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候变化形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候变化形势范文1
【摘要】
目的:了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早期眼压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性。方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100例,其中单纯巩膜扣带术23例,单纯玻璃体切割35例,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18例和玻璃体切割+C3F8气体填充24例,采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术前和术后7d每天眼压。观察和分析各组手术后眼压的变化,如眼压升高>25mmHg,则局部或全身应用降眼压药物治疗。结果:首次眼压升高发生于术后24h内占86.5%,术后2d占8.1%,术后3d占5.4%。单纯巩膜扣带术、单纯玻璃体切割术后24h内眼压最高,平均眼压分别为21.04±7.49mmHg和20.43±7.79mmHg,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5/23 (21.7%),6/35(17.1%)。硅油填充组在术后1d,气体填充组在术后2d眼压最高,平均眼压分别为25.17±8.69mmHg和29.21±10.30mmHg,两组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10/18(55.6%),16/24(66.7%)。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眼压升高多发生在早期,硅油或气体填充术后高眼压发生率较高,眼压升高幅度较大。
【关键词】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眼压 C3F8;硅油
Regularity of variability of intraocular pressure at earlier stage after vitro-retinal surgery
Abstract AIM: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 and regularity of variability of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during earlier period from the baseline after vitro-retinal surgery.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in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scleral buckling (23 cases), simple pars plana vitrectomy (35 cases), combined vitrectomy and silicone oil injection (18 cases), combined vitrectomy and C3F8 injection (24 cases). IOP was measured before surgery, and then on day 1, 2, 3, 4, 5, 6 and 7 after surgery with 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er. If IOP>25mmHg, the anti-glaucoma medication was administrated by local or systematic therapy. RESULTS: The IOP was elevated significantly in 24 hours after surgery in 86.5% of all cases, and elevated on day 2 and 3 in 8.1% and 5.4% cases, respectively. After undergoing scleral buckling and simple pars plana vitrectomy, the highest mean postoperative IOP was 21.04±7.49mmHg and 20.43±7.79mmHg on day 1, respectively. The incidence of high IOP was 5/23 (21.7%) and 6/35 (17.1%) respectively. The highest mean postoperative IOP was 25.17±8.69mmHg at day 1 after undergoing silicone oil injection and 29.21±10.30mmHg on day 2 after C3F8 injection. The incidence of high IOP was 10/18(55.6%)and 16/24(66.7%)in the silicone oil injection group and in the C3F8 injection group,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elevated IOP occurs usually at earlier time, especially in 24 hours after vitro-retinal surgery. There were a higher incidence of high IOP and a higher IOP range after silicone oil injection and C3F8 injection. The symptom of the patients cannot be a ruler to judge IOP elev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easure and control IOP early after vitro-retinal surgery.
· KEYWORDS: vitro-retinal surgery; intraocular pressure; C3F8; silicone oil
0 引言
眼压升高是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成功玻璃体视网膜术后视力不同程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外对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后眼压变化的研究较多,其中,以回顾性资料和对术后眼压升高原因的研究为主,而前瞻性资料和对眼压变化规律的研究较少。此研究旨在探讨单纯巩膜扣带术、单纯玻璃体切割、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玻璃体切割+C3F8气体填充术后7d内的早期眼压变化规律,为临床认识和处理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后高眼压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动态观察2005-03/06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连续患者100例,术前和术后7d的每天眼压。男69例,女31例,年龄8~74岁。所有患者无眼压升高病史。术前检查排除高眼压、青光眼患者。单纯巩膜扣带术23例,单纯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35例,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18例,玻璃体切割+C3F8气体填充24例。
