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文化的传承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文化的传承和意义范文1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吴桥杂技;保护和传承
一、吴桥杂技的文化底蕴
吴桥现有人口30万,陆地面积600平方公里。因为这里有悠久的杂技文化传承,在吴桥涌现了很多享誉世界的杂技名人名家,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杂技之乡”。吴桥作为我国杂技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战绩历史和精湛的杂技艺术。吴桥杂技文化有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吴桥人世代以杂技为生,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杂技文化,成就了杂技人才成长摇篮的美誉,也造就了吴桥杂技良好的文化生态。
民间杂技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吴桥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历史上吴桥土地贫瘠,经济落后,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逐渐把在田间地头闲来杂耍的“玩意儿”变成了谋生手段,并最终发展成为当地特有的一种文化――吴桥杂技。
吴桥人对杂技有着特殊的爱好,吴桥县乃至周边地区都是杂技艺人创造杂技文化的社会场所,有杂技文化得以传播的社会环境,这种特有的社会环境铸就了吴桥杂技坚实的文化生态基础,推动着吴桥杂技文化向海内外的广泛传播,并逐步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截止目前,吴桥30万人口中约有10%的人从事杂技旅游或与其相关产业,其中包括一处国家首批4a级旅游主题公园,40个杂技团体,44所杂技学校,50多个杂技专业村。另外以吴桥命名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经成功举办了9届。
二、吴桥杂技文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杂技已不是吴桥人唯一的饭碗。文化生态保护成为一个普遍性难题。在多元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家庭不愿再送孩子去学杂技,吴桥杂技之乡原有文化生态环境面临冲击。有关专家呼吁,加强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已刻不容缓。加强吴桥杂技文化和生态保护是当今面临的一项严重的问题。
吴桥杂技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杂技学校招生授和家族化的传承模式。杂技学徒的生源主要来自吴桥和周边地区的农村和少量外省市的杂技爱好者。近年来,随着农村多元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民选择进入乡镇企业和外出务工。杂技行业收入水平不高,而且演出时有很多高难动作,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现在大多家庭孩子少了,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受苦学杂技。学杂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回报却没有明显增加。杂技已不再是吴桥人赖以谋生的唯一手段。大多数杂技艺人都必须面对未来再就业的问题。然而,因为这些人是从小学习杂技,受教育程度不高,就业面非常窄,它也成为许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学习杂技的原因之一。
吴桥从事杂技表演的艺人不断老龄化,身体等原因面临转行,很多老杂技艺人的绝活儿面临断代失传、后继无人的危险。当杂技艺术成为人们直接或间接谋生的手段时,其文化生态就能在自然状态下得到健康发展;反之其文化生态会逐步变得脆弱,急需得到保护和传承。
三、京津冀一体化在吴桥杂技文化传承和保护中的促进作用
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给吴桥杂技文化传承和保护带来了新的希冀。京津冀三地地缘相近,文化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地域特点明显,在区域旅游合作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三地仅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接近百项。另外,京津冀地区经济发达,市场极具活力,开展区域文化旅游合作拥有很好的市场基础。为了促进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京津冀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开发成为趋势。如果能够把吴桥杂技文化项目有效地融入京津冀区域旅游的线路产品中,必将提升该地区旅游产品的品位和层次,同时,也能满足游客参与、体验民间文化生活的需要。
2014年国务院发文提出要“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即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发挥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这一意见,为吴桥杂技文化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吴桥杂技应凭借这一优势,与京津冀的旅游产品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酒文化的传承和意义范文2
摘 要:为评价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内容、方向、程度并掌握其变迁原因,本文设计了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采用德尔菲法和AHP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对青岛啤酒文化的变迁进行了实证研究,详细说明了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量化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文化;文化变迁;量化评价方法;青岛啤酒文化
一、引言
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目的地文化造成的影响长期受到学者们关注,其中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一直是学者们的重点研究方向。总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知,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研究,如涵化理论[1]、示范效应[2]等;(2) 具体变迁内容,如犯罪率[3,4]、语言[5,6]、民俗风情[7,8]等;(3) 当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上世纪90年代后,大量研究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问题上,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始出现了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综合研究[9]、模型构建[10]与评价研究[11,12],实证研究也在不断增多[13-15]。然而,关于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定量研究仍然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文化变迁感知上,研究角度单一,真正建立起来的评价模型屈指可数,且学者们主要关注旅游目的地文化现状,对文化变迁的方向、程度及其测量方法尚未探究。为了进一步科学、准确地评价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内容,了解变迁的原因,掌握变迁规律,本文设计出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市场调查法获得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各项指标的分值,通过定期测算分值的变化,得到旅游发展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具体影响,从而使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研究更具科学性、准确性,以此为控制旅游给目的地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提供严密的决策依据。
二、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已渐渐深入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旅游不仅对文化的特色、保护状态、规模等基本属性会产生影响,对文化的社会、经济效用,对文化的传承能力等都能产生一定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目的地文化的变迁。
