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的盈利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家乐的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家乐的盈利模式

农家乐的盈利模式范文1

一、电视对农节目的现实困境

1.收视之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模式使电视媒体不仅要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也需要开拓市场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广告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下,收视率成了一档节目生死存亡的“试金石”。而目前的收视率调查是以城市居民为依据的,基本上不会在农村取点采样。为了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对农节目往往注重城里人的“胃口”而忽视农村人的需求,“农民看”的节目变成了“看农民”的节目。湖南卫视1995年创办的《乡村发现》栏目,是湖南省惟一一档关注农村、农业、农民的节目,创办后多次获得各级节目大奖,但在“收视率指挥棒”的指引下,也难免面临停播的命运。

2.经营之惑。我国是农业大国,电视对农节目的目标观众是农民,理论上拥有极其庞大的收视群。但农民往往分散而居、购买能力相对较弱,远没有达到品牌化消费的程度,农产品大多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有实力做电视广告的涉农企业和经营主体较少。农用物资又有很强的地域性及针对性,做电视广告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这种现状决定了国内大多数对农节目的广告附着力较差,经营创收能力不强。在媒体发展的生存压力下,电视对农节目往往容易成为“淘汰”对象。

3.体制之惑。长期以来,电视台属于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拨款在台内收入比重很少,而且没有指定支持什么类型的节目,因此从制度层面对服务农民的电视节目没有引导作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养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各级财政支农资金连续多年大幅增长,但对于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电视对农节目,却处于被公共政策“遗忘的角落”。一方面电视媒体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导致国内大多数地方电视媒体对农节目日渐式微。

二、电视对农节目的创新路径

1.贴近性――电视对农节目的生命之根

充分调研、准确定位是办好电视对农节目,增强贴近性的前提。2008年下半年,省广电局以荆州电视台优秀对农节目《垄上行》为样板,精心培育,在全省倾力打造《垄上行》品牌。面对省局“行政命令”式的推广,黄石局台负责人进行了冷静的思考:荆州是个农业大市,而黄石是老工业基地,工业经济一直是该市的传统强项,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因此黄石《垄上行》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荆州经验”。为了办好节目,从筹拍到播出,《垄上行》节目组吃住都在农村,与农民交朋友,针对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做专门研究。调研中发现,黄石地区农民朋友80%的信息都是通过广播、电视获得。这就充分证明,广播电视是当地农民最为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与此同时,在城里的调查走访也发现,城里人对农村生活充满好奇和向往,利用周末时间到农村体验农家乐的大有人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一个“城乡手拉手,惠农垄上行”的节目策划思路新鲜出炉,2009年3月首期本土《垄上行》推出后,受到了城乡群众的热烈欢迎,收视率节节攀升。

办好电视对农节目,在坚持新闻性的同时,要突出节目服务性特点,关键是要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为农民致富提供实用信息。黄石《垄上行》栏目的选材标准是“实用、科学、有益”,增强节目的实用性和贴近性。该栏目报道过下岗工人吕相真饲养“美国王鸽”、农民闵运善獭兔养殖、包启安的芦笋种植等,由于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强,效益明显,易于推广,节目播出后,栏目组每天都能接到大量农民观众打来的咨询电话。吕相真饲养的“美国王鸽”一经报道,种鸽销量翻了四倍,鸽蛋在本地市场供不应求,而且小小鸽蛋卖到3元钱一枚。

2.互动性――电视对农节目的活力之源

在城市台办一档对农节目,贴近农民群众是前提,但如果忽视了城市观众的感受,则生命力也难以长久。黄石《垄上行》栏目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互动性,也是深受农民和市民欢迎的主要原因。而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开展一些适合城乡互动的活动。该节目开办两年多来,先后开展了20多次大型体验活动,如到大冶市保安镇品狗血桃,到阳新县军垦农场摘葡萄,到阳新县龙港采巴西菇、掰玉米等等,还走出黄石到罗田县打板粟,到英山县采茶等,参加人数逾万。

以活动为载体,送科技下乡,送文化下乡,送医疗卫生下乡,送产品和信息下乡,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城里人参与热情也相当高,体验活动名额长期“供不应求”,真正达到了“城乡手拉手,惠农垄上行”的目的。该活动不仅为城乡交流搭建了一个优质平台,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大冶保安镇沼山村的狗血桃往年丰产不丰收,《垄上行》体验活动开展后,全面带动该村的农家乐和自驾游,每个种桃户年平均增收4000余元。由于节目的示范效应,黄石各乡镇纷纷请求《垄上行》栏目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3.个性化――电视对农节目的创新之路

目前湖北全省大多数地市都有《垄上行》栏目,省总台和荆州台还开设了垄上频道。由于各地的区域经济结构和收视习惯的不同,电视对农节目的个性化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节目创新创优的必由之路。

黄石《垄上行》首先从主持人着手,尝试节目的个性化。该栏目外景主持人时春,原本是网络公司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有一定的表演天赋,但未接受过正规的播音主持训练。栏目组大胆启用新人,充分发挥所长,用娱乐的方式引导农民参与节目互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阳新县新竹茶厂采访时,时春以一曲《茶山情歌》作为节目的开始,让观众身临其境,采访过程中他将种茶、采茶、炒茶体验等常识告诉给观众,使大家既获取了相关知识又得到了快乐,可谓一举多得。时春清新自然的主持风格赢得了农民群众和市民朋友的喜爱,也为节目增色不少。荆州《垄上行》的主持人王凯、湖南台《乡村发现》的主持人李兵,也都是以主持人的个性化和亲和力推进了节目的创新创优。

电视对农节目的个性化还体现在内容上,要抓住节目的对象性特点,“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对农节目的服务对象主体是农民,就必须根据农民的收视心理和收视习惯合理安排节目内容和播出时间,在节目包装、主持风格、语言特色、编排方式等方面符合农民的口味。寻找便于农民理解和接受的个性化风格,让农民“喜欢看、看得懂、记得住”,才能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创新创优之路。

三、增强责任意识,推进品牌建设

黄石《垄上行》节目创办之初,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随着“垄上行”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吸引了商家关注的目光,广告附着力逐渐增强。城市市民对特色农副产品有需求,而农民对城市购买力有需求。该栏目于去年12月策划组织了一场“城乡手拉手,垄上大卖场”大型农副产品展销活动,组织各乡镇绿色、环保、物美价廉的名优特产品现场销售,参展乡镇10多个,参加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40多家,一周销售额400余万元,商家和媒体均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正在尝试“垄上大卖场”的实体化和经营活动的常态化。

电视媒体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加大节目品牌建设和推广力度,进一步精办节目、精办活动,不仅有利于电视对农节目的创新创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和竞争力。