1.2方法 手术由同一手术医生完成。患者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单纯巩膜外扣带手术采用经巩膜外冷凝封闭裂孔,240号硅胶环扎带固定于角膜缘后11~15mm范围,根据裂孔大小及变性灶范围决定硅胶加压块大小,根据需要联合视网膜下放液。玻璃体切割手术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标准3通道切口,根据病情需要行巩膜外冷凝或眼内光凝、晶状体切割或超声粉碎或超声乳化、气液交换、C3F8(纯,0.8mL)或硅油眼内填充,术毕指测眼压均为Tn。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术前双眼、术后1~7d术眼眼压,眼压测量由同一医生于每天同一时间进行。同时术后每天用间接眼底镜检查视网膜状况。对眼压升高者及时进行降眼压及对症处理。如眼压在20~25mmHg可继续观察,眼压在26~30mmHg局部用5g/L噻吗心胺,2次/d,眼压在31~40mmHg加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如醋氮酰胺,如眼压>40mmHg使用200g/L甘露醇静脉滴注,药物治疗无效者做前房穿刺放液。
统计学处理:以眼压>25mmHg作为高眼压的标准,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因患眼术前眼压偏低,因此把另眼眼压作为正常对照,术前术后眼压比较作配对t检验。
2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7d内视网膜均伏贴良好。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早期,眼压均有不同程度升高,随后逐渐自行恢复到正常或由药物控制。在单纯巩膜扣带术组、单纯玻璃体切割组和硅油填充组,术后24h内眼压上升至峰值,平均眼压分别为21.04±7.49mmHg, 20.43±7.79mmHg和25.17±8.69mmHg,以后逐渐下降。单纯巩膜扣带术组、单纯玻璃体切割组和硅油填充组分别到4,3,7d,与对侧眼眼压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硅油填充组在术后1d,气体填充组在术后2d眼压最高,平均眼压分别为25.17±8.69mmHg和29.21±10.30mmHg,之后眼压逐渐下降(表1)。与单纯巩膜扣带组或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比较,气体或硅油填充组高眼压发生率较高,眼压升高幅度较大。单纯巩膜扣带术23眼,术后高眼压5眼(21.7%),最高眼压为42mmHg。单纯玻璃体切割35眼,术后高眼压6眼(17.1%),最高眼压40mmHg。硅油组18眼,术后高眼压10眼(55.6%),最高眼压为49mmHg。气体填充组24眼,术后高眼压16眼(66.7%),最高眼压56mmHg(表2,3)。高眼压首次发生时间多在24h内,占86.5%,术后2d占8.1%,术后3d占5.4%。单纯巩膜扣带术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后,眼压升高发生在术后24h内,硅油填充术后眼压升高发生在术后1~5d,气体填充发生在术后1~3d。在37例高眼压的患者中,仅有19例患者有眼痛、眼胀不适症状,18例无自觉症状。相反,在15例有明显头痛、眼痛伴恶心、呕吐者,仅9例眼压明显升高。
3讨论
术后眼压升高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显著增高的眼压可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和视神经缺血而导致视力丧失。Dasai等[1]研究证实,单纯玻璃体视网膜切除术后,患者明显的眼压升高可能未被发现,这是造成视力损伤的隐匿原因之一。本组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高眼压的总体发生率为37%。与国外术后高眼压回顾性研究32%~52%的发生率相当[2,3]。Desai等[1]曾对单纯玻璃体切除术后24h内的眼压进行研究,发现术后40%的手术眼由于眼压升高明显而需要进行处理。吴素虹等[4]对玻璃体视网膜术后的眼压进行监测,测量术后当天和术后1~3d的眼压,结果表明,玻璃体切割加气体填充术后眼压升高为84%,硅油填充为50.1%,单纯巩膜扣带术为77.8%。但Desai眼压测量采用的是Tono-pen眼压计,而吴素虹使用的是非接触式眼压计。有研究表明,Tono-pen眼压计适宜测量眼压值在9~30mmHg,在此范围之外,Tono-pen眼压计在低眼压水平可高估眼压值,而在高眼压水平时低估眼压值[5]。非接触式眼压计的测量值常常高于Goldmann压平眼压计的测量结果,尤其在高眼压时更明显[5-8]。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受巩膜硬度的影响较小,应用在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眼可以测量到较准确的眼压,是目前眼压测量的“金标准”,本组均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因此我们采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以求准确。相比之下,本组患者发生高眼压的比例较低,可能与眼压计和术后开始测量时间不同、手术中眼内填充气体或硅油填充量差异、高眼压的定义标准不一,以及疾病的比例、手术后随访时间的长短有关。
高眼压首次发生时间多在24h内,占86.5%。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术的机械刺激导致全身,主要是眼局部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在短暂动脉收缩之后导致更多的毛细血管床开放,局部血流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升高,白细胞渗出,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如血管活性胺、前列腺素PGI2,PGD2,PGF2等,其主要作用是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血管扩张和血流量的增加均可使提高流体静力学压力,破坏血—房水屏障,使血浆性房水进入后房,导致眼压的暂时升高[9]。同时,单纯巩膜扣带术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后组织的炎性反应和水肿也是术后眼压升高的原因。而硅油和气体填充眼,术后俯卧位休息导致残存的血细胞、组织碎屑进入前房,导致小梁网阻塞可能是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的主要原因。气体填充后早期高眼压不完全归咎于气体膨胀,因为气体的膨胀高峰应该在术后2~3d以后。因此对眼压较高,药物降压效果不好者,通过前房穿刺排出血细胞或组织碎屑可能使眼压得以降低。
经治疗后28眼在7d内眼压恢复正常,不需持续用药,占高眼压眼的75.7%。经降眼压治疗,单纯巩膜扣带术对药物治疗反应良好,5例眼压升高患者7d内眼压全部恢复正常。术后7d,眼压仍持续在较高水平者,单纯玻璃体切割组中有1例(1/6),硅油组有4例(4/10),气体组有4例(4/16),但眼压能控制在25~30mmHg.范围。38例高眼压患者中大多数降压药物治疗有效,仅有2例采用前房穿刺降眼压。本组患者无1例作硅油取出或放气。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所观察的高眼压患者中,有48.7%的高眼压患者无自觉症状。而主诉眼痛、眼胀伴恶心、呕吐者仅60%有眼压升高。这说明仅靠患者主诉来提示有无眼压升高是不够准确的,术后有明显的自觉症状而眼压正常,可能由伤口疼痛、手术牵拉眼外肌、麻醉反应引起。特别是儿童多采用全麻,术后的胃肠道反应须与眼压高引起的呕吐相鉴别。部分患者对高眼压反应的敏感性较低,不能主动察觉到高眼压的发生,还有人则认为做手术均会疼痛,常将一些异常的临床表现误认为是术后的正常反应,容易贻误病情。因此,有必要对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的患者尽早行眼压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高眼压,避免视功能受损。
【参考文献】
1 Desai UR, Alhalel AA, Schiffman RM, Campen TJ, Sundar G, Muhich A. Intraocular pressure elevation after simple pars plana vitrectomy. Ophthalmology ,1997;104:781-786