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3级共15个评价因子(见图1)。一级指标为文化基本属性、文化效用、文化传承能力,其中,文化基本属性包括文化特色、保存状态、规模、文化稀缺性4个评价因子;文化效用包括社会效用和经济效用2个二级指标,社会效用又由美感、教化作用、道德约束3个评价因子组成,经济效用由创收能力和就业创造2个评价因子组成;文化传承能力包括知名度、竞争力、成熟度和发展环境4个二级指标,发展环境又由文化认同感、政策环境、技术环境3个评价因子组成。各评价因子的评价分值见表1。
三、评价因子解析及分值获取
文化特色(S1)是指旅游目的地文化区别于其它类型文化的个性特征,如地域性或历史性文化特征等。随着大众化旅游的发展,目的地文化有被涵化、趋同的趋势[1],有必要对其文化特色的变化进行度量,以分析其变化程度及产生机理。此指标分值可通过专家打分获得。
保存状态(S2)是指文化及其载体留存的数量和保存的质量。从旅游活动引起的人文旅游资源被破坏的现象,以及随后逐渐增强的对传统文化及其载体的保护措施[9],可以看出旅游对目的地文化及其载体的保存状态有较大影响。此指标分值通过实地调查打分获得。
规模大小(S3)是衡量文化基本特性的重要指标,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目的地文化特别是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16],可见,旅游对目的地文化规模的扩大或萎缩有着一定的影响。该项指标分值可通过专家打分获得。
文化稀缺性(S4)可通过在其它地区、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内查找同类文化的数量多少来衡量。一般而言,稀缺的文化更有价值,而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能够促使某些稀缺目的地文化发生复兴或变迁,从而改变文化的稀缺性。此项指标分值可通过专家打分获取。
美感(S5)是指文化及其载体通常能带给旅游者美的感受,但许多旅游目的地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将文化进行不适当的包装并大量销售,使目的地文化逐渐失去原有的美感,向民俗意义甚至庸俗化倾斜[17]。该指标分值可通过专家打分获得。
教化作用(S6)是指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以及与此相一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对当地居民及旅游者进行思想教化和行为规范的作用。一方面,旅游业的兴起使许多目的地文化的原有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受到冲击,其教化作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旅游者的涌入使得文化的受众规模大幅度增加,教化作用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了发挥。因此,此指标的赋值要考虑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的因素,可通过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问卷或访谈调查,结合统计分析获得。
道德约束(S7)是指文化通过共同理想、公认的伦理道德准则等来规范约束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和行为的能力。有研究指出[3,4],旅游业的发展会致使旅游接待地部分居民的道德水平下降,造成、赌博、犯罪率上升等现象发生,说明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导致目的地文化的道德约束力下降。该指标分值可通过地方公安局统计数据分析与专家打分获得。
创收能力(S8)由文化的可消费性产生,可依据旅游文化产品和商品的经营状况判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消费已成为旅游者消费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文化的创收能力随着旅游产品和商品的进一步开发而变化,由此造成的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商业化和舞台化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该项指标数值可通过市场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和专家评议获得。
就业创造(S9)是指随着由文化消费变化引起的旅游文化产品和商品生产的同步变化而增减的就业机会,可通过统计分析目的地旅游文化领域的直接就业人数和间接就业人数获得该项指标的分值。
知名度(S10)一般用媒介提及率和公众提及率衡量。知名度对于文化传承能力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知名度越高的文化所具有的传承能力越强。目前有关旅游对目的地文化知名度影响的研究结论均是正面的,即旅游能够提高目的地文化的知名度,促进文化交流。测度此项指标分值可通过查阅媒体历史资料、调查某目的地文化在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中的知名度获得。
竞争力(S11)一般指旅游目的地文化在产品、地域、旅游者、发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强于其它文化的竞争优势。旅游规划与开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育或改变文化的竞争力。该项指标分值可通过专家打分获取。
成熟度(S12)用来描述旅游目的地文化自身的发展程度和阶段,即该文化处于起步、发展、成熟、衰落还是复兴阶段。一般而言,发展成熟的文化更容易形成良好、健康的传承机制。旅游对目的地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可能促进目的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加速其传统文化的衰落,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得传统文化起死回生,将其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该项指标分值可由专家打分获得。
文化认同感(S13)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文化的认可,它能够反映群体的凝聚力。认同感强的文化往往能够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当地文化得以顺利传承。而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文化交流可能使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地方文化认同感产生变化。该项指标分值可通过对当地居民的问卷和访谈调查获得。
政策环境(S14)是指旅游目的地文化所处的政治、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等环境,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目的地文化继承与发扬的程度和方向。随着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当地政府往往会采取一定的措施,竭力保护目的地特色文化,鼓励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乃至积极挖掘、整理各种文化资源,以保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目的地的文化传承能力。该指标分值由专家打分获得。
技术环境(S15)是指与旅游目的地文化传承有关的社会科技环境,如相关技术人才的供给、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等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传承起着积极或阻碍作用。旅游带动的区域交流,往往在进行文化、经济交流的同时,也推动着科技交流,从而使目的地的技术环境得到改善,进一步增强目的地文化的传承能力。该指标分值可由专家打分获得。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和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度的计算
由于上述15个评价因子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本文采用德尔菲法对各等级评价因子权重进行调查,并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值。
首先,我们向省内旅游局、文化局、高等院校的相关专家50人发出专家调查表,收集到专家的评价后,取其平均值,给出对于各指标两两之间相对重要性的判断,这些判断是通过引入表2所示的1~9标度方法用数值表示出来的,由此写出判断矩阵。
五、青岛啤酒文化变迁的量化分析
