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育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体育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体育研究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1

关键词:医疗质量;医疗纠纷前馈控制;临床效果

Based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Treatment of Medical Disputes Feedforward Control Research

QIAN Bin,ZHOU Dong,TIAN Yue

(Wuxi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4023,Jiangsu,China)

Abstract:Medical disputes of feedforward control is the key to improve medical quality.To medical disputes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feedforward control,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dical disputes,related factors caused disputes,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feedforward control management in medical disputes.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medical disputes feedforward control management

Key words:Medical quality;Medical disputes feedforward control;Clinical effect

1医疗纠纷前馈控制简介

医疗质量是医院医疗技术、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医院不断发展的关键[1]。近年来医疗机构发生医疗纠纷的频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而处理纠纷的难度也日益增加,要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医疗纠纷的前馈控制就是从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服务态度、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作风等方面着手,对医疗纠纷可能涉及的环节进行监控和改善,最大限度降低医疗纠纷发生频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2医疗纠纷的特点

根据我们对医疗纠纷的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特点。①技术性纠纷较少,医疗责任性质的纠纷较多。②内科、儿科医疗纠纷较少,外科纠纷较多。③病床周转较快的科室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而病床周转较慢的科室纠纷较少。④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医疗纠纷发生频率密切相关[2]。

3引发医疗纠纷的相关因素

许多因素都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比较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①医学技术性因素。医疗纠纷的发生往往和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直接相关。②主治医生对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变化认识不足,以及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不良都容易引发医疗纠纷。③医护人员对危重和疑难病症组织讨论或会诊不及时,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④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不佳或说话不谨慎容易导致医疗纠纷。⑤值班医生对非本治疗组的危重患者病情交接班不清楚或对病情缺乏足够的了解。⑥医疗管理部门对医疗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管不力。⑦医院总体服务形象不佳,患者在治疗前就有不信任,容易引发医疗纠纷。⑧医疗机构对纠纷的处理不当,往往不够重视,容易加重纠纷。

4前馈控制管理的主要内容

针对医疗纠纷的特点和引发纠纷的多种因素,实施科学合理的医疗纠纷前馈控制管理,有利于减少纠纷发生频率。对患者实施医疗纠纷前馈控制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各科室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并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全体医护人员对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确保其认识医疗质量安全、防范医疗纠纷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既符合患者的利益,也能够保护医护人员自身,是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②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整体医疗水平:许多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但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偏低、缺乏临床经验、过分依赖仪器设备的检查结果是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大力加强了对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鼓励医护人员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水平。积极组织外出进修、小组讨论、专家讲座等多种学习方式,为大家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③严格履行首诊负责制和首问负责制:首诊问责制度是医疗纠纷前馈控制管理重要的内容。首诊医生必须妥善处理接诊患者,如果患者疾病涉及多学科内容,要及时和相关专家沟通会诊,得出合理的诊断意见。要确保患者有所归属,诊断才能算完成。当患者和其家属向医护人员提出问题或进行咨询时,要努力给予满意答复。④视医患关系,严格保守患者隐私,尊重和维护患者的各项权益: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患者需要被关怀和尊重,因此要尽量让患者了解相关诊断和治疗的信息,以及各项预后注意事项以消除患者的疑虑。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热情主动,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为患者保守秘密也是日常工作的需要,患者只有毫无顾虑地向医生提供病史,医生才能对患者疾病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保证正确诊断和治疗。患者在各项医疗活动中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平等医疗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诉讼权、部分免责权等各项权益[3]。医护人员充分了解和维护患者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以避免日常工作中不必要的医疗纠纷。⑤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要向患者和其家属解释各种操作可能发生的危险和相关履行签字的手续。这样可以让患者充分了解各项治疗的风险,还可以提醒医生相关风险,以做好充分准备。⑥重视医疗文件的书写和保管:医疗文件是医护人员诊疗过程各项操作的原始记录,有很强的书证作用。在医疗纠纷中,是技术鉴定、司法鉴定的依据。一旦发生纠纷,医疗文件残缺,相关医护人员会处于被动地位并要承担责任。因此,要按照有关规定正确书写、妥善保管各项文件。⑦加强监督核查工作力度:医院内部要设立专门的质量检查、考核小组,及时对发生的医疗纠纷进行调查和处理。对问题比较严重的科室或个人要予以相应处罚,并记录在案,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管理层汇报。也要督促涉及人员限期改进。发生医疗纠纷的科室主任和当事人要写书面材料和病例讨论材料进行汇报,管理层要根据纠纷严重程度予以相应处理[4]。如果当事人严重失职,或违反职业道德,给患者造成重大伤害,要依法进行处理,并予以行政、经济处罚,不可偏袒迁就[5]。

5前馈控制管理的重要意义

医疗质量是医院医疗技术、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医院不断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各项改革和发展,给医院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医疗纠纷事件逐渐增多,成为社会、媒体广泛关注的焦点,必须通过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方式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杜鹏.基于提升医疗质量的医疗纠纷前馈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12(09):45.

