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化学特性、存在状态、迁移转化和生物与生态效应,以及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治理等[1,2]。我国的环境科学高等教育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综合性大学设立的环境地理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等专业[3]。近年来,各个农业高等院校的专业都在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力图形成以农为主,农工、农理、农文、农经相结合,各学科交叉渗透的多科性农业大学。随着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及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严重,使得环境科学专业成为农业高等院校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新兴交叉学科[4]。但相对于国内其他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类学校,农业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在师资力量、硬件设备及专业名牌度等方面均显得要薄弱些。因此,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若不寻找自身特色,不与国内外其他综合性大学培养方案区别开来,将会使农业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出路方面面临严峻挑战[5]。和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相比,尽管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在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等方面处于劣势。但是,作为以农为主的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大学,在环境科学的教学中也有许多潜在资源可以挖掘。农业院校在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药学、畜牧饲料、兽医药理学等方面研究有较好的基础,并且有很多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基地[6,7]。这些农业领域也均涉及农业环境问题,如果能把这些农业相关研究成果整合到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上来,就可以形成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特色。湖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农业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省属重点高校。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硕士专业起源于1979年园艺学中的农业环境保护研究方向,1996年获得农业环境保护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更名为环境工程,2006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学科的发展紧扣农业环境问题,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9年在全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综合排名为第51名,在农业高等院校排名第二[8],2011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本文总结了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硕士农业特色培养经验,旨在为构建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硕士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打下基础。
1研究生课程授课内容紧扣农业和农村环境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主题
目前,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硕士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环境污染化学”“环境科学综合技能课”“污染生态与生态毒理”“环境科学研究进展”“专业英语”“环境科学研究生讨论课”六门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包括“环境污染修复理论与实践”“环境污染物检测新技术及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及应用”“环境污染治理及其工程实践”“环境规划与评价专题”等课程。在授课内容上紧扣农业和农村环境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主题,重点关注农田农药和重金属污染、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过量施肥等农业环境问题。除了上述由本学位点导师开设的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外,还鼓励学生至少选修一门农科专业的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增强学生的农业知识背景。
2双导师配置:环境科学专业导师+农业相关专业副导师
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视野往往受到自己本身知识背景的限制,不同知识背景的科研工作者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更容易发现新的科学问题,且容易找到新颖的研究方法来解决这些科学问题。在研究生培养上,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也会受到导师专业知识面的限制。建立双导师制,第一导师为环境科学学位点导师,第二导师为农业相关专业学位点导师。环境科学专业导师和农业相关专业导师相互合作,共同指导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更容易促进学生对农业和环境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在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理念下发现农业环境问题和解决农业环境问题。
3学位论文紧扣农业和农村环境问题
和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相比,尽管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在基础研究方面处于劣势。但是,作为以农为主的多学科交叉的大学,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在教学方面有许多潜在资源可以挖掘。例如结合土壤学、植物保护、农药学、兽医药理学、肥料学、畜牧饲料等专业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成果,在土壤污染与防治、病虫害的生态综合防治、动植物废料处理与资源利用、无公害蔬菜的栽培与管理、农业生态学等领域去挖掘学位论文题目。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题目与导师的科研理念和研究课题直接相关,这也要求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学位点导师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与农村环境问题及治理等角度出发,去挖掘农业环境相关的科学问题,申请相关的课题,带领研究生开展农业环境科学相关的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学位点近20年来一直坚持以农田重金属污染及治理、农药的迁移转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学位点导师重点围绕这两个方面开展科学研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主要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开展,培养的环境科学硕士研究生在农田重金属污染和农药迁移转化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
4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农业与环境”氛围
为了提高本学位点研究生的农业环境知识素养,本学位点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体现在农业特色研究生学术活动、研究生涉农特色夏令营、农业环境高级研修班及举办或承办农业环境相关的大型学术会议等。目前我校每年举办一次研究生学术活动节,本学位点借学校的研究生学术活动节交流平台,围绕“农”字做特色文章,有的放矢地邀请国内外农业环境领域的学术大师给研究生和学位点老师做学术报告。此外,还鼓励本学位点研究生多参加其他农科学位点举办的农业领域的学术报告,引导研究生跨学科交流。除了比较固定的研究生学术活动节环节外,本学位点还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多种具有特色的学术交流和高级培训活动,例如近几年来,先后举办过湖南省“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生暑假夏令营、人社部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理论与实践高级培训班、聚焦我国农业环境问题———农作物产地污染阻控技术专题研讨会等活动。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增强了本学位点研究生的农业环境知识素养,开拓了学生在农业环境污染及治理领域的知识面。
5结语
特色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牵涉到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和授课内容、学位论文的立题与研究、特色学术交流与讨论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只有在这些培养环节中不断注入农业和农村环境元素,才能培养出具有鲜明农业特色的农业环境科学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汤洁,董德明,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学,2007(3):35-36.
[2]张学洪,吴志强,曾鸿鹄,等.立足特色,丰富载体,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以广西地区环境类研究生培养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5-28.
[3]王立新,赵吉,贾志斌,等.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提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J].大学教育,2014(4):13-14.
[4]田侠,郑庆柱.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模式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8):193-194.
[5]蒋成爱,吴启堂.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优化教学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11):57-59.
[6]李旭霖,崔德杰,辛言君.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群建设及课程体系设置[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7-11.
[7]周震峰,史衍玺,王凯荣.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3(7):66-68.