青岛的文化内涵是在古齐文化与欧陆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形成的,这种文化的特征就在于消费文化、通俗文化和狂欢精神的结合。从青岛市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看,青岛表现出的与其它城市不尽相同的文化特征集中体现在青岛的啤酒文化上。自1903年日尔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分公司成立,啤酒就与青岛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百余年发展,青岛啤酒成为青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完全融入到市民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特别是自1991年第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从当时只有30万市民参加发展到今天300多万国内外游客参加,啤酒节已然成为青岛文化的象征,并作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啤酒节使青岛在海内外具有一定的认知度和影响力。2003年8月青岛啤酒博物馆落成,2005年青岛登州路啤酒街改造完成。可以说,啤酒文化已经成为青岛特有的文化景象,成为青岛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兴起以及大量旅游者涌入,啤酒文化在给青岛带来可观经济收益的同时,其自身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更也在影响着啤酒文化的变迁。
在2004年6月~8月和2007年6月~8月期间,笔者两次采用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对200名相关人士(青岛市民,旅游局、文化局和公安局工作人员,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旅游者)进行调查,通过整理和修正调查结果,得到青岛啤酒文化变迁的量化评价表(见表3)。
调查结果表明,在这三年间,由旅游发展引起的青岛啤酒文化的变迁度为CC=11.41%,具体变迁表现在:
文化基本属性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甜头”,使青岛越来越重视啤酒文化的塑造和培养,其文化个性日益突显,变迁度为17.04%;受众规模大幅度增加,变迁度为28.56%;同时,啤酒文化资源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但是由于啤酒文化不断向外传播,大连、哈尔滨、北京等地相继举办啤酒节,青岛啤酒文化的稀缺性明显淡化,变迁度为-16.94%。
文化效用方面:根据调查结果,在旅游业的带动下青岛啤酒文化的经济效用显著增长,其创收能力和就业创造分别增加了10.24%和20.09%;其社会效用却呈现下降趋势,游客醉酒事件逐年增多、文化审美感染力日渐减弱等现象表明,啤酒文化的美感、道德约束、教化作用正在弱化。
文化传承能力方面:青岛啤酒文化随着啤酒节等大型活动的拉动,三年来知名度、竞争力、成熟度有显著变化,分别提高15.76%、17.87%和33.85%;同时,青岛市民对城市的啤酒文化表现出越来越高涨的自豪感,文化认同感上升了2.54%;得益于青岛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技术的引进,啤酒文化的政策环境和技术环境也有所改善,分别增加5.12%和26.04%。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旅游业的发展对青岛啤酒文化的变迁基本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在文化稀缺性、美感、教化作用、道德约束等方面有着不良影响。
六、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量化结果的应用
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量化结果能够在政策法规制定、目的地经济发展规划、旅游项目规划等方面得到应用。根据前文所述的方法,可以求得各二、三级指标的变化率,以明确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方向及程度,即确定其是正面变化还是负面变化以及变化大小,并结合定性分析,得出旅游给目的地文化究竟带来多大的影响。同时,还可结合实地调查确定负面影响源头及渠道,在旅游规划和经营管理中,采取一定措施,对负面变化进行控制。这就要求旅游管理者、经营者在树立起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根据量化结果得出的一般经验制定出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严格实施,并给予违反规定者相应处罚,以保证旅游目的地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蕾蕾.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95-100.
[2]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6-38.
[3] Pizam,Reichel and Stein.Tourism and Crime:Is there a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2,20(3):7-10.
[4] 黄建军.昆明旅游犯罪研究[J].旅游学刊,2000(3):60-64.
[5] Paul Brunt,Paul Courtney.Host perceptions of Socio-cultural impac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3):493-515.
[6] 戴凡,保继刚.旅游社会影响研究――以大理古城居民学英语态度为例[J].人文地理,1996(2):37-42.
[7] 郑向敏.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1996(3):44-47.
[8] 马晓京.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104-107.
[9] Glenn Kreag.The Impacts of Tourism[EB/OL]. http://seagrant.umn.edu/tourism/pdfs/ImpactsTourism.pdf,2001-4.
[10] 郑媛媛.国内旅游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评估[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63-68.
[11] 姚艳虹,赵建军.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5):62-66.
[12] 郭英之,姜静娴等.旅游发展对中国旅游成熟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感知研究[J].旅游科学,2007(2):23-28.
[13] 宣国富,陆林.滨海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海南省海口市及三亚市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2(6):741-746.
[14] 潘秋玲.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J].旅游学刊,2005(6):19-25.
[15] 刘燕.旅游业的发展对丽江古城社会文化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增刊):29-32.
[16]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出版社,2001:98-132.
[17] 丹尼逊・纳什著,宗晓莲译.旅游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1-22.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an Empirical Study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ultural Changes
ZHANG Guanghai,GAO Lehua
(Department of Tourism,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71,China)
Abstract:To evaluate the contents,direction,degree and reason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cultural changes,this paper designs a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Tourism Destination’s Cultural Changes. By using the Delphi method and AHP method to access indicators weights and calculate the degree of cultural changes,the paper takes beer cultural Changes of Qingdao c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ourism destination’s cultural changes.