2 Sabates NR, Tolentino FI, Arroyo M, Freeman HM. The complications of perfluoropropane gas use in complex retinal detachment. Retina ,1996;16:7-12
3 Honavar SG, Goyal M, Majji AB, Sen PK, Naduvilath T, Dandona L. Glaucoma after pars plana vitrectomy and silicone oil injection for complicated retinal detachments. Ophthalmology ,1999; 106:169-176
4吴素虹,明月,陈绮华,黄思建,黄雯.玻璃体视网膜术后患者眼压的早期监测.中华护理杂志,2001; 36:586-587
5 Hines MW, Jost BF, Fogelman KL. Oculab Tono-Pen, 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ry, and pneumatic tonometry for introcular pressure assessment in gas filled eyes. Am J Ophthalmol ,1988;106:174-179
6石晶明,蒋幼芹.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的评价与Goldmann眼压计的比较.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 20:370-372
7阎启昌,王欣玲,贺玉华,张劲松.非接触式眼压计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的比较.国际眼科杂志,2006;6(1):114-115
气候变化形势范文2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在整个烧伤免疫过程中起者重要作用。所以弄清严重烧伤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功能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对预防烧伤后并发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显得尤为重要。现将严重烧伤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功能变化及其影响作一综述。
关键词 烧伤;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中图分类号] R644.0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195-02
[作者简介]赖晓敏(1987.7-),男,四川人,硕士, 主要从实整形烧伤工作。
严重烧伤后并发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是目前烧伤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病情发展快,死亡率极高。是目前烧伤治疗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1-3]。究其本质是有炎症因子所介导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而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巨噬细胞(Macrophages,m)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弄清严重烧伤后PMN、巨噬细胞的功能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对预防烧伤后并发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显得尤为重要。现将严重烧伤后PMN、巨噬细胞的功能变化及其影响作一综述。
1中性粒细胞的生理特点和功能
PMN是外周血含量最多的白细胞,具有变形、游走、趋化、吞噬和分泌等特性。①PMN能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通过这种运动,PMN得以穿过毛细血管壁。②渗出到血管外的PMN可以借助变形运动在组织内游走。③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PMN可以朝向某些特定的化学物质运动。这些趋化因子包括两大类:外源性趋化因子和内源性趋化因子。外源性趋化因子包括:可溶性细菌产物(含有N-甲酰基蛋氨酸末端的多肽)。内源性趋化因子包括:补体成分(如C5a)、白三烯、细胞因子(IL18)等。④PMN到达炎症病灶后,通过其细胞质内的嗜天青颗粒和特异性颗粒所含有的水解酶、中性蛋白酶、MPO、阳离子蛋白、溶酶菌乳贴蛋白及碱性磷酸酶将细菌杀灭。⑤PMN在趋化、吞噬过程中还可释放溶酶体酶、活性氧自由基、前列腺素,白三烯等损伤内皮细胞和组织,加重原有的损伤。
2巨噬细胞的生理特点和功能
巨噬细胞是由未发育成熟的单核细胞迁入组织中继续发育而成的具有吞噬和免疫功能的细胞。其细胞体积较大,可达60~80 μm,溶酶体颗粒和线粒体数目增多。因此,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强,可吞噬更多更大的细菌和颗粒。①免疫功能:巨噬细胞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包括CSF、白细胞介素(IL-1、IL-3、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有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可提高HLADR-CD86 等抗原提呈分子的表达,释放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TNF -a等多种炎症因子,诱导和活化其他炎性细胞,在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4]。②吞噬功能:能够吞噬病原体和坏死细胞,有助于启动康复过程。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和坏死细胞的过程包括识别、吞入、杀伤和降解。巨噬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非特异性受体吞噬病原菌和坏死细胞。巨噬细胞是通过介导吞噬的相关受体与微生物表面接触,从而启动复杂的信号通道,通过细胞骨架的重排和膜的输送介导对微生物细胞吞噬效应[5-6]。当病原菌进入吞噬溶酶体后可被依赖和非依赖氧途径杀伤和降解。
3严重烧伤后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
PMN在整个炎症反应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严重烧伤后PMN不仅可以穿过血管壁聚集到损伤区域, 吞噬异物、杀灭细菌[7],还可直接释放炎症介质,且与内皮细胞黏附后可造成自身组织损伤[8]。①严重烧伤后PMN延迟凋亡。有研究表明[9-12],严重烧伤后PMN的凋亡发生延迟,而延迟凋亡的PMN可发生继发性坏死,释放大量炎性物质,导致炎症反应的扩大,促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局部和全身的组织损伤甚至脏器的损伤。②PMN的趋化功能改变。PMN趋化因子包括:病原菌、补体C3a、C5a、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肽B和血管舒缓素等。严重烧伤后,PMN的趋化性立即增加,主要是因为不耐热刺激活动的增加,然后其趋化性逐渐减弱。而PMN趋化性减弱的时间出现越早,其持续时间将越长。有研究表明[13]烧伤后创面应用磺胺嘧啶银的患者,其血清对正常人PMN的趋化性有抑制作用。实验证明,IL-18能够促进PMN的趋化作用[14]。腹腔注射IL-18后,能够增加肠道PMN的浸润,导致肠道组织水肿[15]。③严重烧伤后PMN的吞噬功能明显下降,早期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和吞噬细胞百分率下降,一周左右恢复。有文献报道[16]大鼠5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复合15%TBSAⅢ度光辐射烧伤后,PMN的吞噬功能明显降低。④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功能改变。当病原菌被PMN吞噬后,主要通过氧依赖过程和氧不依赖过程进行细胞内杀灭细菌。有实验证明[17]烧伤后各种因素均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如坏死组织、缺血、缺氧、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等。不但可使PMN生成增加,也使外周血中成熟的PMN游出血管,PMN到达创伤部位可释放出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等起着杀菌作用,同时也造成组织新的损伤,表现为创面的加深和扩大。