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范文6
关键字:水环境监测水污染特点 生态监测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is serious, therefore the wate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research focus,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use by people increasingly close attention, this paper in our country's wate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 wate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water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ecological monitoring
中图分类号:X1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国家,为了对水资源实施有效的管理,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水资源,需要及时掌握水污染现状,以改善我国的水污染严重的现状,有效控制污染。
一、我国水环境监测现状
1、 水环境污染的特点
水环境污染本质是有毒化学品污染,表现在有机物污染和无机物污,污染呈时间和空间的特点。
2、 水环境监测现状及环境管理对环境监测的新要求
(1)、传统水环境监测技术
传统水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是理化相结合的监测方法,水环境监测技术由最初的分光光度法测定到之后的高灵敏度的分析仪器和科学的分析方法的运用。
(2)、非传统水环境监测技术
生物监测技术是利用水生物对水体有害物质的敏感性,通过对不同水生物在不同水质环境条件下相应的活动变化状况测定和分析,得出生态系统已经发生变化或已经产生影响而没有显示出不良效应的信息。
遥感监测技术主要对大范围的水域进行监测,水体及其污染物质的光谱特性是其进行水环境监测与评价的依据。
水质自动监测技术主要是建立监测站点实时监测水环境状况,及时发现污染事件,随时做出水质状况报告,并建立水质监测模式,做到水质监测的预报。
(3)、环境管理(预警)对环境监测的新要求
采用传统监测和非传统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分析方法,建设完整的信息化数据,完善模型分析,及时、科学的让信息化服务环境,是环境预警对环境监测新的要求
二、我国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科学统筹管理
以地表水监测为例,在流域水环境监测种存在行政界限断面问题;网络管理按行政隶属关系运作,条块管理现象严重,监测方案不统一,导致区域间环境监测数据差异。这种分工不明确也就导致了监测路线的混乱,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导致资源利用没有充分优化。
2、 有机污染与无机污染监测力度不协调
我国城市河流及各大水系均以有机污染物污染为主,所以环境部门对水中有机物监测的研究的投入巨大。对我国水质监测指标中无机物污染的项目研究综合投入较低,二者监测力度不协调不协调。不利于我们掌握水环境的污染情况和得出准确数据,达不到有效监测和控制的目的。
3、 缺乏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
我国水环境监测领域还未达到一个项目一个标准分析方法的最低要求,分析方法适用性低,对于98项受水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水排放标准控制的污染物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另外,水质分析方法缺乏体系化和系列化,使得已颁布的标准较为尴尬。
4、 缺乏科学有效得调研
缺乏科学有效的调研和行动力,对以往的经验过于依赖,制定的水质监测项目与水环境状况匹配度较低,其一,水环境监测项目缺乏针对性,出现对某些污染度较轻的项目进行反复地、重复监测的问题;其二,水环境监测项目具有片面性,仅仅着眼于水体本身,对浮游生物,底泥的监测不到位。
5、 不能满足环境预警的要求
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是对水质自动监控、信息集成与传输、卫星遥感、气象与水文、信息整合等多种技术综合运用,这就需要科学统筹和高效运作管理模式。而我国在水环境监测方面的管理缺乏统筹,分工混乱和多家管水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
三、解决水环境监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加大水环境监测力度
为了使监测结果更加如实的反映水质状况,更加科学化,应当加大水环境监测的研究力度,将长期未检测出活在标准值一下的项目删减掉,增加有无机物污染监测项目,争取有机物单项水质控制指标代替综合控制指标和无机物化验数据更加精确。
2、 加大监测仪器的研发
引进国外技术和先进的经验,结合我国水污染实际情况,加大对现场监测、自动监测和在线监测类仪器的研发,实现水环境监测仪器的本土化。摈弃盲目引进国外先进仪器的错误理念,避免造成国内水环境污染和国外仪器的不匹配,致使监测结果不真实。对于现有的设备,例如采样器进行测试筛选,并进行有效推广。
3、 建立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要与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相适应,参照西方先进国家的分析法,针对我国饮用水源、地表水及废水等建立相应系列的标准分析法,在应急监测中对污染事故可以能及时判断与分析,完善实验室内和整个水环境监测程序的质量控制和保证。
4、 建立有效的生态监测和监督机制
监督执法需建立一个快速反应队伍进行具体实施,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水环境监测,努力做好水环境监测工作,切实改善水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确保安全用水。生态监测机制可以弥补理化监测的不足,具体表现在生物监测领域:其一,监测灵敏度搞和功能多;其二,具有连续监测功能,可以综合反应环境质量状况。
5、 预警建模及相关数据库的建设
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是对水质自动监控、信息集成与传输、卫星遥感、气象与水文、信息整合等多种技术综合运用。建立地表监测和高空监测预警机制,即水质自动监控和基于卫星遥感的GIS技术,对水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储存。在预警体系中运用BP神经网络水质预测模型、地表水COD灰色预测模型和WAPSP5模型等水质监测方法,建立快速高效的水环境应急机制。
四、结语
目前,还有许多问题存在于我国水环境监测中,比较突出的是不够重视和落后的监测技术。做好常规水环境监测,稳步推进水环境监测的现代化,阶段性的实现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对国外先进的检测技术进行引进和借鉴,并将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与水环境监测结合起来,提高我国水环境监测工作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李斌.浅谈水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2)
[2] 刘颖,刘丹.中国流域水环境监测现状分析[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03)
[3] 杨玮.水环境监测化验室废液处理方法的探讨[J].干旱环境监测.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