酒文化的传承和意义范文3
关键词: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
1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发展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务院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与《关于加强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两个文件,旅游业被多个省市区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四川,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发展旅游,并有致力于建设四川旅游环线的格局。从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看,小众旅游兴起,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差异化、新颖化的旅游形式,传统的观光型旅游逐渐向文化型旅游转变,同时探寻文化的参与性、体验性、内涵性。从四川现有的酒文化资源来看,资源丰富且内涵深刻,包括以原料种植、酿酒技术、酒俗酒礼等为标志的特色酒文化模式;以酒文化与地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相结合形成的次区域酒文化品牌;以“酒圣节”“酒博会”“老窖封藏大典”等集营销、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新型酒文化产业等。然而,各区域酒文化旅游资源尚处于散碎状态,资源开发同质化和浪费等问题严重。而今又正处旅游发展的大好时机,若将川酒文化融入旅游开发中,以区域合作进行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将实现文化业和旅游业的共同繁荣。
2川酒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发展的文化基础
2.1物质文化川酒物质文化是指与川酒生产与营销、消费活动相关联的物质设施体现出来的文化成分。如名酒名镇、酿酒遗址、酒文化博物馆等。(1)名酒名镇。四川地方政府和知名白酒企业积极推动构建产城结合的文化区域。以“六朵金花”为核心,将一批各具特色、凝聚白酒文化的历史名城古镇打造成承载名酒文化的白酒名城名镇。以川南民居建筑风格和泸州老窖文化为特色的泸州老窖•黄舣镇;如以典型农耕文化为特色的五粮液历史文化街区;以宫廷酒文化和盛唐建筑为特色的剑南春•剑南镇;以赤水河文化和自然生态风光为特色的郎酒•二郎国际白酒名镇;以川西民居风格的酒馆酒亭、老街老巷为特色的水井坊•水井坊街区。此外,还有沱牌诗酒文化名镇、江口醇•小角楼•江口镇、文君庄园等。(2)酿酒遗址。四川古老酿酒遗址与出土古旧文化遗存丰富,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较高人文观赏价值。如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是中国建造年代最久的古窖池群;水井坊遗址的史学价值可媲美“秦始皇兵马俑”;剑南春的“天益老号”是始于南齐时期的古老的酿酒作坊;五粮液老窖池遗址是我国现存保存完好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群之一,是中国历史酿酒工艺和传统的重要实物遗存,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沱牌镇的“泰安作坊”被称为“中国酒文化的活文物”。(3)酒文化博物馆。五粮液集团早在1984年建造的花园般的规模宏大的“十里酒城”,成为四川的一大人文旅游胜景。成都水井坊博物馆将实际生产过程和展示陈列完美融为一体。泸州老窖博物馆陈列着出土文物展览、传统酿制技艺展示、泸州老窖现展史展览等。剑南春酒史博物馆主要收藏和展示与剑南春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2非物质文化。川酒非物质文化体现在与川酒相关的精神、行为、人物文化等方面。如悠久的历史、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礼俗习惯等。(1)源远流长的酿酒历史。川酒可考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传说中的古蜀国蚕丛、鱼凫时代。在广汉三星堆古蜀都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酒器。从这些酿酒器皿所采用的高颈罐特点来看,此时蜀人酿酒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秦汉时期,蜀郡壬褒在其《僮约》中规定其家僮“欲饮美酒,才得沾唇渍口,不得倾杯覆斗。”在东汉画像砖上出现的制酒图证明蒸馏酒也已问世。在西汉,已有批发酒的商铺和零售的小店,如“文君当垆”。明代,川酒仍保持名酒众多的特色,清代,川酒酿造工艺走向成熟。到近代,川酒发展迅猛,成为中国白酒的主要产区。(2)独具特色的酿制技艺。川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养窖、制曲、发酵、勾调及陈酿等几大技艺系统的集合体,在这几个环节上,泸州老窖、郎酒、五粮液、剑南春等各具特点。以窖池发酵的方法追溯到何时尚无定论,具有相对较长酿造历史的窖池多为浓香型白酒的泥窖窖池。如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川酒传统制曲技艺分为大曲曲药与小曲曲药制作技艺。传统发酵主要是含淀粉原料在微生物及酶复合作用下转变为乙醇的重要工艺环节,主要分为浓香与酱香两种,而酿造过程中的勾调是一门极具个性的传统技艺。川酒传统陈酿技艺中尤以郎酒、泸州老窖的利用恒温恒湿的天然溶洞、山洞储酒较为典型。(3)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清香醇厚的川酒浸润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深入到生产、习俗、礼仪等诸多领域,形成丰富多样的酒俗、酒礼、酒歌、酒词、酒诗等民俗内容。一是节日饮酒习俗。川酒是四川人品格精神、礼仪智慧的载体、巴蜀文明的符号。四川人喜欢饮酒,一年四季无时不酒,在重大节日更是必饮。如除夕夜喝“团年酒”,全家聚餐并向长辈敬“辞岁酒”。正月里喝“春酒”,合家欢庆,祈福美好生活。中秋节喝“团圆酒”或“桂花酒”。而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皆有饮酒活动。二是少数民俗饮酒习俗。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境内有傈僳族、苗、羌、藏、彝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形式多样的酒种,其饮酒习俗也非常特别。如傈僳族人早晨起来就要从酒坛舀上一碗酒,再炸一点玉米花下酒,就算吃过早餐。彝族饮酒时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且男女老少皆能饮酒,大家依次轮流喝,称作“转转酒”。青稞酒算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酒。从傈僳族的“早餐酒”到彝家的“转转酒”,从土家族的“咂酒”到羌族的“顺酒”、苗族的“拦路酒”等,展现着川酒丰富多彩的饮酒习俗文化。
3以川酒文化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发展策略