4严重烧伤后巨噬细胞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主要包括嗜PMN、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其数量和功能与感染密切相关,而在这些免疫细胞中,M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烧伤后巨噬细胞活化,分泌能力增强, 大量释放炎症介质,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原因之一。(1)烧伤后部分巨噬细胞的表型可发生改变。有实验证明:①烧伤后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的量增加。Schwacha等[18]证明,烫伤小鼠的脾脏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增加。②巨噬细胞产生PGE2的量呈明显增加[19]。③烫伤小鼠脾脏巨噬细胞中诱导型环氧化酶2(COX-2)的活性增加[20]。④烧伤后巨噬细胞产生IL-10的量增加。以上均提示烫伤引起了巨噬细胞表型的变化。(2)严重烧伤后M的免疫功能改变:研究表明[21],烧伤后巨噬细胞被激活,巨噬细胞实现抗原提呈功能的人白细胞DR抗原的表达率明显下降,下降的程度及所持续的时间与烧伤严重程度有关。目前认为:当DR抗原表达率不足30%时,可认为单核细胞免疫麻痹[22]。(3)烧伤后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实验证明[23]:兔角膜碱烧伤后,腹腔巨噬细胞的体积明显增大,吞噬能力显著增强。在烧伤后9周内,其对异物性细胞的吞噬率及吞噬指数明显高于烧伤前。
5结论
以上研究表明烧伤后PMN、巨噬细胞的功能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其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烧伤后并发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弄清其功能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对预防烧伤后并发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尤为重要。但目前尚缺乏有效控制或恢复烧伤后PMN、巨噬细胞功能的药物或技术手段。一些功能改变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ummings MC,Winterford CM,Walker NI.Apoptosis[J].Am J Surg Pathol,1997,21(1):88-101.
[2]Vaux DL,Korsmeyer SJ.Cell death in development[J].Cell,1 999,96(2):245-254.
[3]Krueger A,Baumann S,Krammer PH,et al.FLICE—inhibitory proteins:regulators of death receptor-mediated apoptosis[J].Mol Cell Biol,2001,21(24):8247-8254.
[4]MooreKJ,TabasI. Macrophag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ierosis[J].CeII,2011,145:341-355.
[5]Underhill DM, Ozinsky A. Phagocytosis of microbes: complexity in action[J].Annu Rev Immunol,2007,20:825-852.
[6]Rosenberger CM,Finlay BB.Phagocyte sabotage.disruption ofmacroph-age signaling by bacterial pathogens[J].Nat RevMol Cell Biol,2003,4:385-396.
[7]王世筠, 许伟石. 烧伤急性期中性粒细胞的激活[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98,19(3):151-155.
[8]Koike K, Moore EE, Moore FA, et al.CD11bblockade prevents lung injury despite neutrophil priming aftergut ischemia reperfusion[J].J Trauma,2005,39:23.
[9]Chlmis D,Dickemon C,Munster AM,et al Fapopto.is in polymorphonuclear neutmphil^如mh patients[J].J Leukoc Bid,2006,59(6):835-839.
[10]张丕红,马恩庆,黄晓元,等.家兔烫伤早期中性粒细胞凋亡变化[J].中华外科杂志,2003,37(12):771-773.
[11]张丕红,马恩庆,黄晓元,等.烧伤病人早期血清和刨面水肿液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华烧伤杂志,2006,16(2):100-103.
[12]李志清,黄跃生,杨宗城.严重烧伤早期大鼠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凋亡实验研究[J].中华烧伤杂志,2001,t7(3):171-173.
[13]王学义,方云山,秦云良.等.施普瑞对重度烧伤患者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1996,9(4):34-35.
[14]Jordan J A,Guo R F,Yun E C,et al. Role of IL-18 in acute lung inflammation[J].J Immunol,2007,167(12):7060-7068.
[15]Li X,Schwacha MG,Chaudry I H,et al.Acute alcohol intoxicationpotentiates neutrophil-mediated intestinal tissue damage after burn injury [J].Shock,2008,29( 3):377-383.
[16]舒崇湘,陈宗荣,王松宝.大鼠5Gy照射复合15%Ⅲ度烧伤后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变化及其机理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17(1):24-28.
[17]A rtu rsonG. Pathophys iology of the bu rnw ound and pharm acolog icaltreatm ent. Th e RudH erm ans Lectu re[J].Burns,2006,22(4):255-274.
[18]SchwachaMG, Chaudry IH. The cellularbasisof post-burn immunosuppression.macrophages and mediators (review)[J].Int J Mol Med,2002,10:239-243.