[2]黄照权.面对医疗纠纷的危机管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11(08):123-124.

[3]栾布先.医疗纠纷的相关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21(10):34-35.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2

关键词:医疗器械 重要性 措施

引言:在医院经济管理中医疗器械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获得医疗器械与管理医疗器械在未来能使医院保持良好的营运能力和经营状态,医疗器械管理重要内容包括:医疗器械的盘活、医疗器械提高使用效率、医疗器械充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现代综合性医院在操作业务时很大程度上会依靠先进的医疗器械,这就使医疗器械不但是医院重要的硬件组成部分,还是医院科研、教学及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所以各大医院都耗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及财力投资在医疗器械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购置、使用好与管理好这些医疗器械,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医疗运行成本降低,改变过去在购置与使用医疗器械中存在的重购轻管、不科学决策的现象。为了在购置与使用医疗器械中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所存在的问题,科学引导购置适合的医院医疗器械。

一、加强医疗器械管理的重要性

1、对医疗器械加强管理是保障其完好率的唯一方式

许多医院为了提高技术与医疗水平,使经济效益能够增加,每年都要耗费大量资金购置具有先进性的医疗器械,所以医疗器械的完好率,特别是大型精密医疗器械出现问题后,是否能够缩短维修时间,尽快投入正常使用,不但关系到保障医院科研、教学及临床等各项工作的开展,还使医院的经济收入受到直接影响,所以在医疗器械管理中维修工作是一项重要内容,是否能延长医疗器械的使用时间,提高使用率,关键就在于维修工作的好坏。

2、专管专用是医疗器械管理的重要内容

专管专用在管理中不但能有效的提高医疗器械的使用率,降低医疗器械的故障率,其潜在的功能可以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还能保障消耗品与配件的管理,使供需矛盾得到极大缓解,避免重复购置,在硬件上我们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科室提出申请,充分论证考察医疗器械把好质量关;二是组建谈判小组,签订购销合同,并且要求对方提供相关器械的技术资料,在购置大型器械设备时,对技术维修人员应该安排安装调试及技术培训等内容;三是医疗器械到货后,应验收、检查及调试医疗器械,达到熟悉医疗器械的目的;四是对那些结构陈旧,性能较差或将已破损的医疗器械进行淘汰与报废处理;五是建立报表、总账与分账,医疗器械管理登记簿,各项医疗器械管理规章制度,各项操作流程,核算医疗器械折旧费等。

3、加强医疗器械管理能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只有把医疗器械管理好,才能开展科学的预测,制定出医疗器械的整体规划及实施计划,并且进行控制与协调,以达到最优化,才能使医疗器械提高完好率,实现医疗器械总效能的最高水平,这样就能够产生最大效应。一旦医疗器械管理不当,医疗器械不但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会使医疗卫生的工作质量受到影响,将会导致重大经济损失,所以做好医疗器械管理工作,对医院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管理医疗器械中存在的问题

1、在管理上存在的认识误区

错误的认为医院使用自有资金购置医疗器械,属于医院所有,医院具有处置权,却忽视了国家对医院资产拥有所有权的性质,没有正确认识到政府采购以及国家对大型医疗器械的配置要求:有些人认为在资金方面需要遵纪守法,对医疗器械只要没要没拿,就不会承担责任,没有充分意识到医疗器械的损失与浪费也是一种工作失误;有些人认为医疗器械管理是资产管理者和医院领导的责任,与他人无关,没有明确医疗器械使用者的责任。

2、缺乏日常管理,控制体系薄弱

一直以来,绝大部分医院因对医疗器械的缺乏管理意识,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工作,制度不完善,有章不依,即便有制度也只是一张空文,形同虚设,并且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与财务管理的要求相比管理的着重点有所区别,导致下面问题经常发生:一是全院各科室没有对医疗器械从申请采购、出入库、验收、淘汰报废等制度的全面了解以及相关流程和手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足够重视;二是医疗器械设备科与财务科存在入账时间差问题,导致了财务未入账而医疗器械设备科已入账,从而造成了账账不符;三是产权意识不强,不规范的资产处置,随意性大。对那些待报废、需要淘汰的医疗器械,往库房堆放后没有及时办理核销手续,导致医疗器械账面价值虚增;四是有账外资产的现象存在,难以严格控制资产流失,相关人员出国带回来的医疗器械、赠送给科室的医疗器械及使用结余资金购置的医疗器械没有及时入账;五是对一些撤销、合并科室的医疗器械没有及时清理,导致医疗器械归属不清晰,账物之间区分不清楚,加上医疗器械在交接时科室领导不够重视,进而导致科室账实不符;六是科室的护士长与主任对医疗器械的日常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就会出现更多的问题。有些科室由于平时管理不善导致医疗器械丢失、被盗及公物私用等,没有对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导致有账无物。