3.1凝心聚力,夯实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基础。近年来,伴随国家区域合作战略的实施,区域合作态势突显。四川省各市州要紧抓历史机遇,力争形成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联盟,在区域合作潮流下共谋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合作中,凝聚共识,夯实区域合作基础。一方面,树立整体发展意识。长期以来,四川省各市州发展酒文化旅游都是以开发本地区的酒文化旅游为主。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目标要求,指出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联系紧密的经济圈”。且抱团发展的区域合作在资源配置方面优于单打独斗的区域竞争。因此,要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树立整体发展意识,立足长远发展,实施区域合作战略。另一方面,要树立合作共赢意识。各市州的某些酒文化资源形式相似,如酒文化博物馆等,导致同质性竞争严重,规模效益难以突显,削弱川酒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此外,通过举办国际性川酒文化节,抱团寻找发展机遇。同时,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市州将酒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来抓,在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中互惠共赢。3.2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参差不齐,景点分布散乱,精品旅游线路尚未形成。要提高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的整体竞争力,必须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从目前各市州的酒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来看,鲜有考虑区域酒文化旅游产业的合作与整体发展。因此,以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为契机,在合作基础上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区域内的川酒文化旅游产业。以“六朵金花”所在城市为依托,加强重点景区规划,构建特色旅游组团,改善交通条件,建设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区域川酒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此外,为保障合作规范有序,应积极成立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规划小组,出台《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发展规划》,从而使科学布局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有据可依。3.3整合资源,打造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打造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必须充分发挥各市州酒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互补性优势,为品牌产品统一进行形象塑造与宣传、营销推广与服务。一是产地资源整合。突破传统的白酒厂区参观的形式,通过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产业化相结合,整合区域诗词、书法、音乐、绘画、山水、民俗等,将“名节、名山、名水、名人、名景”作为名酒的品牌背书,向旅游者传递品牌。注重消费者感受,利用大型民族节庆活动推动品牌营销和造势。开发体验式酒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参与到制曲、烤酒等体验活动中,形成酒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游客的消费体验。以酒街、酒镇、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酒庄等酒文化旅游新载体,各企业、各酒种、各市州共同塑造川酒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而品牌授权、平台搭建、资本注入、广告植入、营销捆绑、市场对接等运作方式也将不断在区域合作中进行资源整合。二是旅游线路整合。形成酒文化博物馆、自然风光、酒文化体验园、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线路组合,提高文化整合度。以文化之旅、观光之旅、休闲社交之旅等为开发主线,形成自由的以酒文化为主,涵盖文化体验、节事活动、商务考察、养生度假等相组合的产品。同时,以酒文化之旅推动区域内交通、餐饮、娱乐、房地产等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3.4加强领导,理顺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实施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是既复杂又庞大的工程,需多部门多主体同心协力精诚合作,倒逼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才能推动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的落实。一是建立切实可行的决策机制。针对川酒文化精品旅游区、旅游线路的开发形式和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论证、备案与审批制度,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并提高开发使用的效率;二是完善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的管理与协调机制。如成立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工作小组,充分发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政策互惠、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的作用,为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搭建平台。此外,理顺政企合作机制。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保证合作机制的合理运行。
4结语
综上所述,川酒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发展,有利于酒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技术、人才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开展川酒文化旅游区域合作可以吸引大量资本(人才资本、资金资本和建设物资等)的集中投入,提高酒文化旅游地区资源的配置效率,调整酒业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潜移默化中实现酒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形成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以此提高四川名酒产地的城市竞争力。
作者:牟红 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许雪.泸州酒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冯健,陈文.川酒传统酿造中的文化遗产因素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09(1).
[3]牟红.川酒文化概述[J].酒城教育.2016(4).