[19]Ogle CK,Mao JX,Wu JZ,et al.The 2004 lindberg award.The produc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interleukin-1, interleukin-6, and prostaglandin E2 by isolated enterocytes and gut macrophages:effect of lipopolysaccharide and thermal injury[J].J Burn Care Rehabil,2004,15:470-477.
[20]Schwacha MG,Chung CS,Ayala A, et al.Cyclooxygenase 2-mediatedsuppression ofmacrophage interleutin-12 production afterthermal injury[J].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2002, 282:263-270.
[21]刘静杰,胡森,董宁,等.严重烧伤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人白细胞DR抗原变化的初步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1):23-25.
[22]HansDV,Petra R,WoflD. Clinical aspects: from systemic inflammation to immunoparalysis[J].ChemImnunol,2000,74(6):162-177.
气候变化形势范文3
[关键词] 降钙素原;脓毒性休克;抗菌药物;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b)-0058-03
脓毒性休克是导致ICU危重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常见原因,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尽早有效地抗感染治疗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措施,然而在早期评估患者抗感染的治疗效果仍有一定的困难[2]。本院分析连续监测降钙素原(PCT)动态变化趋势与脓毒性休克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并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计数水平,评估PCT水平随住院时间变化的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脓毒症休克患者146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71例,年龄35~72岁,平均(63.37±15.42)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为(18.65±4.19)分。脓毒性休克诊断标准参考2008年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的标准[3]:①有明显的感染灶;②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③经过充分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收缩压40 mm Hg或平均动脉压(MAP)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住重症医学科后即按脓毒症休克指南EGDT要求给予容量复苏,留取病原学检查标本,抗感染治疗。入院后1、3、5、7 d晨间空腹取静脉血,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PCT,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CRP,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WBC。患者入科即刻查血清PCT值,治疗24、48、72 h后复查血清PCT值,并将结果与前一次结果比较计算出PCT下降百分比,用ΔPCT。根据研究需要假定:理论有效为治疗72 h后有一次ΔPCT≥25%;理论无效为治疗72 h后持续ΔPCT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28 d死亡率,并将其记为死亡组,生存患者记为生存组,比较两组入院后1、3、5、7 d的PCT、CRP及WBC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PCT的变化趋势与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146例患者抗菌药物治疗理论有效101例(69.18%),理论无效45例(30.82%);实际有效99例(67.81%),实际无效47例(32.19%);理论有效与实际有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CT的变化趋势与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相关性。
2.2 两组入院后1、3、5、7 d PCT、CRP及WBC水平的比较
治疗28 d后146例患者中死亡51例,生存95例。随入住ICU时间的延长,生存组PCT、CRP呈下降趋势,死亡组PCT、CRP呈上升趋势,入院3 d起,两组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重症医学科,监测PCT已得到广泛应用。PCT是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一种无活性的糖蛋白,是降钙素的前体物质,其半衰期为25~35 h,正常人血清水平极低(
脓毒性休克早期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但临床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后需尽早评定其有效性[10]。本研究采用连续监测PCT下降幅度,评估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对治疗后PCT迅速下降均提示预后良好,抗菌药物治疗有效。对第1个24 h下降不明显或升高,而24 h后下降明显,连续监测患者PCT下降幅度,观察72 h内下降幅度,能克服抗菌药物起效时间、感染后细胞因子释放高峰的影响[11-12]。另外,为克服其他可能导致PCT下降因素的影响,如连续性替代治疗后对细胞因子有无选择性清除,因此对PCT亦有影响[13]。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亦对PCT的释放有一定影响[14]。本研究中选择下降
在脓毒性休克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连续监测降PCT、CRP及WBC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随入住ICU时间的延长,生存组PCT、CRP呈下降趋势,死亡组PCT、CRP呈上升趋势,入院3 d起,两组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Shanley TP,Cvijanovich N,Lin R,et al.Genome-level longitudinal expression of signaling pathways and gene networks in pediatric septic shock[J].Mol Med,2007,13(9-10):495-508.
[2] Hernandez G,Regneira T,Bruhn A,et al.Relationship of systemic,hepatosplanchnic,and microcireulatory perfusion parameters with 6-hour lactate clearance in hyperdynamie septic shock patients:an acute,clinical-physiological,pilot study[J].Ann Intensive Care,2012,2(1):44.
[3] Dellinger RP,Levy MM,Carlet JM,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2008[J].Crit Care Med,2008, 36(1):296-327.
[4] 唐伦先,叶海燕,张常晶,等.降钙素原的动态变化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的评估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7):587-590.
[5] Levy MM,Fink MP,Marshall JC,et al.2001 SCCM/ESICM/ACCP/ATS/SIS lnte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 conference[J].Crit Care Med,2003,31(4):1250-1256.
[6] Christ-Crain M,Stolz D,Bingisser R,et al.Procalcitonin guidace of anibiotic therapy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a randomized trial[J].Am J Repir Crit Care Med,2006,174(1):84-93.
[7] Shoemaker WC,Appel PL,Kram HB,et al.Sequence of physiologic patterns in physiology in surgical septic shock[J].Crit Care Med,1993,21(12):1876-1891.
[8] 黄伟平,黄澄,温妙云,等.脓毒性休克患者降钙素原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8):467-470.