3、对报废的医疗器械忽视管理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的管理现状是重购轻管,更是没有足够的重视到医疗器械报废问题,没有贯彻执行医疗器械报废制度。被报废的医疗器械丢在废物仓库,最终当成废弃品被卖给了废品回收站,这样就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许多对用过的输液瓶、一次性注射器等的销毁,也只仅仅是随便倒入河流或垃圾堆中,或者是卖给那些非法收购人员,有个别乡村卫生室居然重新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等,如此种种不但会导致严重的二次污染,这样的二次污染还是非常危险的,这对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安全威胁。

三、加强医疗器械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经营意识

一是增强医院中每个人的资产管理观念,应定期不定期对各科室的相关资产管理员展开培训;二是在满足各科室展开日常业务的基础上,有计划的更新与购置医疗器械,以便提高医疗器械使用效率,并且要保障投入重点学科,应该优先购置科技含量高,能够促进科研工作发展的医疗器械;三是对于那些基础医疗器械提倡在科室间进行调配使用,例如各类输液泵、呼吸机、监护设备等,争取做到利益共存、资源共享;四是对于投入到那些高昂的、效益不乐观的大型医疗器械可以尝试合作联营的方式,就是说双方签订好有关协议,通过供应商提供医疗器械,院方具体使用医疗器械,合作双方共同管理,最终实现共赢的局面。

2、完善医疗器械的岗位分工与授权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医疗器械业务的相关岗位责任制,明晰相关岗位和部门的职责、权限,保障办理医疗器械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的互相分离、监督与制约,例如实行医疗器械的审批岗位与投资预算编制互相分离;不能由同一人或部门办理医疗器械的全过程业务。第二,对医疗器械业务审批人员的相关授权审批程序、方式和控制措施予以明确,对审批人员的责任权限及经办人的工作要求和职责范围予以明确规定,不允许审批人员越权审批,只要医疗器械业务是越权审批的,经办人员就有权不予办理,并且向审批人员的上级部门反映情况。第三,制定出医疗器械业务流程,对医疗器械的获取与验收、保管、转移与处置登记环节的相关控制要求予以明确,设置应有的记录凭证。第四,对医疗器械的重大采购项目,需要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切实执行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并且实行集体审签审批制度。

3、强化医疗器械的报废管理

第一,要切实执行医疗器械报废程序。相关科室对具体的医疗器械提交报废申请后,工程师应该认真检查医疗器械所发生的具体故障,然后做出详细完整的书面报告,严格依据医疗器械的报废制度来处理报废的医疗器械。第二,对报废后的医疗器械,应该交给医学工程科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对于报废后的医疗器械工程技术人员能够进行拆卸与拼装,这样既可以对那些有使用价值的零配件再利用,又可以通过对医疗器械的拆卸与拼装,使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提高维修水平。第三,出售报废的医疗器械时需要进行分门别类,不能将所有的都卖给废品收购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卖给具有专业性的维修站点或收购站点,充分将报废后的医疗器械的价值利用起来,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结论:综上所述,在医院对医疗器械进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不断发展进步。在对医疗器械的管理过程中会涉及到医疗器械的采购、保管、使用、维修与报废等环节,只有做到整体把握与管理每个环节,在管理中不断发现与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才能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管理医疗器械,这样就能够使医疗器械使用者满足医疗服务需求,推动我国的医院和医疗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庆华,何春珊 医疗仪器设备管理的重要性[J] 中华中西医 2006(7)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3

[关键词] 乙型肝炎;化疗;肝功能损害

[中图分类号] R5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b)-0086-03

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肿瘤合并HBV感染的患者也明显增加。细胞毒性药物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研究显示,携带慢性HBV的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以及相关死亡率明显增加[1-2]。因此,在临床肿瘤治疗过程中,常由于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害而提前中止或推迟下一阶段的抗肿瘤治疗,严重影响治疗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很多肝功能正常患者在化疗开始前接受了预防性护肝治疗。为探讨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在缓解化疗药物造成肝功能损害的作用,本文对317例接受化疗的实体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着重观察合并HBV感染的实体瘤患者化疗的肝功能安全性以及给予预防性护肝治疗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2年7月我院肿瘤科住院行化疗的实体瘤患者317例。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类型、化疗周期等一般资料见表1。本研究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所有入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入选标准

入选标准如下:①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为实体恶性肿瘤,化疗前影像学和临床判断均无肝脏受累;②化疗前肝功能正常,无酒精性、血吸虫性肝病病史,在化疗前及化疗后1 周检测每个患者的肝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患者肝功能正常方开始下周期化疗,如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异常,进行护肝治疗,之后每隔5~7 d复查1次;③进行细胞毒药物化疗周期≥ 2个周期;④本研究中“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治疗”定义为:对于化疗前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在化疗开始前使用以下药物中至少两种者:还原性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丙氨酰谷氨酰胺、门冬氨酸鸟氨酸、肌苷、Q10辅酶、硫普罗宁、多烯磷脂酰胆碱等;⑤住院治疗资料完整。