酒文化的传承和意义范文4
以历史文化为引领,实现教育功能与产业功能的双丰收。以文化为核心的红色历史文化,是遵义的第一品牌文化。只有舞活这一龙头,才能带动遵义文化的全盘搞活。因此,要整合以会址为核心的文化资源,实施整体性、系统化的建设开发,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以遵义市红色文化旅游集团公司为融资平台,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
同时,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吸引来的大量人气,深度挖掘具有影响力的黔北地域历史文化,延伸历史文化产业发展链条,实现地域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共同腾飞。
以酒文化为载体,推动酒文化产业和白酒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国酒文化是国酒茅台的灵魂。因此,要保持茅台酒旺盛的生命力、推进遵义白酒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国酒文化。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应该加大投入力度,深入挖掘国酒文化,打造茅台古镇,呈现古老的酒窖、酒坊、酒礼、酒仪、酒俗,以每年一次的酒文化节为媒介,为酒博览和酒交易搭建更宽广的舞台。由此,也带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以文化产业园区为引力,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遵义有区位优势,遵义以广播电视和报刊发行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较好;目前已有一些文化要素正期待遵义有文化产业园区可进入。遵义应该顺势而为,以优厚的园区政策吸引文化企业进驻发展。园区主要规划发展印刷及平面设计、动漫和影视制作、会展策划等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产品交易等产业项目。与之相呼应,加快推进以广播电视和报刊发行业为主的文化传媒集团的建设发展。
酒文化的传承和意义范文5
一、由来
2004年6月吉林省博物院得到文物征集的信息:辽宁省锦州市陵川酒厂出土了道光年间的贡酒。经多方的努力与沟通,酒厂同意捐赠贡酒于我院。据考证,此酒是1996年在辽宁省锦州市陵川酒厂原厂址拆迁时发现的,一共出土了4木酒海原酒,每酒海内藏酒1吨。木酒海口和壁面用鹿血、香油蘸多层宣纸裱糊封存,在宣纸及出土的附属物上依稀可见“大清道光乙巳年”、“同盛金”的字样。酒海以红桦木制作,长2.62米,宽,1.31米,高1.64米。经国家文物局、锦州市人民政府组织考古和酿酒专家鉴定为1845年的穴藏贡酒,世界罕见的珍奇国宝,符合国家食品卫生的饮用标准,命名为“道光廿五”。2004年8月在吉林省博物院举办了捐赠仪式,辽宁省道光廿五集团满族酿酒有限公司捐赠吉林省博物院“道光廿五”贡酒1瓶,及皇宫御用盛酒器——釉下彩青蓝花瓶1件。1998年7月“道光廿五”贡酒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2003年7月500斤贡酒在羊城拍卖了558万元。
二、鉴定与研究
鉴定与研究密切相连,实质上鉴定的过程就是进行研究的过程。文物的内容性、典型性、液体性是鉴定和研究酒類文物的唯一标准和尺度。
1.内容性。即历史的背景和情节性。就是指对文物年代的准确判定,宏观地阐述文物的环境及条件,透彻地分析文物的历史作用及意义,科学地评估文物的历史价值。如“道光廿五”贡酒,穴藏了166年,是“同盛金”烧锅留下来的遗物。“同盛金”为陵川酒厂的前身,始创于清嘉庆6年(1801年),由锦州城北罗台子屯满人显贵高士林创办,经后人的积极经营和发展,形成了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知名度颇高的酒作坊。
2.典型性。就是指文物的代表性及文物个性所反映文物共性的程度。文物的个性和共性相辅相成,共性与个性相互包容相互体现,才能反映出文物的本质特性,这是鉴定酒類文物必须尊重的客观规律。“道光廿五”贡酒典型性可归纳为三点。(1)清代的皇封贡酒。“同盛金”创始人烧锅高士林持有清朝的赦封龙票,属于皇封酒作坊。在陵川酒厂原厂址的一根清代松木房梁上发现雕刻文字;“赦建同盛金烧锅深蒙嘉庆爷隆恩国可一日无君大内不可无同盛金大清嘉庆13年沐手恭录”。这证明从嘉庆13年开始“同盛金”生产的酒正式走上了宫廷宴席。(2)世界穴藏时间最长,并可以饮用的白酒。1997年英国吉尼斯总部认定,“道光廿五”贡酒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窖贮时间最长可以饮用的穴藏贡酒。陕西西安出土的26千克“西汉美酒”距今2000年,但经过化验分析,已经失去了酒的饮用价值,含有一定的铜和重金属离子,对人体有害。清代中期的杭州“袁德顺”酒作坊远近闻名,但只有遗址没有酒。1662年康熙元年晋商孟子敬在盛京兴建了“义隆烧锅”,虽然为朝廷贡酒,但宫廷用量较少。即使是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茅台、五粮液和大泉源也没有留存距今上百年的酒。由上可知“道光廿五”贡酒确为穴藏时间最长可以饮用的贡酒。(3)满族酿酒工艺。“道光廿五”贡酒的酿制沿用了满族先人糜子酒的酿酒工艺,借鉴了松苓酒的(清乾隆饮用的御酒)药用配方和穴藏方式,采用了集发酵、麴曲、穴藏、启封一体化的程序,主要原料有黑壳红高粱、薏米、谷子、稗子、菌种等,经过长时间的发酵蒸馏,酿成浓香型的美酒。其悠久的酿酒工艺,独特的酿兑秘方,是踏入清廷大门的密钥。
3.液体性。上文提到“道光廿五”贡酒属于液体文物中的酒類文物,呈液体状态,属三大物质形态之一。在体积、压力和温度不变的环境下,随容器的形状变化而变化。这是酒類文物区别于其他文物的本质特性。鉴定时要把握这一鲜明的特征,一定要分析其物理化学合成的元素,辨析其结构,否则鉴定就会走入误区。