[9] Nobre V,harbarth S,Graf JD,et al.Use of procalcitonin to shorten antibiotic treatment duration in peptic patients:a rondomized trial[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8,177(5):498-505.
[10] Park DW,Chun BC,Kim JM,et al.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fo community-acquired severe aepsis and septic shock: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tudy in 12 university hospitals in Korea[J].J Korean Med Sci,2012,27:1308-1314.
[11] Jeon K,Shin TG,Sim MS,et al.Improvements in compliance with resuscitation bundles and achievement of end points after an educational program on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Shock,2012,37(5):463-467.
[12] 刘慧琳,刘桂花,马青变.降钙素原对急诊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5):298-300.
[13] Puskarich MA,Trzeciak S,Shapiro NI,et al.Prognostic value and agreement of achieving lactate clearance or 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goals during early sepsis resuscitation[J].Acad Emerg Med,2012,19(3):252-258.
气候变化形势范文4
[关键词]厦门气候变化应对建议
当前,气候变化正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等,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气象观测数据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厦门地区气候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厦门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应对并减缓气候变化对厦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当前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
1厦门市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1.1气温持续上升,极端高温事件频发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厦门地区气温呈持续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平均上升速度是每10年0.16℃,上升速度在1989之后加剧,达每10年0.56℃(见图1)。相对于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冬季(12~2月)的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更为显著,暖冬现象已经连续维持12年,在维持总体是暖冬的形势下,近几年季节内的气温变化幅度比较大,仍有强降温、低温阴雨过程等天气事件。
在年平均气温持续上升的同时,近几年厦门岛年极端最高气温相继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2003年夏季出现高温大旱,年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8.5℃,与1979年并列第一位偏高年;2005年年极端最高气温达到了39.0℃;2007年年极端最高气温39.2℃,又刷新了历史记录。这一极端高温现象除了大气本身的变化外,还和厦门市近年来城市建设加速,城市下界面改变造成的热岛效应有关。城市下界面大面积水泥化使得厦门市区夏季最高气温要比周边郊区高2~3℃,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1.2 暴雨、干旱和强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
尽管过去半个多世纪厦门年降水总量只有轻微的增加趋势,但极端降水事件却明显增多。自1980年代以来,每年暴雨发生日数显著增加(见图2),厦门地区的局部洪涝现象增多,当暴雨发生时,道路积水,城市内涝,严重影响交通和城市建设,给城市排水系统造成巨大压力。
伴随暴雨发生次数的增加,季节内长时间降水却偏少,降水时间分布非常不均匀,致使干旱气候灾害增多。如:2001年10月至2002年5月11日发生了秋冬春连旱,全市受灾面积18万亩;2003年自6月28日雨季结束至8月4日,厦门地区经历了37天的高温干旱,受灾人口达11.5万人,受灾面积达11.682千公顷;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厦门地区降水与往年相比偏少六成以上,已形成了较严重的干旱状态。干旱的发生并长期持续对厦门市农业、林业、水产养殖业、以及城市供水、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影响。
台风一直是影响厦门的最重要天气,在全球变暖的大背
*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项目《厦门市灰霾天气特征及与大气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编号:3502Z20092020)资助。
景下,台风的发生发展规律也产生相应的变化。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研究表明,由于海水温度升高,造成台风发生总数虽然变化不大,但是强台风(风速在14级)发生的频率在增加,从全球范围看,强台风出现的频率已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不到20%增加到21世纪初的35%以上[1]。厦门地区的台风天气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规律,登陆和影响闽南地区的台风的频次、强度、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程度都有了新的变化。如2004年第28号强热带风暴“南玛都”于12月3~4日影响厦门市,这是有记录以来影响厦门最晚的台风。2006年强台风“珍珠”是有记录以来正面袭击厦门最早的台风,也是对厦门影响较重的台风。这些变化给厦门市的抗台风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3 能见度转差趋势明显,霾污染天气发生频数急剧增加
20世纪80年代之前,厦门地区能见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但80年代后期开始,低能见度出现的频率急剧上升(见图3)。与厦门市能见度变差相对应的是厦门市霾天气的显著增加(见图4),特别是2000年以来,厦门市空气污染日趋严重,霾污染天气发生数急剧增长,2008年达到了创纪录的74天。霾天气的发生与空气中大气颗粒物的增加有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明显增多,大量极细微的干性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悬浮在空气中,使大气越发浑浊,能见度急剧恶化。霾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城市气象灾害,霾天气不仅严重影响视野能见度,同时对人体健康也造成很大威胁。
1.4 海平面上升加大沿海地区的洪涝威胁,减弱港口功能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海水膨胀、极地冰盖和陆源冰川冰帽等融化,是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据国家海洋局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2-3]:近30年来,中国沿海气温上升1.1℃,海表温上升0.9℃,海平面总体上升92毫米,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1.7毫米/年的上升速率。福建沿海的海平面近30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预计未来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厦门地处亚热带和沿海海岸带,处于九龙江入海口区域,拥有大面积的海岸带湿地和红树林,是生态环境较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海平面上升不仅会加剧风暴潮灾害破坏程度,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问题,造成沿海湿地损失,沿海珍稀濒危生物生存压力增大,生态系统功能破坏,同时海平面上升也会造成城市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增加沿海地区的洪涝威胁,减弱厦门港口功能,严重影响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厦门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