1.3 病例分组

首先,根据患者化疗期间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情况,分成A组(未预防使用护肝药物组)和B组(预防使用护肝药物组);其次,根据患者HBsAg及HBV DNA状态再各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1(HBsAg阴性)、2(HBsAg阳性,HBV DNA阴性)和3(HBsAg阳性,HBV DNA阳性)。根据2008亚太肝病学会(APASL)乙肝指南及相关研究建议[3],A-3和B-3亚组患者均在化疗前至少1周前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A-1组患者50例,A-2组患者51例,A-3组患者52例,B-1组患者57例,B-2组患者54例,B-3组患者53例。

1.4 检测指标和判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过乙肝全套标志物检测,肝功能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主要观察ALT、AST、TBIL等3项指标。按照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的肝功能损害分级标准,肝功能损害分为5级:0级为肝功能指标< 1.25×N(N代表正常上限值),Ⅰ级为肝功能指标(1.25~2.5)×N,Ⅱ级为肝功能指标(2.6~5.0)×N ,Ⅲ级为肝功能指标(5.1~10.0)×N,Ⅳ级为肝功能指标>10.0×N[4]。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用酶联免疫吸咐法(ELISA),主要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五项指标。HBV DNA定量分析方法采用realtime-PCR技术。HBV再激活定义为细胞毒性药物化疗期间或之后立即出现肝炎,伴随HBV DNA水平增加10倍及以上或绝对值超过1×105拷贝/mL,并排除其他感染[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共收集病例317例,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A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

A-1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34.0%(17/50);而A-2组患者的发生率为45.1%(23/5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3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59.6%(31/52),与A-1组患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3 B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

在化疗过程中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的患者中,B-1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29.8%(17/57),B-2组患者的发生率为33.3%(18/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3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34.0%(18/53),与B-1、B-2组比较,虽有轻度升高趋势,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肝功能损害Ⅰ、Ⅱ级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对各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影响

将A组患者与B组患者进行交叉比对发现:经过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后,各亚组患者的肝功能损害均有所下降。亚组分析发现,A-1与B-1(34.0% vs 29.8%)、A-2与B-2(45.1% vs 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3与A-1患者之间肝功能损害发生率(59.6% vs 3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乙肝病毒感染被认为是癌症患者化疗肝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HBsAg阳性患者在化疗时更容易发生肝功能不良。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HBV感染的肝脏有慢性损害,其代偿功能较差,在使用细胞毒药物后更易出现肝功能不良;这些损害包括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窦阻塞综合征等[6]。另一方面,部分患者化疗后出现HBV再激活,这在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中发生较多[7]。

本研究针对实体瘤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阴性的乙肝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虽然比阴性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HBV DNA阳性的乙肝患者化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比例明显比HBsAg阴性组高,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乙肝患者,甚至部分未合并乙肝的患者,在化疗期间接受了预防性护肝治疗。对于在实体瘤患者,尤其是乙肝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护肝治疗的意义,进行了一些临床研究,但尚存在一定争议[8]。本研究发现,经过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后,各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有所下降。其中,以HBV DNA阳性的乙肝患者改善最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两组(无乙肝感染及HBV DNA阴性的乙肝患者)患者发生率改变情况,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因此预防性护肝治疗在这两组患者中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收集的HBV DNA阳性的乙肝患者均使用了抗乙肝病毒治疗,结果两组仅各有1例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由此,两组出现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乙肝病毒对肝脏细胞的慢性损害所致,而不是乙肝病毒再激活,这一点与血液系统肿瘤中有所不同。对于实体瘤患者化疗期间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的研究较少。目前临床应用中护肝药物种类繁多,各种护肝药物的护肝机制有所不同[9-11]。在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后,患者的乙肝再激活发生率均无明显改变,提示护肝药物并不能改善乙肝病毒再激活。预防性护肝药物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后续研究中,应该扩大样本,进行亚组分析(包括化疗药物和护肝药物种类),从而进一步探讨预防性护肝药物缓解化疗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的机制。

总之,本文的研究发现,在肝功能正常的实体瘤患者中,对于HBV DNA阳性的乙肝患者,预防性护肝治疗能有效降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建议临床中采用。而对于HBV DNA阴性的乙肝患者以及无乙肝感染的患者,预防性护肝治疗,似乎可降低肝功能发生率,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不推荐常规使用。有关预防性护肝药物在这一部分患者中的价值,尚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 陈平湖,李剑,刘培光.化疗对乙肝病毒携带的癌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06,6(9):1037-1039.

[2] 李宇红,何义富,王风华,等.116例携带乙肝病毒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J].癌症,2005,24(12):1507-1509.

[3] Lubel JS,Angus PW.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cytotoxic chemotherapy: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25(5):864-871.

[4] 于世英.临床肿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66-567.