三、保护与文化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酒類文化,是文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酒類文物的保护是一个新课题,保护的要求标准很高。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特殊性和普遍性,有其规律和特点,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其本质,掌握其规律,顺势利导,就能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就“道光廿五”贡酒而论,它能保存至今主要因为:其一,道光帝廉于勤俭,忙于,无暇顾及饮宴之乐。其二,皇封贡酒无朝廷之命不可拆封。其三,穴藏地下黄沙土中,土含酸可防腐。此外单体和分類相结合的保护方法更适合“道光廿五”贡酒及酒類文物。单体保护,是指围绕文物自身的特点和本质规律所采取的保护方法。因为酒類文物属于液体文物的一种,液体易挥发,受容器限制,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高温变成气体,低温变成固体。其次,本身具有一定的压力和体积。所以保护酒類文物应探索其规律和特点,对症下药。白酒類文物,一者要了解水和乙醇的构成,水和乙醇都容易挥发,特别是乙醇挥发得较快。这直接影响文物保存的时间。一般白酒類文物应常温保存,温度保持在12—15℃之间,湿度在65—80%之间,切忌高温,防止挥发。光线是酒類文物的天敌,酒類文物不宜存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即使是日光灯也会使酒類文物变质,所以应注意光线的遮蔽效果。因此应将酒類文物保存在黑暗的环境中,置于地下室,保持清洁,避免杂质进入酒中。对于酿制原料的合成要认真对待,区分各种物质的化学成分,例如乙醇可以防腐杀菌、高瓶盖易霉烂、容器封口要严,防止漏酒和跑度。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一些现代高科技产品和手段保护酒類文物,如可剥液体膜。分類保护,指的是将文物按照一定的性质、年代、功用、属性、价值、来源等区分归類,便利于管理和研究的保护方法。时代、性质和来源比较适用于酒類文物的分類。从时代的意义讲,酒類文物可分为旧石器、新石器、夏代、商代……一直到清代。从来源的意义讲,酒類可分類为征集、捐赠、发掘、交换、拣选等。从性质的意义讲,酒類文物可分成白酒、啤酒、果酒、药酒等。当然还有一些别的分類方法,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总之一切的分類方法,都是为了酒類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研究。研究酒類文物,必须探讨酒文化。“道光廿五”贡酒与酒文化息息相关,并在中华民族酒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酒文化的传承和意义范文6
中国陶瓷和白酒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向号瓷之国”,中国是陶瓷的故乡,也是白酒的故乡,将白酒和陶瓷这两个代表东方文化的元素放在一起,的确是一个完美的组合。尽管陶瓷酒瓶整体成本比玻璃瓶高出不少,但在白酒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突出白酒品牌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已经成为白酒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个性化包装也越来越受到厂家和设计策划者的高度重视。“酒以瓷贵,瓷以酒香”,陶瓷具有完好的密封性能,釉料光洁,能够保护白酒长期保存不变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白酒厂商愿意花心血花财力把白酒的载体――陶瓷酒瓶设计好。好酒配好瓶,制作精良的陶瓷工艺酒瓶不仅能彰显艳美酒色,而且提升了美酒的价值,让美酒身价百倍。
这些年在国内,出现了很多专业设计生产陶瓷酒瓶的企业,他们为推动酒瓶设计作出了很大贡献。当今陶瓷酒瓶设计是文化性和技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具有高度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工艺品,其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下列三方面:
一、形体之美
白酒市场上的陶瓷酒瓶形态各异,风情万种,带给消费者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陶瓷酒瓶造型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活动,而且也是一种艺术活动。陶瓷酒瓶主要由瓶口、瓶颈、瓶肩、瓶腹、瓶底五个部分构成,造型的点、线、面、气韵等要素的处理成为酒瓶造型美观与否的关键。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从原始粗犷的打磨手工石器,到奢华精致的唐代玉器,到巧夺天工的明清家具,再到当今的热门建筑,我们的前辈留给我们不计其数的经典器物造型,这些造型均可点燃设计师的设计灵感(图1)。
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设计思潮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经过设计师的艺术创新焕发出新的魅力,越来越多地受到全世界的肯定和推崇,中国风设计也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新的浪潮。设计师在对原造型传承地同时,通过提炼、概括、再创作等手法对原造型加以艺术处理,巧妙融入自己的设计思想,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的陶瓷造型来。如茅台水立方酒瓶就是以国酒茅台的悠久历史文化与水立方现代建筑科学完美的结合体。国酒茅台,体现了水在白酒形态上的至高价值;水立方,突出了水在建筑形象上的至高境界。水立方,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功能要求最复杂的膜结构建筑,被世界媒体赞为“梦幻水魔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水立方体现了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奥运会公平公正的竞技风范。酒瓶造型设计以水立方结构为造型,方方正正,是奥运精神在设计上的传承和延续,陶瓷酒瓶通过瓷器专家多次技术创新研制而成,堪称陶瓷工艺精品,把“水,至柔却至强,不争却胜万物”的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整体瓶身为深蓝色,工艺精致,釉面光净晶莹,突出了“智者乐水,境界非凡”的艺术气质。在装饰上,以经典的蜂巢进行瓶身装饰,彰显出水立方最为经典的表面特征和高雅格调,并在包装上进行延展,给人耳目一新的全新美的享受!极具现代感的造型和精致的装饰让人爱不释手,印象深刻,这样的设计当然容易获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水立方品牌的成功问世,也为商家在品牌策划推广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图2)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千千万万,我们有责任将这笔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以创新的眼光兼收并蓄,大胆创新,设计出更多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陶瓷酒瓶来。