为更好地增强厦门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保障厦门市的经济发展,加快厦门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把厦门市建设成为一个气候更加适宜、环境更加友好的生态文明城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厦门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
气候变化非单纯的气候问题,更非一般的环境问题,减缓气候变化必须从政策、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着手。气候变化已经深度触及厦门市的农业、水资源、能源交通、生态保护、公共卫生等诸多方面,而且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厦门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法律、经济、科技的综合措施,全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制定厦门市应对气候变化、防御极端气候灾害的长期战略。加强各个领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特别是要加强农业生产、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厦门市水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和九龙江海岸带的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气候变化适应,将气候变化相关科学信息纳入到这些行业的发展规划中,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可能不利影响。同时,加强气候变化立法工作,有效应对国际社会减排呼声,切实落实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决策和具体措施。
2.2 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
加强对厦门气候变化的监测,投入经费引进先进的观测仪器设备,建立较完善的气候观测系统, 提高气候系统监测能力,对影响气候变化的气象和大气成分因子进行监测,建立气候变化预警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工作,特别针对脆弱地区和脆弱部门,提高气象灾害综合应对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威胁,化解灾害社会矛盾。加强气候系统观测和预警,不但有助于提高我国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还能为外交谈判等提供有效服务。
加强有关气候变化对我市各部门、各行业的影响研究和评估,为各部门、各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气候和经济参考依据。气候变化对厦门农林牧业生产、水资源、海岸带社会经济和环境、森林和生态系统以及卫生、旅游、电力供应、城市内涝和交通等领域都会产生影响,对这些影响的评估工作牵涉面广,不仅需要气候数据,还需要各种经济数据和环境数据,只有多方面的协调和合作,才能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气候变化与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建议在厦门市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和协调小组的统筹领导下,设立厦门市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研究,开展厦门市气候变化对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为减轻、减缓气候灾害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2.3 制定厦门市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并付诸实施
气候可行性论证,是指对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分析、评估活动。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下列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1)城乡规划、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
(2)重大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
(3)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区域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
(4)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
中国气象局已于2008年12月了《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并自2009年1月1日起实行。厦门市应针对自身的地方特点,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从而为开展厦门市气候可行性论证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管理办法对城市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环境评价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或者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受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或者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
2.4 区域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区域自身的行为,而是一个全球性、全国性的行为,需要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一起应对气候变化。广东省在区域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8年12月15~16日,由广东省气象局、香港天文台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首次合办的“珠三角气候变化及气候预报工作坊”在香港天文台总部举行,此次工作会议吸引了超过120位来自大学、非政府组织、商界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同政府部门及政策局的人员参加,这些专家分别就珠三角地区的气候变化、极端天气趋势、气候预报和气候变化公众教育等问题发表了看法,反应非常热烈。
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在加强大陆和台湾的交流和合作上具有先天优势。厦门的天气气候和台湾有许多相似性,厦门和台湾都共同面临着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问题。建议在厦门市政府和厦门市台办的支持下,建立一个长期的两岸应对气候变化及气候预报论坛,促进厦门和台湾相关部门的合作交流,两岸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2.5 加强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
总体上看,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环境的影响有好有坏,但目前社会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偏见,经常会有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不良信息通过电影、报纸和网络等四处传播,引起社会恐慌,同时也有很多人对气候变化重视不够,不能积极投身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因此,需要加强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宣传,建立气候变化宣传长效机制,定期组织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等途径,广泛传播气候变化知识,特别是在极端气候灾害与空气质量成因等方面做好舆论引导,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
3结语
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空气污染加剧、海平面上升等,给厦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十分严峻的现实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气候变化是气候和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应在寻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制定具体配套措施的同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环境政策,规范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使保护气候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保障应对措施的落实,以务实的态度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 2007.