[5] Huang YW,Chung RT.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cancer chemotherapy [J]. Therap Adv Gastroenterol,2012,5(5):359-370.

[6] 彭经,魏宜胜,彭和平.结直肠癌化疗相关性肝损害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32):3359-3364.

[7] 陈彦帆,韦燕,龚建忠,等.恶性肿瘤化疗与乙肝病毒再激活及相关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2,27(1):45-47.

[8] 殷铁军,胡长耀,刘菁菁,等.肝得健加甘利欣预防肿瘤化疗药物性肝功能损害对照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2003,30(6):515-516.

[9] 李菲,朱海燕,董雪茹,等.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在化疗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5):85-86.

[10] 杨青,陈东生.肿瘤住院患者护肝类药物应用情况及分析[J].中国药师,2004,7(12):986-987.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4

【关键词】 区域医疗 信息共享 载体 内容

1 引言

我国的医疗信息共享模式经历了很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传统共享模式下的手工记录到院域内的信息共享再到现在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模式,从单机单用户应用到部门级和全院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从以财务、药品和管理为中心到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临床业务支持和电子病历应用,从局限在医院内部应用到区域医疗信息化应用[1],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医疗信息资源的最大利用还有距离,远没有达到区域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即资源互补、共享和信息数据互认[2]。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医疗机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医疗卫生系统的海量医疗卫生数据和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再加上病人重复检查治疗,农合、医保无法实时监管,医疗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大量的医疗卫生信息资源重复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直接造成人民群众医疗支出年年攀高和医疗信息共享的效率低下,不仅阻碍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还严重制约了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为落实和贯彻各项医疗卫生政策的瓶颈。因此,建立统一、高效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妇幼保健、疾病防疫、计划免疫、卫生监督、医疗费用控制等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整合,已势在必行。

2 区域卫生信息共享模式的内容和载体

区域卫生信息共享涉及卫生管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科研教学、急救、血液供应等数十条业务主线,而且这些业务又与其他社会部门如银行、保险、民政等相联系,进行各种业务交互[3]。按医疗卫生业务信息产生的来源进行分类,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的主要内容包括:

医院医疗业务信息:主要来源于门诊、药房、医技科室、医生站、护士站及财务、人事劳资、医务质量、后勤管理等业务。内容包括门诊业务信息(门急诊流量、挂号、门诊收费、科室及医师工作量、病人资料、处方用药等)、住院业务信息(病人费用、住院病人统计分析、死亡病人统计分析、床位使用状况、用药情况统计等)、病案首页业务信息(分科医疗费用、诊断质量、手术质量、分科登记统计表、疾病分类、年龄分类、单病种质量控制、部分病种费用、死亡分类情况、产科情况统计,就诊病人来源、病案质量情况等)、药品业务信息、医技业务信息、医疗保险信息、处方医嘱信息、科研教学信息、疾病发病信息、病人死亡信息、医院卫生统计报表、医疗资源信息 (人员、设备、床位)等。其中门诊业务信息、住院业务信息、病案首页业务信息是医院医疗业务共享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

社区卫生业务信息:社区卫生业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精神病人等健康服务为重点。信息内容包括个人健康档案(出生信息、户籍信息、联系信息、健康信息、疾病情况、个人既往史、过敏药物、手术情况、家族病史、个人行为与生活习惯、就诊记录等)、妇女专项信息儿童专项信息、老年人专项信息(基本信息、老年保健、康复管理)慢性病档案、精神病人档案、残疾人档案、全科诊疗档案等信息;

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信息:包括疾病监测、传染病管理、计划免疫管理、地方病和流行病防治、死亡和死因管理等信息,以及从业人员健康证件管理、卫生检验等方面的信息此外,还有区域内结核病监测、性病监测、恶性肿瘤监测、慢,非传染病防治等业务信息;

卫生监督执法业务信息:包括卫生档案类信息(卫生档案、监督检查、行政处罚、检测采样等),行政执法类信息(行政案件统计报表、行政处罚审批表、立案、结案报告、采样物品明细、案件调查终结报告、调查听证及采样记录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卫生监督听证意见书等),卫生行政许可类信息(卫生许可证申请书、卫生许可证申报材料及卫生设施、卫生许可证年检申请书等);

妇幼保健业务信息:主要包括妇女保健(孕产妇保健、分娩登记、计划生育、婚前检查、节育手术、妇女病普查普治等),儿童保健(出生基本信息、体检记录、疫苗接种登记、生长情况监测等),健康教育业务信息(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报告、健康教育普及情况等);

急救业务信息(急救中心受理求救情况、医院出车情况、中心值班人员情况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业务信息(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直报、社区直报、社会举报、媒体网络、交通通报以及其他部门等的公共卫生信息);

其他卫生业务信息:包括卫生科研教育管理信息(科研项目实施管理、科技成果鉴定、全科医学管理、住院医师乡村医师培训、学术交流科技情报管理)、卫生技术人员信息(执业资格、考试)、医疗机构信息、卫生综合业务信息、采供血信息、医疗事故信息、财务业务信息、各种统计信息等[4]。