二、装饰之美
在陶瓷酒瓶造型确定后,就可以进一步对陶瓷酒瓶进行艺术装饰。常用的装饰方法主要有纹样、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方式,画面往往集名山大川、神话传说、民俗风情、历史典故等于一身,瓶体上的风景人物、书法艺术等图案记载着酒的历史典故、产地等信息,让消费者领略到中国酒文化的艺术价值(图3)。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纹样,这些纹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塑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如江西四特东方韵系列酒是由四特集团“打造差异化香型第一品牌”的核心产品,其消费对象直接针对中、高端人群。其陶瓷瓶身简洁大方,圆润饱满,造型优雅,如其“雅韵”系列陶瓷酒瓶就选用了通体蓝色,采用了局部描金的方式进行装饰,在纹饰上采用传统牡丹花纹饰于瓶腹正面,雍容而富贵,视觉变化上带给人悠长的回味,瓶颈采用如意纹与蕉叶纹,简洁大方,意韵丰富;瓶部底端用莲花纹装饰,宁静而悠远,瓶身中间以精心设计的“四特东方韵”装饰文字突出其品牌,字体设计含蓄婉转,气韵十足,具有浓郁的中国禅味。整体格调高雅,气度非凡。“雅韵”系列将其产品“色香”的气质表现地恰到好处,体现出浓郁的东方韵味和鲜明的时代精神,而陶瓷酒瓶这一重要载体,也突出了江西鲜明的地域特色,东方韵系列产品大大提升了四特酒的品牌价值和整体知名度,为其产品抢占白酒高端市场迈出了成功的一大步。
另外,绘画和书法也是陶瓷酒瓶装饰的主要方法,如景德镇烧酒瓶创意工场设计的很多酒瓶就是以陶瓷绘画为主,虽然陶瓷绘画种类有青花、新彩、粉古彩等区分,但是其绘画规律基本符合国画规律,经过设计师和陶瓷画家构图、色彩技法等各方面的设计,使绘画和陶瓷造型浑然一体,相印生辉,通过绘画装饰使陶瓷酒瓶更具有丰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图4)。书法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同样也普遍地运用于陶瓷酒瓶包装上,如四川舍得酒业出品的舍得酒,瓶身造型设计庄重大方,古朴自然,色彩采用了黑白对比,对瓶身“舍得”二字主要采用颜楷书法表现,字体苍劲有力,意境悠远,巨大的反差有力地诠释了“合中有得,得中有舍”的智慧感悟,体现了中国深厚的哲学辩证思想,也诠释了其深厚的品牌内涵。另外雕刻也是我们常见的装饰方法,雕刻出来的陶瓷酒瓶不仅在视觉上具有丰富的冲击力,而且更加具有立体感,可以让人们细细把玩体味。
三、意境之美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的核心范畴,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意境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陶瓷酒瓶在造型,色彩,装饰,品牌名称等方面形成不同的意境,或古朴,或唯美,或高雅,或豪放,人们也会 根据不同聚会场合选择不同的品牌,其意境塑造将直接影响到人们聚会的心情和情调。
“自古无酒不成席”,自古酒文化和文学艺术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在席间吟诗作对,泼墨挥毫,留下了许多佳话,许多艺术家因醉酒而获得了艺术的巅峰状态,这是中国古代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灵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关酒的传世诗作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在绘画界和书法界,“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动笔,醉后挥毫洒墨。书圣王羲之酒醉时挥豪而作《兰亭序》,而酒醒时“更书数体,终不能及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诗人杜牧早在千年以前就帮汾酒做了一则成功广告,把酒和诗的意境阐释得如此美妙,令汾酒名扬天下,千古流芳。
随着白酒市场的细分,造型独特,精雕细琢,气质优雅的陶瓷酒瓶成为商家的热捧对象(图5)。陶瓷酒瓶不再仅仅是一个容器,而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一种特殊的文化精神符号,展现出中国高超的工艺性和优雅的艺术性,人们饮酒也不再满足于酒的口味本身,更重要的是饮酒能够饮出文化,饮出情调,让心灵得到净化和满足。陶瓷酒瓶集酒文化、陶瓷艺术、装饰、书画民俗为一体,常令人达到“酒不醉人瓶醉人”的意境令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在当今,陶瓷酒瓶收藏也成为了收藏界的新宠,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和市场前景。
白酒产品竞争的最终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产品品牌中最具个性和最长久的因素之一,而陶瓷酒瓶的形体、装饰手法和意境之美恰是体现企业文化品位的三个重要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代陶瓷酒瓶内涵丰富,可作为文化信息载体,让酒品企业利用它传播企业文化,打造自身品牌,提高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拓宽产品的市场销路,当代陶瓷酒瓶设计的文化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宋晓:《宋代生活器皿设计的文化体现》,《陶瓷科学与艺术》2005年第3期。
[2]陈炜:《酒文化对陶瓷酒容器设计的影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