气候变化形势范文5
一、文献综述
(一)全球气候变化相关文件形成
近百年来,地球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一致。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全世界必须面对并及时处理的重大问题。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的产生: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议就共同采取行动,保护地球环境达成一致。1992年6月,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规定个缔约方均有义务采取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并引合履行(JointImplementation,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和排放贸易(EmissionsTrading,ET)机制。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该协议。2005年,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执行决议,决定启动针对2012年后各国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的谈判进程,并开始商讨减缓全球变暖的中长期战略。
(二)环境与贸易的关系研究文献
贸易与环境尽管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但两者之间是存在密切联系的。因为保护环境的相关规则被用于限制贸易进出口上面,形成国际贸易所必须遵循的法则。环境规制已经成为世界贸易中新的贸易壁垒。
1.国外对环境与贸易的关系研究。国外对环境与贸易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国际贸易对环境质量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方面,主要观点为,一国具有环境禀赋时,在其出口贸易中,就会出口含有较多污染物的产品。然而大国对于产品环境标准的规定,有可能会对参加贸易的穷国产生影响。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环境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即环境和收入之间呈现倒U型,说明低收入阶段环境破坏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加剧并达到最高点,然后开始下降。
2.国内对环境与贸易的关系研究。国内学者对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1993年才开始涉足问题研究,研究方向大多是低碳经济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龚韵秋、陈晓庆(2010):我国对外贸易在面临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出口贸易结构低端化、技术限制、“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等诸多困境,我们应该采取适合的行动,打破困境,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在低碳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胡伟辉(2010):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的提出,为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指明了一条道路。但是环境成本内部化使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必然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各有关方面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从各个角度说明环境与贸易的关系,环境规制也将为各个贸易国家所运用,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二、气候规则变化下的国际贸易规则调整
面对国际气候变化形势,国际贸易也将形成新的贸易规则。
(一)PPMs标准
PPMs(ProductionProcessandMethods)标准的生产,从广义上来讲,指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应当符合特定技术要求或标准,狭义上来讲,PPMs标准特指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应当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PPMs标准本身并不对贸易产生任何影响,但它是许多国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的重要依据,如果其目的是为了环境保护,将会导致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一致。
(二)环境标志
环境标志亦称绿色标志,是指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机构向有关厂商颁发证书,证明其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过程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或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环境标志一般由政府授权给环保机构来实施。
(三)环境关税
环境关税是指以贸易保护的名义对进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随着环境保护的兴起,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始征收环境关税,通过关税的形式把环境污染费用有效地分摊给污染者承担,使环境费用在商品中内在化。
三、气候规则变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为减缓全球的气候变暖,中国也必须承担起责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环保贡献力量。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高耗能产业仍然是我国支柱的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2009年世界能源机构关于CO2排放量的统计,世界主要的经济体每创造一单位GDP排放的CO2千克数统计(图2)中,中国的排放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处于前列。说明中国目前是一个CO2排放大国,经济增长对于高耗能产业的依赖程度大。结合以上资料分析,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工业化进程加速,重工业和高耗能工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依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来看,不可避免的产生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时,在贸易方面还必须要面对国际贸易在环境方面的规制。气候变化下的贸易规则变化对中国对外贸易主要有以下几点影响:
(一)比较优势的丧失
中国是一个加工制造品大国,许多年以来都是以较低的价格维持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较强的竞争力。由于中国技术的落后,资本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都较低,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生产相同量的产品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中国产品有可能面临较高的环境税。中国产品附加环境税后,价格提高,丧失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的优势,丧失国际竞争力。
(二)多方面的贸易壁垒
在气候变化的条件下,越来越多国家注重环境标准。中国出口的产品将面临环境标准和技术安全标准等多重标准的检验。中国过去高速发展经济的几十年中,很少考虑环境污染问题,许多生产厂商也在生产过程中不具备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而现在,为达到相关标准,厂商不得不增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全程按照环境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进而产品价格被推高,厂商在国际市场处于不利地位。世界贸易多方面的贸易壁垒提高了对进口商品的要求,中国作为较大的出口国,无疑将在多方面增加产品生产成本,以满足贸易要求。
四、应对气候规则变化,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调整的讨论
面对全球采取共同行动减缓气候变暖的责任和气候规则变化下贸易规则的变化,中国现有的贸易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需求,如果不作改变,我们即将面临自身的发展困境和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丧失。中国对外贸易的调整是关键而又迫在眉睫的。关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而做出贸易结构的调整,个人有以下几个观点:#p#分页标题#e#
(一)货物贸易结构的调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国家依靠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以价格优势而取得极大的竞争力。我国生产的出口产品中,大多是依赖于资源的高耗能、低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售价较低,生产者获得微薄利润,然而却对国内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伤害。伴随国内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气候规制下的贸易壁垒,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得不进行调整。在技术发展的主导之下,逐步放弃原有的产业结构,形成以自主创新、高技术、清洁能源为主的产品生产结构。一方面减缓或恢复我国生态环境所遭受的破坏,另一方面,在日益严峻的环境规制下,可以避免我国出口贸易的困境,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积极发展,增加经济收益。
(二)服务贸易结构的调整
我国服务贸易都以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作为支撑,其主要属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服务如航空、通讯、建筑以及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部门发展缓。我国的服务贸易仍然以传统落后的方式增长。调整服务贸易结构,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在服务行业投入大量资本,引进高新技术人才,促进服务行业迅速发展,以此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缓解环境规制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形势范文6
一、“涨价”可能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根据俄罗斯专家的预测,未来5年,与核电建设相关的设备和主要原料等价格将上涨200%。由于核电厂融资成本高和工期长的特点,考虑价差和利息等影响必然造成建成价和资金风险高的后果。因此在推进我国核电发展的进程中,迫切需要拓展核电发展的融资渠道和规避资金风险。
二、核事故对水资源的影响不容忽视,放射性液体的泄漏、放射性物质的沉降都会导致水体中放射性物质含量的升高,使水体原有功能丧失。日本福岛核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通过液态途径进入海洋环境中,福岛周围多地县市的饮用水中也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造成了巨大影响。我国预选的内陆核电厂址,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一些河流还属于下游城镇居民的饮用水源。一旦发生放射性物质泄露事故,将对内陆水资源造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国在内陆核电水资源应急响应方面尚属空白,亟待建立相应的响应机制。
三、我国的核电技术储备力量不足,应该积极引进技术,开发新一代核电技术,如快中子堆、高温气冷堆等。同时要加强核电科学相关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我国核电的综合竞争力。
四、我国核电起步较晚,且由于过去20年全世界核电低潮以及其他原因,导致我国核能人力资源的缺乏,为满足核电的需求,特别是在2020年能够实现核电的战略目标,迫切需求大批核电人才,这就要求国家相关单位加快核电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