如此纷繁交错的内容要同时反映在一个载体上,不是易事。通过对传统的医疗档案资料和医院电子病历的改造和发展,电子健康档案(EHR)浮出水面。HER是随着“Life-safe”概念的提出,将大量的个人健康保健信息,公共卫生信息,遗传学信息等全部囊括,并以电子化的方式记录有关个人的终身健康和医疗保健行为等信息,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因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而接受的各项卫生服务的电子化记录的总和,不仅包括人们接受医疗服务的记录,还包括免疫接种、接受保健服务、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记录等[5]。美国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学会(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 HIMSS)对EHR定义为一种为临床医生服务的安全、实时、面向医疗点、以病人为中心的信息资源系统,美国卫生组织卫生标准7(Health Level Seven,HL7)对EHR归纳为是向每一个个人提供的、一份具有安全保密性、记录其在卫生体系中关于健康历史与服务的终身档案[9]。

电子健康档案内容全面充分,实现了多档合一[6](见图1);相关信息能快捷、全面的提取,为远程诊断和人员流动时的诊断提供方便[7];存储集中,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是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最佳载体。 但电子健康档案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标准

我国独特的源远流长的中医医疗体系,以及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与国外的情况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HL7要在我国进行实际应用,如何进行本地化就成了一个关键。另外,要实现电子健康档案需要整合一些异源异构的数据,必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否则会丢失部分数据。

图1 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多档合一

3 实现各种医疗信息向健康档案的统一

电子健康档案还需要和其他信息系统进行互通互连,如人口管理系统,还需要整合卫生系统各个部门的医疗信息文档,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数据中心并制订信息交换格式,提供数据库中间技术。

3.1 构建相关关键事件核心数据结构

如定义门诊数据相关数据结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检验检查、诊断(中医、西医)、处方(中药、西药)。

3.2 建立地市一级的数据中心

从安全性、可扩充性、稳定性、合理性,以及保护用户的隐私、存储容量、访问并发数、权限控制,网络,各类软硬件性价比等综合考虑具体物理数据中心的建设[8]。

3.3 建立病人主索引

所谓病人主索引信息是指一组用于描述病人基本特征的数据集合。这组信息有效地标识了一个病人区别于其它病人。对于鉴别医疗保健对象,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主索引信息中体现唯一性的关键是对每一个病人分配一个标识号,无论其在门诊就诊多少次或住院多少次均使用同一条主索引信息,使用同一个标识号作为其唯一标识号。因此,对病人主索引信息的管理实际上是对这个唯一标识号的管理[9]。

3.4 构建标准业务流程,实现健康档案数据自动上传至数据中心并整合

如出院后,由病案室或质量监控室在病案审核通过后,触发数据上传事件,通过调用健康档案数据中心提供的Web 服务,将相关数据上传至数据中心并实现整合。如计划免疫事件发生后、可将时间、地点、疫苗名称、下一次疫苗接种时间等上传至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再如某一次出院时,病案室审核通过,将主要病程记录、出院带药、出院注意事项等相关数据自动上传至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并实现整合。从而实现健康档案数据中心的动态更新与数据的自然积累。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摘录三)[J].中国数字医学,2008(8).

[2]江一民,杜兆辉,孟仲莹.区域卫生信息共享模式的探索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08,3(8):21-23.

[3]唐继志,朱国清,王小合,汪胜.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信息系统资源共享性研究[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3(5): 321-323

[4]彭想,陈敏.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的类型及内容[J].中国医院院长,2008(1).

[5]王文,张福林.浅议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20070901.

[6]沈伟珍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 (8).

[7]黄新民.电子健康档案技术.北京电子健康2005研讨会,20050919.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5

关键词:音乐教育;特殊儿童;集体意识

一、研究背景

新小班开班,发现班上一名女孩存在语言障碍,该幼儿名叫菲菲(化名),出生于2011年3月,在开学之前我们已经通过园长了解到我们班里即将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小菲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班里的其他小朋友听不懂她的话,所以在班级里没有朋友。平时生活中,我们老师也很难听懂小菲的话语,只能从她的表情猜测她想表达的意思。为此,我们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小菲身上,希望小菲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语言障碍幼儿的主要特征

1.生理上的障碍

语言障碍幼儿因为不会说话,因此不能像正常的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交往和语言表达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语言障碍幼儿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大人谨慎的注意,稍有不慎,可能会对她造成很大的伤害。语言障碍幼儿自理能力较正常,能自己进餐、如厕、穿脱鞋裤,但在进餐和洗手的卫生习惯方面还有待培养。

2.心理上的孤独

语言障碍幼儿虽然在语言上存在障碍,但是他们的身体发育与同龄幼儿一样,能自如地玩耍各种玩具。由于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上的欠缺,很多时候他们喜欢一个人做事情,经发现主要问题是其缺乏集体意识,注意力不集中,规则意识很浅。

3.音乐上的敏感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语言障碍幼儿对广播操音乐极为敏感,音乐一响,他们就会自动地跑过去站在队伍的最后跟着音乐手舞足蹈,并且音乐停止,就立刻离开做操位置。可以看出,他们对音乐非常敏感。

三、音乐疗法的具体实施方法

音乐疗法是最古老的治病方法之一,现今有越来越多的医疗从业人员重新发现声音在治病和调整身心平衡方面的功效。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1.音频刺激反射疗法

巴甫洛夫从实验中得出: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从平时的观察中了解到,菲菲对音乐非常敏感,因此,我们对菲菲采用了“音频刺激反射疗法”。

2.旋律归位秩序疗法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所以音乐又被称之为情感艺术。幼儿一日作息时间是依据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科学合理安排的,幼儿期是萌生集体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意识的重要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具有极强可塑造性的生命阶段。

3.音乐游戏融合疗法

幼儿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游戏,它蕴涵着意味深长的教育内涵。音酚蜗肥窃谝衾职樗嫦陆行的一种有规则、以发展幼儿音乐能力为目标的游戏活动,它把丰富的教育要求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在听听、唱唱、动动、玩玩当中掌握了一定的情感、知识与技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审美教育和社会教育。

四、研究收获

通过近一个学年的培养,菲菲已经能与正常幼儿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通过音乐教育增强了菲菲对外界的自信,给予了她一个崭新的世界。初步呈现以下效果:

1.形成了集体意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教导,菲菲现在听到提示音乐已经能自觉回到属于自己的位子或者教师身边,虽然偶尔还是喜欢一个人跑到其他地方,但是只要音乐一响就能立即回来,同时也会安静下来,听从教师的教学活动。

2.领会了规则意识

经多次的强调和指导,菲菲现在听到《水晶音乐》时会自觉、安静地做一些生活中的事情,听到《儿童进行曲》时会自觉同其他幼儿一起整理收拾并集合。但是她的区域规则还有欠缺,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会不停地穿梭在不同区域中,不能坚持在一个区域中玩耍,教师要在今后的日子里培养她的专注力。

3.愿意积极开口说话

最初的菲菲只会使用不同的眼神和表情来表现自己的心情和需求,就连哭也不会发出一点的声音,经过教师的“儿歌哼唱开口疗法”,她尝试着用“嗯”来表示“我想要这个东西”;或者使用简单的词语“嘻嘻”来表示“我想去小便”。有时餐后活动时,菲菲会很认真地拿着一本绘本,指着一条鱼嘴巴做着口型,发出轻轻的声音“鱼”,我们发现后非常欣喜,因此我们多利用餐后活动的时间,让她在绘本中寻找熟悉的图案,并尝试学说更多的词语或短句。

4.交往能力有所提升

良好而系统的音乐教育不但可以给予特殊幼儿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还可以促进特殊幼儿良好审美观的形成,启发他们的心智,以便达到帮助特殊幼儿更好地生活的目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感动人的力量和性能就在于把个人从离群和孤单之中解放出来,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人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蒋风.儿童文学概论[M].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2]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华夏出版社,1996.

[3]徐云.儿童早期教育与训练[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6

【关键词】聚四氟乙烯;机械加工;切削方法

聚四氟乙烯(Polyterafluoroethlene,简称PTFE),由于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密封性,阻燃性、高不粘性、电绝缘性和良好的抗老化耐力等特性,在在石油化工、电子电气、军工、航空、航天、机械等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1]。通常情况下,聚四氟乙烯材料的切削加工可在常用的金属切削机床上进行,但与金属材料切削加工相比,其加工规范性还不是很完善,它的可切削性、切削规律、刀具结构和切削量均与金属材料的加工有所不同,采用用传统的加工工艺和工装加工往往达不到产品的设计精度要求。本文主要针对聚四氟乙烯乙烯材料性能特点,对聚四氟乙烯材料的切削加工特点及其改善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

1.聚四氟乙烯材料切削工艺特点及切削参数的选取

聚四氟乙烯材料的刚度、硬度、强度都相对较小,其拉伸强度为21-28MPa,弯曲强度为11-14MPa,伸长率为250%-300%。在应力长期作用下会变形,过载时容易出现蠕变现象。由于聚四氟乙烯以上性能特点,就导致其在切削加工时具有独特的工艺特点。

1.1 聚四氟乙烯材料的切削工艺特点

(1)切削力小。由于聚四氟乙烯刚度、强度、硬度均较低,在相同的切削条件下,切削45钢的主切削力是切削聚四氟乙烯材料的14-20倍[2]。

(2)聚四氟乙烯材料具有较小的导热系数,仅为0.27W/M·K-1,加之较低的耐热温度,其最高耐热温度仅为250℃。若切削量过大、切削速度较高,工件的切削温度则会升高,会使聚四氟乙烯材料发生软化,甚至出现熔化、焦化和“粘刀”现象。

(3)聚四氟乙烯具有较大的热膨胀系数,因此聚四氟乙烯材料在切削过程中会因摩擦产生较大的热量,容易刀具和工件的局部过热,从而导致聚四氟乙烯工件受热发生弹性变形,最终影响聚四氟乙烯材料工件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

(4)相对于金属材料,聚四氟乙烯的弹性模量很低,当切削加工进给量过大或转速过快时,较大的加工摩擦力以及刀具施加给工件的力共同作用,导致聚四氟乙烯工件产生较大的变形,从而影响聚四氟乙烯工件的加工精度。

1.2 聚四氟乙烯材料切削参数的合理选取

(1)刀具材料的选择

聚四氟乙烯材料在切削时,刀具材料一般为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和高速钢等。相对于刀具而言,工件材料的硬度较低,因此刀具的硬度对于聚四氟乙烯材料工件的加工质量影响不大。

(2)刀具的几何参数

刀具前角:对于聚四氟乙烯材料,由于工件材料强度、硬度较低,应选取相对较大的前角,从而减小切削力并降低切削热。

刀具后角:聚四氟乙烯材料硬度、强度低,塑性越大,因此在机械加工时应选择较大的后角,从而减小刀具和聚四氟乙烯工件之间的摩擦力,进而降低工件的局部过热现象,提高工件表面的加工质量。

(3)切削参数的选取

由于聚四氟乙烯材料强度低、硬度小,相对于金属制品而言,在切削加工时可以选择相对较大的切削量和较高的切削速度,但聚四氟乙烯的导热系数低,且具有较高的热膨胀系数大,在较大的进给量和较高的切削速度下又容易发生局部过热引起的变形、焦化等现象。因此为了提高聚四氟乙烯材料的加工质量及加工精度,在保证一定加工效率的前提下,应尽量选取较小的切削量和较低的切削速度。

(4)其他措施

聚四氟乙烯材料在切削加工过程中,由于工件材质较软,在较大的夹持力下,工件容易发生变形,影响加工精度,因此其夹持力不易过大。与此同时,聚四氟乙烯工件在切削加工时需要及时进行去屑工作,通过增加断屑槽等措施,使切屑能及时排出。

2.聚四氟乙烯在常见切削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2.1 聚四氟乙烯车削加工

氟乙烯材聚四料在车削加工时,外径尺寸和内、外圆椭圆度以及内外圆锥度的变化较大,且没有规律。因此在车削加工过程中,工件在粗加工时,前角应取大些,从而降低切削力,防止工件产生弹性变形;精加工时,可取较小的前角,改善刀具散热条件,降低切削温度。

2.2 聚四氟乙烯钻削加工

聚四氟乙烯材料在钻削加工时,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及时的去屑。通常情况下,可采取以下措施:

(1)使用小螺旋角和具有容屑槽的钻头,利于切屑排除;

(2)尽量降低钻头转速,在保证钻削效率的前提下选取较低的进给量,同时采用多次退刀的方式保证及时去屑,从而提高钻削加工的表面质量和加工精度。

一般钻头刃磨后的螺旋角约为10o~15o,后角为9o~20o,钻头锥角为60o~120o,采用的钻速不仅与被钻材料有关,而且与钻孔的大小和钻孔深度有关,一般手电钻钻速为900r/min时效果最佳,而固定式台钻则在转速为2100r/min和进给量为1.3mm/s时效果最佳。[3]

2.3 聚四氟乙烯铣削加工

聚四氟乙烯材料在进行铣削加工时,铣刀的前角应比铣削金属的前角大些,铣削的前角应大于6o(一般在6o~15o)。铣刀的后角同样应比铣削金属时的后角大,后角应大于10o(一般在15o~30o)。铣削加工时的切削速度应控制在(180-300)mm/min范围内,进刀量采用(0.05-0.13)mm/r,吃刀量约为0.1mm/s,表面粗糙度值随进给量减小而降低。在生产中建议采用侧铣法,可避免工件烧伤。此外聚四氟乙烯材料在粗加工时,应选择强度高、制造简单的直线齿背式铣刀;进行精加工时应选择强度较小,但容屑空间大的折线齿背式铣刀。

3.总结

综上所述,聚四氟乙烯具有强度低、硬度小、热传导性较差、热膨胀系数高等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在切削加工时,应根据工件材料的性能及加工条件、加工质量要求,选择合适的刀具、确定合理的切削参数,考虑适当的加工余量,并供给充足冷却装置(一般用压缩空气进行风冷),均可获得具有较高加工质量和加工精度。

参考文献

[1]鲍秀森.聚四氟乙烯的切削加工[J].1999(5).

[2]杜兰萍.塑料的切削加工[J].机械工程师,1999(10).

[3]赵祖虎.复合材料的加工技术简介[J].航天返回与遥感,1997(0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